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回應四中公報未提和平統一 國台辦:決不承諾放棄武力

<轉載自202510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中強調「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未使用「和平統一」字眼。國台辦新任發言人彭慶恩昨天(29)表示,大陸願為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只有實現統一,台海和平穩定才有根本保證」。

美智庫籲停以台灣刺激大陸

據中國台灣網,彭慶恩表示,「武統」針對「針對的是台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勢力干涉」,解決台灣問題「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容任何外來干涉」。

就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近日發表報告,呼籲中美應在競爭中尋求穩定,建議美國停止以台海問題刺激大陸、「最大程度激勵北京採取漸進式統一路徑」。彭慶恩稱,國際上愈來愈多的人認識到台灣領導人賴清德是「麻煩製造者」、「和平破壞者」,要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就要制止賴清德和民進黨當局謀獨挑釁。

京:和平統一對台好處多

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日前在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大會上表示,和平統一後台灣有七個「更好」。

彭慶恩表示,和平統一將給台灣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巨大機遇,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包括大陸超大市場和規模經濟;更好的能源資源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共享;中華文化令精神文化生活將更加豐富多彩;台灣的安全和發展利益將得到充分保障,背靠祖國讓「台灣同胞在國際上腰桿更硬」,更加安全、更有尊嚴。他續指,和平統一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相向而行。

彭慶恩又說,「國務院台辦發言人」facebook帳號開通後,收到許多島內網友留言祝福與支持,還有留言希望協助尋找大陸親人。

「我們認真對待每則留言,將繼續運用這一新的溝通平台,多為台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賴清德:堅定反併吞反侵略

另邊廂,中央社報道,身兼台灣三軍統帥的賴清德昨天主持將官晉任授階典禮時表示,要堅定地「反對推進統一、反併吞、反侵略」,要投資防衛「以實力守護和平」。賴清德表示,大陸持續在台灣周邊海空進行「灰色地帶侵擾」,不僅對台灣造成壓力,也對區域和平穩定及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威脅。

賴清德強調,強化防衛不是為了挑釁,而是為了維持現狀、守護台灣的民主與生活方式。

國台辦經濟局長任發言人 台媒:或强化經貿政策宣傳

<轉載自202510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台辦經濟局局長彭慶恩29日出任新發言人,他主持當日記者會時表示,將在全新崗位上,及時、準確、全面介紹對台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舉措,加強溝通交流,共同致力增進兩岸民眾之間的了解與理解。彭慶恩在國台辦歷練完整,對台灣研究、兩岸經貿業務十分熟悉,是「知台派」官員。

彭慶恩還表示,他會繼續保留經濟局長的職務,以及將繼續做好新聞發布工作,至於新的人事布局是否顯示強化對台經貿政策宣達,他表示「我們安排沒有變化」。

公開資料顯示,彭慶恩19691月出生,河南葉縣人。他於199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專業研究生,長期在國台辦工作,曾在20178月轉任合肥副市長。

彭慶恩還曾任國台辦旗下智庫「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於202411月接任國台辦經濟局局長。中央社報道指彭慶恩經濟局長背景,是否代表有強化對台經貿工作政策宣傳的意涵值得關注。

張學良侄孫官媒撰文 嘆台獨曲解「光復」涵義

<轉載自202510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張學良侄孫、全國政協委員李大壯昨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台灣光復」在台被賦予割裂色彩,理解與大陸明顯不同。認為應在經貿、教育、科技等領域加強合作,讓同胞感受到兩岸關係改善帶來的實惠。

李大壯是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同時是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主席。昨日《人民日報》刊出李的文章「以史為鑑,走和平融合之道——我的兩岸見聞與思考」。文中提及,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台灣光復是一段極具歷史意義的篇章。

不僅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也是中華民族洗刷百年屈辱的標誌,是中國政府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的重要鐵證。

李寫道,其大爺爺張學良是這段關鍵歷史見證人,1936年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推動國共二次合作,「明年是西安事變90周年,這段歷史再次提醒:民族大義之上,沒有任何利益可替代民族團結的需要」。

他提到,台灣社會對「光復」的理解,與大陸存在不小差異。本應是兩岸共同紀念、共同緬懷的日子,卻被賦予對立、割裂色彩。在一些台媒和「台獨」分裂勢力、政治團體的論述中,「光復」被淡化甚至被重新定義,歷史敘事被肢解、曲解,缺乏應有的民族立場。「這種差異,折射出當下兩岸關係的複雜性,讓我感到相當遺憾。」

李最後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兩岸應依託文化紐帶,加強多領域合作,讓同胞感受融合實惠,共同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公安立案偵查民進黨沈伯洋 國台辦:反對「台獨」分裂 沈恐遭缺席審判

<轉載自202510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大陸國台辦去年將民進黨立委沈伯洋納入「台獨頑固分子」清單後,當局採取進一步打擊措施,重慶市公安局昨通報立案偵查沈伯洋,指其通過發起建立「台獨」分裂組織等方式,從事分裂國家犯罪活動。沈伯洋回應稱下一步大概就是通緝、缺席審判,表示「台灣人沒在怕」。

重慶市公安局在警情通報中表示,該局根據刑法、《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即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公安部、國安部、司法部印發的「懲獨22條」)等規定,決定對沈伯洋立案偵查,追究其刑責,並表示群眾發現相關線索,可立即舉報,警方嚴格保密舉報人身分。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昨表示,這是落實《意見》的具體行動,是反對「台獨」分裂、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義必要之舉。

