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荷蘭眾院通過涉台動議 反對大陸改變台海現狀

<轉載自202112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荷蘭眾議院繼上周通過動議,籲請支持台灣參與「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後,周二(1130)一天內通過兩個涉台動議,包括籲請政府聲明不接受中國大陸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以及敦促歐盟支持近日因台灣問題被大陸制裁的立陶宛。

荷蘭眾議院外貿委員會主席羅恩(Raymond de Roon)近日針對兩岸局勢緊張加劇,提案要求荷蘭政府表達不接受大陸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立場。針對立陶宛因允許台灣在當地設立代表處遭大陸把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另外兩名眾議員布雷克爾曼斯(Ruben Brekelmans)與米爾德(Agnes Mulder)共同聯署提案,基於歐盟成員國有權決定與台灣發展關係,籲請荷蘭政府促使歐盟以一致立場支持立陶宛。

兩項動議案分別以120票對30票、117票對33票通過,均獲大多數支持,羅恩希望此舉起示範作用,帶動歐洲其他國家跟隨,共同關注台海安全。外長克納彭近日回答國會質詢時曾表示,荷蘭希望降低台海緊張局勢,會盡力透過歐盟渠道促成;又認為歐盟已以不同方式支持立陶宛,相關提案或令荷蘭立場更明確。台駐荷蘭代表陳欣新感謝荷蘭國會,連續通過動議展現對台高度支持。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尊重各國人民民主權利——中俄兩國駐美國大使聯合撰文

<轉載自20211129 明報 觀點版 撰文:秦剛、安東諾夫>

(編者按:1126日,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及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阿納托利.安東諾夫(Anatoly Antonov)在美國《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網頁聯合撰文,本文為文章中文版,文內小題及重點黑體為編者所加)

2021129日至10日,美國將在線上主辦「民主峰會」,其自行決定誰能參會、誰不能參會、誰是「民主國家」、誰不是,是典型的冷戰思維,將在世界上煽動意識形態對立和矛盾,製造新的分裂。這種趨勢與現代世界的發展相矛盾,它不可能阻擋全球多極化架構的形成,但可能干擾這一客觀進程。中國和俄羅斯堅決反對。

民主不是一小撮國家專利

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共同價值。民主不是哪一個或一小撮國家的專利,而是各國人民的權利。實現民主的形式有多種,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一個國家走的道路行不行,關鍵要看是否符合本國國情,是否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是否帶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社會穩定,能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擁護,能否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貢獻。

對民主最基本的判斷標準,就是看人民是否有廣泛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利,人民的訴求能否得到回應和滿足,人民有沒有獲得感和滿足感。如果人民只有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後就進入休眠期,只有競選時聆聽天花亂墜的口號、競選後就毫無發言權,只有拉票時受寵、選舉後就被冷落,這樣的民主就不是真正的民主。

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全過程、最廣泛的人民民主,體現人民意志,符合中國國情,得到人民擁護。中國人民既有選舉權,又有依法廣泛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利,通過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中國還有8個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以及獨特的政治協商制度和機構。任何重大決策、任何涉及人民切實利益的問題,都要經過廣泛充分的協商討論,在各方形成共識的基礎上制定出體現人民意志、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實踐證明,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中國行得通、很管用。中方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各國生活在同一「地球村」,大家的事情大家要商量着辦。

俄羅斯是民主聯邦制的法治國家,實行共和政體。民主是俄羅斯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2020年公投通過的憲法修正案進一步加強了民主體制。在俄羅斯,民主的發展與文化和傳統密切相關。俄羅斯的議會制度傳統可追溯到100多年前。俄羅斯的政治制度正在穩步發展,需要一個穩定、平靜的環境來確保人民的權益。

民主應體現在國際關係中

民主不僅應體現在國內治理上,還應體現在國際關係中。真正有民主精神的政府都會支持國際關係民主化,而不是在國內提倡「民主」、在國際上推行霸權,在國內呼籲「團結」、在國際上製造分裂。儘管各國在特定問題上存在分歧,但應在相互尊重基礎上開展合作,實現發展繁榮。

各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不容侵犯。違反《聯合國憲章》等國際法基本準則,以打擊腐敗、促進民主價值觀或者保護人權為藉口干涉他國內政,阻礙他國發展,動輒揮舞制裁大棒,甚至侵犯他國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顯然是反民主的。

任何國家都無權用單一標尺衡量世界豐富多彩的政治文明。通過「顏色革命」、政權更迭,甚至動用武力等非法手段輸出本國制度,顯然是反民主的。

在國際事務中,各國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而不是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唯我獨尊、本國優先、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的做法,顯然是反民主的。

追求共同安全和共同發展是國際社會的主流願望。將意識形態作為打壓他國、推行地緣戰略的工具,追求自身絕對安全,製造分裂和對抗,顯然是反民主的。

世界上只有一個體系,就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只有一個秩序,就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只有一套規則,就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規則。侈談「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避談聯合國和國際法,以小集團規則取代國際規則,是修正主義,顯然是反民主的。

世界上層出不窮的戰爭和動盪一再證明,對外推廣「民主」,將自己的制度和價值觀強加於別國,嚴重破壞國際及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轟炸南聯盟(編者按: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軍事干涉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以及所謂「民主改造」都貽害無窮。各國應將主要注意力放在辦好自己的事情上,而不是對他國指手劃腳。對中俄的民主毋須擔心。某些外國政府更應反躬自省,想想他們國內發生了什麼。這些國家的各種集會被橡膠子彈和催淚彈驅散,這是自由嗎?看上去不太像。

停止挑動隔閡與對立

在國際社會面臨諸多全球性挑戰之際,各國迫切需要加強協調與合作,共同推動人類進步事業。特別是今天,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促進經濟發展和打擊跨境威脅。

中國和俄羅斯呼籲停止在「價值觀外交」的旗號下挑動隔閡與對立,各國之間踐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國際關係理念,推動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和諧共處。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民主峰會策動分裂 邀台出席繼續玩火

<轉載自20211128 明報 社評>

美國將於下月9日至10日召開「民主峰會」(The Summit of Democracy),國務院的與會者名單甫公布,就引起議論紛紛,台灣名列其中,被認為是美國繼續打「台灣牌」的明證,引發北京強烈不滿。在全球近200個國家中,僅100多國獲邀出席,其中不少國家的所謂「民主」程度乏善可陳,被認為是因地緣政治因素而上榜。「民主峰會」名不副實,正如中國外長王毅所言,這場峰會「本質上是打着民主旗號在世界上策動分裂」,「服務美自身戰略需要」,做法「違背時代潮流,注定沒有前途」。

