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國防白皮書駁威脅論 反分裂鬥爭成為焦點

<轉載自2019725 明報 社評>

國務院發表《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強調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新時代中國國防「根本目標」,中國堅持永不稱霸、永不謀求勢力範圍。今次是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以來,首度發表綜合型國防白皮書,花了不少篇幅闡述國防政策和軍隊建設的戰略方向,一大目標相信是提高戰略意圖透明度,減少國際社會對「中國威脅論」疑慮。白皮書沒有觸及香港,國防部發言人回答記者提問,表示關注香港形勢發展。我們相信,事情可以亦應該由特區政府自行處理,解放軍毋須介入。

捍衛主權永不稱霸 北京闡述戰略意圖

白皮書談及近年軍改進展,闡述改革後兵種基本情况和指揮體制變化,反映中央認為現階段軍改已大致完成,是時候綜合總結。中國國防政策和軍費,一直是國際社會最關注的問題之一,白皮書亦針對這兩個議題,單獨成章分別交代,盼以具體數據和說清楚戰略意圖,回應外界疑慮,試圖破除「中國威脅論」。

軍費方面,白皮書羅列了大量數字,兼顧縱比橫比,藉以強調過去數年國防開支增長適度合理﹕2012年至2017年,國防經費年均增長9.42%,與國家財政支出年均10.43%增長步伐相適應;期內國防費佔GDP總值平均比重為1.3%,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中最低,國防費佔財政支出平均比重約為5.3%,跟英國相若,比美俄印度少一大截,至於人均國防費更僅及美俄英法等國5%至25%。每年北京「兩會」交代軍費開支,均惹來西方議論,部分言論有斷章取義或炒作之嫌。提高透明度是最佳抗衡方法,北京當局可以朝這方面更加努力。

國防政策方面,白皮書詳述新時代中國奉行的「防禦性國防政策」,交代戰略意圖。白皮書強調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中國國防根本目標,並首度表明新時代中國國防,「鮮明特徵」是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至於「世界意義」則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回顧歷史,戰略意圖誤判,往往是大國墮入修昔底德陷阱主因,比起軍費透明,戰略意圖透明更重要。西方對中國崛起有猜忌,看待白皮書,可能更關心有關保護海外利益的段落,是否意味中國兵力投射能力顯著提升,又或「國防開支與保障國家發展需要仍有較大差距」,是否意味軍費持續增長,云云,然而白皮書闡述的戰略意圖,某程度也是中方公開承諾,就算未能即時增強互信,一定比不說為佳。

當前香港社會動盪,駐港解放軍動向受到關注。白皮書談的是國家大政策,內容沒有談及香港,乃是意料之內,不過國防部發言人出席記者會,也有回應近期香港局勢以及「港獨」勢力是否抬頭的提問。發言人表示密切關注香港形勢發展,重申衝擊中聯辦觸碰一國兩制原則底線,會後記者追問駐港解放軍會否介入,他表示關於這一具體問題,《駐軍法》第3章第14條有明確規定。

港局勢毋須駐軍介入 「黑手論」港陷中美漩渦

根據《駐軍法》相關條文,特區政府根據《基本法》,必要時可向中央請求香港駐軍協助維持社會治安和救災。今次是近期中央部門首次具體談及駐港解放軍會否介入,然而際此敏感時刻,必須避免捕風捉影過分解讀。國防部發言人的說法,相信只是重申「依法辦事」這一大原則,是否要求駐軍協助,主動權在特區政府手中。本月特區政府兩次澄清,否認特首要求解放軍出動。我們認為,為了一國兩制,當前香港局勢應由香港自行收拾,解放軍毋須介入。

白皮書談到國土安全威脅,重點談論台獨,另外亦有提及境外「藏獨」、「東突厥斯坦」等分裂勢力活動頻繁。觀乎白皮書內容,港獨問題遠遠未到威脅國土安全層次,然而白皮書對台獨的強硬表述,值得留意。白皮書強調「反分裂鬥爭形勢更加嚴峻」,批評台灣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推動台獨,北京有堅定決心和強大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並重申中共19大報告的「六個任何」,「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若有人要「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軍隊將不惜代價捍衛國家統一。

中美角力激烈,華府不斷操作「台灣牌」,為台獨張目,白皮書反映中方不會坐視,堅決維護領土和主權完整。早前中聯辦主任王志民談到香港局勢,亦有批評香港有極少數人「挾洋自重亂中取利」,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則說絕不容忍任何外部勢力插手香港事務,「奉勸(美國)收回在香港伸出的黑手」。「黑手」是很嚴重指控,突顯北京認為有足夠材料顯示,香港已成為美國向中方索要利益的一張牌。「挾洋自重」、「黑手」等強硬措辭,令人擔心香港會全面成為中美對抗博弈之地,香港繁榮穩定將蒙上不確定因素。

China's National Defence in the New Era

THE STATE COUNCIL has published a white paper titled China's National Defence in the New Era, stressing that resolutely safeguarding China's sovereignty,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s will b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China's national defence in the new era.

