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停運經貿辦 政府:台屢干預港務「援港專案」挑釁 台表遺憾:錯誤解讀服務 蔑視民主法治

<轉載自2021521 明報 加東版 港聞>

港府周二(18)宣布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台灣)(經貿辦)暫停運作,但其時未有詳細解釋原因。事隔三日,港府昨就事件回應傳媒查詢,批評台灣近年多次粗暴干預香港事務,例如推出「援港專案」等,形容台方的「挑釁行徑」與促進港台交流合作的原意背道而馳。台灣陸委會反駁,台灣對合法到當地的港人提供服務,「港府竟錯誤解讀為我方挑釁」,感到萬分遺憾。

港府提「九二共識」 批支援示威者 稱經貿辦運作環境惡化 職員受威嚇

特區政府聲明表示,經貿辦於201112月運作,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促進港台在經貿和文化交流。港府批評台方多次粗暴干預香港事務,「對港台關係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包括推出「援港專案」,並在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下設立「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支援暴力示威者及破壞香港繁榮穩定的人。

聲明續稱,台方近年行徑嚴重破壞港台關係,「令經貿辦在台灣的運作環境日趨惡化」,又稱有經貿辦職員曾受威嚇,考慮到經貿辦難以達到最初成立目的,同時為保障駐台香港職員的安全和權益,港府決定暫時關閉經貿辦。政府稱會密切留意情勢發展,並通盤考慮經貿辦未來路向,重申會按《基本法》、一個中國原則,及中央處理香港涉台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政策,處理港台關係相關事宜。

翻查資料,台灣去年6月宣布,因應《港區國安法》造成的變局而推出「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負責的「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同年7月營運,為到台灣的港人提供就學、就業、投資創業、定居等諮詢及協助,並稱兼顧國家安全下,處理港人的人道援助等,但沒列明其協助的港人類別。

陸委會:扭曲事實具政治目的 在港辦事處遇抗議 港府不聞問

陸委會昨回應港府聲明,表示港台雙方設置辦事處未觸及「九二共識」等政治議題,稱港方刻意扭曲事實,「顯然別具政治目的」。陸委會表示,台灣對合法到當地的港人提供服務,「港府竟錯誤解讀為我方挑釁」,形容是蔑視民主和法治的心態,感到「萬分遺憾」。

陸委會稱,台方從未要求香港在台辦事處職員赴任時,須簽署任何附加條件,反而港府自20187月起,對派駐香港的台方職員設置不合理的政治要求,阻擾正常輪調和駐處運作。對於港府稱在台職員曾被威嚇,陸委會表示,有民間團體到香港駐台辦事處抗議時,台方均派員維持秩序,惟台方在港辦事處遭抗議時,港府則不聞不問。

13國提案邀台灣參與世衞大會 巴拉圭未表態

<轉載自202152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世界衞生大會(WHA)將於本月24日至下月1日以視像會議方式召開,至今已有13個世衞成員國提出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但不包括台灣的友邦巴拉圭。在位於日內瓦的聯合國歐洲總部外,台灣駐當地辦事處特別設立了一個以台灣特有鳥種藍鵲為造型的打卡點,宣傳「台灣能幫忙」。

台灣連續5年未獲邀參與世衞大會,世界衞生組織(WHO)表示,台灣能否以觀察員身分參與,需由多數成員國決定,而台灣的友邦則分別致函世衞總幹事譚德塞,提出支持台灣與會。根據世衞資料,截至周四(20),台灣的15個友邦除梵蒂岡和巴拉圭外,其餘國家均已提案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大會。

該辦事處周五(21)Twitter發文表示,身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台灣願向世衞及國際社會作出貢獻,共同終結疫情。台灣藍鵲打卡相框是向世界展現台灣人民的韌性。

另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周四投書日本報章,對世衞因為中國大陸的阻撓等因素,將台灣排除在大會之外,令人感到非常遺憾。他又表示,台灣堅守民主原則,採取嚴格邊境管制和有效隔離等防疫措施展現成效,台灣模式有助全球防疫,期待積極貢獻國際社會。











