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馬來西亞向聯合國申請於南海劃專屬經濟區引華反對


<轉載自2019121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圍繞南海問題的爭議不斷,馬來西亞上周向聯合國提交意見書,尋求在南海北部劃出馬來西亞的專屬經濟區。中國政府周二(17)對此表示抗議,形容有關舉動侵犯中方主權,要求聯合國拒絕馬方申請。與此同時,越南政府同日指出,希望中國明年能在南海表現克制,避免再派石油勘探船到其專屬經濟區。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任何國家都可在距其海岸線最多200海里處主張專屬經濟區,而中國聲稱對南海的大部分區域擁有主權,每年更有價值超過3.4萬億美元的貨物通過南海運輸。有英媒報道指,馬來西亞在上周四提交的文件中表示,在其專屬經濟區之外,還有一些地區可能存在主權主張重疊的情況。

報道引述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發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外交照會稱,中方認為馬來西亞的申請嚴重侵犯中國在南海的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強調中國在南海擁有歷史性的權利。目前馬來西亞當局、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及中國外交部尚未就報道作出回應。

另一方面,中國石油探勘船和護艦今年7月進入越南專屬經濟海域數月,引發越南抗議中國侵犯主權後,越南副外長阮國勇在新加坡的東南亞研究所一場演講中,表示中國在南海的活動令人非常擔憂,且會帶來威脅,「不只是越南,其他國家都感到在未來可能遭到威脅」。

他又指出,希望越南明年出任東盟輪任主席國時,中國會克制在南海的活動,並稱其他東盟國家並非支持中方的行動,只是沒有用同樣方式抗議。

中國海警巡航釣島 宣示捍衛主權

<轉載自20191218 明報 加東版 國版>

中國海警局官方1217日微博消息,17日中國海警2301艦艇編隊在釣魚台「領海」內巡航。而在這段時間內,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通過宮古海峽,中國海警編隊剛好在釣魚台海域內航行,兩者之間是否有關聯,都引發相關海域國家的關注。

過去,針對日方關注海警轉隸武警部隊後對釣魚台局勢的影響,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曾表示,不管是什麼力量巡航釣魚台,中國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決心意志堅定不移。中方有能力、有信心、有決心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

而在中國海警成為武警部隊的一員之後,外媒就曾猜測中國海警的建制是模仿美國海岸防衛隊,是要和日本海上自衛隊抗衡。當時任國強回應,中國海警轉隸武警部隊的相關工作是按照《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安排有序推進。要強調的是海警轉隸武警部隊後,中方有能力、有信心、有決心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

海警轉隸武警部隊,職能任務是否會發生什麼變化?日本方面高度關注在中日有爭議的東海海域負責公務執法活動的中國海警是否接受中央軍委指揮。

當時任國強表示,中央軍委領導並統一指揮全國武裝力量,中國人民武裝員警部隊是國家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強調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中方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海警轉隸武警後,將從公務船巡航釣魚台變成武警部隊巡航。

日方對中國海警改革非常關注,還宣布成立水陸機動團,被認為是針對中國方面的反制。任國強也強調,不管是什麼力量巡航釣魚台,中國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決心意志堅定不移。

中方對日本軍事方面的一些動向保持密切關注。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這絕不是日本搞小動作就可以改變的。



















中國海警艦艇編隊20191217日在釣魚台海域巡航。圖為福建海警隊航行訓練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奧斯爾斥穆斯林國家坐視華迫害維族 土耳其評論家:因認可獨裁思維 重經濟利益

<轉載自20191215 明報 國際版>

德國籍土耳其裔足球明星奧斯爾在個人社交網站貼出詩句,炮轟中國政府迫害新疆的維吾爾族群,又指摘穆斯林世界對北京做法袖手旁觀。其說法引起內地輿論的強烈反彈,亦突顯西方近年似乎比穆斯林世界更重視維族議題的奇怪現象。有土耳其政評家認為,穆斯林國家的領袖看重對華經濟利益,私下也認可與中方相近的獨裁思維,加上民眾反西方多於反華,故形成上述現象。

