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日 星期一

日借IAEA作擋箭牌 「核食」威脅香港難妥協

<轉載自202374 明報 社評>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發表評估報告,認為日本福島核污水排海計劃「符合國際安全標準」,然而並未能釋除鄰國疑慮,福島一些民間團體對核污水排放的安全性,亦有懷疑,除了因為當局過去多次被揭未有開誠布公交代核災問題,亦因為日方不讓IAEA以外的第三方,包括中韓等利益攸關方的專家獨立採樣抽驗。日方若認為福島核污水「安全」,大可在國內湖泊排放,又或在國內作其他用途,毋須特意修建隧道排放入海。日方將IAEA評估報告視為「擋箭牌」,無視國內外反對聲音,排放計劃相信不久便會啟動,港府必須以市民健康為重,對輸入海產從嚴把關,不能因為日方政治施壓而妥協。

「符合標準」非支持排放 IAEA評估報告留退路

日本政府20214月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上百萬噸核污水過濾稀釋後排入大海,並於今年初將排放時間定在「春夏之際」。上月底,負責營運福島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下稱東電)宣布,用來排放這些所謂「處理水」的海底隧道竣工,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亦完成排海設備檢查,IAEA的評估報告,被視為排放前的最後一關。

根據IAEA介紹,該組織應日方邀請,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組,由組織的高級官員領銜,成員包含來自美英加澳法中韓等第三方國家合共11名專家。工作組負責審查日本政府和東電的排放計劃,目的是確保「處理過程」符合IAEA的安全標準。日本政府向來是IAEA主要捐款國。較早前,韓國網媒引述消息人士提供的一份文件,當中提及有日方「高層官員」稱,IAEA報告確認排放計劃安全這結論,一開始就已經定好了,東京方面還作出「政治捐獻」,解決日本政府、 IAEA及第三方國家專家之間的分歧。日本政府強烈否認有關報道,包括就排放「處理水」問題向IAEA捐款逾百萬歐元,形容報道「毫無根據」、「散播假消息」。

IAEA總幹事格羅西本周訪日,與首相岸田文雄會晤,評估報告正式曝光。報告認為日方排放計劃「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對人類和環境的輻射影響極小」,IAEA將在排放開始後,持續跟進及評估安全情况。值得留意的是,格羅西在報告中強調,排放計劃是日本政府的決定,評估報告「並沒建議或支持有關做法」,予人感覺是IAEA想保持距離,日後萬一出亂子,IAEA也可辯稱排放決定與己無關,然而對日本當局來說,IAEA這份報告,就是排放計劃的「擋箭牌」。

福島核污水曾與熔化了的反應堆堆芯接觸,含有多種危險放射物質。日本當局聲稱,這些水經過ALPS淨化系統過濾,可去除多種放射物質,至於無法處理的氚元素,則以大量海水稀釋,不會有安全問題,IAEA認為這個處理「過程」本身是符合國際安全標準,惟正如本港和一些外國專家所言,在實驗室證明安全是一回事,核污水長期大量排入海,沒有國際先例可援,實際後果可以是另一回事。今年初,《科學》雜誌發表文章,引述美國海洋生物學家里奇蒙(Robert Richmond)稱,福島核污水經處理稀釋後「比飲用水還安全」,聽起來很令人放心,但實際仍遠高於海水自然狀態下的放射性水平,而且核污水集中在一個點排放數十年,氚和其他放射物質有可能在海洋生物中累積,並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

2018年,日本方面有報道指經過ALPS處理的福島核污水,有樣本驗出高於法定標準的放射物質。韓國專家上月獲安排到福島實地考察,韓國官員透露,據考察團所知,日方淨化核污水設備自2013年以來發生過8次故障,亦有樣本顯示核污水縱已經過處理,依然含有鍶等輻射物,超出國際標準,有關裝置能否長期安全運作尚待確定。日本常將過濾後的福島「處理水」,與一般核電站的冷卻水相提並論,認為兩者一樣安全,但有本港專家指出,外國一般會將核電站冷卻廢水排放至本地湖泊,一定年期後重新使用相關水源。日本的做法卻是鋪設管道,將「處理水」排放到離岸1公里的大海。日本執政聯盟公明黨黨魁早前到福島市拉票,更表示應該避開夏天泳季排放核污水。凡此種種,都令人覺得,日方己所不欲施於人,將核污染風險轉嫁全世界,不負責任不道德。