The white paper talks about the progress of China's military reform in recent years and explain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different branches of the armed forces and the command system. This shows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elieves that,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stage of military reform is complete, and it is time to sum up the progress. China's defence policies and spending have long been one of the question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most concerned about. The white paper dedicates separate chapters to these topics, trying to cite concrete data and explain clearly its strategic intent so as to addres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concern and try to shatter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As for military expenses, the white paper includes a large amount of data with both longitudinal and cross‑sectional comparisons to stress that the rise in military spending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has been appropriate and reasonable. Between 2012 and 2017, military spending rose by 9.42% yearly,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10.43% increase in government expenditure. During the period, military spending accounted for 1.3% of China's GDP on average, the lowest percentage among the 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Military spending accounted for around 5.3%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percentage of the UK and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US, Russia and India. As for military spending per capita, China's figure is only 5% to 25% of that of the US, Russia, the UK or France. Every year when the "two sessions" in Beijing disclose China's military spending, it invariably attracts discussion in the West. Some of the commentators seem to take matters out of context or blow things out of proportion. Increasing transparency is the best countermeasure. The Beijing authorities can work harder in this direction.

As for defence policies, the white paper details China's "defensive national defence policy" in the new era and explains China's strategic intent. The white paper stresses that resolutely safeguarding China's sovereignty,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s will b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China's national defence. It also declare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hina's national defence in the new era is "never seeking hegemony, expansion or spheres of influence", while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is "to be in the service of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Looking back at history, misjudgment of the other side's strategic intent has often been the primary reason why great powers fell into the Thucydides's Trap. So transparency in the strategic inten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ransparency in military spending. The West has misgivings about China's rise. When reading the white paper, it might pay more attention to paragraphs dedicated to the protection of overseas interests. It is also concerned about whether the words "there is still a wide gap between China's defence expenditure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safeguarding national sovereignty" mean that China's military spending will continue to rise. But the strategic intent stated in the white paper is, to a certain extent, China's promise made publicly. Even if it cannot increase mutual trust instantly, it is definitely better than saying nothing at all.

Hong Kong society is in turmoil, an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ong Kong Garrison's future moves have attracted attention. The white paper is about the country's grand strategies and, as expected, does not talk about Hong Kong. However, the spokesperson of the defence ministry did talk about the recent situation in Hong Kong and whether the forces advocating "Hong Kong's independence" are on the rise in a press conference.

國防白皮書駁威脅論 反分裂鬥爭成為焦點

國務院發表《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強調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新時代中國國防「根本目標」。

白皮書談及近年軍改進展,闡述改革後兵種基本情况和指揮體制變化,反映中央認為現階段軍改已大致完成,是時候綜合總結。中國國防政策和軍費,一直是國際社會最關注的問題之一,白皮書亦針對這兩個議題,單獨成章分別交代,盼以具體數據和說清楚戰略意圖,回應外界疑慮,試圖破除「中國威脅論」。

軍費方面,白皮書羅列了大量數字,兼顧縱比橫比,藉以強調過去數年國防開支增長適度合理:2012年至2017年,國防經費年均增長9.42%,與國家財政支出年均10.43%增長步伐相適應;期內國防費佔GDP總值平均比重為1.3%,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中最低,國防費佔財政支出平均比重約為5.3%,跟英國相若,比美俄印度少一大截,至於人均國防費更僅及美俄英法等國5%至25%。每年北京「兩會」交代軍費開支,均惹來西方議論,部分言論有斷章取義或炒作之嫌。提高透明度是最佳抗衡方法,北京當局可以朝這方面更加努力。