邀請名單備受質疑 人為劃線突顯混亂

從這份名單看,中俄不獲邀並不奇怪,但在東盟10國中,只有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3國上榜,連新加坡都未獲邀,令人意外;在南亞,也只有印度、巴基斯坦、馬爾代夫、尼泊爾獲邀,而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被排拒在外,人為劃線意圖明顯;在中東北非地區,更僅有以色列、伊拉克兩國獲邀,而後者明顯是作為前者的陪襯,沙特、埃及等地區大國均未獲邀,亦從反面證明美國當年鼓勵「阿拉伯之春」的失敗。

即使按照美式標準,獲邀國家的「民主」程度也有天淵之別,有「巴西特朗普」之稱的極右翼民粹主義總統博索納羅,威脅或不接受明年大選結果,同時攻擊司法機構、政治對手和新聞自由,卻仍然獲邀出席;匈牙利和土耳其,據說是因其領導人的個人獨裁傾向,分別成為歐盟和北約的唯一缺席者,但有同樣問題的印度、菲律賓、波蘭等國,卻成為座上賓。有分析認為,美國的戰略利益,才是獲邀名單的唯一標準。如仍獲邀出席的菲律賓、烏克蘭、巴基斯坦等國的上榜理由,似乎可以分別被解讀為抗衡中國、俄羅斯以及協助反恐。難怪有評論認為,這份邀請名單「突顯21世紀民主的混亂性質及美國與某些盟友和伙伴的關係」。美國將一些傳統伙伴排除在「民主陣營」之外,固然會加深雙方隔閡,而被質疑「民主倒退」的國家受邀,也會影響峰會的「信譽」。有人權組織就質疑,「民主峰會」能否令各地民主獲有意義的推動。

今次峰會,實質上是美國披着「民主」外衣,推行集團政治、挑動陣營對抗之舉,似乎在創造新的「分界線」,並試圖將「民主」一詞「私有化」,即讓美國擁有民主的解釋權。惟經過去年大選後國內嚴重的憲法危機,美國已無法將自己展示為「民主的燈塔」,本月初,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公布的一項對16個發達經濟體的調查顯示,在這些均為美國盟友和伙伴地區的受訪者中,僅17%的人認為「美國的民主」值得仿效,23%認為「美國的民主」從來不是什麼好榜樣。而總部位於瑞典的國際民主與選舉援助研究所(IDEA),上周更指美國已成為「威權主義傾向的受害者」,並首度將其列入「民主倒退國家」名單中。

在「民主峰會」的與會者名單中,最具爭議性的獲邀者當屬台灣,雖然獲邀名單中的科索沃未獲中國承認為主權國家,也非聯合國成員,但科索沃在國際上已獲得近百個國家承認;儘管美國有意在名單中使用「參與者」(Participants),而迴避「國家或地區」之類的用詞,但明顯是將台灣與主權國家並列,擴大台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的空間,說穿了,還是繼續打「台灣牌」的思維。

續打台灣牌言無信 拜登挽救跛腳危機

儘管在中美元首的視訊會面中,習近平向拜登強調了台灣問題的嚴峻性,拜登也重申了美國堅守「一中」、不鼓勵台獨的立場,但習拜會後10多天來,美軍戰艦再度穿越台灣海峽示威,美國國會議員又一次乘搭軍機抵台訪問,又邀請台灣當局以「Taiwan」名稱參與幾乎全部是主權國家參與的國際會議,以致國台辦指摘,美方「所列的涉台稱謂是錯誤的」,在在證明華府不會放棄打「台灣牌」來牽制中國,正如王毅日前所言,美方「堂而皇之為『台獨』勢力提供國際舞台,只能證明自身的言而無信」。

美國政府繼續打「台灣牌」,最根本原因是,拜登上台不到一年,支持率就大幅下滑,已現跛腳態勢,出現權力危機。他除了打「連任牌」來穩定民主黨的支持力量,還要靠打「台灣牌」來維繫國會內的施政支持,現階段他也很難有調整對華政策的空間。事實證明,只要在政治、經濟或軍事上不用付代價或代價不高,美國還會樂此不疲地打「台灣牌」。

對於台灣民進黨當局來說,雖然現今似乎只要抱緊美國這棵大樹就安全無虞,但必須認清,美國今日可以對北京言而無信,未來對台灣的保障也未必靠得住。今次蔡英文無緣「民主峰會」,只及派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和駐美代表蕭美琴代表,也被解讀為「美中共管台獨」的結果。無論如何,在中美台三角關係中,台灣處於最脆弱的地位,出席一場名不副實的「民主峰會」,對於台灣的處境並不會有任何改變。

總統熱門倡建交北京 洪都拉斯捲兩岸中美角力

<轉載自20211128 明報 加東版 >

中美洲洪都拉斯今(28)舉行大選,其一焦點落在這個台灣邦交國牽涉的兩岸以至中美角力。熱門的左翼總統候選人卡斯特羅(1)曾提出上台後擬改跟北京建交,恐衝擊陸台和中美的國際政治平衡。台方表示將尊重洪國選舉結果,但警告說大陸未必兌現承諾。拜登政府派出國務院高官出訪當地,敦促洪方維持外交現狀,被北京批評粗暴干涉別國內政。

美派助卿游說勿改現狀

被視為總統熱門的卡斯特羅(Xiomara Castro)是在2009年政變中落台的前總統塞拉亞之妻,代表左翼自由重建黨(LIBRE)出選。她此前兩度角逐總統皆落敗,但民調顯示她這次有望成功,支持度領先執政國民黨(PNH)對手、首都市長阿斯富拉(Nasry Asfura)17個百分點,可望打破該國由國民黨與自由黨(PLH)輪流執政的局面。

卡斯特羅提出改跟北京建交,以引入對方投資。她6月底在社交平台寫道:「我信奉多元化,故倡議與中國大陸展開國際關係,這將有助我國融入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

台灣:注意北京承諾口惠而實不至

然而,這意味着洪都拉斯須結束1941年起跟重慶國民政府建立、延續至現時台灣當局的邦交關係,掀動中美與陸台的微妙政治平衡。目前外交上承認台灣的國家只餘15國,9個在中南美及加勒比海地區,洪都拉斯跟台斷交將是北京外交勝利。

在北京,外交部表示「一個中國」原則是大勢所趨。台方則指會尊重洪都拉斯選舉結果,但同時提醒洪方注意北京口惠而實不至的承諾。

美國西半球事務助理國務卿尼科爾斯(Brian Nichols)上周率團出訪洪國,向兩名總統候選人說明洪、台關係之重要,表明華府盼洪方維持現狀,並就北京對中美洲帶來的風險示警。

