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1年4月29日 明報 社評>
中央財經委員會周二召開第十一次會議,主題是「研究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由於全面基建的內容,涵蓋機場、鐵路、港口、水利設施等,很易被理解為「鐵(路)公(路)基(建)」舊路數,令人擔心會否重蹈2008年放水「4萬億」的覆轍。不過,細看今次「全面基建」的指向及重點,會發現「全面基建」,既不限於傳統「鐵公基」項目,涵蓋面更廣,亦不同於近年興起的新科技、新材料等「新基建」,而是基建網的聯網、補網,產業鏈的強鏈、補鏈,不僅有短期刺激內需、穩定經濟增長之效,更為長遠應對各種國家安全危機風險提早佈局。
中財委會議的官方表述,對全面加強基建的定調,罕見地提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稱「發展和安全,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雙翼,互為一體,缺一不可,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基建提及的幾大領域,就包括「加強國家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升應對極端情况的能力」。會議聽取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水利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應急管理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的彙報,可見全面基建涵括範圍之廣。
毋庸諱言,「全面基建」推出的背景,正值內地經濟增長面臨嚴峻挑戰之際,經濟下行壓力已經接近前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一般預料第二季GDP增速較首季的4.8%更差,令今年經濟要實現增長5.5%的目標難度加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將對中國經濟增幅的預測,從4.8%下調到4.4%。中財委會議召開前,內地股市連續兩天大跌,上證指數更跌破3000點心理關口。
不同4萬億「鐵公基」刺激內需兼強化安全
「全面基建」釋放的信號顯示,穩增長政策工具已紛紛出箱,正加快落地,有利於發揮基建的「加乘效應」,透過投資進一步擴大內需。今年首季,不含電力的基礎設施投資按年增長8.5%,成為經濟最大亮點之一。中財委會議強調,拓寬長期資金籌措渠道、加大財政投入,被解讀為「全面基建」唱主角,積極的財政政策提前發力,對地方政府基建專項債網開一面,成為今年穩增長的着力點。會議召開翌日,A股就吹響反攻號角,「大基建板塊」領漲。
全面基建不等於「大水漫灌」,中財委會議提出的五條原則是:一是立足長遠;二是適度超前;三是科學規劃;四是多輪驅動,即發揮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國資和民資多方面作用;五是注重效益,既要算經濟帳,又要算綜合帳。
全面基建重在「全面」,很多項目甚至是改造國土空間佈局的百年大計,或是精準的拾遺補缺,既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穩定和安全;又可滿足人民群眾對城市高品質生活、美麗鄉村生活的嚮往。例如,城市基建中的「公共衛生應急設施」建設,就是針對疫情爆發以來,很多地方傳染病隔離檢疫設施的不足,建設常備檢疫場所;城市防洪排澇、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亦是對去年河南鄭州等城市雨災的人命傷亡作出反思。而發展城際鐵路網、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佈局建設一批支線機場、通用機場,意味更多的省區都有機會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有機場」。
多建機場拓新運河 經濟戰略雙重意義
全面基建一些項目已規劃多年,具有經濟戰略意義。上周,由國家電網發起,31家企業、高校及社會組織組成了「新型電力系統技術創新聯盟」,將推進新能源、新型儲能、氫能綠色利用、電碳市場、電力需求響應等科技創新示範項目,預計總投入及產業帶動將逾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披露,未來3年將新建擴建機場達140多個,預計到2025年,民用運輸機場數量達到270個以上,但與美國兩萬多個機場仍差距巨大。中國2800多個縣,若每縣建一個通用(簡易)機場,每個機場1000米跑道投資需1億元,總投資就是2800億。上個月,有「世紀工程」之稱的廣西平陸運河項目,進入開工準備階段,這條全長約140公里的運河,連接西江幹流與北部灣海港,將是京杭大運河後,中國1000多年來修建的第一條人工運河,靜態總投資約680億元。
經過中美貿易戰,中央對安全與發展的關係有了新的認識,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透過俄烏戰爭,必令中央對未來地緣政治衝突,有了更深刻感受。從兩周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提出,到今次提出「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看得出中央為進一步強化疏通內循環,為未來外部危機挑戰,正在未雨綢繆。從國家安全角度看,通用機場戰時可作軍機備用機場,當鐵路公路遇襲中斷時,江河水運卻是炸不斷、打不垮的運輸大動脈,所以中財委會議斷言,全面加強基建,「對保障國家安全,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擴大內需,推動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