國防政策方面,白皮書詳述新時代中國奉行的「防禦性國防政策」,交代戰略意圖。白皮書強調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中國國防根本目標,並首度表明新時代中國國防,「鮮明特徵」是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至於「世界意義」則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回顧歷史,戰略意圖誤判,往往是大國墮入修昔底德陷阱主因,比起軍費透明,戰略意圖透明更重要。西方對中國崛起有猜忌,看待白皮書,可能更關心有關保護海外利益的段落,又或「國防開支與保障國家發展需要仍有較大差距」,是否意味軍費持續增長,云云,然而白皮書闡述的戰略意圖,某程度也是中方公開承諾,就算未能即時增強互信,一定比不說為佳。

當前香港社會動盪,駐港解放軍動向受到關注。白皮書談的是國家大政策,內容沒有談及香港,乃是意料之內,不過國防部發言人出席記者會,也有回應近期香港局勢以及「港獨」勢力是否抬頭的提問。

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中共與黑社會

<轉載自2019724 明報 點版 :呂秉權 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

721白衣人和黑幫,在元朗上演「恐怖襲擊」,以亂棍、鐵通、藤條瘋狂追打老弱婦孺,乘客、途人、青年、記者、議員(包括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元朗區議會副主席、經民聯王威信)無一幸免。車廂、月台、大堂、天橋、大街私刑處處,數十人被打至頭破血流、背脊開花、身體骨折。

香港人憤怒了! 完全違背警隊對市民承諾

當晚,很多徹夜難眠的香港人極之憤怒和惶恐,心中浮現了5個字——「黑社會治港」。這5個字的背後是特區政府放軟手腳,警察退場,黑社會清場;市民有情報,警方無部署;市民報警,999不通,警署落閘;市民組織自救,巡邏警員掉頭走;市民要求緝兇,警察則和白衣人企埋,並拍對方膊頭(這是警務處長口中的「勢不兩立」?);記者着緊追問警察指揮官為何遲來,對方輕佻回應等。

翌日,警方開始認真調查和拘捕,可惜在黑社會最囂張、香港市民最需要保護的時候,這支世界級警隊集體失場,令市民受害,完全違背了警隊當初對市民承諾的七大目標,這些目標是:維護法紀;維持治安;防止及偵破罪案;保障市民生命財產;與市民大眾及其他機構維持緊密合作和聯繫;凡事悉力以赴,力求做得最好;維持市民對警隊的信心。

發生血洗元朗事件前,《明報》報道中聯辦新界工作部部長李薊貽,月初在元朗十八鄉鄉事委員會第25屆執委暨村代表就職典禮上說「唔會畀佢哋(反修例人士)入嚟元朗搞事」,又說元朗有一班有勇氣及守護家園的居民,現場人士鼓掌叫好。本年初,中聯辦新界工作部的酒會上,李薊貽曾說:「對觸碰國家底線的行為零容忍,讓愛國愛港愛鄉的正氣主導新界、引領香港。」

中聯辦新界工作部另一件為人熟知的事,是2016年涉嫌干預立法會選舉事件。當年,循新界西參選立法會的自由黨區議員周永勤,被約到中聯辦新界工作部位於沙田的辦事處,要求他退選。周其後停止選舉工作及離港避風頭。

721元朗事件,警方(包括分區警員)和黑社會有沒有默契,仍有待調查。而近年香港政界和社會則出現過涉黑人物出席撐警遊行、撐政府活動,涉黑人物捐款給入獄警員,黑惡勢力在「佔旺」清場,梁營中人出席「江湖飯局」等。從更高的角度看,中共歷來跟黑社會都有着微妙的關係(國民黨和不少政黨亦然)。

1929年,中共黨員楊度已接受上海黑幫大佬杜月笙送錢(500元/月)送洋房;抗日期間,「一分抗日,兩分應付,七分發展,十分宣傳」的中共,又接受杜月笙捐出1000個荷蘭進口的防毒面具。有借有還,抗戰後,杜月笙有一批物資被海關所扣,中共地下黨員幫忙疏通。1949年,中共奪取江山前,杜月笙與中共代表潘漢年談判,希望互相都不搞對方。

195070年代,由於內地物資匱乏和鎮壓,黑社會犯罪相對處於空白期。

中國官場涉黑案

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黑社會罪案激增。黑社會大舉滲透政界和警界,搞「官匪一家親」。1990年代,吉林長春最大的黑幫頭目梁旭東成功混入警隊,當了某分局刑警大隊偵查員,在地方橫行了6年。他說:「我在社會上混得明白,是因為我有三把刀;第一把刀,我是警察,誰敢不怕我;第二把刀,我是黑社會,誰敢不服我;第三把刀,我有關係網,上面有人罩着我。」公安部2000年一份報告顯示,部分省市黑幫勢力滲透到政府內部選代理人,協商安排地方政府領導、人大、政協等領導人。

