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永居久等未批工簽被拒續期 救生艇香港移民集會求關注 三省齊請願望加拿大能守諾言

<轉載自202547 明報 加東版 要聞版>

數百位香港居民昨天(6)下午齊聚多倫多市府大樓前的彌敦菲臘廣場,呼籲加拿大政府能信守諾言,「讓那些申請永久居民身分的香港人獲得一個合理、合法的申請機會,不要讓他們陷入求助無門的境地。」

沒工簽失工作及醫保 子女要付國際生學費

組織是次集會的負責人Donald舉例稱,溫哥華一位香港居民,工簽已經到期,永久居民身分卻還沒有批下來,再去找工作也沒有僱主願意提供工作機會,兒女讀書由原先的免費入學,如今變成要交昂貴的國際生費用,公費醫療保險也失去,一家人不敢去看病,生活過得無比艱難。

集會組織者在現場播放了當年加拿大國會討論通過並宣布「救生艇計劃」時的講話,指出大量的香港居民就是響應加拿大政府的號召,希望能成為加國的永久居民,為這個國家貢獻一份力量。

「我們僅僅是希望加拿大政府能夠信守承諾,不要讓滿懷期望的香港人希望破滅。現在很多加拿大人都不清楚『救生艇計劃』的內容,更不了解尚未拿到身分的香港人所處的困境,所以我才要集會發聲,引起加拿大政界的關注。」

集會發聲冀引起政界關注

Donald承認,由於大選議題佔據了輿論的關注點。「我們希望通過此次集會行動,令國會議員關注此事,在大選之後能幫上忙。」

一位香港來的女士稱,她在20232月時就已經申請永久居民身分,但在去年11月時收到移民部的來信,告知她在加拿大的居留時間只剩半年,而此時她要求延長工簽的申請被拒絕,已經不能再工作。

聯邦移民部去年1024日宣布,由本年至2027年期間大幅削減移民目標數量,並收緊臨時工作簽證批核。移民部總監麥克納米(James McNamee)早前曾指出,由於大量積壓個案等待處理,因此申請人要花更長時間等候,保守估計約要等4年。

該女士稱,「雖然那封信稱有3個月的上訴期,而且我也立即着手申訴,但申訴結果會是怎樣,不知道。我的工簽又沒能延簽,我不能工作,只有坐吃山空,而且我的永久居民身分什麼時候能下來,我也不知道,真的很絕望。」

有盼先延工簽解決經濟困難

她希望最好能夠將永久居留權盡快批下來,她就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就算永居權未批,先解決工簽延期的問題,讓她好有一個合法身分繼續居留等候結果。

另一位同樣陷入困境的香港市民Nick表示,說是延後至2027年審批,但有了之前加拿大政府「言而無信」的教訓,屆時能不能批都是未知數。

「一些已經申請永居的香港人,工簽又已經到期,他們想再找僱主開僱傭信,僱主也會想,『你們這些人沒有永久居留權,雖然現在是合法居留,但分分鐘可能要走路,當然不願意請人』。」

據組織者稱,除多倫多舉行集會之外,卡加利和溫哥華兩地也會舉行同樣的香港人集會,以期引起加拿大政界人士的關注。

軍演關稅雙重震盪 台灣沉溺煮蛙效應

<轉載自202547 明報 社評>

台灣社會最近幾天接連面對兩大外部震盪,先是解放軍展開「海峽雷霆-2025A」演習,對「台獨」陣營作出迄今最具實戰指向的軍事震懾,既模擬能源封鎖,更釋出對民進黨作「斬首」打擊的戰略信號。緊接而來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全球胡亂揮舞關稅大棒,對台課稅達32%,令島內一片嘩然。無論軍演還是關稅,其實都不是毫無預兆,台灣顯得措手不及,暴露了民進黨政府以至台灣社會對地緣政治變局與台灣經濟結構的認知盲點。

解放軍「海峽雷霆」震懾 預演封鎖台能源供應

上周二(41日)至周三,解放軍東部戰區海陸空與火箭軍等兵力展開聯合軍演。台灣對解放軍軍演早就不感陌生,自賴清德3月中將對岸列為「境外敵對勢力」,擺出全面對抗姿態,解放軍再出手反制只是時間問題。不過,這場軍演還是讓人感受到非一般的肅殺氣勢。它不僅是繼去年兩次「聯合利劍」演習後再度無預警開展,而且冠以新代號「海峽雷霆」。名稱之變折射手段之變,解放軍不僅演練圍台作戰,更模擬封鎖台灣海峽中部與南部海域。東部戰區表明,此舉意在控制能源通道與切斷台灣的補給要道。台灣99%天然氣依賴進口,兩大接收站就位於解放軍演習的火力覆蓋範圍之內。東部戰區還發放名為《降妖除魔》的視頻,當中出現台灣「總統府」附近的漢口街,隨即切入發射導彈畫面,台灣輿論從中嗅出「斬首」暗示。

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挑釁,觸發解放軍開展環台軍演,築起對台灣的包圍圈,兩岸之間曾經默契作為軍事分界的海峽中線不復存在。台灣軍方用輕描淡寫的語氣淡化軍事威脅,聲言解放軍「外強中乾」,但兩岸軍力差距日益擴大是不爭事實,口舌之爭無助於化解台灣面對的挑戰。和平統一是北京對台基本方針,「武統」屬最後選項,解放軍不斷提升軍事壓力,更大目的仍是防「獨」逼談。除了軍事震懾,北京還透過其他途徑壓縮台灣戰略空間。近年解放軍在台灣軍演,海警都同步行動,此次也不例外,多支海警艦艇編隊在台灣島周邊執法巡查,彰顯對台管轄權。