台灣駐日內瓦辦事處在聯合國歐洲總部外架設打卡點。

洪國:獲得疫苗較與台邦交重要

<轉載自202152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友邦洪都拉斯至今取得的疫苗數量少,900萬民眾中接種疫苗者不到1%。洪都拉斯政府示警,稱求助美國無果,可能在外交上會轉向北京,以換取中國疫苗。

該國內閣協調總長馬迪羅(Carlos Alberto Madero)周三(19)表示,相較於與台灣保持長期邦誼,取得疫苗比什麼都更重要。

《金融時報》引述馬迪羅稱,眼看中國幫助她的友邦,洪都拉斯人民也開始反思,「為何我們的盟友不幫忙?」,馬迪羅說,洪國雖已接觸並獲得華府承諾提供疫苗,不過至今仍未收到。

洪都拉斯外交部就有關報道向台方澄清,並重申邦交穩固友好。

但台灣朝野對此仍十分關注,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認為必須要小心這個危機。

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駐台經貿辦停運 港府:無關疫情 4港官員簽證遭撤 學者:台方反制 官方關係陷冰點

<轉載自2021519 明報 港聞版>

特區政府昨宣布,即日起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台灣)(經貿辦)停止運作,並在回應傳媒查詢時表明「與台灣現時的疫情無關」,目前無其他補充。有了解情况的消息透露,台方撤回4名港派官員的簽證。去年7月,駐港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理處長高銘村辦理工作簽證續期時,被特區政府要求簽下「支持『一個中國』切結書」,台方稱不能接受而返台。台灣學者林泉忠分析,當時已有報道稱台方會反制,他認為自去年至今台港官方關係因兩岸關係和反修例事件進入冰點時期,至昨日更低,認為事件是警示。

稱港府單方面決定 陸委會遺憾

台灣陸委會昨發出「立場說明」,稱經貿辦是依據台港2011年互設辦事處共識而成立,今港府單方面做出此一決定,台方甚感遺憾。

特區政府駐台灣經貿辦在20125月開幕,時任財政司長暨「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榮譽主席曾俊華出席開幕禮。根據經貿辦網站,職能包括:促進港台經貿、投資、金融服務及商務往來;增進港台文化、教育與觀光交流;為在台的港人提供協助;按需要協助處理與台灣居民入境申請有關的事宜等。

特區政府昨表示,在經貿辦暫時停止運作期間,特區政府會繼續透過18231868熱線及香港政府一站通網頁,處理一般查詢、香港居民在台求助個案,以及向台灣居民提供與香港相關資訊。現時投資推廣署的投資推廣小組在台北的辦事處,正是設於經貿辦內,而辦事處的投資推廣總監職位懸空。本報向商經局查詢辦事處有否受影響,局方稱沒有補充。

消息:在台主管一職懸空兩年

台灣中央社報道,經貿辦暫停運作是因為辦事處主管無法取得台方發出的工作簽證;但同時引述台方消息人士稱,香港在台辦事處主管一、兩年前任期結束返港後,港府一直沒有派出接替人選,也沒有向台方申請相關工作簽證。

陸委會稱,無論港方基於何種原因而停止經貿辦的運僗,台方均予尊重。陸委會無回應有否停對港方人員發簽證的問題。

台灣學者林泉忠稱,今次是雙方關係惡化的連鎖反應重要一環,陸委會副主任邱垂正上周已說目前台灣在香港有8名駐港人員,簽證都將在今年內到期,年底可能輪到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停止運作。他提醒,兩地的辦事處一旦關閉,之後難恢復,又認為台灣殺人案疑犯陳同佳赴台自首無望,因為台港各執一詞,沒有共識。 

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

國台辦:願助台抗疫 陸委會:對岸不必假好心

<轉載自202151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國台辦昨晚(17)宣稱,願盡力幫助台灣民眾戰勝疫情。陸委會隨後回應,「對岸不必假好心」,只要中國大陸不阻撓,「我們就可以更快速的從國際上取得更多可靠的疫苗」。

