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少康中興」難挽國民黨頹勢

 <轉載自202127 明報 社評>

台灣中國廣播公司(中廣)董事長趙少康重回國民黨,並表示將參選黨主席,甚至把目標定在3年後的總統大選,在台灣政壇掀起一陣漪漣。國民黨很快恢復了趙的黨籍,黨主席江啟臣宣布將聘趙為中評委,稱其回歸「有助於強化國民黨的戰力及社會支持度與影響力,對於藍軍團結更是深具意義」。對於趙的回歸,台灣輿論評價兩極,有人認為以趙過往的政治光環和多年的媒體經驗,即使不能帶動國民黨重回執政地位,起碼可有鯰魚效應,刺激國民黨洗心革面;亦有人認為,趙已屬過氣政客,重返國民黨只為滿足個人政治欲望,恐會掀起黨內新一輪內鬥,再次分裂國民黨。雖然莫衷一是,但以國民黨現時缺乏黨魂來看,恐非趙一人之力可以改變。所謂的「少康中興」,到頭來可能與韓國瑜、郭台銘等人一樣,只是曇花一現,未必能令國民黨重振旗鼓。

政治金童重做馮婦 韓趙聯手有喜有憂

趙少康是1950年生於台灣的外省人,曾經是國民黨的「政治金童」,他31歲當選台北市議員,35歲以第一高得票連任,37歲躋身立法院,1992年辭任環保署署長,重投立委選戰,榮膺「票王」,得票比排第二名的立委高出一倍,掀起一股「趙少康旋風」。1989年他與王建煊、郁慕明等人成立「新國民黨連線」,挑戰李登輝的本土化主流派,至1993年脫離國民黨,自組新黨。他1994年參與台北市長競選,得票雖遠超國民黨競選連任的黃大洲,卻因分薄了藍營選票,讓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趙兩年後退出政壇,進入傳媒界,擔任電子媒體節目主持和時事評論員,因口才好,富煽動力,也頗受歡迎。

對於趙少康今次回巢,支持者視之為國民黨扭轉乾坤之機,趙本人亦充滿自信,聲稱擁有500萬粉絲,更得到高雄前市長韓國瑜支持。據Google Trend搜尋趨勢顯示,韓趙聯手,有碾壓蔡英文趨勢。有分析認為,韓趙兩人都有鼓動群眾的能力,韓代表庶民,有韓粉撐腰,趙則代表菁英,是藍營論述界的中流砥柱,二人合作將成為2024年總統選舉民進黨的最強對手。

但對其回歸,亦有不少質疑,稱趙當年是分裂國民黨的始作俑者,亦是國民黨今日衰敗的罪人;有人懷疑他正深陷國民黨賤賣黨產中廣的官司之中,此番回巢,是想藉機由債仔變債權人;更有人指出,趙少康尚未回歸,已聲稱要競選黨主席,令人懷疑他要終結現任主席江啟臣的改革路線,引起黨內本土派與地方勢力的警惕。

事實上,江啓臣對趙的回歸雖表現出高風亮節的大度,但國民黨競選黨主席必須入黨滿一年的資格限制,仍是趙問鼎黨主席的一道門檻,能否為他修例,須待5月才定奪,目前黨內已有反對聲音傳出,認為不應重蹈郭台銘參選總統覆轍,為個人度身訂做規則。

高調回歸得罪人多 時移世易難挽狂瀾

國民黨是台灣最大的在野黨,黨主席因為掌控相當資源及明年縣市長選舉提名權,人選廣受關注,選舉結果不僅影響國民黨的未來方向,也攸關台海安全乃至台灣命運。另外,近年國民黨內瀰漫「親美反共」氛圍,對「九二共識」立場動搖,對兩岸關係和國民黨本身傷害極大。趙少康近日表態支持「九二共識」,堅持兩岸之間需增加交流,其兩岸政策主張較國民黨更務實理性,更切合兩岸發展大勢。但能否在黨內以及台灣社會引起共鳴,仍是未知之數。

