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台船南海探勘 艦艇三層護航

<轉載自201312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為確保台灣海洋研究船能在南海順利進行探勘油氣任務,政府將派遣海軍與海巡署的艦船隨行,並以遠、中、近三道防護層執行護航任務,保護研究船的安全。

新華社也報道,大陸海監7584船編隊1日在完成南沙管轄海域定期維權巡航執法任務後,駛進北部灣口外海域,按計劃對中國海上油田生產海域進行定期巡航執法。

大陸海監B3843飛機同時抵達該海域,配合海監船對樂東平台附近的生產狀況、周圍海域環境等進行立體巡航執法檢查。

據《旺報》報道,由台灣經濟部能源局委託礦物局執行南沙油氣探勘計劃,今年委由海洋研究船前往台灣實質有效佔領的南沙太平島周邊海域進行鑽探。考量到目前南海情勢波雲詭譎,仍不平靜,政府打算派遣海軍與海巡署的艦船隨同前往,並以混合編組的方式,執行護航任務。

海巡署官員表示,海洋研究船進入海巡官兵駐防的太平島海域之後,當局護航方式將採遠、中、近三道防護層,「以研究船為中心,最外圍是海軍艦艇負責警戒,第二道是海巡署所屬的和星艦,最靠近研究船的則由太平島派遣多功能巡緝艇與M8快艇護衛。」

研究船的探勘任務是否遭到南海聲索國的抗議?外交部發言人夏季昌表示,油氣鑽探行為屬例行而常態性質,台方並未受到任何國際壓力。


夏季昌進一步指出,太平島油氣探勘是我方「例行而常態」的計劃,已進入第三期;在派艦前往太平島探油的消息曝光後,外交部並未收到來自南海周邊國家的任何關切,而且也不會因為有外來壓力就取消。
 
南沙太平島上的台灣駐軍去年9月初進行實彈射擊。
 
 
由空中鳥瞰太平島全島。

北韓試射中日交惡 東亞勢升壓

<轉載自20131月2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新年伊始,東北亞地區的國際政治及地緣政局又似有新的變動,中日及兩韓不約而同有了新的領導人及政府︰中國是十年一次的中共最高領導接班,習近平正式上位,日本是自民黨三年後重新上台,由安倍拜相,在南韓雖然執政黨繼續掌權,但換上了首位女總統朴槿惠;而北韓早前已由金正恩坐上乃父金正日的「皇位」,且看來已坐穩了。
美種禍根 朝武力抗爭「火而不爆」
無獨有偶,四國的新領導都是官後代︰父輩都是國家的前領導層中人,成為官宦世家,但這並非最重要的事,當前東北亞有兩大令全球矚目的焦點︰是北韓日前成功試放衛星,和中日的釣魚島爭端持續升溫。這兩個摩擦熱點若不慎「走火」,影響將波及全球且後果難料。顯然,這兩事項已成了今後東亞地區政經發展的巨大地緣政治風險來源,各方對事件的性質及前景必須正確理解,否則將會因應對偏差而造成嚴重後果。
對於北韓這個國家必須「一分為二」的看待,否則將會犯對策錯判之弊。從內政看北韓的封建專制及封閉的政經體系一無可取,但一時三刻卻也不會塌下來,最好由它自行演化,到時機成熟時出現蛻變。另方面,從外交看北韓藉放衛星試射導彈可以理解,究其根源是美國惹下的禍︰當年把北韓列為「流氓」國家並以武力恐嚇,北韓在中俄保護傘不可靠的情況下,惟有全力發展大殺傷力武器,主要目標是研製能打到美國和能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導彈。其實北韓是走中國之路,當年中國的情況一樣︰因蘇聯靠不住故搞了「兩彈一星」。今後北韓肯定會繼續改進核導彈能力且絕不會退讓,原因有二︰
(一)美國國勢轉弱不敢真正動武,而在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下,中俄不會真心制約北韓,讓金正恩給美國、日本添些麻煩很有好處。過去中俄或曾真的想過阻止北韓,但現在形勢已變。
(二)美國不可靠,向其投降無好處。卡達菲的下場表明向西方投誠,不搞大殺傷武器不搞恐怖主義,結果是橫死,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死撑到底,因此伊朗同樣不會買美國帳。
日本急右轉 中國反制好時機
在這形勢下,今後朝鮮半島必將維持一定程度的緊張,但不致出大事故,因北韓只想自保,不會主動搞出大事,美國看來也無意或無力對北韓動大手術,故情況將是「火而不爆」。
另一方面,中日爭端的形勢在安倍上台後亦有重要轉變。關鍵在於自民黨回朝並非純是政黨輪替,而同時反映了日本政治生態的一個根本性結構轉變,即全面走向右傾。安倍在大選時便不斷發表強硬論調,包括要拜靖國神社,要突破和平憲法建軍,和搞國家「正常化」等,在釣島問題上更揚言要派遣長期駐島人員。國會中右傾的情況同樣明顯,自民黨及其盟友公明黨佔了壓倒性優勢,何況還有更極端的石原等右翼勢力。因此如安倍要落實其競選時的向右轉論調,在國會上將無阻力,而他說了這許多可以不落實一些嗎?同樣,日本社會上的反華情緒也已上升,反華及對華強硬自然成了政客的行動綱領之一環。
日本政治向右急轉,對中國來說未必不是好事,這樣自然令東亞鄰國尤其南北韓更為反日,而西方包括美國也很難完全站在日本一方,而各國民眾也再難以全面同情日本。中國應把握時機跟東亞鄰國商討日本右轉的問題,並爭取形成共同的應對立場,藉此向美國施壓︰美國也有責任促使日本遵從二戰後訂立的條約及憲法。
釣島無彎轉 中日關係勢惡化
最近有評論指安倍上台後,會採取一些措施緩和中日矛盾,如有人指自民黨受工商界影響較大,而這個界別基於利益考慮主張緩和矛盾。安倍在上次(20062007年)出任首相時,主要政績之一就是改善了因上任參拜靖國神社而搞糟了的中日關係。另一方面也有評論指出,安倍即使有緩和措施也只能是表面工夫及緩兵之計,買點時間好讓他的政府先改善日本經濟和坐穩相位,故中國不要墮入圈套。
的確目前的基本情況已與2007年時大為不同,中日關係難如當年般較容易及真正地轉趨緩和。原因是釣魚島爭端激化、日本政壇大右轉和美國「重返亞洲」推動美日軍盟對抗中國等三大深層新因素的出現,已令中日關係在本質上嚴重惡化。安倍上台無疑會給中國對日政策帶來了新的考驗,如何應對將要求有新思維及新路數。

