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持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檳城大會拒台佳麗上台

<轉載自202291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桃園市政府資訊科技局長余宛如13日出席馬來西亞檳城舉辦的世界創新與科技大會。

她在facebook稱,在開幕儀式上,來自各地參選亞洲環球小姐的佳麗受邀上台,用各自語言向來賓打招呼,但手持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台灣佳麗高曼容卻突然被拉住,無法上台,最終一人站在台下哭泣。

余宛如指,有關方面沒解釋不讓高曼容上台的原因,但認為是因大陸「打壓」。












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日本「國有化」釣魚島10年 共同社:中日關係難藉建交半世紀改善

<轉載自20229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日本政府2012年把釣魚島(日方稱尖閣諸島)國有化,昨日(11)迎來10周年。日本媒體稱,中國海警局船隻駛入「周邊領海」已成常態;在「領海」外側的毗連區,也有軍艦航行等中方活動持續;日本摸索通過對話緩解緊張,但圍繞領土的摩擦刺激雙方國民感情,未見關係改善的徵兆。

中國政府多次強調,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從歷史還是法理角度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據共同社報道,日本外相林芳正上周五在記者會上表示,「尖閣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在歷史上和國際法上都毫無疑問」;對於中國船駛入「領海」,林芳正稱「極為嚴重地關切」。

共同社指出,據日本海上保安廳透露,中國海警局船隻去年駛入釣魚島周邊領海的天數達40,僅次於最多的2013年;今年截至8月底達到25天。中國海軍護衛艦20166月首次駛入毗連區,連同今年7月事件,至日前總計發現4艘軍艦在毗連區航行。共同社稱,日中欲藉本月29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機,摸索穩定關係的突破口,但中國圍繞釣魚島未改「強硬姿態」,無法預見對立消除。


 










































2022
912日是日本「釣魚島國有化」10周年。10年前的8月,日本約150名右翼分子和議員乘船抵達釣魚島,其中10人登島插上日本國旗。

內地公僕減薪不透明 共同富裕手段不合理

<轉載自2022912 明報 社評>

內地多個省份的公務員以及屬於事業編制的教師、醫生等,今年開始大幅減薪,但減薪幅度與時間,從來沒有正式公布,同時欠缺透明度的是減薪原因,究竟是因為財政收入減少要公務員共渡時艱,還是要達至全國共同富裕而要求富裕省份公務員減薪,亦沒有解釋。如果該政策是為了改善政府獨攬人才的情形,無可厚非,但目前造成的事實是,公務員隊伍整體士氣低落,施政效率難免受到影響,恐怕得不償失。

公務員削減獎金 變相減薪約三成

今年年初開始,公務員減薪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連帶受影響的是依靠政府財政發工資的事業單位,教師、醫護人員、社工等等。由於從來沒有正式公布,所以一直流於各種傳言,一般的說法是收入少了兩成到四成。政府從來沒有公布減薪,或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佔整體工資比例只有三成的基本工資沒有減少,所以不存在「減薪」的說法。

內地公務員的工資結構複雜無比,一般由基本工資、補貼、福利及獎金組成,由於地區經濟發達程度不一,一個省之內不同城市的工資水平也是千差萬別,而獎金部分也因為不同單位的收支情况不同而出現很大的差異。獎金一般來說可以達到公務員工資的三分之一,所以,停發或者少發獎金,公務員收入實際上會受到直接影響。

公務員的獎金與福利補助減少,原因十分簡單,政府的財政收入減少。今年上半年,廣東21個城市,16個城市的財政收入負增長,深圳由於疫情導致停工停產,稅收減少,財政收入下降7.6%,其他城市即使疫情影響相對輕微,也會因為額外支出大幅上升而導致入不敷支,單是不斷做全民核酸檢測一項的開支,就不計其數。政府庫房囊中羞澀,為保民生的福利開支不能減少,向公務員工資「開刀」,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抗疫需要付出代價,作為公務員以及吃皇糧的教師醫生,有責任與社會共渡時艱,也是合情合理。然而,如果是因為這個原因要求公務員減薪,則需要給出一個解釋與時間表,究竟減薪將會維持多長時間,以及是否會在抗疫結束後恢復原來水平甚至追回損失,而現在一切都在「黑箱作業」,最近深圳又傳出第二輪減薪,政府也沒有出面澄清。

