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5日 星期日

聯大期間 紐約台僑再發起「聲援入聯」行動

 <轉載自20229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在紐約的台灣社團代表23日於聯合國大會期間,在聯合國總部大樓附近的東河舉行「聲援台灣入聯」海上宣傳活動,遊艇船上綁有「維持台灣自由」及「台灣現在入聯」的黃黑色布條,並行駛至自由女神像附近,籲國際正視台灣訴求。17日,紐約台僑亦在曼哈頓區發起入聯遊行。台灣1971年退出聯合國,近30年來政府積極爭取參與。紐約台灣入聯年度遊行也已有30年歷史,前兩年因新冠疫情而停辦。



內地學者:台灣政策法 根本改寫美一中政策

<轉載自20229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就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日前通過《台灣政策法案》,有內地學者分析,這是美國對台政策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重要一步,若最終立法將從根本改寫美國的一中政策。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事務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環21日在「中美聚焦」(China & US Focus)網站發文。指該法案涵蓋的行政事務雜項和有關制裁規範,突顯美國對台關係實質提升,矛頭指向拒止北京統一進程。若法案成為法律,將是美台關係質變,「美方不支持『台獨』成為紙面文字,支持『一中一台』成為事實」。當前中美關係仍處困難期,雙方較量還將持續較長時間,美國利用台灣試探北京底線的「邊緣行動」不會停止,北京需做好「破局」萬全準備。

李環指出,即使美國會最終未通過法案或總統未簽署,也會成為日後國會續推類似法案的基礎,何况推動法案過程本身就是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就台灣凝聚共識的過程,也是美國對台政策由戰略模糊轉戰略清晰的過程。

綜合研判近年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動向,尤其是今年以來美方增加試探北京底線的力度,不能低估法案通過機率,甚至可說通過機率很高。

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中央台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最佳方式 陸委會斥舊調謊言 堅持「兩岸互不隸屬」

<轉載自202292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稱若中國大陸對台動武,美國將保衛台灣。中央台辦昨日(21日)表示,推進祖國完全統一面臨著新的形勢,不過統一的時、勢、義始終在祖國大陸這一邊,並再次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又描繪「兩岸統一後」的前景。不過,對此台陸委會批評,這是「一廂情願、罔顧事實」的促統舊調與虛假謊言。

在昨日召開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中央台辦副主任陳元豐表示,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都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推進祖國完全統一面臨着新的形勢。強調統一的時、勢、義始終在祖國大陸這一邊,「任何勢力的阻撓破壞,都無法改變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中央台辦宣傳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馬曉光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馬曉光又描繪和平統一後的情景(見表),稱「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况,兩岸統一後,台灣同胞可以在和平安寧的狀態下生活和工作。祖國大陸將更有條件、更好地照顧台灣同胞。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台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

稱將根據形勢變化 提出法律新舉措

對此,陸委會晚間指出,這個政治炒作「與台灣人民無關,我民眾絕不會接受任何侵犯我主權的政治主張與路徑」。《聯合報》報道,陸委會表示,北京當局「一國兩制」只是陳腔濫調,「台灣致力維護台海和平、堅持『兩岸互不隸屬』、堅拒『一國兩制』,這才是當前的台海現狀」。強調台灣前途由2,300萬台灣人民決定,「不會任由對岸插手」。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近日通過《台灣政策法》,昨在記者會上,有媒體問大陸是否考慮推出《反分裂國家法》實施細則或另外制定《國家統一法》時,朱鳳蓮稱,朱鳳蓮說,《憲法》、《反分裂國家法》、《國家安全法》等國家法律對此已有明確規定,為「推進祖國統一,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她表示,大陸將持續加強運用法治方式和法治力量「打擊台獨分裂勢力,推進祖國統一進程」,並將根據形勢發展變化,進一步推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圖謀及行徑的法治新舉措,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專家:不統不獨現狀難維持

有媒體關切大陸「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有沒有時間表?」,馬曉光則沒有正面回應,僅稱,「我願意再次重申,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

對此,中央社引述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表示,台灣目前的不統、不獨現狀很難維持下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後會改變目前現狀,將來要注意陸方的促統手段。



