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中菲南海衝突熱點黃岩島納自然保護區 華國內法規管島礁 核心區嚴禁進入

<轉載自20259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黃岩島長期衝突不斷,國務院昨批准在黃岩島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超過3500公頃,並提到要「強化對保護區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管執法」。

央視新聞昨日報道,國務院周三(10)批覆同意新建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批覆內容提到,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維護黃岩島自然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重要保障」。有關部門和地方要嚴格執行《中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和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等規定,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配合,健全管理機構;強化對自然保護區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管執法力度,確保各項管理措施落實,不斷提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水平。

國家林草局昨晚公布,黃岩島自然保護區面積3523.67公頃,分為核心區(1242.55公頃)和實驗區(2281.12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珊瑚礁。

中菲近年南海生態問題針鋒相對

有分析指,這番舉措是將黃岩島納入國家行政法規管轄範圍,透過行政法規,進一步加強主權管理。按照《中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除了科學研究等活動,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捕撈等活動也被禁止。外國人進入保護區,需先提交計劃及獲批准。在這情況下,中國很有可能以環境保護的名義,將外國漁民拒之門外,從而遏止菲律賓在黃岩島的活動。

中方一向強調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並於去年11月公布了黃岩島的領海基線。黃岩島目前由中國實際控制,行政上屬海南省三沙市管轄,是中菲在南海主權爭端的焦點之一。今年8月,中方海警船和解放軍艦在黃岩島追截菲方船隻期間發生碰撞。隨後兩日,美國「希金斯」號驅逐艦出現在同一片海域,是美國軍艦時隔6年,再次在黃岩島附近行動。

過去一年,中菲多次在南海生態問題上針鋒相對。

菲律賓指摘中國是珊瑚礁破壞者,菲國司法部長年初曾表示,將「很快決定」在一個國際平台上,起訴中國對海洋環境造成的破壞。

去年7月,中國發布《黃岩島海域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報告》,指出黃岩島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可以媲美澳洲大堡礁。

同一周,中國還發布另一份報告指,在仁愛礁坐灘的菲律賓軍艦,對當地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學者稱以史明智 亮劍彰止戈為武

<轉載自20259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昨於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閱兵儀式中,多種新式武器首次亮相,引起外界關注。學者認為,中國紀念抗戰是為「以史明智」,展示新式武器表明「止戈為武」理念。

觀禮者:台代表呼祖國萬歲

在現場觀禮的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王建朗表示,觀禮現場氣氛熱烈,尤其是台灣代表,有人興奮得直呼「祖國萬歲」。他認為,銘記歷史是為了「以史明智」,警示當下,開創未來。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日於紀念大會講話指出:「歷史警示我們,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守望相助,才能維護共同安全,消弭戰爭根源,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習近平還指出:「今天,人類又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中國人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各地衝突不斷 習傳捍和平信號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棟認為,這句話一是體現出中國領導人對時局的判斷,二是傳遞中國捍衛和平的信號。「當下戰爭的風險是存在的。一些國家的霸權主義行徑加劇了地緣政治的緊張。」

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孫興杰認為,俄烏衝突仍持續,中東也戰火不斷,國際形勢處在十字路口,安全、發展、文明、治理等方面都較脆弱。

「此時舉辦紀念活動,傳遞中國堅決捍衛和平的信號,意義重大。」王棟說。「不僅讓全國人民和世界牢記歷史正義,銘記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是向世界發出和平號召。」

無人隊亮相 展新型戰爭能力

本次閱兵中,軍事航天部隊方隊、網絡空間部隊方隊、信息支援部隊方隊都是首次亮相,還設置了陸、海、空無人作戰方隊和反無人機方隊等。孫興杰認為,這體現了中國軍事力量新佈局。從俄烏戰場、中東戰場可看到,現代戰場更看重態勢感知能力,講究精準打擊,這次閱兵展示了中國順應新戰爭形態的能力,以及軍事作戰的理念、武器裝備系統的革新。「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軍隊』,一流軍隊一定要順應變化,尤其是戰爭的新變化新發展。」

孫興杰續指出,中國軍隊講究「止戈為武」,即能阻止戰爭才是軍事實力的真正體現。他認為,展示武器裝備並非「秀肌肉」,而是通過展示實力以威懾。

他說,俄烏衝突後,美俄在全球戰略平衡方面出現一些鬆動,中國這種力量的展示有助全球的戰略平衡和穩定。

無人作戰時代 「鐵三角」剋星亮相 彈炮激光微波「軟硬」反制 官媒:技術世界前沿

<轉載自20259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抗戰勝利80周年大閱兵展示了大批無人作戰裝備,包括有「忠誠僚機」之稱的攻擊11大型隱形無人機。同時,反無人機「鐵三角」——激光、微波、彈炮也在閱兵場上亮相。官媒稱這些解放軍現役武器,表明中國的新型反無技術走在世界前沿。專家指出,此次閱兵顯示了中國正擁抱無人機作戰時代。明報記者

反無人機方隊受閱的「反無彈炮系統」(反無人機導彈高射炮合一)、高能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等成體系建設,綜合運用「彈、炮、光、波」手段,可攔截無人機、巡飛彈等目標。既能軟殺傷,又能硬摧毁,是反制無人機的強大「鐵三角」。

其中,反無彈炮系統利用導彈射程遠、打擊精度高的優勢,結合防空炮的密集火力,適合打擊一些戰役級別的巡飛彈或自殺式無人機。而外形呈現「品」字形的高能激光反無武器,據央視指出,能通過發射高能光束毁傷目標,戰鬥中,沒有爆炸聲、沒有火光,發射即到達,是一款無限發射的新型武器。

至於高功率微波武器同樣是一種定向能武器,透過定向釋放高能量的電磁波輻射,破壞無人機內部的電子元器件,使其失效或燒毀。這款武器可以有效毁傷蜂群無人機等多個目標。軍事專家王雲飛稱,這兩種反無裝備參加閱兵,意味在實戰化訓練中發揮了優異性能,展現中國的激光和微波反無技術走在世界前沿。

這次閱兵展出的無人裝備種類繁多,包括可與戰機並肩飛行,協助其攻擊的攻擊11無人機,還有大批機械狗。此外,在100式新型坦克上,亦添加了預防無人機的武器,加強坦克裝甲車在無人機時代的生存能力。