北京對台威懾策略的強化,與綠營操弄「抗中」政治息息相關。綠營近期變本加厲渲染「恐共氛圍」,接連以鼓吹「武統」為由驅逐3名「陸配」,又對接受央視訪問的一名中學教師窮追猛打。一系列政治操作,旨在為針對藍營立委的「大罷免」煽風點火。這種製造分化的民粹治理方式,令台灣社會氣氛持續繃緊,政治對立日趨嚴重,得益的是綠營的政治圖謀,犧牲的是台灣的社會穩定。諷刺的是,就在綠營無所不用其極把政治對手抹紅為「中共同路人」之時,其內部卻爆出「共諜案」,包括前政要游錫堃助理在內多人被拘押。

賴清德「抗中」最大本錢是依附美國,然而,特朗普上周四砸出的關稅重槌,卻讓台灣政經各界陷入恐慌,特朗普向全球徵收所謂的「對等關稅」,台灣面對的稅率達32%,僅比對岸少兩個百分點。出口佔台灣GDP比重六成,其中四分之一輸往美國,經濟學家推算,特朗普關稅將導致台灣對美出口萎縮63%GDP收縮3.8個百分點。對台灣而言,關鍵問題是有什麼籌碼避免或減輕震盪?特朗普看中的台灣「價值」是晶片、國防開支與貿易逆差,為了迎合特朗普,賴清德先後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倡議,以及把防務預算提升至佔GDP3%,其閣員曾聲稱後者獲得華府肯定,如今卻被徹底打臉。

特朗普橫徵暴斂 綠營還在做鴕鳥

面對美國,綠營心甘情願做鴕鳥。全球對特朗普「解放日」屏息以待,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卻信誓旦旦叫「大家安心入睡」,聲言「已為民眾和產業做足準備」。一覺醒來發現台灣被課重稅,民進黨當局急忙召開應變會議,再隔一日才承認台灣工農業出口都面臨重大影響,宣布推出880億新台幣協助方案,並稱「非常抱歉,我們來晚了一天」。特朗普將複雜經貿關係簡化為似是而非的方程式,但有綠營立委竟如恍然大悟般為其解畫,稱台灣對美徵收高達64%關稅才會招來報復。自欺欺人到如此地步,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看清特朗普掩眼法後,賴清德顯得相當委屈,認為華府以貿易逆差為「對等關稅」計算基礎,無視台美近年貿易逆差主要來自於台灣產業配合特朗普第一任期的科技管制等政策,美國對台灣通訊產品有需求,卻成為課徵高關稅的原因,「讓我們感到不合理」。

正當台海硝煙瀰漫之際,台灣知名作家龍應台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以台灣計程車司機感嘆「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為開篇,拷問美國對台承諾的可靠性、兩岸對抗的代價,以及和平之路何在。這些提問不見得有多大新意,在台灣的極端政治氛圍裏,文章更招來綠營圍剿。然而,「海峽雷霆」與「對等關稅」用不同方式戳穿綠營所營造的政治敘事,卻讓龍應台的呼聲適逢其會。特朗普清晰展現美國利益至上的本質,令台灣內部「疑美論」驟然升溫;北京謀求和平統一目標不變,但也一再明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底線,沒有絲毫妥協空間。台灣不能寄生於華府的盤算,真正的命門在於如何處理兩岸關係。《紐約時報》處理龍應台文章,中英文版本用了不同標題,結合在一起倒是作出了有意義的警示:台灣的時間不多了(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台灣)維持和平與自由的唯一途徑是與中國和解。

Double Shocks to Taiwan: PLA Drills and US Tariffs

THE TAIWAN COMMUNITY has been hit by double external shocks in recent days. First came the "Strait Thunder-2025A" exercises by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followed immediately by reckless tariff bashing by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gainst the whole world, imposing a 32% tariff on Taiwan. Neither the drills nor the tariffs were without warning. The fact that Taiwan was caught entirely off guard has revealed the bias blind spots of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government and even the Taiwan community regarding changes in geopolitics and the island's economic structure.

Last Tuesday (1 April) and Wednesday, the PLA Eastern Theatre Command launched joint military exercises involving the army, navy, air and rocket forces. Not only were battle drills for encircling Taiwan conducted, but blockades of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waters of the Taiwan Strait were also simulated, which the Command said clearly were for the goal of controlling the energy corridor and cutting off the key supply routes of Taiwan.

Taiwan imports 99% of its natural gas, and the two receiving terminals lie exactly within the firing range of the PLA drills. Furthermore, the Eastern Theatre Command released a video titled "Subdue Demons and Vanquish Evils", which featured Hankou Street near Taiwan's "Presidential Office", followed by missile launching scenes.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smelt a hint of "decapitation" from it.

Peaceful reunification remains Beijing's basic policy towards Taiwan, with "unifying by force" as the last resort. The PLA's continuous escalation of military pressure is still to prevent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force the island into talks. In playing the "anti-China" politics, the green camp of Taiwan has employed the meanest of tricks and defamed political rivals as "comrad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ing to growing political antagonism.

The trump card for holding back against China comes from reliance on the US. However, Taiwan'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ectors were invariably thrown into panic after Trump slapped "reciprocal tariffs" on the whole world last Thursday, with Taiwan facing a tariff rate reaching 32%, only two percentage points lower than that impose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Exports account for 60% of Taiwan's GDP, and one-fourth of Taiwan's exports are destined for the US. Economists estimate that Trump's tariffs will lead to a 63% contraction in Taiwan's exports to the US and a reduction of 3.8 percentage points in its GDP.

The green camp plays ostrich in relation to the US. When the entire world was holding its breath for the coming of Trump's "Liberation Day", Taiwan Premier Cho Jung-tai vowed that "we can all have a good sleep" and claimed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fully prepared for the sake of the people and industries". After the island woke up to find that it was heavily taxed, the DPP authorities hastily called a contingency meeting. Only on the next day did they admit that Taiwan'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exports would all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and announce the launch of an NT$88 billion assistance package.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renowned Taiwanese writer Lung Ying-tai starts with a Taiwanese taxi driver's lament, "Ukraine today, Taiwan tomorrow", question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US's commitments to Taiwan, the costs of cross-strait confrontation and where the path to peace lies. Trump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US's self-serving nature. This has led to a sharp rise of America scepticism in Taiwan.