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台灣政策法過首關 美戰略模糊變清晰

<轉載自2022918 明報 社評>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上周三(14日)以17票贊成、5票反對通過《台灣政策法》,該法案被視為是1979年《台灣關係法》後,美國對台政策的全面重塑,是一部明目張膽宣示「一中一台」的法案。儘管通過的修訂版,對有關台灣主權象徵的條文有所虛化,但對美台軍事合作的條文,被認為是美國對台戰略最清晰的「模糊」,將「一中政策」掏空得「只剩下一層膜」。該案最終成為法律需時仍久,但成事機會頗高,中方已作強烈表態。該法會否將中美關係推至破裂邊緣,甚至成為壓斷中美關係駱駝脊背的最後一條稻草,未來幾個月值得關注。

2022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出籠的背景,既有美國國內的政治因素,11月將舉行的國會中期選舉,民主共和兩黨鬥得你死我活,此時都要爭奪對華強硬的旗幟,來突顯政治正確;背後亦有民進黨「台獨」勢力推波助瀾以及台美之間的利益交換。法案兩名領銜發起人,民主黨籍的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與共和黨籍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4月曾率團訪台,與蔡英文等台灣高層會晤,格雷厄姆當時曾表示希望台灣採購波音飛機;兩人於6月聯手提出「台灣政策法」草案,並令法案順利排上議程;830日,台灣華航董事會就決定,訂購16架波音787-9客機,被質疑是受「政治施壓」;該法案在上周闖過「首關」,台灣當局馬上表達「感謝」,有台灣媒體人調侃道,「難道不會覺得有錢能使參議員推磨嗎?」

疑買飛機換議員提案 條文雖微調實質未變

獲通過的「台灣政策法」與最初的版本相較,部分條款作了些微調整,例如將駐美國的「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稱屬「國會意見」;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任命,不再要求如駐外大使般需經參議院「確認」;將台灣當作「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 Ally)方面,表述由原來的「指定」(designated),調整為台灣「應該」(shall)像MNNA般「被對待」(treated)。這些修訂,據說既是避免削弱政府行動的靈活性,也是怕刺激北京對台動武。

梅南德茲在投票後說,該法案不會改變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或戰略模糊性。事實上,該法的要害是,將台灣「主權未定論」法律化,大幅提升美台軍事關係,同時對大陸對台的武統行動作出威嚇。例如,法案針對聯合國恢復中國席位的第2758號決議稱,該決議並未處理台灣代表權問題,亦未含任何攸關「台灣主權」的聲明。這是悍然撕毀中美3個聯合公報,直接挑戰中方底線的提法;法案規定,未來5年美國將向台灣提供65億美元軍事援助,授權增售台灣有助嚇阻「侵略」的武器,並優先處理台灣軍購申請;法案還要求美台建立包含沙盤推演、軍事演習在內的全面訓練計劃,讓兩軍熟悉,發展「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來增進台灣防衛能力。這等於修改「台灣關係法」,對台軍售不再限於「防禦性武器」,甚至讓美軍未來介入、接管台灣整體防務、訓練活動,難怪被指是「最清晰的戰略模糊」。

推美台軍隊互通性 為統一提供新動力

美國立法程序繁瑣費時,「台灣政策法」還須在明年1月本屆國會期滿前,於參、眾兩院全會通過,才能交總統簽署生效,而該法案現在眾議院尚無對應草案。在未來4個月內,既有118日的國會中期選舉,還有感恩節及聖誕節假期,時間相當緊迫。惟以美國目前的反華大氣候看,該案成法只是時間問題。

北京已表達對該法案的強烈反對,呼籲美方「停止推動」該法案,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出訪中亞時強調,「任何國家都無權做台灣問題的裁判官」,亦有針對該法的意味。事實上,自從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上月訪台之後,北京對美國府院在台灣問題的立場差異不再抱有幻想。

下月中共將召開二十大,確定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方針大計,11月中旬是G20峰會和APEC峰會,習近平或與拜登舉行首場峰會,1126日台灣將舉行「九合一」縣市長選舉,無論「台灣政策法」何時通過,都不會打亂中國完成統一的既定部署和節奏。在佩洛西訪台、中國發表第三份「台灣問題白皮書」後,中美關係和台海戰略格局的新常態已然成形,「台灣政策法」既不會提前也不會拖慢兩岸統一的時程,只不過令北京對民進黨的台獨企圖、美國的虛偽本質,進一步確定,亦為中國統一提供新的動力與契機。

