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馬英九投書稱台灣已是「不自由的民主」

<轉載自20211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129日,馬英九在《聯合報》投書中指出,美國舉行首屆全球「民主峰會」,討論「對抗威權」、「打擊貪腐」、「促進對人權尊重」等三大議題;台灣也受邀,自己樂見美方這樣安排,「但也有不少憂慮,因為這幾年民進黨政府的表現,不但離『民主』愈來愈遠,反而趨近『不自由的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

馬英九提到,「不自由的民主」一詞由美國學者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所創。該學者指出,從20世紀開始,全世界已有上百個國家的人民定期選舉國家領導人,被視為「民主國家」。

但其中有些國家的總統上任後,開始採行背離自由民主的政策或措施,例如修憲延長自己任期、非法打擊反對黨或政治對手等。札卡瑞亞把這種國家的體制稱作「不自由的民主」或「民選的專制」(elected autocracy)

馬英九指出,蔡英文2016年就任後,就有許多違反「法治國」原則的作為。例如成立明顯違憲的不當黨產委員會、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清算國民黨,賦予行政機關過多權力,侵害人民權益,「對台灣民主傷害甚鉅、危害深遠」。他並列舉出8個事件,包括2018年台灣教育部不讓台大教授管中閔就任台大校長的「卡管事件」,同年也爆發台灣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被媒體爆料以「東廠」自居,將「轉型正義」當成打擊國民黨新北市長候選人侯友宜的工具。

2019年他則提到台灣《公投法》修法,沒收「公民投票綁大選」制度、台大教授蘇宏達因批評政府政策遭警察約談的事件。2020年,蔡英文開放爭議極大的美國萊豬進口並關閉中天電視台,創下台灣電視新聞台被停播的先例。

馬英九寫道,2021年蔡英文無視「以核養綠」公投結果,執意將核四廠燃料棒送出國。此外,蔡英文也以指定直轄市民進黨市長候選人方式,實質廢止民進黨創黨數十年的公職候選人黨內初選提名制度。

馬英九最後在投書中也提到近期高嘉瑜遭男友施暴事件,意外讓民進黨「網軍」結構曝光。「這些疑似有特定單位資源挹注的網軍,猶如「錦衣衛」或「秘密警察」,長期在互聯網上霸凌與政府意見不同的聲音,甚至逼死一位優秀的台灣外交官。」

馬英九稱,這些不符民主憲政的行動,已明顯構成「不自由的民主」或「民選的專制」。「蔡總統經常自詡台灣的民主價值如何寶貴,卻親手破壞這些民主價值」。馬英九文末提到,希望蔡英文和民進黨能以國家人民為念,懸崖勒馬,回歸真正的自由民主,台灣參加「民主峰會」,才能名符其實。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政法委:「黨大還是法大」是偽命題

<轉載自202112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共中央政法委秘書長、中央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陳一新,昨日在官媒《人民日報》撰文稱,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黨大還是法大」是政治陷阱和偽命題,但「權大還是法大」則是一個真命題,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確保權力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權大還是法大則是真命題」

陳一新在文章〈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需要把握好十大關係〉中表示,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依靠法治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實施,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改善黨的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他稱,每個黨組織和領導幹部必須服從和遵守憲法法律,不能將其作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擋箭牌,因此不存在「黨大還是法大」問題。

另一邊廂陳認為,「權大還是法大」則是真命題,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依法設定、規範、制約和監督權力,確保權力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台當局不敢說的秘密:兩岸經貿無法脫鉤