Taiwan must not depend on Washington's calculations; the key to its future lies in the way it handles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titles of Lung's article serves as a meaningful warning: 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 and the only way to maintain peace and freedom is through conciliation with China.

軍演關稅雙重震盪 台灣沉溺煮蛙效應

台灣社會最近幾天接連面對兩大外部震盪,先是解放軍展開「海峽雷霆-2025A」演習,緊接而來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全球胡亂揮舞關稅大棒,對台課稅達32%。無論軍演還是關稅,其實都不是毫無預兆,台灣顯得措手不及,暴露了民進黨政府以至台灣社會對地緣政治變局與台灣經濟結構的認知盲點。

上周二(41日)至周三,解放軍東部戰區海陸空與火箭軍等兵力展開聯合軍演,不僅演練圍台作戰,更模擬封鎖台灣海峽中部與南部海域。東部戰區表明,此舉意在控制能源通道與切斷台灣的補給要道。

台灣99%天然氣依賴進口,兩大接收站就位於解放軍演習的火力覆蓋範圍之內。東部戰區還發放名為《降妖除魔》的視頻,當中出現台灣「總統府」附近的漢口街,隨即切入發射導彈畫面,台灣輿論從中嗅出「斬首」暗示。

和平統一是北京對台基本方針,「武統」屬最後選項,解放軍不斷提升軍事壓力,更大目的仍是防「獨」逼談。台灣綠營操弄「抗中」政治,無所不用其極把政治對手抹紅為「中共同路人」,政治對立日趨嚴重。

「抗中」最大本錢是依附美國,然而,特朗普上周四砸出向全球徵收的「對等關稅」,卻讓台灣政經各界陷入恐慌,台灣面對的稅率達32%,僅比對岸少兩個百分點。出口佔台灣GDP比重六成,其中四分之一輸往美國,經濟學家推算,特朗普關稅將導致台灣對美出口萎縮63%GDP收縮3.8個百分點。

面對美國,綠營心甘情願做鴕鳥。全球對特朗普「解放日」屏息以待,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卻信誓旦旦叫「大家安心入睡」,聲言「已為民眾和產業做足準備」。一覺醒來發現台灣被課重稅,民進黨當局急忙召開應變會議,再隔一日才承認台灣工農業出口都面臨重大影響,宣布推出880億新台幣協助方案。

台灣知名作家龍應台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以台灣計程車司機感嘆「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為開篇,拷問美國對台承諾的可靠性、兩岸對抗的代價,以及和平之路何在。特朗普清晰展現美國利益至上的本質,令台灣內部「疑美論」驟然升溫。

台灣不能寄生於華府的盤算,真正的命門在於如何處理兩岸關係。龍應台文章中英文版標題合在一起作出了有意義的警示:台灣的時間不多了(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維持和平與自由的唯一途徑是與中國和解。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中國吹反擊美國號角 官媒:各國攜手方護自身

<轉載自20254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為回應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34%「對等關稅」,中方前天(4)多管齊下公布的十多項反制措施,可分為「加關稅」、「限出口」、「拉清單」、「法律戰」四大部分,對比7年前中美貿易戰序幕剛拉開時「見步行步」式的回應,顯得更加系統和果斷,也更加自信。官媒也提示到,美國今次「關稅核彈」波及全球,而中國是首個正式出招反擊的國家,此舉也在向他國傳遞信息,只有攜手維護全球自由貿易秩序,才能真正保護自身權益。

反徵34%示果決 限稀土出口打擊美軍工

華府宣布關稅政策短短一天後,就換來中方的「對等」反制——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同樣是34%。央視旗下新媒體「玉淵譚天」形容,「34%34%」的反制「堅決有力、迅速果決」。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表示,以這樣的速度和幅度發布反制措施,意味中方已經提前做好了充分準備,對美反制的工具和措施充足。

「對等反制」之餘,中方連帶出招,拆解有關措施可見意向明顯,「拳拳到肉」。對7類中重稀土實施的出口管制,旨在精準打擊美國高科技產業對稀土的依賴。釤、釓、鋱、鏑、鑥、鈧、釔可用於軍工、電子產品、航天、汽車工業、醫療設備製造,且中國在儲量、產業鏈佔據優勢,反制同時,也是保護自身關鍵資源安全的戰略措施。

制裁護國安 停農產輸華警告特票倉

16間美企列入出口管制管控、11間美企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體現對國安的維護,連帶懲戒美台勾連。受管制的高點航空技術、環球世界物流等,覆蓋航空裝備、通訊系統、?軍民兩用供應鏈??數據監控等領域;被列入不可靠實體的斯凱迪奧、BRINC無人機、紅色六方案等同樣是集中於高科技領域?,均參與了對台軍售或與台灣開展軍事技術合作。

中國海關總署以含菌、禁藥超標為由,暫停輸華的6間美企聚焦農畜牧業,直接向美國農業出口和特朗普票倉發出警告,旨在促使其農業選民背離,推動美國修正關稅政策。此外,中方還第一時間宣布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起訴,將貿易戰焦點領向「市場公平」,削弱美國的「中國違反規則、損害美國利益」敘事,進而搶佔話語權。對杜邦中國集團啟動反壟斷調查,也是與關稅、出口管制等措施形成「法律+經濟」組合拳。

美國2日宣布加徵關稅後,很多國家表態醞釀反制,只有中國第一個出擊。「玉淵譚天」指出,「但凡被加徵關稅的國家透露出試探、猶豫,甚至急於妥協,換取美方關稅減免的意思,就相當於在談判中,親手遞給了美國可以用來對其施壓的『杠桿』」。中國堅決、迅速反制,是對美國試圖顛覆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堅決遏制,是向全球傳遞一種鮮明態度。實際上,對全世界貿易伙伴加徵關稅的做法史無前例,顯然不符合國際貿易規則,是典型的單邊霸凌做法。「受到美國關稅威脅的經濟體,只有互相進一步深化合作、擴大開放,維護全球自由貿易規則和秩序,才能真正保護自身權益」。