不過,趙少康尚未恢復黨籍,就擺出了一副捨我其誰,甚至是搶班奪權的高調姿態,可能會引起很多國民黨高層的警惕和猜忌。有分析認為,他要競選黨主席,直接挑戰的是現任黨主席江啟臣;他若明年參選台北市長,威脅的是黨內新星蔣萬安和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而2024年參選總統,更可能得罪黨內朱立倫、江啓臣、侯友宜等一眾有意競逐者。

從台灣與國民黨現在的政治生態看,趙少康讓國民黨實現「少康中興」有相當的難度,撇開涉案官司和各種陰謀論不說,單就其個性和經歷看,他淡出政壇畢竟已25年之久,雖然憑着伶牙俐齒奠定了泛藍意見領袖的地位,但卻疏於政壇拳打腳踢、縱橫捭闔乃至應付爾虞我詐的本領。遠離國民黨核心決策圈多年,令他對黨內數十名立法委員、14個縣市長的龐大、複雜人事盤子,缺乏全盤的掌控;而他胸無城府,個性飄逸,做名嘴或游刃有餘,但語多傷人,言多必失,卻是做政治領袖的致命傷。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作為與陳水扁的同代人,趙少康畢竟已年逾七旬,台灣的政治生態和國際環境這數十年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新黨從立法院第三大黨,變成泡沫化,他對年輕一代的感召力如何,可想而知。對趙本人來說,「少康中興」若功敗垂成,大不了重回傳媒界,粉絲量還會更多一些。但對國民黨來說,從趙少康的新黨出走,到宋楚瑜的親民黨分離,從韓國瑜熱退潮,到郭台銘旋風止息,均留下沉重傷痕,「黃台之瓜,何堪再摘」。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日方憂《海警法》引釣島衝突 北京:符國際法

 <轉載自2021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周三(3)舉行,日方在會上提及中國周一(1)剛實施的《海警法》。中國外交部昨強調,制定《海警法》是正常立法活動,完全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因新法允許海警執法時對外國船隻動武,日本有聲音擔憂在釣魚島周邊出現偶發衝突。

新華社報道,磋商以視像方式舉行,包括海上防務、海上執法與安全、海洋經濟3個工作組會議。雙方確認通過對話妥善處理矛盾分歧,務實推進海洋領域合作;同意盡快召開防務部門海空聯絡機制年度會議和專門會議,加速啟動該機制下直通電話建設進程,加強危機管控,防止不測事態;同意繼續探討在東海的資源開發合作。中方重申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嚴正立場,要求日方避免採取使事態複雜化的舉動。共同社稱,日方就中國《海警法》指出「不能以違反國際法的形式適用」,還提及海警船進入了釣魚島周邊的日本領海,再次傳達絕對無法接受的立場。另外,日英兩國3日以視像會議方式舉行外長防長磋商,雙方都對中國《海警法》表示強烈關切。

台設駐圭亞那辦公室 宣布當日遭對方終止

 <轉載自202125 明報 加東版 >

台灣外交部昨日宣布,與圭亞那外交部達成共識,決定在這個加勒比共同體秘書處所在地設立「台灣辦公室」(Taiwan Office),雙方已於上月11日簽約,辦公室上月15日展開初期運作。不過,圭亞那外交部在同日稍後時分,突然宣布取消有關協議。路透社報道指,台方指試圖勸說圭亞那改變主意但未成功,怒斥中國大陸霸凌。

中央社報道,台外交部4日早前的新聞稿稱,台灣辦公室正逐步完成相關籌備工作,若圭亞那未來決定在台設立同等地位的辦公室,將依既有協議對等互惠原則,享有與台灣辦公室相同的條件及待遇。台外交部表示,台灣辦公室具官方代表地位,意義與「代表處」相當,未來也將推動經貿、領務等業務。

圭亞那:不代表正式建交 一中政策不變

報道引述知情人士指出,台方今次主要目標不是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圭亞那有「一中政策」,但台灣期待發展的是雙邊務實關係,圭亞那也歡迎多元伙伴參與國內經濟建設,台灣辦公室初期將聚焦經貿投資業務。圭亞那外長托德(Hugh Todd)對當地傳媒稱,台灣設立辦公室不表示雙方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圭亞那的「一中政策」並未改變。圭外交部常秘哈帕(Elisabeth Harper)表示,北京知悉圭國上月所作相關決策,美國並未涉及圭國決策過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駐圭亞那大使崔建春上月19日向圭國總統阿里辭行,讚賞圭方長期恪守「一中原則」,但未提及台灣辦公室事宜。

