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

高市早苗的威懾冒險

<轉載自20251118 明報 中國版 欄名:日本內望 撰文:張望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學術院國際教養學部教授>

11月伊始,剛上任不久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日本國會的一番言論引發了一場外交危機。

7日的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上,高市面對立憲民主黨國會議員岡田克也質問時表示:如果中國對台灣的侵攻「是使用軍艦並伴隨武力行使的話,無論怎麼看都有可能構成『存立危機事態』的狀况」。

這是日本首相首次公開明確表示:「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立危機事態」。這一表態立即引發北京的強烈抗議,駐大阪中國總領事館外交官在社媒平台以「斬首論」反擊,導致日本社會上下輿論譁然,令中日關係迅速陷入緊張氣氛。對一名新任首相而言,這無疑是一次高風險的對華外交開局。

日方思維側重對華明確威懾

從國家安全保障團隊的人事佈局來看,高市的內閣佈局被日本媒體形容為「有事內閣」,例如兩名關鍵人士的任命引人注目:一名是和美方關係密切的前航空自衛隊北部航空方面隊司令官尾上定正被委任為主管安保相關重要政策的首相補佐官,另一名是官房副長官尾崎正直,曾參與去年「台灣有事」危機管理推演。再加上新任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其選區就在保有美國海軍基地的橫須賀,和美軍關係密切。高市的人事佈局反映她在對台安全保障領域採取強勢姿態,明顯傾向以威懾方式向北京傳遞信號。

高市的對台思維與20238月前首相麻生太郎的言論如出一轍,都是基於美式的威懾(deterrence)邏輯:即透過提前表明日本可能的反應和決心(resolve),來提高中國武力行動的成本(cost),以期「嚇阻危機於未然」。瑞士學者Lionel P Fatton2024年在Asian Security期刊發表的一篇題為〈冒險行事:日本對台海的前沿威懾姿態〉(Sailing Close to the Wind: Japan's Forward Deterrence Posture toward the Taiwan Strait)的論文認為:近年來台海形勢的緊張提高了日本被捲入的風險,因此日本愈來愈傾向通過「前沿威懾」來緩解被捲入的可能。

然而,北京對日本做法的解讀截然不同。中國輿論普遍將「威懾」視為「挑釁」(provocation),更指出過去歷任日本首相通常以模糊言辭來處理台海議題,而高市是第一個明確將「台灣有事」與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直接掛鈎的日本首相。對北京而言,這不僅涉及安全計算,更觸及中日歷史問題的敏感點——即在道義上日本沒有資格介入其前殖民地的事務。

筆者在過去3年詳細深入研究了2006年以來3個日台關係案例,以探究冷戰後日本對台外交政策的規律,發現日本是否介入台海問題主要取決於3個條件組合,包括:美國的外部壓力、首相的內政強弱,以及官僚的謹慎程度。在缺乏美國外壓、首相強勢且官僚謹慎程度高的情况下,日本在台灣問題上多採取自制姿態(如2018年的安倍內閣);相反,在美國外壓強大、首相弱勢且官僚謹慎程度低時,日本介入台海的可能反而上升(如2021年的菅義偉內閣)。

目前高市內閣的狀况介乎兩者之間:即特朗普政府並未向東京施加壓力,但高市在內政上屬於弱勢領袖,雖享有高內閣支持率但尚未有能力通過國政選舉控制國會,自民黨在國會參眾兩院依然是少數執政黨。因此,高市需要通過對華強硬來鞏固保守派支持層。這一日本國內政治的結構性原因,可能是推動她採取較強硬對華外交的主因,以避免國內右傾保守派的離心。

沒人想到中日關係會在2025年末再次進入艱難時刻。高市自稱是「安倍主義傳人」,然而安倍時代對華外交的核心哲學是「威懾」與「溝通」並行,而不是欠缺自制的口不擇言。如今的日本面對兵員不足、資源有限且不擁有核武,過分強調軍事威懾而不是溝通對話,恐怕難以維持中日關係的平穩。

高市發言欠謹慎 乏與北京溝通管道

2012年後,第二次安倍政權倚重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擔任和北京的溝通管道,成功建立了中日首腦高層的互信。安倍於2014年和中國改善關係之後,更刻意避免與台灣高層政要會面(例如20186月安倍在沖繩參加政務活動時,即使和李登輝下榻同一個酒店也堅決不會面,確保當年10月訪華順利實施),以維持和北京的對話溝通空間。回看今日的高市政權的人事佈局,明顯缺乏能與北京高層直接對話的重量級調解者,使中日危機管理能力顯著弱化,推高了兩國關係出現對立的風險。

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日本政客玩火攪局難成 中國強烈反應殺雞儆猴

<轉載自20251117 明報 社評>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發表「台灣有事論」,引起軒然大波。中國對此反應強烈,不但口誅筆伐,還採取實質行動,包括勸喻國民不要去日本旅遊,解放軍也在黃海實彈演習。日本與中國打交道多年,對於中方捍衛主權完整的決心,不會低估也不可能誤解。高市早苗之所以鋌而走險,是因為其執政基礎薄弱,利用台灣問題挑起事端、渲染中國威脅,趁機鼓吹擴軍、模糊「無核三原則」(即不擁有、不製造、不引進核武)立場,也許有利高市討好右翼支持者以及轉移國民視線,然而這一步險棋可能會擾亂地區安全局勢,成為美國也不願意看到的發展方向,高市早苗獻媚不成,還可能提前迎來焦頭爛額的局面。