坊間還有一個說法,公務員減薪是為了配合國家共同富裕的政策,而傳出減薪的都在沿海富裕省份,似乎有所脗合。共同富裕這個目標是全國共識的國家戰略,大家毫無異議,但採取什麼手段達至,則是可以討論。實行多年的「轉移支付」制度,由財政充裕的省份,部分收入上繳中央,轉移到財政貧乏的省份。去年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天津和福建8個省市上繳的資金,轉移給23個需要支持的省份,廣東省人均轉走1049元人民幣,西藏人均獲得5900元。這個制度是否最好的制度安排,可以探討,如果認為需要改善,也可以提出「加碼」,但扣減富裕省市公務員工資作為共同富裕的手段,則受到質疑,起碼沒有任何說明,被扣減的公務員工資,是否悉數轉移到欠發達地區的公務員口袋。

政府部門以罰款彌補獎金 高層政策不透明上行下效

減薪政策不透明,受到影響的公務員以及事業單位的僱員說長道短事出有因,沿海省份教師和醫護等工資大幅削減,可能會造成人才流失,部分因為在大城市生活負擔過重而向西部地區轉移,或者流向私企,也並非壞事。深圳一間中學招收教師,大部分是清華、北大畢業的碩士甚至博士,這本身就是人才浪費,改變人才均衡分配,也未嘗不是好事。令人擔心的是公務員士氣低落,但公務員被視為鐵飯碗,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不會因為一時工資收入減少而再次出現「下海潮」,而大量公務員因為購房按揭貸款壓力沉重,由此引起士氣頹唐而影響行政效率,必須嚴加監督。

更加值得擔心的是,一些政府部門會因為獎金削減,而巧立名目去「斂財」。公務員的基本工資是國家訂定的,福利和補貼也有一定的規章制度,但收入豐盈的部門,也曾試過濫發福利,而獎金的多寡,很大程度與收費或者罰金掛鈎,而收費與罰金的隨意性很大,一些部門在辦事程序中多加一個要求,或者處罰的標準稍微放大,這個部門就會得到更多合法收入用作獎金,至於是否合理,山高皇帝遠也不受監督,最後獎金的損失由老百姓來「彌補」。

政策目標不明確,政策的合理性和認受性必然下降,但政府的權威,以及職場環境不佳,即使未必會對公務員隊伍造成很大的即時影響,然而對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產生質疑,則會造成長遠的影響。最令人置疑的是,如此重大的政策改變,事先沒有醞釀和諮詢意見,執行過程缺乏透明度,出現非議還欠缺解釋與澄清,這樣的決策與執行過程,並非一個負責任政府應有的態度與做法。

2022年9月11日 星期日

人民政協報論九二共識 有「一中」沒「各表」

<轉載自20229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今年是兩岸達成「九二共識」30周年。全國政協機關報《人民政協報》昨日(10)發表長文,指出「九二共識」,只有「一中」,沒有「各表」。

批國民黨近年「偷換概念」

該報在題為〈正本清源!『九二共識』只有『一中』,沒有『各表』〉的文章稱,對於「九二共識」,台灣長期以來將之理解為「一中各表」,即兩岸都承認同屬一個中國,但對於「中國」的理解,台灣解釋為「中華民國」,批評國民黨高層近年偷換概念,將「九二共識」稱為「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

文章稱,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已宣告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該問題已告解決。這是在中國這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下的政權更替,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的主權。

文章又引述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強調,承認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大陸的立場不可能有絲毫模糊和鬆動,「如果國民黨在是否堅持『九二共識』問題上立場倒退,國共交流的政治基礎嚴重流失,政治互信遭到嚴重破壞,國共關係必然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困境」。

台前總統馬英九曾表示,台灣不要否定「九二共識」,大陸也不要無謂攻擊「一中各表」。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亦稱,「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是「創造性模糊」,在沒有更好方案以前,還是用這樣的方式持續交流。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台對無人機開首槍 拉抬選情京不上當