不過,就在台方宣布消息的同日稍後時分,圭亞那外交部突然宣布取消有關協議。

圭亞那外交部聲明稱,圭亞那政府沒有與台灣建立任何外交聯繫或外交關係,設立「台灣辦公室」的協議是在溝通錯誤之下簽署,因此有關協議已經終止,圭亞那會繼續恪守「一個中國」政策。

台外交部斥大陸霸凌

台灣公布在圭亞那設立「台灣辦公室」後,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昨應詢指出,「堅決反對中國台灣地區同我建交國發展任何形式的官方關係,或設立任何官方機構」,要求圭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妥善處理涉台問題,「民進黨當局的各種伎倆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美國在台協會(AIT)表示,美國持續致力於支持台灣擴展其國際伙伴關係,「我們將與朋友及盟友站在一起,在世界各地促進我們的共享繁榮、安全及價值」。美國國務院西半球事務局代理助理國務卿鍾茱莉(Julie Chung)Twitter指出,美國對台灣辦公室的設立表示歡迎,這有助促進區域安全、繁榮與民主價值。

台灣的外交部表示,對於圭亞那單方面取消協議深表遺憾,並指對大陸方面再次霸凌和擠壓台灣在國際空間和國際事件中的角色表示強烈不滿。

圭亞那位於南美洲東北部,北鄰大西洋,南接巴西,礦產及石油資源豐富,首都喬治城(Georgetown)也是加勒比共同體(CARICOM)秘書處所在地。圭亞那是南美洲唯一以英文為官方語言的國家,1972年與北京建交。

走出民生政治化時代 引入「港醫」外援莫蹉跎

 <轉載自202125 明報 社評>

政府提出修例,讓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返港為公營醫療機構效力。本港醫護人手嚴重不足,醫生與人口比例遠低於富裕世界水平,平均每1000人只有1.9名醫生,近年本地院校雖已增加醫科生名額,然而遠水難救近火,引入更多港人子弟「外援」,紓緩公院人手壓力,合情合理,早應為之,社會就此討論多年,卻因為既得利益反對和政治操作,令改革舉步維艱,一拖再拖。專業自主為的是更好服務市民,必須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先,不應假專業自主之名搞保護主義。以往議會有關引入外援醫生的討論,常被政治化,動輒扯上「內地因素」,現在當局爭取在外國讀醫執業的港人回來服務市民,只要他們合資格、夠實力,業界不應阻撓拒絕。

招攬港人子弟回流 紓緩醫生人手不足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立法會答問環節,提出多項立法工作,儼如「施政報告2.0」,當中既有修例反起底、區議員宣誓等政治議題,亦有一些過去政府不願碰、無力碰的民生問題。舉例說,以往政府對租務管制有很大保留,然而昨天林鄭透露,政府將於本立法年度提交條例草案,制訂劏房租務管制;另外,修例引入更多醫生「外援」,紓緩公營醫療機構人手不足,社會討論多時,一直缺乏重大進展,就連一些小修小補的改動,也面對業界和議會的巨大政治阻力。這次政府下定決心,在今個立法年度提交修例草案,倘若成事,將是一次重要突破。

香港人口老化,醫療服務卻嚴重不足,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超負荷,醫生人手遠遠未能追上社會需求,市民小病隨時等到變大病。2017年,香港平均每千人只有1.9名醫生,比美國的3.3、英國的3.7等低很多。在香港,公院八成病人每天見醫生時間少於10分鐘,急診輪候時間動輒數小時,排隊看專科醫生平均更要等上兩年,至於衛生署醫生人手同樣吃緊,疫情之下更是捉襟見肘。

