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一肩扛起」值得學習

<轉載自2012117 AM730 欄名: 嫻情說理  撰文: 陳婉嫻>

我們欣賞馬英九打了場漂亮勝仗的同時,蔡英文宣布落敗的一幕,亦值得香港的政治人物學習。

其實,有逾600萬人支持下的失敗,又怎能算失敗呢!用四年時間,由陳水扁時代的谷底,帶領團隊重新振作,這位學者出身的黨主席實際已超額完成。不過,蔡英文仍然祝賀馬英九,表示尊重台灣人的決定。反觀我們的政黨,大敗了就抹黑對手是「黑暗的開始」、「背後有勢力」、「利益誘選票」等,毫無風度。

蔡英文一句「一肩扛起」就更值得我們的高官學習。回歸後,我們發生過很多事件都「冇人認頭」,例如細價股事件、沙士、維港巨星匯、雷曼事件、梁展文事件、泰國包機事件等等(多不勝數,如有遺漏請包涵)……香港人總會希望有官員站出來承擔責任,或說句「對不起」,讓大眾消消氣。不過,高官們不是「潛水」,就是換來一句「我承認要檢討,但不考慮辭職!」或「辭職解決唔到問題!」,大家想聽到「責任由我一肩扛起」這類負責任的表示?難哉,我在香港的政圈好一段日子亦未聽過高官們有這種氣魄。

相比馬英九或一般政治人物,作風硬朗務實的蔡英文是不常笑的,但宣布敗選時,她卻報以溫婉的微笑鼓勵支持者振作,儘管四年後帶領民進黨的可能換成蘇貞昌、謝長廷或陳菊。我們現任的特首也不常笑(他自己亦承認黑口黑面),縱然接受過專家指導後笑多了,但給人的感覺總是不悅、不快、不耐煩。有同事統計過,曾先生每次回答記者問題,生硬的笑容最多只能維持15秒。

台灣的選舉好看之處,是熱鬧有熱鬧的壯觀,平靜有平靜的安寧,勝利有勝利的歡愉,失敗亦有失敗的風骨。

醫改走錯方向 市民花錢失事

<轉載自2012117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下任特首怎麼辦?撰文: 何濼生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集思會之友>
 
本港有關醫改的討論已經歷了幾個十年,諮詢文件亦出過多份。可惜市民見到的只是蹉跎歲月。
直至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強勢上任,看來真的有個了斷,可惜最後拍板的方案在根本上走錯了方向;如果落實,恐怕反而是更可怕的噩夢的開始,市民勢將花更多的錢在醫療上:包括直接支付的和間接透過稅款支付的支出,卻只能接受比現時更差的服務,健康和生命無法得到保障。
私院濫收費用 欠醫德亂開藥
其實筆者這個判斷在對上一年已得到初步的證實。私家醫院唯利是圖的面目已讓市民看透。私家醫院分娩套餐的收費去年加價幅度驚人,加幅最高近五成;消委會接獲涉及私院分娩服務的投訴也大幅上升,主要涉及突然加價、收費不清或過高等,個別私院更有巧立名目收取費用之嫌。
除了濫收費用外,部分醫生醫德欠奉,置病人根本利益於不顧,胡亂開藥、任意要求病人做不必要的化驗和掃描、甚至做不必要的手術等。市民之所以任由私家醫生宰割,就是因為別無選擇。而公立醫院資源不足、輪侯時間過長正是主要原因。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去年11月間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24.7%的受訪市民不滿公營醫療(4分或以下),表示滿意(6分或以上)的佔54.6%,滿意度僅得5.67
市民對私營醫療表示不滿的達20.6%,表示滿意的佔56.1%,滿意度5.73,比公營醫療好不了很多。
私家醫院賺大錢的一個原因是濫要病人做不必要的檢查。它們有能力添置新設備,也有能力由公立醫院高薪吸走人才。
私院擴大服務 加劇公院挖角
需要服務的市民在公立醫院得不到服務;不需要服務的市民在私家醫院卻被要求接受不必要的所謂服務:以放射科服務為例,屯門醫院的磁力共振掃描服務(MRI)因人手缺乏瀕臨「爆煲」,非緊急個案的輪候期最長要等到20199月;而沙田威爾斯醫院非緊急個案輪候磁力共振檢查也要等到2014年。
特區政府大力催谷醫療產業,並擬於2015年推出自願醫保,又從公帑撥出500億元補貼。然而,一項調查發現48%的受訪者認為,減輕公共醫療負擔應從資源錯配問題着手,私院擴大服務,只會加劇公院「挖角潮」,造成惡性循環。
特區政府聲稱推出自願醫保的同時會加強對私院和保險業的監管。加強對私院和保險業的監管明顯確有需要;但真正能保障市民不受魚肉的,是讓市民有真正的選擇:即是有可靠的、適時的公營醫療。
至於醫改何去何從,本來十分簡單,根本不須推出形形式式的強制供款計劃或自願醫保,而只須適當地調高收費,並為市民全年合資格的醫療支出封頂。
這種加費兼封頂的做法,一方面讓市民多一點為自己的醫療支出負責,一方面也保證了他們不致超出預算,而公營醫療系統從中可提取資源為市民提供更佳的服務。
當市民仍有能力支付的時候向他們徵收合理費用;當他們有困難支付的時候向他們提供資助,做法簡單合理,而台灣及澳洲早已落實,並已證實可行,市民的滿意度很高。可惜偏偏特區政府捨正路而取歧途,原因只是怕提出加價會遭議員反對。
倡加費兼封頂 推終身補貼額
加費兼封頂的建議,筆者早於1997年已提出,並建議低收入人士的每年自費額可減半、領取綜援的人士可獲多發2,000元醫療補助,年中醫療費用由該2,000元中支付,如果自費額同樣是2,000元便毋須有額外的負擔;如果自費額是3,000元,則額外負擔最多為1,000元。低收入人士的收費可減半。
近年筆者還有一個新建議,就是政府為每一位市民提供一個「終身醫療補貼額」,只要是醫療項目,市民可任意取用,條件是每取1元自己也要付出1元;而且該額隨支隨降,鼓勵市民慎用。
這些建議均簡單可行,大致上沿用現時架構,毋須架床疊屋。