 

軍事專家倪樂雄向本報指出,此次閱兵全面展出了中國近幾年國防建設的重要豐碩成果。最重大的意義是,中國的國防建設已跟上世界最前沿的作戰格局,「在這次閱兵中,看到傳統坦克的比例相對減少,反映了中國國防觀念的變化」。

 

倪解釋,在過去3年的俄烏戰場上,傳統作戰樣式基本消失,各國原來是巨艦大炮,現在變成了依靠無人機和榴彈炮實施遠程打擊。「幾百個坦克展開往前衝,沒有意義。一個由單兵操控的、廉價物美的無人機,就能以小博大,精準摧毁坦克。」在海軍戰場上,沒有常規海軍力量的烏克蘭,在黑海取得戰略優勢,亦印證了傳統海戰發生變化,大型軍艦似乎效能降低。「無人化戰場是未來的趨勢,無人機技術跟反無人機技術和最重要的軍事技術。」倪樂雄稱,這對所有國家的國防戰略產生顛覆性的變化,例如朝鮮亦因在對烏戰場上受到重挫,認識到未來戰爭的趨勢,希望來華尋求幫助。

 

倪表示,反無人機技術有多種,但各有局限,「例如激光在下雨無法使用,微波還要靠發電,打上去需要一分鐘」。至於這次閱兵中展出的無人機裝備,他認為已躋身世界一流,但最終仍要看實戰檢驗。他還稱,建設人工智能軍隊是戰爭無人化趨勢使然。

不畏強暴追求和平 閱兵展示國防實力

<轉載自202594 明報 社評>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與出席大會的外國元首及老兵等,在天安門城樓觀看閱兵,多款新型軍備首度亮相,展現保家衛國的雄厚實力。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風起雲湧,是和是戰選擇由人。習近平強調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對全世界的莊嚴承諾,只要各方放下成見,求同存異,定能走上合作共贏的和平大道。

特朗普想像「中俄朝反美」 北京強調合作共贏不排他

10年前的93日,北京舉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首次在國慶節以外的日子閱兵。十載匆匆過去,天安門昨天再次舉行「九三閱兵」,中國所面對的內外環境,出現了相當大的變化。論國內發展,儘管經濟形勢從來不乏挑戰,然而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科技水平,中國都取得了重大躍進;論中美關係,若說當年兩國開始由合作轉向競爭,現在的美國,顯然對中國充滿敵意;論地緣政治形勢,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因為北約尋求東擴及俄烏戰爭而全面破裂,至於中東方面,比起「伊斯蘭國」等極端武裝力量為禍,現在國際社會更關注以色列在美國全力撐腰下大開殺戒。

10年之前,沒人想過特朗普真的會當上美國總統,更沒想過美國一手推翻自己所制定的國際自由貿易秩序,以關稅大搞經濟霸凌,將「規則為本國際秩序」拋諸腦後。跟上世紀2030年代情况相似,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要多極世界還是單極霸權、要合作共贏還是叢林法則,國際社會需要明智抉擇。一個強大的中國,對於國際秩序的合理重塑,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昨天的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大會,正是中國向世界展示守護和平決心的重要場合。

與上次「九三閱兵」相比,今次閱兵所展示的軍容,可見中國國防實力顯著提升,多款新型裝備首次亮相,包括「東風-61」陸基洲際導彈、鷹擊-19新型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具有反衛星能力的紅旗-29反導攔截系統等,另外還有一系列的海陸空無人軍事裝備;3支新兵種即軍事航天部隊方隊、網絡空間部隊方隊及信息支援部隊方隊,亦首度登場。百年前的中國積貧積弱,「抗戰三大法寶」僅為步槍、輕機槍及鞏式手榴彈。相比之下,現在中國的國防裝備已走在世界前沿,具備應對未來戰爭的能力,至於核震懾力之強大,相信也沒有國家敢低估。

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多極多元秩序正在形成,但美國西方習慣以己為尊,將中國視為威脅。今次「九三閱兵」所展示的一系列先進軍備,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及朝鮮國家領導人金正恩的高調出席,惹來西方輿論炒作「中國威脅論」,可謂意料之內,特朗普昨天便質疑「中俄朝密謀對抗美國」,然而對中國而言,閱兵展示軍力,絕不等於想打仗,而是說明中國有足夠實力保家衛國;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結伴不結盟」,中國追求合作共贏無意排他的國際關係處理原則,其實說得相當清楚,問題反而是美國習慣拉幫結派愛搞排他,才會以己度人。

今次閱兵,除了軍備,另一看點是外交,天安門城樓上,普京與金正恩分別站在習近平兩旁,三人破天荒「同框」,確實非常惹人注目,至於古巴等中國「老朋友」也由元首親臨,反觀西方主要大國並未參與,歐盟成員國領袖「唯一代表」是斯洛伐克總理菲佐,然而這不等於中國刻意想製造國際政治壁壘。事實上,菲佐亦對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只有他一人出席表示遺憾和不解;東南亞多國領袖親臨,連一度表示未能出席的印尼總統亦及時趕到,但這同樣不等於他們在中美之間選邊站,而是大家都認同抗戰紀念活動的意義。

上次天安門「九三閱兵」,普京和韓國總統朴槿惠分別排在外賓第一和第二位,若考慮到當年蘇聯是反法西斯戰爭主力兼人命犠牲最多,而朝鮮半島則被日本殖民統治長達35年,有關排位其實相當合理。當下中美關係緊張,韓國處境尷尬,總統李在明未有參與今次「九三閱兵」,而是由國會議長率團出席紀念活動,反而金正恩則作為朝鮮領導人親臨。在此情况下,中方安排普京及金正恩分站習近平兩旁,跟上次的做法其實一脈相承。兩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最大教訓,是大國之間必須透過對話加強互信、求同存異,一天到晚只顧拉幫結派遏制他國,才是爆發大戰的根源,奈何西方從來沒有將中國近年強調的「結伴不結盟」外交原則聽進耳裏。

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世界不能重回叢林法則

特朗普質疑中方會否承認當年美國對中國抗戰的幫助及支援,其實習近平昨天已明確表示,對於抗戰期間曾經「支援和幫助過中國人民抵抗侵略的外國政府和國際友人,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過去百載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自立自強的決心。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目的在於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國際社會絕不能重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習近平提到,當今之世,人類又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三大抉擇,「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又強調「中國永遠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穩定力量、進步力量」,這些都是非常明確和清晰的承諾,西方國家應該放下成見,多些了解中國。

Parade of Strength, Pledge of Peace

AT THE GRAND MILITARY PARADE commemorating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victory in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the World Anti-Fascist War, Xi Jinping,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esident of China and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was joined by foreign heads of state and war veterans to watch from the Tiananmen Gate tower. A number of new military armaments were displayed for the first time, showcasing the country's resolve and capacity to defend its homeland.

