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九三天安門閱兵受矚目 中國十年磨劍掀新世局

<轉載自2025831 明報 社評>

本周三(9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這是中國相隔10年再度舉行以紀念二戰為主題的超大規模閱兵,它既是對歷史的緬懷,更為觀察國際地緣政治變遷提供了重要窗口。閱兵所展示的不僅是中國日益精進與強大的軍事實力,更是一個在國際舞台上愈發自信的國家形象。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提出「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論斷,中國崛起是驅動變局的關鍵因素,而變局的核心正日益清晰地表現為由美國主導的單極國際秩序,與一個中國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多極互動體系之間的爭持與重構。此次出席閱兵的外國政要名單,便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這個新興體系的輪廓。

抗日扣連反法西斯 挑戰西方二戰敘事

習近平是改革開放以來舉行閱兵次數最多的中國領導人,周三將是他第3次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他在10年前打破了中國此前數十年只在國慶舉行大閱兵的慣例,首次舉行「九三閱兵」。國慶閱兵側重於展示國家主權、民族團結和軍事發展成就,九三閱兵承載着更為深遠的歷史與地緣政治意義,它開宗明義紀念中國人民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明確宣示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2015年九三閱兵,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長期以來,西方歷史敘事對亞洲缺乏足夠關注,使得中國在二戰中的巨大犧牲被忽視,正如牛津大學歷史學者Rana Mitter指出,中國是「被遺忘的盟友」。從這個角度看,九三閱兵不僅是軍事實力的展演,更是中國爭奪世界歷史敘事權、重塑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舉措。日本政府對今次閱兵反應強烈,透過外交渠道呼籲多國不要參加,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九三閱兵在國際歷史敘事層面的影響力。

外交部公布26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將出席閱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中俄朝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同框,將深刻地展現中俄與中朝在歷史上與現實中的特殊緊密關係。周邊主要國家中,日本缺席不讓人奇怪,韓國時任總統朴槿惠10年前親赴北京參觀閱兵,引起極大關注,今年則改由國會議長禹元植率團參加。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形象一向「親華」,不過最近訪美期間的動向顯示,他仍在摸索如何於中美之間取得外交平衡。與此形成鮮明區別,中國對區內一眾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顯著提升。東盟成員中,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老撾、柬埔寨、緬甸均以極高規格出席閱兵式,汶萊由軍隊最高統帥代表,泰國或因內政混亂難以派人赴會,但中泰關係總體和睦,新加坡在大國之間奉行「等距」外交,派副總理參加屬地緣政治平衡考量。相比之下,近年在南海不斷生事的菲律賓缺席,則成為東盟中的異數。

東盟如今已是中國最大貿易伙伴,這很大程度證明了中國推動睦鄰友好與互利合作取得成效。中亞五國領導人聯袂出席閱兵,則是對「一帶一路」實施逾十年來中國與該區域經濟合作成果的有力背書。蒙古總統、巴基斯坦總理、伊朗總統與古巴最高領導人應邀赴京,體現了它們與中國的傳統友好關係。歐洲國家中,塞爾維亞與白俄羅斯兩國元首均屬中國「老朋友」,親自赴會情理之中。相比之下,斯洛伐克成為北約與歐盟成員中唯一有首腦參加閱兵的國家,而日前在白宮簽署和平協議的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兩國首腦在北京重聚,也別具政治意義,說明了中國在國際的政經影響力仍有更多發展潛力。

軍事反映綜合國力 中國智造促成質變

閱兵另一大看點,無疑是中國最新軍事科技的集中亮相。據官方介紹,本次閱兵歷時70分鐘,將全面展示解放軍尖端武器,「首次亮相的新型裝備佔比很大」。當中涵蓋了陸海空戰略武器、先進無人和反無人裝備等。軍事迷固然引頸以待,期望了解中國軍隊適應科技發展和戰爭形態演變的實力,更不容忽視的是中國軍事現代化背後所呈現的工業與科技發展成就。中國雄心勃勃追求智能化軍事技術與戰略,將人工智能、遠程精確打擊、隱形技術和無人化列為國防重點,要實現這一宏圖,首先必須在工業製造與科技研發領域取得跨越式突破。中國軍工領域的矚目發展,成為認識「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躍升的最直接證明。

軍事是國家綜合實力的縮影。閱兵展示的先進武器裝備和整齊劃一的軍容,都能讓人具體地感受到中國在軍事、科技、外交等領域的進步。中央領導人希望藉此向世界展示一個日益強大、自信的中國,一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中國。對於香港而言,觀察這場閱兵,也應當超越表面的熱鬧,深入思考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次信息,即香港需要以更具前瞻性的視野,去認識世界格局的根本變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香港從來不是旁觀者,香港的未來不在於被動地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而在於主動地理解變局,適應變局,從中找出自己的價值。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菲允台外長訪問 伙澳加軍演 京批「南海麻煩製造者」 促停挑釁