回擊立標桿 聯合使美自絕於全球

有內地評論指出,中方反制,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利益,更是為全球反制美國關稅樹立了標桿。「當所有國家聯合起來,以對等關稅回擊美國的貿易霸凌,美國將發現自己正在自絕於全球貿易體系。美元帝國的霸權,依賴的是全球對美國市場的信任和依賴,而一旦這種信任崩塌,等待美國的將是孤立和衰落。」

專家認為,這次反制的同時看到,中國整個經貿領域的韌性也更強。一方面,經歷了7年中美貿易摩擦,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需求已經重構。以大豆為例,2018年以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佔中國進口總量的34.4%。中美貿易戰以來,巴西等南美國家正在成為中國大豆進口的主要來源地。同時,中國國產大豆連續三年產量超2000萬噸,儲備體系完善,進一步減少了對進口的依賴。崔凡指出,「像大豆這樣的商品,在中美貿易中還有很多。」

另一方面,中國近年積極拉動內需,擴大其他國際貿易渠道,也是應對美國貿易戰更為從容的原因。2024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佔中國進出口總值過半,其中中國對拉美、非洲、中亞五國、中東歐貿易增速明顯。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衝破「賴17條」阻礙 兩岸攜手密集交流

<轉載自20254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欄名: 北京聞風 撰文:鍾鳴九>

清明節至,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馬英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先後訪陸,分赴河南新鄭市黃帝故里、南京中山陵,以及孔子故鄉山東曲阜祭拜。在民進黨當局出台「賴17條」背景下,這顯示出大陸官方與兩岸民間力量正共同努力,維持兩岸正常交流。

夏立言蕭旭岑分別訪陸

夏立言一行參加了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拜謁了南京中山陵,於昨日離開大陸。在此期間,國台辦主任宋濤在江蘇徐州會見了夏立言一行。宋濤表示,「兩岸同胞是家人、不是敵人」,「我們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與包括中國國民黨在內的台灣各政黨、團體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加強兩岸交流合作」。

蕭旭岑則率領30名「大九學堂」學員赴山東參與「2025海峽兩岸孔子文化春會」,並到對日抗戰首勝的「台兒莊大捷」的戰爭紀念館參觀。他表示,造訪此地除了緬懷先烈的英勇事蹟,也讓同學知道戰爭的殘酷及和平的可貴,希望中華民族未來永遠不要再有戰火。

緬懷祖先、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素有在清明節祭拜先祖的習俗。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陳星表示,此前夏立言和蕭旭岑都曾多次造訪大陸,這次兩人分別訪陸,實屬兩岸正常交流行為。不過,在「賴17條」背景下,兩人的來訪顯得更有深意。

日前,民進黨當局將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發布「17項策略」,其中多項針對兩岸宗教、文化、學術、教育交流。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近日記者會上表示,不管遭遇多少干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也不會停、不會斷、不會少。

陳星認為,「賴17條」的出台是為把兩岸交流的大門關小,甚至關死。在行政權力的壓力之下,不少兩岸正常交流會受到影響。現在民進黨當局與兩岸民間希望正常交流的力量正在角力,「這可能會成為未來兩岸交流的一個新常態。」不過,借由夏、蕭此訪可以看出大陸的態度,就是在「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的交流可以擴得愈來愈大,「它是不受形勢影響的,或者說,即使有形勢的影響,我們也要想辦法去克服掉。」

除了夏立言、蕭旭岑等人的大陸行,近日還有多場兩岸交流活動。第十八屆海峽兩岸文化藝術展42日在陝西啟幕,吸引眾多台灣知名人士和團體參展交流。昨日清明節,乙巳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陝西黃陵縣舉辦,今年台灣受邀人數較往年顯著增加,覆蓋青年學生、文化界人士、基層民眾等多領域代表。南京市也將舉辦「江蘇.南京台灣周」活動。據消息人士透露,接下來,兩岸在基層民生、合作發展、青年互動等方面的交流活動還將陸續推出。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民主燈塔」形象崩壞 美國制裁徒顯虛偽

<轉載自202542 明報 社評>

美國宣布制裁6名涉及香港維護國安工作的中央和特區官員,外交部與特區政府均強烈譴責。今次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回朝以來,華府首項針對香港的制裁舉措,隨着中美鬥爭進入新階段,「香港牌」依然是美方制華操作的一個手段,只是特朗普近月多項內政外交手段,都在重挫美國所謂「民主自由燈塔」形象,華府這邊廂大搞弱肉強食霸權主義的一套,那邊廂卻以「人權衛士」姿態施壓,既偽善又諷刺。背靠國家聯通世界,乃是香港優勢所在,華府加強打壓,香港更要做好自己,致力與各地加強交流合作,彰顯香港的國際化及開放性。

制裁6名中央特區官員 特朗普2.0首打香港牌

美國國務院公布新一份《香港政策法報告》,以「跨國打壓逃往海外人士」及「損害香港自治」為由,制裁6名中央及特區官員,包括中央駐港維護國家安全公署署長董經緯、律政司長林定國、警務處長蕭澤頤、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區志光,以及負責國家安全的警務處助理處長王忠巡及趙詠蘭。在北京,外交部對美方做法表示強烈不滿,批評美方報告「抹黑一國兩制」,對中央駐港機構和特區政府官員濫施非法單邊制裁,干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特區政府亦譴責美方制裁,強調當局會繼續堅定不移維護國家安全。

2020年之前,美國一直根據1992年通過的《香港關係法》,給予香港有別於中國大陸的特殊待遇,然而隨着《港區國安法》生效,當時的特朗普政府宣布不再承認香港的獨特地位,國務院每年發表的《香港政策法報告》,之後亦成為美方施壓制裁的工具。20208月以來,先後有20多名內地及香港官員遭美方制裁,夏寶龍、張曉明、駱惠寧、林鄭月娥、李家超等俱在名單之內,另外還有多名有份處理國安事務的警方及政府高官,包括時任律政司長鄭若驊等。這次美方最新公布的6人名單,現任律政司長林定國成為制裁對象,並不令人意外。

