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5年2月6日 明報 社評>
《財政預算案》月底出爐,削減教育、醫療及民生開支,似已在所難免,但對於削減公務員薪酬,當局卻明顯有保留。香港經濟轉型,政府連年錄得龐大赤字,明顯屬結構性,絕非單純經濟周期問題,若說過去10年社福開支顯著增加,公務員編制同樣顯著膨脹。政府節流必須顧及社會觀瞻,不能只向市民開刀,卻不動公務員、議員及高官薪津福利。上年度公務員開支逾1561億元,按年增加4.7%,單是涵蓋公務員福利的員工關連開支便超過137億元,較疫前大增65%,公務員旅遊津貼更在5年間升了五成,難免令人覺得政府太慷慨,若說部分福利為僱傭合約所保障,無法隨便調整,當局更應考慮削減公務員薪酬。
政府財赤屬結構性 直面現實對症下藥
2024/25財政年度將盡,預料政府將連續第三年錄得財赤,根據當局說法,本年度財赤將接近1000億元。財政司長陳茂波日前表示,政府要開源節流,以節流為主,開源為輔,部門開支必定要減少,點名指教育、醫療支出方面有節約空間,例如本港大學有一定財政儲備,未來要善用儲備並開拓收入,讓政府有兩三年時間鞏固財政。對於2元乘車優惠政策,雖然陳茂波強調有關計劃「絕對不會取消」,但同時亦表明現行安排長遠「財政上不可行」,新一份預算案本月26日公布,外界估計當局或會調整相關政策。
陳茂波多次強調,政府收入減少受周期因素影響,然而不少學者和前高官都指出,目前財赤明顯是結構性。世界百年不遇變局,香港內外環境近年也出現深刻變化。中美鬥爭激烈,地緣政治新格局下,香港無法再如往昔般左右逢源,這是外部結構性的變化。長期以來,香港經濟與房地產深度綑綁,政府財政高度依賴賣地收入,然而今時不同往日,香港若要提升競爭力,必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借力大灣區,發展新產業。推動經濟升級轉型,本身就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政府長遠需要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開拓收入來源,同樣是結構性的問題。當前香港經濟和政府財赤問題,顯然不能只以息口高企等周期因素去解釋,當局必須直面財赤屬結構性這一現實,否則無法對症下藥。
過去10年,政府開支顯著增加,佔GDP比例,由之前不足兩成,升至接近兩成半。之前庫房「水浸」,無論政黨還是工商界都有很多訴求,由派糖、改善福利到取消強積金對冲機制,統統都要政府出錢。現在政府財政緊絀,削減民生社會開支,若是合理合度,亦屬無可奈何之舉,然而政府體系膨脹、公務員編制10年間顯著擴大,顯然也需要整頓。現時政府的「公務員編制零增長」和「資源效率優化計劃」,嚴格來說只是控制經常開支膨脹速度,瘦身力度不足。
特區政府作為全港最大僱主,近10年持續增加人手,公務員編制由16萬人增至19萬人,實際人手也超過17萬。政府一年薪酬開支近1500億元,相當於政府經營開支逾兩成,資助機構薪酬開支亦超過1500億元。相比之下,上年度衛生及教育開支預算分別為1279億及1157億元,前者佔公共開支比重為15.4%,後者為14%。2元乘車優惠計劃本年度預算開支達到60億元。根據學者推算,若將2元優惠門檻由60歲恢復為65歲,未來10年,政府每年可減少支出20億至40億元;若設定每月使用次數上限、每月優惠額上限等,每年則可減少5億至15億元支出,然而單是去年公務員劃一加薪3%,涉及的額外開支就已經數十億元。若說財赤下民生福利開支要縮減,政府薪津開支更應壓縮。
民生福利開支勢削減 公僕福利開支卻大增
政府人手編制經過多年膨脹,難以想像沒有冗職,精簡編制乃是理所當然。至於公務員薪津問題,當局一再強調,公務員減薪會影響私人市場,惟亦有本地經濟學者認為,高官及表現欠佳公務員減薪,對私人市場影響有限。經濟好景時,私人機構賺大錢,公務員薪酬較易被比下去,然而經濟疲弱時期,私營機構裁員減薪比比皆是,反觀公務員是鐵飯碗,薪高糧準福利多,往往更具吸引力,不見得減薪一定導致大批公務員流失;若說公務員減薪會打擊消費,削減民生福利津貼,市民口袋裏的錢少了,多了人要勒緊褲頭,一樣不利消費。
公務員開支中,薪酬是最主要部分,超過900億元,其次為退休金,公務員福利計劃及強積金供款等,則歸入「與員工有關連的開支」,資料顯示上年度有關項目開支超過137億元,較2018/19年度大增65%,當中為新制公務員提供房屋津貼的「非實報實銷現金津貼」開支超過31億元,5年間增加逾一倍;公務員旅遊津貼亦在5年間上升五成。公務員福利開支隨薪酬調整不斷增加,公務員事務局表示,部分福利安排為僱傭合約所保障,難以調整,既然如此,當局更應考慮公務員減薪。疫後內地一些地方政府財困,紛紛削減官員薪津,反觀香港公務員連續3年加人工,立法會議員去年也加了薪。政府若要削減民生開支,至少也要讓公眾看到,公務員、議員和高官願與市民共渡時艱;以保持士氣之名,繼續慷納稅人之慨,給公僕議員加薪派福利,結果只會打擊民心士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