<轉載自20258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菲持續在南海爆發爭端之際,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突然在馬尼拉默許下率團訪問菲律賓,尋求深化台菲合作,融入美日印太戰略框架及供應鏈布局。菲律賓近日更接連與澳洲、加拿大舉行兩棲登陸、海上演習,部分活動在黃岩島附近海域舉行,引發北京抗議。

台灣農業部近日率台美企業組團,赴菲考察投資及貿易環境。菲土地開發商Filinves透過社交平台披露林佳龍在考察團活動致辭的照片,中央社昨引述涉外官員證實該團由林佳龍帶隊,並稱考察團獲菲方高度重視,行程特別走訪「呂宋經濟走廊」重點地帶,並拜訪菲軍事基地轉換暨發展署(BCDA),展現台灣積極透過「台菲經濟走廊」對接美日菲「呂宋經濟走廊」計劃,融入美日印太戰略框架及供應鏈的佈局。

據菲媒「ABS-CBN」,菲外長拉薩羅昨出席參議院聽證會時表示,菲台之間的民間關係長期存在,保持交往令菲受惠。

菲外長:與台交往受惠 議員促再思一中政策

拉薩羅還表示,當局堅持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不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兩岸問題留給中國人解決。參議員塔爾夫則認為,中國在南海議題對菲律賓毫無尊重,菲律賓應考慮是否該繼續奉行「一中政策」。

菲律賓、澳洲、加拿大三國海軍前日派出護衛艦與軍機在黃岩島附近海域舉行防空演練,作為菲澳「海浪2025(ALON25)聯合軍演的一部分。

持續兩周的「海浪2025」今天結束,菲澳兩軍各派約1600人參加,加拿大海軍派出一艘護衛艦、一架直升機和180人,美國海軍陸戰隊派出一架魚鷹運輸機和350人。其間,曾在巴拉望島進行兩棲搶灘登陸聯合演習,在呂宋島軍事基地進行聯合炮擊等訓練。

中國國防部昨批評菲律賓是「南海和平穩定破壞者、麻煩製造者」,一再拉攏域外勢力興風作浪;個別域外國家唯恐南海不亂,慫恿支持菲律賓胡作非為,損害地區國家共同利益。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昨表示,中方要求菲方立即停止煽動炒作中菲涉海問題,立即停止任何可能導致局勢複雜化的侵權挑釁行徑。

對於林佳龍訪菲,台菲外交部門均不予置評。

北京一向強調,堅決反對建交國同台灣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華拖船現仁愛礁惹清場揣測

<轉載自20258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菲律賓軍方前日稱發現中方一艘拖船出現在南沙群島仁愛礁海域,中國多個自媒體紛紛發文,解讀為「仁愛礁清場在即」、「中國不等了」、「解放軍隨時奪船」等等,引起部分網民關注。

菲律賓海軍發言人Trinidad 昨回應稱「不足為慮」,單憑該艘拖船無法拖走「坐灘」仁愛礁的菲律賓57號艦。他評估,中方之所以派拖船到仁愛礁,可能是為預防己方有船艦擱淺。數日前,菲方監看到中國多艘海警船、海上民兵船在演習。Trinidad稱,倘若中方企圖登菲艦或是把它強行拖走,菲方將啟動緊急因應計劃。中方會否在閱兵敏感期採取「仁愛礁清場」行動暫時不得而知。過往也曾有拖船出現仁愛礁海域,2023年中曾傳出一艘2萬噸級的拖船現身。

西門町展五星紅旗 兩日男終身禁入台

<轉載自20258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兩名日本籍博主「日本狸猫田中裕之」(田中)、「我是艾拉アイラ本尊」(艾拉)近日在台北西門町展示五星紅旗並稱「台灣是中國的」,台網民檢舉後,台灣移民署前日稱兩人涉嫌危害台灣利益或公共秩序,終身禁止入台。短片顯示,兩人透過揚聲器用中日雙語表達對中國的喜愛,又播放劉德華歌曲《中國人》。田中用日語說「台灣是中國的」,艾拉則表示「你們(兩岸)的問題你們自己解決」。