合理收緊水產入口 不能怯於反制報復

福島核災發生以來,日本政府和東電多次被揭隱瞞真相,時至今日,福島漁業和一些民間組織反對排放計劃,原因可不止是擔心「風評被害」有損形象,而是不相信當局會負責任處理事件。在韓國,早前有10萬人集會反對日本執意排放核污水;在北京,外交部昨天指出,IAEA是應日方邀請開展評估審查,授權範圍被限定於評估排海方案,報告不是日方排海的「通行證」,更不能證明排海是處置核污染水最安全最可靠的唯一選項。日本當局拒絕讓中韓等利益攸關方獨立採樣分析,連最基本的一步也不願做,實難釋除鄰國疑慮。

日本收到IAEA評估結果,排放行動料將很快展開,屆時特區政府收緊日本水產入口,在所難免,若是等到入口抽樣檢查發現問題才加強把關,已然太遲。香港是日本食品最大出口市場,也是日本農林水產第二大出口地,相信日方可能會派員來港游說甚或施壓,然而食品安全「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就算可能惹來反制報復行動,特區當局也要以市民健康為重,從嚴從緊把關。

侯友宜首表態「支持合憲九二共識」 民進黨反問「共識哪一點符中華民國憲法?」

<轉載自202374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昨日首度表示,從未反對「九二共識」,並支持「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主張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政治現實。侯友宜並說,他反對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以及被民進黨抹黑的「九二共識」。

侯友宜的兩岸論述會否提及「九二共識」,一直是國民黨內關心的焦點。《聯合報》報道,侯友宜接受中廣董事長趙少康節目專訪首度對「九二共識」作出以上表態。

馬英九指蔡英文相互不隸屬「兩國論」違憲

而主張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是台灣前總統馬英九的理論。馬英九前日也在侯友宜造勢大會表示,蔡英文總統公然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互不隸屬的兩國論,明顯違憲;台灣和大陸的關係是一個中國底下兩個地區,不是兩個國家,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設計,讓台灣能夠相安無事。

對於侯友宜首次就「九二共識」表態,隨即遭到綠營質疑。民進黨發言人張志豪表示,侯友宜敢打臉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難道不怕被換侯嗎?企圖偷換概念,把「中華民國憲法」跟九二共識綁在一起,就是把台灣送到中國大陸的口裏。

張志豪說,「請問侯友宜,九二共識哪一點符合中華民國憲法?」張志豪認為,侯友宜顯然想繼續欺騙台人,表態接受所謂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根本是自欺欺人。中國大陸早在2019年初公布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就已定調,「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此外,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曾公開說過,「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

另外,外界猜測可能將獨立參選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昨日南下高雄,旋風式拜訪國民黨籍市議員李眉蓁,幫即將參選立委的陳美雅加油打氣,再往前台南拜訪市議員王家貞。但針對侯友宜選情低迷,是否考慮獨立參選的提問,郭台銘僅笑而不答,沒有多作回應。

郭台銘南下旋風式拜訪議員

陳美雅事後受訪亦表示,郭台銘南下主要想聽聽高雄艱困選區立委參選人的聲音,彼此交流意見。她並稱沒有談到「支持郭台銘參選總統」的議題。

國民黨台南市議會黨團書記長蔡育輝對此表示,郭台銘還未對選總統相關表態,目前預設他拜會是好意的提供選舉協助。不過國民黨南市主委林進旺認為郭台銘此舉「相當不合適」,批評郭近期講話很像老頑童,做事情扭扭捏捏,要選就講清楚就好。

藍營問「存廢」 民進黨:ECFA具強烈政治目的

<轉載自202374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否重啟,近日成為台灣總統大選議題。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昨日質疑,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反服貿,只要《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不要服貿,經濟「逢中必反」,與台灣利益背道而馳,要求賴清德表態,如果當選總統是否要廢除《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民進黨則稱ECFA具有強烈政治目的,與CPTPP完全不同。

賴清德:鎖進一中市場洽服貿是走回頭路

賴清德前日出席醫界信賴台灣後援會成立大會提及,鎖進一中市場去洽簽服貿協議,絕對是走回頭路、是錯誤的路線。

國民黨團昨開記者會質疑賴主張。出席的立委賴士葆表示,台灣要加入CPTPP難度很高,政府對此一直沒講實話。他質疑,賴清德反服貿,想要徹底和中國大陸切斷、完全脫鈎,這是民進黨「抗中保台」牌的另一種說法,為鞏固深綠選票。