沈伯洋回應表示,大陸對他發動制裁,「這已經是第6(被點名)了」、「下一步大概就是通緝、缺席審判」。他並指這次公安動用刑法偵查,以後很有機會在境外逮捕,「中國(大陸)故意讓大家知道,他們的手能夠伸到境外」。但沈強調,不管是他、還是台灣人,「我們都沒有在害怕的」。

陸委會稱通緝「逾越法治文明底線」

據去年發布的「懲獨22條」,在公安機關、或法院受理案件後,「逃避偵查或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案件可適用「缺席審判程序」。

陸委會昨表示陸方通緝沈伯洋做法「逾越法治文明底線」,中共對台完全沒有管轄權,此舉試圖達到分化與威嚇台灣內部的目的,強調不會得逞。陸委會並表示,正了解是否會「缺席審判」。

43歲的沈伯洋是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的副教授,去年當選新一屆台灣立法委員。他專研大陸對台灣進行的資訊戰、認知戰。2021年與友人共同創立「黑熊學院」,目標讓台灣的平民具備民防基本技能,在戰時能保護自我。去年10月,大陸國台辦將沈伯洋、黑熊學院列入「台獨頑固分子」清單並實施制裁。今年6月,沈父沈土城名下的台灣兆億有限公司被揭與大陸有生意往來後,國台辦再宣布對該公司懲戒,禁止與大陸企業或個人交易。

陸湧現台光復日紀念活動 鍾台文:統一是大勢所趨

<轉載自202510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大陸持續就台灣問題發動宣傳攻勢,新華社連續第三日刊出「鍾台文」的署名文章,昨在題為《祖國必然統一勢不可擋》文章強調「兩岸統一是大義所在」、大勢所趨,又指兩岸坐下來談台灣方案,現有社會制度會得到充分尊重、實現高度自治。

「鍾台文」是「中共中央台辦文章」的縮寫諧音。

昨日,中共中央台辦主任宋濤就會見訪陸的國民黨候任副主席、馬英九辦公室執行長蕭旭岑。宋濤稱,大陸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隆重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是激勵兩岸同胞守護共同家園、共創民族未來。

近日大陸湧現紀念台灣光復日活動,台盟中央、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全國台聯聯手周一在京主辦「共鑄民族魂」——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音樂會。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周一也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維護聯大第2758號決議權威」會議。

化解美國經貿攻勢 中方「以戰止戰」奏效

<轉載自20251028 明報 社評>

中國、美國第五輪經貿磋商達成基本共識,具體細節有待確定,過去一個月的緊張對峙局面,相信有望暫時緩解。回顧中美這一回合的經貿交鋒,9月底美方推出「穿透式監管」措施,變相擴大對華出口限制,無疑是令事態顯著惡化的關鍵,只是美方並未料到,北京會祭出「稀土牌」,仿效華府經貿戰招數,直擊美方要害。經此一役,華府即使想展開新一波攻勢,相信也會有較多顧慮。中美貿易戰風起雲湧,中歐經貿關係同樣因為稀土問題及荷蘭政府接管安世半導體而趨於緊張。雖然荷方否認因應美方壓力而為,但北京以行動證明不會被忽悠,稀土牌殺傷力之大,正正提醒美國陣營盟友,想清楚幫助華府打壓中國的代價。

以彼之道還治彼身 中國稀土牌抗美國

4月美方發起關稅戰以來,中美先後舉行過4輪經貿磋商,剛於周六周日在大馬吉隆坡舉行的磋商是第五輪。根據中方說法,中美代表就美國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措施、延長「對等關稅」暫停期、芬太尼關稅及執法合作、農產品貿易,以及出口管制等問題,進行了富有建設性的交流磋商,就解決各自關切的安排達成基本共識。美國財長貝森特則說,此番貿易談判制定了「非常成功的框架」,討論包括採購美國農產品、TikTok、芬太尼、貿易、稀土及整體雙邊關係等議題。外界預料中美元首在本周韓國亞太經合峰會會晤後,將公布協議內容。

觀乎中方談判代表會後說法,美方表達的立場雖強硬,但中方堅定維護自身利益,最終得出的磋商成果來之不易,需要雙方共同維護。有關說法顯示,中方認為已化解美方這一輪攻勢,反而擔心美方變卦不肯「共同維護」。

特朗普善變難測,即使是原先談妥了的協議來到其案頭,也可能突然被他「大筆一改」,協議細節一日未公布,始終無法作準。不過近期中美經貿交鋒,全世界已清楚看到,稀土供應和農產品採購問題,是當下特朗普的「死穴」。貝森特稱,預計中國將暫緩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一年,以及恢復購買美國大豆,美國則不會向中方加徵100%關稅,惟既然中方強調是就「解決各自關切的安排達成共識」,相信美方在暫緩對等關稅、入港船舶額外徵費,以及技術出口限制等問題上,亦將相應向中方讓步。

本回合的中美經貿角力,始於上月美方更新「實體清單」,將涉及無人機、智能技術及軍民兩用領域的數十個內地實體納入其中,實施技術出口管制,其後更於929日推出所謂「穿透式監管」,將技術出口管制範圍從實體清單上的企業,擴大至它們直接或間接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不管這些子公司從事的業務是否跟國家安全相關。就在有關措施公布後,荷蘭政府旋即展開司法程序,以國安為由,引用冷戰時代亦鮮有使用的法例,宣布「接管」由內地企業聞泰科技持有的荷蘭安世半導體(Nexperia)及其全球30個主體一年。本月初,美方還宣布,所有中國籍、中國造以至中國企業經營的船舶,只要進入美國港口,就額外重徵「港口服務費」。