在內地房地產升溫的年間,不少地方政府動用黑社會收地,打殺無辜,筆者以前採訪亦屢屢遇到。當村民追究時,當局則推說黑幫作惡與政府無關,連官司都打不成。
其餘轟動中國官場的涉黑案還包括:2010年重慶司法局長文強因做黑社會保護傘而被判死刑;2019年「內蒙古政法反腐:黑社會收編多名官員 副廳長小舅子賣炸藥賺上億」案等。

廣東警官學院偵查系李若菊教授在〈警察涉黑犯罪初探〉(政法學刊,2006年)指出,現實生活中,個別警察涉黑犯罪,使警察原有社會角色發生改變,警、黑結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有的成了黑社會老大,有的成了黑社會「馬仔」,有的成了黑社會保護傘。「貓鼠同穴」、「警匪一家」、「警匪一體」是老百姓對警察涉黑最形象的表述,也是個別警察的社會角色向完全相反方向易位的最形象例證。

曾是江湖中人的影星陳惠敏2012年接受《蘋果日報》專訪時,曾透露有不少黑社會做「無間道」滲透入警隊,到受訪時仍有很多黑道中人在警隊內。陳說:「我當差出身又係江湖中人,最早由獄警轉去做警察。𠵱家警察部卧底滲入黑社會,以前我哋時代係卧底滲入警察,不過警察部唔敢認,𠵱家警察部仲有好多江湖大佬喺度,但佢哋唔搞事,呢班係未當差時已入咗江湖。」

未知警隊內部反黑有何最新進展。

中共如何評價元朗風暴?

最後,筆者想分享一則有關新界中共勢力的資料。前輩江關生在其著作《中共在香港:下卷》曾引述1974年警隊政治部一份機密報告,揭示中共在新界鄉村的勢力,由後來升任警務處長的許淇安代行。報告指出,元朗、八鄉、沙頭角、上水、大埔、沙田等地共有約50條村,村民主要都是共產黨人或同情者。當年被港英警察嚴密監視。
香港1997年主權移交前,鄧小平曾讚黑社會「愛國的還是很多」、公安局長陶駟駒曾說「黑社會不是鐵板一塊,當中有些人也是愛國愛港的」。未知中共如何評價今次的元朗風暴?

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反修例風暴透視】暫緩不撤回 示威衝衝衝 威信不復回 警民打打打


<轉載自2019723 明報 聞版>

612日金鐘大規模衝突,特首林鄭月娥當日透過視頻發表講話,以「公然、有組織地發動暴動,亦不可能是愛護香港的行為」作回應,對示威者態度仍然強硬,但終於意識到修訂《逃犯條例》已行人止步,開始與幕僚討論如何為事件善後。然而為免得罪已「瞓身」支持的建制派,她思前想後決定「暫緩」修例,而非反修例者要求的「撤回」,令事件拖泥帶水未獲解決。612後繼續上演連場示威衝突,且愈演愈烈,林鄭政府的管治威信步向「崩潰」的境地。

一、認錯

612警民衝突後,林鄭月娥自當晚8時發表視頻講話後,再沒公開露面回應事件。對於警方當日所用武力、警員到急症室拘捕嫌疑人,警務處、政府將事件形容為「暴動」等負面消息,民情不斷發酵。民陣於613日乘勢宣布周日(616日)舉辦「黑色大遊行」,譴責警方「暴力鎮壓」、要求政府撤回修例及林鄭下台。同日下午,15名泛民議員冒着暴雨,由立法會步行至禮賓府,要求與林鄭對話,遭拒諸門外。

中央「收風人」:警每開一槍,蔡英文民調升5

據了解,中央有派「收風人」混入69日大遊行,甚至於金鐘警民衝突現場喬裝參加者,與示威年輕人溝通,並繞過中聯辦直接上報北京。有資深建制派人士引述京官稱,中央不因100萬人上街動搖,但不想看到流血,不願香港發生「六四事件」。一名北京收風人事後形容︰警方再每開一槍,台灣蔡英文民調再升5個百分點。其時,建制陣營始有人提出折衷方案,包括暫緩修例。