<轉載自2021128 大公報 欄名:隔海觀瀾 撰文:朱穗怡>

俗話說“好事成雙”。昨天關於兩岸經貿交流的兩則好消息引起各界關注:一則消息是海關總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兩岸貿易總額為2982.8億美元,還沒計算12月的金額,就已經創了歷年兩岸貿易總額新高,可見兩岸經貿合作越來越密切;另一則消息是一年一度的兩岸企業家峰會以視頻方式在南京和臺北同時進行,這是一個以兩岸企業家為主體的民間最高層次的經貿交流平臺,有力推動兩岸產業合作。這兩則消息對於兩岸工商界當然是“大利多”,但對於絞盡腦汁阻撓兩岸經合的民進黨當局而言無疑是“壞消息”。隨著兩岸經貿總額不斷創新高,顯示兩岸經濟合作符合兩岸民眾利益需求,絕非台當局以意識形態所能切割和脫鈎。

從海關總署的統計資料來看,今年111月,大陸從臺灣進口2275.1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大陸向臺灣出口707.7億美元,同比增長31.2%。由此可見,臺灣地區繼續在兩岸經貿往來中享受著巨大的貿易順差,今年前11個月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已高達1567.4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總額,還沒到年底就再創歷史新高。而臺灣今年出口增幅優於預期,主要也是得益於兩岸經貿往來:大陸向臺灣出口增幅超過三成。然而,台當局“財政部”在分析臺灣出口強勁時卻隻字不提兩岸經貿對臺灣經濟的帶動和促進,只說“出口主因新興科技與遠距應用趨勢成形,與年終採購旺季效益加乘,加上市場庫存回補需求挹注”云云。這並非台當局漠視兩岸經合對臺灣經濟的效應。201916月臺灣水果出口產值新臺幣42.3億元,打破去年全年出口40.2億紀錄,主要是因為出口到大陸的銷量大幅增長,但台當局只炫耀台果出口創紀錄,絲毫不提兩岸經貿合作給臺灣經濟帶來的種種好處。

民進黨奉行“台獨”黨綱,在野時已“逢中必反”。兩岸在2010年簽署經濟合作框架(ECFA)時,民進黨政客就叫囂“ECFA將導致臺灣民眾工資降低,島內失業人數將增加12萬”、“臺灣產品被中國大陸低價商品取代”、“ECFA對臺灣各項產業將造成嚴重衝擊”云云。如果ECFA真的如民進黨所說是“洪水猛獸”,如今民進黨已執政5年多了,為何還不廢除ECFA?民進黨五年前上臺之初就極力想疏遠兩岸經貿,聲稱“不能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意即臺灣經濟不能依賴大陸。

然而,頗為諷刺的是,民進黨執政後,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由國民黨馬英九政府時期的39%上升至43.8%。在臺灣水果出口方面,2015年國民黨馬政府時期,台果出口總產值新臺幣41.04億,其中出口到中國大陸的產值就達26.88億元,占台果對外總出口65.5%。而自民進黨蔡政府上臺後,台果對大陸的出口占比不斷創新高:2016年占比75.9%2017年占比75.37%2018年占比74.37%2019年上半年占比已高達82.27%

數字會說話。不論民進黨當局如何漠視兩岸經濟合作,如何阻撓兩岸經貿往來,兩岸經貿交流都無法脫鈎。正如國台辦所說,兩岸經貿合作有助於發揮互補優勢,民進黨當局自外於全球最具潛力大市場的想法和做法,就好比是揪著自己的頭髮想離開地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徒勞的。

兩岸經貿密切 台對大陸出口創新高

<轉載自2021128 大公報 >

據新華社報道:台灣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7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11月,台灣對大陸(含香港,下同)出口額達1718.1億美元,為歷年同期最高,同比增長25.7%;自大陸進口764.9億美元,同比增長30.9%;貿易順差達953.2億美元。

據統計,111月,台灣出口總額為4057.5億美元,同比增長30%,進口總額為3462.3億美元,同比增長33.8%,貿易順差為595.2億美元。若扣除對大陸的順差,今年前11個月台灣貿易轉為逆差。

數據顯示,11月,台灣出口額為415.8億美元,進口額為358.6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30.2%33.8%;對大陸出口171.4億美元,同比增長18.9%,佔台灣總出口的41.2%,大陸持續位列台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自大陸進口80.7億美元,同比增長20.3%