中日經貿關係密切 高市早苗輸不起

日本的外交策略,依靠美國軍事保護。近年日本右翼勢力上升,在對華關係上愈走愈遠,與美國關係則愈走愈近,已故首相安倍晉三提出所謂的印太戰略,得到特朗普的賞識,還拉攏澳洲與印度「入伙」,搞出一個「四方安全對話」(GUAD)的鬆散機制,企圖聯合圍堵中國。高市早苗上台後,一則是出於美國以關稅施壓而更加親美,另一方面是她在台灣問題上「早有前科」,令她罕有地未獲中國正式祝賀上任。

中日關係從來都是磕磕絆絆,而今高市早苗雖然搞出個「大頭佛」,但日本右翼要徹底改變對華政策,亦不容易。中國與日本在經貿關係上,經過幾十年的密切交往,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關係。中國是日本的最大貿易國,日本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國,去年貿易額達到3083億美元。日本是中國2023年吸收外國直接投資(FDI)的第五大國家,兩國經貿上的互補關係,在今後一段時間亦難大幅改變。從政治格局看,連美國也沒有徹底改變對華關係,無意亦無法全面脫鈎。日本作為美國的「馬前卒」,雖然不時會搞些小動作,但也未敢動真格。而且日本國內在對華關係問題上沒有形成跨黨派共識,很難想像日本現時會徹底改變對華關係。

高市早苗這次外交豪賭一番,真正原因有待探究,但從她上台的經歷,或有顯示。高市在自民黨之前的黨魁選舉已有波折,在之後形成執政聯盟的過程,更有過山車般的起伏。總的來說,外界不少人認為,高市早苗恐怕是另一個「短命」首相。不管任何人出於任何動機,只要敢在台灣問題上有所動作,中國必有強烈反應,更何况這次高市早苗的所作所為,非同一般。「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的說法,最先由安倍晉三於2021年底提出,但當時他已卸任首相。高市卻是首名在國會發表「台灣有事論」的在任首相。她揚言,如果中國大陸對台灣動武,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意思十分明顯,就是可以啟動日本的「自衛權」,暗示日本可能會以武力介入。這個說法的挑釁地方,在於日本與中國有可能進入戰爭狀態。

高市早苗這番言論帶有「動武」的意圖,不但已經超出了台灣問題的性質,還動了中日關係的「筋骨」。外交部對此的回應十分強硬,「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挑戰中方核心利益,侵犯中國主權」,還將事態上升到與「悍然製造『九一八事變』,挑起侵華戰爭」的歷史相提並論,並提出日方「是否企圖顛覆戰後國際秩序」的詰問。國防部的回應更加強烈,明確指出日本「膽敢鋌而走險,甚至武力介入台海局勢,必將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銅牆鐵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付出慘痛代價」。

高市早苗政治豪賭 全日本為此付代價

中國立即採取的行動,包括勸喻國民不要去日本旅遊、學生不要去日本留學,解放軍還會在黃海實彈射擊,其中是否會覆蓋日本經濟專屬區,還要拭目觀之。中國的強烈反應格外高調,目的是要顯示一種姿態,誰也不要在台灣問題上有所動作,特別是曾經佔領台灣50年並對華發動大規模侵略的日本,更加不能放過。高市鋌而走險的行徑,或許是政客投機本質所致,而中國的反應,則是對整個日本而做出的,《解放軍報》一篇文章指出,「如果日本武力介入台海,日本全國都有戰爭風險」,其實就是指出高市早苗的不負責任言行,將累及全日本。中方今次嚴厲警告日本,除了警告剛上台的高市,切勿在右翼擴軍之路上愈走愈遠,更不能有半分干涉台海之心,同時亦屬殺雞儆猴,警告台獨分子莫以為可以借助日本「撐腰」。

日本需要認清國際形勢——GUAD的「印太策略」雷聲大雨點小,印度最近亦跟中國改善關係;加拿大因為配合美國拘留孟晚舟,中加關係跌入谷底幾年,現任總理卡尼為改善關係,在亞太經合會議(APEC)上向中國示好;美國欲以收緊出口管制向華施壓,結果反遭中國以稀土出口管制擊退。當美國也招架不住中方的反制措施,日本更加沒有本錢改變對華政策。事實上,日本國內已經出現抗議高市早苗的示威集會,前首相石破茂及在野黨要員亦批評高市的涉台言論判斷有問題,將誤導日本安全政策方向。中國捍衛主權,在台灣問題上絕不含糊,絕不退讓。高市早苗以為可用「以台制華」的招數,可以休矣。中國目前的回應行動,只是「起步價」,工具箱內還有很多工具可資應用。外交部警告,日方不要在台灣問題上玩火,玩火者必自焚。中國是言出必行的。

Japanese Premier Plays with Fire on Taiwan Issue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anae Takaichi has sparked a serious dispute over her recent remarks about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a possible "Taiwan emergency". China responded strongly, not only through verbal and written condemnation, but also concrete actions such as advising against travel to Japan and having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conduct live-fire drills in the Yellow Sea.

The fragile governing foundation of Takaichi has prompted her to take a walk on the wild side. By provoking tensions over the Taiwan issue and exaggerating the so-called "China threat", she seeks to push for military expansion and blur Japan's long-standing "Three Non-Nuclear Principles" (no possession, production or introduction of nuclear weapons). This may help her court right-wing supporters and shift the attention of her nationals. However, it is also a risky move that may undermine regional security and result in a terrible fix.