以目前香港醫生人手,若要追上新加坡的醫生與病人比例,至少要新增3400名醫生,若要追上經合組織(OECD)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更要增加1萬名醫生,若不切實解決醫生不足問題,即使政府投入更多資源增建醫院改善硬件,公營醫療服務亦不可能有顯著改善。近年本港院校開始積極增加醫科生名額,可是培訓一名本地醫生需時多年,遠水難救近火,適量輸入合資格外援醫生,有助紓緩燃眉之急,可是醫生業界卻常說,現今香港醫生比例已比本世紀初為高,問題「不是醫生不足」,而是醫管局管理不善、政府沒有提供足夠資源、公私營醫療系統失衡,云云。業界指出的問題,當然要正視,然而不能以此混淆視線,否認「醫生不足」。

本港每年醫科生名額有限,不少港人子弟都會選擇負笈海外,在歐美醫科名校讀醫受訓,然而就算取得醫生註冊資格,回港執業依然困難重重,業界聲稱考試實習等要求,是幫市民「把關」,確保外地受訓醫生與本地醫生「水平相若」,實際卻是設下極其嚴苛和不合理的要求。試想像,一名外地受訓的資深眼科醫生,若要在港註冊,居然要重新再考醫科畢業試,回答有關產科的問題,這樣的關卡,根本就是要拒人於千里。2019年初,政府提出豁免海外專科醫生實習,不過是稍稍減去一些嚴苛的要求,依然面對業界巨大阻力。

專業自主服務市民 業界應棄保護主義

專業界別獲得賦予自規自管權利,前提是必須服膺於社會整體利益,倘若業界未以公眾為先,大搞保護主義,政府便應介入,甚至收回權力。近10年,每當政府提出增加引入外援醫生,常有一些業界人士或代表轉移視線,質疑當局要為大量引入內地醫生鋪路,操作香港與內地矛盾,將問題政治化,再由議會進一步炒作放大,變成「捍衛香港」之爭,令爭議沒完沒了,莫說大刀闊斧改革,就連小修小補亦寸步難行。當局昨天提出外援醫生修例後,仍舊可以聽到這類政治雜音,諸如將修例與「內地培訓」、「醫療界政治清洗」等扣連起來,然而過去半年香港議會形勢大變,已是客觀政治現實,試圖將問題政治化,掩護既得利益、拒絕改革,這一招未必再行得通。

政府引入外援醫生方案細節,有待今天揭盅,根據當局的建議,申請者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在水平得到認可的非本地醫學院畢業,並已在當地獲得醫生註冊資格,回港後必須留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一段較長時間。這些要求,保證了「外援醫生」必定是熟悉香港的港人,也確保他們不會利用公營醫療系統「過冷河」,短短數年後即投身私營市場,爭做「月球人」(月薪百萬元)或「星球人」(周薪百萬元)。當然,認可哪些非本地醫學院水平、按照什麼標準判定,可能會出現一些爭議,然而當局大可參考新加坡等地的相關做法。本港公營醫療服務急需改革,不能再蹉跎歲月,民生政治化的時代應該告一段落。

2021年2月3日 星期三

台在圭亞那設台灣辦公室 雙方外交部已簽協議

 <轉載自20212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繼台灣去年與非洲索馬利蘭互設代表處後,台灣外交部周四(4)發布新聞稿表示,與南美洲國家圭亞那外交部達成共識,決定在當地設立「台灣辦公室」,雙方已於上月11日簽署設處協議,辦公室於同月15日開始初期運作。美國國務院西半球事務局代理助卿鍾茱莉周四在Twitter發文表示歡迎,將增強雙邊關係,有助促進區域安全、繁榮與民主價值。

新聞稿指,「台灣辦公室」正逐步完成相關籌備作業,若圭亞那未來也決定在台灣設立同等地位的辦公室,將依既有協議對等互惠原則設立,並享有與「台灣辦公室」相同的條件及待遇。

鍾茱莉發文時,用「里程碑」形容台灣辦公室的設立,認為此舉對雙方都有助益。美國駐圭亞那大使館隨後回應稱,美國讚賞兩地上述舉動,深化兩地聯繫,將促進他們共同的繁榮與安全目標。

2021年2月2日 星期二

愛國者治港 靠的是什麼?

