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菲收緊對華簽證 「剔除令人討厭遊客」 稱湧非法入境逾期居留 無關南海緊張局勢

<轉載自20245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菲關係緊張之際,菲律賓外交部宣布下周起收緊對中國公民的簽證要求,他們申辦簽證時須齊備社保證明等各項文件,團隊遊也提高門檻並須「團進團出」。菲當局指嚴格管制目的是剔除「非法和令人討厭」的遊客,理由是駐華使館收到大量導致非法入境和逾期居留的欺詐性簽證申請。

據菲律賓傳媒報道,菲外交部副部長多明戈(Jesus Domingo,圖)9日在記者會表示,菲律賓駐華領事官員近期發現,有申請人提交「公然偽造」或透過欺詐手段取得的文件,包括身分證明、銀行單、就業證明等,而這些人缺乏作為遊客留在該國的經濟能力。除了假偽文件,甚至還有代辦試圖賄賂領事館人員。

多明戈提到,更嚴格的簽證要求旨在從合法遊客中剔除「非法和令人討厭的」遊客,吸引更多高質量遊客。他並排除了與中國在南海地區持續緊張是收緊簽證審批的原因之一,「這與國家安全問題無關」。多明戈還稱,實際上菲方是「為了中國人的利益」,因為菲律賓網絡博彩公司的受害者是中國人。他並稱,截至目前,菲駐華領事官員發現最少數千名中國遊客逾期逗留的情况。

針對中國公民的新簽證規定,要求申請者在身分證明文件、銀行單和就業證明的基礎上,出示社會保險證明文件。在菲居住證明及機票訂單亦是必須文件,當局在審查時也將更加警惕。在團體遊方面,新的政策要求從最低3人改為10(最多50),跟團遊的遊客必須同時到達和離開。

多明戈承認,更嚴格的措施可能會導致外國遊客人數下降,但他強調需要在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疑慮之間取得平衡;並稱菲律賓非常歡迎愈來愈多的中國遊客,特別是高質遊客。

菲博彩公司廣聘中國「遊客」

2016年以來,菲律賓離岸博彩公司僱用大量持遊客簽境入境的中國公民。近兩年,中菲兩國執法部門合作遣返多批在菲從事離岸博彩的中國公民。至於為何此時推出簽證新措施,菲方未作解釋。

菲政府去年11月宣布暫停實施中國公民電子簽證計劃。多明戈今年2月曾表示,安全問題是他們不能向某些國籍的人予以免簽待遇的原因之一。有分析認為,中菲在南海問題上針鋒相對之際,菲律賓政府此次收緊簽證勢必引發北京的報復。

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前,中國是菲律賓遊客的第二大來源地,2019年共有174萬人次的中國遊客抵菲。不過菲旅遊部官網數據顯示,今年首季菲接待中國遊客近11萬人次。中國遊客回歸緩慢,簽證被認為是其中一個原因,尤其是「星馬泰」對中國遊客免簽,而菲個人旅遊簽證審核嚴格,且出簽較慢。菲收緊簽證消息昨傳出後,引起中國網民議論,大多稱不想去旅行。

菲擬逐「錄音門」華外交官 京警告勿輕舉妄動

<轉載自20245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菲律賓國家安全顧問阿諾昨(10)呼籲當局,將泄露中國使館與菲方海軍將領就仁愛礁協商內容的中國外交官驅逐出境。中國外交部回應稱,證明菲方在事實和證據面前心虛了,已經到了氣急敗壞、毫無底線的地步。

中方鄭重要求菲方切實保障中方外交人員正常履職,停止侵權挑釁,不要抵賴事實,不要輕舉妄動,不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菲近月圍繞南海主權爭議島礁的緊張局勢升級,中國官員日前向外媒公開年初部分通話內容,提到菲軍方同意採用「新模式」來處理仁愛礁「坐灘」菲軍艦的補給問題。