In recent years, as the right wing have gained traction, Japan is aligning more closel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 an attempt to contain China. Still, the lack of a cross-party consensus, along with the Sino-Japanese symbiosis in business and trade, makes a fundamental shift in Japan's attitude towards China unlikely.

Shinzo Abe first noted in late 2021 that "a Taiwan emergency is a Japanese emergency, and therefore an emergency for the Japan-US alliance", but he had already stepped down from his premiership. Takaichi is the first incumbent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to speak in parliament about a "Taiwan emergency". She claimed that if mainland China uses force against Taiwan, that may constitute a "survival-threatening situation" for Japan. It clearly implicates invoking Japan's "right to self-defence" for a potential military intervention. This provocative statement suggests that Japan and China could enter a state of war.

Sensing the intention of "using force" in Takaichi's comment, the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reacted sternly, saying that the remarks constitute "a blatant interference in China's internal affairs, a challenge to China's core interests, and an infringement on China's sovereignty". It even played up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tter by likening it to the history of Japan "brazenly creating the September 18 Incident to start its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and questioned whether Japan was "attempting to subvert the post-WWII international order". The Defence Ministry reacted even more strongly, stating clearly that if Japan "dares to take a risk or even use force to interfere in the Taiwan question, it will only suffer a crushing defeat against the steel-willed PLA and pay a heavy price".

The immediate actions taken by Beijing included urging Chinese nationals to avoid travelling to or studying in Japan. The PLA is even planning to conduct live-fire drills in the Yellow Sea. Whether these drills will extend into Japan's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remains to be seen. Beijing's particularly high-profile reaction is intended to send a clear message: no one shall play upon the Taiwan issue.

Takaichi's risky move might have been motivated by politicians' opportunistic nature, but China's reaction is directed at Japan as a whole. Besides warning Takaichi not to intervene in the affairs of the Taiwan Strait, it also serves as a stern admonition to pro-Taiwan independence forces not to count on Japan for support.

日本政客玩火攪局難成 中國強烈反應殺雞儆猴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發表「台灣有事論」,引起軒然大波。中國反應強烈,不但口誅筆伐,還採取實質行動,包括勸喻國民不要去日本旅遊,解放軍也在黃海實彈演習。

高市早苗之所以鋌而走險,是因為其執政基礎薄弱,利用台灣問題挑起事端、渲染中國威脅,趁機鼓吹擴軍、模糊「無核三原則」(即不擁有、不製造、不引進核武)立場,也許有利高市討好右翼支持者以及轉移國民視線,然而這一步險棋可能會擾亂地區安全局勢,迎來焦頭爛額的局面。

近年日本右翼勢力上升,與美國關係則愈走愈近,企圖聯合圍堵中國。但日本國內沒有形成跨黨派共識,加上中日經貿上的互補關係,很難想像現時會徹底改變對華關係。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的說法,最先由安倍晉三於2021年底提出,但當時他已卸任首相。高市是首名在國會發表「台灣有事論」的在任首相。她揚言,如果中國大陸對台灣動武,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意思十分明顯,就是可以啟動日本的「自衛權」,暗示日本可能會以武力介入。這個說法的挑釁地方,在於日本與中國有可能進入戰爭狀態。

高市早苗這番言論帶有「動武」的意圖,外交部對此的回應十分強硬,「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挑戰中方核心利益,侵犯中國主權」,還將事態上升到與「悍然製造『九一八事變』,挑起侵華戰爭」的歷史相提並論,並提出日方「是否企圖顛覆戰後國際秩序」的詰問。國防部的回應更加強烈,明確指出日本「膽敢鋌而走險,甚至武力介入台海局勢,必將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銅牆鐵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付出慘痛代價」。

中國立即採取的行動,包括勸喻國民不要去日本旅遊、學生不要去日本留學,解放軍還會在黃海實彈射擊,其中是否會覆蓋日本經濟專屬區,還要拭目觀之。中國的強烈反應格外高調,目的是要顯示一種姿態,誰也不要在台灣問題上有所動作。

高市鋌而走險的行徑,或許是政客投機本質所致,而中國的反應,則是對整個日本而做出的,除了警告高市不能有半分干涉台海之心,同時亦屬殺雞儆猴,警告台獨分子莫以為可以借助日本「撐腰」。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斥高市涉台言論惡化交流氛圍 外交部提醒公民勿赴日

<轉載自2025111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日因台灣問題的外交爭端升級,中國外交部昨晚鄭重提醒中國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副外長孫衛東前晚「奉示」召見日本駐華大使金杉憲治,駐日本大使吳江浩昨「奉示」約見日本外務事務次官船越健裕,分別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台言論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中國國防部、國台辦昨也發聲,嚴辭警告日方勿試圖介入台海。

副外長奉示召日大使抗議

中國駐日大使館網站昨深夜發布「領事提醒」,稱中國外交部和中國駐日本使領館鄭重提醒中國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已在日中國公民密切關注當地治安形勢,提高安全防範意識,加強自我保護。如遇緊急情况,請及時報警並聯繫駐日使領館尋求協助。有關「領事提醒」解釋,今年以來發生多宗在日中國公民遇襲事件,中國公民在日本安全環境持續惡化;近日,日本領導人公然發表涉台露骨挑釁言論,嚴重惡化中日人員交流氛圍,給在日中國公民人身和生命安全帶來重大風險。