Xi stressed that China remains committed to a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to working with people from all countries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is, he declared, is China's solemn pledge to the world — as long as all parties set aside their prejudices and find common ground while respecting differences, then a broad avenue of cooperation and peace beckons.

It was ten years ago, on 3 September, that Beijing held its first military parade outside the National Day to mark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victory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A decade on, the context has profoundly changed. Domestically,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have made major strides. In Sino-US relations, a once cooperative stance has given way to rivalry, with Washington now treating Beijing as an adversary. Geopolitically, Russi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battered by NATO's eastward enlargement and shattered by the war in Ukraine, lie in ruins.

Much as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world is once again at a historic crossroad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ust make a wise choice: a multipolar world or a unipolar hegemon;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or the law of the jungle? A stronger China can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sensible reshaping of the global order. Yesterday's commemoration was a statement of intent— an important occasion for China to demonstrate its determination to safeguard peace to the world.

The US and much of the West habitually position themselves as the global standard, casting China as a threat. This year's September 3 parade—with its display of cutting-edge weaponry and the conspicuous presence of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and North Korean leader Kim Jong Un—triggered renewed "China threat" rhetoric in Western media. However, for China, the parade's display of military power is a clear statement that the country has sufficient strength to defend its homeland.

During the parade, all eyes were on an unprecedented tableau of Putin and Kim Jong Un, standing on either side of Xi. In contrast, Western governments, notably the major powers, largely stayed away. Yet, this absence does not indicate China's intention to erect new political barriers. The presence of leaders from many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President of Indonesia, who arrived just in time, not as an act of picking sid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but rather a recognition of the commemorative occasion itself.

The purpose of commemorating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victory was to remember history, honour the fallen, cherish peace and work towards a better futur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ust never revert to the law of the jungle, where the strong prey upon the weak.

Xi stated that humanity again faces three stark choices: peace or war, dialogue or confrontation, mutual gain or zero-sum rivalry. "China will always be a force for global peace, stability and progress," he proclaimed, urging the West to put away its prejudices and learn to see China as it truly is.

不畏強暴追求和平 閱兵展示國防實力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與出席大會的外國元首及老兵等,在天安門城樓觀看閱兵,多款新型軍備首度亮相,展現保家衛國的雄厚實力。

習近平強調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對全世界的莊嚴承諾,只要各方放下成見,求同存異,定能走上合作共贏的和平大道。

10年前的93日,北京舉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首次在國慶節以外的日子閱兵。十載匆匆過去,內外環境出現了相當大的變化。論國內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都取得了重大躍進;論中美關係,當年由合作轉向競爭,美國現在對中國充滿敵意;論地緣政治形勢,俄羅斯與西方關係,因北約尋求東擴及俄烏戰爭而全面破裂。

跟上世紀2030年代情况相似,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要多極世界還是單極霸權、要合作共贏還是叢林法則,國際社會需要明智抉擇。強大的中國,對於國際秩序的合理重塑,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昨天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大會,正是中國向世界展示守護和平決心的重要場合。

美國西方習慣以己為尊,將中國視為威脅。今次「九三閱兵」所展示的一系列先進軍備,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及朝鮮國家領導人金正恩的高調出席,惹來西方輿論炒作「中國威脅論」。對中國而言,閱兵展示軍力,是說明中國有足夠實力保家衛國。

今次閱兵,普京與金正恩分別站在習近平兩旁,三人破天荒「同框」,惹人注目。反觀西方主要大國並未參與,然而這不等於中國刻意想製造國際政治壁壘。東南亞多國領袖親臨,印尼總統亦及時趕到,這不等於在中美之間選邊站,而是大家認同抗戰紀念活動的意義。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目的在於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國際社會絕不能重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習近平提到,當今之世,人類又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三大抉擇,又強調「中國永遠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穩定力量、進步力量」,西方國家應放下成見,多了解中國。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九三天安門閱兵受矚目 中國十年磨劍掀新世局

<轉載自2025831 明報 社評>

本周三(9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這是中國相隔10年再度舉行以紀念二戰為主題的超大規模閱兵,它既是對歷史的緬懷,更為觀察國際地緣政治變遷提供了重要窗口。閱兵所展示的不僅是中國日益精進與強大的軍事實力,更是一個在國際舞台上愈發自信的國家形象。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提出「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論斷,中國崛起是驅動變局的關鍵因素,而變局的核心正日益清晰地表現為由美國主導的單極國際秩序,與一個中國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多極互動體系之間的爭持與重構。此次出席閱兵的外國政要名單,便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這個新興體系的輪廓。

抗日扣連反法西斯 挑戰西方二戰敘事

習近平是改革開放以來舉行閱兵次數最多的中國領導人,周三將是他第3次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他在10年前打破了中國此前數十年只在國慶舉行大閱兵的慣例,首次舉行「九三閱兵」。國慶閱兵側重於展示國家主權、民族團結和軍事發展成就,九三閱兵承載着更為深遠的歷史與地緣政治意義,它開宗明義紀念中國人民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明確宣示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2015年九三閱兵,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長期以來,西方歷史敘事對亞洲缺乏足夠關注,使得中國在二戰中的巨大犧牲被忽視,正如牛津大學歷史學者Rana Mitter指出,中國是「被遺忘的盟友」。從這個角度看,九三閱兵不僅是軍事實力的展演,更是中國爭奪世界歷史敘事權、重塑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舉措。日本政府對今次閱兵反應強烈,透過外交渠道呼籲多國不要參加,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九三閱兵在國際歷史敘事層面的影響力。