菲政府及軍方連日否認通話內容。菲國防部長特奧多羅和眾議院助理多數黨領袖、馬尼拉眾議員迪奧尼西奧等議員均強調,要追究散布假信息的肇事者責任。

中歐務實合作 避免不必要分歧

<轉載自2024511 明報 中國版 欄名:北京聞風 撰文:鍾鳴九>

當地時間10日,習近平結束對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等歐洲3國的國事訪問啟程回國。北京學者認為,習近平此次訪歐「成果豐碩」,以務實合作帶動中歐關係穩步發展,成為當前中國對歐外交思路。

本次習近平訪歐期間,中法簽署綠色發展、航空、農業食品、商務、人文等領域近20項雙邊合作文件;中塞合作涉及綠色發展、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中匈簽署18項合作協議,將有序推進在清潔能源、人工智能、移動通訊技術、核能與核技術等新興領域合作。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認為,務實合作是習近平本次訪歐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當前歐洲有一些輿論強調中歐關係中的「競爭」甚至「對抗」因素,這影響了中歐關係的正常發展。強調務實合作,可使雙方避免不必要的分歧,能夠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合作上。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認為,與中國務實合作也符合歐洲當前需求。

歐盟統計局1月底公布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歐元區和歐盟經濟環比零增長。有分析認為,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貨幣政策緊縮持續、全球需求疲弱等因素影響下,2024年歐洲經濟將持續低迷。

王義桅表示,此訪過後,中國將在匈牙利投資核電項目,寧德時代、長城新能源汽車等企業也將在匈擴大投資。這些項目不但為匈牙利帶來產業機遇和就業機會,也讓更多歐洲國家看到與中國合作是機遇。

一直以來,法國總統馬克龍不斷呼籲歐洲實現「戰略自主」,「不做美國的附庸」,這一觀點近來受到更多歐洲國家的認可。據相關統計,去年是歐洲國家媒體討論「戰略自主」最多的一年,相關報道量是5年前的近10倍。

戰略自主要靠產業支持

「如果沒有產業支持,歐洲的戰略自主是不可能實現的。」王義桅認為,中國在歐洲投資,使新興產業、先進產能實現歐洲本土化生產,為當地提供產業機遇和就業機會,使其競爭力得到提升,歐洲不少國家已意識到與中國合作符合歐洲的現實需求。

當前,歐洲多國對所謂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話題高度關注。崔洪建認為,從法國到匈牙利,「產能過剩」等話題經歷了從克服分歧到凝聚共識的過程。受美國影響,歐洲內部持中國「產能過剩」論調者不少。在該問題上,除了應指出歐洲內部的一些錯誤輿論、認知誤區,也應讓歐洲意識到新一輪產業升級和調整是中歐雙方要共同去應對的挑戰。

美國死撐以色列 宗教戰爭難休止

<轉載自2024511 明報 社評>

以軍向加沙南部拉法市步步進逼,美國阻止殺戮的決心惹人懷疑,眾議院通過《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更令人覺得美國政界欲以「反猶」為藉口,打壓批評以色列的聲音。美國無視各方反戰呼聲,力撐以色列,除了地緣政治盤算,還有更深層的宗教因素。美國福音派信徒眾多,當中不少人相信基督教錫安主義和最後審判預言,認為支持猶太復國主義才符合上帝旨意,甚至將以哈戰爭視為這場宗教「終局之戰」的序幕,打下去是「無可避免」;以色列總理也不時打宗教牌,為戰爭尋求支持。美國親以色列游說團體本來就勢力龐大,足以左右選情,當加沙戰事與宗教連繫起來,戰火就更難平息。

偏幫程度不可理喻 背後牽涉宗教因素

國際反戰呼聲愈來愈響,美國對以色列的「施壓」卻恍如隔靴搔癢。總統拜登近日承認,有加沙平民死於一款美製2000磅重型炸彈,上周已暫停向以色列付運該款武器,一旦以軍稍後大舉進攻拉法,將停止向以色列供應大型炸彈和炮火等攻擊用武器。倘若美方真的決定限制軍援以色列,將是1982年黎巴嫩戰爭以來首次,然而如果華府真的決心阻止殺戮,現在就應該馬上停止輸武,而不是等以軍大舉展開進攻後才行動;以方專家亦稱,美方暫停供應部分武器,短期不會影響以軍實力。美國更有共和黨參議員準備提出議案,譴責拜登暫停向以色列供應武器。