本身是穆斯林的奧斯爾(Mesut Ozil)上周五(13日)在Instagram貼相,背景是疆獨人士視為「東突厥斯坦國旗」的星月藍旗,以土耳其語寫上批評中國迫害維吾爾人的詩句,提到「可蘭經被焚燒,清真寺被關閉,宗教學校被禁止……(維族)男人被強行帶走關進集中營,其家人被迫跟中國人一起生活,女人被迫嫁給中國男子」。其後他批評穆斯林世界對此噤聲,背叛維吾爾弟兄姊妹,「他們豈不知道『默許暴行即為暴行罪孽』?」

穆斯林世界轉軚撐華 西方嘩然

這說法在內地輿論激起強烈反彈(見另稿),但有關穆斯林世界冷待維族苦難的質疑聲音確是方興未艾。以奧斯爾父母的祖國土耳其為例,因突厥語族近親,該國向來是維吾爾異見者的最主要收容國家,也被指是東突分離分子的溫牀,總統埃爾多安以往經常發聲,例如2009年「七五事件」後曾譴責北京「屠殺」維族。惟因應中土關係改善,埃爾多安轉趨低調,直至今年2月才開腔敦促中方關閉「再教育營」。到他7月訪華,內地官媒又引述他指「中國新疆地區各民族居民在中國發展繁榮中幸福地生活是個事實」,惹來為討好北京而轉軚的批評。

另一例子是,在歐洲多國聯同日本和加拿大合共22國在7月發表聯署聲明、要求中國尊重新疆維吾爾族人權和停止任意羈押後,中方不久即取得50國聯署「打對台」,當中不乏伊斯蘭合作組織(OIC)成員國,令西方輿論嘩然。

中東受惠「帶路」 穆斯林反西方多於反華

土耳其政治評論家阿克約爾(Mustafa Akyol)今年1月在《紐約時報》撰文,質疑穆斯林世界對維吾爾人「再教育營」基本上保持沉默,直指如果類似事件在其他地方發生,穆斯林世界的反應定必大不相同。

阿克約爾對這現象提出3套解讀,首先是跟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保持友好有利可圖——OIC57個成員國中有20個以中國為最大貿易伙伴,「一帶一路」計劃也可令不少中東國家受惠。其次是中國宣稱做法前提是「根除政府敵人和社會叛徒以恢復法律和秩序」,而穆斯林國家大多由獨裁政權管治,其領袖可「理解」中方做法,「這是他們自己的語言」。最後是穆斯林社群大多認定「西方」才是壓迫者,尤其是伊斯蘭主義者認為穆斯林應跟其他反西方勢力聯手,故傾向不批評中國。阿克約爾形容,這種思維令人想起所謂的「文明衝突論」。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國際專家道不足 監警改革難迴避

<轉載自20191212 明報 社評>

監警會早前委聘5名國際專家,協助審視反修例風暴警方行動及工作,未料監警會中期報告尚未出爐,卻率先傳出國際專家小組退出的消息。雖然監警會強調專家小組並非請辭,然而外界觀感卻是另一回事。監警會委聘外國專家,原意是增強公信力,這次專家小組「告退」,再次反映監警會在權力和制度方面存在重大缺失,突顯獨立調查委員會的重要。反修例風暴對香港的衝擊前所未見,以往「行之有效」做法,未必能有效處理眼前問題,政府需要面對監警會獨立性和權力不足的事實,深入改革,讓監警會擁有獨立調查權,否則很難得到公眾信任。

監警會權力不足 國際專家小組「告退」

反修例風暴持續半年,警方執法成為爭議焦點之一,「警暴」指控不絕,行政長官林鄭月娥9月初宣布撤回修例,以及由監警會審視警方6月以來的執法行動。監警會除了加入新成員,亦成立國際專家小組,協助審視與大型公眾活動相關的警務工作及程序,提供專業建議。監警會委聘的5名國際專家來頭不小,當中包括曾經處理2011年英國騷亂的英國警察監察局前總督察Sir Denis O'Connor