外交部公布26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將出席閱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中俄朝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同框,將深刻地展現中俄與中朝在歷史上與現實中的特殊緊密關係。周邊主要國家中,日本缺席不讓人奇怪,韓國時任總統朴槿惠10年前親赴北京參觀閱兵,引起極大關注,今年則改由國會議長禹元植率團參加。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形象一向「親華」,不過最近訪美期間的動向顯示,他仍在摸索如何於中美之間取得外交平衡。與此形成鮮明區別,中國對區內一眾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顯著提升。東盟成員中,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老撾、柬埔寨、緬甸均以極高規格出席閱兵式,汶萊由軍隊最高統帥代表,泰國或因內政混亂難以派人赴會,但中泰關係總體和睦,新加坡在大國之間奉行「等距」外交,派副總理參加屬地緣政治平衡考量。相比之下,近年在南海不斷生事的菲律賓缺席,則成為東盟中的異數。

東盟如今已是中國最大貿易伙伴,這很大程度證明了中國推動睦鄰友好與互利合作取得成效。中亞五國領導人聯袂出席閱兵,則是對「一帶一路」實施逾十年來中國與該區域經濟合作成果的有力背書。蒙古總統、巴基斯坦總理、伊朗總統與古巴最高領導人應邀赴京,體現了它們與中國的傳統友好關係。歐洲國家中,塞爾維亞與白俄羅斯兩國元首均屬中國「老朋友」,親自赴會情理之中。相比之下,斯洛伐克成為北約與歐盟成員中唯一有首腦參加閱兵的國家,而日前在白宮簽署和平協議的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兩國首腦在北京重聚,也別具政治意義,說明了中國在國際的政經影響力仍有更多發展潛力。

軍事反映綜合國力 中國智造促成質變

閱兵另一大看點,無疑是中國最新軍事科技的集中亮相。據官方介紹,本次閱兵歷時70分鐘,將全面展示解放軍尖端武器,「首次亮相的新型裝備佔比很大」。當中涵蓋了陸海空戰略武器、先進無人和反無人裝備等。軍事迷固然引頸以待,期望了解中國軍隊適應科技發展和戰爭形態演變的實力,更不容忽視的是中國軍事現代化背後所呈現的工業與科技發展成就。中國雄心勃勃追求智能化軍事技術與戰略,將人工智能、遠程精確打擊、隱形技術和無人化列為國防重點,要實現這一宏圖,首先必須在工業製造與科技研發領域取得跨越式突破。中國軍工領域的矚目發展,成為認識「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躍升的最直接證明。

軍事是國家綜合實力的縮影。閱兵展示的先進武器裝備和整齊劃一的軍容,都能讓人具體地感受到中國在軍事、科技、外交等領域的進步。中央領導人希望藉此向世界展示一個日益強大、自信的中國,一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中國。對於香港而言,觀察這場閱兵,也應當超越表面的熱鬧,深入思考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次信息,即香港需要以更具前瞻性的視野,去認識世界格局的根本變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香港從來不是旁觀者,香港的未來不在於被動地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而在於主動地理解變局,適應變局,從中找出自己的價值。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菲允台外長訪問 伙澳加軍演 京批「南海麻煩製造者」 促停挑釁

<轉載自20258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菲持續在南海爆發爭端之際,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突然在馬尼拉默許下率團訪問菲律賓,尋求深化台菲合作,融入美日印太戰略框架及供應鏈布局。菲律賓近日更接連與澳洲、加拿大舉行兩棲登陸、海上演習,部分活動在黃岩島附近海域舉行,引發北京抗議。

台灣農業部近日率台美企業組團,赴菲考察投資及貿易環境。菲土地開發商Filinves透過社交平台披露林佳龍在考察團活動致辭的照片,中央社昨引述涉外官員證實該團由林佳龍帶隊,並稱考察團獲菲方高度重視,行程特別走訪「呂宋經濟走廊」重點地帶,並拜訪菲軍事基地轉換暨發展署(BCDA),展現台灣積極透過「台菲經濟走廊」對接美日菲「呂宋經濟走廊」計劃,融入美日印太戰略框架及供應鏈的佈局。

據菲媒「ABS-CBN」,菲外長拉薩羅昨出席參議院聽證會時表示,菲台之間的民間關係長期存在,保持交往令菲受惠。

菲外長:與台交往受惠 議員促再思一中政策

拉薩羅還表示,當局堅持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不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兩岸問題留給中國人解決。參議員塔爾夫則認為,中國在南海議題對菲律賓毫無尊重,菲律賓應考慮是否該繼續奉行「一中政策」。

菲律賓、澳洲、加拿大三國海軍前日派出護衛艦與軍機在黃岩島附近海域舉行防空演練,作為菲澳「海浪2025(ALON25)聯合軍演的一部分。

持續兩周的「海浪2025」今天結束,菲澳兩軍各派約1600人參加,加拿大海軍派出一艘護衛艦、一架直升機和180人,美國海軍陸戰隊派出一架魚鷹運輸機和350人。其間,曾在巴拉望島進行兩棲搶灘登陸聯合演習,在呂宋島軍事基地進行聯合炮擊等訓練。

中國國防部昨批評菲律賓是「南海和平穩定破壞者、麻煩製造者」,一再拉攏域外勢力興風作浪;個別域外國家唯恐南海不亂,慫恿支持菲律賓胡作非為,損害地區國家共同利益。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昨表示,中方要求菲方立即停止煽動炒作中菲涉海問題,立即停止任何可能導致局勢複雜化的侵權挑釁行徑。

對於林佳龍訪菲,台菲外交部門均不予置評。

北京一向強調,堅決反對建交國同台灣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華拖船現仁愛礁惹清場揣測

<轉載自20258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菲律賓軍方前日稱發現中方一艘拖船出現在南沙群島仁愛礁海域,中國多個自媒體紛紛發文,解讀為「仁愛礁清場在即」、「中國不等了」、「解放軍隨時奪船」等等,引起部分網民關注。

菲律賓海軍發言人Trinidad 昨回應稱「不足為慮」,單憑該艘拖船無法拖走「坐灘」仁愛礁的菲律賓57號艦。他評估,中方之所以派拖船到仁愛礁,可能是為預防己方有船艦擱淺。數日前,菲方監看到中國多艘海警船、海上民兵船在演習。Trinidad稱,倘若中方企圖登菲艦或是把它強行拖走,菲方將啟動緊急因應計劃。中方會否在閱兵敏感期採取「仁愛礁清場」行動暫時不得而知。過往也曾有拖船出現仁愛礁海域,2023年中曾傳出一艘2萬噸級的拖船現身。

