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日右翼圖登釣島 華海警船撞日艦

<轉載自20219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日本石垣島八重山漁業協會5艘載有右翼人士的漁船,830日圖登上釣魚島,遭中國海警船追截,日本海上保安廳派船趕赴現場,中國海警船在與日本巡邏艦周旋期間,曾與日艦發生碰撞。

日本《八重山日報》稱,當日八重山水產合作社的第一櫻丸、惠美丸、理惠丸、第八泰生丸和ZENKOUMARU25艘漁船,在凌晨時分從石垣島出發前往釣魚島(日稱尖閣諸島)。結果遭到4艘中國海警船追蹤,而另外3艘海警船則在不遠處,似乎準備支援。

而中國《國防時報》10日稱,這些漁船載有日本右翼人士,企圖登上釣魚島。當時至少有12艘日本保安廳的巡邏艦、炮艦、巡邏艦亦在附近出現,一艘海警船直接撞上了一艘帶有艦炮的日本海上保安廳炮艦,並稱成功阻止了日本右翼人士登上釣魚島。

國民黨選舉跑出黑馬 深藍理念吸引當選難

<轉載自2021912 明報 社評>

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將於本月25日選舉主席,現任黨主席江啟臣、前主席朱立倫、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前彰化縣長卓伯源4人,正全力競選。在首場候選人政見發表會結束後,網絡民調顯示,張亞中以逾五成至七成的得票率「表現最佳」,脫穎而出,力壓被看好的朱立倫、江啓臣,成為黑馬。雖然張亞中的政治光譜屬於「深藍」,其言論「傾統」也與維持現狀的台灣主流氛圍不符,還有揣測其網絡民意高企是民進黨網軍「灌票」,希望藉此操弄統獨議題,而且黨主席選舉後面還有從今(12)日開始的5場辯論,由資深媒體人趙少康操盤的「戰鬥藍」對黨主席選舉亦影響重大,張亞中最終能否跑出殊難逆料。但他大膽的言論,展現出足夠的膽識與氣魄,對國民黨的批判切中要害,也說出了很多泛藍支持者的心聲。他的崛起以及他當選困難的現實,更加突顯國民黨和台灣面臨的深層次困境。

67歲的張亞中,曾任駐歐洲外交官,也曾任職台灣陸委會,還當過台大教授,2016年創辦孫文學院。在4日的首場辯論會上,張亞中宣布他當選國民黨主席後的三大使命,一是掃除前總統李登輝在黨內的「政治遺毒」,並大聲說出「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撥亂反正」捍衛中華史觀;二是募集3億新台幣成立「正義基金」,獎勵舉報蔡英文政府貪污徇私惡行;三是以兩岸簽署「和平備忘錄」作為下次總統大選主題,讓民眾在和平與戰爭之間做抉擇。

張亞中昇華九二共識 鮮明主張打動支持者

他批評朱、江兩人都只會空口說要兩岸和平,但方法不過是和稀泥的說法;又認為「一中各表」無法解決政治難題,稱自己的主張是對「九二共識」的昇華,宣稱兩岸主權範圍重疊,但分治不分裂,呼籲國民黨人不要把「我是中國人」當守舊的事,強調中國國民黨的「中國」就是黨的靈魂,沒有「中國」兩岸不可能和平,這也是國民黨生存之道。

張亞中如此「非主流」的論述,竟能讓他在辯論會上力壓群雄,箇中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網絡民調「參考就好」,言下之意選黨主席還要看37萬黨員投票;亦有猜測可能是綠營「灌票」的結果。但分析認為,張亞中的論述,雖在台灣現實環境中屬「政治不正確」,甚至有點大逆不道,卻感動了不少深藍支持者。

