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台兩友邦代表出席 京:歡迎成員國參加

<轉載自202551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邦交國海地、聖盧西亞(台譯「聖露西亞」)派代表出席昨日的中拉論壇部長級會議。對於此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回應稱,中拉論壇是中國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開展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中方一貫歡迎並支持拉共體成員國參加論壇框架內活動。海地、聖盧西亞皆是拉共體成員。路透社報道,論壇會場昨出現這兩個國家的國旗,海地由外交部長巴蒂斯特出席,聖盧西亞則由外交官蘭西科特與會。會場未看到拉共體其他台灣友邦,例如危地馬拉(台譯「瓜地馬拉」)及伯利茲(台譯「貝里斯」)。外交消息人士指出,北京先前也在相同活動中和台灣友邦有這類交流互動。

主持昨日會議的中國外長王毅發言提到,中方堅定支持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維護獨立自主和團結自強,「相信拉方會繼續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支持中方正當立場」。會議通過了《中國-拉共體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北京宣言》和《中國-拉共體成員國重點領域合作共同行動計劃(2025-2027)》。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關稅戰更應關注談判桌外

<轉載自2025513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歐陽五 時事評論員>

歷經近一個月極限施壓與反制拉鋸後,中美啟動了經貿高層會談。此次中美高層經貿會談承載外界厚望——飽受關稅戰衝擊的各國,無不期盼這場對話能夠成為兩國重建全球經濟秩序的重要起點。在關稅戰僵持期,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向外界釋放「兩國仍然有意願、有能力通過理性對話實現互利共贏」的信號。這為兩國未來合作,留下可貴空間。

中美角力 不是比一時之勇

然而也必須意識到:只要美國對華「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定位不變,中美之間的經貿問題,不可能實現根本性的解決。從發動關稅戰的訴求來看,美國不止希望縮小貿易逆差,而是要求中國為美國不合理的經濟結構買單。從晶片禁令等一系列對華技術封鎖可以看出,美國甚至企圖使中國放棄自身發展,服務於其經濟霸權的延續。

此外,美國還有將地緣政治與經貿談判綁定的操作傾向,這更增加了解決經貿問題的複雜性。因此,中美雙方當前訴求上存在巨大差異,不可能指望一次會談就能夠彌合。

筆者認為,中美關稅戰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膽小鬼遊戲」(chicken game),它更像是持久戰,比的不是一時的勇,而是長遠的謀。因此,當下中國更應跳出「遏制-反制」的二元思維,關注談判桌外的博弈。

中國立不敗之地 要靠自身長遠佈局

本輪會談之前,中美貿易博弈形式呈現出多樣化迹象。除了對等動作和談判桌上的接觸,也包括輿論場的信息釋放等,多維度博弈同時展開。看來,中美一手打打談談,另一手也開始了談判桌下的較量。「善弈者通盤無妙手」,中國若要在這場持久戰立於不敗之地,不能想着「畢其功於一役」,而是要靠自身長遠整體佈局,以及穩健的執行。

首先,中國應把握全球貿易變革機遇,推動建立多元貿易體系。當前,多重因素導致全球貿易體系正經歷激烈重構:一方面美國的單邊主義正在破壞自由貿易現有規則,另一方面近年逐漸發展起來的區域自貿協定,正成為促進經濟全球化的新力量;而數字時代誕生的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形式,也將重塑貿易規則。

中國應該抓住變革中的機遇,推動建立多元貿易體系。例如中國應繼續推動完善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機制並發揮作用,推進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係協定》(DEPA)談判進程,增強中國參與數字經濟領域的規則制訂能力與話語權等。能否抓住其中機遇,也考驗着中國在國際談判、標準制訂、數字基建等多個領域的能力。

其次,中國應捍衛國際貿易規則,凝聚全球合力制衡貿易霸權。在關稅戰前期博弈裏,中國對美國之不合理關稅政策實行反制,實際上為其他國家在對美關稅抗爭中爭取利益,提供了支持。例如中國針對反制美國的不合理關稅政策,對美國農產品加徵關稅,這些反制措施使巴西、阿根廷等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獲得更多機會,令這些國家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也更有底氣爭取更有利條件。這使中國的國際聲譽近期得到提升,也為凝聚全球制衡貿易霸權的力量提供了基礎。

內外兼修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此外,在關稅戰及近期談判中,美國總是一副「甲方」姿態,認為其他國家經濟承受不了失去美國市場的壓力。而實際上,世界貿易組織(WTO)除美國之外的165個成員之間,保持原有貿易關係的同時,仍在進一步擴大開放。這樣的格局若能夠一直維持,時間線拉長至510年,承受不了壓力的更可能是美國。中國更應堅定維護WTO規則,支持對WTO推行必要改革,捍衛多邊貿易體制,實現對貿易霸權的長久制衡。

最後,在這場博弈裏,中國也應內外兼修,處理好對外貿易關係的同時,也應調整自身經濟結構、擴大內需,以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激活14億人口的消費潛能和創新動能。這不但是解決當下貿易結構問題的路徑,也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中俄不會結盟 但會共同抵制美國