小馬連任的兩岸關係

<轉載自2012117 AM730 欄名: 夫子自唱   撰文: 劉銳紹>

台灣新一屆總統選舉結束,「小馬哥」連任,隨即面對連番挑戰,既要處理棘手的台灣經濟,也要處理兩岸問題。可以預見,馬英九未來四年,將是繼續做牛做馬的四年。

在兩岸關係上,因為有了新的四年時間,相信可以繼續穩定發展。北京將向台灣提供更多經濟好處,進一步用經濟吸引台灣民眾的心,從而逐步把台灣困在以大陸為核心的「經濟黑洞」之內。這樣不斷創造既定事實,屆時北京就有較多的談判籌碼了。

所以,在馬英九連任初期,相信北京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急功近利,操之過急,容許再等一段時候,讓台灣人更感到與大陸友好的好處。而且,中共下半年將進行換班,自然先要自己穩定,對台灣的政治壓力也不會太大。

不過,時間久了,相信北京就會對馬英九有所要求,尤其是政治上的要求。其中一個原因是,馬英九不能再度連任,到了二零一六年新一屆總統選舉時,國民黨還能繼續執政嗎?無人能說。蔡英文這次雖然輸了總統選舉,辭了民進黨主席之職,但卻贏了人氣。她在陳水扁陰影下,仍能令民進黨起死回生,在這次總統選舉中取得的票數比上次更多。四年後如果她捲土重來,國民黨有誰能擋住「小英旋風」,不得而知。

所以,北京會因應馬英九的任期,在適當時候催促政治性的對話,否則台灣政權再次變天,屆時可能平添困難,夜長夢多了。

但是,馬英九不是笨人,他在當選後的記者會上馬上表示,兩岸討論政治問題的條件還未成熟,他還是先經濟,後政治。這種姿態與他競選時的態度不同,當時他表示如果連任,將會推動兩岸和平協議。

不過,馬英九口中的和平協議,目的是要保障台灣的安全,而不是跟北京談統一或政治合作。在北京心中,政治性話題則是要促進統一;在實質意義而言,長遠發展下去就是要把你吃掉,至少要控制台灣的政治生命。所以,雙方的側重點不同,甚至南弦北轍。這是一個很好的政治教材,馬英九是互借東風,進退有度;大陸則是軟硬兼施,俟機而動。最後誰能佔優,國人拭目以待。

馬英九連任對大陸有利有弊

<轉載自2012117日 明報 論壇版 作者:歐陽五>
 
馬英九連任,為大陸乃至美國所樂見。從積極意義而言,周邊環境近年趨於惡化的大陸南部「寢榻之下」的威脅至少4年不再,利於大陸「與菲律賓緩頰、與印度議和、與越南修好」的戰略實施,而後可集中精力對付主要矛盾——揮師亞洲「硬」對中國的美國人。
 