高市戰爭叫囂引己不歸路

據中國外交部新聞稿,孫衛東奉示召見金杉憲治時表示,高市早苗公然發表涉台露骨挑釁言論,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問題,且不思悔改、拒不撤回錯誤言論,有關言論極其錯誤、極為危險,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吳江浩奉示約見船越健裕時指出,高市言論超越中方紅線,發出戰爭叫囂,完全是不自量力,是在主動綁上分裂中國的戰車,將把自己引向不歸歧途。「奉示」是奉上級指示的意思,強調了有關召見、約見指令來自國家外交事務決策層。

外務相:高市言論不撤回

日本外務省則聲稱是船越健裕召見吳江浩,針對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的「斬首」言論提出強烈抗議。薛劍此前就高市「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在X平台發帖,引起日方連日交涉,自民黨要求黨友勿參加中方大阪領館活動。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昨重申,高市有關存亡危機事態的相關說明非常明確,根本沒有撤回的必要。

事涉台灣問題,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昨也表示,日方妄圖介入台海局勢、否定抗戰勝利成果、挑戰戰後國際秩序,中國政府、中國人民決不答應、決不容忍、決不姑息。國防部發言人蔣斌警告,日方若膽敢鋌而走險,甚至武力介入台海局勢,必將在解放軍的銅牆鐵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付出慘痛代價。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台兩網紅涉煽獨 陸警懸賞蒐證 指八炯閩南狼反華「馬前卒」 長期倡「倚美謀獨」

<轉載自2025111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繼重慶市公安局上月底立案偵查涉分裂國家犯罪的台灣立委沈伯洋後,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昨(13)發布懸賞通告,徵集台灣網紅溫子渝(網名「八炯」)與陳柏源(網名「閩南狼」)的違法犯罪線索,並稱掌握溫、陳二人涉嫌煽動分裂國家罪證據。國台辦表示,閩警回應兩岸民眾懲「獨」呼聲的正義之舉,正當必要;對這些「宵小之輩」,必須依法嚴懲、終身追責。

泉州市公安局昨發布懸賞通告,徵集台灣網紅溫子渝、陳柏源的違法犯罪線索。新華社報道,溫子渝、陳柏源已於326日被國台辦公布為「台獨」打手、幫兇。

警方調查掌握,二人長期發布、傳播「抗中保台」、「倚美謀獨」等煽動分裂國家言論,大肆攻擊、抹黑大陸惠台利民政策,欺凌、迫害在台大陸配偶,充當民進黨當局網軍側翼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反華勢力「急先鋒」、「馬前卒」,造成惡劣影響。

懸賞通告顯示,據泉州市公安局調查掌握,溫、陳二人行為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03條之規定,涉嫌煽動分裂國家罪。

公安機關表示,希望台胞認清「台獨」的極端危險、危害,以實際行動與「台獨」分裂勢力劃清界限,積極提供相關違法犯罪線索,對於協助公安機關拘捕相關疑犯的有功人員,視情况給予5萬至25萬元人民幣獎勵。

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昨指出,公安機關發布通告懸賞徵集溫、陳違法犯罪線索,是依法懲治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行動;希望兩岸同胞積極提供相關違法犯罪線索,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攜手共創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

台:配合大陸蒐證或違法

台灣陸委會表示,大陸意圖對內激化民族主義熱潮、對台擾亂社會民心,面對這般狀况,台灣內部團結最重要;強調民眾若配合大陸懸賞提供相關線索可能違法。

翻查公開資料,溫子渝199411月生,花蓮人。他早年多在網絡介紹花蓮、宜蘭的觀光景點等,2019年開始介入政治議題,藉批判現任立法院長韓國瑜支持者及親共藝人而爆紅。

陳柏源19997月生,台中人;他曾在大陸生活、在位於泉州校區的華僑大學求學。2024年初返台前,陳以饒舌歌手的身分,曾創作《全閩抗疫》、《福建艦,福建見》等在大陸網絡爆紅的說唱歌曲。

央視旗下新媒體「日月譚天」昨刊文指,溫子渝是打壓兩岸交流的「暴徒惡棍」,陳柏源是攻擊抹黑大陸的「卑鄙小人」。

公安機關也已掌握溫、陳一伙其他人員的信息,包括:廖苡帆,女,桃園人;傅國皓,男,桃園人;邱冠霖,男,台北人。

未動同伙 「懲獨針對極少數」

文章稱,未將這些人列入懸賞通告,是希望他們「迷途知返、改過自新」;體現大陸依法懲「獨」始終針對極少數人,不針對、不涉及廣大台胞。

沈伯洋赴德國會 台:陸難長臂管轄

<轉載自2025111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大陸公安機關目前已官宣調查包括沈伯洋、溫子渝與陳柏源3名涉嫌鼓吹「台獨」、分裂國家的台灣人,央視專家更稱將對沈伯洋發布紅色通緝令。不過,台外交部長林佳龍昨表示,沈伯洋目前身在德國,一路都很安全,因中共不具備執行「長臂管轄」的條件。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周三(12)現身德國國會,出席「獨裁國家假資訊對民主與人權威脅」聽證會。會後他在柏林受訪表示,會中主要討論歐洲假信息與滲透案例,他以專家證人及立法委員雙重身分,說明台灣經驗。中央社引述沈伯洋表示,這次入境德國過程一切正常,沒有任何異常,也未申請特別保護。