監警會成員由行政長官任命,反對者認為監警會被親政府人士把持,當局委聘外國專家協助,希望提高監警會工作的公信力,問題是監警會制度「先天不足」,就算找來再權威的專家也無法彌補缺陷。上月有國際專家小組成員提及,監警會調查權力及範圍存在結構限制,阻礙取得連貫及有代表性的證據,必須提高能力,包括可以迅速獲得警方及其他組織的重要文件,以及傳召目擊證人取得證供。昨天《華爾街日報》和法新社報道,國際專家小組認為,監警會的權力及獨立調查能力有重大不足,未符港人要求,小組無法就有關問題與監警會取得共識,決定「告退」。

究竟專家小組是否「辭職」,各方理解不一。監警會認為,專家小組已提供意見讓監警會撰寫報告,「現階段工作結束」,小組現時是「先退出工作」而不是請辭,監警會主席仍與小組保持緊密接觸。根據報道內容,專家小組所用字眼是「stand aside」,若要咬文嚼字,當然可以斟酌一番,然而小組的說法,明顯反映他們與監警會意見不合,這次告退就算不是辭職,明顯有劃清界線意味。

監警會一再表示,《監警會條例》並未賦予監警會調查權力,他們必須根據法定權限工作,不過國際專家小組顯然認為,若不解決調查權力和範圍的結構限制,工作很難推展下去。小組表示,如果監警會增加所需權力並提供中期報告初稿,會繼續支持監警會。若將有關說法反過來看,小組似乎認為,雙方繼續合作的重要前提,是必須加強監警會權力。政府必須面對監警會獨立性和權力不足的現實,不能掩耳盜鈴。

「行之有效」舊規不管用 調查改革兩條腿走路

比起先進發達國家的監警機構,香港監警會的權力和制度設計明顯有所不及。以英國和加拿大為例,兩地監警機構均有獨立調查權。在英國,如果警方行動導致國民嚴重受傷或身亡,案件必須轉介監警機構調查;加拿大的監警機構更可直接處理投訴,並有蒐證等權力。反觀香港監警會並無獨立調查權,亦沒有權力傳召證人,不能直接處理市民投訴,一切由警隊投訴警察課負責跟進,之後再把「須匯報」投訴個案,向監警會提交調查報告。監警會只負責審視、觀察及覆檢警方對「須匯報」投訴個案的處理及調查。這樣的投訴處理機制,本質是由警方「自己人查自己人」,如果警方不積極配合提供資料,監警會很難有效跟進投訴。

香港監警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早已惹人詬病,反修例風暴更令問題顯著放大,很多人不信任警方,也不相信在現有監警制度下,投訴警方個案能得到公平處理。另外,監警會人手有限,也難以處理反修例風暴以來大量的警民衝突投訴個案。政府遲遲未有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理由之一是香港有「行之有效」的法定機制,處理涉及警方執法的投訴和爭議,應當按機制交由監警會審視。問題是監警會的制度設計,根本無法有效處理反修例風暴這種規模的警民衝突糾紛。以往所謂「行之有效」的做法不再管用,政府必須面對現實。

國際專家小組成員認為,監警會的權力及獨立調查能力,不足以應付近期事件的規模。監警會主席梁定邦亦認同,目前是時候改革監警會。反修例風暴以來,我們一直呼籲成立具有法定調查權力的獨立委員會,徹查風暴成因始末、從中汲取教訓,警方執法、示威暴力、外部勢力介入等議題,均應包羅其中。我們認為當局應該兩條腿走路,一邊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因應社會最關注的爭議,還原事實真相,推動社會和解;一邊參考外地先進經驗,改革監警機制,顯著加強監警會權力,重建公眾信任。

Reform of IPCC is unavoidable

FIVE international experts were earlier solicited by the Independent Police Complaints Council (IPCC) for their assistance in the review of the police's action and work on the anti-amendment movement. Though the interim report has yet to be published, it has emerged that the panel of international experts has left the IPCC. The IPCC has stressed that the panel did not resign, but the public perceives the news differently.