根據制裁令,6人不得與美國人或在美國境內進行交易,在美國或由美國人控制的資產利益亦會被凍結,惟如果當事人在美國並無資產,也沒有跟美國人交易,有關制裁措施充其量只會對當事人日常生活帶來一些不便;工作方面,除了出訪美國外,一般公務外訪也不會受到影響。李家超就任行政長官至今,多次外訪,未受華府制裁影響,缺席美國三藩市APEC峰會可能是唯一例外。林定國昨天回應制裁一事,就強調美方大搞單邊制裁,是「赤裸裸的霸權欺凌行為」,制裁理由「完全站不住腳」,對他的工作及生活也毫無影響。

當然,美方藉涉港議題制裁內地和香港官員,目的並非像之前對付俄羅斯那樣,尋求短期將制裁力度最大化,最大作用是保持議題溫度,持續打擊香港國際形象。今次是「特朗普2.0」首項直接針對香港的制裁措施,相信只是熱身,黎智英案判決後,預料美方將有更多舉措。中美鬥爭進入新時期,特朗普要擴張美國利益維護霸權,定必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發展,香港難以置身事外,必須做好應對準備,沉着應戰。

美國自詡「民主自由燈塔」,以往操作人權外交牌,有一定優勢,但「特朗普2.0」是否還有這樣的號召力,卻有待觀察。過去兩個多月,特朗普政府無論內政還是外交方面的作為,都令國際社會為之側目。特朗普無視世貿規則,四處挑起關稅戰,固然得罪不少傳統盟友;無視盟友主權,公然染指格陵蘭、聲稱要將加拿大納為美國第51州,在俄烏戰爭問題上又背棄歐洲盟友,一心只想奪取烏克蘭礦產,更重挫美國國際形象。內政方面,特朗普排擠打壓「不聽話」的美國傳媒,最近又以「反猶」之名,撤銷數百名「挺巴」留學生簽證。日前美方執法人員光天化日之下,拘捕一名未見犯事證據、僅曾撰文抨擊以軍種族滅絕的土耳其博士生,更惹來侵犯言論自由的批評。美國以往所恃的外交道德高地,正在塌方式崩毁,還想對其他人指指點點,只突顯華府的虛偽。

彰顯國際化優勢 港首務做好自己

過去數年,香港國際形象確實變差了,不利的地緣政治環境、經濟轉型的陣痛、移民潮的出現,還有內地經濟放緩等因素,皆對香港經濟造成影響,然而隨着內地加大力度提振經濟,人工智能發展亦見突破,國際投資者對內地和香港前景的看法亦轉趨正面。去年香港股市集資總額重返世界前四,「紐倫港」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再獲國際調查肯定,對香港而言,這些都是積極發展。比起擔心美國制裁打壓,香港應該集中心力做好自己,加強推動經濟升級轉型,發揮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對外資來說,香港仍是國家最重要門戶,特區當局應致力彰顯香港國際化優勢,一邊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邊積極開拓跟新興市場的合作、鞏固跟西方傳統市場的聯繫,莫因來自華府的逆風增強,就自亂腳步。

The US Hypocrisy in Sanctioning Hong Kong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released the latest Hong Kong Policy Act Report and sanctioned six central government and SAR government officials, citing ''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targeting individuals who had fled overseas and ''erosion of Hong Kong's autonomy'' as the reason. They include Director of the Office for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in Hong Kong Dong Jingwei, Secretary for Justice Paul Lam, (now former) Commissioner of Hong Kong Police Raymond Siu,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Committee for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of HKSAR Sonny Au, and Assistant Commissioners of Police of National Security Dick Wong and Margaret Chiu.

In Beijing, the Foreign Ministry voiced strong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US's actions, criticising the US report for ''smearing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inciple'', imposing illegal unilateral sanctions on officials from central government offices in Hong Kong and the SAR government as well as interfering in Hong Kong affairs and China's internal affairs. The SAR government also condemned the US sanctions, stressing it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The annual Hong Kong Policy Act Report released by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serves as a tool for Washington to exert pressure through sanctions. Since August 2020, more than 20 mainland and Hong Kong officials have been sanctioned by the US. Xia Baolong, Luo Huining, Carrie Lam and John Lee are all on the list. In addition, several high-ranking police or government officials involved in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including former Secretary for Justice Teresa Cheng, have also been targeted. According to the sanction decree, the latest six are banned from engaging in transactions with Americans or within US territory. Their property and interests in the US or in the control of US persons are also blocked.

The purpose of the US citing Hong Kong-related issues to sanction mainland and Hong Kong officials is to keep the topic heated so as to continuously damage Hong Kong's international image. This is the first sanction directly imposed on Hong Kong by ''Trump 2.0''—and it is believed to be just a warm-up. More manoeuvres from the US are expected after the verdict of Jimmy Lai's trial.

The US prides itself as the ''beacon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and has enjoyed considerable advantages in the past by playing the human rights card in foreign affairs. However, over the past two months or so, regardless of whether it is domestic or foreign affairs, the actions taken by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have raised eyebrow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rump has provoked tariff wars everywhere, disregarded the sovereignty of US allies, openly meddled with the issue of Greenland, declared plans to make Canada the 51st state of the US, and betrayed its European allies in the Russia-Ukraine war.

Domestically, Trump has isolated and suppressed ''disobedient'' US media organisations and revoked the visas of hundreds of ''pro-Palestinian'' students in the name of combating ''anti-Semitism''. US law enforcement has recently detained a Turkish doctoral student—who had merely written an article criticising the Israeli military of genocide—without any criminal evidence, raising criticisms that claiming it was infringing on freedom of expression. The moral high ground that the US has once relied upon in its foreign policies is collapsing. Its attempts to point fingers at others only highlight its hypocrisy.

For foreign investors, Hong Kong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gateway to China. The SAR government should strive to demonstrate Hong Kong's international advantages and speed up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while actively expanding cooperation with emerging markets and consolidating ties with traditional Western markets. Hong Kong must not lose its grip because of the intensifying headwinds from Washington.