<轉載自202294 明報 社評>

台灣軍方近期一反常態,大肆渲染大陸無人機飛臨金門、馬祖上空,上周起多番射實彈「驅離」,打響兩岸40多年來「第一槍」,上周四,更宣稱擊落了一架大陸無人機。與此同時,台灣2023年度軍費預算大幅調升至5863億元(新台幣,約1524億港元),增幅達13.9%,其中包含對美採購新式戰機以及海空戰力提升計劃的「特別預算」。連串高調的「好戰」姿態,被認為與島內即將到來的「九合一」選舉有關,由於民進黨選情低迷,不排除綠營再打出「抗中保台」牌,拉抬選情。惟台海大局已不同於以往,北京不會隨台方節奏起舞,以確保掌控台海局勢的主導權。

實彈射擊民用航拍機 炒作大幅加軍費開支

台灣軍方稱,針對大陸無人機近期頻繁飛入,金門守軍830日至31日接連兩天以實彈驅離。由於這些民用航拍無人機,目標小移動快,射擊屢屢落空,台軍高層「大怒」,遂調派精銳狙擊手進駐,終於1日中午擊落一架。台軍明知飛臨上空的是民用航拍機,卻大張旗鼓地渲染威脅,與過往秉持的「備戰不求戰」低調態度,大相逕庭。

同時,台國防部上周提交的2023年預算,創下歷史新高,金額位居各部會之首,約佔台灣GDP總額2.4%。其中陸軍計劃增購在俄烏戰爭中大出鋒頭的美國「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系統與戰術區域導彈。蔡英文強調,提高軍事預算,是用具體的行動聲援軍方,希望朝野共同支持。其實自蔡英文上台以來,台灣的軍費開支已連加6年,為何今次要高調炒作,甚至公開對美採購的武器種類,還特別與俄烏戰爭扣連?

種種反常恐怕都與選舉有關。台灣將於11月舉行包括縣市長、里長等在內的「九合一」選舉,雖是地方選舉,卻被視為蔡英文第二任期的期中考試,亦是2024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目前,候選人登記已經截止。受疫情、治安、台海局勢惡化等影響,蔡英文的支持度低迷,一份最新民調顯示,66.6%的民眾對蔡政府的治安表現不滿意。在競選中,民進黨桃園市長候選人林智堅,被爆出論文抄襲醜聞,蔡英文竟下令全黨力挺,林最終被迫退選,對民進黨造成沉重打擊。加上從民進黨退黨參選的第三勢力嶄露頭角,令不滿蔡英文的綠營支持者有新的選擇,一般預料,民進黨要保住現有的7個執政縣市,十分艱難。

在此背景下,民進黨欲故技重施,操弄兩岸緊張話題來拉抬選情。不過,佩洛西訪台導致解放軍演習後,美國又有多批國會議員相繼訪台,依往例,民進黨本該從獲利,但台灣《遠見雜誌》的最新民調顯示,受訪者中76.7%認為佩洛西與美國會議員訪台,會增加兩岸開戰機率;72.4%認為他們訪台是為推銷武器等商業目的;63.6%民眾擔憂兩岸開戰。顯然多數民眾看穿,美國政客頻繁訪台,對台灣可能弊多於利。此外,經過最新一波台海危機,高達65.4%受訪者稱,對政府信任減少,22.2%表示無影響,僅10.8%稱增加對政府信任。

應對台海危機的首選之道,63.2%受訪者選擇應努力維持兩岸關係良好而無需多買武器,約20.5%的人認為需買更多武器,而認為「既要買武器又要打好關係」的受訪者約佔10.1%。與兩年前的民調對照,認為維持兩岸關係良好無需多買武器的比例,上升約12個百分點;主張增加軍購者,下降近20個百分點。

民進黨選情低迷難保七 炒兩岸話題今未必見效

由此可見,形勢比人強,民進黨今次操弄「兩岸牌」未必奏效。况且,在台海大棋局中,台灣從來也不是棋手。對於台軍槍擊大陸無人機一事,在北京,外交部只是批評台灣當局「渲染緊張氣氛,沒有任何意義」;在華府,白宮和國務院官員除批評大陸在台海的「脅迫行為」外,也重申「一中政策」以及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

