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5年8月24日 明報 社評>
台灣第二波立委罷免投票與「核三延役」公投昨日(8月23日)同步登場,執政的民進黨再度遭遇重大政治挫敗。罷免是民進黨企圖扭轉「朝小野大」劣勢的政治豪賭,公投則是兩大在野黨聯手作政治反制的產物。綠營經歷7月底首波罷免慘敗後,此次再度全軍覆沒;核三公投雖然未達通過門檻,但同意票遠多於反對票的懸殊差距,無疑對民進黨在能源領域的核心論述造成巨大衝擊。是否使用核電,本應是涉及能源安全、經濟發展與科學評估的複雜議題,但在激烈政治對立中被簡化為表態工具,深刻反映台灣重大民生與經濟政策淪為政黨籌碼,而非立足於社會需求與理性辯論。這種扭曲的政治生態,顯然無益於台灣的長遠發展與社會福祉。
第二波罷免全軍覆沒 賴清德陷入更大弱勢
第2波立委罷免投票結果,7席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全數未通過,而且反對票均顯著多於支持票。連同7月26日首波罷免,民進黨吞下了「0:32」的慘敗,用最難堪的方式自我證明這場以「捍衛民主」包裝的政治鬧劇是如何缺乏正當性。事實上,首波罷免失利後,儘管賴清德繼續宣示「大罷免與公民同行」,但綠營內部不僅未激發「哀兵」氣勢,反而鬧出內訌,瀰漫絕望氛圍。最終投票結果清晰表明,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的「仇恨政治」不買帳。賴清德試圖透過鼓動對立來達成個人政治目的,卻令自己站在社會大多數的對立面,非但未能扭轉「朝小野大」,反而使執政處境更趨弱勢。
罷免結果未出意料之外,核三延役公投成為了另一焦點。綠營發起大罷免後,國民黨曾經醞釀推動「反對廢除死刑」與「反對戒嚴」公投,最終卻是由另一在野黨民眾黨提出的核三延役公投成功闖關。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在致黨員公開信中,嚴厲批評民進黨過去8年的能源政策失敗,導致再生能源發展不如預期、弊案頻傳,公營的台灣電力公司嚴重虧損,電價不斷調漲,台灣的空氣質素卻惡化,碳排放居高不下。黃國昌強調,核三延役不僅是能源政策選擇,更攸關「國家安全、經濟發展與下一代生存」。
民進黨長期堅持的「非核家園」立場,在台灣社會面對缺電、電價不斷上升等現實問題下,日益顯得僵化。對比今次公投與4年前另一次關於核電的公投,可見民心如何思變。台灣《公民投票法》規定,公投要獲得通過,既必須有效同意票多過反對票,而且有效同意票要達到選民總數25%以上。現時台灣有20,002,091人擁有公投投票權,公投至少需要5,000,523張同意票才可過關。核三公投同意票超過434萬,未能達到過關門檻,但遠遠超過只得151萬的反對票。相比之下,2021年針對核四是否啟封進入商業運作的公投,支持票約380萬,比反對票少了近46萬。4年之間,支持核電的人增加了不少,反對者卻大幅消失。
核電公投民意反轉 社會不滿清晰可見
核電延役本質上並非單純的政治立場之爭,而是涉及能源安全、經濟穩定與環境永續等複雜政策。民進黨政府推動「展綠、增氣、減煤、非核」能源轉型,提出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達20%,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這個政策方向不僅關乎台灣自身能源結構調整,亦與全球減碳進程密切相關。然而,根據2024年官方數據,台灣發電結構中燃氣佔42.4%,燃煤39.2%,核能4.2%,再生能源則為11.7%。再生能源佔比雖有提升,卻與民進黨政策願景存在頗大落差。與此同時,台灣近年多次面臨電價調整壓力。台電指虧損主要源自國際燃料成本上漲,但社會無可避免將電價上漲與能源政策關聯,企業營運成本上升與家庭負擔加重也成為爭議焦點。當再生能源政策目標無法兌現,「非核家園」願景也就難以站得住腳。
在此背景下,台灣社會對核能的態度也出現了顯著轉變。曾是反核倡議者之一的島內知名企業家童子賢,如今也公開表示不能「不顧一切建設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卻排擠核能」,晶片巨頭英偉達的創辦人黃仁勳同樣開腔,對台灣供電穩定表達關切,突顯核能延役是一個實實在在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然而,在台灣高度政治化的氛圍下,如此嚴肅的議題卻無法避免陷入二元對立。部分廢核人士固守過時思維,無視核能技術安全和效率的疊代更新;擁核方則未能充分基於科學論證核能優勢,反而藉貶損新能源來佐證核能的必要性。美國總統特朗普將風電、光電斥為「世紀騙局」的言論,便成為他們攻擊對手的武器。只要對比大陸數據,便可明白這種說法何等無知。大陸不僅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與新增容量位居世界前列,核能機組在建數量亦稱冠全球,但在台灣政治討論中,對岸的發展卻難以成為榜樣。
政治掛帥導致公共政策討論失焦,在台灣屢見不鮮,它映照出的問題是政府缺乏長遠規劃、只會用轉移責任的手段來壓抑社會怨氣。這樣的治理方式只會消磨人民對政府的信任。賴清德執政1年多,內政外交表現乏善足陳。在對美關稅談判上,台灣無力突破美國設下的壁壘;內政方面,身為民進黨大本營的台灣南部早前受風災重創,賴清德對此卻失言又失行,備受抨擊。台灣民眾已用選票向沉溺於政治惡鬥、濫用民主機制的政治人物說不,若掌權者依舊執迷不悟,讓所謂的「民主進步」繼續淪為空談,最終只會自掘墳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