「民主燈塔」形象崩壞 美國制裁徒顯虛偽

美國國務院公布新一份《香港政策法報告》,以「跨國打壓逃往海外人士」及「損害香港自治」為由,制裁6名中央及特區官員,包括中央駐港維護國家安全公署署長董經緯、律政司長林定國、警務處長蕭澤頤、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區志光,以及負責國家安全的警務處助理處長王忠巡及趙詠蘭。

在北京,外交部對美方做法表示強烈不滿,批評美方報告「抹黑一國兩制」,對中央駐港機構和特區政府官員濫施非法單邊制裁,干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特區政府亦譴責美方制裁,強調當局會繼續堅定不移維護國家安全。

美國國務院每年發表的《香港政策法報告》,是美方施壓制裁的工具。20208月以來,先後有20多名內地及香港官員遭美方制裁,夏寶龍、駱惠寧、林鄭月娥、李家超等俱在名單之內,另外還有多名有份處理國安事務的警方及政府高官,包括前任律政司長鄭若驊等。根據制裁令,6人不得與美國人或在美國境內進行交易,在美國或由美國人控制的資產利益亦會被凍結。

美方藉涉港議題制裁內地和香港官員,目的是保持議題溫度,持續打擊香港國際形象。今次是「特朗普2.0」首項直接針對香港的制裁措施,相信只是熱身,黎智英案判決後,預料美方將有更多舉措。

美國自詡「民主自由燈塔」,以往操作人權外交牌,有一定優勢,但過去兩個多月,特朗普政府無論內政還是外交方面的作為,都令國際社會為之側目。特朗普四處挑起關稅戰,無視盟友主權,公然染指格陵蘭、聲稱要將加拿大納為美國第51州,在俄烏戰爭問題上又背棄歐洲盟友。

內政方面,特朗普排擠打壓「不聽話」的美國傳媒,最近又以「反猶」之名,撤銷數百名「挺巴」留學生簽證。日前美方執法人員拘捕一名未見犯事證據、僅曾撰文抨擊以軍種族滅絕的土耳其博士生,更惹來侵犯言論自由的批評。美國以往所恃的外交道德高地,正在塌方式崩毁,還想對其他人指指點點,只突顯華府的虛偽。

對外資來說,香港仍是國家最重要門戶,特區當局應致力彰顯香港國際化優勢,一邊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邊積極開拓跟新興市場的合作、鞏固跟西方傳統市場的聯繫,莫因來自華府的逆風增強就自亂腳步。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台駐日代表:台積電千億投資美國保台海安全

<轉載自20254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美日防長日前在東京會晤,關注台海局勢,美國據報調整軍事戰略首要着重遏制大陸攻台。台灣駐日本代表李逸洋昨表示,美國新戰略為台海安全注入強心劑,台積電對美國1000億美元的史上單筆最大投資將帶來安全更大的保障。

據「中央社」報道,李逸洋表示,美軍將大陸攻台視作戰略唯一優先考量,台灣防衛已與美國本土防衛達同等級,應該與台積電月初宣布投資1000億美元重振美國高階半導體製造有關。他說,美國仍是全世界最強大的科技國家,但是在半導體、先進晶片的製造工程上稍弱,不改善的話,美國在與中國競爭時將處於不利的地位。

他認為美國想掌握半導體先進製程,不是幾年後台積電工廠建成就結束,而是未來二三十年持續穩定運作,需要台積電不斷支援,所以美國不允許大陸攻台。李逸洋呼籲台灣民眾要對台積電、對台灣有信心,認為台積電在美投資「絕對不會」削弱台灣的價值,因為台積電擁有8000名工程師的研發中心掌握在台灣,核心技術全留在台灣,未來台積電以台灣為基礎,支援美國的半導體工廠。

李逸洋表示,台灣、美國、日本在半導體領域的合作使三方在經濟價值、技術開發共同受益,而且三方在經濟安全保障、戰略支援方面也是最緊密的合作伙伴,維護台灣海峽、東亞、印太區域安全與和平非常重要。他稱美國將重心放在印太區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台灣海峽,美軍可部署輕型航母、F-35B戰機等先進武器。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美售台新F16戰機首架出廠 2026前交付66架

<轉載自20253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向美國軍購66F16V(Block 70)戰機,美國洛歇馬丁於328日舉行首架機出廠典禮,台灣國防部副部長柏鴻輝、駐美代表俞大㵢在場觀禮見證,現場圖片顯示首架機為雙座機。

台灣國防部昨發聲明,稱該軍購案是為因應敵情威脅與迫切的防務需要,向美籌獲66架新式戰機以強化空軍戰力及提升聯合作戰效能。台方感謝美國國務院等單位大力支持,此次美方邀請台灣參加戰機出廠典禮,除展示戰機產製成果,亦彰顯美政府依《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持續協助台灣提升自我防衛能力的承諾。

出席出廠典禮的美眾議員William Timmons在社交平台貼出新戰機圖片,並指出支持台灣的防空能力。

台灣空軍代號「鳳展專案」,由美商洛歇馬丁與台灣漢翔,將140F16A/B戰機升級為F16V(blk20),於2023年全數完成;空軍另以代號「鳳翔專案」,對美國軍購66架全新F16V(blk70)戰機,計劃在2026年前完成交付。


 


















台灣向美國軍購
66F16VBlock 70)戰機的首架機出廠,台灣駐美代表俞大㵢出席典禮發言。

台查中芯等11陸企「非法挖角」晶片人才

<轉載自20253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當局「地氈式」調查大陸企業挖角高科技人才,法務部調查局前日通報,11間陸企涉嫌在台設「據點」分公司非法挖角,其中包括剛傳出今年將完成5納米晶片開發的大陸最大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