The anti-amendment storm has gone on for half a year, and one of the centres of controversy has been the police's law-enforcement actions. There has been an endless string of accusations of ''police brutality''. In early September chief executive Carrie Lam announced the withdrawal of the amendment bill and that the IPCC would be tasked with reviewing the police's law enforcement actions taken since June. Not only were new members added to the IPCC, but a panel of international experts was also lined up to review the police's work and the procedures they adopted concerning large-scale public activities. The panel was also expected to provide its professional opinion for the IPCC. The five international experts commissioned by the IPCC have impressive backgrounds. One of them is Sir Denis O'Connor, the former UK chief inspector of constabulary whose experience includes the handling of the 2011 riots in the UK.

The IPCC has more than once said that the Independent Police Complaints Council Ordinance does not grant it the authority to investigate, and that it has to act within its terms of reference. However, it is obvious that the panel of international experts believes that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continue its work unless the structural limits on the IPCC's term of reference and scope of power are resolved. The panel says that it will continue to support the IPCC if its authority is expanded sufficiently and it provides the panel with the first draft of the interim report. This position can be interpreted in reverse: the panel seems to think that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ir continued cooperation i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PCC's power. The government must face the reality, i.e. the IPCC's lack of independence and power, squarely rather than turn a blind eye to it.

In terms of authority and the system in which it is placed, the IPCC is apparently inadequate compared with the police watchdogs of advanced nations. Take the UK and Canada. In these two countries, the police watchdogs have independent investigative power. In the UK, the case must be referred to the watchdog for investigation if the police's actions result in serious injuries or deaths. Canada's police watchdog even has the power to handle complaints directly and collect evidence. The IPCC in Hong Kong, in contrast, has neither the power of independent investigation nor the power to summon witnesses. It cannot handle the public's complaints directly. All the matters have to be handled by the Complaints and Internal Investigations Branch (C&IIB) of the police, which will then submit investigative reports to the IPCC concerning those ''reportable complaints''. The IPCC is only responsible for reviewing, observing and re-reviewing the police's handling and investigation of ''reportable'' complaints. Such a mechanism for handling complaints is in nature ''police officers investigating themselves''. If the police do not cooperate actively and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the IPCC to follow up on complaints effectively.

We believe that the authorities should take a two-pronged approach. On the one hand, they should set up an independent commission of inquiry to respond to controversies that society is most concerned about so as to piece together the facts and promote social reconcili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y should reform the mechanism for monitoring the police force by studying more sophisticated practices other regions have adopted. The IPCC's author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considerably to restore public trust.

國際專家道不足 監警改革難迴避

監警會早前委聘5名國際專家,協助審視反修例風暴警方行動及工作,未料監警會中期報告尚未出爐,卻率先傳出國際專家小組退出的消息。雖然監警會強調專家小組並非請辭,然而外界觀感卻是另一回事。

反修例風暴持續半年,警方執法成為爭議焦點之一,「警暴」指控不絕,行政長官林鄭月娥9月初宣布撤回修例,以及由監警會審視警方6月以來的執法行動。監警會除了加入新成員,亦成立國際專家小組,協助審視與大型公眾活動相關的警務工作及程序,提供專業建議。監警會委聘的5名國際專家來頭不小,當中包括曾經處理2011年英國騷亂的英國警察監察局前總督察Sir Denis O'Connor

監警會一再表示,《監警會條例》並未賦予監警會調查權力,他們必須根據法定權限工作,不過國際專家小組顯然認為,若不解決調查權力和範圍的結構限制,工作很難推展下去。小組表示,如果監警會增加所需權力並提供中期報告初稿,會繼續支持監警會。若將有關說法反過來看,小組似乎認為,雙方繼續合作的重要前提,是必須加強監警會權力。政府必須面對監警會獨立性和權力不足的現實,不能掩耳盜鈴。