立委質疑賴反服貿與陸脫鈎

賴士葆指出,服貿是ECFA的一部分,反服貿會讓台灣的國際貿易空間愈來愈小;請賴清德公開回答,如果當選是否要廢除ECFA

民進黨發言人張志豪透過新聞稿表示,國台辦說的很清楚,要復談貨貿、服貿,前提就要接受「九二共識」政治基礎。

張志豪指出,加入CPTPP符合經貿自由化原則,無需以「一中原則」作為政治前提;而服貿、貨貿則是必須符合「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等強制性政治框架,不僅是不正常的經貿交流,也使大陸當局遂行對台以商圍政、以經促統政治目的。

付費卓慧思訪台 台府40萬智庫320萬 藍營批「金錢外交」 官方:依照邀訪外賓規定

<轉載自202374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英國前首相,現任下議員卓慧思(Liz Truss,圖)5月應邀訪台,演講發言「力挺台灣」。根據英國國會公布的議員額外收入顯示,卓慧思這次出訪,台方共付出超過350萬元(新台幣,下同)招待她,其中以政府名義的支出約40萬元。相關消息引發台灣網民熱議,炮轟「心疼我的納稅錢」。國民黨立委批評這種方式邀請是「打腫臉充胖子」,陷入「金錢外交」迷思。台外交部表示,相關費用是依照邀訪外賓規定辦理。

據「中視新聞網」等台媒報道,卓慧思516日至20日訪台,與台總統蔡英文、副總統賴清德見面,另應「遠景基金會」之邀演講。根據英國國會日前公布的議員額外收入顯示,卓慧思這次訪問,「遠景基金會」付給她出席活動及演講費8萬英鎊(320萬元)。此外,台外事部門招待機票和住宿等約1.08萬英鎊(40萬元)。「遠景基金會」在李登輝任總統期間成立,雖對外屬於民間智庫,但實則是台灣政府的外圍組織。

卓慧思訪台邀請費曝光後,引發島內眾多網民批評。「中時新聞網」、Yahoo新聞等網站報道,有網民炮轟「民進黨花納稅人的錢真的毫不手軟」、「金錢交易來的朋友,不會是兄弟,不值得一提」。

對此,國民黨立委洪孟楷批評,用這種方式邀請就是「打腫臉充胖子」,陷入「金錢外交」迷思。他要求民進黨當局對外交代清楚,因為每筆錢都是人民的納稅錢。

台外交部發布新聞稿,稱一向竭誠歡迎國際友人來訪,除有助增進國際友人對台灣的瞭解外,同時也代表外國友人以具體行動展現對台灣的支持。卓慧思在台行程是由外交部居間協調,相關費用是依照台灣邀訪外賓規定,歷任政府均依此原則辦理。至於演講報酬部分,由於外交部並非簽約方,不便代為說明。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CEPA成就香港經貿發達 今後要開創融合新模式

<轉載自202373 明報 社評>

上月29日是香港跟內地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協議20周年,協議實施以來,香港跟內地的貨物貿易增長超過兩倍,香港的專業服務在內地無論從範圍與總量,也有長足發展,成果昭彰。然而,香港今後發展,僅靠要求中央繼續給香港「開小灶」的特殊照顧模式,不但難以為繼,而且也不符合粵港澳大灣區共同發展的理念。如何能夠做到粵港兩地各有專攻、各擅勝場、各得其所,特區政府應該有新理念,用新思維模式去設計新的發展模式。

CEPA提供零關稅待遇 專業服務面向廣東市場

20年前,香港深層次矛盾總爆發而出現幾十萬人上街遊行抗議,中央為了協助香港增加新的發展機遇,提出CEPA的安排,為香港原產地貨物出口到內地提供免關稅安排,並且享受中國跟任何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減免關稅的待遇。做法是由香港提出貨物清單,以及要求專業服務的資格認定,中央協調安排,及後有9次補充協議,清單一批又一批的增加,專業服務的範疇也在不斷擴大。

截至今年5月,香港貨品通過CEPA出口內地享受減免關稅94億元人民幣。同時吸引了外國投資者在香港設立企業,享受CEPA待遇出口貨品到內地,或者向內地提供專業服務,這類地區總部,20年來由原來的5414家增加到8978家,提高了香港作為貨物進出內地的跳板與中樞作用。

香港原產地貨品零關稅進入內地,提高了香港產品的競爭力,減免關稅主要影響國家關稅收入,但要讓出部分市場的是內地省市,特別是專業服務安排的影響主要在廣東。內地一些省市政府不積極配合也是情理之中,對於開放專業服務設置門檻或者附加條件,所以出現中央「大門大開」、一些地方政府「小門不開」或者半開的情况,實際上就是對中央政府以內地省市市場作為代價,為香港提供「小灶」特殊待遇的消極對抗。