稱假僑外資名義在台設分公司

中央社報道,台灣調查局去年12月開始規劃偵查,請全台六處地檢署在本月18日至27日同步偵辦11間陸企赴台非法挖角高科技人才案。調查局說,上述企業均假借僑資、外資身分在台私設據點,並違法挖角約100名台灣晶片設計工程師。這次行動共搜索34個處所,約談90名證人和被告,包括被挖角的台灣工程師,其中20多名被告在複訊後以8萬至40萬元新台幣(1.88萬至9.38萬港元)保釋。

調查局指出,中芯國際以薩摩亞商企作掩護,假僑外資名義在台設分公司並挖角。其他被查陸企是雲合智網、鈞茂電子、奧海科技、中穎電子、上海同星智能科技、富滿微電子、上海南芯半導體科技、深圳通銳微電子技術、金泰克半導體和艾科微電子。

台灣不允許大陸企業未經官方批准在台開展招聘等商業活動,不過陸企常通過開設分公司躲避監管。調查局表示,自2020年底成立專案偵查這類案件以來,已偵辦逾百案。

近十年來,尤其在中美科技戰後,大陸從台灣高薪挖角晶片產業人才時有傳出,陸企甚至開出高過台灣20倍的薪水。台灣經濟研究院估計,2019年約3000名台灣半導體工程師在大陸任職。曾任台積電資深研發處長的梁孟松2017年投效中芯國際,擔任聯合首席執行官。官媒2021年報道,梁孟松帶領中芯國際超過2000名工程師的團隊,完成7納米技術的開發。

菲任2026年東盟主席國 專家:南海行為準則磋商不順

<轉載自20253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與東盟經濟、政治關係近年日趨密切,惟南海成為兩者之間繞不過的問題,尤其近期與中國屢在南海爆發爭端的菲律賓將成為2026年東盟主席國,有關局勢備受外界關注。

近日在海南舉行的博鰲論壇上,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陳曉東在論壇演講時提到通過劃界談判解決南海問題分歧,可以說是唯一正確的渠道、選擇;現正爭取2026年達成「南海行為準則」(COC)。但印尼前副外長迪諾‧帕迪‧賈拉爾指出現在COC磋商進行得不是很順利,很難在2026年前完成。賈拉爾說,中國與南海聲索國之間的信任水平不是很高,南海要成為合作和和平之海,在合作方面首先就是COC的磋商,現在已經推遲了(原定2021年達成),「我又在想,如果再一次推遲磋商是不是應該設想一個過渡性的安排」,聲索國之間達成一個臨時性的共識。

賈拉爾觀察到中國的立場發生了變化,中國過往一直強調只想通過雙邊方式跟其他南海聲索國談判,但現在除了與聲索國,還同步與東盟接觸,主要是商討推進達成COC。他說,中國有最大規模的海軍,菲律賓也在着重發展海軍,雖然他不認為南海會發生戰爭,但是情况惡化的可能性非常高。

華外交官:域外介入東南亞教訓慘痛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認為,首先要擔心南海有沒有軍事介入和衝突的問題,本地區國家要是珍惜自己的和平,就可以維護地區的和平;本地區國家要是依賴某個大國保護你自己,那風險就始終存在。他稱,越南戰爭打了多少年,美國、法國都侵佔過越南,這是域外勢力介入東南亞的慘痛教訓。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汽車關稅戰一觸即發 西方陣營團結受考驗

<轉載自2025329 明報 社評>

汽車關稅大戰一觸即發,美國最快下周三起對所有進口車徵收兩成半關稅,劍指歐加日韓等盟友,總統特朗普形容下周三是「美國重光日」,加拿大總理卡尼表明將作出貿易報復,又指兩國的傳統關係已經完結,歐盟亦重申將捍衛歐洲經濟利益。特朗普一邊稱呼加拿大和歐盟是美國「最好朋友」,另一邊卻要脅,如果歐加聯手對美國造成經濟傷害,美國將大規模向歐加額外徵稅。特朗普的強盜邏輯,已對西方陣營團結構成重大考驗,不同國家各有盤算,有的主張強硬回應,亦有國家傾向綏靖政策,只是世道已變,期望特朗普「開恩」,換來的結果可能只是任人魚肉。

加徵關稅死線逼近 西方各國盤算不一

特朗普關稅戰措施一浪接一浪,繼早前向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加徵關稅,以及對所有進口鋼材徵收25%關稅之後,進口車一律加徵兩成半關稅措施,如無意外將於下周三(42日)生效,美方還準備5月起向進口汽車零部件,額外再徵25%關稅。另外,特朗普又預告過下周會宣布一系列所謂「對等關稅」( reciprocal tariffs)措施,矛頭直指多個貿易伙伴。市場憂慮美國關稅政策觸發環球貿易戰,資金湧入金市避險,刺激金價屢創新高,環球各大汽車股則面對巨大沽壓。關稅戰烽煙四起,未來一周將是關鍵期,不排除環球金融市場會出現動盪。

根據世貿規定,發展中國家可以在特定條件下徵收關稅,以保障其發展權利;另外,成員國亦可在特定條件下,援引關稅配額制度(TRQ),限制農產品等過量進口。相比之下,現在特朗普的關稅措施,完全無視世貿規則;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所謂「對等關稅」更屬混淆視聽,將世貿允許的做法,跟美方關稅霸凌行徑混為一談。因應特朗普回朝後連串關稅措施,中國和加拿大已訴諸世貿仲裁,巴西亦在考慮,倒是美方卻擺出懶理世貿的態度,公然撒賴拖欠會費。美國商務部早前訂出所謂「污穢15」名單,涉事者幾乎全屬對美貿易順差較大的貿易伙伴,包括德國、意大利、加拿大、中國大陸、台灣、印度、大馬及泰日韓等,皆有可能成為所謂「對等關稅」加徵對象。

目前向美國出口最多汽車的國家,依次為墨西哥、韓國、日本、加拿大和德國,全屬美國緊密盟友;對這些國家而言,汽車業也屬本國重要產業。以加拿大為例,汽車是該國第2大出口產品,僅次於石油,2023年出口額達510億美元,而九成三加拿大汽車是銷往美國。德國作為汽車生產大國,汽車出口有13%是輸往美國。根據歐洲汽車業數據,去年歐洲車廠向美國出口近75萬輛汽車,總額達到416億美元。特朗普向進口車加徵關稅,形同向盟友插刀。

