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林毅夫的大志 對香港的啟示

<轉載自2011325 明報 論壇版 作者:張志剛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亞洲協會今年的春季晚宴請了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發表專題演講。亞洲協會請來的主講嘉賓,都是政經界的頂尖人物,過去幾年的講者有《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歐羅之父」蒙代爾及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薩默斯在2006 年已經對美國經濟的結構感到非常憂慮,他預言不作基本的調整,美國殘局大概可以捱5 年,但相信撐不到10 年。結果兩年後即爆發金融海嘯。而薩默斯當年開出的藥方:美國增加儲蓄,中國增加消費,正是沿用至今。

由台灣游水往大陸的傳奇人物

林毅夫作為亞洲協會香港春季晚宴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講者,吸引了600 多位聽眾,大家固然想聽聽林先生對中國以至世界的經濟展望,也同時想一睹這位傳奇人物的丰采。早在1994 年,林毅夫已經可以預言中國在2030 年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系,比後來的預測早了十幾年。而林先生的傳奇不止是來自發展中國家而出任世銀如此高職的第一人,而他由台灣游水前往大陸,至今仍然是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年前筆者隨團訪問金門,其中一個景點,就是「林毅夫先生當年下水處」,能避過哨崗的槍林彈雨,又可以成功游到幾千公尺外的彼岸,不但學有所成,成為中國大陸最頂尖的經濟學家,同時得到北京政府和世界銀行的重用,一路走來,可以說是異數中的異數。

林毅夫為何要冒上這麼大的風險,要游水回中國大陸?愛國,愛中國文化固然是原因之一,林毅夫父親形容他的兒子「少有大志」。而大志,當然要有大的舞台來配合。台灣的舞台,對林毅夫而言是太小太小,要表演,就要到大陸這個大舞台。

香港發展論壇曾先後多次邀請台灣的「政治大師」南方朔先生來港討論兩岸問題,他對台灣人的忠告,並不局限於愛中國歷史。愛中國文化的道德感召,更着眼於未來。南方朔也同樣提出,台灣本土的舞台太小,如果台灣人有能力,又有大陸這樣大的舞台,那不止是在中國之內有一番大事業,在全球也可以佔一席位。

南方朔以蘇格蘭為例

南方朔當然不會用林毅夫的例子去刺激台灣人,他以蘇格蘭和英格蘭作為比喻,蘇格蘭人聰明睿智,無論是科學還是文學,都是人才鼎盛,發明電話的貝爾,發明蒸汽機的瓦特,發明輪胎的鄧立普,發明盤尼西林的費明醫生,發明攝影術的希爾,發明雷達的屈臣,都是蘇格蘭人。我們小時候念的金銀島、福爾摩斯,在大學念的原富論,無不是出自蘇格蘭作家和思想家的手筆。其他不顯眼,但又重要十分的發明如安全帽、腳踏車等,也離不開蘇格蘭人。而香港人熟悉的英商大行如怡和、太古以至匯豐銀行,其老闆也莫不是來自蘇格蘭。

蘇格蘭和英格蘭征戰連年,要翻舊帳,可以有說不完的報仇雪恨,但最終是英格蘭和蘇格蘭結成一家,主要原因是蘇格蘭人有遠見,看未來,合則兩利,鬥則俱傷。蘇格蘭自己的舞台太小,與其和英格蘭血拚,不如走上英格蘭的舞台,勾上英格蘭的快車。年前在蘇格蘭旅遊時,就看過挺有意思的一句:「英國人懂思考,是因為有了蘇格蘭。」

南方朔先生以蘇格蘭為例,是說給北京聽,也是說給台北聽。北京對於這種有利兩岸統一的建言,相信會欣然接受。台北則仍然要花時間咀嚼,但到目前仍然未能參透,否則不會把身體力行、作為台灣人成功通過大陸找到世界舞台的林毅夫先生拒於門外,連為父奔喪也不予體恤!

林毅夫的大志,固然可以對台灣人作為垂範,對香港的各界精英,也可以有其啟示。跳出千里之地,走進大陸13億人的大舞台,是考驗香港各界精英的智慧,也考驗他們的勇氣!
 
﹝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