林佳龍昨表示,中共透過法律戰、輿論戰、心理戰3戰,企圖不戰而屈人之兵,讓每人心中有所謂「紅色恐怖」,但要知道有些國家並無風險。他稱德國跟台灣都是民主法治地區,台灣立委赴七國集團(G7)國家要有信心。

不過,林也強調,陸方長臂管轄到底能實現多少,當然因地而異。

京批日揆露骨挑釁 「倘介入台海必自衛」

<轉載自2025111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昨天嚴辭批評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可能構成存亡危機」的發言是「露骨挑釁」,在中方表達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後仍「執迷不悟、拒不撤回」。林劍警告,如日方膽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勢,將構成侵略行為,中方必將迎頭痛擊,堅決行使自衛權。

林劍日前回應有關問題時以「日本領導人」指代高市早苗,昨日則指名道姓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公然暗示武力介入台海的可能,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挑戰中方核心利益,侵犯中國主權,中方對此堅決反對、絕不容忍,日方必須立即糾正,收回惡劣言論,否則一切後果必須由日方承擔。

林劍指出,日本軍國主義曾多次以所謂「存亡危機」為藉口對外侵略,包括以「行使自衛權」為由製造「九一八事變」,挑起侵華戰爭;如今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再提所謂「存亡危機事態」,究竟是何居心?

央視旗下「玉淵譚天」發文諷刺高市是「搞事早苗」,痛斥她「毫無底線地滿嘴噴糞……莫非她的腦袋被驢踢了」。文章批評高市「為了政治投機,沒有什麼原則是不可背棄的,沒有什麼利益是不能出賣的」,依賴用「搞事」的方式解決問題,並警告要讓高市付出代價。

日續促跟進薛劍 華批倒打一耙

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日前評論高市涉台言論時提及「斬掉骯髒的頭顱」,引發日方持續不滿。正在加拿大出席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的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周三(12)表示,薛劍迄今多次發表不當言論「令人遺憾」,已繼續強烈要求中方妥善應對。林劍對此表示,日方應反躬自省而非「混淆是非、倒打一耙」。

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蔡英文訪德參觀國會 京:反對台獨分子竄訪

<轉載自202511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正在德國訪問的台灣前領導人蔡英文周一(10)獲數名跨黨派國會議員邀請,到德國國會大廈茶敘,並參觀這座位於昔日東西德交界的歷史建築,聽取德國統一的介紹。

為蔡英文導覽的德國國會新任友台小組主席徐德分(Till Steffen)介紹了德國統一的過程,他稱,德國統一是由東西德兩邊議會共同決定的,同樣地,他認為「台灣的未來應由台灣人民自由選出的議會來決定」。

到國會大廈前,蔡英文於德國「柏林自由會議」發表演說,她稱台灣晶片產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使台灣在面對威脅時得以強化防衛與社會韌性。她昨在facebook表示要向德國社會傳達,台灣對於加強自我防禦能力的決心,台灣也會讓人民做好應對可能到來的入侵,或其他突發事件的準備。

前天,中國外交部就近期台灣加大同歐洲的接觸表示,堅決反對任何「台獨」分裂分子以任何名義竄訪中國的建交國;敦促德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台獨」行徑,不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任何錯誤信號。


 



















2025
1110日蔡英文(前中)出席「柏林自由會議」時,與台灣駐德國代表谷瑞生(前右)合影。

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前首相批高市冒進 煽動危機強化軍備

<轉載自202511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高市早苗關於「台灣有事」論的發言,引起兩名日本前首相批評。高市發言當天,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彥在接受日媒採訪時表示,他對高市的表態感到「極為震驚」,認為她單方面冒進,存在重大風險。他強調,「歷任首相在類似問題上通常都會有所克制,因為言辭輕率可能對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也於翌日在社交平台X批評,高市此舉干涉中國內政,「有人曾說『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如今高市首相又稱台灣有事可能成為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這顯然是在煽動危機,為強化軍備尋找辯護理由。日本應尊重台灣屬於中國的事實,台灣問題完全屬於中國內政,日本不應干涉。」

彭博社昨引述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日本政治與安全領域學者亞當‧利夫(Adam Liff)認為,高市的說法不應該被視為對任何台海危機的承諾。「高市言論充其量可理解為,坦白承認日本政府內部討論過這一種應對台海危機的可能性。」利夫說:「這一點也曾被許多政治人物與觀察家公開提及,並非日本立場出現明確轉變。」

中國《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昨指出,高市早苗是個弱勢首相,她在對華問題,特別是台海問題上耍極端強硬,既沒有日本實力的支持,也得不到議會各黨派的支持;中方需對她及時敲打,毫不客氣。

安倍首提「台灣有事」 試圖聯美介入

<轉載自202511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於2021121日提出「台灣有事」論,即「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認為台灣海峽的安全局勢與日本息息相關。

在安倍提出這一觀點前,在當年,包括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日本首相菅義偉及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等,均就台灣問題發表看法,其相同論調都認為台灣海峽若發生包括戰爭等突發情况,都將對日本產生重大影響。

麻生更明言,這是危及日本存亡的「存立危機事態」,有可能行使受限的集體自衛權,在這種情况下,日本及美國必須介入共同保衛台灣。

中方一直強烈抗議日方「台灣有事」論,在安倍發言當天,時任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緊急約見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指安倍言論極端錯誤,警告日方不要玩火自焚。