挺張亞中的大致可分成「理念派」與「不滿派」,理念派大多來自上屆支持洪秀柱參選黨主席的黨員,這一深藍基本盤約佔黨員總數20%,張亞中的論述打動不少退役軍官、眷村、黃復興黨部的黨員,衝擊到朱立倫在同一板塊的得票。朱在上屆總統選舉中「換(洪秀)柱」事件的表現,令這部分深藍黨員留下很大的心結。此外,張亞中鮮明的訴求,亦贏得不少「韓粉」青睞,甚至出現「主席選張亞中、總統選韓國瑜」的口號。而近月來,民進黨防疫不佳「槍掉滿地」,但國民黨卻被指未能好好利用,因此,一些不滿黨主席江啟臣政策的黨員,也為張亞中所吸引。

雖然台灣陸委會已針對張的「兩岸和平備忘錄」之說提出警告稱,根據「兩岸關係條例」規定,非經陸委會及主管機關授權,任何人不得與對岸簽署涉及公權力或政治議題的協議。張亞中最近的高人氣也並不代表「統派」版圖在藍營擴大,或是國民黨人更接受統一,而是看着黨內當權派為選舉而機關算盡,面對兩岸問題含糊其辭,很多國民黨人更願意看到一個大刀闊斧的改革者,展現出足夠的膽識與氣魄,真正帶國民黨走出困境,或至少讓國民黨看到一絲曙光。

倡與對岸談判不利選舉 兩岸關係悖論顯台困境

台灣明年有包括縣市長在內的地方公職選舉(又稱「九合一選舉」),2024年又有總統選舉,故今年的國民黨主席選舉動見觀瞻。除張亞中的崛起外,曾高調宣布將在2024年問鼎總統大位的資深媒體人趙少康,近期籌組「戰鬥藍」也引人注目。趙重返國民黨後,雖因資格問題今次無法參選黨主席,但近期組織「戰鬥藍」,號稱要率領積弱的國民黨發揮戰鬥精神,主導社會議題,與民進黨戰鬥。迄今已有約30名市議員和立委加入,6萬多人加入其FB社群。趙聲稱要走出「與美陸等距離」的第三條路,不卑不亢地當大陸和美國的「諍友」,還是「親美友中」的舊調,以求讓國民黨在2024年重新執政。對此,張亞中點評道,真正的「戰鬥藍」,一定要有大思想、大論述做引導的方向。但今天的國民黨理想蒼白、論述模糊,一個沒有精神、靈魂的政黨,再多戰技也沒有用。

張亞中訴求的核心,就是以接受兩岸同屬「一中」,來換取北京承認「中華民國」的治權與台海和平,其構想雖值得國民黨研究吸納。但在台灣和國民黨的政治現實中,張亞中要當選,卻非常困難。要解決兩岸問題就要與對岸談判;但在台灣,一講與對岸談,選舉就很難選上;而選不上,也就無法跟對岸談。兩岸關係這種無奈的悖論,既反映了國民黨的深度困境,亦反映了台灣悲哀的現實。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一國兩制」框架下重塑港人價值觀

<轉載自202191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周永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筆者上月在這欄提到,香港現正出現的移民潮,原因之一,是不少港人覺得,香港不再是他們熟悉的地方,尤其是他們過去持守的價值觀念,如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今天已蕩然無存。因此,要緩和這股移民潮,筆者認為,重塑港人的價值觀念刻不容緩。

港人價值觀念出現「異化」

為什麼過去為港人信奉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價值觀念,今天卻被視為洪水猛獸?筆者並不認為這些價值觀念不再適合香港,問題在於,經過2012年的「反國教科運動」和2014年的「佔領行動」,這些價值觀念出現了「異化」:這些原先用作指導港人行為的價值觀念,不再發揮指導性的作用,而僵化成為規限港人行為的教條。

以民主政制發展為例:上世紀80年代初,政府引入區議會直選議席,當時港人對民主追求的目的,是盼望港人能對政府施政有更大參與權,他們可以在建制內直接影響政府的決定,最終按照《基本法》的規定,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可惜的是,這種對民主的訴求,經過最近10年連串的政治運動,民主變成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一人一票」的「真普選」;鼓吹者更認為,唯有透過這樣的選舉,港人追求民主的理想才算達到。就是這樣,民主從一種信念,變成一種特定的選舉方式,民主從此出現「異化」。其他價值觀念,如自由、人權、法治等,也同樣出現了類似情况。