<轉載自2025512 明報 社評>

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對俄羅斯訪問日前返國,這是在美俄就結束烏克蘭戰爭談判陷入僵局,以及中美就美國發起貿易戰和關稅戰談判前夕,這兩個特別敏感的大背景下的訪問,引起美國關注是必然的,西方國家也關心中俄兩國是否會結盟,從而改變世界的政經格局。從中俄領導人會晤以及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看,雖然明裏暗裏都表明中俄兩國發展關係並不針對第三方,但也不乏點名批評美國的地方。然而,共同抵制美國並不意味着中俄結盟,而且,中國與俄羅斯今天已經不是1980年代的中國與蘇聯,美國以為可以聯合中俄一方對抗另一方的圖謀,是過時以及不切實際的,而當前中俄兩國共同應對美國,則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美國破壞國際政經秩序在先 中俄重申傳統國際價值規章

習近平主席這次訪俄,主要是出席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中國與其他28個國家參加俄羅斯的慶典,在歷史上中國曾與當時的蘇聯在亞洲主戰場合作打擊日本,在現實上西方一向認為是美國的原子彈打敗日本,忽視中國全民抗戰的堅韌與成果。

一個國家的政治演進,歷史事件有很大的影響,但更大的因素在於當前的局勢。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在國內與國際上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在破壞現行的政治與經濟秩序。聲言要「收購」格陵蘭、「收回」巴拿馬運河,以及「收買」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都是無視國際政治的傳統價值與規章;以「孤家寡人」之態勢,向全球發起關稅戰和貿易戰,藉此在與各國談判中「加徵」美國的附加條件。

在這個國際政治的大背景之下,中俄兩國發表《聯合聲明》,重申作為二戰結束成果的《聯合國憲章》,其宗旨與原則,是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不點名批評美國「為謀求自身霸權私利,圖謀篡改二戰勝利成果,顛覆戰後國際秩序原則」。《聯合聲明》大部分的篇幅只講中俄雙方的立場,以及在各個方面加強合作的措施,只有在兩處提及美國。其中一處是「堅決應對美國對中俄實施『雙遏制』」,所謂雙遏制是指美國試圖通過經濟制裁或技術封鎖等手段同時削弱中國和俄羅斯的實力;另一處是反對美國「部署破壞戰略穩定的全球反導系統、陸基中導系統」。美國的這兩個措施對中國和俄羅斯都構成威脅,共同點名批評美國,是有必要的,也突顯中俄兩國在這方面的嚴正立場。

《聯合聲明》的其餘部分,重點是中俄兩國在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方面的主張和共同措施,包括擴大互派留學生規模和合作拍攝電影等,還有在反恐緝毒等方面的跨境合作,更高層次的合作則表示在聯合國、金磚國家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和平地區平台上的合作。

美國以不同手段分別對付中俄 中俄以加強合作共同抵制美國

中俄兩國作為鄰邦,合作可以達到雙贏效果。中俄在不同領域分別受到美國的遏制,在《聯合聲明》中表達的立場,諸如提到「個別國家及其盟友利用貿易、金融限制等單邊非法限制措施,大幅提高關稅以及其他非市場化競爭手段,對世界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破壞公平競爭」。大幅提高關稅明顯是指美國的關稅戰,非市場手段是指美國以烏克蘭戰爭為名,沒收俄羅斯在海外的國有資產。中俄兩國雙方共同譴責這些行徑,顯示俄羅斯和中國相互支持對方的立場。

中俄兩國互相支持,向外界傳遞一個清晰的信號,就是中俄兩國在對抗美國方面有商有量,雖然中國表示合作的目的是「攜手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但實際上則會被理解為中俄兩國共同對付美國,因為美國在搞單極,並阻擾經濟全球化。

對付美國或者抵制美國對中俄兩國的遏制措施,並不表示中俄兩國結盟。結盟的概念是兩國在一切問題上都採取共同立場,但中俄兩國目前聲明和實際上採取的手段,都只是局限在兩國應有的鄰邦關係,以及共同抵制美國的制裁手段,距離兩國實際上全方位合作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聯合聲明》中表示,「完善中俄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客貨運輸效率、口岸查驗效率和通關能力」則是典型一例,目前中國與俄羅斯鐵路路軌分別採用標準制與窄軌制,火車在通關時要換軌,成為運輸與貿易的硬傷。

中俄之間還有歷史因素妨礙結盟,俄羅斯通過不平等條約佔領中國大量領土,並未歸還。在國際共運高峰期,中國也不服從蘇聯的「老大哥」地位。現實上中國也不贊同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的做法。俄羅斯作為歷史上曾經是十分強大的國家,現今還沒有放棄成為具有更大影響力的國家,是不可能接受與中國「平起平坐」。所以,結盟之說,遙不可及。