2012年旅遊第一擊 - 避寒之旅 農曆新年越南南部5天遊相片分享

2012年農曆新年香港持續低溫,飛女與我及父親參加旅行團到氣候溫暖的越南南部旅遊。

Picture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讓我透過相片跟大家分享行程。
 
香港國際機場的農曆新年布置。
 
在天空中俯瞰的國泰城。

龍年的國泰航空經濟艙飛機餐。

第一個遊覽的地點:頭頓市。

頭頓市有長長的沙灘,但水質一般,並欠缺規劃,明顯較芭堤雅遜色。

頭頓市的旅遊亮點是耶穌山。遊客在到達山頂耶穌像前要先行步行20分鐘的石級上山,沿途有很多宗教雕像。


 
山頂的耶穌像。


參觀過後,我們自費品嚐了味道不錯的燒大頭蝦。





第二個遊覽的地點:古芝地道。

 
古芝地道是越戰時越共游擊隊的重要樞紐,直接威脅南越首都西貢市。
 
防範美軍及南越軍的陷阱。




 
越共游擊隊的軍帽。

第三個遊覽的地點:拖美市椰子島。

據導遊所講,椰子島曾有一位自稱能與上帝通話的「島主」,定期登上相中的鐵架與上帝通話,再向信徒傳話。這令我想起太平天國的洪秀全。


適逢農曆新年,我們在越南也看到了舞獅。越南人也是過農曆新年,有趣的是越南人的12生肖中沒有免年,但有貓年。


椰子島上的食人魚。

人類是萬物之靈,食人魚最終在餐桌上變成人食魚。

第四個遊覽的地點:胡志明市前南越總統府。


遊覽過前南越總統府後,我感到總統府面積不大,亦沒有統領越南的氣勢,較像省長辦公室。




第五個遊覽的地點:胡志明市戰爭博物館。


戰爭博物館可說是清算美國戰爭罪行的展覽館,展示了大量的美軍殺人武器及越戰的照片。






 

越戰時中國政府以「同志加兄弟」的情誼來協助北越政府,並啟動「援越抗美」計劃。只是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2012年,越南除了與美國在南海舉行聯合軍演,更與菲律賓在南沙群島主權爭議中結盟對抗中國。