台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表示,全球經濟穩定回溫,支撐台灣出口規模逐季走高,但新冠肺炎疫情陰霾揮之不去,供應鏈瓶頸將干擾經濟復甦步伐。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海峽論壇周五開 台籲民眾勿赴統戰平台

<轉載自20211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昨日列席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備詢時表示,海峽論壇是大陸對台大型統戰平台,全由大陸主導及設定議程,已禁止中央部會參加,更不樂見地方政府參與,呼籲民眾不要輕易參加。

「赴會者應注意兩岸條例」

中央社報道,邱垂正提醒,任何要去海峽論壇的人都應注意「兩岸條例」相關規定,要符合法律規範,注意社會觀感及國際視聽,不應預設政治立場,要維護台灣整體利益。邱垂正並表示,在野黨主席應了解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不要成為統戰對象,除要反映主流民意外,對大陸對台的軍事威脅,也應表達人民意見,並遵守「兩岸條例」規定。

另邊廂,國台辦日前宣布,第13屆海峽論壇本周五(10)將於福建登場,並邀台灣有關政黨代表、社團負責人、鄉鎮村里、農漁水利等各界來賓以不同方式出席。本屆論壇延續「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主題,採用線上線下結合、集中分散結合的舉辦方式。

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斯洛伐克經濟次長率團訪台 規模空前

<轉載自20211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斯洛伐克經濟部政務次長葛力克(Karol Galek)率領該國官、研、產、學界代表所組成的43人訪台團,昨日乘搭專機抵達桃園機場,是次訪台預計停留6天,規模為斯洛伐克自2003年在台設處以來最大。

據中央社報道,該訪問團成員包括斯洛伐克經濟、外交、教育科研暨體育、創新及能源局、商務局、投資局及國家科學院等共18名跨部會高級官員,並有涵蓋太空、生物科技、半導體等斯國政府強力推薦的25家優秀廠商代表。台外交部由政務次長田中光代表接機。台外交部表示,樂見葛力克藉由訪問台灣,進一步提升台斯雙邊合作及人民間的友誼,並稱這是斯洛伐克自2003年在台灣設處以來,首度派遣規模及層級均具代表性的重要官員訪台。

代表團將與台灣共同召開「第一屆台斯跨部會經濟合作諮商會議」,分別由「經貿」及「教育、科研與觀光」兩個議題工作小組,探討促進雙方經貿投資、教育、文化及觀光等方面的伙伴關係。

斯洛伐克國會外交委員會今年5月首度通過決議,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荷蘭眾院通過涉台動議 反對大陸改變台海現狀

<轉載自202112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荷蘭眾議院繼上周通過動議,籲請支持台灣參與「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後,周二(1130)一天內通過兩個涉台動議,包括籲請政府聲明不接受中國大陸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以及敦促歐盟支持近日因台灣問題被大陸制裁的立陶宛。

荷蘭眾議院外貿委員會主席羅恩(Raymond de Roon)近日針對兩岸局勢緊張加劇,提案要求荷蘭政府表達不接受大陸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立場。針對立陶宛因允許台灣在當地設立代表處遭大陸把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另外兩名眾議員布雷克爾曼斯(Ruben Brekelmans)與米爾德(Agnes Mulder)共同聯署提案,基於歐盟成員國有權決定與台灣發展關係,籲請荷蘭政府促使歐盟以一致立場支持立陶宛。

兩項動議案分別以120票對30票、117票對33票通過,均獲大多數支持,羅恩希望此舉起示範作用,帶動歐洲其他國家跟隨,共同關注台海安全。外長克納彭近日回答國會質詢時曾表示,荷蘭希望降低台海緊張局勢,會盡力透過歐盟渠道促成;又認為歐盟已以不同方式支持立陶宛,相關提案或令荷蘭立場更明確。台駐荷蘭代表陳欣新感謝荷蘭國會,連續通過動議展現對台高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