西門町展五星紅旗 兩日男終身禁入台

<轉載自20258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兩名日本籍博主「日本狸猫田中裕之」(田中)、「我是艾拉アイラ本尊」(艾拉)近日在台北西門町展示五星紅旗並稱「台灣是中國的」,台網民檢舉後,台灣移民署前日稱兩人涉嫌危害台灣利益或公共秩序,終身禁止入台。短片顯示,兩人透過揚聲器用中日雙語表達對中國的喜愛,又播放劉德華歌曲《中國人》。田中用日語說「台灣是中國的」,艾拉則表示「你們(兩岸)的問題你們自己解決」。

台灣移民署表示艾拉18日入境當天拍完片便離境;田中承認有關活動是為了吸引網絡流量,前日上午被驅逐出境。自稱「精神中國人」的田中昨在微博發帖稱自己沒犯法,遭禁止入境讓台灣妻兒「很可憐」,呼籲網民去信台移民署為他求情。艾拉在社交平台自稱在日華人,職業「牛郎」。


2025818日日本博主「田中」(左)和「艾拉」(右)在台北西門町展示五星紅旗。

批美式航行自由 華:延續「炮艦外交」

<轉載自20258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昨日發布《美式「航行自由」法律評估報告》(下稱《報告》),指出美式「航行自由」缺乏國際法基礎,嚴重扭曲國際法的解釋與發展,延續「炮艦外交」強權邏輯,體現美國使用軍事力量對他國施壓的慣常做法。

《報告》以中英文版發布,檢視美國在航行自由方面的法律立場和實踐,特別是與「航行自由計劃」有關的表態與行動,聚焦軍艦無害通過、救助入境、過境通行、群島海道通過權、「國際水域」、島嶼法律地位、直線基線、遠海群島領海基線、專屬經濟區軍事活動、防空識別區、歷史性水域等問題,歸納美式「航行自由」的主張、特點與影響。

《報告》認為,美式「航行自由」包含大量美國自創概念、自設標準的所謂習慣國際法,與國際法和許多國家的實踐相悖;美國借助這些主張和行動,極盡所能壓縮其他國家的合法權益,擴大其權利和自由,以獲取不受法律約束的「自由」。

同時,美式「航行自由」服務於美國的國家利益及其地緣政治戰略,涉嫌以軍事力量威脅地區和平穩定、擾亂國際海洋秩序,體現出鮮明的不法、無理和雙重標準。

美艦以「自由航行」為名最新的一次闖入中國領海是在本月13日,隸屬美國第七艦隊的驅逐艦「希金斯」號(USS Higgins, DDG76)航經南海黃岩島領海,正值中國與菲律賓發生海上衝突,中國軍方警告驅離「希金斯」號,第七艦隊聲稱該艦「主張航行權利與自由」符合國際法。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華府智庫指越南加速南海造島 規模或超中國

<轉載自20258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上周五發布報告,指近日衛星圖像顯示,越南今年初以來在有主權爭議的南沙群島8個島礁開始填海造陸擴建工程。越南大舉填海造陸,其規模可能將趕上甚至超過中國。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 南沙群島是中國固有領土,反對越南在南沙群島填海造地。

路透社報道,CSIS下屬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報告指出,衛星圖像顯示,越南已在南沙群島的六門礁、鬼喊礁、東礁、瓊礁及舶蘭礁,進行疏浚清淤與填海工程。越南在南沙實際控制的21個島礁和低潮高地,如今都已擴建為人工島。4年前,這些岩礁和低潮高地大多數僅建有孤立的碉堡。報告顯示,越南也在安波沙洲、染青沙洲與西礁展開新一輪擴建。截至今年3月,越南在南沙所造人工島面積已經達中國造島面積的約70%

報告稱8個新島礁的填海工作幾乎可以確保越南將在規模上追平甚至超過中國。

北京多次重申反對

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南沙群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今年2月,針對越南擴建柏礁一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中方一貫反對有關國家在非法侵佔的島礁上開展建設活動。

另據位於北京的中國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6月底發布的報告,自202110月以來,越南開啟新一輪的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截至今年5月,越方在14個島礁上已累計吹填超過10平方公里(約相當於1,400個足球場)。報告稱,越南也將島礁軍事化,試圖增加其在南海的軍事投送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罷免再敗「非核」不靈光 民進黨政治論述破產

<轉載自2025824 明報 社評>

台灣第二波立委罷免投票與「核三延役」公投昨日(823日)同步登場,執政的民進黨再度遭遇重大政治挫敗。罷免是民進黨企圖扭轉「朝小野大」劣勢的政治豪賭,公投則是兩大在野黨聯手作政治反制的產物。綠營經歷7月底首波罷免慘敗後,此次再度全軍覆沒;核三公投雖然未達通過門檻,但同意票遠多於反對票的懸殊差距,無疑對民進黨在能源領域的核心論述造成巨大衝擊。是否使用核電,本應是涉及能源安全、經濟發展與科學評估的複雜議題,但在激烈政治對立中被簡化為表態工具,深刻反映台灣重大民生與經濟政策淪為政黨籌碼,而非立足於社會需求與理性辯論。這種扭曲的政治生態,顯然無益於台灣的長遠發展與社會福祉。

第二波罷免全軍覆沒 賴清德陷入更大弱勢

2波立委罷免投票結果,7席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全數未通過,而且反對票均顯著多於支持票。連同726日首波罷免,民進黨吞下了「032」的慘敗,用最難堪的方式自我證明這場以「捍衛民主」包裝的政治鬧劇是如何缺乏正當性。事實上,首波罷免失利後,儘管賴清德繼續宣示「大罷免與公民同行」,但綠營內部不僅未激發「哀兵」氣勢,反而鬧出內訌,瀰漫絕望氛圍。最終投票結果清晰表明,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的「仇恨政治」不買帳。賴清德試圖透過鼓動對立來達成個人政治目的,卻令自己站在社會大多數的對立面,非但未能扭轉「朝小野大」,反而使執政處境更趨弱勢。