國台辦昨晚以發言人朱鳳蓮名義聲稱,近期台灣疫情嚴峻,陸方願意盡最大努力幫助廣大台灣民眾盡快戰勝疫情;並宣稱當務之急是「去除人為政治障礙」,使民眾有疫苗可用。

台灣陸委員會稍晚以書面形式回應,指「對岸不必假好心」,只要中國大陸不阻撓,「我們就可以更快速的從國際上取得更多可靠的疫苗」。

陸委會指出,如果陸方真以蒼生為念,更應停止軍機擾台,讓台灣專心抗疫,才是兩岸人民之福。對於迎合陸方宣傳的少數意見,無法代表台灣人民,陸方也不應錯誤理解。

陸委會並表示,疫苗取得與使用屬於醫衛專業事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持續對外說明相關進展,呼籲社會各界仍要以指揮中心的相關說明為據。只要台灣沉穩應對、團結抗疫,一定能夠安然度過這一波疫情威脅。

汲取台灣爆疫教訓 有望清零更須「谷」針

<轉載自2021518 明報 社評>

香港鄰近地區接連爆疫,台灣疫情嚴峻,新加坡病例亦持續上升,港星旅遊氣泡又再泡湯。當下本港疫情趨穩,不計存在假陽性等可能的個案,約有兩周未見源頭不明本地感染,「清零」前景似乎審慎樂觀,不過本港疫苗接種率仍然偏低,抗疫形勢仍然脆弱。台灣爆疫對香港的最大啟示,就是防疫一旦出現漏洞,整條防線可以迅速崩潰。若說台灣之前一年多沒有大爆發是好彩,最近本港能夠避過變種病毒社區擴散,同樣有很大幸運成分。疫苗接種率高,是經濟民生可持續復常的基礎,香港必須加快疫苗接種,等到大爆發才為打針張羅,已然太遲,各方應以平常心看待「谷打針」,意氣用事政治先行,對香港防疫並無好處。

外防輸入百密一疏 抗疫脆弱須靠打針

台灣疫情幾何級數上升,新增本地病例一再錄得新高,昨天新增333宗確診個案,「雙北」(台北市及新北市)情况最嚴峻,台中、宜蘭、彰化等多個縣市亦出現病例。台北捷運乘客寥落,商業購物區儼如空城,網上不少人呼籲「自行封城」避免外出,亦有網民喊話振士氣,一句「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周內解除三級(防疫警戒)」,成為網上熱話。抗疫要成功,眾志成城很重要,然而台灣這波疫情來得又兇又急,社區出現大量傳播鏈,完全未有見頂迹象,要在短時間內將疫情控制下來,絕非易事。在香港,有政府顧問專家便認為,台灣疫情隨時維持一至兩個月,這還得視乎當局控疫措施有多進取。

台灣疫情涉及變種病毒,本港收緊台灣抵港人士檢疫要求,不再容許家居隔離,必須在指定酒店檢疫隔離14日或21日,視乎有否接種疫苗。港府加強把關,當然沒有錯,只是措施生效較澳門遲遲了足足兩天,予人觀感始終是不夠果斷。放眼東亞,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和泰國等地,疫情都在加劇,本港防疫不容鬆懈。新加坡不明源頭本地個案湧現,港星旅遊氣泡勉強為之並無好處,兩地政府宣布押後落實,相信短期內都無法成事。

比起鄰近地區,當下香港抗疫形勢無疑相對理想。上月印度裔抵港男子確診感染變種病毒,成為首宗相關本地感染病例,叫人憂心不已,可幸最終有驚無險。過去兩周,本港有兩宗「疑似」不明源頭病例,華大一名人員及一名4歲小童檢測呈陽性,惟專家調查後相信,華大個案疑為樣本受污染;4歲小童方面,已知密切接觸者無一確診,加上小童入院後兩度檢測皆呈陰性,不排除是假陽性個案。倘若兩宗個案證實皆屬虛驚,意味本港約有兩周沒有源頭不明個案,疫情若能清零,一定有利經濟民生進一步復常。