據了解,在立法會未能恢復二讀、出現激烈衝突後,中共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韓正南下深圳。614日,林鄭到深圳與韓正見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和中聯辦主任王志民亦在場。

多名建制派成員同日先後於不同渠道開腔。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接受港台訪問時表示政府要考慮重新解說、諮詢。行會成員湯家驊稱「個人不反對擱置修例」,另一成員林正財表示相信政府可考慮任何方案,包括暫緩修例。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接受now新聞台專訪時,公開表示暫緩修例可以紓緩怨氣。除新民黨主席、行會成員葉劉淑儀堅持「不能屈服」外,不再有建制派出言再撐修例。

林鄭說暫緩 麥美娟爆粗 梁愛詩籲團結「支持災後重建」

615日,政府下午宣布暫緩修例。上午,林鄭月娥先於禮賓府與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見面,之後分別與全體行會成員、立法會建制派議員會面。據了解,林鄭月娥席間向建制派議員致歉,形容提出修例如「撼頭埋牆」,部分建制派成員炮轟林太,稱「暫緩」或「撤回」令他們愧對支持者,更擔心影響今明兩年的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選情。當中以工聯會麥美娟最激動,稱工聯會地區兄弟因撐修例,每日於街頭「被問候」,更以粗言穢語「問候」林太,林太被罵至落淚,麥美娟未有停火,更提早離席。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同日亦向建制派發短訊,當中提到「我們大部分的年青人都不是我們的敵人」,讚揚他們有熱情,「覺得自己很偉大,保護香港的核心價值,是我們珍貴的資產」,但「被人利用,不聽法律和道理,盲目地以觀感作事實」。梁愛詩重申,政府出發點是好的,但「有時真理未必能戰勝邪惡」,「除了讓步沒有其他辦法」。梁愛詩並在短訊呼籲「這個時候要考慮的不是個人成敗得失,先顧全大局」,要團結「支持災後重建」。

下午3時,林鄭月娥於金鐘大衝突3日後首次見記者,開場白表示對過去一周有數以萬計市民上街,其後發生嚴重衝突,「感到難過和遺憾」。她一度哽咽,說擔心一旦草案恢復二讀會引發更激烈抗爭、造成更嚴重的受傷,故政府審時度勢,決定暫緩修例。為何不索性撤回?林太解釋,推動修例有兩個初心︰第一是處理台灣殺人案,第二是要修補法律缺陷,雖然第一點做不到,「但第二點仍站得住腳,不會撤回」。記者會期間,林鄭月娥7次被問及她或其團隊須否問責下台,又4次被追問會否就事件向港人致歉,她均未有正面回應,稱以做公僕為榮,仍有大量工作想為香港做。

「認錯」記者會 答問又碰釘 泛民批不夠真誠 建制說未見謙卑

一個原本是「認錯」的記者會,林鄭月娥在提問環節又碰釘,責備問超過兩個問題的記者︰「喝極你都要(問)第三條,不尊重遊戲規則。」面對尖銳提問,更略帶火氣︰「手法不好,我認呀,數天前我已說溝通不足,不知為何是無效的。」泛民事後批評她不夠「真誠」,有建制派亦說看不到「謙卑」。

暫緩決定未能平息民怨,反惹眾怒。同日下午,示威者梁凌杰於金鐘太古廣場外墮樓,送院不治。他穿著黃色雨衣的身影,成為反修例示威的「圖騰」。

二、616大遊行

616日早上,當逾百萬市民準備下午上街遊行之際,位於西環的中聯辦則急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會面。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會上提到暫緩修例有利於日後繼續修訂工作,有利紓緩社會矛盾,亦有利揭露反對勢力真實目的是反對政府;又稱修例原意正確,但有外國勢力不斷干預和抹黑。會上王志民更不點名批評個別建制派「爭曝光」,在林鄭宣布暫緩一事上「出風頭」。不少建制陣營中人對此議論紛紛,部分人估計批評是針對林鄭宣布暫緩修例前一天已「放軟口風」的行會召集人陳智思。

王志民批有建制派「爭曝光、出風頭」

正午過後,維園附近的天后、銅鑼灣已塞滿人潮,下午3時,「痛心疾首」與「撤回惡法」兩條黑白直幡帶領,遊行隊伍沿軒尼詩道往西,向政總進發,因人太多,人潮擠至駱克道、謝斐道及部分告士打道。沿途穿制服的警員遠較上次大遊行少,改以便衣警員協助遊行,減少警民衝突風險,人潮去到哪裏也沒遇攔阻。