曾任財長和央行行長的卡斯特羅顧問諾埃(Hugo Noe)上周二(23)接受路透社訪問強調,卡斯特羅尚未作出最終決定,強調會衡量「其他行業可能提出的好處和壞處」。他承認還會考慮到美國對這議題的敏感度,「因為其他東西——例如在美國的洪都拉斯人(移民)、我們的貿易關係——都會受到影響」。

中方表示,美國公然違背一中原則,公然粗暴干涉他國內部事務,叮囑拉美人民警惕美國視中美洲作「後院」的霸權做法。

洪都拉斯是美洲最貧困國家之一,颶風天災和新冠疫情加劇本已受困於貪污和毒品問題的管治危機。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何謂台獨「突破紅線」? 朱指反分裂國家法列明

<轉載自202111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習拜會」中強調「台獨」若突破紅線,大陸將採斷然措施。針對何謂突破「紅線」,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昨(24)回應稱,大陸《反分裂國家法》明確規定了法律底線、紅線。《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列明,在三種情況下政府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分別是「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

據國台辦網站,朱鳳蓮在記者會上指出,「台獨」分裂是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也是民族復興的嚴重隱患。針對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大陸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 解放軍東部戰區日前將組織軍事活動明確定位為「戰備警巡」。朱鳳蓮對此回應稱,這是應對「台獨」勢力謀「獨」挑釁的必要舉措。

12中企遭美列入「貿易黑名單」

另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商務部周三(24)27個實體和個人列入「軍事最終用戶」,當中涉及12間中國企業。遭列入黑名單的中企包括杭州中科微電子、湖南國科微電子股份、新華三技術(New H3C)、西安航天華迅科技和蘇州雲芯微電子科技。美商務部聲明指,部分受制裁中企支持中國軍方的量子計算工作,指它們與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對立。

國台辦:台獨清單不止蘇貞昌等3人 藍綠兩黨金主遠東集團 大陸業務「違法」重罰5億

<轉載自202111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大陸月初公布第一批「台獨頑固分子清單」,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立法院長游錫堃、外交部長吳釗燮3人在列。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昨表示,清單「絕不止這3人」,並稱近期有個別「台獨」分子稱對未被列入清單感遺憾,「別着急,有他們真正遺憾的時候」。另外,台灣藍綠政治獻金大戶遠東集團,在大陸投資企業被指「違法、違規行為」已重罰4.74億人民幣(下同)

據國台辦網站,朱鳳蓮在記者會上表示,蘇貞昌、游錫堃、吳釗燮等極少數「台獨」頑固分子挑動兩岸對立、破壞兩岸關係、圖謀分裂國家、危害台海和平,大陸依法對其懲戒;可以明確的是,「台獨頑固分子清單」上絕不止這3人。「我們也注意到,近期有個別台獨分子跳得挺高,甚至聲稱對未被列入清單感到遺憾。別着急,有他們真正遺憾的時候」。但她未透露其他被列入清單的具體人名。

批中共無恥 台駐德代表:怎可漏我

國台辦本月5日稱,陸方「依法」懲戒列入清單的「台獨頑固分子」,禁止其本人及家屬進入大陸和香港、澳門,限制其關聯機構與大陸有關組織、個人合作,絕不允許其關聯企業和金主在大陸謀利等,並將採取其他必要的懲戒措施。台灣駐德代表謝志偉在清單公布3人後,於facebook上抗議,表示自己「多年來未改初衷地捍衛台灣主權,力挺西藏、香港、新疆民運;痛批中共無恥」,稱「怎麼可以漏掉我」。

此外,就台灣遠東集團在陸投資企業遭巨額罰款一事,朱鳳蓮表示,遠東集團在大陸5省市的「違法、違規行為」,已被陸方課處約4.74億元(5.78億港元)罰款,並收回其中一家企業的閒置建設用地。她又強調,大陸鼓勵支持兩岸正常經貿往來,依法保障台胞台企的合法權益,但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企業一邊在大陸賺錢,一邊給「台獨」頑固分子充當金主提供金援。至於被認為有藉打壓金主操控台灣選舉的意味,朱鳳蓮則稱,陸方「從不介入台灣地區選舉」。

日本《產經新聞》昨引述消息稱,解放軍海軍兩艘071型船塢登陸艦,11月中旬穿過沖繩縣與那國島與台灣之間的海域,在花蓮外海停留了一段時間。報道稱,兩艘海軍艦艇隸屬於解放軍負責東海、台灣前線的東海艦隊。花蓮有一處長約10公里的碎石灘,也有軍民合用的花蓮空軍機場,是台灣防禦的重要據點。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沒有災難的競爭

<轉載自20211124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中美兩國元首1116日舉行視頻會議,談了3個多小時,但會後並沒有聯合公報,外媒分析,這是因為沒有談出什麼結果,所以「無事可報」!早前BBC引述美國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亞洲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的話,她說「中美雙邊關係不會重啟(reset)」,原因是兩國「正進行結構性競爭」。

拜登政府「邊談邊打」

「不會重啟」,其實是難再和好如初的意思!事實確是如此,上周二(美國時間上周一)的視頻會議剛結束不久,拜登上周四就宣布美國正考慮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意味美國官員不會出席北京冬奧開幕儀式。當大家以為中美高層開始面對面會晤、應該是關係回暖的迹象,現在看來只是一廂情願。

特朗普任總統期間,美國對華先後發起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全面封殺中國,並且有中美「脫鈎」之說,兩國關係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到拜登上台,兩國恢復有限度接觸,但美國衝着中國而來的做法並未停止,拜登政府更積極整合盟國試圖「圍堵」中國,這種「邊談邊打」的手法,令人看不清中美關係會如何走下去。

中美由「準盟友」到摩擦不斷

在中美建交之後到冷戰結束之前,兩國關係主要在共同應付蘇聯的威脅,某程度上是「準盟友」的關係。到冷戰結束,美國成為獨一無二的世界霸權,中美「結盟」已再無需要,兩國關係開始不斷出現摩擦,人權與最惠國待遇、李登輝訪美觸發台海危機等等,雙方持續對抗,關係跌入低谷。

1997年江澤民主席訪美,中美發表的聯合聲明宣布「兩國共同致力於建立中美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強調不搞對抗、相互友好,加強合作。然而,美國國會和輿論的主流意見都並不接受「戰略伙伴關係」的定位,認為日本和韓國才是美國在亞洲的戰略伙伴。