罷免結果未出意料之外,核三延役公投成為了另一焦點。綠營發起大罷免後,國民黨曾經醞釀推動「反對廢除死刑」與「反對戒嚴」公投,最終卻是由另一在野黨民眾黨提出的核三延役公投成功闖關。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在致黨員公開信中,嚴厲批評民進黨過去8年的能源政策失敗,導致再生能源發展不如預期、弊案頻傳,公營的台灣電力公司嚴重虧損,電價不斷調漲,台灣的空氣質素卻惡化,碳排放居高不下。黃國昌強調,核三延役不僅是能源政策選擇,更攸關「國家安全、經濟發展與下一代生存」。

民進黨長期堅持的「非核家園」立場,在台灣社會面對缺電、電價不斷上升等現實問題下,日益顯得僵化。對比今次公投與4年前另一次關於核電的公投,可見民心如何思變。台灣《公民投票法》規定,公投要獲得通過,既必須有效同意票多過反對票,而且有效同意票要達到選民總數25%以上。現時台灣有20,002,091人擁有公投投票權,公投至少需要5,000,523張同意票才可過關。核三公投同意票超過434萬,未能達到過關門檻,但遠遠超過只得151萬的反對票。相比之下,2021年針對核四是否啟封進入商業運作的公投,支持票約380萬,比反對票少了近46萬。4年之間,支持核電的人增加了不少,反對者卻大幅消失。

核電公投民意反轉 社會不滿清晰可見

核電延役本質上並非單純的政治立場之爭,而是涉及能源安全、經濟穩定與環境永續等複雜政策。民進黨政府推動「展綠、增氣、減煤、非核」能源轉型,提出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達20%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這個政策方向不僅關乎台灣自身能源結構調整,亦與全球減碳進程密切相關。然而,根據2024年官方數據,台灣發電結構中燃氣佔42.4%,燃煤39.2%,核能4.2%,再生能源則為11.7%。再生能源佔比雖有提升,卻與民進黨政策願景存在頗大落差。與此同時,台灣近年多次面臨電價調整壓力。台電指虧損主要源自國際燃料成本上漲,但社會無可避免將電價上漲與能源政策關聯,企業營運成本上升與家庭負擔加重也成為爭議焦點。當再生能源政策目標無法兌現,「非核家園」願景也就難以站得住腳。

在此背景下,台灣社會對核能的態度也出現了顯著轉變。曾是反核倡議者之一的島內知名企業家童子賢,如今也公開表示不能「不顧一切建設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卻排擠核能」,晶片巨頭英偉達的創辦人黃仁勳同樣開腔,對台灣供電穩定表達關切,突顯核能延役是一個實實在在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然而,在台灣高度政治化的氛圍下,如此嚴肅的議題卻無法避免陷入二元對立。部分廢核人士固守過時思維,無視核能技術安全和效率的疊代更新;擁核方則未能充分基於科學論證核能優勢,反而藉貶損新能源來佐證核能的必要性。美國總統特朗普將風電、光電斥為「世紀騙局」的言論,便成為他們攻擊對手的武器。只要對比大陸數據,便可明白這種說法何等無知。大陸不僅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與新增容量位居世界前列,核能機組在建數量亦稱冠全球,但在台灣政治討論中,對岸的發展卻難以成為榜樣。

政治掛帥導致公共政策討論失焦,在台灣屢見不鮮,它映照出的問題是政府缺乏長遠規劃、只會用轉移責任的手段來壓抑社會怨氣。這樣的治理方式只會消磨人民對政府的信任。賴清德執政1年多,內政外交表現乏善足陳。在對美關稅談判上,台灣無力突破美國設下的壁壘;內政方面,身為民進黨大本營的台灣南部早前受風災重創,賴清德對此卻失言又失行,備受抨擊。台灣民眾已用選票向沉溺於政治惡鬥、濫用民主機制的政治人物說不,若掌權者依舊執迷不悟,讓所謂的「民主進步」繼續淪為空談,最終只會自掘墳墓。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台9月推「識讀中國威脅」教材 國台辦:數典忘祖 扭曲台青國家認同

<轉載自202573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料將從9月開學起啟用「識讀中國威脅」教材,國台辦昨(30)批評民進黨當局妄圖利用台獨教材割斷兩岸歷史文化聯結,造成台灣青年一代歷史記憶混亂和國家認同扭曲,並警告將懲處相關人員。陸委會回應稱,教材依據歷史事實編寫。

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昨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如此數典忘祖的倒行逆施必將遭到兩岸同胞的堅決反對和唾棄。他批評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大搞「去中國化」,罔顧歷史,歪曲事實,妄圖利用台獨教材割斷兩岸歷史文化聯結,造成台灣青年一代歷史記憶混亂和國家認同扭曲。陳斌華強調,涉及利用職權在教育領域大肆歪曲、篡改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的行為和人員,也必將遭到懲處。

陸委會稱依據史實編寫

對於國台辦的評論,陸委會昨發新聞稿回應稱,台灣教育部現行的課程綱要已納入認識大陸、兩岸及國際形勢的內容。陸委會進表示,台教育部邀請專家學者,依循課綱結合學術專業,就中共政權的性質、兩岸關係及國際最新情勢,依據客觀事實,提供教學補充教材,協助教師教學與時事結合,並強調新教材「絕對實事求是,依歷史事實編寫」。

國台辦重申一個中國

陳斌華昨還駁斥了台灣領導人賴清德「團結十講」中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的說法。

陳斌華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是在中國這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情况下的政權更替,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沒有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的主權。」

教材涵識讀大陸台灣認同等

賴清德年初指示台教育部等單位,全面深化青年學子對中國大陸的識讀教育。台教育部早前表示,已完成13篇補充教材,涵蓋識讀大陸、台灣認同、媒體識讀等主題,有望在新學期陸續啟用。

大陸去年提出《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懲獨22條」)列明,利用職權在教育、文化、歷史、新聞傳媒等領域大肆歪曲、篡改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或者打壓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國家統一的政黨、團體、人員,以分裂國家罪定罪處罰。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動工 兼具政治與能源戰略價值