「撤回惡法」、「林鄭下台」等口號響徹灣仔、金鐘。民陣提出五大訴求,包括撤回修例、追究警察開槍、不檢控示威者、撤銷「暴動」定性及林太問責下台。整日遊行歷時逾8小時,民陣稱近200萬人參與,屬本港有史以來人數最多遊行,警方則估計經原定遊行路線最高峰人數約33.8萬。

現身反應難料 林鄭出稿致歉被批無誠意

遊行人數再破紀錄,政府在遊行仍未結束、晚上829分便發新聞稿,不再使用「暫緩」,改說已「停止」修例工作。林鄭月娥以新聞稿向市民致歉,承諾會以最有誠意、最謙卑的態度接受批評並改進。但以出稿致歉之舉,被批評毫無誠意。政府中人事後說,不能預計群眾對特首現身的反應,故選擇先用新聞稿方式。

逾百萬人上街震撼政府內部,617日整天商討對策。晚上,警務處長盧偉聰在警察總部見記者,重新定義612,改稱當天的「暴動」說法,僅指一小部分人行為涉干犯暴動罪,「沒說整個事件是暴動」。

618日,承着盧偉聰就「暴動」放軟口風,林鄭月娥下午4時於政總見記者,50分鐘的記者會上,13次提及致歉或道歉字眼,形容自己「非常誠摯、非常嚴肅、很真誠」,但仍不肯說撤回修例,只說修例工作已於615日「即時停止」。她沒有如行會成員葉國謙所預料「身體語言上讓公眾感受歉意」,亦沒如外界估計「愧疚哭泣」。

盧偉聰和林鄭月娥的回應未能滿足示威者。年輕人透過互聯網號召的各區示威、不合作運動獲得民意支持,他們爭取五大訴求,包括撤回修例、撤回「暴動」定性、撤回所有抗爭者的控罪、追究警隊濫權、林鄭下台(其後改為「立即實行雙普選」),堅持繼續抗爭。621日和26日,示威者兩度圍堵灣仔警察總部,有人擲雞蛋、塗污外牆及警徽。

自此,拒絕「撤回」、備受民意追打的政府隱於人前,林鄭月娥於615日記者會後一直「深居簡出」,取消所有公開活動,僅於禮賓府會見各界。逢周二的行政會議,亦於618日和25日連續休會。

三、衝立會

71日,香港回歸紀念日,亦是民間每年遊行示威宣示對政府不滿的日子。面對政府近半月未有回應「五大訴求」,示威者決定於當日再把行動「升級」。為包圍七一升旗禮,示威者清晨佔據龍和道,並於早上7時與警方衝突,有示威者向警方投擲冒煙物體,警方用警棍擊打及施放胡椒噴霧。

警民於龍和道衝突,毗鄰的會展,正舉行香港回歸22年來首次啟動「雨天方案」的升旗禮︰林鄭月娥與嘉賓早上7時在大堂內,透過大屏幕觀看金紫荊廣場升旗儀式,外面示威者喊叫訴求,未能傳入會場。林太在酒會致辭提到修例,提出5點聽取民意的革新工作,包括會用更多時間會見不同政黨、透過不同渠道接觸年輕人聽心聲等。語音剛落,包圍立法會的年輕人決議再升級行動。

下午約1時,示威者以鐵枝及鐵籠車等撞擊立法會玻璃門,大批警員駐守立法會內,多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嘗試制止不果,並透過特首辦主任陳國基聯絡林鄭月娥,期望雙方會面以解燃眉之急,惟會面要求再一次被特首冷待。

傍晚630分,示威者衝破第一道防線,撞破玻璃門闖入大樓範圍。

晚上9時許,終於衝破第二道防線,數十人率先衝進大樓,原先在大堂駐守的警員不見蹤影,示威者塗污大樓牆壁,並闖入會議廳塗鴉、塗污區徽及破壞不少設施。會議廳內「死士」發表宣言,重申「五大訴求」。