20011月喬治布殊上台,隨即否定了「戰略伙伴關係」的說法。被提名為國務卿的鮑威爾說:「中國不是戰略伙伴,但中國也不是我們無法迴避和不可轉變的仇敵。中國是一個競爭者,一個地區性的潛在對手,但它也是貿易伙伴。」同年9月,美國發生911恐襲事件,喬治布殊的政策轉向全力反恐,主動跟中國修好,2005921日美國時任副國務卿佐利克(Robert Zoellick)發表演講,鼓勵中國成為國際體系中「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中美在20052006年先後啟動了高層戰略對話和戰略經濟對話。

深厚的戰略互疑

很多分析都指出,喬治布殊年代華府就準備「收緊」對華政策,但911事件改變了一切,令兩國關係得到了一個小陽春時期;到20064月胡錦濤主席訪美,中美雙方同意努力建設「21世紀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但是,這種友好氣氛並不長久,很快就急轉直下,再次由合作變成對抗(註1)。

中美之間難以發展長期的合作伙伴關係,主因是雙方都存在着深厚的戰略互疑(Strategic distrust)而非戰略互信,中美在長遠策略的意圖上都有極深的互不信任,關係友好時期都是基於有共同敵人(前蘇聯、恐怖主義),當敵人被消滅後,關係就回到敵對狀態。

中美兩國有截然不同的政治傳統、價值體系和文化根源,經幾十年「實踐證明」,雙方的鴻溝可能無法拉近,對抗似乎成了宿命。近幾年「特朗普—蓬佩奧」把中國「妖魔化」進而激起了美國國內以至國際上的反華情緒,拜登政府只能順勢而行,中美關係不但難言向好,不至惡化甚至擦槍走火已是非常「幸運」!

拜登對華「模稜兩可」

拜登政府對當前中美關係有沒有任何明確定位?《紐約時報》一篇評論指「拜登試圖建立一個『護欄』,讓美國和中國避免戰爭,這一點值得讚揚。但僅僅有護欄是不夠的」。文章批評拜登政府在鷹派和改革派之間,對華政策表現得模稜兩可(註2)。

「模稜兩可」的最佳註腳,可見諸現任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和現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政策協調員坎貝爾一篇長文:〈沒有災難的競爭〉(註3);寫此文時,蘇利文還未正式出任國安顧問一職,但他向來是民主黨的外交智囊,一直認為拜登的對華策略應該結合競爭與外交接觸,兩國的對抗關係不能因針鋒相對的衝突而導致世界大戰。

正面衝突以外可「去很盡」

評論認為(註4),華府在五大議題上要跟中國取得平衡,它們是貿易(在中長期或會降低部分中國產品關稅,但對敏感行業零部件的關稅會繼續);科技(繼續特朗普年代的強硬立場,但會更具連貫性,拉攏盟友站在同一陣線);台灣(深化與台灣的往來,但不會過分高調,例如派美方高官訪台);香港與新疆(進一步加強針對措施,但對港政策不會大調整);國際合作(扭轉「美國優先」,與盟友一道)。

「沒有災難的競爭」說得冠冕堂皇,意思就是美國將會跟中國激烈競爭,但會盡量避免觸發正面衝突,尤其爆發戰爭(災難),除此之外,美國會去得很盡。現在美國循各種途徑打擊中國,但又準備跟中國舉行軍備控制談判,就是要保證「沒有災難的競爭」。

內地幾位軍事專家曾以「超限戰」描繪未來的國際爭鬥,它是一種超越傳統戰爭的新式戰爭手段,包括貿易戰、網絡戰、資源戰、媒體戰、金融戰、文化戰,這些領域都會是未來打得激烈的戰場,但打的都是無形的戰爭;世界表面上仍然和平,但「戰敗」一方仍會「傷亡慘重」,這也許就是中國版「沒有災難的競爭」!可以預見,未來中美關係只會更加緊張,雙方出現衝突的範疇也會更多。

蘇利文承認,中國不是前蘇聯,中國經濟實力更強勁、外交策略精細、意識形態也比蘇聯更有彈性,故此,中美目前的關係不是美蘇年代的冷戰、世界分成兩大陣營,現在中國是深度融入國際體系,跟美國經濟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認為兩國關係應是美國主導競爭、然後向中國提出合作,但拒絕在任何涉及美國利益的問題上讓步。

美國一大「優勢」:能動員大批盟友

美國對華政策的其中一大「優勢」,是能夠動員大批盟友支持,蘇利文的文章特別強調,美國不應單挑中國,美國加上盟友及合作伙伴,足可在所有領域制衡中國!此外還有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世貿組織,都是由美國設計及建立,美國絕不能放棄、放手讓中國重劃規則。

美國盟友除了傳統的北約,還有非北約盟友圈(Major Non-NATO Ally, MNNA),圈內國家都是美國的軍事盟友,美國會向它們提供軍備和金融援助;近30多年來,多任總統都會收納一批國家進MNNA,加上政治和情報上美國又有五眼聯盟、AUKUS、「印太聯盟」,名目繁多,都是為了孤立中國,力圖在競爭時可佔上風。

美國在全球各個領域不停拉攏「盟友」,或游說其他國家成為「自己友」,目的都是要抗衡中國(連美國國內投資1萬億搞基建也是為了抗中)!雖說現在不是冷戰年代,但親美(西方)還是親中,其實都已儼然分成兩大陣營,要走中立路線並不容易。在新形勢下,香港全面融入國家發展、跟西方世界漸行漸遠,將是無可逆轉的趨勢。

1:參考:胡勇:〈冷戰後中美關係定位演變與新型大國關係構建〉,《國際展望》,2015年第2

2Peter Beinart:〈拜登在中國問題上想兩全其美,他錯了〉,《紐約時報》中文網,20211119

3Competition Without Catastrophe: How America Can Both Challenge and Coexist With China, by Kurt M. Campbell and Jake Sullivan, Foreign Affairs, Sep/Oct. 2019

4:參考:〈中美關係:拜登的對華政策將如何突出競爭、避免衝突?五大議題剖析〉,BBC中文網,20201229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回應官媒「統一後收入增」 蘇貞昌:再富有的人一夕消失

<轉載自2021112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出席彰化縣彰濱工業崙尾區台電「彰一開閉所」的啟用典禮時,就早前內地官媒《人民政協報》刊文稱「兩岸統一後,台灣民眾每人每年收入可提高2萬元新台幣」一事作出回應。蘇貞昌說,內地「再富有、再有錢,你看看它最有錢的人一夕消失,最漂亮的女星幾個月會不見,我們看起來再有錢,寧可在台灣自自由由,大家快樂最好。」內地官媒稱,統一後台灣每年省下的高額軍費和「金援外交」開支可達6000億元新台幣。換言之,取消這兩項支出,可讓台灣2300萬民眾每人的年收入提高新台幣2萬多元。

