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北京準備同梵蒂岡建交?

<轉載自201492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傳媒引述消息,北京與梵蒂岡的建交談判近日「突飛猛進」,最快於本月簽訂「中國協議」,並可能藉此換取香港教區在政改問題上不與北京對幹。但政治、外交、宗教等範疇的象顯示,北京都沒跟梵蒂岡建交的準備,若有「突飛猛進」,也極可能只是迷惑對手的假動作。

事實上,北京目前並沒跟教廷建交的「迫切需要」。過去20多年,北京有兩個時期極想與教廷建交,其一是「六四」血腥鎮壓學運後,中共受到國際社會強烈譴責,並遭到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的外交孤立,為突破困局,中共當時可謂扭盡六壬,除了不惜開罪有「用鮮血凝固而成的偉大友誼」的兄弟北韓,悄悄跟南韓建交,還利誘日本,成為衝開西方外交封鎖的突破口。

此外,陳水扁當選台灣總統後,北京展開強大外交攻勢,力撬台灣邦交國,而梵蒂岡正是重中之重的目標。教廷雖是全球最小國家,但影響力巨大,台灣在中南美洲的主要邦交國多信奉天主教,只要跟教廷建交,台灣邦交國自然就像骨牌般一個個倒向北京。

不過,即使如此,中梵之間也因為種種分歧,特別是中國教徒效忠對象問題而無法妥協。反觀今天,兩岸正在外交休兵,中國在重大外交議題上也無求於教廷,可以說,中國目前不僅沒跟教廷建交的需要,且在國內正全面收緊社會控制,而跟教廷建交,很可能是越南模式(由教會提出主教人選,再聽取政府意見,最後由教宗任命),意味要向教廷打開一道「共治」數千萬教徒的缺口,這又豈是強勢崛起的北京願意接受的條件呢?

而且,如果北京真的想同教廷建交,又怎會容許浙江當局大肆拆卸教堂呢?須知道,中共在如此重大的政治問題上,絕不容許地方當局破壞中梵建交的「友好氣氛」。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馬英九獲頒艾森豪威爾和平獎章

<轉載自201492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馬英九19日晚6時到台南接受召開世界年會的國際國民外交協會頒贈「艾森豪威爾和平獎章」,他大談東海和平倡議已促成與中國、日本、菲律賓的和解,強調具體成果是「國家主權未讓步、漁權大進步」;而在頒獎典禮前,台聯市議員參選人則在場外上演喝油行動劇,抗議餿油風暴。





















馬英九19日在台南接受國際國民外交協會總會長克拉克頒贈「艾森豪威爾和平獎章」。

蘇獨雖不成 英大國地位難保

<轉載自2014920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擾攘一陣的蘇格蘭獨立公投事件,以獨派失利告一段落,但絕不是事情的終結,而只是其發展形式由統獨之爭轉為放權之爭。
事件雖未引致英國分裂,卻將把英國引入憲政深度改革的歷史新階段,同時凸顯了英國內部的深層矛盾,而這些實際上是與蘇獨同樣嚴重的問題。
需改憲政體系 處理「脫歐」分歧
蘇格蘭在1707年併入英國,結束了之前幾百年的兩相攻戰歷史。蘇格蘭長期受到英格蘭征伐的威脅,但一直堅持抗爭,逾300年前的合併頗有被迫成分,主因之一是英蘇經濟表現差異日大,當蘇格蘭經濟低沉難振之際,英國經濟卻相對蓬勃。
到二戰後尤其70年代起蘇獨運動重新活躍,到日前公投更引起全球矚目。這次獨派並非全盤失敗,其氣勢已迫使英國在朝在野的三大政黨,聯合承諾向蘇格蘭開放權力,包括十分關鍵的財稅收支權。今後獨派大可退而求其次,先爭取更多權力下放,並盡力用好由此帶來的新施政空間作為基礎,再徐圖後計。
上世紀90年代末,經近300年後蘇格蘭重開議會,可說是蘇獨運動的一個轉折點及重要突破。這次再放權具體情況雖未定,但可說是又前進了一步,將來是否可參考香港的「一國兩制」模式,除外交及國防外允許高度自治,包括有獨立的財政及貨幣體系?但令情況更複雜者是出現了英格蘭問題:之前蘇格蘭等重建議會接受放權,便對英格蘭不公平,因英格蘭沒有本身的議會。今後英國要處理的不單是倫敦與蘇格蘭的關係,還有與英格蘭的關係。這表示英國要改變目前的憲政體系,轉向某種形式的聯邦制。
與此同時還有其他相關問題:一是英格蘭的內部矛盾,二是國際上英國與歐盟的關係。英格蘭內部在經濟及社會上出現了南北分化局面,且漸導致對立情緒。問題根源是英格蘭經濟發展集中於以倫敦為核心的東南部,而其他地方則相對滑落並流失資源,令差距日甚。如何處理及改革管治架構將成為日形迫切的問題,蘇獨興起也帶動了英格蘭地方要求加大自治及資源分配的能力。
改革勢掀爭議 朝野考驗重大
此外不少評論早已指出,當倫敦威脅「脫歐」之際,卻又相反要求蘇格蘭留下,邏輯上有自相矛盾之嫌。但撇開邏輯還有更實際的問題:當英國內部憲制大改之時,會否影響與歐盟進行的重訂關係談判?特別是英格蘭人偏向「脫歐」,故新興的獨立黨(United Kingdom Independence Party,簡稱UKIP)崛起甚速,而蘇格蘭人卻較傾向「留歐」。這個分歧將來在放權下如何處理確值得注意。
總之英國雖暫免分裂,今後卻必須進行憲政及行政等系列改革,由此也難免會對經濟及社會有所影響,改革過程自又會帶來爭議以至動盪不安。如何管理好變革過程,乃對英國朝野的重大考驗。所以英國下議院與其浪費時間討論「中英聯合聲明」的事,不如把精力轉用於討論「聯合王國」的前途,首先是應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絕不應多管別人閒事。此外,在蘇獨熱潮中引出的一些重要問題仍值得反思及探討,特別是蘇格蘭的經濟自主能力和英國的「大國」地位等問題。對這些事許多評論都誇張失實,乃想嚇唬蘇格蘭人勿支持獨立。蘇格蘭經濟完全可以自立且過得很好,但建國之初會有一些震盪要挺過去。
筆者最近曾到愛爾蘭一行便感覺良好,其實蘇格蘭的水平及條件好過愛爾蘭,故情況絕不會更差。愛爾蘭由獨立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走不同於英國的發展之路,因此可更適合本身國情,而英國目前的經濟結構十分扭曲,早晚要調整,從長遠看不獨立受累更深。
仍沉醉帝國夢 英國加快沒落
英國的「大國」地位,即使蘇格蘭獨立也不會有重大影響,因蘇格蘭人口及GDP只佔全英的約一成,重點軍力掌握在英格蘭那裏。「大國」地位滑落的根源是國際大局變化及英格蘭的不濟等內外因素結合而致,故蘇獨不成英國仍會繼續滑落。特別是英國仍沉醉於殖民帝國迷夢,在國際事務上不自量力地到處插手,更只會加快滑落。蘇格蘭不獨失掉了對外事務決策的自由,將來又或會被拖入地緣政治的困局。不獨固暫可保延續性及安定性,避免了獨立風險,但在長遠來說也有不獨的風險。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北京的蘇格蘭之憂