《聯合聲明》中表示中俄「始終視彼此為優先合作伙伴,共同抵制任何干擾破壞中俄傳統友誼和深度互信的圖謀」,強調這一點是暗指美國有圖謀干擾破壞中俄互信,表示共同抵制可以理解為加強合作,但看不出來有結盟的意思與意圖。

China, Russia Face Off with US Without Official Alliance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concluded his visit to Russia at a time when Washington and Moscow were locked in a stand-off over ending the Ukraine War, and the talk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over trade and tariff wars are drawing near. Given the backdrop of these sensitive events, Xi's trip was certainly watched closely by Washington. The West is also observing whether China and Russia will form an alliance. However, today's China and Russia are no longer the China and Soviet Union of the 1980s. It would be an outdated and impractical plot if Washington thinks that it can team up with either Beijing or Moscow to fight the other side. On the contrary, there is a wide room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o counter the U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Xi's visit to Russia was to attend the 8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 of the victory in the Soviet Union's Great Patriotic War. The two countries released a joint statement reiterating that the purpose and principles of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 accomplishment at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re the ground rul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ithout naming the US, they criticised its "attempts to revise the results of the victory of World War II and subvert the principles of the post-war international order, in a self-serving bid to pursue hegemony".

The joint statement, mostly about the stances of the two countries and 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only mentioned the US in two instances. One was the assertion that the two countries will "resolutely respond to the 'dual containment' policy pursued by the US against China and Russia". By dual containment, it refers to Washington's attempt to undermine the power of China and Russia simultaneously by economic sanctions, technological blockades and other means. The other instance was their opposition to the US's "deployment of global anti-missile systems and ground-launched intermediate-range missile systems that undermine strategic stability".

Both China and Russia face containment by the US in various aspects. "Certain countries and their allies have employed unilateral and unlawful restrictive measures such as trade and financial restrictions, substantial tariff hikes and other non-market-oriented means of competition. They constitute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world economy and undermine fair competition," the joint statement remarked. The term "substantial tariff hikes" obviously refers to the tariff war started by the US. "Non-market-oriented means of competition" are Washington's seizure of Russia's state-owned overseas assets in the name of the Ukraine War.

The message sent by China and Russia to the world is that they can work together to counter the US. Beijing said that the two countries collaborate for the sake of "jointly promoting an equitable and orderly multipolar world, as well as an economic globalisation that is beneficial and inclusive to all". However, this is understood as China and Russia joining hands to confront the US, which seeks unilateralism and obstructs economic globalisation.

Coping with the US or resisting its containment measures does not make an alliance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he concept of alliance means adopting the same position regarding all issues. However, China and Russia are still far from such a comprehensive collaboration. In fact, China does not support Russia's military operation in Ukraine. Historically powerful, Russia has not given up on becoming more influential to this day; it would not accept an equal footing with China either. A joint resistance can be understood as strengthened collaboration, but hardly any implication or intention of forming an alliance.

中俄不會結盟 但會共同抵制美國

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對俄羅斯訪問,這是在美俄就結束烏克蘭戰爭談判陷入僵局,以及中美就貿易戰和關稅戰談判前夕的敏感背景下的訪問,美國關注是必然的,西方也關心中俄是否會結盟。然而中俄今天已經不是1980年代的中國與蘇聯,美國以為可以聯合中俄一方對抗另一方的圖謀,是過時以及不切實際的,而當前中俄共同應對美國,則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習近平這次訪俄,主要是出席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中俄兩國發表《聯合聲明》,重申作為二戰結束成果的《聯合國憲章》,其宗旨與原則,是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不點名批評美國「為謀求自身霸權私利,圖謀篡改二戰勝利成果,顛覆戰後國際秩序原則」。

《聯合聲明》大部分只講中俄雙方立場,以及加強合作的措施,只有在兩處提及美國。其中一處是「堅決應對美國對中俄實施『雙遏制』」,所謂雙遏制是指美國試圖通過經濟制裁或技術封鎖等手段同時削弱中國和俄羅斯的實力;另一處是反對美國「部署破壞戰略穩定的全球反導系統、陸基中導系統」。

中俄在不同領域分別受到美國的遏制,在《聯合聲明》中就提到「個別國家及其盟友利用貿易、金融限制等單邊非法限制措施,大幅提高關稅以及其他非市場化競爭手段,對世界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破壞公平競爭」。大幅提高關稅明顯是指美國的關稅戰,非市場手段是指美國以烏克蘭戰爭為名,沒收俄羅斯在海外的國有資產。

中俄向外傳遞的信號,就是兩國在對抗美國方面有商有量,雖然中國表示合作目的是「攜手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但實際上則會被理解為中俄共同對付美國,因為美國在搞單極,並阻擾經濟全球化。

對付美國或者抵制美國的遏制措施,並不表示中俄結盟。結盟的概念是在一切問題上都採取共同立場,但中俄目前距離全方位合作還有很大距離。現實上中國也不贊同俄羅斯出兵烏克蘭;俄羅斯歷史上曾經十分強大,現今還沒有放棄成為具有更大影響力的國家,是不可能接受與中國「平起平坐」。共同抵制可以理解為加強合作,但看不出有結盟的意思與意圖。