比起先進發達國家的監警機構,香港監警會的權力和制度設計明顯有所不及。以英國和加拿大為例,兩地監警機構均有獨立調查權。在英國,如果警方行動導致國民嚴重受傷或身亡,案件必須轉介監警機構調查;加拿大的監警機構更可直接處理投訴,並有蒐證等權力。反觀香港監警會並無獨立調查權,亦沒有權力傳召證人,不能直接處理市民投訴,一切由警隊投訴警察課負責跟進,之後再把「須匯報」投訴個案,向監警會提交調查報告。監警會只負責審視、觀察及覆檢警方對「須匯報」投訴個案的處理及調查。這樣的投訴處理機制,本質是由警方「自己人查自己人」,如果警方不積極配合提供資料,監警會很難有效跟進投訴。

我們認為當局應該兩條腿走路,一邊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因應社會最關注的爭議,還原事實真相,推動社會和解;一邊參考外地先進經驗,改革監警機制,顯著加強監警會權力,重建公眾信任。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林鄭述職試金石 用人制度知真假

<轉載自20191211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呂秉權 資深傳媒人>

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到澳門出席回歸20周年慶典,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北京述職,安排在此前進行。另一個重頭戲、部署明年經濟大局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預料亦因習近平和中央官員的澳門之行而讓路。

此次述職,某程度可觀察林鄭的去與留,同時亦可驗證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用人制度是否貨真價實,還是盲目護短。

1997年和1999年以來,港澳行政長官對國家主席和總理的述職,由禮節性趨向制度化,由務虛漸轉務實,由講成績擴至探不足。其中,以習近平十八大(2012年)上台以來的改革最力,這見諸述職的座位安排(由平起平坐變為上級與下屬之分)和規範化要求。

時任港澳辦主任王光亞,2013年對特首述職規範化作了具體論述:「將來有需要進一步明確匯報的內容:過去比較多說成績,現在也會要求他們轉達不足及新一年的新計劃,也要匯報在貫徹落實《基本法》方面的進展及存在問題……基本法是港澳的基本法律,所以要報告落實基本法取得哪些進展,遇到哪些問題。」

王光亞的意思是,特首述職要匯報甚至檢討各方面的不足,在落實基本法方面則要提出遇到什麼問題。

林鄭月娥在述職前,將向中央提交詳盡的書面報告,之後當面向習近平如實匯報。

習近平辦公室主任、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最近撰文,要求地方對中央匯報要講真話,強調「任何請示報告都必須客觀真實,全面如實請示報告工作、反映情况、分析問題、提出建議,既報喜又報憂、既報功又報過、既報結果又報過程,而不能虛報浮誇、弄虛作假,不能掩蓋問題、粉飾太平,不能華而不實、欺上瞞下。這要作為一條重要黨性原則來要求」。

如仍不用問責 是中央和制度的問題

這次修例和管治風暴,林鄭月娥的表現如何?香港、北京和國際有目共睹。她所破的谷底和對北京的拖累,所造成的破壞之巨,已經無法衡量和彌補,全國政協常委何柱國日前作了很好的總結。綜觀全港各界,左中右、泛民、建制、政府、警隊、基層、商界、知識界、「港共」,幾乎清一色對她十分不滿,甚至恨之入骨,打上北京的小報告之多之烈,令中央十分尷尬。林鄭每天都在苟延殘喘,消耗香港。

香港歷來最差的特首,造成香港歷來最差的局面,如果仍不用問責,這不止是特首的問題,這還是中央的問題和制度的問題。

林鄭月娥雖是習近平親自揀蟀的人,但她已經完全違反中央對特首四大要求之中的兩項,即不符「有管治能力」和「香港社會認同」的標準。其餘兩項指標為「愛國愛港」、「中央信任」(對特首的四大標準,見張曉明對十九屆四中全會的解讀)。

林鄭如此成績和表現,在述職作了檢討如果還不用問責下台的話,那麼北京將向全世界證明,此事並不止是林鄭的問題,還有是習近平用人不察、盲目護短,述職制度形同虛設、形式主義、不敢動真章的流弊。

希望習近平以自己作表率
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官員問責曾這樣強調:

「既追究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又上查一級追究領導責任、黨組織責任。要完善和規範責任追究工作,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典型問題通報制度,把問責同其他監督方式結合起來,以問責常態化促進履職到位,促進黨的紀律執行到位。」