CEPA安排也並非單向,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或者借用香港進入國際市場,也有積極作用。香港作為內地進一步對外開放的試驗田,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應。中央政府為香港提供優惠便利協助香港擴大經濟發展途徑,這種做法,相信還會繼續下去,但香港還有更多的貨物清單提出嗎?專業服務進入內地涉及法律或者會計制度的瓶頸,還有更好的途徑通過CEPA來解決嗎?關鍵的問題在於,完全按照香港的需要,繼續由中央政府協調解決的這套模式,還能夠做到可持續發展嗎?

71日實施的港車北上計劃,每個月1600多部香港的私家車可以經港珠澳大橋到廣東,為香港的車主提供一個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無疑也可以增加大橋使用量,以及港人在內地消費而使市場受惠,但始終也是一個單向的安排。

特殊待遇非可持續發展 與內地城市協調更重要

香港道路承受能力不比內地,不能搞絕對的對等安排讓內地私家車也可以北車南下,也是實際情况使然。然而,香港不能承受每月有1000多部內地車輛來香港,500部可以嗎?300部也不可以嗎?這種單向的特殊照顧安排,始終是會令到內地人對香港有一種「心理不平衡」的心態,質疑給予香港的特殊照顧還要照顧到什麼時候?

香港的「搶人才」政策,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吸引內地專才來港發展,對香港未來發展創科產業注入強心針,也可以為內地專才提供一個面向國際市場的發展空間,表面上看是雙贏的做法。誠然,專才是稀缺要素,全球都在搶,內地很多城市也在搶,香港加入搶人才戰,也無可厚非。然而,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就搶人才的做法,應該要有新思維。

專才能夠粵港兩地自由往來,發揮所長,得益的是整個大灣區,况且,現在高科技產業講究的是產業鏈不同層次的協作,即使在同一個企業的團隊,也需要來自不同地方的成員合作完成一個項目,單打獨鬥的做法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員工被固定在某一特定地方反而會造成限制。高科技以及創科產業員工,只要有多次往返的簽注,以內地為基地也同樣可以為香港的企業服務。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求香港能夠做到為國家所需,提供香港所長,特區政府在設計各項政策,都要考慮建設大灣區這個任務。香港與廣東其他城市共同建設大灣區,更需要考慮是否跟其他城市的政策協調,以及內地人的感受,如果香港按照傳統思維模式,不斷向中央政府要求特殊照顧,遇到跟內地城市在政策上產生不協調的情况,繼續提請中央政府以行政命令要求內地城市「遷就」,不但共同建設大灣區的任務不可能有效執行,跟內地城市的合作精神也難以培育。

CEPA這種自由貿易協議的安排可以繼續,而且相信還能繼續為國家開放以及香港發展發揮作用,但特區政府設計政策的思維模式則要適當修正。

「對外關係法」實施 外交博弈體系化

<轉載自202372 明報 社評>

剛剛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法》(簡稱「對外關係法」),已從昨日起實施。這項被稱作中國外交「基本法」的法律,雖然條文只有645條,卻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立法系統規範外交活動,填補了法治領域的一大空白,標誌中國發展對外關係進入法治化、制度化的新階段。該法為中國外交方針與體制定下大原則,首度將「保護海外利益」明確寫入法律條文中,構建起中國法律域外適用的基本法律框架。對於應對外國制裁干涉、「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該法都作出明確規定,意味着中國的外交博弈今後進入了體系化應對的新高度。

立法速度堪稱里程碑 條文多原則留足接口

內地的法治建設近年雖然有進步,但涉外法律的制定,一直追不上國際形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是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方面,還有不少法律空白。近年針對西方國家對中國內政的干涉,國家先後制定了《反外國制裁法》、《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等法例予以反制,但仍欠缺一部總攬外交全局的「母法」。

「對外關係法」草案去年10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初審,去年12月底在網上諮詢公眾意見一個月。526日,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開會,根據人大常委會意見對草案逐條審議,修改完善。上周三閉幕的人大常委會議完成該法二審,交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頒布。就其立法速度和內外影響而言,堪稱中國涉外法律立法的里程碑。

「對外關係法」條文雖然較虛,惟按照內地立法習慣,一般「母法」只規定大原則,具體法條細節由相關「子法」明確,貫徹落實,從而保持從容主動。正如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王毅所言,「對外關係法」作為涉外領域基礎性、綜合性法律,重在確立中國對外工作中具普遍指導意義的方針、原則,「為其他涉外法律提供授權和指引,留足必要接口」。