特朗普慣用的勒索伎倆,是以關稅或所謂「制裁」等措施,憑空製造施壓籌碼,但中方已深諳其策略,更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彼身。109日,北京宣布稀土出口管制新措施,只要境外物項含有中國稀土技術或成分價值佔比超過0.1%,即須向中方申請許可,有關做法正是仿效華府之前打壓華為所採取的「美國技術含量」出口管制;其後公布的額外徵收美國船舶港務費措施,將「美資持股25%以上」的船舶納入徵費範圍,則跟美方的「穿透式監管」異曲同工。

中國在稀土市場佔壓倒比重,一方面是數十年致力發展相關產業及技術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西方多年來嫌不環保及成本高而不去開採所致,即使現在重建稀土產業,也要多年才見到效果。以往西方視中國為世界工廠,以低廉價錢便能買到中國稀土,情况其實一如1970年代石油危機之前,西方得享中東廉價石油供應一樣,市場完全向需求方傾斜。現在中方不過是伸張供應方在稀土市場上應有的話語權,而不是全面由西方話事。事實上,中方並不介意西方加強開採稀土,因為如果西方肯自行開採,若要抵消偏高生產成本及有利可圖,稀土在國際市場的價值亦需升至較為合理的水平,只要市場調整穩步有序,中方也可受惠。事實上,對於美國、澳洲最近拍板85億美元稀土協議 ,外交部便表示,稀土資源豐富國應該採取主動角色,穩定自身供應鏈。

中歐關係雖受牽連 須提醒莫助美制華

今次是貿易戰爆發以來,中方首度仿效美國「長臂管轄」做法,以稀土為切入點,推出反制措施。歐洲作為稀土主要買家,對中方出口管制表示不滿,雙方同意盡快召開「升級版」中歐出口管制對話機制會議,化解分歧。中歐關係因稀土問題進一步緊張,然而雙方仍有不少合作空間,只要歐洲不在中美經貿角力選邊站,相信北京也樂意顧及歐洲利益。

由俄烏戰爭到稀土問題,美方不斷慫恿歐洲「制裁」中國企業,一些歐洲政客似乎也樂於附和;安世半導體事件,雖然荷蘭政府堅稱跟美國無關,但中方官員表示,荷蘭法院公開的文件顯示,荷美雙方曾就「穿透規則」溝通協調過,美國還向荷蘭提出更換安世半導體華人總裁及「調整治理結構」等要求。當年加拿大作為美國盟友,在拘控孟晚舟一事上如何配合華府,並非詭辯一下就能蒙混過去。北京今次提出的稀土出口管制出手雖重,但可以提醒美國盟友,不要因為華府軟硬兼施就配合制華、以為損害中國利益不會有嚴重後果。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京稱「不分裂可對話」 陸委會:體制不相融

 <轉載自2025102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官媒新華社在「台灣光復紀念日」後,一連兩日刊發署名「鍾台文」的文章,稱「只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就可對話溝通,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翻開新的一頁,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凝聚共識」。台灣陸委會昨日回應重申,兩岸關係的本質在於體制之爭,「民主與專制不能相融。」

「鍾台文」是中共中央台辦的筆名,26日題為「台灣問題的由來和性質」的文章指出,歷史事實充分證明,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台海和平穩定的定海神針。只要不分裂國家,只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兩岸雙方完全可以坐下來對話溝通,化解矛盾,累積互信,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翻開新的一頁,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凝聚共識。

對此,陸委會通過書面回應,兩岸關係的本質在於體制之爭,民主與專制不能相融,台灣人民向來堅持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希望大陸放棄對台恫嚇壓迫,和平共處、和諧來往才最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昨日刊發的「兩岸關係發展和統一利好」一文稱,國家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和平統一後,台灣地區現行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實行「愛國者治台」、高度自治,廣大台胞可以真正當家做主,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愛台愛鄉的感情將得到充分照顧。

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民間對日索賠第一人」童增病逝

<轉載自202510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微信公眾號「童增工作室」25日發布訃告,中國民間保釣聯合會會長、「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第一人」童增(小圖),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1023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69歲。

童增195663日出生於重慶,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系,後獲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學位,是中共黨員。他是中祥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還身兼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原副研究員、中國民間保釣聯合會會長、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會長。

1990年,童增發表萬言書《中國要求日本受害賠償刻不容緩》,首次將「戰爭賠償」與「民間賠償」區分開,提出「中國民間受害者有向日本政府和企業進行索賠的權利」,奠定了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的法理基礎,率先發起並啟動了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的世紀大潮。

曾致信日本天皇索被掠文物

多年來,他積極參與向日本索賠活動,組織策劃保釣活動,並為保釣人士提供支持。他在1991年兩會期間上書全國人大,要求向日本索賠1800億美元;還致信日本天皇,要求返還被日軍掠奪、現藏日本皇室的中國文物,助中國慰安婦向日本索賠,甚至赴日本扎幌法院出庭,為中國勞工受害者作證。


 








中國民間保釣聯合會會長、「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第一人」童增,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1023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69歲。

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台收緊公僕赴陸港澳 公校教師亦須許可

<轉載自202510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陸委會加強管理公務員赴大陸、港澳,相關人員赴陸需要申請許可,返台後則要報告行程和事由,違失情節重大可記過。《聯合報》昨日報道,有關措施除了涵蓋基層公務員,還包括了公立學校兼任行政職位的教師。