「要整合問責制度,健全問責機制,堅持有責必問、問責必嚴,把監督檢查、目標考核、責任追究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問責內容、對象、事項、主體、程序、方式的制度化、程序化。」

2016年的兩次中紀委會議)

希望習近平以自己作表率,上樑要正,不要口講一套問責,實做一套盲撐,明知下屬有問題仍不出手,讓述職和用人制度形同虛設。

否則歷史會記住,一個表面強硬、但議而不決的領導人,他曾經力保在北京胡亂驅趕低端人口的庸碌馬仔;他曾經講一套做一套,縱容香港亂局,死攬一個「攬炒香港」的無能特首,令中國出現震驚世界、本來完全可以避免的「逢九必亂」。

中環人.香港人

<轉載自20191211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吾友羅家聰「被離職」,他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透露,公司認為由香港人代表中資行並不合適,又說銀行對他就時事的分析表示「不高興」。金融圈炒人根本算不上新聞,羅家聰「被離職」卻得到國際財經大報訪問,《金時》顯然是想傳達某些信息!

其中之一,是金融界的言論空間愈收愈窄;羅家聰接受本地媒體訪問時說,「不止中資行,甚至港資、外資機構都出現同樣現象,是整個金融界氣候,大環境的變化」。

據金融時報的報道指,他們訪問了好幾家金融機構的資深行政人員,當中包括銀行、資產管理、會計以及律師事務所,它們對聘用本地年輕人都提高戒心,擔心聘用了參加示威的年輕人,可能會被視為僱用非法分子,影響與大陸客戶的關係。在訪問中,羅家聰更認為中資在港的銀行有一個範圍更廣的政策調整,就是逐步清洗(purge)內部的香港人,並停止僱用本地年輕人。

現在中環還有多少「香港內涵」?

到底金融界是否已失去言論空間?中資機構是否正在「清洗」內部的港人員工?根據被訪者觀察而得的結論,尚需更確實的證據佐證,但問題是有多少人願意公開出面作證?按職場規矩,私人機構有權決定誰可以代表公司發言,哪些事可以說哪些不能。聘用誰解僱誰,企業當然都有自主權,但中資在金融圈的力量佔了主導地位,香港股市市值七成是中資企業,中環商業區都是「中字號」的天下,如果它們真的在「清洗」港人,那就意味本地人將逐步淡出成為配角,如此現象,正是本土派所說的:內地只要香港,不要香港人!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全港慣用普通話佔比最高的地區是中西區(4.2%),相信這是中資勢力取代英資的其中一個現象(全港計人口以英語為慣用語言最高的地區是灣仔,16.5%)。中環傳統上是香港的核心商業區、財經中心,甚至是權力中心,中環價值就是香港價值的代名詞,但到底現在中環還有多少「香港內涵」?

很多人感到內地人「搶飯碗」向上伸延

羅家聰的遭遇,引起一陣熱議,皆因他願意現身說法,但或許有更多「被離職」的例子是當事人不願說、不敢說或不知從何說起的!聽不少中環人說過,中資企業高層現在都不會任用香港人,至於中高層即使有香港人,但也會有一個同級的內地人「拍住上」,是分工還是監視,就不得而知了!

這些事例有多普遍,同樣沒有公開的實證,但可以肯定的是,企業發展多向北望,說道地普通話、在內地有人脈者肯定佔優,香港人這些方面往往會給比下去!結果是,很多人感到內地人「搶飯碗」已從基層勞工、普通職位,一直向上伸延,連最「高端」的金融界職位也如是;在這現實之下,香港人自然覺得上游無望。

吸納人才 國際化變內地化

香港向來崇尚自由競爭,勞工市場亦如是,可以廣納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才。然而近十多年特區政府開拓了不同輸入外勞的渠道,或大專院校研究院課程招收學生,絕大部分都是內地人;原意是國際化、多元化的人才計劃,最後變成內地化、單一化!