國際刑事法庭(ICC)正調查以色列和哈馬斯違反國際人道法,可能短期內向雙方高層發出拘捕令,但白宮跟民主共和兩黨均表明反對ICC調查以色列,國會一批議員更起草法案,威脅制裁ICC。美國政客這邊高談「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那邊卻威脅制裁ICC,可謂荒謬絕倫;眾議院不久前通過《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被指變相將批評以色列所作所為也界定為「反猶」,拜登本周出席大屠殺紀念活動致辭,亦被指將反戰誣衊為「反猶」。美國袒護以色列,已到了匪夷所思地步,實非「借以色列對抗伊朗」一類地緣政治盤算可以解釋。

在西方,反猶太主義歷史可追溯上千年,及至近代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也稱錫安主義)興起,上世紀初,猶太資本賣國一類陰謀論在歐洲盛行,為後來納粹大屠殺埋下種子。這段歷史令到當代有關「猶太人影響力」的討論,增添很多禁忌。美國著名猶太裔作家戈德堡(J. J. Goldberg)便形容,在美國,人們似乎被迫在「猶太人控制無遠弗屆」和「猶太人影響力不存在」二擇一,卻「無人想討論介乎兩者之間的現實」。

美國有不少財雄勢大的親以色列游說團體,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對兩黨影響力之大,可媲美全國步槍協會(NRA)。英國《衛報》分析發現,加沙開戰後,較多公開「挺以」的美國眾議員,在上次選舉收到的親以色列團體或個人捐款,平均約12.8萬美元,比傾向「挺巴」的眾議員,平均多出10萬美元;親以色列團體及個人向現屆眾院議員的捐款,合計5800萬美元,全體400多名議員只有33人無份。以色列右翼近廿年長期主政,美國親以游說團體也愈益右傾,與共和黨走得較近,但不代表對民主黨沒有影響力。上次中期選舉,AIPAC捐了百萬計美元,支持親以的民主黨參選人,力阻冒起中的挺巴進步派初選出線。今年眾院選舉,AIPAC力挺親以的兩黨參選人,民主黨進步派一些原本穩拿的選區,現在都變成搖擺戰場。

這些親以色列游說團體,獲得不少猶太人支持,但亦有猶太富商支持左翼進步派,美國右派便指索羅斯旗下基金支持左翼反戰活動。另外,這些親以色列團體,背後也有大量白人福音派信徒支持,「基督徒聯合支持以色列」(CUI)正是其中一個最有影響力的錫安主義福音派組織,2019CUI在華盛頓開大會,講者便包括時任副總統彭斯及國務卿蓬佩奧。

美國既是世俗國家,但也是相當宗教化的社會,福音派信徒多達1億,當中很多人都相信基督教錫安主義,深信彌賽亞重臨,認為1948年以色列立國是實現《聖經》預言。他們不理以色列做什麼都支持,不是因為厚愛猶太人,而是認為這是上帝旨意,一如必須堅決反對墮胎。他們將《創世紀》中上帝對亞伯拉罕的說話,理解為上帝將祝福那些祝福以色列的人、詛咒那些詛咒以色列的人,美國必須支持以色列,才可永享繁榮。部分信徒甚至認為,當猶太人在「大以色列地區」全面定居,最後審判才能開始,而這次加沙戰事正是「終局」之始,打下去是「無可避免」。