晚上1021分,警方發放影片表示將於短時間內採取驅散行動。

晚上11時,現場局勢緊張,既有年輕人以人鏈將物資傳到前線,亦有年輕人在立法會外高喊「一齊嚟、一齊走」,着示威者共同撤退。

1130分,大隊年輕人冒着被警察圍困及拘捕的風險,趕到會議廳硬將餘下4名「死士」抬走。有年輕女示威者說「個個都好驚」,但更擔心翌日「再不能看見他們(4名留守者)」,執意共同進退。至凌晨,警員於龍和道、龍匯道施放催淚彈,挺進立法會,其時已沒示威者留守。

凌晨4時,一夜未眠的林鄭月娥召開記者會,讚揚中午的遊行「和平理性」,亦譴責衝擊立法會的示威者,將兩者截然劃分。對於泛民議員約見被拒,林太稱研判現場情况後,認為到現場溝通對事件沒幫助。

四、升級再升級

對於示威者提出的訴求,林鄭月娥始終未正面回應。示威者不收貨、不退讓,抗議行動不但遍地開花,警民衝突更愈演愈烈。

77日,九龍遊行演變為旺角警民衝突;

79日,林鄭月娥重申政府修例工作「完全失敗」,並以「壽終正寢」形容修訂《逃犯條例》草案,但始終不願「撤回」。

7 13 日,「光復上水」行動引發衝突;

7 14日,沙田遊行後發生新城市廣場警民混戰,造成37人受傷。

其實,自69日開始,社會不同界別人士已發聲,呼籲政府撤回修例、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近月的示威事件等。前經濟司布簡瓊、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前保安司黎慶寧等23前港英高官及社會人士聯署,呼籲林鄭撤回草案從長計議,並呼籲所有問責官員及行會成員向林太進諫,「如果力諫不得,我們呼籲你們辭職明志」。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一批回歸後的前高官、宗教界等一向較溫和社會人士都倡議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政府中人:獨立調查焦點難免落在警方 如同「出賣」

政府中人解釋,政府已用盡空間,對示威者訴求已「退無可退」,即使委員會調查範圍是修例風波整件事,但最終焦點將無可避免落在警察濫用武力的指控,在事件中夾於政府和示威者之間的警隊,受盡磨心之苦,每次行動均「動輒得咎」,若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則如同「出賣」這班忠實執行政府、警務處指令的公僕;又認為現時投訴警察機制已能處理濫用武力投訴,毋須另闢途徑。

據本報了解,港府「災後重建」過程中,中央有派員來港「收風」,他們也關注平息局勢的方案,但明確表達「林太下台不是選項」;示威者五大訴求中較為引起中央興趣的,是李國能、前官員等背書支持的「獨立調查委員會」,示威者着重的,是調查警方應對修例示威使用的武力;中間派亦支持藉調查重整事件,包括示威者武力和警方、政府高層指令,以還前線警員清白。但對警方而言,調查無可避免會觸及警員、警官部分指示及行動,難保結果一出,會有翻版「朱經緯案」出現。

中央派員收風 對獨立調查「有興趣」 下步棋未定案 換官員可考慮

政府雖知難滿足示威者,只能繼續履行林鄭月娥71日提出的改革施政風格承諾,找機會與社會溝通和聆聽意見,並要官員如常工作,給予社會「政府正常運作」的感覺:如食衛局長陳肇始解說接種流感疫苗計劃、運房局長陳帆公布沙中線局部通車及紅磡站調查結果等;律政司長鄭若驊、財政司長陳茂波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邱騰華則先後上京。但政府中人亦說,政府已沒有政治能量,稍為爭議的議題未必能如願推出,就「明日大嶼」,如何推進仍是未知數。

對於政府未有進一步行動「收拾殘局」,有傳統左派消息人士表示中央至今對如何走下一步棋未有定案,故不敢貿然行動,相信撤換部分官員亦會是考慮之列;另一消息人士說,相信11月的區選結果亦會影響日後中央對港政策,而目前仍在觀望事態發展。

部分建制派估計,暫緩修例恐怕令中央日後對港管治更趨強硬。有政商界核心人士稱據他了解,中央部分人認為反修例風波反映香港回歸22年,「去殖民化」仍未做好,引發大批年輕人上街,挑戰政權甚至中央。

政府對反修例示威訴求「不動如山」下,遍地開花式示威仍無止境,721日更上演包圍中聯辦,元朗更有「白衣人」空群而出暴打巿民,衝突的升級令各界憂慮。多於一名高官表示現時沒有任何辦法,如何突破每周示威的循環,政府、示威者、泛民、建制,甚至乎中央,此時此刻,都未能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