閩祖廟赴台訪宗親里長 陸委會查宗教統戰

<轉載自20255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陸委會昨指出,中國大陸福建泉州富美宮以祖廟名義赴台遶境,卻連日拜會地方宮廟、蕭氏宗親會及里長,規避交流審查機制,已由主管機關蒐證,將依法嚴格查處。

陸委會指未收申請 疑避審查

陸委會昨發布新聞稿指出,中共近年以宗教交流之名,實質上對台統戰滲透,欲藉宗教信仰認同,達成政治認同、促融促統的對台政策目標。陸委會表示,有媒體報道福建泉州富美宮以祖廟名義赴台遶境,卻連日拜會各縣市地方宮廟、蕭氏宗親會及里長,今日將參加白沙屯媽祖遊莊活動,引發地方人士側目,「政府早於日前接獲檢舉,並派員全程稽查」。

陸委會說明,持續嚴格審查宗教交流案件,以建立健康有序的交流環境。台灣政府從未收到福建泉州富美宮來台遶境之交流申請,泉州富美宮的神轎卻四處造訪,就是否有人刻意規避申請或虛偽申請,從事大陸宮廟來台宗教交流,已由主管機關蒐證,將依法嚴格查處。

富美宮位於福建泉州鯉城區南門水巷後富美村,為知名王爺神廟宇,主奉蕭府大王(亦稱蕭太傅王爺)。明正德年間始建,清光緒七年移建今址,為泉州王爺信仰的中心,分靈(主神分身)台灣有2000餘處。

2025年5月6日 星期二

美眾院通過法案 促當局對台交往撤限

<轉載自20255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美國眾議院周一(5)口頭無異議通過《台灣保證實施法案》、《台灣國際團結法案》2項友台法案,前者要求國務院就「對台交往」提出解除自我限制的計劃;後者要求美國運用影響力及話語權,抵抗北京在國際組織「扭曲涉台決議」的行為。

美法規要求國務院審查對台交往準則

美國現行法律要求國務院就「對台交往準則」進行一次審查,並向國會報告審查結果。

中央社報道,5日表決的《台灣保證實施法案》要求國務院必須定期檢視與台交往所自我施加的限制,向國會報告,並列出解除的計劃。

《台灣國際團結法案》指出,聯合國大會1971年通過2758號決議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聯合國內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但並未處理台灣與台灣人民在聯合國或任何相關組織的代表權問題。

《台灣國際團結法案》要求美國在各國際組織中的代表,透過話語權、投票權及影響力,倡導這些組織抵抗「中國試圖扭曲涉及台灣的決議、用詞、政策或程序」等作為。

台灣當局對此表示感謝,認為突顯美國進一步深化美台關係的積極作為。

台軍漢光演習將召訓2萬後備軍 史上最大動員

<轉載自20255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國防部昨日發表年度施政績效報告,在推動後備制度轉型方面提到,今年漢光實兵操演將擴大後備軍人參演規模,將召訓2萬餘名後備軍人,採14天驗證「臨戰訓練」及「全程戰鬥」,並研擬手槍步槍不同姿勢射擊訓練。

中央社報道,台國防部總督察長室副總督察長周錦龍表示,台軍2024年所列11項「施政目標」,包含建構整體防衛作戰能力,提升三軍聯合作戰效能、符合實際戰場景况,提升聯合作戰訓練效能、推動後備制度轉型,強化軍民合作機制、爭取高質素人力等。

今年漢光實兵操演擴大後備軍人參演規模,後備部隊及常備部隊約召訓2萬員以上,是史上最大動員,採14天驗證「臨戰訓練」及「全程戰鬥」,磨練完整動員作戰程序,並研擬手槍、步槍採立、跪、臥姿射擊,提升實戰射擊應變能力。

針對2024年推動招募、留營成效,周錦龍表示,招募達成率95.1%(軍官、士官、士兵分別為108.3%102%91.2%),留營率達82%,超越年度計畫目標(76%)

台下周首實彈試射海馬斯火箭 射程可打閩浙沿海 將成攻台難題

<轉載自20255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軍向美國採購的首批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MARS,海馬斯),擬於下周一(12)在屏東進行實彈射擊,將是海馬斯火箭首度在台試射。海馬斯具高度機動性和精準性,在俄鳥戰爭中表現出色,被稱是烏「抗俄神器」,大陸軍事自媒體指出,海馬斯不容易防禦,將成解放軍攻台難題。

台軍向美方採購共計29套海馬斯系統,去年10月首批共計11套海馬斯系統及訓練模擬器交運到台灣,由陸軍第58炮兵指揮部接收並展開新裝備訓練。《聯合報》報道,這批海馬斯預計下周在屏東九鵬基地進行首次實彈射擊。根據台陸軍所發布射擊通報,512日將在屏東滿州、九鵬地區進行「地面武器射擊」。