台灣移民署表示艾拉18日入境當天拍完片便離境;田中承認有關活動是為了吸引網絡流量,前日上午被驅逐出境。自稱「精神中國人」的田中昨在微博發帖稱自己沒犯法,遭禁止入境讓台灣妻兒「很可憐」,呼籲網民去信台移民署為他求情。艾拉在社交平台自稱在日華人,職業「牛郎」。


2025818日日本博主「田中」(左)和「艾拉」(右)在台北西門町展示五星紅旗。

批美式航行自由 華:延續「炮艦外交」

<轉載自20258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昨日發布《美式「航行自由」法律評估報告》(下稱《報告》),指出美式「航行自由」缺乏國際法基礎,嚴重扭曲國際法的解釋與發展,延續「炮艦外交」強權邏輯,體現美國使用軍事力量對他國施壓的慣常做法。

《報告》以中英文版發布,檢視美國在航行自由方面的法律立場和實踐,特別是與「航行自由計劃」有關的表態與行動,聚焦軍艦無害通過、救助入境、過境通行、群島海道通過權、「國際水域」、島嶼法律地位、直線基線、遠海群島領海基線、專屬經濟區軍事活動、防空識別區、歷史性水域等問題,歸納美式「航行自由」的主張、特點與影響。

《報告》認為,美式「航行自由」包含大量美國自創概念、自設標準的所謂習慣國際法,與國際法和許多國家的實踐相悖;美國借助這些主張和行動,極盡所能壓縮其他國家的合法權益,擴大其權利和自由,以獲取不受法律約束的「自由」。

同時,美式「航行自由」服務於美國的國家利益及其地緣政治戰略,涉嫌以軍事力量威脅地區和平穩定、擾亂國際海洋秩序,體現出鮮明的不法、無理和雙重標準。

美艦以「自由航行」為名最新的一次闖入中國領海是在本月13日,隸屬美國第七艦隊的驅逐艦「希金斯」號(USS Higgins, DDG76)航經南海黃岩島領海,正值中國與菲律賓發生海上衝突,中國軍方警告驅離「希金斯」號,第七艦隊聲稱該艦「主張航行權利與自由」符合國際法。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華府智庫指越南加速南海造島 規模或超中國

<轉載自20258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上周五發布報告,指近日衛星圖像顯示,越南今年初以來在有主權爭議的南沙群島8個島礁開始填海造陸擴建工程。越南大舉填海造陸,其規模可能將趕上甚至超過中國。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 南沙群島是中國固有領土,反對越南在南沙群島填海造地。

路透社報道,CSIS下屬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報告指出,衛星圖像顯示,越南已在南沙群島的六門礁、鬼喊礁、東礁、瓊礁及舶蘭礁,進行疏浚清淤與填海工程。越南在南沙實際控制的21個島礁和低潮高地,如今都已擴建為人工島。4年前,這些岩礁和低潮高地大多數僅建有孤立的碉堡。報告顯示,越南也在安波沙洲、染青沙洲與西礁展開新一輪擴建。截至今年3月,越南在南沙所造人工島面積已經達中國造島面積的約70%

報告稱8個新島礁的填海工作幾乎可以確保越南將在規模上追平甚至超過中國。

北京多次重申反對

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南沙群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今年2月,針對越南擴建柏礁一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中方一貫反對有關國家在非法侵佔的島礁上開展建設活動。

另據位於北京的中國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6月底發布的報告,自202110月以來,越南開啟新一輪的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截至今年5月,越方在14個島礁上已累計吹填超過10平方公里(約相當於1,400個足球場)。報告稱,越南也將島礁軍事化,試圖增加其在南海的軍事投送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罷免再敗「非核」不靈光 民進黨政治論述破產

<轉載自2025824 明報 社評>

台灣第二波立委罷免投票與「核三延役」公投昨日(823日)同步登場,執政的民進黨再度遭遇重大政治挫敗。罷免是民進黨企圖扭轉「朝小野大」劣勢的政治豪賭,公投則是兩大在野黨聯手作政治反制的產物。綠營經歷7月底首波罷免慘敗後,此次再度全軍覆沒;核三公投雖然未達通過門檻,但同意票遠多於反對票的懸殊差距,無疑對民進黨在能源領域的核心論述造成巨大衝擊。是否使用核電,本應是涉及能源安全、經濟發展與科學評估的複雜議題,但在激烈政治對立中被簡化為表態工具,深刻反映台灣重大民生與經濟政策淪為政黨籌碼,而非立足於社會需求與理性辯論。這種扭曲的政治生態,顯然無益於台灣的長遠發展與社會福祉。