例如優秀人才入境計劃,2017/18年來自中國內地的有414人(總數463),2018/19年(截至20192月)391人(總數434);第二位澳洲,上述兩個年度分別只得8人和5人;內地人佔比高達九成。

至於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中國內地在2017/18年為8385人(總數9283)、2018/19年(截至20192月)為9067人(總數9955);第二位是印度,上述兩個年度分別只得125人和137人,中國內地學生的佔比同樣高達九成。

「輸入內地人才計劃」20037月推出,只適用於內地居民,故此申請人全屬內地人。至於新設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是在2018625日推出,首年度(截至20192月)的數字,來自中國內地的有29人(總數僅40),台灣只得2人;內地人佔比也高達七成。

從上述數字可見,香港吸納人才雖有不同計劃,但主要招攬而來的都是內地人,「國際化」程度偏低!這批內地人循不同渠道來香港,形成了一股與本地人競爭的力量,也成為了內地香港關係漸趨緊張的一條伏線。

單程證港府無法話事 「換血」說法流行

人才輸入計劃,特區政府尚可以握住把關權,持單程證來港的內地人,政府就無法話事,審批權都在內地。持單程證來港的內地移民配額每日為150人,2013年有評論指出,自1978年以來,來港的內地移民總數約160萬名,每年平均約4.5萬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經表示,未來香港的人口增長,主要就是靠單程證內地人來港;換言之,人口增長的生力軍、人才輸入、高校招生等輸入外來人口的計劃,統統都以內地人為主。現在流行的另一說法,是北京正安排逐步為香港「換血」,輸入內地人,慢慢代替本地土生土長的「真香港人」。到最後香港仍在,「香港人」已經「變質」。

香港人口700多萬,約60%都是在香港出生;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顯示,15歲以下人口在香港出生的佔比更高達約90%,愈年輕的港人「本土」意識愈強,原來事出有因。事實上,本地出生的香港人都視香港為家,傳統的籍貫觀念已經變得模糊。

香港過去對新移民和外來旅客都抱正面態度,十分包容,但從2003年自由行開始,大批內地旅客來港造成不少「爭奪資源」的事件(如搶購奶粉、佔用了公共設施),香港開始出現抗拒內地旅客、進而滋生「反移民」情緒,以及要求「本土優先」。

本土思潮興起,近年成為世界現象,各地反移民呼聲高漲,引入外來人才的政策也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歐洲很多國家認為全球化威脅當地工人飯碗,美國特朗普競選時就力倡就業機會重返美國、保護本地勞工(包括藍領和專業人才),成功爭取了大批支持者。

如非對等開放 「港人優先」無可厚非

在勞工市場,香港是否也應該有「港人優先」的政策?香港限制輸入外勞,但主要限於低技術勞工,其他領域基本上都是門戶大開,沒有「優先」的政策。香港人向來信奉自由競爭、能者居之,但如果職場內是以政治傾向作為用人標準,這又是否公平?

內地人在香港就業門路多、手續簡單,但反過來香港人在內地是否可以享受同等待遇?正如香港的市場自由開放,內地企業來港幾乎不受任何限制,但香港企業往內地卻要面對重重關卡,有些行業根本就不允許在內地經營(例如新聞媒體)。如果不是對等的開放,以「港人優先」為原則保護香港人的利益,也就無可厚非!

「中環價值」雖然受到不少人質疑,然而它代表着一種香港精神和身分;它雖源自英國,但成就它「名揚中外」的,卻是香港人。中環如果要「趕走」香港人,難道不是一個極大諷刺嗎?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香港災後重建 解鈴還須繫鈴人

<轉載自20191210 欄名:國是港事  撰文: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課程(IBCE)聯席主任及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隨着中大及理大之戰落幕,以及美國通過香港人權法,街頭暴力的情況似乎漸漸減少,是時候為香港作出「災後重建」。但要重建的事項實在太多,因為在過去的1020年,政府在多方面也沒有作為,即沒有考好試卷。

延遲半年交稅 非真正赤字

由於亂局是政府弄出來的,解鈴還須繫鈴人,要用上非常的手段去紓困。

舉例說,香港的經濟在上半年是不錯的,但隨着示威在6月中發生,香港的經濟開始走向下坡,而即將要交的稅款是以示威活動前一年的財務狀況去決定的,到交稅時已是一年之後,不少中小企甚至是個人現在已面對困難,實在有很好的理由去把整個繳稅的期限延長半年。