有台灣軍事迷粉絲專業也稱,陸軍海馬斯系統已進駐九鵬基地。

海馬斯烏戰聲名鵲起 獲譽「抗俄神器」

另外,射程可達300公里的MGM140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首批16枚已在今年17日交運台灣,其餘48枚依美方排程於今年首季交運。由於這款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的運用,涉及本土防衛作戰及濱海作戰,將由海、陸軍共同研討聯戰機制。

美交運48枚短程彈道導彈

台國防部作計室聯戰處副處長蘇統偉上校表示,海馬斯是按照陸軍火力跨區增援的需求來籌獲,今年已經利用漢光電腦輔助指揮所演習的時機,驗證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火力支援協調機制和作戰區指揮運用,獲得的參數將會納入後續作戰計劃來修訂。

海馬斯因烏克蘭運用對抗俄羅斯,使其知名度大增。台灣向美國採購的29套海馬斯,主要武器為864枚精準火箭,射程約70公里;另外向美國採購84MGM140導彈,可扮演跨區增援、跨海反制任務要角。

陸軍事自媒體:海馬斯機動性高攔截難

大陸軍事自媒體「烽火觀點」指出,台軍逐步獲得海馬斯,以及自研的雷霆2000火箭炮也投入現役,不難猜測,未來台軍可能採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戰術,用這些火箭炮直接攻擊福建甚至浙江沿海城市。分析指出,這種攻擊很難防禦,除了海馬斯具高機動性,防空導彈也比火箭彈貴得多,就算能夠成功攔截,也必然牽制大量資源。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日民用機闖釣島 國防部促勿挑釁

<轉載自20255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與日本近日圍繞釣魚島紛爭升級。中國外交部亞洲司長劉勁松昨日就日本右翼分子駕駛民用飛機侵闖釣魚島領空向日本駐華使館首席公使橫地晃提出嚴正交涉,敦促日方立即停止非法侵主權活動,採取措施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中國海警局亦聲明,敦促日方立即停止一切違法活動。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張曉剛昨表示,中方要求日方嚴格約束本國公民活動,停止複雜化釣魚島海空域局勢的挑釁行徑,避免帶來不穩定不安全因素,影響中日關係發展大局。

新華社報道,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表示,中國海警艦艇上周六(3)在釣魚島海域例行巡航時,發現一架日本民用飛機上午1119分非法進入中方釣魚島領空,1124分飛離。中方海警艦艇隨即對其採取必要管控措施,並起飛艦載直升機警告驅離。

日指華船侵領海 提嚴正抗議

另邊廂,共同社報道,據日本防衛省、第11管區海上保安總部(那霸)稱,中方4艘船上周六中午1220分前後起相繼駛入釣魚島領海。其中一艘上有一架直升機起飛並飛行約15分鐘。約同一時間,有日本小型民用飛機在周邊飛行。

日本防衛省前日發布消息稱,日本航空自衛隊兩架F-15戰機緊急升空應對。外務省事務次官船越健裕向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提出嚴正抗議,要求防止再次發生此事。

張曉剛昨表示,日方言論顛倒是非、不負責任,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日方民用飛機非法進入中國釣魚島領空,嚴重侵犯中國領土主權,中國海警採取必要管控措施予以警告驅離,完全正當合法。中方將繼續採取有效措施,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索馬里拒認護照 台:大陸惡意唆使

<轉載自20255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索馬里民航局上月通告,政府據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通知所有航空公司營運商自430日起,由台灣或其附屬機構簽發的護照及旅行證件,不得用於進出及過境索馬里。台灣外交部昨稱,外長林佳龍指示成立因應小組,積極應對新型態打壓。

中國外交部早前對索馬里做法表示高度讚賞,台灣據此認為,北京的發言顯示索國受大陸惡意唆使。中央社報道,台灣涉外官員表示,外交部對此已表達嚴正抗議,並呼籲民眾在公告撤銷前,暫勿前往索馬里及與台灣友好的索馬利蘭(Somaliland)。索馬里蘭1991年獨立自索馬里,但未受國際廣泛承認。

報道引述該名官員稱,事發當時正在非洲斯威士蘭(台稱史瓦帝尼)訪問的林佳龍,已指示外交部成立因應小組,積極應對新型態打壓。

官員透露,美國眾議員帝芬尼(Tom Tiffany)、奧格茲(Andy Ogles)已聯名致函索馬里駐美大使,對此事表達嚴正關切,並警告索馬里若不撤銷決定,恐面臨「嚴重報復性後果」。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助推中梵關係進程 方濟各貢獻深遠

<轉載自2025429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瑞琪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中國宗教傳播學者>

剛逝世的教宗方濟各,在其12年任期內,帶來一系列滿創意的新風氣;對中梵關係正常化的進展,方濟各實有極大貢獻,值得我們細心回顧。不過筆者必須明確指出一點:推動中梵關係正常化,並不始於方濟各;他是繼承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本篤十六世兩人打好的基礎,而有切合新時代的進步而已。