陸委會官網近日公告,指據行政院922日訂定有關各機構公務人員違規赴陸懲處建議原則,從公立大學校長,至公立小學組長兼任行政職教師者,都需經許可赴陸,且返台後,須通報詳述赴大陸的事由及行程。

返台後要通報事由行程

根據新規,基層公務員違規三次,將會記一大過,高階公務員違規一次即記二大過,若情節重大可直接專案考績免職。新規明年71日正式實施。陸委會官網亦刊登了「違規赴港澳建議懲處原則」,指公務員赴港澳前、聯繫特定人員或遭遇異常事件均須通報。事前未通報者,初犯建議申誡一次,再犯申誡兩次。新規引發國民黨立委強烈質疑,立委李彥秀批評此舉淪為「忠誠查核」,翁曉玲則指出,賴政府限縮兩岸往來屬「小題大作」,既無效果又擾民。

 

京辦大會紀念台灣光復 「分裂絕不重演」 王滬寧:統一後祖國作後盾 經濟會更好

<轉載自202510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大會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發表講話時指出,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共護抗戰勝利重大成果,共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絕不為各種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他並向台灣民眾喊話稱,和平統一後台灣經濟、安全、生活等方面會更好,兩岸同胞共享尊嚴和榮耀。

全國人大常委會前日將10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

稱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

新華社報道,王滬寧昨上午在紀念大會上表示,黨和國家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展示了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立場,彰顯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擔當歷史任務、矢志不渝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堅強意志。他指,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共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堅持深化兩岸交流融合、共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共享祖國統一美好前景。

據《聯合報》報道,王滬寧還提到,「台獨」分裂勢力及其行徑必遭歷史審判,國家分裂歷史絕不能重演,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容忍外來干涉,任何人、任何勢力妄圖干涉中國內政,歪曲挑戰聯大第2758號決議絕不會得逞。王滬寧說,和平統一之後有強大祖國做後盾,台灣經濟發展會更好,能源資源保障會更好,基礎設施建設會更好,安全保障會更好,對外交往會更好,台灣同胞民生福祉會更好,精神文化生活會更好。

大會由中央統戰部長李干杰主持,中央黨政軍和各界都有代表出席,台灣前立委邱毅、國民黨前中央委員徐正文、勞動黨主席吳榮元等多名台灣人士獲邀出席。

「台獨」必遭歷史審判 絕不容外來干涉

當天中午,國台辦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辦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招待會。國台辦主任宋濤致辭時表示,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是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的有力行動,是堅定支持愛國統一力量的具體體現。宋濤強調,大陸有能力挫敗「台獨」分裂,有信心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北京以外,福建、重慶等各地也有相關紀念活動。福州市委書記郭寧寧前日率隊瞻仰「統一之願」革命烈士群雕,該群雕930日落成,是中國首座以吳石及其副官聶曦、王正均為主題的紀念群雕。吳石是中共派往台灣潛伏的國軍高級將領,1950年被台當局槍決。

朱立倫促正視「民國光復台灣」史實

對於大陸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國民黨昨表示嚴正呼籲中共當局,既然要紀念台灣光復,就應該正視歷史、尊重史實。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稱,大陸有自己的立場,但「台灣是中華民國光復的,台灣是屬於中華民國的,這是毫無疑問的」。陸委會昨回應稱,王滬寧講話時重提舊調,所指「統一後的好處」對於台灣人民毫無吸引力,「『一國兩制』最終就是中共專制統治」。

台學者:設紀念日屬「統一」法理鬥爭 官媒:强化歷史事實

<轉載自202510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昨表示,大陸以法律形式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等於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設定進入法律,這是對台法理鬥爭一部分,亦是對台工作推進「統一」進程具體表現。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洪耀南對中央社說,大陸透過國內法論述去強化北京對台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對內宣傳意義較多,對於國際輿論戰來說效果不大。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指出,王滬寧提出「統一好處」,這是過往較少見的狀況。

胡錫進:攻心號角 統一進程開始

大陸《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指出,大陸設立這個紀念日,是立場宣示,也是攻心的號角,「我們期待從大陸坐高鐵去寶島旅遊觀光的那一天」。

他表示,統一台灣並非只是某一天的一場決定性戰鬥,它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進程其實已經開始了。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鄭劍強調,這是對民進黨當局否認台灣光復、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歪曲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等行徑的有力回擊。

《人民日報》昨發表評論,表示將重大歷史事實及其紀念活動以法律的形式永久固定下來,既表明了紀念歷史的莊重和威嚴,也保證了相關紀念活動的穩定性、連續性;並且進一步強化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和法理事實,對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具有重要意義。

受降後台設光復節 紀念主權重歸

<轉載自202510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二戰日本戰敗後,194510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舉行,至此台灣、澎湖列島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台灣脫離日本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

當時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年頒布命令,將1025日設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亦稱台灣光復節),並放假一天。

2000年底台灣政府取消光復節假期,到今年5月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改設立「台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將光復節與「金門古寧頭大捷」(19491025日國共內戰的金門戰役)合併為同一紀念日,列為法定假期。

綠營避談「光復」 賴只提「金門大捷」

儘管光復節在台灣已有相當知名度,以「光復」為名的路就有151條。不過綠營有意迴避「光復」,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更公開表示「沒有什麼台灣光復節」,民進黨主席賴清德昨發文紀念「古寧頭大捷」,不提光復節。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邁向中等發達國關鍵期 「十五五」規劃香港思進路