內地學者:「一中」只能由中方定義

<轉載自2021112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內地學者指出,降為代辦級是一種中間狀態,再往下走是斷交,如果對方改善關係,事情有往回走的可能。但如果立陶宛仍一意孤行,不排除斷交的可能。

崔洪建:仍一意孤行 不排除斷交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向《環球時報》表示,中方之所以沒有採取更進一步的措施,主要是考慮到不要讓此事對中歐關係「過度衝擊」。「立陶宛給其他歐洲國家做了一個負面示範,不排除其他國家存在潛在問題」。他稱,目前向歐洲人強調「一中原則不能違反」並不足夠,「需要說清楚,一中原則只能中方定義,不能由歐方定義」,而且需要將較為模糊的一中原則轉化為明晰的一中政策。

根據外交部網站,代辦是最低一級的外交代表,所受禮遇低於大使、公使,但享有的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相同。對於降為代辦級,崔洪建指出,沒有大使,駐當地的外交機構不再有本國的全權授命,無法開展很多重要外交工作。首先受衝擊會是經濟領域,包括貿易、農產品檢疫等領域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立陶宛亦意識到這點,前任總理、現職國會議員斯克維爾內利斯上周五指出,立、台互相設立代表處,顯然是要直接把與大陸的關係畫上句號,立陶宛將不會與大陸有任何外交、貿易或者經濟關係。立陶宛外長蘭茨貝吉斯亦表明,受到中國的壓力,「立陶宛面臨着某些經濟和金融問題」,希望歐盟給予支持。

北京不滿設「台灣代表處」違「一中」 中國:關係降至代辦級 立陶宛:有權與台合作

<轉載自2021112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北京不滿立陶宛容許台灣在當地設立辦事處,宣布與立陶宛之間的外交關係,降為最低級的代辦級。大陸外交部稱,立陶宛公然製造「一中一台」,背棄兩國建交公報中所作政治承諾,在國際上製造惡劣先例。立陶宛表示遺憾,再次重申堅持「一中」政策,但稱擁有與台灣擴大合作的權利。此次是自1981年以來,中國再有外交降級。《環時》社評指,若立陶宛在台問題有進一步破壞行動,中國或與其斷交,形容立陶宛是「蕞爾小國」,人口沒北京朝陽區多,是打架的大象腳底下的老鼠,甚至跳蚤。

台駐立陶宛代表處於上周四,在首都維爾紐斯正式掛牌成立,是台灣首次在非邦交國家以「台灣辦事處」設處,台灣形容為外交勝利。

環時:人口少過朝陽區 大象腳底下的跳蚤

大陸外交部昨午發出聲明,稱立陶宛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和反覆交涉,公然在國際上製造「一中一台」,背棄在兩國建交公報中所作政治承諾,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政治基礎,被立陶宛破壞,為維護主權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方不得不將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立陶宛政府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又敦促立方立即糾正錯誤,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和強大能力。聲明也正告台灣方面,稱無論台獨勢力如何歪曲事實、顛倒黑白,都改變不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企圖挾洋自重,搞政治操弄,最終必將是死路一條。

美立將簽46億進出口協議

據路透社,立陶宛對中方決定表示「遺憾」,重申堅持一中政策,允許設立台灣辦事處是基於經濟利益,又稱有權擴大與台灣合作,以及設立非外交形式的使團,以確保雙方關係的實質發展,「正如許多其他國家所做的一樣」。

維爾紐斯的立場獲得鄰國波蘭的支持,同時,立陶宛外長蘭茨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周二將訪問華盛頓,與美國副國務卿費爾南德斯(Jose W. Fernandez)討論擴大和深化經濟互利關係的可能。華盛頓亦向立陶宛提供支持,雙方將簽訂一項達6億美元(約46.8億港元)的進出口信貸協議。

台:非北京所稱「內政事務」

在台灣,陸委會表示台、立發展雙邊友好合作關係,是國際社會成員交往的基本權利,並非北京方面所稱的內政事務,其無權置喙;又批評中共當局干預介入其他國家的主權行為、在國際散佈其錯誤「一中原則」的不實論述。

外交代表分三級 代辦最低

根據外交部網站,國家互派的外交代表分為大使、公使、代辦三級,其中代辦是最低的級別。中國40年間,兩次降級外交關係都是因為台灣。1981年,荷蘭政府批准企業向台灣出售潛艇,中方決定與荷蘭的外交關係由大使級,降為代辦級,直到1984年才恢復大使級。

大陸與立陶宛在1991年建交,立陶宛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今年立陶宛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1互動機制、國會表決通過認定北京對新疆維族「種族滅絕」等;8月,北京曾因立陶宛允設台灣代表處一事,召回駐立大使,而立陶宛則在9月,召回駐華大使。



中方採嚴厲措施以儆效尤

<轉載自20211122 大公報 欄名:隔海觀瀾 撰文:朱穗怡>

對於立陶宛違背一個中國原則,批准台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中國外交部昨天宣布將中國與立陶宛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這是繼今年8月中方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方召回駐華大使後,再次祭出嚴厲措施捍衛一個中國原則。「代辦級」是中國對外關係中最低級別的外交關係,如果再降級,就意味着兩國將斷交。由此可見,中方對損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的惡劣行徑絕不容忍,必採取斷然措施遏制和打擊「台獨」勢力和外部干預勢力。

此次中國進一步降低中立外交關係層級,除了是要給立陶宛一個教訓外,更是「殺雞儆猴」,警告其他國家勿步立陶宛後塵。

這些年台灣地區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設立的辦事處主要以「台北」為名,但立陶宛卻打破慣例,允許民進黨當局以「台灣」為名在立陶宛首都開設「代表處」,視台灣地區為「國家」,企圖搞「一中一台」。立方已經嚴重違背1991年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立陶宛共和國建交聯合公報》:「立陶宛共和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立陶宛共和國政府承諾不和台灣建立官方關係和進行官方往來。」但如今立陶宛竟批准台當局設立有「官方性質」的「代表處」,根本就是背棄在中立兩國建交公報中所作的政治承諾,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干涉中國內政,性質極為惡劣。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合情合理合法。

