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2年10月1日 明報 中國版 作者:金柚子>
台灣在野黨推動倒閣雖然未成,但民調結果顯示馬英九支持度再創新低,遽降到13%,直逼個位數。馬政府根本問題出在施政信息渠道錯誤,天天跟著以收視率與發行量為考量的媒體打轉,施政陷入無序與混亂是必然的結果。
隨媒體打轉 政策短視草率
馬英九遭批評為媒體治國已有多年,凡遭媒體批評的官員多半做不久,政府上下因此養成緊盯媒體的習慣,各級官員正事擺一邊,終日忙於應付傳媒。以最近因應在野黨倒閣而加開的行政院院會為例,閣員都拿著厚厚一疊資料,內容多是針對媒體批評作出回應說明,如此重要的政策會議上竟只隨媒體起舞,政務的推動與落實自然短視而草率。
政府官員甚至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現在並非缺乏政策與作為,而是缺乏政策行銷,因此民眾有「無感」之嘆。這種對媒體的迷思從2000年國民黨失去政權時持續至今,不僅未見改善,甚至更嚴重——拿媒體信息當作施政基準,以致行政專業廢弛,官員只顧報道與形象,精力全用來應付媒體,無暇顧及政事。
形象潔癖 浪費行政資源
民主社會固然要重視輿情反應,卻不能過度依賴,台灣過度競爭的媒體環境中,媒體報道有很多商業考量,易趨向誇張聳動以博取發行量或收視率,偏差或刻意扭曲亦非鮮見。
兩周前一份雜誌稱一名赴澳洲度假打工的清華大學畢業生為「台勞」,頓時引起社會嘩然,教育、經濟、外交等與此事相關部門被媒體追著跑,忙得人仰馬翻,最後證實是烏龍一場,媒體也為錯誤報道道歉。
類似事件一再發生,耗盡了行政資源與官員精力,而政府跟商業媒體團團轉,歸根結柢還是因馬英九對形象的過度潔癖。馬的清廉自持固是美德,卻不能收風行草偃之效,官員貪污亦時有所聞。
清康熙皇帝曾指「漢人好名」,也最痛恨「潔己邀譽的清官巧宦」,以史為鑑能知興替,馬英九若不想在歷史定位被評為「清官誤國」,就看他能否放下媒體一時毀譽實心任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