<轉載自201491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蘇格蘭的獨立公投結果今日就將揭曉。在全球關注的目光中,也有北京焦慮不安的眼神。外交部發言人洪磊雖輕描淡寫地稱此「是英國的內政」拒絕評論。但北京實際對近期連串的公投獨立潮十分關注。不過,與外界的報道不同,北京真正擔心的並非是新疆、西藏,而是台灣、香港。

中國政府對所有「獨立公投」或「民族自決」都持負面看法。中國對於新獨立國家的態度一向是跟隨其原宗主國,從巴基斯坦獨立出的孟加拉國,北京要待巴、孟兩國建交才與孟建交。因此,蘇獨即使成事,北京也會與倫敦保持一致。

藏疆無獨立實體料難推公投

不過,北京對蘇獨公投的關注,並非西方輿論所指源於對西藏、新疆分離主義傾向的擔心,因為,在中南海看來,無論是克里米亞、蘇格蘭,還是曾經公投的魁北克、將要公投的加泰羅尼亞,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治實體,有強力的獨立政治組織在背後推動,而這兩個條件在新疆和西藏都不具備,西藏流亡政府遠在境外,新疆也沒有像樣、為國際所承認的疆獨組織,所以北京並不擔心疆藏的分離勢力會演化成「獨立公投」。

憂港「分裂國家」 政改落閘強硬

與疆藏相較,北京更擔心的是台、港兩地,台灣已是事實獨立的政治實體,有政府、軍隊、貨幣等整套體系,就差法理宣布這層窗戶紙;而香港也是「高度自治」的特區,在政治上也有與北京離心離德的強烈傾向。

而香港至今尚未本地立法追究「分裂國家罪」,這也是北京為什麼在政改落閘問題上如此強硬的原因之一。

台稱兩岸和蘇獨不可並論

台北似乎對北京的擔心洞若觀火,行政院長江宜樺前天就在回答民進黨立委質詢時提前「滅火」,稱兩岸統獨和蘇格蘭獨立公投無法相提並論,又稱當局現時立場就是「盡所能維持現狀」,無論獨立公投還是統一公投,都不可取。這番話顯示台灣珍惜目前的實質獨立地位,希望安撫北京勿多慮。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副檢察長:內地不學廉署特赦

<轉載自201491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最高檢察院副檢察長邱學強近日指,香港廉政公署在上世紀對貪官採取的「特赦」,是因為當時香港警隊的腐敗是全局性的,如不解脫一批警員,香港治安秩序反而有無人維護之風險。「赦免」是資本主義制度下集團腐敗倒逼而採取的舉措。對社會主義制度下以執政黨自我純潔、自我革新為特徵的內地的反腐敗鬥爭,不具有借鑑意義。