對北京來說,利用今次軍演建立起來的台海新常態不會輕易改變,更不會隨台灣的節奏起舞,墮入民進黨陷阱,以牢牢掌控兩岸大局的主動權。對美國來說,「以台制華」已是兩黨共識、既定國策,但不能被「棋子」台灣牽着鼻子走。剛宣布的11億美元對台軍售,已經是拜登政府上台不足兩年的第六次。下一步,打「台灣牌」的焦點將是本月復會的國會審議《2022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草案,該法案規定,4年內對台提供45億美元安全援助;承認台灣是「主要的非北約盟友」(a major non-NATO ally);將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美國駐台代表的任命,與駐其他國家大使一樣,需經國會通過。若該法通過,將是自1979年《與台灣關係法》以來美國對台政策的最全面調整,真正改變台海現狀。所以說,美國才是北京在台海棋局中的真正對手。

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九二共識」30周年研討會 兩岸專家達「重要共識」

<轉載自20229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大陸前天(830日)舉辦「九二共識」30周年學術研討會,有與會的全國台聯副會長指,若民進黨繼續堅持「台獨」,台灣或將成地球上「最危險地方」。

今年是海協會與海基會1992年在香港會談滿30周年。新華社報道,大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前日在北京舉辦「九二共識」30周年學術研討會,邀請九二共識達成親歷者、兩岸專家學者等60餘人,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參加研討會,並在會上形成「重要共識」。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北京市相關負責人出席研討會並致辭,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周寧、孫亞夫出席會議並演講,台灣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前副秘書長李慶平等在現場或以視像方式參加。

海協副會長談4基本意涵

「中國台灣網」報道,周寧會上提出九二共識的四點基本意涵,包括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妥善解決商談事務(項)。周稱,沒有第一、二點共識,兩岸談不起來;沒有第三、四點共識,雙方達不成協議。周還指,九二共識在協商過程中,始終與民生議題緊密相關,相輔相成。

專家稱台或成最危險地方

孫亞夫在會上強調,「九二共識」已經鐫刻在歷史上,抹煞不了,歪曲不了,更推翻不了。孫說,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問題上搖擺不定,既不認同也不否定、莫衷一是,看似可謀取一時之利,實則是機會主義路線,照此走下去,最後將找不到出路。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會上表示,「民進黨當局若不做出改變,終將被視為阻擾兩岸關係發展的障礙而遭清除」。全國台聯副會長楊毅周說,如果民進黨繼續堅持「台獨」立場,「台灣或將最終成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

此前,大陸於7月舉辦了「九二共識」30周年座談會,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出席。當時台灣陸委會回應稱,過去以來,兩岸在政治主張上從未達成任何共識。

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

台海悶燒 真正危機未開始

<轉載自2022822 經濟日報 評論‧世情版 欄名 : 中外廣角鏡 撰文:連兆鋒>

1955年第一次台海危機,解放軍拿下浙江離岸一江山島和大陳島,台軍在美軍掩護下撤退,美國與蔣介石訂立共同防禦條約。

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機,八二三炮戰,台軍在美援下守住金門。炮戰隨後變成只打無人灘頭的政治仗,直至1979年北京與華盛頓建交方休。

1996年第三次台海危機,解放軍大規模軍演並試射導彈,美軍兩個航母打擊群逼近,展示強大威懾。

佩洛西訪台 未現正面軍事對抗

2022年呢?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雖然導致局勢急劇升溫,卻至少尚未出現正面軍事對抗,似乎還算不上「第四次台海危機」。

但避得一時避不了一世。佩洛西之後美國再有議員訪台,解放軍則再次台海演訓,雙方動作都似常態化,而且級別都有所降低,這卻非就是穩定持久的新常態。今年過後,真正的新一次台海危機恐怕就會步步逼近,而未來5年相信都是高危窗口。

解放軍在佩洛西訪台後行動力度空前,一次過全面否定台海「中綫」和台方「領海領空」。台北束手無策之餘,美軍呢?也是罕見地沒有動靜。列根號航母在沖繩以東的太平洋海域轉了幾圈,一直未有靠近台海,上周已返回橫須賀。

這其實也不奇怪。除了今次確是美方製造了機會,讓中方出師有名,更重要的是,解放軍已自1996年脫胎換骨。美軍航母現在要是靠近中國沿海,膽怯的絕不會是中方。

不過美方無疑不會善罷甘休,眼白白接受中方就這樣打破美方經營了70年的第一島鏈,任由解放軍直出西太蠶食美軍「地盤」。美方暫時相對低調,因其尚在籌謀,如何讓美軍在下一場正面對抗有較大勝算,並不是已放棄對抗。