本港首季經濟增長7.9%,財政司長預料,即將公布的失業率將顯著下降,然而首季經濟增長強勁,主要靠出口帶動,以本港經濟產業結構,失業情况若要大幅改善,消費零售市道復蘇必不可少,而這又完全取決於疫情。有本地學者指出,香港零售仍然疲弱,經濟能否真正恢復,視乎何時通關,不計外國,單是與內地及澳門通關,幫助已很大。雖然內地省市從未公開明言,可是本港疫情清零,已是公認的通關前提。香港為了復常,不能再讓疫情反彈,然而台灣疫情大爆發卻正正說明,倘若疫苗接種率不足,抗疫形勢就算看似理想,也可以因為一個失誤,兵敗如山倒。

台灣病毒檢測不足早惹詬病,社區防疫措施亦不緊,入境檢疫嚴厲把關,是台北當局最重要控疫手段,可是外防輸入再嚴,難防百密一疏,台灣過去一年多沒有大爆發,有幸運成分,官民防疫意識變得鬆懈,上月台灣放寬機組人員檢疫措施,缺口一開,旋即出事。去年底香港收緊外防輸入措施,作用顯著,惟一樣有漏網之魚,上月變種病毒危機沒有惡化擴散是好彩,不能視幸運為必然。台港抗疫一大分別,是目前台灣手上僅得10多萬劑疫苗,香港則有充裕疫苗供應,直至9月前,還有兩款疫苗可供選擇。外圍疫情風高浪急,若要克服抗疫脆弱性、經濟民生可持續復常,除非能夠像內地那樣雷厲風行控疫,否則必須廣泛接種疫苗。香港有充足疫苗供應,沒理由放棄這個救生圈。市民只要身體狀况許可,應該盡快接種。

利誘規限皆惹批評 反谷針情緒拖後腿

本港疫苗開打超過80天,接種率只得18%,有人擔心打針副作用,亦有人是出於意識形態甚或政治原因,抗拒打針。世界各地很多政府都在千方百計「谷針」,以色列等國家傾向以允許出入指定處所,作為谷針誘因,美國各界最近則傾向以提供優惠谷針,免費甜甜圈、大抽獎等手法層出不窮,反觀香港卻明顯有「反谷針」情緒,以疫苗氣泡作為放寬防疫措施條件,被指「歧視」不打針者;公立醫院參考過去鼓勵員工打流感針的做法,打算推出「打針送湯券」等優惠,鼓勵員工接種,有工會批評是「物質利誘侮辱同事」。人人體質不同,打針無法強制,但當局以不同方式「谷針」,為的是公眾利益,應做而不做,才是不負責任。抗疫必須實事求是,意識形態掛帥,一味政治鬥氣,只會拖抗疫後腿。

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抗疫政治操弄 台灣神話破滅

<轉載自2021516 明報 社評>

被視作全球抗疫典範的台灣,最近防疫神話破滅,上周二,兼任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宣布,台灣防疫作戰已進入社區感染階段。截至前日,台灣一天新增180例本土確診,台北、新北兩大都市升級至第三級警戒,停止室內5人、戶外10人以上的家庭及社交聚會,全台中小學校園關閉。台灣防疫神話破滅的啟示是,政治凌駕專業,對新冠病毒實行鴕鳥政策,可能一時確診數字很低,爆發後又堵截不力,終至一發不可收拾。

鴕鳥政策惜篩如金 逢中必反凌駕專業

自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以來,台灣防疫成績在多個國際評比中名列前茅,獲讚「近乎完美」,美國前衛生部長阿札(Alex Azar)去年8月還訪台「取經」,蔡英文政府甚至打出「Taiwan can help」口號,捐贈多國醫療口罩,更特別介紹台灣防疫經驗的成功,關鍵就在「審慎以對」、「迅速應變」、「超前部署」,稱這是台灣免於封城的原因,陳時中亦被吹捧成台灣抗疫英雄。然而,任何事物一旦成為神話,陰影和危機也就隨着出現。