現時政府的建議是要先申請,卻費時失事,畢竟亂局的始作俑者是政府,收拾殘局的當然也應該是政府。財政司司長指延遲半年交稅會令政府出現千億元的赤字,這只是事實的一半,因為這些稅是會收回來的,只是遲了收,而不是真正的赤字,只是財務報表上的年結問題。

當然,這對於評級機構、國際性組織如世界銀行等會有一些影響,他們會報道香港出現財赤,但他們亦會明白這是年結的問題,不是結構性的問題。但在這次修例風波中,更重要的反而是香港關於人權、警暴的負面新聞,這些對香港聲譽的影響比起赤字來得嚴重得多。

保護重要幹綫 渡輪分流交通

既然香港的底子厚,1千億元的所謂赤字,亦是小兒科,因為香港剛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危機,區區延遲半年交稅,實在是一個很值得做的小措施。

此外,香港的重要設施以及大學的保安更在在需更要加強。因為過去數月,在最壞的情況下,吐露港公路、紅隧及東鐵部分路段皆不能運作。由市區前往新界北,只有大欖隧道甚至要乘高鐵往福田再向南走。

災後重建的關鍵,是要防止橫跨這些重要幹綫的公路再被雜物堵塞,相信政府要盡快把這些橫跨幹綫的行人天橋作密封式設計,當然以旅遊的角度可用上透明的圍板加上空調,而行車的如中大二號橋,則要完全密封;可進入公路及鐵路的範圍日後不妨加上高壓電的保護綫,務求令重要幹綫不能隨便被堵。

港鐵一直沒有保安,最近才見到一些保安在車站的出入口當值。檢查行李與否可再作考慮,但我會建議聘請魁梧的保安如來自俄羅斯、尼泊爾等地的人,即使要付上住宿費,也比起花上數億元於被破壞後的車站維修及重建好得多。

大學的情況也是一樣,沒有證件的人基本上要申請才可以入內,很多商業大廈也有這樣的安排,如IFC,我看不出有不限制的理由。如果市民想參觀,可以向大學的公關署申請,每天有一定的限額。另一個方案是把大學校園劃為開放區和管制區,總之就是有一些地方是限制進入,以保障安全。

至於公共交通系統上,一直以來政府奉行「鐵路為主」的交通設計,這次港鐵卻是受襲的目標。但是,除了鐵路,我們還有沒有其他選擇呢?

傳統上,渡輪便有很好的分流作用,在未進大學工作前,我也是乘小輪由尖沙咀或紅磡到灣仔。原來由大埔至馬鞍山有渡輪的需求,而九龍城到灣仔、中環等,亦是可以考慮的航綫,如果沒有船公司在現階段願意經營,政府每年在港鐵上收了數十億元的收入,實在可以經營一些航綫去疏導人流,以提供另外的選擇。

普及法律教育 告知違法後果

再退一步看房屋問題就更不用多說,弄了超過20年也是這樣子,令普通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看不到將來。

也有不少人批評教育,我認為最迫切的是在大、中、小學加入基本的法律元素,令年輕人知道作了某些違法事情的後果,相信會減少一些如中學生進入暴動現場的機會。

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政府在過去20多年為大多數香港人做了甚麼事情呢?官員有否令香港變得更好,還是更差?這次亂局看出了治港班子的惡劣水平,而警隊特別是前綫警員無論在操守、紀律、誠信、基本溝通技巧方面也達不到應有的水平。

議員方面,可以把有關醫療設施的撥款拖延,又是低水平的表現,他們不知道醫療是香港的強項,兩大醫學院在全球排50位之內,而培養一位專科醫生需時10多年,他們拖撥款和有警察在示威中不讓醫護人員去拯救的罪名不相伯仲,我想這三批人要大換血,否則香港會永無寧日,而他們也浪費了納稅人的稅款。

暴徒固然有責任,但強行推出逃犯條例的官員、盲從附和的議員及部分毫無誠信操守的警員,才是把香港推向懸崖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