 <轉載自202122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進圖 資深傳媒人>

特首林鄭月娥上周透過視像方式向中央述職,據官方媒體事後披露,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晤中表示,要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必須始終堅持「愛國者治港」,只有做到「愛國者治港」,才能落實中央對港全面管治權,及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立的憲制秩序。習近平話音甫落,親北京政黨民建聯便對外公布「變革香港」大計,要推動行政改革及司法機構改革,並打算向特區政府和各法定機構,大舉輸送愛國治港人才。

定義愈收愈窄 建制難免人人自危

愛國者治港的理念並不是新的,早在1984年中英草簽聯合聲明後,鄧小平10月接見香港各界國慶訪京團時,便詳細談過這理念,當時鄧小平下的定義很寬鬆,只要擁護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就都是愛國者,所以,左、中、右各派人士都可以參與治港,「左翼的當然要有,盡量少些,也要有點右的人,最好多選些中間的人。這樣,各方面人的心情會舒暢一些」(詳見《鄧小平文選》中〈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一文)。

在鄧小平設計「一國兩制」那年代,「維持香港原有制度」被視為確保「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關鍵。如今,來到後國安法年代,「維持原有制度」已銷聲匿迹,「愛國者」的定義也愈收愈窄,不但右派早被排除,就連最溫和的泛民黨派也被迫出局,在建制派已全面掌控行政及立法機關下,中央領導人仍要強調「愛國者治港」,特區政府官員和建制陣營難免人人自危:難道我還不算愛國者?要怎樣做才算愛國者?

憑什麼相信「愛國政黨」幹部比公務員更好?

就算所有權力崗位上的人,都是北京眼中的「愛國者」,這是否就可以保證「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香港繼續取得成功?提出大幅變革的「愛國者」們,視司法機構為敵人,要成立委員會去指導法官量刑,要增設政治機制去處理投訴法官,要全盤改革司法機構,這些「愛國者」有沒有看到,多間大型跨國機構已在醞釀,日後簽訂商業合同還是否寫上合約受香港法律管轄?遇有爭議是否在香港仲裁?醞釀這個轉變,正是因為擔心香港的法律及司法制度,在《國安法》實施後會出現大變(詳見昨日《金融時報》頭版報道)。

香港的行政管治,確實有不少令市民詬病之處,單是過去一年防控疫情的表現,就連特首自己也承認,比內地、台灣和澳門都更差。可是,全面換上親北京政黨的「愛國者」後,管治是否就會改善?市民憑什麼相信「愛國政黨」的幹部,會做得比受過專業訓練的公務員更好?特區主要官員班子中,不是已經有多位局長和副局長來自「愛國政黨」了嗎?他們有什麼亮麗的管治成績,令市民相信他們,可以委以重任?

選委會為何到習近平年代便無法運作?

近日在人大政協的圈子裏,不斷有「愛國者」高調發聲,主張下屆特首產生辦法,廢除選舉改行協商,藉此確保特首由「愛國者」出任,避免1200人選舉委員會選出可能不愛國的特首。這個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向來被外界詬病是小圈子選舉,如今連小圈子也信不過了,要改為協商產生,假若中央接受這個建議,外界會怎樣看?在江澤民、胡錦濤年代都能有效運作的選舉委員會,為何來到習近平年代便無法運作?這個轉變,到底是說明香港的進步還是退步?這個轉變,反映的是「一國兩制」邁向成功還是失敗?

2021年2月1日 星期一

國民黨千萬別因王浩宇被罷免再犯大頭病

<轉載自20212 《觀察》 90 撰文:曲兆祥 師範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園市議員王浩宇遭到罷免引起政壇高度關注,原因在於原先各界評估王雖處境危險,但最後應該有驚無險地過關,可是票開結果居然一舉超過81,940票的罷免高門檻。這個結果驚動了民進黨高層,當然更激勵了國民黨上上下下。

國民黨自從去年初輸掉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韓國瑜又在6月被罷免掉高雄市長,全黨可以說是窩了一肚子的火,現在總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罷免帶給民進黨一定壓力

雖說一個市議員席次不至於撼動民進黨目前的執政優勢,但無論如何對蟄伏已久的國民黨人來說,這總是一個令人雀躍的好勢頭。更何況緊接著高雄鳳山在2月初還有一場「清捷行動」,國民黨中央又即將發起〈反萊豬食安公投〉,台北市議員羅智強也將針對部分支持萊豬進口的民進黨立委進行罷免提案和連署,甚至不排除在全省展開罷免提案、連署。