援引《聖經》「上帝旨意」 「滅而絕之」尋找藉口

福音派是保守派重要票倉,共和黨當然要「識做」,即使民主黨這方面的考慮較少,但該黨不少政客一樣擁抱基督教錫安主義。拜登去年與內塔尼亞胡會晤,便說「I am a Zionist(我是錫安主義者)」。有觀點甚至認為,基督教錫安主義才是最主流的猶太復國主義形態。內塔尼亞胡為了爭取支持進攻加沙,也大打宗教牌,例如公開表示以軍「決心將邪惡從世上剷除」,「不要忘記亞瑪力(Amalek)做過什麼」。《聖經》中,亞瑪力是以色列世仇,上帝叫摩西剷除亞瑪力。後來以色列掃羅王(King Saul)真的幾乎殺盡亞瑪力人,卻放過了他們的國王,結果其後人密謀把所有猶太人殺光。不少以色列極右分子認為,巴人就是當代的亞瑪力人,很多基督教錫安主義者也將哈馬斯等同於亞瑪力,支持滅而絕之。當加沙戰爭不止是報復恐襲、不止是地緣政治盤算,而是一場宗教聖戰,生靈塗灰實在不知何時方休。

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菲再否認仁愛礁協定 促逐「錄音」華外交官

<轉載自202451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方近日披露中菲南沙仁愛礁管控安排「君子協定」及「新模式」的商談過程紀錄,並擬公開錄音,引起菲方反彈。菲軍方和外交部均否認紀錄,強調錄音也可偽造,警告公眾「不要聽信虛假言論」;菲防長特奧多羅(Gilbert Teodoro)周三(8)質疑中方外交人員違法,包括「暗中」接觸菲軍方人員,以及「秘密錄製」私人通訊等,要求當局確定肇事者並驅逐出境。

菲律賓參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埃斯特拉達(Jinggoy Estrada)昨發聲明,認為中國外交官與菲軍官通話錄音一事,「不過是中國政府又一場明顯的假信息活動」,目的是轉移人們對中國在南海侵害菲船的注意力。

菲律賓武裝部隊參謀總長布勞納(Romeo Brawner)前日稱,「中方聲稱握有錄音檔……此事不值得太過關注,因為這似乎是中國共產黨的惡意影響行為」。他稱通話紀錄不難捏造,「錄音檔也可利用深偽(deep fake)技術來偽造」,敦促傳媒謹慎處理此類報道,「避免散佈未經證實的信息,以免進一步加劇緊張局勢或誤導公眾輿論」。

《菲律賓星報》報道,菲防長特奧多羅敦促菲外交部調查中國大使館人員,包括如何記錄了菲西部軍區司令部司令卡洛斯和中國外交官之間的電話交談。他稱如果指控屬實,那些涉嫌竊聽和違反國際關係協議的人應該被驅逐出菲律賓。

《馬尼拉時報》稍早公布一份通話紀錄,稱菲國海軍中將已同意中國提議的「新模式」,即菲國將使用較少船向仁愛礁「坐灘」軍艦提供補給,並提前向北京通報任務。報道稱通話發生在1月,匿名「中國高階官員」提供了文字紀錄。

中國社科院亞太安全與外交研究室主任張潔對深圳「直新聞」表示,「桌子底下的外交」策略強調在公眾視野外通過內部協商解決爭議,但菲新政府希望使南海爭議擴大化,利用國際輿論和外部壓力來對中國施壓,連續否認「君子協定」、「新模式」,迫使中國採取防守反攻。

菲民調:七成受訪者冀增南海軍事行動

另據菲律賓《商報》報道,菲國最新民意調查顯示,73%受訪者認為小馬可斯政府應優先採取「軍事行動」解決南海問題,包括擴大海軍巡邏和部隊存在;68%人表示加強菲軍保衛國家領土能力應是當局首要任務。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立陶宛大選前夕要求「台灣代表處」改名

<轉載自20245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周二表示,應該遵照國際標準,「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應改為用「台北」而非「台灣」,這也有助緩解與中國的關係。台外交部回應表示,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是雙方共識,是經審慎協商後決定。

稱應改「台北」 助緩解與中國關係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202111月揭牌成立,是台灣在歐洲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這導致中國和立陶宛關係緊張,北京當局甚至祭出貿易抵制。