事實上,對當前中美外交而言,佩洛西訪台一定程度上只是個不必要插曲。中國今年年底要舉行中共二十大,美國則有中期選舉,中美現時首先最想維持穩定,無意攤牌。拜登政府原正加緊和北京接觸,拜登自己也說漏嘴,連美軍都認為佩洛西訪台並非好主意。中方當然也沒有衝撞佩洛西專機,而是待她走後才繞台軍事演訓。

美方軍事反應至今只聞樓梯響。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表示,美軍未來數周會執行「標準」海空穿越台灣海峽行動,美方的反應會「耐性而有效」,會足以應對中方「反應過大」、「破壞穩定」的行為。

就算美軍真的再過台海,亦勢會事先跟中方打好招呼,上演「你走我來」的政治仗戲碼,但求擺個姿態,最緊要相安無事。畢竟台灣海峽只有百餘公里,美軍航母與隨行艦隊並不適合在此擺開,而解放軍用遠程火箭炮已能覆蓋。美軍航母硬要來的機會雖然無法排除,但更大可能會是一兩艘驅逐艦無害通過,解放軍按例識別跟蹤警告驅離。

然而,這種有默契的「切磋」只是短綫權宜之計。明年開始,台海爆發中美正面軍事對抗風險恐會陡增,因為雙方有意從相反方向,在根本上改變台海現狀,並都認為時機快將成熟。

京保持兩手準備 軟硬兼施促統

中國方面,今年底二十大過後,中央未來5年人事布局,以及對重大問題的頂層決策都會基本完成,解決台灣問題的詳細方式和思路或會浮出水面。未來5年正是執行窗口,而新任期屆滿的2027年,也正好是解放軍建軍百年。

毛澤東早在1950年講過,美國要將三把尖刀插在中國身上,朝鮮插在頭上,越南插在腳上,台灣插在腰上,「不能置之不理」。

去年11月《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解決台灣問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決議提及,總書記習近平就對台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張,形成「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外界之後仍在觀望「方略」深化內容。

今年8月《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重申了上述論述之餘,明確表示會繼續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非和平方式將是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最後選擇」。白皮書談到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努力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減少台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誤解和疑慮,而統一後台灣發展空間會更廣闊,兩岸可共享民族復興榮光。

必然要求代表不容無限拖延,台灣當局反應時間已經無多。北京始終會保持兩手準備,優先尋求與台北談判和平統一具體方案,而強大武力威懾仍會是支撑和平手段的基石,而且如果「台獨」勢力繼續現時道路,否定和平統一希望,那麼北京就仁至義盡,迫不得已要考慮最後選擇,拔掉美國插在中國身上最後一把刀,以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

美日干預台海 動機部署料增強

美國方面在年底中期選舉過後,就進入2024年總統大選時間,台海勢必成為重點議題。美國兩黨都認定需要遏制中國繼續崛起,而台灣是必用「王牌」,政策明顯有意從「一個中國」變成「一中一台」。料參選總統的前國務卿蓬佩奧已表態支持與台「建交」,共和黨其他參選人或會相繼附和,屆時民主黨一方亦必然面臨更大壓力掏空一中。與此同時,拜登政府傾向將更多遏制中國任務「外判」盟友,而部分盟友對遏制中國躍躍欲試,只待美方牽頭為其壯膽的循環,也勢要加速。

美國亞太「首席盟友」日本,會否自動捲入美國在區內戰爭的問題,一直是灰色地帶,而日本修改和平憲法、調整日美安保範疇、容許美軍中程導彈落戶日本、讓美軍介入台海衝突時使用駐日基地,這些事態發展的輪廓已經現形。安倍晉三死後岸田文雄改閣,右翼反而加強,入閣的包括此前競逐自民黨總裁大位者之中,最為激進的高市早苗。

中方逆向而行 台海明年起高危

鑑於此,美日聯手干預台海的障礙料會隨時間減少,而動機和部署皆可能隨時間增強。這邊廂,中方則會爭取主動,按自己的節奏,軟硬兼施推動國家統一,更勢會如今次反制佩洛西訪台一樣,抓住對手動作犯錯之機大舉發圍。

中美這兩股相反力量互相作用下,台海目前「只在冒煙不見火焰」,高度緊張但未至於一觸即發的「悶燒」格局,未來數年也許無可避免,會演變為零和的正面軍事對抗,引爆真正的新一次台海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