中立兩國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不僅意味着雙方的政治交流陷入停擺狀態,在經貿方面也對立陶宛產生實質的制裁效應。立陶宛經濟以出口貿易為主,中立關係惡化,對立陶宛最大的影響就是經貿領域。立陶宛與中國有往來的領域包括高科技、農業、食品加工、木材、服飾與物流業。早前已有立陶宛商界人士表示,由於從中國進口原物料受到限制,穀物業已遇到問題,木材業也面臨類似挑戰,乳製品業、肉品業則擔心出口受到影響。

中國罕見降低與他國的外交層級,上一次使用這樣的手段已是40年前了。1981年因台灣準備向荷蘭購買6艘劍龍級潛艇,中國於是把與荷蘭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最後荷蘭只交貨了2艘潛艇,中國才於1984年恢復與荷蘭正常的外交關係。這次中國再次使用「外交降級」的手段,不僅是要制裁立陶宛,更是要警告那些蠢蠢欲動的歐洲國家不要在台灣問題上挑戰中國的紅線。

近年,美國實施全面圍堵中國的策略,加大打「台灣牌」的力度,歐洲一些在安全上依賴美國的國家為了討好華府,企圖跟隨美國的腳步,加強與台灣方面的關係。去年捷克參議長率團訪台。上月台外事部門負責人竄訪捷克、斯洛伐克和比利時。

中國對立陶宛與台當局勾連的行徑採取嚴厲措施,勢必對歐洲一些企圖在台灣問題上搞小動作的國家產生警告和震懾的效應。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人民政協報稱統一省軍費: 台人均年收入可增2萬元

<轉載自2021112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全國政協機關報《人民政協報》昨刊文稱,未來台灣統一後,中央政府將針對台灣的「省情」,實行有別於港澳地區「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但前提是兩岸和平統一。文章又稱,統一後台灣民眾年收入或可增加2萬元新台幣。

《人民政協報》昨在第五版「兩岸經合周刊」刊出《為什麼說台灣的前途在於統一?》一文,指出如果未來兩岸統一,除「台灣特別行政區」財政收入可用於改善民生外,台灣普通民眾恐怕最有感和最直接的好處,是台灣可省下每年6000億元新台幣軍費和金援外交開支,「僅這兩項支出的取消,就可以讓台灣2300萬民眾,每人每年收入提高2萬多元新台幣」。

文章認為,兩岸統一後,中央政府在台灣設立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中央政府將針對台灣的「省情」,實行有別於港澳地區「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包括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况,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和感情;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台灣民眾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這一切的前提是和平統一。

台外長:就最壞情况做好戰備防禦

另外,台外長吳釗燮日前接受瑞士電視台專訪,提到兩岸情勢從未像現在如此緊張,大陸升高對台灣的軍事威脅是非常真實的,必須就最壞的情况做好戰備防禦,並增強國防安全實力。中央社報道,國民黨昨發新聞稿表示,吳釗燮對外媒示警,顯示民進黨已把台灣帶向戰爭邊緣,戳破總統蔡英文提出包括「堅持憲政、主權及台灣人民意志」的「四個堅持」。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成立 京誓採行動

<轉載自2021112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18日掛牌成立,這也是歐洲首個以「台灣」為名的辦事處。中國大陸外交部當天深夜發文,警告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昨外交部又針對立陶宛表示,「至於中方將採取何種必要措施,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駐拉脫維亞代表黃鈞耀改駐立

台灣外交部前晚宣布,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式成立並掛牌運作。聯合報引述台外交部指出,代表處自即日起將負責立陶宛全境包含領事等業務,首任駐立陶宛代表將由現任駐拉脫維亞代表黃鈞耀出任;駐拉脫維亞代表處則繼續負責拉脫維亞並兼轄愛沙尼亞。兩處將共同推動與波羅的海三國實質關係,並提供旅外國人各項服務。而立陶宛駐台經貿代表處預計明年初設立。

事件引起北京強烈反應,大陸外交部網站前日深夜發表發言人談話,指摘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多次勸阻,批准台設立所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製造「一中一台」,公然違背一中原則,背棄立方在兩國建交公報中的政治承諾,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性質極為惡劣。中國政府表示強烈抗議和堅決反對,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一切後果由立方負責。發言人又「正告台灣當局,妄圖挾洋謀『獨』是打錯了算盤,注定逃脫不了失敗的下場」。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昨被問及此事時稱:「至於中方將採取何種必要措施,大家可以拭目以待。立方咎由自取,必將自食其果。」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昨亦表示,民進黨當局在國際上打着各種旗號破壞一個中國原則、分裂國家,對此各種謀「獨」行徑,陸方堅決反對並將堅決打擊。新華社昨亦發表評論,警告「立陶宛背信棄義,任性踐踏紅線,必將為此付出代價」。文章又說立陶宛想與「台獨」分裂勢力「沆瀣一氣」,乃是逆歷史大勢而動。「正告立陶宛方面,立即糾正錯誤決定,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到黑。」












台灣外交部20211118日發出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掛牌運作的圖片,首任駐立陶宛代表由現任駐拉脫維亞代表黃鈞耀(右三)出任。事件引起中國大陸的強烈反應,表示「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習拜不願兵戎相見 台海烽火風險未消

<轉載自20211117 明報 社評>

中美元首視像峰會,為穩定兩國關係踏出重要一步。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和平共處,美國總統拜登則表示要避免競爭演變成衝突,中美關係進入新時期,縱使博弈依舊激烈,兩國互動至少有望重拾可預期性,降低開戰風險,然而台灣問題始終是一大隱憂。近月台海局勢緊張,北京一再抨擊台北當局「倚美謀獨」、美方有人企圖「以台制華 」,警告玩火者必自焚。有關論調並不新鮮,可是同一番話,由國家主席親自向美國總統嚴正說出,分量與性質可不一樣。中美「競合關係」新常態,能否確保鬥而不破,避免兵戎相見,還看美台兩地政治人物是否知所分寸,適時收手。

中美關係新階段 「老朋友」先過一招

近年中美關係螺旋向下,特朗普政府外交挑釁無底線,危及中美關係基石,戰爭風險顯著上升。拜登接任後,白宮重新審視對華政策,歷時半年有餘,國務卿布林肯提出的「競爭、合作、對抗」三重關係,可視為拜登對華基本框架,呼應了今夏外長王毅提出中美一起梳理「三份清單」(即合作、對話及管控清單)之建議。中美關係重啟迎來契機,孟晚舟事件等得到解決,則為中美元首對話掃除了障礙。今次習拜視像峰會,標誌中美關係正式踏入新階段,兩國關係是否重回正軌,需要更多時間觀察,然而至少可以增加各方的正面預期。

