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5年8月31日 明報 社評>
本周三(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這是中國相隔10年再度舉行以紀念二戰為主題的超大規模閱兵,它既是對歷史的緬懷,更為觀察國際地緣政治變遷提供了重要窗口。閱兵所展示的不僅是中國日益精進與強大的軍事實力,更是一個在國際舞台上愈發自信的國家形象。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提出「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論斷,中國崛起是驅動變局的關鍵因素,而變局的核心正日益清晰地表現為由美國主導的單極國際秩序,與一個中國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多極互動體系之間的爭持與重構。此次出席閱兵的外國政要名單,便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這個新興體系的輪廓。
抗日扣連反法西斯 挑戰西方二戰敘事
習近平是改革開放以來舉行閱兵次數最多的中國領導人,周三將是他第3次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他在10年前打破了中國此前數十年只在國慶舉行大閱兵的慣例,首次舉行「九三閱兵」。國慶閱兵側重於展示國家主權、民族團結和軍事發展成就,九三閱兵承載着更為深遠的歷史與地緣政治意義,它開宗明義紀念中國人民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明確宣示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2015年九三閱兵,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長期以來,西方歷史敘事對亞洲缺乏足夠關注,使得中國在二戰中的巨大犧牲被忽視,正如牛津大學歷史學者Rana Mitter指出,中國是「被遺忘的盟友」。從這個角度看,九三閱兵不僅是軍事實力的展演,更是中國爭奪世界歷史敘事權、重塑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舉措。日本政府對今次閱兵反應強烈,透過外交渠道呼籲多國不要參加,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九三閱兵在國際歷史敘事層面的影響力。
外交部公布26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將出席閱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中俄朝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同框,將深刻地展現中俄與中朝在歷史上與現實中的特殊緊密關係。周邊主要國家中,日本缺席不讓人奇怪,韓國時任總統朴槿惠10年前親赴北京參觀閱兵,引起極大關注,今年則改由國會議長禹元植率團參加。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形象一向「親華」,不過最近訪美期間的動向顯示,他仍在摸索如何於中美之間取得外交平衡。與此形成鮮明區別,中國對區內一眾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顯著提升。東盟成員中,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老撾、柬埔寨、緬甸均以極高規格出席閱兵式,汶萊由軍隊最高統帥代表,泰國或因內政混亂難以派人赴會,但中泰關係總體和睦,新加坡在大國之間奉行「等距」外交,派副總理參加屬地緣政治平衡考量。相比之下,近年在南海不斷生事的菲律賓缺席,則成為東盟中的異數。
東盟如今已是中國最大貿易伙伴,這很大程度證明了中國推動睦鄰友好與互利合作取得成效。中亞五國領導人聯袂出席閱兵,則是對「一帶一路」實施逾十年來中國與該區域經濟合作成果的有力背書。蒙古總統、巴基斯坦總理、伊朗總統與古巴最高領導人應邀赴京,體現了它們與中國的傳統友好關係。歐洲國家中,塞爾維亞與白俄羅斯兩國元首均屬中國「老朋友」,親自赴會情理之中。相比之下,斯洛伐克成為北約與歐盟成員中唯一有首腦參加閱兵的國家,而日前在白宮簽署和平協議的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兩國首腦在北京重聚,也別具政治意義,說明了中國在國際的政經影響力仍有更多發展潛力。
軍事反映綜合國力 中國智造促成質變
閱兵另一大看點,無疑是中國最新軍事科技的集中亮相。據官方介紹,本次閱兵歷時70分鐘,將全面展示解放軍尖端武器,「首次亮相的新型裝備佔比很大」。當中涵蓋了陸海空戰略武器、先進無人和反無人裝備等。軍事迷固然引頸以待,期望了解中國軍隊適應科技發展和戰爭形態演變的實力,更不容忽視的是中國軍事現代化背後所呈現的工業與科技發展成就。中國雄心勃勃追求智能化軍事技術與戰略,將人工智能、遠程精確打擊、隱形技術和無人化列為國防重點,要實現這一宏圖,首先必須在工業製造與科技研發領域取得跨越式突破。中國軍工領域的矚目發展,成為認識「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躍升的最直接證明。
軍事是國家綜合實力的縮影。閱兵展示的先進武器裝備和整齊劃一的軍容,都能讓人具體地感受到中國在軍事、科技、外交等領域的進步。中央領導人希望藉此向世界展示一個日益強大、自信的中國,一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中國。對於香港而言,觀察這場閱兵,也應當超越表面的熱鬧,深入思考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次信息,即香港需要以更具前瞻性的視野,去認識世界格局的根本變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香港從來不是旁觀者,香港的未來不在於被動地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而在於主動地理解變局,適應變局,從中找出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