兩位前教宗立下堅實基礎

在探討方濟各於中梵關係進程的角色之前,筆者願與讀者回顧兩位前教宗對中梵關係的一些貢獻。

於若望保祿二世當選教宗的1978年,中國大陸神職人員根本無機會出國到海外修讀天主教神哲學;而到教宗2005年逝世時,中國已有逾1000名神父修士修女在世界各地數十間宗座認可大學攻讀或深造,其中不少更是就讀設於羅馬的多所宗座大學。這大量出國深造而回流的中國教會人才,成為推動中梵溝通的良好基礎。

至於本篤十六世,亦於2007年發布一份2萬多字的《致中國天主教徒信》,當中帶有深厚的神學反省,作為引領中國教會正常化的指導文件。方濟各於2014年亦強調,上述信函將一直是教廷與中國發展關係的重要指引。

中梵關係正常化可以有很多不同階段,而最有標誌性的階段,莫過於中國與梵蒂岡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於這一事上,教廷其實一直在期待中。於若望保祿二世任內長時間擔任教廷國務卿的索達諾樞機(Cardinal Sodano),早在1999211日已向新聞界發言:「如果北京願意(中梵建交),我們可以馬上將目前在台北的使館今晚就搬到北京去,不必等到明天。」可見在中梵外交關係正常化方面,教廷是早有準備。

方濟各的環保呼籲 促進中梵合作

說回方濟各本人。他於2013313日當選教宗,翌日習近平先生在中國當選國家主席;方濟各主動向習主席發電訊致賀,而習主席亦有回覆致謝。可以說,中梵雙方的兩名新領袖,都很有睿智地作出交往上的心理破冰。

教宗方濟各眼見人類的貪婪及私慾氾濫已深深威脅到我們生存所依託的地球,於2015618日發表《願祢受讚頌》通諭,促請全球人士關心地球大自然生態。當時筆者即在天主教香港教區《公教報》發文,建議儘管在未有建立官式外交關係之前,中梵雙方在環保及守護地球方面實可努力合作,以形成巨大的環球社會力量,甚至牽頭成為宗教與國際政壇之間的合作平台。

結果,教廷的宗座科學院承接G20(二十國集團)峰會委託,負責環保方面的論壇,並於2017278日在梵蒂岡舉辦「反對器官販賣及移植全球峰會」,邀請到世界各地約80名專家出席,當中包括破天荒歷史上首次有中國官員組團參與。

教廷向中方發出橄欖枝後,中國在不久之後即行回禮。《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會議,20179615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舉行。中國作為主辦國,主動邀請梵蒂岡組團參與,教廷順理成章接受中方款待,並挑選了香港教區的環保先鋒鄭生來神父以專家身分出席。事實上,這一類專家層面的國際合作,一定程度上有助促進雙方在政治上的互信。

方濟各與飛行外交

202391日方濟各首次訪問蒙古,去程時專機獲中方同意飛越中國領空,教宗按教廷禮儀慣例向飛經的國家發電報問候致意。於電訊中,教宗向習主席及中國人民送上良好祝願,並表明會為國家福祉祈禱,祈求團結及和平。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答覆新聞界詢問時表示:「近年來中國和梵蒂岡保持溝通,中方願繼續與梵方相向而行,踐行建設性對話、增進理解,積累互信,推進雙方關係改善進程。」

事實上,這並非方濟各首次飛越中國領空——早於2014814日,當他前赴韓國出席當年的亞洲青年節慶典時,專機就曾飛越中國。當時教宗亦有向中方致謝及表達美好祝願,並在機上向隨行團隊表示,如果有機會,將非常樂意訪問中國。雖然教廷在向新聞界發布專機航程消息時,都循例說這是「按慣例」的舉動,但實質意義上,這是方濟各非常珍惜締造「飛行外交」的良機。

話得說回來,最早嘗試空中破冰之旅的,其實是若望保祿二世。198910月他前赴韓國的行程中,曾向中國申請飛越領空,但當時未得到許可,結果被迫繞道飛航而未能收破冰之效。

上述種種中梵接觸,只是促進交談及合作的初步嘗試而已。若論方濟各在中梵關係正常化方面的真正成就,必須數到經過多年雙方努力下,於2018年達成的中梵臨時協議。

2018年中梵臨時協議 成為新突破

2018922日,梵蒂岡和中國同時宣布,雙方已簽署「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協議」。該協議由教廷外交部時任副部長Antoine Camilleri與中國外交部時任副部長王超,共同在北京簽署。中國外交部以非常簡短的信息解釋說,雙方將繼續努力「推動雙方關係改善」。羅馬教廷的公報說,該協議「將就其本身的落實情况定期評估」,並提到「共同期望」是「能為在中國的天主教會生活、中國人民的福祉及世界的和平,積極貢獻」。該份協議確定了中國大陸的主教任命是由教宗作最終決定。