<轉載自2025728 明報 社評>

國務院總理李强上周六宣布,位於西藏邊境地區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動工,建成後發電量相當於三峽水電站的3倍,對中國使用清潔能源比例的貢獻,以及對西藏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舉足輕重。西方媒體的報道與評論,強調該工程對雅魯藏布江流量到鄰國可能產生影響,然而,觀乎實際情况以及印度外長本月中訪華所提出的問題,西方媒體的「擔憂」,要麼就是多慮,要麼就是別有用心的炒作。目前內地經濟疲軟,投資基建刺激內需是必要手段,這個萬億工程,不但可以帶動發電設備和水泥產業發展,還將為改變東西地區發展不平衡,帶來促進作用。

10年建成發電是3個三峽 水力發電大幅減低碳排放

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耗資1.2萬億元人民幣,預計10年後全面建成,屆時發電量將會達到7000萬千瓦,相當於英國一年的耗電量。這個籌劃經年的超級項目,宣布的正式名稱,也是經過細心考究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關鍵詞是「下游」及「水電工程」,與西方普遍稱之為水壩(dam),大相徑庭。兩者的區別體現在兩點。

如何利用水力資源豐富的雅魯藏布江,多年來有過很多方案,但礙於財政與技術能力,都沒有開展。曾經被提出來過的一個考慮,是在雅魯藏布江上游,截河將水流引向新疆,解決新疆缺水的困境。目前動工的工程,強調是下游,意味着否決上述考慮。二是強調是水電工程,意即純粹是為了發電功能。水力發電必須要建壩攔水,但水壩的高度影響大不同,工程正名是水電工程,意味着攔水功能不是主要,發電功能才是。

這個工程的設計,顯示毋須採用建高壩攔水,以及工程技術先進可以降低建築成本。發電站設在雅魯藏布江下游大拐彎前面、落差高度最大的地方,挖通一條斜傾向下的隧道,在內建5個梯級電站,江水從海拔2880米的高原,通過隧道冲向650米的低谷,乘流而下經過5個水電站發電5次。工程的難度也需要先進技術克服,墨脫是地震多發地區,交通條件很差,是全國最後一個全縣通路通電的地方,但中國擁有最先進的挖隧道盾構機,事半功倍。發電量之大,已經超出了西藏以及西部對電力的需求,而電力遠程傳輸技術,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可以減少在傳輸過程中的耗損,西電東輸可使沿海地區的用電成本大幅降低。

宏偉的工程選擇在這個時候動工,需要等待技術條件成熟,這是一種考慮,相信跟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有關係。投資1.2萬億元的工程,是屬於世界級的超級工程。目前內地發展模式轉型及國際政治與經濟環境不佳,經濟持續疲軟,發展速度放緩,但又不能按照過去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基建投資主要放在城市內的地鐵、城市之間的高鐵和高速公路,而今隨着國家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發展方向有所改變,加上高鐵和高速公路已經基本飽和,有些甚至是超前開發,所以投資重點轉向清潔能源,以及能夠改變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西部地區,也不失為一個戰略轉移。

內地近年在西部地區已經建了不少水力發電站,新建成的白鶴灘水電站和烏東德水電站,發電量都在世界前列。這次更龐大的工程選址西藏,除了有東西部這個地區戰略因素外,還有跟周邊國家關係的戰略因素。

水電工程不建高壩 對印度水源影響微

中國有14個陸上鄰國,只有兩個沒有簽訂邊界協議,不丹因為外交要聽命印度,而印度跟我國不但沒有協議,還不時因為邊界糾紛發生衝突。爭議最大的一片土地,就是藏南地區,面積達9萬平方公里,正是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的接連地區。雅魯藏布江流向印度布拉馬普特河,該河在中游地區與恆河交匯,是印度最大的水源,任何關於水源的因素,都會成為中印兩國的敏感話題。

西方媒體炒作中國截斷水源的話題,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因為印度河流的水源,並非完全依靠雅魯藏布江的流量,而是在印度境內的降雨量。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本來就沒有建高壩攔水,也不影響布拉馬普特河流域的降雨量,所以中國的水電工程影響微乎其微。中國政府已經就此詳盡解釋,印度政府也沒有提出嚴厲的抗議,至於印度外交部表示關切,只是例行公事,不得不表態。印度外長蘇傑生7月中訪華,印度外交部網站就蘇傑生訪華的討論議題,也沒有提到中國的水電工程,可見這是一個偽命題。中印關係的地緣政治十分複雜,目前受到中美、中俄、俄美關係的交互影響,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無論在工程設計與定位,在在顯示中國重視跟印度的關係,不希望因此而節外生枝。

中國水力發電目前佔發電能源比例的14.1%,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竣工後將會大幅提升,對減低碳排放以及進口原油的依賴,會有很大促進作用。工程投入的資金對多個產業以及技術提升有幫助,還能提供就業,更重要的是,今後西藏的礦產資源過去因為缺電無法開採的局面將會改變,被譽為劃時代工程,一點不為過。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大罷免民進黨完敗 台政治生態仍混沌

<轉載自2025727 明報 社評>

台灣昨日迎來一場規模史無前例的罷免民選政治人物投票,但這場被賴清德形容為展現「更大民主」的政治攻防戰,卻以25個罷免案全數否決告終。民進黨無法打響藉由罷免扭轉立法院劣勢、重新全面執政的如意算盤,反而吞下比預期最低成績更差的苦果。台灣民眾在這場鬧劇中,用理性捍衛了民主政治的尊嚴,然而,大罷免從醞釀到落實歷時一年多,綠營以製造仇恨對立為主軸發起政治動員,令台灣社會長期處於泛政治化狀態,造成更深的撕裂。第一波「惡罷」雖被否定,下一波卻已蓄勢待發。台灣社會仍然亟需持續凝聚理性力量,逼迫在位者拋棄不切實際的政治幻想。

操弄民粹物極必反 大罷免討回「大失敗」

大罷免耗費了逾12億新台幣,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政治鬥爭色彩。民進黨在去年立法院選舉中敗陣,以11席之差成為少數派。面對朝小野大的不利局面,它假借「公民團體」之手發起罷免行動,徹底表露出輸打贏要的政治投機心態。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在投票進入最後倒數階段時親自披甲上陣,將大罷免與「打掉雜質」畫上等號。投票前夕,他在民進黨中常會喊話選民「一定要堅定地站出來」,走好「最後一哩路」。背水一戰的國民黨則喊出「一席都不能掉」的口號,與另一在野政黨民眾黨攜手反罷。朝野雙方各自用打選戰的方式全力動員,令這場政治鬥爭一反罷免案投票偏冷的常態,多個選區催出了超過五成的投票率。