<轉載自20251024 明報 社評>

一連四日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閉幕,佈局「十五五」(第155年規劃)成為焦點所在。國家正在邁向發達工業國之路上挺進,10年後(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收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已然不遠,未來5年正是為此目標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全會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將高品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準大幅提高等,列為未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強調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歴史機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香港需要及早思考自身可以發揮的角色及作用,為「十五五」時期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準備。

放眼2035基本現代化 「十五五」發力夯實基礎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明年則是「十五五」規劃開局之年。「十四五」期間,國家克服了新冠疫症等挑戰,守住經濟增長的底線,經濟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再造一個長三角。經濟轉型雖然帶來陣痛,內需不足及內捲等問題有待拆解,但國家在多個重要戰略領域都能打開新局面,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發展、綠色轉型等方面表現理想。今次四中全會是一次承先啟後的會議,最受注目之處,是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

中央定下「兩個百年」目標,第一個百年目標,即中共成立100周年(2021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絕對貧窮問題,已告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則是在中共建政100周年(2049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體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先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若說「十四五」是「兩個百年」目標置換的轉折時期,「十五五」則是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階段。

2021年,中國人均收入達到12,551美元,按世銀定義屬中等收入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收入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大約就是2.5萬至3萬美元,若要達到這水平,未來10年國家年均GDP增長率,需要在5%左右。這亦是經濟增長需要「保五」的原因。當然,人均收入提升並非「現代化」的全部,中央所定下的「2035奮鬥目標」,包括五方面,即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大幅躍升。今次全會公布在勾勒2035發展目標時,亦重申了這五大面向。

全會一方面確認了「十四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達成,為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良好開局,另一方面則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包括高品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準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再奮鬥5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雖然國家內外發展環境複雜多變,不確定因素相當多,但這一年來國家已證明有足夠實力和本錢,應付美國關稅戰等攻勢。經濟基礎穩、韌性強、潛能大,加上各種制度性及系統性的優勢,諸如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產業體系等,都是有利國家發展的條件;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則為國家邁向現代化強國,提供了歴史性的重大發展機遇。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人工智能、新型合成材料、基因工程、量子資訊、清潔能源及生物技術等為突破口,通過高科技製造業,帶動社會經濟發展與革新。追求科技自立自強,除了避免遭人「卡脖子」,更是為了擁抱新一輪科技革命及產業變革。

西方看中國經濟發展,一個常見的盲點是只聚焦眼前問題(例如房地產及內需不足),忽略了現代化之於中國,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改造工程,短期問題需要處理,但不能為此開改革倒車。以房地產作為帶動經濟增長引擎的做法已成過去,全會公布就重申,「十五五」時期要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根基,科技則是提升生產力的鑰匙。全會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將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正是為了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全會提出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亦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致力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既要大力提振消費,亦要擴大有效投資。有關表述說明,國家發展策略,製造業與服務業並重,消費與投資不會偏廢。全會提到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良性互動,其實是強調兩者需要互相帶動升級。過去10年,中國在科技創新與先進製造業方面已深入佈局,無論人工智能、低空經濟、人形機械人、自動化技術、商業航天都有可觀發展,然而很多中小企業仍面對轉型挑戰,如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各行各業數字化及智能化,將是「十五五」時期的重要工作。

深度融入國家發展 「十五五」香港謀發揮

「十五五」詳細規劃有待出爐,全會公報唯一提及香港之處,是強調「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然而隨着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港人必須摒棄「只關心內地規劃有哪些地方提及香港」的被動舊思維。「十五五」將是香港深度融入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各界需要主動深入了解內地規劃整體思路,思考香港有哪些地方可以發揮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舉例說,全會提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拓展國際循環,推動貿易創新發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另外又指出要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香港在這些方面其實都可以發揮作用。

Critical Years: HK in 15th Five-Year Plan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s wrapped up its Fourth Plenum, setting the stage for the highly anticipated 15th Five-Year Plan. China strides purposefully towards industrial might, with 2035 set as the target year to achieve socialist modernisation and raise per capita income to the level of mid-tier developed economies. The next five years are crucial, and Hong Kong must swiftly define its role and place, preparing for deeper integration into the nation's grand design.

The leadership has set two centennial goals. The first, commemorating the CPC centenary in 2021, accomplished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the eradication of absolute poverty—a mission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second, scheduled for 2049 on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ims to forge a fully modern socialist powerhouse. Achieving this milestone requires reaching socialist modernisation by 2035, with per capita income projected at the level of mid-tier developed economies (approximately US$25,000 to US$30,000), implying average annual GDP growth of around 5% over the coming decade.

The 2035 ambition rests on five big leaps: economic strength, technological prowess, national defenc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and global influence. The plenary confirmed that the main goals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have largely been achieve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econd centennial vision. It also set economic and social priorities for the 15th Plan—notable gains in high-quality growth, major advances in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deeper reforms for new breakthroughs, greater social civility, and rising living standards. Building on these achievements, the next five years will be critical for realising socialist modernisation by 2035.

Western commentators often miss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focusing on China's immediate challenges, from property slumps to weak domestic demand, while overlooking the long-term nature of its modernisation drive. Short-term pains require attention, but not at the cost of backtracking on reform. The property-fuelled growth model is firmly in the past; the next Five-Year Plan calls instead for high-quality, sustainabl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is the backbone of the economy; technology, the key to its productivity. The plenum vowed to build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keep growth rooted in the real economy.