然而,「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馬英九連任於大陸亦是有利有弊。
 
首先,如若民進黨蔡英文當選,在美國、大陸乃至國際社會多重壓力下,由於大陸明言「承認九二共識是大陸與民進黨對話的先提條件」,大陸只消「請君入甕」,靜觀蔡英文自己去製造「沒有九二共識的九二共識」,來為民進黨今次大選語言(「沒有九二共識」)解套,以兌現其「民進黨上台兩岸關係不會倒退」之公開宣示。易言之,若蔡英文執政,大陸無非打「觀察」、「壓制」兩手牌,兩岸局勢反而簡單。
 
若蔡英文執政兩岸局勢反而簡單
 
而面對大陸政策相對友善的馬英九,大陸面對的台灣形勢卻格外複雜,任務也較面對蔡英文更加艱難。比如,馬英九第二任期於大陸絕不能是第一任期的翻版,對台純經濟交往應該進入政治談判,亦應該取得成果或曰進展,這於一心想做藍綠通吃「全民總統」的馬英九來說卻是避之唯恐不及之事,兩岸反而因此產生「友好」而來的煩惱。
 
其次,此次台灣大選揭曉當日出版的《參考消息》於頭版頭條用四分之三篇幅詳細介紹台灣大選,這家由官方媒體操盤、已公開發售且發行量近乎大陸之冠的報紙與網絡相呼應,第5次引起大陸人對台灣「大選民主」的思考,而今次思考更由於馬英九而非蔡英文的成功有了正當性。
 
第三,外界輿論和大陸有關方面都有觀點認為,2012台灣大選的結果是近年大陸對台政策的成功,這不無道理。但若耽溺於此,大陸有關方面或會失去改進對台政策的機會。有待改進者包括:對台「見藍不見綠」的單邊主義應調整為「超越藍綠」的對台政策,以永不再隨台灣「變天」起舞;過去屢見不鮮的大陸各省赴台採購的「訂單數額大賽」應予規範,使之更加符合價值規律。
 
總之,大陸面對台灣新局需要打起比對綠營當政更大的精神,方能爭取更大的成功。

馬英九連任後在兩岸關係的挑戰

<轉載自2012117日 明報 論壇版 作者:邵宗海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馬英九選戰獲得勝利之後,就把勝選的部分原因歸功到台灣民眾「肯定政府擱置爭議,爭取兩岸和平,把危機轉變為商機的努力;肯定國民黨採取正確、正派、有效的活絡外交,贏得國際社會的肯定與支持,讓台灣人民有尊嚴的遨遊世界」。證明他對自己在兩岸曾付出的努力,有值得驕傲的地方。
 
所以在連任之後,馬總統會追求更有互信,更加和諧以及穩定的兩岸關係,而且他也將以實際行動來把台灣推向更廣闊的國際社會,譬如加入TT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希望能進一步擴大與國際社會的互動。
 
而且從馬總統過去施政的紀錄來看,以及前文中曾敘及他對兩岸使命貫徹之堅持,作者深信他未來4年的任期,是有意追求一個更深化的兩岸關係,甚至不排除將很多現行的兩岸交往予以制度化的處理,譬如說兩岸應互設辦事處,或簽署兩岸「和平協議」讓「不武」口號制度化。
 
但是,在談到讓台灣開拓更廣的國際空間,以及期待也能開創更深化的兩岸關係時,台北實際上也將會同時面臨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作者覺得應有其必要再逐一的將細節提出,希望能提供馬總統領導的新政府團隊進一步的參考。
 
往「以國家為成員」組織進軍?
 
首先,應是需要謹慎來處理「把台灣推向更廣闊的國際社會」的這項政策。理論上,台北需要有更多國際組織的參與,是1971年被排出聯合國之後的國人所求,也是台灣作為世界上一個經貿大國的責任所在。但是由於與對岸尚存有一些無法解套的矛盾與衝突,因此過去雙方在「外交角力」上,一直是採行着「零和遊戲」。直至2008年馬總統上任後,呼籲兩岸能在「國際社會裏和解休兵」,遂在北京的默認下,才使得彼此對抗的情勢開始溶解,稍後台北得以能派遣前副總統連戰代表馬英九出席APEC的高峰會,也得以「中華台北」名義、「觀察員」身分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以及最近得以爭取到「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主辦權,都有兩岸在這方面努力的痕迹。
 