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和而不同尋求共贏 中俄戰略合作牢固

<轉載自2022917 明報 社評>

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中亞,出席上海合作組織(下稱「上合」)峰會,與俄國總統普京會晤是此行重頭戲。上合發展多年,已成為一個立足歐亞大陸的非西方陣營重要政治平台,中俄作為兩大成員國,對於重塑世界多極化秩序,目的一致,這亦是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的基石。普京在台海問題上支持中國,不等於北京要支持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普京說珍視中國在烏克蘭危機所持的「平衡」立場,折射了中俄戰略伙伴關係「和而不同求共贏」的本質。習近平強調,中俄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有力支持,突顯中俄關係穩固,不會因西方施壓離間而分化。

重構更公平國際秩序 上合成重要政治平台

今次是新冠疫情爆發後,習近平首度外訪,行程本身已突顯了國際新形勢下北京對中亞和上合的重視。文明衝突本非無可避免,百多年前盛行於西方的海權陸權之爭,亦不過是一種想像出來的國際關係分析框架,然而當下世界格局,卻隱然朝着這些鬥爭方向發展。過去廿多年,以西方利益為核心的世界秩序出現動搖,加深西方危機感與不安感,伊斯蘭世界、俄羅斯和中國等非西方文明,先後成為西方眼中主要威脅源頭。本世紀初上合成立,成員只有中俄及4個中亞前蘇聯加盟國。及至近年,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巴基斯坦相繼加入,文明源遠流長的伊朗,亦在今次會議成為正式會員,至於「對話伙伴」則涵蓋沙特、土耳其、埃及等中東伊斯蘭國家。時至今日,上合已變成立足歐亞大陸大片地區的非西方陣營平台,反映了重構更公平合理國際秩序的願望。

今屆上合峰會,多達15國領導人出席,元首之間的互動會晤,惹人關注。北約東擴折射了俄國與西方的地緣政治根本矛盾,危機積累多年,俄烏戰爭是一次大攤牌,美國西方孤立制裁俄羅斯。這次上合峰會,普京分別會晤中印兩國元首,當然有展示「外交不孤立」之意。

2019年習普會,中俄發表聯合聲明,將兩國關係提升為「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今年初普京訪華,兩國聲明更提到,中俄「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加強戰略協作不針對第3國,也不受第3國和國際形勢變幻影響」,時任副外長樂玉成更指中俄關係「上不封頂,沒有終點站,只有加油站」。俄軍侵烏後,西方一邊默許印度與俄交往購油,一邊不斷向華施壓,離間中俄,令到是次習普會特別惹人關注。

根據俄方媒體報道,會上普京一再將矛頭指向美國,形容「建立單極世界的企圖最近表現得絕對醜陋」,又在台海問題上力挺北京,強調一中原則,「譴責美國及其附庸在台海的挑釁行為」。會後新華社發稿,則提到中方願同俄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有力支持,然而值得留意是,整篇通稿,無論是習近平還是普京說話的段落,均無提及烏克蘭。通稿有關習近平說話的內容,主要是從戰略高度,談論兩國合作大方向,唯一觸及的具體議題是台灣問題。習近平重申中方堅決反對台獨,「讚賞俄羅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相比之下,俄媒報道則有提及烏克蘭,普京「讚賞」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平衡立場」,「我們理解你們(中方)在這個問題上的疑問和關切」。

戰略合作伙伴非同盟 習普會體現中俄友好

西方認定中俄欲在台海和烏克蘭問題互換支持,實現「擴張野心」,云云。習普會前,克宮幕僚表示,習普將討論烏克蘭和台灣問題,即時引起甚多想像。誠然,中俄對烏克蘭危機歷史來龍去脈,看法甚為一致,但有關習普會的報道,可以清楚看到中方對烏克蘭事態發展是「有疑問」的,普京對此表示「理解」,又說過去已多次闡述立場,可視為反映雙方「和而不同」的外交辭令。習普互相讚賞,「堅持一中」光明正大,也是聯合國立場,至於普京「珍惜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平衡立場」,一邊說明中方在烏戰中沒有站邊,一邊亦顯示俄方對北京這一取態滿意。中方眼中,烏克蘭是主權國,台灣不是,兩者不能相提並論,新華社通稿不提烏克蘭,不予任何人將台灣與烏克蘭問題綑綁炒作的空間,也許是考慮之一。