習拜峰會歷時逾3小時,根據會後中美雙方的描述,會晤氣氛良好,跟今年初中美外長阿拉斯加會晤時的劍拔弩張情况,別若天淵。拜登與習近平未當國家元首之前已相識,彼此有一定了解,然而面對美國國內高漲的反華情緒,拜登今年中高調劃清界線,強調兩人「不是老朋友,只是單純工作關係」。沒料到昨天峰會,習近平一開場就以「老朋友」相稱。外交重視符號象徵,「老朋友」一詞在中國外交別具意義,儘管「老朋友」不等於現在是「好朋友」。習近平的開場白,既是釋出善意,某程度亦是測試拜登態度。拜登回話避重就輕,「也許我的開場白應該更正式,惟你我互相對待,從不如此拘謹正式」,「朋友」一詞始終沒有宣之於口,言語之間卻明確承認了兩人的交情,調門已跟之前顯著有別。

中美關係是當下最重要的國際關係,穩定性與可預測性至為重要,這正是特朗普時期所欠缺的。今次習拜會之所以重要,在於重拾兩國互動的可預測性。根據新華社的報道,習拜就中美關係發展的「戰略性、全局性、根本性問題」,以及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進行了充分及深入的溝通,兩國元首都認為會晤「富有成效」,有利增長相互了解。有關說法突出今次峰會首要重點,在於先搞清楚兩國關係一些重大原則問題,而非實務磋商,具體議題爭取「成果」是下一步的事,說會晤「富有成效」而非「富有成果」,正好反映這一點。兩國領袖認為會談有助中美關係再上路,這本身就是「成效」所在。船舵方向正確,自然可以相向而行,由貿易、關稅到氣候變化,兩國工作層面磋商,具體變化不會即時發生,多等一段時間,應可逐步見到一些進展。

習談台灣措辭嚴正 美須停止「以台制華」

習近平就新時期中美相處,提出「三點原則」以及「四個優先事項」。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3項原則,乃是北京一貫主張;引領國際社會合作應對重大挑戰、推進各層級各領域交往、以建設性的方式管控分歧,防止中美關係脫軌失控,亦是兩國政府分所當為。習近平強調不衝突不對抗是必須堅守的底線,期望拜登推動美國對華政策回歸理性務實軌道,拜登則表示必須避免兩國競爭演變成衝突。中美「必有一戰」之說,近年甚囂塵上,習拜表態不欲兵戎相見,具有重大意義,除非發生重大事變,否則兩國擦槍走火風險應可降低,然而必須指出,兩人的說法只屬期許,並非承諾,更非協議,台海局勢依舊脆弱,倘若華府繼續打擦邊球操作台灣問題,變相縱容台北當局推進法理台獨,踰越了北京的紅線,結局仍舊可能是戰爭。

習近平向拜登釋出合作誠意,然而說到台灣問題,立場嚴正清晰。習近平一邊表示,北京「有耐心」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意味台美若不輕舉妄動,北京亦不急於考慮武統,然而另一邊廂他亦嚴正警告,「倚美謀獨」、「以台制華」趨勢十分危險,玩火者必自焚,若台獨勢力「突破紅線」,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兩國正式峰會,一國元首說出如此重的話,分量非比尋常。新華社提到,拜登表示美國政府「長期一貫」致力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會後美方官員吹風,則無提及「不支持台獨」,只重申美國堅持以美中三份公報、六項保證及台灣關係法為指引的一個中國政策,「堅決反對片面改變現狀或破壞台海和平穩定行為」。

以往華府處理台灣問題,奉行戰略模糊政策,「反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既是反對北京武統,亦有不支持台獨之意,然而過去一段時間,華府一再以切香腸方式,為台獨力量張目,拜登政府公開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體系」,實際是進一步淘空一個中國政策。華府若不糾正錯誤,北京不可能買帳。新華社表示,拜登重申美方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中方的態度,相信也是聽其言、觀其行。習拜會為緩和中美關係營造條件,能否重回正軌,還看美方是否講一套做一套。

Xi and Biden Pledge Peace Amid Lurking Taiwan Strait Conflict

THE virtual summit between the Sino-US leaders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stabili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President Xi Jinping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while US President Joe Biden said they have to ensure that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powers does not veer into conflict. Though the rivalry between the nations remains fierce, the Sino-US relationship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and hopefully, predictability can at least be restored in their interactions, reducing the risks of war breaking out. However, the Taiwan problem is still a major concern. Amid the high tensions over the Taiwan Strait situation in recent months, Beijing has repeatedly slammed Taipei authorities for "relying on the US for independence" and claimed that some people in the US intend to "use Taiwan to contain China". It has also warned that whoever plays with fire will get burnt. Such a rhetoric is not anything new. But when the same words are spoken solemnly by the Chinese President himself to the US President, their weight and nature speak different volumes. Whether the new norm of a Sino-US "competition-collaboration relationship" could avoid descending into conflict and warfar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e politicians in America and Taiwan know their place and when to stop.

The Sino-US relationship has been in a downward spiral in recent years. The bottomless diplomatic provocations by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jeopardised the footings of Sino-US relations and raised the risks of conflict significantly. After Biden took office, the White House took more than half a year to review its China policy. The triple-faceted relationship of "competition, collaboration and confrontation" proposed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Antony Blinken can be seen a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Biden's attitude towards China. The latest Xi-Biden virtual summit thus marks an official new start for the Sino-US relationship.

The Xi-Biden summit lasted for more than three hours. According to the two sides' account of the summit afterwards, the meeting was a friendly one. Biden and Xi had known each other long before they became national leaders and had a certain degree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Right at the very start of the summit yesterday (November 16), Xi called Biden his "old friend". Symbols and signs are often given high importance in diplomacy. Particularly, the term "old friend" carries special meaning in Chinese diplomacy, even though an "old friend" may not equate to a current "good friend". Xi's opening remarks had the dual effect of sending out a friendly message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testing Biden's attitude. Biden beat about the bush and avoided mentioning the word "friend" from beginning to end. Still, he clearly admitted their long-standing fellowship between the lines, and his tone was alread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his previous ones.

The Xi-Biden summit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has restored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According to Xinhua News Agency, the two leaders had "thorough and in-depth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on issues of strategic, overarching and fundamental importance shap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US relations and on important issues of mutual interest". Both presidents agreed that the meeting was fruitful and helped increase their mutual understanding. This account highlights that the presiding focus of the summit was in fact, to sort out the major principal problems concerning their relations rather than to discuss anything practical. The pursuit of "productive outcomes" of specific issues will be a matter of the next step.