但再接下來延伸到「更廣國際空間的開拓」,台北是否會將觸角伸向「以國家為成員」的國際組織,則一直是北京的憂心所在。因為以現有台北能有所突破的國際空間而言,也真的只有往「以國家為成員」的國際組織進軍一途,譬如說世界衛生組織或世界氣象組織。一旦空間問題的開拓,兩岸未能有事先溝通或默契,那麼新的一波兩岸在外交上的衝突,將構成和諧兩岸關係發展的障礙。避免兩岸再啟衝突,如何運作,相當值得下屆新政府深思。
 
兩岸政治談判
 
其次,應是需用新的思維來正面應對兩岸政治談判的來臨。不管台北願不願意,或是馬總統多次重申在短期內他不會觸及政治議題的協商,或是他在選前國際記者會上有提到「他看不出下個任期有洽簽和平協議的機會」,但是兩岸政治性談判將很難避免。這個原因很簡單,最重要是馬自己曾倡議「和平協議」,絕對不能就這樣輕率食言;再來就是自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建議兩岸結束軍事對峙狀態起,到2007年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及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止,中共對台政策的一貫立場,就是要求台北能透過談判,與北京就「1949年以來中國內戰應予結束」的問題進行協商,以求最後達成協議。加上目前兩岸和諧的局面,在馬連任之後,可望達到另一更高境界,北京當然不願錯過這樣的歷史機遇期,希望在馬的第二任期內,就這個問題能夠作個了結。因此,北京今後將不會一直強調「先經後政」順序,台北當然要先有心理準備。
 
其實這個政治議題來臨對台北不會完全不利:一是談判基礎目前已定,是台北可以接受的「九二共識」,另一則是藉此可界定兩岸的「政治定位」,不要再讓台北一直承受有被矮化的假象。其實,要終結1949年的中國內戰問題,勢必要回到當初的二個主體:「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間政治與軍事對峙的解除,對雙方來說,這都沒有任何「主從」的區別。所以,考慮到台北今後尚需考慮在更廣國際空間的開拓,在在需要有一個在兩岸之間的明確「政治定位」,那麼如何在談判中爭取到台灣有尊嚴的「政治定位」,當然是馬團隊可思考的課題。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台灣藍天不變 馬挑戰陸續來

<轉載自2012116日 經濟日報 社評>
馬英九挾着北京與華盛頓的祝福,在大選中擊退民進黨蔡英文,連任台灣的總統。惟北京未來未必只續讓利,不求政治回報,他夾在北京與台灣民眾之間,又要在未見能人接棒下,籌謀四年後藍天不變,挑戰將比過去四年更大。
執政能力未彰 政經問題重重
民進黨蔡英文未能令台灣變天,關鍵在兩岸政策,不少台灣民眾尤其台商,擔心否認「九二共識」存在的她若上台,兩岸關係將倒退,會重挫經濟利益;加上美國怕蔡英文會像台灣的前總統陳水扁般失控生事,故改撑藍營,令馬英九在管治力不彰下,仍成功連任。
藍營史無前例地兼獲北京與華盛頓祝福,勝選喜上眉梢,但馬英九未來四年的管治日子,或會更複雜更難處理。
其一,馬英九四年前以「轉變」旗幟勝選上台,但四年過去,台灣民眾不但未見其改革魄力,執政錯失反不斷出現,即使經濟有成績,亦只靠北京讓利。台灣未來對外面對國際經濟環境急風惡浪,對內則貧富懸殊、社會不公等困擾,他要扭轉政績不彰的挑戰其實甚大。
何況,蔡英文仍贏得近百分之四十六選票,反映綠營的支持根深柢固,馬英九施政掣肘甚多。
此外,國民黨仍未見具號召力、高政治能量的接班人出現,如何培植接班人打好下屆總統選舉,延續國民黨管治,足令馬英九頭痛難安。
其二,兩岸形勢未必一帆風順。馬英九過去四年以「不統、不獨、不武」政策,取得北京輸送經濟利益,讓台灣民眾享受紅利,成功爭取選票。北京雖不滿意「三不」未促進兩岸統一,但台灣民眾政治上普遍仍拒一黨專政的大陸,北京惟有先讓利,使台灣日益依賴大陸,政治則節制不提要求,免令台灣民眾反彈。
但未來此不無變數,外界包括內地便有聲音,指北京不能長期只經濟讓利,兩岸政治卻繼續停擺,認為讓利成熟後,政治問題便要放上枱,否則不符內地利益,難向國內民眾交代。若形勢未來四年有變,那「三不」、在北京與台灣民眾中間的馬英九將如何回應、可如何回應?
北京對台政策 難長期只讓利
雖然美國不願與中國發生衝突,但圍堵中國政策只會加強,北京對台政策亦未必一成不變下,加上島內形勢,馬英九未來四年或將內外交困,周六勝選的喜悅只會短暫,困難與挑戰則將不斷。