在台灣亮麗「防疫成績」的背後,事實卻是台灣從未實施新冠病毒「普篩」(重點人群全面核酸檢測)。去年國民黨執政的彰化縣主動檢測居家檢疫者,並查出確診個案,陳時中竟以違反中央檢疫規定為由,要將該縣衛生局長葉彥伯「移送政風」(查辦),直至日前,陳時中仍堅稱,無目的的普篩會削弱對疫情的防堵,網上甚至有主張快速檢測是「親中」的荒唐指摘。

去年以來,儘管接連有比利時工程師、日本留學生、日本工程師在台灣長期逗留後,返國後確診的個案,疫情指揮中心一概聲稱,這些病例感染源都不在台灣。正是台灣長期以來的這種「惜篩(查)如金」的鴕鳥政策,令台灣快速檢測工具未能普及化,檢測費用高達5000元新台幣(約1380港元),在全台灣長期零確診的虛幻安全感下,隱形傳播鏈早已多線發展,埋藏了不少染疫暗角,只是因台灣民眾自我衛生習慣良好,戴口罩、勤洗手,才延緩了疫情的大爆發。

台灣標榜民主人權和防疫成就,以作為要求出席世衛大會(WHA)的理據,但防疫卻服務於民進黨政府的大內宣與外交,「逢中必反」。從抗疫之初嚴禁向大陸出口口罩,卻向外國捐贈口罩,到長期不准大陸配偶子女(在台灣被稱為「小明」)返台;在疫苗採購方面,為迴避與代理商上海復星洽商,以致錯過BioNTech疫苗的採購時機,令台灣僅有小量阿斯利康疫苗供接種,目前接種率僅1%,遠低於全球16.6%的平均水平;台灣至今仍堅持使用「武漢肺炎」來稱呼新冠病毒(COVID-19),遑論與近在咫尺的大陸分享經驗,展開防疫合作。種種表現,都證明台灣抗疫的政治操弄,既不民主,也不人道。

正是因為政治凌駕專業,4月中旬將華航機師檢疫從「5+9」放寬為「3+11」(居家檢疫3天檢測陰性後再自主健康管理11天)的決策,既無科學根據,也沒有任何配套。華航—諾富特酒店群組感染在420日陸續爆發確診病例後,仍不見指揮中心有超前防堵的作為,直到510日才啟動華航「清零專案2.0」,511日之前,台灣疫情狀態一直被定調為「社區感染邊緣」,11日才承認是「社區感染」(社區爆發),昨日才關閉校園,猶如去年初世衛組織(WHO)延遲宣布「全球大流行」(Pandemic)一樣,這種嚴重誤判,終導致台灣疫情擴大,加速本土蔓延。

誤判疫情防堵不力 信息混亂主帥疲勞

面對洶湧的疫情爆發,當局似乎只會玩弄辭藻,以安定民心,傳達的信息卻混亂矛盾,主管官員又陷入「抗疫疲勞」,六神無主。如總統蔡英文說,防疫物資、醫療系統充足,「請大家放心」;行政院長蘇貞昌卻說,「民眾開始鬆懈、大意,該收心了」;陳時中則說,「大家要緊張」,把防疫做好,令民眾不知到底該「放心」、「收心」還是「緊張」。對於確診者的行蹤等防疫資訊卻不第一時間公布,供民眾參考,指揮中心每日只是唧牙膏般地釋放零碎信息。令人驚訝的是,日前當記者會上被追問一名10多歲的確診者是否學生,是否涉足校園時,身為指揮官的陳時中居然回應,「你沒講我都沒想到」,被質疑「還能繼續指揮嗎?」正如蔡英文曾說的,「一個無法讓人民安心的政府,卻經常誇言政績,自我感覺良好,可見執政者跟人民的距離有多麼遙遠。」

近期全球疫情中心有向亞太區蔓延之勢,除台灣外,香港周邊的新加坡、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確診個案都有上升之勢,香港必須居安思危,提高警惕,推遲與星洲的旅遊氣泡、增加對台灣旅客的檢疫時間都屬必要。同時,對於毗鄰地區的防疫經驗和教訓,都應引以為鑑,戒慎恐懼,才能確保得來不易的本地抗疫成績,配以擴大疫苗接種,最終築成全民免疫的堅實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