華領事斥日揆撐台 揚言斬頭掀互轟 中方質疑圖阻統一 高市:談出兵純屬假設

<轉載自202511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上周五(7)在國會公開發表「台灣有事」言論,引發中日外交波瀾。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次日就此激烈表示應斬掉「骯髒頭顱」,令日本政界嘩然,日本政府昨(10)向中方提出強烈抗議,中國外交部昨亦表示已就高市言論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指高市言論「性質和影響極其惡劣」,質問她「是否企圖挑戰中方核心利益、阻撓中國統一大業?」

這是高市就任不足一個月,二度因涉台問題對華發起挑釁並激起中方兩次強烈抗議。本月1日,她在個人社交平台X發布APEC峰會期間與台灣代表林信義的合照,並稱對方為「台灣總統府資政」。

日本共同社報道,高市早苗上周五在國會答辯時,就「台灣有事」是否屬於根據《和平安全法制》規定中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存立危機事態)的提問,她回答稱若出現武力攻擊,很大可能被認定為存亡危機事態。

翌日,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在社交平台X,轉發《朝日新聞》有關高市上述發言的報道,以日文評論:「那種擅自闖入的骯髒頭顱,就應該毫不猶豫地斬掉。你們做好覺悟了嗎?」文末附上一個憤怒的表情符號。

日議員籲逐薛劍出境

日本官房長官木原稔昨在記者會表示,儘管薛劍發帖主旨不明,但「作為中國駐外使領館負責人的言論,不得不說極其不妥」。外務省通過駐華使館向中方提出強烈抗議,要求立即刪除相關帖文,並促請中國駐日使館作明確說明。木原表示,薛劍相關帖文前晚已無法查閱。薛劍的帖子發出後,引發日本多名議員不滿,呼籲日本政府應將他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並將他驅逐出境。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昨在X發文稱,鼓動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企圖將日本綁上分裂中國的戰車,最終將走上不歸歧路。

華批極其惡劣 高市:下不為例

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昨稱,日本領導人在國會公然發表涉台錯誤言論,暗示武力介入台海的可能,粗暴干涉中國內政,與日本政府迄今所作政治承諾嚴重不符,性質和影響極其惡劣。

林劍強調,台灣是中國的台灣,以何種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他並連發三問:「日方領導人有關言論到底想向『台獨』勢力發出何種信號?是否企圖挑戰中方核心利益、阻撓中國統一大業?日方究竟想把中日關係引向何方?」他指出,日本當政者妄圖介入台海事務,既踐踏國際正義、挑釁戰後國際秩序,也嚴重破壞中日關係。

高市早苗昨在日本眾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就她此前提及的「台灣有事」論表示,當時是考量最壞情况,因此稍微具體地做出回應,「我的發言是依照政府既有見解,沒有特別需要撤回或取消的打算。但作為反省,我今後不會在國會明確假設特定情况並加以陳述」。

2025年11月9日 星期日

駐歐使團抗議IPAC邀請蕭美琴

<轉載自2025111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領導人賴清德昨就已卸任的蔡英文赴德國出席「柏林自由會議」、其副手蕭美琴順利結束訪歐行程表示,台灣是國際社會可信賴伙伴,將與歐洲及所有理念相近的朋友站在一起,持續向世界展現台灣人守護民主自由的信念與決心。中國駐歐盟使團對蕭美琴之行表示強烈抗議,再次嚴正敦促歐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停止為「台獨」行徑撐腰張目。

中央社報道,蕭美琴返台後表示,台灣的國際處境很困難,但始終沒退縮;她相信台灣人民與世界的公民一樣,都該有參與國際社會的機會。

賴清德透過facebook發文表示,感謝「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的邀請,讓蕭能在歐洲議會舉行的峰會發表演說,向世界展現台灣堅定的價值與信念。

另外,蔡英文將於10日出席「柏林自由會議」並發表演說。她亦在facebook表示,外交是一棒接一棒,沒有停歇的時間;期盼此行有助於深化台灣、德國及歐洲民主友盟國家的合作與交流。

蕭美琴的訪歐之旅,引發中國駐歐盟使團抗議。使團發布新聞稿稱,中方對此表示強烈憤慨、堅決反對,已向歐方提出嚴正交涉;中方再次嚴正敦促歐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

中國駐歐盟使團表示,IPAC是「反華組織」。蔡英文將參加的首屆「柏林自由會議」是由柏林邦政府、歐洲媒體集團Axel Springer所屬自由基金會及全球民主自由倡議網絡「世界自由大會」共同舉辦。

對台新政「組合拳」谷台胞思考和統

<轉載自2025111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在央視「起底」沈伯洋,介紹重慶警方辦案進展之際,官媒昨刊發評論稱,大陸近期對台政策進入新階段。北京學者亦認為,台灣輿論結構出現轉向、國際環境和緩,大陸抓緊時機推進和平統一論述。

中新社昨刊發評論文章稱,大陸近期推出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便利台胞入境新政、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等系列舉措,被島內輿論稱為「組合拳」,不僅清晰劃定了反「獨」促統的底線與紅線,更在島內社會激起了對兩岸關係未來的深層思考,尤其是促使越來越多台灣民眾開始理性審視賴當局執政危機,並對和平統一的前景進行客觀探究。