馬靠大陸取勝 難再避談政治

<轉載自2012116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台灣大選 撰文:江素惠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
台灣大選落幕,國民黨馬英九以680多萬票近百分之五十二過半數獲得連任,台灣將在「九二共識」的基礎繼續擴大與大陸交流,也走上了台灣另一格局的新里程。
此次大選選情緊繃,勝負撲朔迷離,藍綠拉鋸戰,馬英九訴求「安定」對抗蔡英文的「改善」牌,選舉結果顯示台灣的民眾期待台灣社會的安定,兩岸關係的和緩,而民進黨迴避兩岸議題,反對「九二共識」又提不出安定人心的兩岸政策,在強大安定牌的壓力下而敗陣。
台民求安定 冀兩岸和平紅利
此次大選乃環繞着是否承認「九二共識」為選戰的主軸,有謂成了「九二共識」的公投,馬英九上任近4年來其政績乃拜開放兩岸政策之賜,從經濟到外交都與兩岸政策有關,馬上任之初受金融風暴影響,執政成績不如理想,選民對改善經濟的渴望投射在開放的兩岸政策,以獲取兩岸的和平紅利,台灣的大選第一次與大陸有了千絲一縷的牽連。
民進黨由蔡英文帶領下轉型成功,不再街頭暴力,選戰不再出現「奧步」,嘗試走理性中道路綫洗刷暴力黨的形象,不過在這次選戰中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北京已劃下底綫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兩岸交流與對話的基礎,蔡英文的「台灣共識」又流於空洞,選民對民進黨執政有不確定的未來之感,加之馬英九打清廉牌,攻擊民進黨乃阿扁貪腐集團回朝,加之選戰最後,李遠哲、李登輝的公開助選,都喚起選民的痛恨記憶,影響中間選民。
綠營成功轉型 小英雖敗猶榮
不過小英這次獲得600多萬票,較過去綠營得票率增加,立委席次也有所增長,雖敗猶榮,在敗選後面對支持者,她要求民進黨應繼續轉型改革,並強調台灣不能沒有反對黨,沒有制衡的力量,綠營要再成長。並呼籲馬英九執政應傾聽人民的心聲,她一人扛起敗選責任,並辭去黨主席職務,台下大都是年輕支持者哭成一團,蔡英文淡定地要求民進黨要再成長帶大家走下去,民眾是最好夥伴,展現了黨魁的高度。蔡的辭去黨主席,繼任者會否退回保守僵化路綫,關係着民進黨的未來。
這次選舉也是北京「兩岸和平發展」路綫之肯定以及「九二共識」的勝利,北京「以商促政」的成功,北京對台的經濟牌產生了效用,由「九二共識」議題的設定,轉化為馬陣營選戰主軸,到掌握台灣經濟命脈的大企業出來表態支持「九二共識」,擔心兩岸關係生變影響其大陸的投資,企業界更明示中國經濟崛起,台灣不能沒有大陸市場,他們表態起了極大的效用,大陸的台商也在台企聯的組織下回台拉票,均對選情起關鍵作用,馬的勝選有巨大的中國因素,今後馬英九面對北京的壓力,兩岸不能僅有經濟而無政治,只拿紅利不談政治議題。
美助選有功 軍售台勢難回絕
此次選舉亦是美國政治力的介入,美國前在台協會主席包道格訪台,在選前關鍵時刻表示,美國對民進黨不放心,國民黨當選將符合中美的期望讓中美放心,與此同時美國經已提出軍售案F16 AB型升級版戰機的雷達製造要追加數十億美元的預算,美國助選有功,今後在軍售案上予取予求,馬政府難有回絕的餘地!
這次的大選過程可說是1996年首辦總統直選以來最不具爭議的一次,沒有省籍族群的炒作更無統獨的爭議,回歸政策面,展現台灣政黨的成熟,選民的素質提升,過往「槍擊案」的濫招沒有再出現,選舉的結果是人民追求清廉繁榮與和平路綫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