對內地反腐敗不具借鑑意義

身兼中紀委常委的邱學強周一在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上撰文稱,在早陣子連串高調的反腐敗行動之下,內地有人提出借鑑香港經驗,以現在的時間點為界,凡是在此之前腐敗問題,只要認錯、退賠,就不再追究紀律和法律責任的「特赦貪官論」。邱學強指出:「在我國民主法治和社會文明進步的當下,其觀點和主張不具有可行性。因為這種以犧牲公平正義為代價的策略,違背了法治精神和治黨必嚴的反腐理念。」他稱,「赦免貪官」雖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能起到消解阻力作用,但對以法治為特徵的反腐敗鬥爭而言,不具有可借鑑性。採取「赦免」方式來「爭取」部分「貪官」,既無政治基礎,又無群眾基礎,更無法理基礎。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馬英九獲艾森豪威爾和平獎 繼證嚴後台灣第二人

<轉載自20149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馬英九致力於推動區域和平終獲國際肯定,由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一手創立的「國際國民外交協會」(PTPI),決定把年度最高榮譽「艾森豪威爾國際和平獎」頒給馬英九,這不僅是台灣總統首度獲獎,艾森豪威爾孫女瑪莉也特地寫信恭賀馬總統,預計本周五赴台頒獎。

國際國民外交協會由艾森豪威爾創立於1956年,主要宗旨是促進全人類相互了解和世界和平,艾森豪威爾之後的幾任美國總統,都曾擔任該會的榮譽主席;艾森豪威爾國際和平獎(Eisenhower Medallion Award)是該協會每年評選,過去曾有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德蘭修女、前波蘭總統華里沙獲獎。

東海和平倡議受肯定

亞洲得主包括慈濟證嚴法師,曾於94年獲頒和平獎,馬英九是台灣第二位得獎者;獲獎緣由是PTPI台灣分會主動推薦,基於當時南海紛爭不斷,馬英九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後,又致力推動東海與南海資源共享、和平解決爭端。

據了解,馬英九獲得該獎項後,是由艾森豪威爾的孫女瑪莉親自寫信通知馬英九本人。瑪莉在信中特別讚許馬總統推動區域和平,並認為《東海和平倡議》與該協會理念一致,值得推廣到各界各地。PTPI台南分會前會長、現任公關主委鄭清泉稱,PTPI年會今年首度移師台南舉行,本周五舉行年會時,馬將親自南下領取艾森豪威爾國際和平獎,這是雙喜臨門。

由於艾森豪威爾孫女瑪莉家中臨時有突發狀況,若無法即時赴台,將由該協會執行長Clark Plexico頒獎。馬英九老師、紐約大學教授孔傑榮曾提到,馬英九第二任期若能繼續推動兩岸和平進程,深化兩岸和諧關係,將有資格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馬總統是在20128月《中日和約》生效60周年當天提出東海和平倡議,主張相關各方應該自我控制,不升高對立行動;擱置爭議,不放棄對話溝通;遵守國際法,以和平方式處理爭端;尋求共識,研訂東海行為準則;建立機制,合作開發東海資源。在此一架構下,台灣與日本恢復漁業談判並簽署漁業協定,讓台灣漁民作業海域增加4530平方公里,光是去年藍鰭金槍魚捕獲量即為前年的3.6

馬:兩岸和平 台發展才有機會

<轉載自2014916上午5:50 中時電子報>

身兼國民黨主席的總統馬英九15日表示,台灣和大陸須維持和平關係,台灣發展才有機會,兩岸關係改善讓國際關係出現前所未有契機。

國民黨第19屆中央評議委員會第2次會議15日上午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召開,主席馬英九、榮譽主席吳伯雄、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許水德、立法院長王金平與副主席兼祕書長曾永權等人出席。

馬英九在致詞時說,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和平與繁榮,貿易金額超過1600億美元,台灣對大陸的順差高達770億美元;此外,在他上任前來台陸生約800人,現在則約有25千人,增加30倍,兩岸年輕人的交流,對兩岸和平有相當大的幫助。

國際關係出現新契機

「兩岸關係的改善,也讓國際關係出現前所未有的契機」,馬英九以台日雙方去年簽署《台日漁業協議》為例指出,此舉解決雙方40多年來的釣魚台爭議;廣大興事件,政府也成功要求菲律賓道歉、賠償、懲凶。國際上共有140個國家或地區給予我國免簽證待遇「證明中華民國是1個受人尊敬、讓人感動的國家」。

2014年是國民黨創黨120年,馬英九表示,這120年來,不但完成光復台灣、進而建設台灣、守護台灣;國民黨和台灣有超過百年以上的關係,是「規規矩矩、道道地地」的本土政黨,每1位黨員、每1位支持國民黨的民眾,都可以驕傲地說,「我是台灣人,我支持中國國民黨」。

談及國內經濟,他則指出,國內景氣自201311月以來,已出現復甦態勢,失業率下降,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上修至3.41%;景氣燈號持續6個月出現綠燈,股市也在7月到達9500點,相信台灣經濟會持續向前邁進。

喊話力拚年底選舉

馬英九最後不忘針對年底選舉喊話稱,國民黨執政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讓台灣更安定,他呼籲全場中央評議委員全力以赴,協助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