Xi stressed that no conflict and no confrontation is a line that both sides must hold, and hoped that Biden will steer America's China policy back on the track of reason and pragmatism. Meanwhile, Biden emphasised on ensuring that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does not veer into conflict. With the speculation that China and the US will "definitely go to war" growing even more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the fact that Xi and Biden have made it clear that they do not want to wage war against each oth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習拜不願兵戎相見 台海烽火風險未消

中美元首視像峰會,為穩定兩國關係踏出重要一步。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和平共處,美國總統拜登則表示要避免競爭演變成衝突,中美關係進入新時期,縱使博弈依舊激烈,兩國互動至少有望重拾可預期性,降低開戰風險,然而台灣問題始終是一大隱憂。近月台海局勢緊張,北京一再抨擊台北當局「倚美謀獨」、美方有人企圖「以台制華」,警告玩火者必自焚。有關論調並不新鮮,可是同一番話,由國家主席親自向美國總統嚴正說出,分量與性質可不一樣。中美「競合關係」新常態,能否確保鬥而不破,避免兵戎相見,還看美台兩地政治人物是否知所分寸,適時收手。

近年中美關係螺旋向下,特朗普政府外交挑釁無底線,危及中美關係基石,戰爭風險顯著上升。拜登接任後,白宮重新審視對華政策,歷時半年有餘,國務卿布林肯提出的「競爭、合作、對抗」三重關係,可視為拜登對華基本框架。今次習拜視像峰會,標誌中美關係正式踏入新階段。

習拜峰會歷時逾3小時,根據會後中美雙方的描述,會晤氣氛良好。拜登與習近平未當國家元首之前已相識,彼此有一定了解,昨天峰會,習近平一開場就以「老朋友」相稱。外交重視符號象徵,「老朋友」一詞在中國外交別具意義,儘管「老朋友」不等於現在是「好朋友」。習近平的開場白,既是釋出善意,某程度亦是測試拜登態度。拜登回話避重就輕,「朋友」一詞始終沒有宣之於口,言語之間卻明確承認了兩人的交情,調門已跟之前顯著有別。

今次習拜會之所以重要,在於重拾兩國互動的可預測性。根據新華社的報道,習拜就中美關係發展的「戰略性、全局性、根本性問題」,以及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進行了充分及深入的溝通,兩國元首都認為會晤「富有成效」,有利增長相互了解。有關說法突出今次峰會首要重點,在於先搞清楚兩國關係一些重大原則問題,而非實務磋商,具體議題爭取「成果」是下一步的事。

習近平強調不衝突不對抗是必須堅守的底線,期望拜登推動美國對華政策回歸理性務實軌道,拜登則表示必須避免兩國競爭演變成衝突。中美「必有一戰」之說,近年甚囂塵上,習拜表態不欲兵戎相見,具有重大意義。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歷史決議厚今薄古 習思想地位創紀錄

<轉載自20211113 明報 社評>

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前日閉幕,今次中央全會主要有兩大任務,一是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簡稱「決議」),這是中共歷史上第三份「歷史決議」,亦是首份全面總結建黨以來歷史的決議;二是決定召開中共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二十大」)的時間。關於二十大,全會已定於明年下半年召開。至於「決議」,全文雖尚未公布,但從六中全會的7400字會議公報透露的內容看,這是一份厚今薄古「歷史決議」,對習近平執政9年的回顧,超過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前任領導人過去逾90年的總結的篇幅,顯示其目的更多是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簡稱「習近平思想」)奠定新的理論高度,令其成為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比肩的中共指導理論。至此,習近平在明年二十大上連任黨總書記應無懸念。

不糾纏歷史舊帳 習明年料將連任

中共歷來有以歷史映照現實的傳統,1945年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就對1931年至1935年的「王明路線」進行了清算,奠定了毛澤東思想在黨內的指導地位;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又對1949年至1978年的中共方針政策進行梳理,徹底否定了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以及華國鋒的「兩個凡是」政策。歷史決議的推出,均是在重大歷史關頭,第一個決議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黨內指導地位,第二個決議開闢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局。今次決議恰逢中共完成首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小康,第二個百年目標(即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現代化強國)的啟程之際。

六中全會的公報,是2017年十九大以來歷次中央全會公報篇幅最長的一份,有7400多字,其中5400多字相信是濃縮的決議主要內容。決議將中共百年歷史分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4個階段。前兩個階段都是毛澤東時代,第三階段則涵蓋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3位領導人時代,第四階段則是中共十八大習近平執政以來的最近9年。從會議公報篇幅看,第四個階段較前三個階段的總和還多。對於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習近平思想,用詞是「創立」,而對於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只是用「形成」一詞,箇中分別,意味深長。

決議還特意點明,習本人「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習近平思想的「主要創立者」,並盛讚他上任9年,「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對於習近平思想的評價,亦提升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的高度。

從六中全會公報看,決議並非重修黨史的流水帳,未在如文革、六四等具體的歷史事件上多做糾纏,並無清算否定以前的領導人及其路線政策,而以讚頌中共的歷史成就為主,並總結出「十個堅持」的歷史經驗:即堅持黨的領導、人民至上、理論創新、獨立自主、中國道路、胸懷天下、開拓創新、敢於鬥爭、統一戰線、自我革命。

對於決議只講是不講非、厚今薄古,昨日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的解釋是,從建黨到改革開放之初,中共歷史上的重大是非問題,前兩個歷史決議「基本都解決了,其基本論述和結論至今仍然是適用的」。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周年、30周年、40周年時都作過系統總結,故今次「決議」把着力點放在總結中共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上,符合實際,並突出習近平的新時代這個重點,用較大篇幅總結「十八大以來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和標誌性成果」。

習近平思想寫入黨章 愛國者治港首入決議

根據歷史資料,毛澤東思想的確立是在毛居於黨內領袖地位10年以後;鄧小平理論的提出,也是在鄧成為中共事實領袖14年後的事,寫入黨章和憲法是在他逝世之後;「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憲法,也都是在江澤民、胡錦濤卸任之後;而習近平在接掌中共領導權僅8年,其思想就被寫入黨章和憲法,可謂打破紀錄。

中共在國際間一直避提「中國模式」,但在這次總結歷史時指出,中共百年奮鬥「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進一步彰顯對自身道路、制度的自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總結近9年成就部分,有「採取一系列標本兼治的舉措,堅定落實『愛國者治港』」、「推動香港局勢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的內容。這是「愛國者治港」首度寫入中共黨中央決議,或預示這將成為未來長期的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