西方強權外交邏輯,拉幫結派、弱肉強食、勝者全取是常態,不少人亦習慣將中俄關係,放入此框架分析,甚至將中俄戰略伙伴關係,描繪成「邪惡軸心同盟」,然而戰略伙伴與同盟關係,乃是兩碼子的事。就以美國為例,美日美韓同盟有軍事協防性質,榮枯與共;相比之下,美星是戰略伙伴,雙方就共同利益和關切策略地合作,僅此而已,新加坡方面便一再拒絕在中美鬥爭站邊

中俄關係上不封頂,戰略合作沒有禁區,不等於兩國是同盟關係,所謂「誰是小兄弟」、「誰佔誰便宜」等討論都是偽命題。今年3月,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便強調,中俄不結盟,「不是同盟關係」。更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既是中俄戰略合作的核心共同目標,也是上合推動的方向。印巴印中矛盾重重,一樣可以作為上合成員,推進共同利益。中俄就一些事宜看法有分歧,也不等於戰略伙伴關係面臨倒退。今次習普會所體現的,正是和而不同謀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

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拆局:美對台政策轉清晰 進上升螺旋難回頭

<轉載自20229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1979年美國與台灣斷交後,推出《台灣關係法》。但這之後的43年裏,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台灣的政治情勢已發生巨變。當下,美國不斷加強與台的實質聯結,北京則通過愈漸頻密地武力展示警告這種變化苗頭——就像解放軍月餘前規模罕見的環台軍演和正進入流程的《台灣政策法》那樣。台灣現已被裹挾進一個緊張螺旋上升、充滿潛在危險的博弈情境中。事態如今已更難回頭了。

民進黨立委:修訂只是「回到現狀」

《台灣政策法》首關獲通過,台民進黨籍立委羅致政向本報分析,《台灣政策法》與《台灣關係法》誕生的時代環境迥然不同,彼時的大陸「無能力亦無意圖」對台灣使用武力,如今卻是「有能力也有意圖」。他認為,美國應勢推出《台灣政策法》,意在提升美台之間軍事安全的實質性合作,屬於從「戰略模糊」向「戰略清晰」的決策調整。對於法案的刪改與保留,羅致政稱他雖在意那些象徵類條例,卻更看重軍援等實質性條例,修訂不代表台灣有所失去,只是「回到現狀」。

專家重實質修例 稱北京重形式

同樣接受本報訪問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王高成也看重實質性條例,他認為北京較注重「形式上的變化」,抬高台灣地位的象徵性條例只會令兩岸關係繼續顯著惡化,北京將因此有更多理由反擊,「得不償失,這未必有利台灣」。

對於《台灣政策法》帶來的衝突催化效應,王高成認為,撇開台灣問題,北京與華盛頓的競爭仍是結構性持續,如今兩岸更在美國施加誘因下進入風險上升的螺旋,「如果美方有所節制,情勢至少不會繼續再惡化下去」。他不掩飾自己更樂見過往馬英九執政時的兩岸關係,「哪怕與美親近,台灣也不至於像如今這般一面倒」。而羅致政認為,台灣當然不希望兩岸局勢朝向不穩定發展,「但問題已經不是台灣怎麼做了,這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問題」。



只有「一中」沒有「各表」一文下架 台專家:內容非大陸官方意思

<轉載自20229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今年是兩岸達成「九二共識」30周年。大陸官媒《人民政協報》第五版「兩岸經合周刊」於10日刊發題為《正本清源,「九二共識」不容歪曲》的文章,在周二(13日)突遭刪除,台灣淡江大學陸研所教授趙春山昨對此表示,文章下架是因為相關文章僅代表記者個人意見,不是大陸官方的意思。

文章批評,台灣長期以來將「九二共識」理解為「一中各表」,即兩岸都承認同屬一個中國,但對於「中國」的理解,台灣解釋為「中華民國」,批評國民黨高層偷換概念。文章強調,「九二共識只有一中、沒有各表」。

「中時新聞網」引述趙春山表示,有沒有各表的問題「就是心照不宣的理解」。大陸不會用文字這樣明明白白寫出來,若消息從新華社或《人民日報》出來,就茲事體大,但《人民政協報》有通訊稿性質,文章審核程序不像《人民日報》、新華社嚴格。

趙春山預警,1016日二十大召開後,大陸就要處理台灣問題,屆時兩岸路線不會只停留在反獨,一定會促統,動作會愈來愈多,會愈來愈往「兩個百年目標」走,兩岸將「沒有維持現狀這回事」。

銘傳大學副教授楊穎超則在《聯合報》撰文,該文也突然被下架,其中有相當政治涵義,「看來國共之間還是有管道可以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