Details of the 15th Plan have yet to be released, with Hong Kong's sole mention emphasising the promotion of long-term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for Hong Kong and Macao, advancing peaceful cross-strait relations, furthering national reunification,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Yet, across all sectors in Hong Kong,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to actively engage with the national vision, leverage local strengths,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untry's evolving priorities.

From promoting greater openness and safeguarding the multilateral trade system to boosting global connectivity, fostering innovation-driven commerce, and co-developing a higher-quality Belt and Road, Hong Kong stands ready to play a pivotal role. As Beijing doubles down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talent, and presses ahead with breakthroughs in original innovation and core technologies across key fields, the city has every chance to be part of the action.

邁向中等發達國關鍵期 「十五五」規劃香港思進路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閉幕,佈局「十五五」(第155年規劃)成為焦點。國家正邁向發達工業國之路,10年後(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收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未來5年正是關鍵時期,香港須及早思考自身的角色及作用,為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準備。

中央定下「兩個百年」目標,第一個百年目標,即中共成立100周年(2021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絕對貧窮問題,已告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是在中共建政100周年(2049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達成此目標,首先須於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表示,人均收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約是2.5萬至3萬美元),亦即未來10年,年均GDP增長率要在5%左右。

中央定下的「2035奮鬥目標」,包括五方面,即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大幅躍升。全會一方面確認了「十四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達成,為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良好開局,另一方面則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包括:高品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準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再奮鬥5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西方看中國經濟發展,一個常見的盲點是只聚焦眼前問題(例如房地產及內需不足),忽略了現代化之於中國,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改造工程,短期問題需要處理,但不能為此開改革倒車。以房地產作為帶動經濟增長引擎的做法已成過去,「十五五」時期要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根基,科技則是提升生產力的鑰匙。全會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將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十五五」詳細規劃有待出爐,唯一提及香港之處,是強調「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然而,香港各界須主動深入了解規劃整體思路,發揮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舉例說,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拓展國際循環,推動貿易創新發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以及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香港在這些方面都可以發揮作用。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國民黨易帥變天 北京釋合作善意

<轉載自20251021 明報 社評>

國民黨主席選舉,前立委鄭麗文擊敗台北前市長郝龍斌等對手,以黑馬姿態勝出。今次選舉是國民黨世代交替及兩岸路線的關鍵一役,鄭麗文被視為黨內非建制派,能言善辯的戰鬥形象,在年輕黨員間有很高支持度,選舉結果是國民黨建制派一次重大挫敗。鄭麗文綠營出身卻「投藍」,競選期間除了強調「九二共識」,更喊出要讓台灣人自豪「我是中國人」,一改近年黨內高層的曖昧搖擺態度,北京期望兩黨可以深化交流合作,亦有人質疑鄭的兩岸立場會否不利國民黨選舉爭勝。鄭麗文能否重振國民黨,既要看她團結黨內的能力,亦要看她能否走出一條獲得台灣主流社會認同的兩岸政策路線。

鄭麗文高呼「我是中國人」 敢言善辯撼贏黨內建制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適逢早前綠營「大罷免」以「大失敗」收場,國民黨士氣大振,由誰接替現任主席朱立倫,自然備受關注。今次選舉有6人出戰,焦點落在郝龍斌及鄭麗文身上。73歲的郝龍斌曾任立法委員、台北市長、國民黨副主席等職務,父親是台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相比之下,55歲的鄭麗文從小在台南眷村長大,父親是從大陸來台的軍人,她的政治生涯從民進黨起步,年輕時曾參與「野百合學運」,其後對民進黨台獨主張產生懷疑,決定退黨,並於2005年轉投藍營,相信只有國民黨能解決兩岸問題。

雖然郝龍斌廣獲黨內建制精英所支持,但最終投票結果,鄭麗文得票過半數,擊敗郝龍斌等對手,成為繼洪秀柱之後國民黨史上第二位女性黨魁。鄭麗文當選後表示要團結黨內外,爭取2028年實現政黨輪替。她指民進黨的「仇中反中」牌已不再靈光,國民黨在兩岸工作上要凝聚島內主流民意,如能化解兩岸矛盾歧見、推動和平合作,她願意到大陸交流及跟習近平見面。國民黨在野至今近10年,黨內建制精英予人感覺老氣離地又缺乏戰鬥力。鄭麗文的非建制背景,以及多年來敢言善辯接地氣的形象,令她得到不少黨內年輕成員支持,在網絡上人氣高企。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反映基層黨員求變之心。

國民黨建制精英近年在兩岸問題上的取態曖昧不清,經常都是顧左右而言他,看不到一套有力的論述。今年初,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訪美,提及九二共識時,聲稱「這是沒有共識的共識」,結果惹來當年有份參與其中的馬英九嚴辭反駁,直指「共識是一定有的」。相比之下,鄭麗文的立場可謂非常清晰。她在競選期間強調,台灣要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重新大力推動兩岸交流對話,更喊出一句「要讓全台灣每一個人都可以自豪而且自信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國民黨主席選舉落幕翌日致電鄭麗文,祝賀她當選黨主席,期望兩黨深化交流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推進國家統一」,攜手開創中華民族更美好未來。一如4年前電賀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習近平在兩份電文中均指出,兩黨堅持九二共識及反對台獨,是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礎。鄭麗文則回電表示,「兩岸同為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兩黨應在「既有基礎」上,強化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台海和平穩定」,為民族復興開闢宏偉前程。鄭麗文回電沒有出現「統一」的字眼,但有關「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中華民族」及「民族復興」等論述,相信已足以為兩黨加強良性互動,奠下良好基礎。