彭博社報道,瑙塞達(Gitanas Nauseda)受訪時表示,立陶宛「原則上歡迎」台灣設立貿易性質的代表處,但代表處應該符合國際標準,使用台北而非台灣,「這一調整可能是立陶宛與中國外交關係正常化的訊號。」

總統尋連任 對手稱犧牲台灣丟臉

瑙塞達對台事務的說詞多次反覆,他早在20221月就曾稱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開設代表處,是個錯誤;在此之前,他曾針對北京的施壓表示,立陶宛是主權獨立國家,可自行決定與哪些國家發展關係,還因北京和俄羅斯的關係而稱中國是個威脅。

立陶宛將在12日舉行總統大選,瑙塞達目前正尋求連任,另一名總統候選人、立陶宛現任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imonyt)則說,犧牲台灣,以利與中國修復關係,不僅傷害立陶宛在其他民主國家的聲譽,更是在強力支持立陶宛友台立場的跨大西洋伙伴面前丟臉。

台灣外交部則表示,尊重立國總統大選期間國內各方意見的表達,這是民主國家的常態,同時也希望各界瞭解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是台立雙方政府的共識,而且是經審慎協商後所決定,期盼兩國未來持續擴大合作領域,並深化雙邊情誼及民主伙伴關係。

中方擬公布仁愛礁協議錄音 彭博:菲西部司令當時同意「新模式」 已得上級批准

<轉載自20245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可能很快公布與菲律賓官員就南海仁愛礁達成「君子協議」的通話錄音證據。彭博社獲匿名中國官員提供的文字紀錄顯示,在今年13日的通話中,負責南海事務的菲西部司令部司令卡洛斯(Alberto Carlos)同意以「新模式」處理仁愛礁爭端。據菲媒披露,卡洛斯在錄音中證實,提案已得到包括菲國安顧問阿諾(Eduardo Ano)等上級的批准。

彭博社引述中國官員說,會議記錄可能會在幾天內公布。記錄顯示,卡洛斯同意在對菲方「坐灘」(擱淺)仁愛礁的船隻進行補給前,提前兩天通知中國,並只運送食品、水和人道主義物資。中方官員指出,雙方還同意每次補給任務僅派遣一艘海岸警衛隊船隻和一艘民船,但菲方違反協議。

報道引述通話記錄顯示,卡洛斯在通話中說,菲防長特奧多羅、國安顧問阿諾和武裝部隊總參謀長、上將布勞納都同意這項秘密協議。

菲防長:除了總統 無人有權達成任何協議

不過,特奧多羅周二稱對此「一無所知」。他在電話中說,「除了總統,沒有人有權通過外交部就任何國際問題達成任何協議。」「我不知道中國人(的這份記錄)是從哪裏來的。」

《馬尼拉時報》報道,中國高級官員7日公布據稱是中使館官員與海軍中將卡洛斯的電話通話記錄,卡洛斯告訴中方官員,他的「上級領導們」同意這個建議,其指的是中國向菲政府提交的「新模式」。

卡洛斯在錄音中說:「我可以證實這一點。」中國官員指出,「新模式」與主權無關,而是「為了和平與穩定」。

西部司令休假 菲:與「新模式」無關

菲武裝部隊發言人帕迪拉(Francel Margareth Padilla)稱,卡洛斯正休假,並稱休假與中國駐菲使館表示他同意的「新模式」無關。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昨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錄音證據稱,「我已於56日介紹了中菲關於管控仁愛礁局勢的基本事實。」林劍6日表示,2024年初,中方通過外交渠道與菲西部軍區反復商談,達成仁愛礁運補「新模式」,菲軍方多次確認該「新模式」得到包括菲防長、國安顧問等在內的整個指揮鏈條的同意。

菲律賓方面則多次反駁兩國曾達成「君子協議」。阿諾曾表示,中國與菲律賓前任政府就南海爭議達成的任何秘密協議都是違背國家利益且無效的。特奧多羅更指摘中國聲稱與菲達成協議,是「中國宣傳手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