文章稱,民進黨當局長期進行「去中國化」宣傳,曲解「一國兩制」,製造民眾「拒統恐中」心理。然而,大陸的這套「組合拳」目標明確,島內輿論場正悄然變化。與過去台灣網絡空間多被「武統」「拒統」等情緒化議題主導,如今在知名網絡社區中,探討和平統一的帖文熱度正顯著上升。這顯示民進黨長期「洗腦」的效果正被瓦解。

另根據《聯合早報》引述不願具名的大陸學者,北京觀察到台灣偏藍民意有回升,同時中美關係在「習特會」後緩和,台灣問題的「衝突外溢風險」下降,有助大陸在國際上操作「和平統一」論述。

10月起至年底,北京對台出現戰略機遇期,會加速單邊促統。雖未設定確切時間節點,但推進統一的節奏在2028年美台大選前,「一定會盡可能地做」。

央視專題起底沈伯洋指或全球抓捕 陸委會:「跨境鎮壓」意逼台民眾自我審查

<轉載自2025111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重慶警方上月底對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涉嫌分裂國家犯罪立案偵查,央視新聞昨(9)播出近8分鐘專題報道「起底」沈伯洋,並引述法學專家強調可通過國際刑警組織進行「全球抓捕」與「跨境司法合作」。沈伯洋昨回應稱「別妄想用羅織罪名方式,把手伸到台灣」。陸委會形容央視「企圖將恐嚇對象擴至一般台灣民眾」,台警政署則提醒民眾「切勿協助宣傳」,以免違反「反滲透法」。

早在去年10月,國台辦已將沈伯洋納入「台獨」頑固分子清單。大陸近期展開一系列打擊「台獨」措施,央視昨片長近8分鐘的「起底台獨沈伯洋」專題中,表示其除了創立「台獨基地」的「黑熊學院」,還接受外國勢力資金,打擊台灣其他政黨人士,打擊「陸配」及在陸經營的台商等。片中訪問重慶市公安局民警、台灣「名嘴」邱毅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程雷,不僅「起底」沈的背景,還介紹下一步可能的「追捕行動」。

渝公安:立案警醒「台獨」者

片中出鏡但未具名的重慶市公安局民警表示,沈伯洋賣力充當民進黨當局謀「獨」挑釁的打手幫兇,惡意向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兜售「台獨」主張、「仇中」思想,「他廣泛地散播台海暴力衝突種子,赤裸裸地從事分裂國家犯罪活動。」該民警透露,公安機關正嚴格按照法律程序推進工作,「務必在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情況下,依法將案件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程雷表示,下一步根據案件偵辦的證據情況,發布通緝令以後,「在國際社會,我們也可以利用國際刑警組織等一系列的國際組織、紅通等一系列追捕的措施,在全球範圍內對他進行抓捕。

報道最後稱,重慶公安此次立案,既是對沈伯洋一個人違法行為的有力回應,更是向所有「台獨」分子發出的明確信號:「收手吧,否則下一個是你」。

沈伯洋斥「偽紀錄片」造謠 台警政署:若傳播將依法偵辦

沈伯洋昨通過影片回應表示,央視的「偽紀錄片」內容充滿造謠, 「台灣跟中國是一邊一國,兩邊就是互不隸屬,不要妄想用羅織罪名的方式,把你們的手伸到台灣來。」

陸委會表示,大陸官媒除對台灣立委進行「跨境鎮壓」外,更進一步以「下一個是你」變本加厲企圖將恐嚇對象擴及一般台灣民眾,妄圖迫使台灣人自我審查,形塑寒蟬效應,陸委會予以最嚴厲譴責,並重申大陸對台灣沒有管轄權,台灣政府有能力與決心保證每一名台人的安全,請民眾放心。

台灣警政署昨日傍晚強調,對於「境外勢力」散布不實信息、煽動恐懼或干預台灣言論環境等行為,警方將依法偵辦,絕不寬貸。

同時提醒民眾「切勿協助或配合大陸官方及其附隨組織從事宣傳、滲透或資料蒐集等行為」,以免觸犯「反滲透法」。國台辦新任發言人張晗上周則警告「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對以身試法的「台獨」頑固分子終身追責。

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蕭美琴歐議會演說 京嚴正交涉 出席IPAC峰會行程保密 台:外交大突破

<轉載自202511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領導人賴清德的副手蕭美琴,在沒有事先公布下,7日突然現身比利時布魯塞爾出席歐洲議會「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會議演說,闡述台灣及台海對全球重要性。這是台灣迄今最高級別官員現身歐洲議會,台當局形容為外交一大突破,惟亦恐將嚴重衝擊中歐關係,中國駐歐盟使團表達強烈憤慨、堅決反對,直言此事嚴重衝擊中歐政治互信,已向歐方提出嚴正交涉。

這次約有20多國、50名議員出席IPAC峰會,蕭美琴行程事前保密。中央社報道,當時主辦單位臨時通知記者下一場次「將由台灣的副總統和外交部長(林佳龍)出席,副總統將向峰會發表演說」,令在場記者及友台議員「驚喜」。IPAC並在蕭演講結束後,在社交平台X專頁發布消息,形容是「一場突破性演說」。

蕭美琴以「台灣:動盪世界中值得信賴的伙伴」為題發表演說。蕭提及,台灣海峽的和平對全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國際社會反對以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的立場始終如一。她形容,台灣是全球關鍵的經濟參與者,台灣製造的晶片和零件,為手機、汽車及醫療設備等提供動力;台灣在全球互聯的科技供應鏈中,扮演維護和平及維持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角色。