國民黨內外皆有意見認為,鄭麗文的「親中」立場,與「主流民意」脫節,只會令到國民黨更難在2028年領導人選戰中得到台灣選民支持,有人更重提10年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以「一中同表」為號召,結果黨內不少候選人都寧可與她保持距離,以免拖累選情。10年前的台灣,綠營在太陽花學運後氣勢如虹,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當前民進黨政府的氣勢遠不及當年,台灣社會內部也出現着微妙變化。大罷免大失敗,顯示很多台灣人對綠營變本加厲操作「抗中仇中」、事事泛政治化的做法,愈益感到厭煩;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關稅等問題上向台灣咄咄逼人,賴清德政府卻只管「跪美」,看在不少台灣人眼裏,更感不是味兒。

北京九三閱兵,展示強大軍力,在台灣,愈來愈多人關注美國是否真的可靠。台灣《聯合報》上月發布的年度兩岸關係調查顯示,不滿賴清德兩岸政策的比例達到63%,不信任美國或懷疑美國「保台」決心,則升至49%的新高。有綠營引述親綠民調指出,台灣只有三成人接受自己是「中國人」,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同一民調其實也顯示,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台灣人,過去兩年攀升10多個百分點,最新已升至七成以上,跟馬英九2008年上台時的水平相去已不遠。當綠營大搞「抹紅」之際,不少台灣人其實會看陸劇,願意做陸客生意,也希望大陸買台灣水果。

以務實兩岸論述團結黨人 鄭麗文面臨多項艱巨挑戰

當然,這不是說台灣民意已變得支持統一,只是綠營「抗中」操作物極必反,愈來愈多台灣人希望政客能以務實態度,處理兩岸關係,而不是事事泛政治化,然而諷刺的是國民黨建制卻被綠營「反中」論述牽着走,在競選黨主席期間,聲稱大陸利用社媒介入選舉,以綠營的「抹紅」手法攻擊鄭麗文。事實上,國民黨重量級建制人馬,並無恭賀鄭麗文當選,有建制「大佬」更警告,鄭麗文須降低「親中」色彩,否則「令不出黨中央」,反而是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率先祝賀鄭麗文當選,期待兩黨持續深化交流,累積互信。

鄭麗文眼前三大挑戰,一是促進「藍白」(國民黨跟民眾黨)合作為下次選舉鋪路,二是要克服黨內牴觸情緒,三是摸索出一套能獲得台灣社會主流接受的務實可行兩岸關係論述,以及處理好台美及台日關係。每項挑戰都不易克服,既要看鄭麗文的政治智慧,亦要看北京對台策略能否讓鄭麗文在島內有較大的迴旋操作空間。

KMT's New Face, Beijing's New Tone

FORMER LEGISLATOR CHENG LI-WUN stunned the Kuomintang (KMT) leadership race, ousting ex-Taipei mayor Hau Lung-bin and others to win as a dark horse. The election outcome marks a significant setback for the KMT's establishment faction. Though raised in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fold, she switched blue and campaigned on a striking message of identity: "I am Chinese." The line marked a sharp break from the party's usual ambivalence. Reviving the moribund KMT hinges on her ability to unite a fractious party and forge a cross-strait policy acceptable to Taiwan's mainstream.

Cheng, 55, launched her career in the DPP but grew disillusioned with its pro-independence stance. She left and crossed over to KMT in 2005, convinced only it could handle cross-strait affairs.

Winning more than half the votes, Cheng becomes the second woman ever to lead the KMT, after Hung Hsiu-chu. Aspiring to steer the party back into power by 2028, she inherits a party nearly a decade in opposition—stale, detached, and depleted. Cheng's outsider credentials and plain-speaking style have won her support from younger members. Her victory as the chairperson reflected a grassroots hunger for change.

While KMT establishment elites have long equivocated on cross-strait ties, Cheng broke from this, doubling down on the 1992 Consensus and calling for dynamic dialogue with the mainland. "Every Taiwanese," she proclaimed, "should proudly and confidently say: 'I am Chinese.'"

Critic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KMT say Cheng's pro-China stance is disconnected from mainstream sentiment. Yet the opposition's spectacular recall failures reveal growing public fatigue with the DPP's escalating anti-China vitriol and hyper-politicised governance. Meanwhile,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hawkish trade stance against Taiwan, coupled with Lai Ching-te's apparent eagerness to kowtow to America, has unsettled many.

A United Daily News poll last month told a tale of shifting tides: 63% of Taiwanese now frown on Lai's cross-strait policy, while mistrust of America's will to defend the island has climbed to a record 49%. Yet there's a twist worth noting. The survey found the share of Taiwanese who see themselves as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jumped more than 10 percentage points in two years—now topping 70%, not far from where it stood when Ma Ying-jeou took office in 2008. Even as the DPP wages "red smear" campaigns, many Taiwanese continue binge-watching mainland dramas, courting mainland tourists, and hoping for renewed fruit exports across the Strait.

KMT grandees, long cowed by green-camp's "anti-China" narrative, warn Cheng to soften her pro-Beijing tone or the party centre will be unable to command.

Cheng now faces three uphill battles: first, to forge a working "blue-white" alliance with the Taiwan People's Party ahead of the next election; second, to quell dissent within her own camp; and third, to devise a pragmatic and credible cross-strait narrative that appeals to mainstream voters while balancing relations with Washington and Tokyo. None will be easy. Success depends as much on Cheng's political acumen as on Beijing's readiness to grant her room to manoeuvre.