第二波罷免全軍覆沒 賴清德陷入更大弱勢

2波立委罷免投票結果,7席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全數未通過,而且反對票均顯著多於支持票。連同726日首波罷免,民進黨吞下了「032」的慘敗,用最難堪的方式自我證明這場以「捍衛民主」包裝的政治鬧劇是如何缺乏正當性。事實上,首波罷免失利後,儘管賴清德繼續宣示「大罷免與公民同行」,但綠營內部不僅未激發「哀兵」氣勢,反而鬧出內訌,瀰漫絕望氛圍。最終投票結果清晰表明,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的「仇恨政治」不買帳。賴清德試圖透過鼓動對立來達成個人政治目的,卻令自己站在社會大多數的對立面,非但未能扭轉「朝小野大」,反而使執政處境更趨弱勢。

罷免結果未出意料之外,核三延役公投成為了另一焦點。綠營發起大罷免後,國民黨曾經醞釀推動「反對廢除死刑」與「反對戒嚴」公投,最終卻是由另一在野黨民眾黨提出的核三延役公投成功闖關。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在致黨員公開信中,嚴厲批評民進黨過去8年的能源政策失敗,導致再生能源發展不如預期、弊案頻傳,公營的台灣電力公司嚴重虧損,電價不斷調漲,台灣的空氣質素卻惡化,碳排放居高不下。黃國昌強調,核三延役不僅是能源政策選擇,更攸關「國家安全、經濟發展與下一代生存」。

民進黨長期堅持的「非核家園」立場,在台灣社會面對缺電、電價不斷上升等現實問題下,日益顯得僵化。對比今次公投與4年前另一次關於核電的公投,可見民心如何思變。台灣《公民投票法》規定,公投要獲得通過,既必須有效同意票多過反對票,而且有效同意票要達到選民總數25%以上。現時台灣有20,002,091人擁有公投投票權,公投至少需要5,000,523張同意票才可過關。核三公投同意票超過434萬,未能達到過關門檻,但遠遠超過只得151萬的反對票。相比之下,2021年針對核四是否啟封進入商業運作的公投,支持票約380萬,比反對票少了近46萬。4年之間,支持核電的人增加了不少,反對者卻大幅消失。

核電公投民意反轉 社會不滿清晰可見

核電延役本質上並非單純的政治立場之爭,而是涉及能源安全、經濟穩定與環境永續等複雜政策。民進黨政府推動「展綠、增氣、減煤、非核」能源轉型,提出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達20%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這個政策方向不僅關乎台灣自身能源結構調整,亦與全球減碳進程密切相關。然而,根據2024年官方數據,台灣發電結構中燃氣佔42.4%,燃煤39.2%,核能4.2%,再生能源則為11.7%。再生能源佔比雖有提升,卻與民進黨政策願景存在頗大落差。與此同時,台灣近年多次面臨電價調整壓力。台電指虧損主要源自國際燃料成本上漲,但社會無可避免將電價上漲與能源政策關聯,企業營運成本上升與家庭負擔加重也成為爭議焦點。當再生能源政策目標無法兌現,「非核家園」願景也就難以站得住腳。

在此背景下,台灣社會對核能的態度也出現了顯著轉變。曾是反核倡議者之一的島內知名企業家童子賢,如今也公開表示不能「不顧一切建設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卻排擠核能」,晶片巨頭英偉達的創辦人黃仁勳同樣開腔,對台灣供電穩定表達關切,突顯核能延役是一個實實在在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然而,在台灣高度政治化的氛圍下,如此嚴肅的議題卻無法避免陷入二元對立。部分廢核人士固守過時思維,無視核能技術安全和效率的疊代更新;擁核方則未能充分基於科學論證核能優勢,反而藉貶損新能源來佐證核能的必要性。美國總統特朗普將風電、光電斥為「世紀騙局」的言論,便成為他們攻擊對手的武器。只要對比大陸數據,便可明白這種說法何等無知。大陸不僅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與新增容量位居世界前列,核能機組在建數量亦稱冠全球,但在台灣政治討論中,對岸的發展卻難以成為榜樣。

政治掛帥導致公共政策討論失焦,在台灣屢見不鮮,它映照出的問題是政府缺乏長遠規劃、只會用轉移責任的手段來壓抑社會怨氣。這樣的治理方式只會消磨人民對政府的信任。賴清德執政1年多,內政外交表現乏善足陳。在對美關稅談判上,台灣無力突破美國設下的壁壘;內政方面,身為民進黨大本營的台灣南部早前受風災重創,賴清德對此卻失言又失行,備受抨擊。台灣民眾已用選票向沉溺於政治惡鬥、濫用民主機制的政治人物說不,若掌權者依舊執迷不悟,讓所謂的「民主進步」繼續淪為空談,最終只會自掘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