特朗普聲稱關稅措施將「帶動美國汽車業強勁增長」,然而市場反應卻清楚顯示,投資者擔心歐加等地將有反制措施,打擊美國汽車業。另外,美國工人和消費者的利益,亦將無可避免受損。當然,特朗普關稅措施「彈弓手」,亦非沒有前科,說到底,加徵關稅對特朗普而言也是重要談判籌碼,例如他近日就聲稱,如果中方同意出售TikTok,可以減少部分對中國的關稅。雖然特朗普表明,加徵汽車關稅屬長遠決定「不會改變」,惟他亦表示,若外國車企在美國投資設廠生產,就不用繳交關稅。汽車關稅大戰一觸即發,事態發展難測,對西方陣營的團結,將是一次重大考驗。

由鋼鋁到汽車,特朗普多項關稅措施都對歐洲盟友構成傷害,然而歐洲內部亦非鐵板一塊,除了部分右翼民粹政黨視特朗普為「榜樣」,美國關稅措施對不同國家所造成的影響也不盡相同。與德國相比,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對美國的汽車出口規模相對較小,加徵關稅所帶來的經濟損失自然也不能相提並論。正當德國政商呼籲歐盟採取反制措施,對準在歐洲有業務的美國科技巨企,意大利右翼政府官員就認為,歐盟應該審慎。英國作為美國鐵桿盟友兼「五眼聯盟」一員,首相施紀賢亦稱,英國不會貿然跟美國打貿易戰。

歐盟前年通過引入「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ACI),旨在遏阻「境外勢力霸凌歐盟或其成員國」,具體手段可以包括關稅、出口及投資限制等,歐盟前貿易談判代表Cecilia Malmstrom認為可援引這一法律工具「百寶箱」,應付特朗普的經濟脅迫,但這目前顯然並非歐洲政界主流意見。特朗普本月中向進口鋼鋁加徵關稅,殃及歐洲,歐盟宣布反制措施,包括向美國酒徵收關稅報復,特朗普馬上威脅向歐洲所有酒精飲料徵收200%關稅。法國首當其衝,即時要求歐盟莫向美國酒徵稅,然而最諷刺的是,不久前法國才呼籲歐盟貿易政策要更硬。如此反覆的態度,難免令人關注歐洲腰板能夠有多硬。

世界已變須多邊合作 價值觀分歧仍未放開

加拿大總理卡尼近日表示,加美兩國建基於經濟深化整合、軍事安全領域緊密合作的舊關係已完結,加拿大須根本地反思國家經濟何去何從,確保加拿大可以在「已經截然不同的世界」取得成功。「特朗普2.0」變本加厲強調美國優先,肆意脅迫盟友,已在西方陣營之內,劃下一道深刻裂痕,奈何大多數盟友在經濟、外交和軍事上長期依賴美國,也未能拋開意識形態包袱,就算想轉身也不知從何做起。卡尼雖然意識到世界已變,但對於中國駐加大使早前伸出橄欖枝、呼籲增強中加經貿關係,卻大潑冷水,聲稱兩國「價值觀不同」,加方在強化雙邊貿易關係時要非常謹慎。特朗普要將弱肉強食邏輯加諸全世界,各國應該聯手維護多邊主義國際秩序,不應該讓價值觀分歧,成為加強合作的障礙。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兩陸配遭點名 限月底離台

<轉載自20253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網名「亞亞在台灣」陸配劉振亞涉發表武統言論,日前遭台灣勒令離境。台移民署昨再點名兩名陸配「恩綺」、「小微」,在本月底前須出境。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昨報道,劉振亞前晚飛離台北,抵達福建福州長樂機場。網上直播影片所見,劉振亞一走出機場的到達口,就被一群戴口罩的人「包圍」護送,其間她不發一語,其後乘坐私家七人車離開。有民眾在機場大廳開直播,引來不少網民留言譏諷。但這些直播不久後被刪除,許多相關影片也消失。

劉振亞在離台後再發出公開信,批評民進黨政府營造肅殺戒嚴氣氛,將陸配鎖定為「敵對勢力」在台潛伏者,而她被刻意挑中,作為打擊對象。她並點名批評台內政部長劉世芳對她作「人權迫害」,強調自己相信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早晚要統一,「我不會因為壓力否定這個立場」。

報道指出,劉振亞目前僅是被廢除依親居留許可,並非禁止入境,因此仍可以「家庭團聚」為由,申請來台短暫居留,最多可停留半年。

對於劉振亞被勒令離台,大陸國台辦昨表示,兩岸婚姻群體是「兩岸一家親」的生動寫照,民進黨當局一再濫用司法手段欺凌兩岸婚姻群體,迫使這些家庭妻離子散,「有悖人倫,傷天害理」。

在劉振亞被要求限期離境後,台移民署昨再指出,已依規限令陸配「小微」及「恩綺」,必須於331日前出境。若未出境,將依法執行強制出境,堅定嚴正執法。截至昨日,移民署稱尚未收到兩人的相關訴願書。

75學者聯合聲明籲賴清德懸崖勒馬

另外,對於賴清德推出恢復軍法審判、以及移民署強制陸配劉振亞離境的舉動,台灣包括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等75名學者昨發表聲明,批評賴清德宣布「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等連串作為,正破壞與威脅台灣的民主與法治,並可能讓台灣陷入比烏克蘭更不如的危險困境,呼籲賴政府懸崖勒馬,並在兩岸與世界和平扮演關鍵角色。


 
























2025326日,台移民署點名兩名陸配「恩綺」、「小微」,在本月底前須離開台灣。圖為陸配「小微」在短片平台「抖音」上發表「統一」等言論,並自稱是中國台灣人。


 











































陸配「恩綺在台灣」在短片平台「抖音」上發表「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言論,台移民署於
2025326日再次強調,要求她必須於本月底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