罷免要取得成功,需要跨過兩個門檻,一是選區25%選民投同意票,二是支持者多於反對者。如果說常規的代議制選舉以擇優汰劣為目標,只有一個投票對象的罷免案,更多是用來宣泄個人喜惡,尤其是發泄負面情緒。因此,昨日早上熾熱的投票氛圍,令一些綠營人士暗自竊喜,下午四時票箱一開,他們卻立即鴉雀無聲。24個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一開票就是「不同意罷免」票全面領先,從頭帶到尾。唯一營造了些許懸念的是一同面臨罷免的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但最終也以顯著優勢取得勝利。

綠營由始至終用敵我二分的方式推動大罷免,將罷免對象清一色扣上「親中賣台」帽子。藍白陣營在這場被動選戰裏取得大捷,顯然不僅是因為成功動員了基本盤。更重要的是,許多中間選民看穿了大罷免背後的政治計算,拒絕接受情緒勒索。由原民進黨人士成立的台灣民意基金會本月中旬公布民調,台灣各大政黨的支持率,民進黨以36.5%居首,比國民黨與民眾黨加起來還高,另有超過四分之一民眾不支持任何政黨,但對賴清德執政表現,卻有44.5%民眾不贊同,比贊同者高1.6個百分點。至於大罷免,無論是基本態度,還是綠營所堆砌的罷免理據如「國民黨立委毀憲亂政」、「大罷免攸關台灣未來存亡」,都是不認同的人顯著多於認同者。 

民進黨逆民意而行,結果自取其辱,留下的未知數是它會否坦然面對失敗,接受自己口中所說的「民主自我修復機制」所給出的「更大民主」。從罷免案頭面人物的反應來看,裝睡的人始終叫不醒的。號稱「罷團總指揮」的商人曹興誠繼續自欺欺人地聲稱,罷免結果不如預期,是因為中共對台灣滲透的程度遠大於想像,以及罷團拼不過藍營基本盤的動員。賴清德昨晚發文稱「大家都應尊重接受」投票結果,但其字裏行間稱讚的「公民力量」,依舊只是「凝聚反共護台」。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藍綠惡鬥未見終點

民進黨發起大罷免,旨在挑起「仇恨值」以謀取政治私利。作為執政黨卻利用了手中掌握的政治資源挑撥社會對立,相當可惡。從年初正式啟動罷免行動以來,台灣社會歷經七個多月的紛亂吵鬧,反智亂象頻現。從咖啡連鎖店因拒絕讓綠營團體進行罷免聯署而遭遇杯葛,到藝人猝逝新聞被罷團污衊為是在配合轉移罷免焦點,都清晰地反映了這種民粹操作對社會的損害。就連對罷免有異議的綠營人士也遭遇「不去罷免非台灣人也」的極端情緒勒索。多位民進黨元老分別指出「大罷免是惡的循環」、「全面性的罷免毫無道理」,結果遭到綠營網軍「圍剿」。比較聰明的也許是蔡英文,她在投票前兩天才表示稱會投票,但避免明確支持罷免。蔡英文三年前為自己人「反罷」時,曾慷慨激昂宣稱「罷免不能是政治鬥爭的工具,為了黨派利益、個人權位罷免,都是沒有道理」。值得一提是當時擔任蔡英文副手的賴清德,也呼籲「終結惡質罷免文化」,今日比對,更突顯他在幕後推動此次大罷免的虛偽與投機本色。

大罷免全數失敗,是台灣民眾用理性對一場荒誕政治鬧劇作出否定。然而,台灣未來的政治動向仍充滿變數。823日還有7名國民黨立委面對罷免投票,儘管島內輿論認為他們面對的「仇恨值」,比昨天成功保位的幾位焦點人物要低,但罷團恐怕不會善罷甘休。當罷免制度偏離其制衡的本意,轉而淪為打擊異己的政治工具時,保障民主的作用便會喪失,甚至可能反噬民主本身。

藍綠陣營徹底撕裂、政治互信蕩然無存,以及理性議政論政的艱難,都預示着台灣政治環境在短期內難以回歸正軌。如何召喚理性力量,修復社會裂痕,將是台灣的嚴峻挑戰。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世大運摘銀遭陸方人員搶賀電 台斥違運動家精神

<轉載自20257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華台北跆拳道代表隊周三(23)於德國舉行的世界大學運動會男子團體賽摘銀,賽後遭兩名來自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大陸人員搶奪賀電,雙方發生推擠衝突,引發輿論關注。台灣領導人賴清德昨日譴責此舉「違背運動家精神」。

綜合台媒報道,台灣選手洪俊義、鍾俊傑及黃卓乘組成的跆拳道男子團體,稍早以02不敵韓國隊,奪男團銀牌。台灣體育署官員賽後拿着台方印製、要頒贈給選手的賀電恭賀,現場兩名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人員試圖上前干預,要求查看賀電內容是否寫有「中華台北」字樣。兩人與台媒推擠並口角。

陸批借體育謀「獨」挑釁

此類衝突並非首次,本周一,中華台北隊乒乓球男團擊敗中國隊奪金後,大陸方面曾抗議「台灣加油」口號違規。隨後在羽毛球混合團體頒獎時,大陸人士也曾試圖搶走台灣賀電,並要求德國埃森市府撤下中華台北隊中繼站物理治療所大樓外牆懸掛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賴清德昨日在facebook發文表示,賽事期間大陸多次打壓台灣代表團,對這樣違背運動家精神,和世大運所推崇的開放、尊重理念背道而馳的行為,必須嚴厲譴責。中國學生體育聯合會昨就事件說明,台方人員突然從隨身攜帶的揹包中取出包含「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字樣的賀電,明顯違反「奧運模式」和國際大體聯禮賓規定,中方工作人員上前核實,留存證據,其中一人右手被對方劃傷。陸方表示堅決反對民進黨當局借體育謀「獨」挑釁。


 













2025
723日兩名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人員(紅圈二人)賽後試圖搶奪中華台北跆拳道代表隊的賀電,現場一度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