該年同日,對於中國大陸上最後8名過往未得教廷任命而自行接受祝聖為主教的神職人員,在審閱了多年來他們向教宗呈交的懺悔陳述及求情後,教廷宣布「決定重新接納到教會的共融」。他們是郭金才、黃炳章、雷世銀、劉新紅、馬英林、岳福生、詹思祿,以及於2017年去世的涂世華。不久後,教宗亦正式任命上述7人為各自所在教區的正權主教。

由於該臨時協議有效期為兩年,因此中梵雙方需一直保持密切接觸,並切實磋商期滿之前的續約事宜。可幸的是雙方在3次期滿之前,都順利同意續期。

結論

回顧教宗方濟各整個任期,中梵仍未正式建交,惟當中到處可見到教宗為建交而盡心盡力。今年34月世局急遽變化,更確證了中國與梵蒂岡這兩個各有14億成員的超級群體,若可以建立正式關係,必將有助於世界和平及人類生活的安定。中梵正式建交之日,作為天主教會成員,必定會感謝剛去世的教宗方濟各,以及他的兩位前輩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及本篤十六世,在這事上的偉大貢獻。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關稅戰焦灼 中國修煉內功

<轉載自2024426 明報 中國版 欄名:北京聞風 撰文:鍾鳴九>

2025年全國貿易摩擦應對工作會議242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當前中國貿易摩擦進入高強度階段,面對困難挑戰,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講究策略,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美對全球濫加關稅3周餘,北京觀察家稱,中美貿易摩擦歷經「起、升、轉」3個階段,目前雙方較量正焦灼相持,考驗中國定力。

特朗普近日公開表示考慮大幅降低對華關稅。有分析認為,濫加關稅亦令特朗普承壓,因此態度才有所緩和。「過招至今,中國已逐漸扭轉被動。」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指,特朗普從最初的高姿態,到集中火力對付中國,中國均冷靜應對。

學者:美放談判假消息試探中國

「但特朗普不大可能真正放棄強硬立場。」王義桅說,現在美國開始釋放中美關稅談判的「假消息」,此舉既是策略調整,也包藏試探中國的意圖。無論特朗普意欲如何,對中國的考驗仍然是自己能否穩得住。

關稅戰背景下,中國近半月對外合作交流明顯增多,並陸續發布多項擴內需舉措。昨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多措並舉幫扶困難企業。如加強融資支持、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並強調着力保民生,對受關稅影響較大的企業,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返還比例等。

本月以來,中央多部門加力應對關稅衝擊。商務部、海關總署先後分別召開美資企業圓桌會及進出口企業、行業協會商會座談會。中旬,國務院批覆同意《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23日,商務部又召開外資企業圓桌會。

學者:加速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 釋擴開放信號

「近期官方密集動作釋放出更為強力的調整信號。」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分析稱,此輪施策着重因應關稅衝擊,同時中央的注意力依舊在國內——加大金融支持,保障受影響企業生存重在支持民營企業;內外貿一體化旨在構建強大國內市場,與統一大市場建設並提,顯示兼顧應對局勢的力度與質量。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於27日再度審議《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昨表示,草案經過反覆修改後已較為成熟,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後及早審議出台。受訪學者稱,相關立法加速的指向性不言而喻,同時釋放出中國準備「逆勢」擴大開放的信號。日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行動方案》公布。高凌雲說,強化金融對外向型企業的支持,有利於形成更加適配外向型經濟的金融體系。「中國已有戰略定力,也在因勢漸次施展策略。」高凌雲強調,中國一直在按既定戰略推進經濟轉型,經此一戰,中國更堅定決心要提速提質,築牢抗壓發展的經濟底座。

中越海警北部灣聯合演練 檢查兩國越界船舶

<轉載自20254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海警局昨日(25)通報,中國海警永興艦、西沙艦與越南海警80048003船在422日至24日展開了今年第一次北部灣海域聯合巡邏。其間,雙方還展開海上聯合搜救演練,提升兩國海警聯合應急處置水平。

中越海警艦艇編隊按照既定方案和航線,沿中越北部灣海上分界線從南往北展開巡邏,觀察記錄兩國作業船舶和登臨檢查,對漁船民展展宣傳教育。行動共記錄越界作業漁船18艘,其中一艘是中國漁船,由中國海警登臨檢查;17艘是越南漁船,以喊話勸返。

這是2006年以來中越海上執法部門開展的第29次聯合巡邏,旨在持續深化拓展中越海警海上合作領域、增強執法合作實效,共同維護北部灣海域安全穩定及漁業生產秩序。


 








中越海警艦艇編隊沿中越北部灣海上分界線從南往北展開巡邏。

休漁期成菲挑戰主權時機 中國主動造勢應對

<轉載自20254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

為期三個半月的中國南海休漁期將於下周四(51)開始,菲律賓環境與自然資源部此前預告要到南海禮樂灘、司令礁考察生物多樣性,菲民間組織「這是我們的」(Atin Ito)聯盟也正組織5月到南海宣示主權。新一輪爭端一觸即發之際,中方發布南沙島礁生態報告、登礁巡查,被視為主動造勢應對。