台灣外交部證實,蕭美琴是由賴清德指派,應邀出席IPAC在歐洲議會舉辦的年會;賴清德昨在X表示,誠摯感謝IPAC邀請蕭美琴發表演說,台灣將堅定地與歐洲及其他志同道合的友人站在一起,捍衛民主。

華斥允「台獨」活動衝擊中歐政治互信

中國駐歐盟使團昨以「答記者問」發新聞稿,形容IPAC是「反華組織」。使團稱,歐洲議會不顧中國強烈反對和嚴正交涉,允許蕭美琴等「台獨頭面人物」進入歐洲議會大樓出席年會,並進行「台獨」分裂活動,此舉嚴重損害中方核心利益,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嚴重衝擊中歐政治互信。使團表示強烈憤慨、堅決反對,並已向歐方提出嚴正交涉。

專家:非歐洲議會官方會議

對於台灣「外交突破」一說,美國得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指出,這場演說由IPAC在歐洲議會租借場地舉行,不是歐洲議會官方會議;仍待觀察北京抗議後,歐洲議會官方態度如何。美聯社指出,蕭此次事前高度保密是出於安全考慮。

近期中歐關係不僅因貿易衝突而緊張,涉台議題亦愈來愈多被提及。今年7月,中國外長王毅訪問比利時期間,比利時副首相兼外交大臣普雷沃對他表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比方尊重中國主權,重申將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王毅近日多次在會見歐洲官員時,都要強調台灣事關中國核心利益,敦促歐盟及歐洲各國恪守一個中國政策,支持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IPAC「極端反華」 創辦人被京制裁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20206月成立,是一個由逾40國家、近300名跨黨派國會議員組成的聯盟,旨在「促進民主,並應對中國崛起對基於規則和人權體系構成的威脅」。

IPAC創辦人是2021年因涉港問題被中國列入制裁名單的英國保守黨前黨魁施志安(Iain Duncan Smith)2020年被北京列入制裁名單的美國現任國務卿魯比奧亦曾是IPAC聯合主席之一。自成立以來,IPAC成員推動支持台灣的決議和法案。去年,IPAC第四屆峰會在台北舉辦,並把台灣納入成員。

大陸國台辦去年曾指出,IPAC是「由一群極端反華分子拼湊而成」,慣於在涉台問題上挑釁滋事,編造散布謠言謊言,中方已多次表明反對立場。


 









2025IPAC峰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洲議會召開,出席會議的蕭美琴(中右)、林佳龍(蕭美琴的右手邊)與參加者交流。

2025年11月6日 星期四

斐濟外交官訪台 北京嚴正交涉

<轉載自202511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與北京有外交關係的斐濟外交官員近日訪台,並同台灣官員會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昨表示,斐濟有關官員竄訪台灣,嚴重違背斐方奉行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承諾,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已向斐方提出嚴正交涉,「台灣當局的卑劣行徑不會得逞」。

馬紹爾群島、巴拉圭、斐濟的駐聯合國常任代表訪問團周二(4)訪台,一行6名團員包括斐濟駐聯合國常任代表塔拉吉尼吉尼(Filipo Tarakinikini)大使夫婦。該團行程至周六(8),前日接受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午宴款待,將會見蕭美琴。塔拉吉尼吉尼稱,此行有助提升對台灣的了解及認識,未來也將持續推動台斐雙邊關係進一步提升。

另就日本政府向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前代表謝長廷授予「旭日大綬章」,毛寧昨向日方連發3問:「給鼓吹『台獨』論調的人頒發勳章,日方意欲何為?」「是否有意為『台獨』分子撐腰打氣?」「到底想借此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什麼信號?」她稱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中方敦促日方在台灣問題上謹言慎行。


 













塔拉吉尼吉尼(左)接受台灣外長林佳龍(右)午宴款待並互贈紀念品。

2025年11月5日 星期三

國台辦港澳局長任發言人 籲台胞認清統一大勢

<轉載自20251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台辦昨(5)在京舉行例行發布會,國台辦港澳涉台事務局局長張晗首次以發言人身分主持記者會,是繼上周彭慶恩亮相之後又添一名新發言人。張晗表示,希望同傳媒共同努力宣傳大陸對台方針政策,增進兩岸同胞的了解、理解和信任。

國台辦自10月開始將例行發布會由每月兩場增加至每周一場,加上原來的新聞局局長陳斌華、副局長朱鳳蓮,國台辦發言人從2人增至4人,另有副主任級發言人吳璽。

據《人民日報》,張晗為漢族,擁有碩士學歷。公開資料顯示,張晗近年曾擔任中聯部信息傳播局副局長,去年擔任國台辦港澳局副局長,後再接任局長一職。

台媒指,張晗長期參與港澳事務及兩岸基層交流,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與交流工作資歷,熟悉對台與涉港工作。張晗與彭慶恩加入輪值發言人,顯示大陸藉由更為密集的記者會,從「政策發布機構」轉變更為積極全面的「對台宣傳與交流平台」。

昨日回應「大陸對台政策進入新階段」提問時,張晗表示,有責任讓廣大台胞「認清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認清台獨分裂勢力禍台害台本質,認清祖國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將同廣大台灣同胞一道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襄祖國統一、民族復興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