這一連串的政治行動,雖然未必能全面獲得成功,但是它所形成的政治氣勢,確實會給民進黨執政當局帶來不小的壓力,而且,執政黨如稍有應對上的失誤,再加上美國新政府上台後,如果真如外界所評估的,將會改變對台政策,則在內外交迫下,會給執政當局形成多大壓力,目前還真是不好說。

所以王浩宇被罷免這麼一個不算大的個案,看來似乎起不了大作用,可是它所激起的陣陣漣漪卻非同小可。因此已有不少政治評論者,朝「一葉知秋」的方向提出評估,尤其是偏藍營的政治評論者難掩興奮地預估,將有若干的綠營民意代表會中箭落馬,國民黨政治行情一片看好,所以可樂觀預估,明年底的縣市長、縣市議員選舉將可再造2018年的佳績,甚至可以直取2024年的總統大位,重返執政。

國民黨不要誤判形勢

對於藍營支持者這樣的熱烈期待,基本上是可以被理解的,不過,情勢是否真能照此期望發展,恐怕還在未定之天。

2018年國民黨在地方公職選舉大勝,全黨上下對2020年總統大選充滿了樂觀期待。尤其是韓國瑜在高雄異軍突起,不但漂亮地贏得市長寶座,同時幾乎打垮了民進黨的士氣。當時不少政治評論者認為,蔡英文的連任之路恐怕懸了,而民進黨當局也確實是有些慌了。

可是,隔年的香港反送中事件,打碎了國民黨方面汲汲經營的大好局面,最後搞得丟盔卸甲,不但輸掉總統,連帶原先被看好的立委選情也一敗塗地。局面會搞成這樣,雖然有難以預料的外在因素存在,但國民黨高層對整體情勢的誤判,其實也是重大因素之一。

國民黨政黨的支持度仍低

現在因為罷免王浩宇成功,多少又讓國民黨覺得勢有可為,而急於再造佳績。但情勢是否真是如此樂觀?恐怕未必。日前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的一項政黨支持度調查顯示,在萊豬議題之後,民進黨的支持度、滿意度均呈下滑趨勢,顯見執政當局在萊豬議題失分不少。可是國民黨的支持度卻也同比下滑,反而是民眾黨有上升趨勢。這個調查結果頗堪玩味。

當然有論者質疑這項調查結果,覺得國民黨再不濟,也不至於落魄到與民眾黨比拚支持度,但是國民黨的支持度並未因萊豬議題上揚卻是事實。這顯示,民眾至今都沒有恢復對國民黨的信任感、好感,民進黨流失的支持者有可能因此趨向不表態,或乾脆投向民眾黨。所以國民黨當局不能再有「反正選民只能二選一,不是支持綠就是支持藍」的阿Q心態。

切忌引起選民的反感

故而,國民黨必須穩扎穩打,而且一定要有策略的發展,切忌再犯大頭病。最近媒體傳言,國民黨除了打算發動「反萊豬公投」外,還可能全面發動罷免萊委的行動,希望造成遍地烽火的效應,讓民進黨當局疲於奔命、顧此失彼。這種策略如果是在政黨的實力高峰期,或許可以嘗試,但如果不是處在旺盛期,那就有可能反而弄巧成拙,暴露黨的弱點不說,還可能打擊支持者的士氣。因此,慎選議題、慎選打擊點極為重要,切忌引起選民的反感。

之所以說選民可能會產生反感,是因為罷免權的行使,多少帶有政治報復的性質,尤其如果是針對幾位「顧人怨」的公職進行罷免,選民或許還可以接受,但若採全面性、多選區的罷免行動,那就可能會遭到選民反撲。

國民黨急於重振聲威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作為一個所謂的大黨,本來就應該有重返執政的企圖心,至少要作一個給力的反對黨,這對整體民主政治的發展,才有正面的意義。可是,國民黨再急,也必須有策略、有計畫地循序漸進,不能暴虎馮河。如果只是逞匹夫之勇,甚至抱持著賭徒心態,先賭一把再說,那就太傷這個百年老黨,甚至傷害到民主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