越南曾是法國殖民地,胡志明市有歷史悠久的教堂。
 





在改革的浪潮下,越南於過去10年均保持強勁的經濟增長。胡志明市亦聳立著新的商業大厦。
 
越南的改革較中國遲起步10多年,但在政治改革上則較中國更開放。越南在國家主席的選舉上已實現了差額選舉。然而,越南仍是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在胡志明市的街頭仍可看到鐮刀鎚仔旗及愛國標語。有趣的是越南共產黨是於香港成立。


 
 

轉眼便在越南南部過了5天,亦幸運地避開了香港在2012年2月寒冷的5天。

 
 
我與飛女及父親均認為越南的旅遊業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期望將來有更多機會與家人一起旅遊。

大陸有期望 台灣有戒心

<轉載自201312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鄭漢良>
 
中共十八大後習近平接任總書記,例必身兼中共中央對台領導小組組長,今後對台工作可否出現突破,兩岸會否啟動政治談判,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明報》1217日刊登台灣副總統吳敦義1211日在台北總統府接見香港新聞界友人的訪談錄,內容大抵上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台灣對兩岸的進一步政治談判的期望和戒心。
 
胡錦濤在十八大的報告中已清楚說明:「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况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
 
大陸意欲在「大三通」和「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後,進一步邁入「先易後難」的「後難」階段,商討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以及和平協議,無疑已成為下一步的政治目標。
 
接替胡出任對台小組組長的習近平,被兩岸若干媒體形容為一個「知台派」,因為打從1985年出任廈門市副市長以來,一直到2002年從福建省長轉調浙江省,習近平一共有17年對台工作最前線的經歷,甚至到了民企最為活躍的浙江省工作之後,習對積極引入台資亦毫無鬆懈,一年不到的時間,台資企業迅速增長,蕭山投資環境的綜合排名更擊退蘇州昆山而一躍成為首位。
 
因此,在習的領導之下,大陸對台工作謀求突破的決心不容懷疑,然而,如何維持對台政策的延續性及一致性而同時有所作為,台灣方面的態度亦需要納入這個等式(equation)之中。
 
吳敦義在訪談錄裏面有幾個扼要值得注意。首先就是他強調「國家」的存在與否不能以大小定論,他以公司比喻國家時說:「中華民國股份有限公司並沒有消失在全世界的企業名錄當中……儘管小,但在全世界200個國家當中來說名列前茅,規模、出口、競爭力等方面都排在前列。」
 
他又列舉了多個台灣「核心價值」,突顯了兩岸制度之不同,甚至比對岸優勝。例如他說台灣「從自由度、民主、法律法制、保障人權,都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又說「論規模、營業額,是遠不如那個中華人民共和國股份有限公司,可是論這個公司經營的效率,他對公司的治理,他對顧客、對員工、對社會、對環境、對人類文化文明的,我們做的表現是優秀的」。
 
強調守信和以民為先
 
雙方大小懸殊、制度不一,怎生開展一個關乎台灣存亡的政治談判?吳敦義引用了今年41日他在博鰲會議時面告副總理李克強的一段16字真言(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為先),強調守信和以民為先的先決原則,而這正正就是台灣對未來政治談判的期望和戒心。
 
吳敦義以大陸與周邊國家發生島嶼主權爭執為例指出,「我跟克強先生講,你對四周鄰國一定要守信用,睦鄰為善,這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根基,對鄰居都要講信修睦,難道對海峽對岸的台灣不講嗎?」過去國共兩次合作的經歷,吳敦義當然不會不知道。
 
台灣坐上談判桌最大的籌碼,就是吳敦義所講的「民生為先」,即台灣人民認為最有利的,政府就應依循,「台灣這2300多萬人民,雖然人數不是那麼多,土地不是那麼大,但是他可貴的是實踐國父孫中山的建國的理想」。孫中山的理想,就是民族、民權和民生主義。
 
今天台灣無論哪一個政黨執政,如果沒有民意基礎作為後盾而貿然與對岸開展政治談判,是不可能想像的事情。
 
一國兩制是否欠缺一點說服力?
 
一國兩制是大陸統一台灣的論述基本,香港已實行了15年,這個櫥窗在台灣人眼中有何評價,香港這個試點有沒有成功說服更多台灣人接受一國兩制呢?台灣陸委會今年4月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公開主張兩岸統一」的比率,無論是「維持現狀以後統一」的8.2%,還是「盡快統一」的1.5%,總數不足一成,換言之,不主張統一的達到九成以上,儘管主張「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的32.4%,仍然各選項之冠。
 
今天站在香港這個角度看海峽關係,難免令人覺得我們的一國兩制是否欠缺一點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