「對外關係法」明確規定,「對外工作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央外事工作領導機構負責對外工作的決策和議事協調……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家主席、國務院、中央軍委、外交部則各司其職,分別負責批准和廢除國際締約、代表國家進行國事活動、管理對外事務及締約、開展軍事交流合作、辦理外交事務及領導人往來等,將這種具中國特色的外交體制以法律明確,並寫明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承諾「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該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國家在遵守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基礎上,加強涉外領域法律法規的實施和適用,並依法採取執法、司法等措施」,第三十七條規定,「國家依法採取必要措施」,保護公民和組織在海外的安全和正當權益及國家的海外利益。這些條文突顯了中國法律的域外適用性,隨着「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計劃的深入,中國國家利益在海外拓展的現實需要已不容忽視,國內法律的域外適用問題日趨重要,這亦是「對外關係法」要解決的一大問題。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解釋稱,「對外關係法」規定加強涉外領域法律法規的實施和適用,有「遵守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這一前提,與個別國家的「長臂管轄」完全不同。

法律域外適用保護利益 為反制裁干涉提供依據

「對外關係法」最引人矚目的第三十三條規定,對危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行為,中國有權採取反制措施,並由「國務院及其部門……確定和實施有關反制和限制措施」,因此而「作出的決定為最終決定」,意即不得上訴。王毅稱這是「善用法治武器,不斷豐富和完善對外鬥爭法律『工具箱』」,「有利於發揮防範、警示和震懾作用」。

其實,反制外國制裁並非「對外關係法」的唯一目的,該法還規定「國家締結或者參加的條約和協定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條約和協定的實施和適用不得損害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突顯該法重在理順中國外交活動的本質,彰顯在對外關係中,中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任何有損中國權益的外交文件和承諾都非法無效的,不予承認。為中國在國際法庭和外交場合提供更大的詮釋空間,為維護國家主權、國安或公共利益,為反制裁、反干涉以及保護國家海外利益方面提供更多法律依據。

「對外關係法」寫明,「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中央授權在特定範圍內開展對外交流合作」。這裏並未包含「特別行政區」,因為根據《基本法》,中央負責管理與特區有關的外交事務,而中央亦授權特區依照《基本法》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惟「對外關係法」中列明,社會各界及公民「在對外交流合作中有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尊嚴、榮譽、利益的責任和義務」,這一點對特區政府和港人來說,也不無提醒參考意義。

2023年6月29日 星期四

危地馬拉親華候選人出線 台恐失邦交國

<轉載自2023629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台灣的邦交國危地馬拉將於8月舉行第二輪總統選舉。爆冷出線的中間偏左「種子黨」(Semilla)候選人周二受訪表示,若然當選總統,將與北京建立更密切關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昨(28)回應說,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大義,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危地馬拉周日(25)舉行的首輪總統選舉,選前民調排第8的前總統之子阿雷瓦洛(Bernardo Arevalo)意外地以第二高得票率出線,將在820日次輪選舉,與前第一夫人托雷斯(Sandra Torres)對決。由於兩人政治立場皆左傾,意味該國事隔逾十年將再出現左翼總統。不過阿雷瓦洛親北京,托雷斯親台,選舉結果將牽動台海兩岸邦交國之爭。

64歲的阿雷瓦洛是外交官出身,現為國會議員,其父親是該國首名民選總統。他周二(27)受訪表示,危地馬拉需要以自身利益出發的外交政策,他倘當選,會尋求與北京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他說:「我們需要促進和擴大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關係。」不過,他仍將在互相尊重的框架內,與兩岸保持良好政治關係。其對手「全國希望聯盟」候選人、左翼前總統科洛姆的前妻托雷斯,則在選前對《日經新聞》表示倘當選,將加強與台的外交和商務關係,考慮成立稅制優惠的經濟特區,吸引台灣企業前往投資。危地馬拉是台灣僅剩的13個邦交國之一。而中國大陸現時是危地馬拉主要進口國。現任總統賈馬太2021年受訪披露,北京曾叫該國與之建交,但他拒絕了。台灣外交部致路透社聲明表示,台灣將積極尋求與上述兩大候選人的支持,以維護兩邦傳統友好關係。


 










2023625日危地馬拉舉行總統選舉首輪投票,立場親北京的阿雷瓦洛(中)爆冷進入決選,周一在總統府外慶祝選舉結果及向在場人士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