國民黨易帥變天 北京釋合作善意

國民黨主席選舉,前立委鄭麗文擊敗台北前市長郝龍斌等對手,以黑馬姿態勝出,選舉結果是國民黨建制派一次重大挫敗。鄭麗文綠營出身卻「投藍」,競選期間喊出要讓台灣人自豪「我是中國人」,一改黨內搖擺態度。能否重振國民黨,既要看她團結黨內的能力,亦要看她能否走出一條獲得台灣主流社會認同的兩岸政策路線。

現年55歲的鄭麗文,政治生涯從民進黨起步,其後對民進黨台獨主張產生懷疑,決定退黨,並於2005年轉投藍營,相信只有國民黨能解決兩岸問題。

鄭麗文得票過半數,成為繼洪秀柱之後國民黨史上第二位女性黨魁,冀爭取2028年實現政黨輪替。國民黨在野至今近10年,黨內老氣離地又缺乏戰鬥力,鄭麗文的非建制背景,以及多年來敢言善辯接地氣的形象,令她得到不少黨內年輕成員支持。她當選主席,反映基層黨員求變之心。

國民黨建制精英近年在兩岸問題上的取態曖昧不清,相比之下,鄭麗文在競選期間強調,台灣要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重新大力推動兩岸交流對話,更喊出一句「要讓全台灣每一個人都可以自豪而且自信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國民黨內外皆有意見認為,鄭麗文的「親中」立場,與「主流民意」脫節。然而,大罷免大失敗,顯示很多台灣人對綠營變本加厲操作「抗中仇中」、事事泛政治化的做法,感到厭煩;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關稅等問題上向台灣咄咄逼人,賴清德政府卻只管「跪美」,看在不少台灣人眼裏,更不是味兒。

台灣《聯合報》上月發布的年度兩岸關係調查顯示,不滿賴清德兩岸政策的比例達到63%,不信任美國或懷疑美國「保台」決心,則升至49%的新高。值得留意的是,民調也顯示,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台灣人,過去兩年攀升10多個百分點,最新已升至七成以上,跟馬英九2008年上台時的水平相去已不遠。當綠營大搞「抹紅」之際,不少台灣人看陸劇,做陸客生意,也希望大陸買台灣水果。

國民黨建制被綠營「反中」論述牽着走,有建制「大佬」更警告,鄭麗文須降低「親中」色彩,否則「令不出黨中央」。

鄭麗文眼前三大挑戰,一是促進「藍白」(國民黨跟民眾黨)合作為下次選舉鋪路,二是要克服黨內牴觸情緒,三是摸索出一套能獲得台灣社會主流接受的務實可行兩岸關係論述,以及處理好台美及台日關係。每項挑戰都不易克服,既要看鄭麗文的政治智慧,亦要看北京對台策略能否讓她在島內有較大的迴旋操作空間。

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習賀鄭麗文當選國民黨魁 促推進統一 稱偉大復興勢不可擋 鄭覆電冀台海和平

<轉載自2025102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昨(19)致電鄭麗文,祝賀其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期望兩黨深化交流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推進國家統一。對比習近平4年前電賀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的內容,這次強調「推進統一」,未提「為台海謀和平」。鄭麗文回電表示,兩黨應在既有基礎上,強化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台海和平穩定。

國民黨主席選舉前日完成,「黑馬」鄭麗文以過半數得票率,擊敗前台北市長郝龍斌等對手,當選新任黨主席。

習:兩黨反「台獨」增福祉成效積極

新華社昨報道,習近平在電文中指,兩黨多年堅持「九二共識」、在反對「台獨」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合作,致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增進兩岸同胞親情福祉,成效積極。習近平說,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期望兩黨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深化交流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推進國家統一,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守護兩岸同胞根本利益,攜手開創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

國民黨新聞稿指,國民黨中央昨日中午收到習近平發來賀電,鄭麗文亦回覆電文致謝。鄭麗文表示,海峽兩岸於1992年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諸多歷史性成就。

鄭麗文指,兩岸同為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兩黨應在既有基礎上,強化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台海和平穩定,為兩岸人民謀取最大福祉,為民族復興開辟宏偉前程。

2021925日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次日習近平亦致電朱立倫祝賀。習近平當時指出,過去一個時期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共同政治基礎上良性互動,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造福兩岸同胞,成效有目共睹;期望兩黨登高望遠,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堅守民族大義,勠力合作,為同胞謀福祉,為台海謀和平,為國家謀統一,為民族謀復興。

《環時》:中國認同是正道保證

《環球時報》評論稱鄭麗文在競選辯論階段,強調台灣要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重新大力推動兩岸交流對話,這一立場不僅符合兩岸發展的方向,更契合台灣主流民意的鮮明訴求。文章認為,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再次照見了台灣主流民意的真實樣態」;堅守中國身分認同,是台灣一切政治經濟社會活動走正道、行大道的最好保證。

現年55歲的鄭麗文年輕時參與野百合學運,曾主張「台獨」,政壇生涯從民進黨起步,退黨後轉投國民黨。這次選舉,鄭麗文高喊「要讓全台灣每一個人都可以自豪而且自信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表示,「讓我們從這句吶喊重新認識她,期待她,要求她,其他的俱往矣。」


 

































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被認為不利黨內團結。圖為她此前公開前黨主席馬英九致贈的「世代接棒」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