此次中方調查的鐵線礁,與南沙第二大島中建島(菲控)同在鐵峙礁盤內,中國海警登上的沙洲距離中建島不足7公里。

中方實控沙洲將對菲駐軍形成極大壓力,因此鐵線礁成為近年中菲爭端點之一。去年3月,菲律賓組織國內外記者登上鐵線礁考察,中方海警執法人員登礁並查證處置。今年124日,菲律賓3003號和3004號船企圖登鐵線礁採集砂樣,被中國海警船攔阻管制、警告驅離。

華海警登沙洲距菲控中業島7公里

中國實施的南海休漁措施,也被菲方視為挑戰主權時機。去年5月中,菲民間組織Atin Ito召集100艘漁船組成船隊到黃岩島宣示主權,被中國數十艘海警船和海上民兵船阻止。菲海軍已表示今年會對Atin Ito提供必要支援,以彰顯菲方對南海的主權。

南海目前形勢複雜,美菲「肩並肩」大型軍演正在舉行(421日至59),內容包括模擬擊退對島嶼的攻擊,日本首度派艦參與427日於呂宋北部外海舉行的多邊海上演訓。

華發生態報告登礁展國旗宣南沙主權 稱鐵線礁牛軛礁4沙洲非填海 批菲垃圾危害珊瑚

<轉載自20254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自然資源部昨日發布調查報告,表明南沙群島鐵線礁、牛軛礁4個沙洲均屬於自然形成,批駁菲律賓等國有關「中國填海造陸」的指摘,報告並指控菲方持續施工建設中業島,以及菲方漁船活動和棄置垃圾的行為,影響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官媒也發布中國海警執法員登上鐵線礁巡查、展示五星紅旗宣示主權畫面,並清理菲方殘留的垃圾;專家指此舉顯示中方對相關島礁實現有效管控。

鐵線礁位於南沙群島北部,在菲控中建島和中國填海造島的渚碧礁中間。在鐵線礁南面約130公里的牛軛礁,位於南沙群島九章群礁東北端。

中國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南海生態中心、南海調查中心等單位昨日共同發布的《鐵線礁、牛軛礁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報告》指出,基於衛星遙感和現場調查數據,顯示鐵線礁礁坪上現有3個沙洲,牛軛礁礁坪上現有1個沙洲,均屬於自然形成,高潮時均露出海面。沙洲及附近海域沉積物高度同源,未發現陸源物質輸入;4個沙洲具備顯著的自然特徵,位置和形態呈現規律性變化,發育形成具有充足的物質來源,是正常的自然地理現象。

調查稱鐵線礁海星爆發致生態退化

調查表明,菲律賓炮製「中國在鐵線礁傾倒珊瑚碎屑」、有關國家造謠沙洲的形成是中方「填海造陸」等言論,毫無科學和事實依據。調查發現,鐵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環礁礁盤造礁石珊瑚覆蓋面積持續下降;牛軛礁珊瑚礁生態系統總體健康。報告指出,長棘海星爆發是導致鐵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主要因素;熱帶氣旋襲擊及頻繁的人類活動特別是菲律賓在南沙中業島(菲控)持續展開施工建設是影響鐵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因素。

菲建設中業島 大量棄置物危害生態

中新社引述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華梅介紹,現場調查期間,在鐵線礁海域發現有菲律賓等外方漁船未經許可非法開展捕撈作業,菲律賓在中業島上非法開展施工建設,相關調查站位發現有漁線、漁網、塑料包裝、鐵筒、玻璃瓶等人為棄置物,部分帶有菲律賓文,部分帶有產自菲律賓標識,「這些漁船活動及人為棄置物會對鐵線礁、牛軛礁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產生一定的脅迫性影響」。

央視昨援引中國海警消息報道,今年4月中旬,中國海警在鐵線礁實施海上管控,行使主權管轄權。報道稱,中國海警執法員登上鐵線礁進行巡查,並對菲方非法活動的相關情況視像取證。此外,中國海警執法員還在鐵線礁展示五星紅旗宣示主權,並清理鐵線礁上殘留的塑料瓶、木棍和其他碎片垃圾。

針對中國海警登上鐵線礁展開維權行動,中國南海研究院世界海軍研究中心主任陳相秒對《環球時報》表示,這表明中國海警對固有領土實現了有效管控和定期巡邏,展示了依法依規保護海洋環境的態度。


 









官媒昨援引中國海警披露,中國海警4月中旬在南海鐵線礁實施海上管控,行使主權管轄權,視像取證菲方活動情況。圖為海警人員登上沙洲清理菲方棄置垃圾。


 











海警在沙洲展開五星紅旗宣示主權。


 












中方在南沙鐵線礁調查時,發現產地為菲律賓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