這種價值觀念的「異化」,筆者在2015年出版的書中,早所論述:

「……當港人追求自由和民主,卻不時提出自由和民主必須是『真』的,這樣又是否為自由和民主所愚弄?誰能判斷怎樣的民主和自由是『真』的?同樣,爭取權利也必須有所規範,也不應忘記自己的責任,否則最後吃虧的是自己,因大家都不願付出時,又哪有權利可言?法治也不能死板一塊,古時已有作繭自斃的記載,今天以法『治人』的例子多不勝數。」(《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頁131

對價值觀念看法必須避免走極端

筆者並非否定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價值觀念的意義,想指出的是:當這些價值觀念只容許單一的解釋,或被用來達到個人或個別組織的目的時,就很容易失去這些價值觀念原本的意思,甚至成為一種極端的想法,在社會上造成分化和撕裂。另一方面,有些人為了糾正以往對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觀念的錯誤看法,除了批評這些觀念是西方的思想、不適合香港的環境外,更主張港人的言論、結社、集會等自由和權利,也應受到限制,這又是走向另一極端。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就是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觀念,並不是長久以來就是港人堅守的信念。筆者清楚記得,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間,為了介紹民主發展、人權和司法獨立的重要性,政府透過媒體,宣揚這些都是港人珍惜的價值觀念。政府在回歸期間才這樣宣傳,可見這些價值觀念過往並不是港人信奉的:以事論事,港英管治年代,港人有什麼民主可言?地區直選立法局議員是1991年才開始,離回歸只有6年;港人在英國管治之下,到英國旅遊也要簽證,英國公民(海外)護照只是旅遊證件,香港居民的權利實在有限。總言之,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價值觀念,是港人在香港前途問題出現後才覺得珍貴,並不是他們從來就珍惜的價值。

價值觀念與公民身分的關係

為了重塑港人的價值觀念,筆者作了一些思考,覺得必須先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第一:港人必須重新檢視自己對「一國兩制」的認識。筆者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當時港人最關心的,是回歸後香港如何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及港人的生活方式如何50年保持不變;至於「一國兩制」中的另一制度,即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港人並不關心、也不認識,聽到的是傳媒報道的零碎資料,也以負面的佔多數。港人在回歸前到大陸探親或旅遊,得到的印象是中國多方面都相當落後,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並不了解。也就是說,在基本法制訂期間,港人的關注點,集中在香港方面的「一制」,至於回歸後香港的「一制」如何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實施,當時並沒有充分討論。

為了重拾「一國兩制」的初心,港人今天必須面對的事實是:回歸後,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但香港已是中國的一部分,怎可對「一國兩制」的「一國」和另外的「一制」沒有認識?港人也必須明白,回歸後就是中國公民,這身分並非單純國籍的問題,而是自己信奉的價值觀念,也應隨這公民身分而有新的意義。例如,港人對民主政制發展的訴求:一向以來,港人着重的,是如何爭取有充分和平等的政治參與權,但是,作為中國公民,港人除了追求普選的目的外,還須明白,絕對不能利用民主選舉來危害特區政府和國家的安全。同樣,港人擁有的自由和權利,也應在「一國」的思維下理解,不能超越基本法賦予香港居民享有的權利和義務。

價值觀念不應盲從西方思維的解釋

第二:我們得承認,港人信奉的價值觀念,無論在定義和解釋方面,都無法擺脫西方社會思維的薰陶。以民主的定義為例,港人很容易接受一人一票、無差別的選舉才是「真」選舉,因為相信,只有這種方式才能避免結果受到控制。但是,在「一國兩制」下,民主選舉必須顧及國家安全,不一定西方的一套才是對的。

其次,為了突顯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與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分別,不少港人認為,自己持守的價值觀念與內地居民的價值觀並不一樣,甚至在解釋自己信奉的觀念時,故意的走向一種極端的看法,例如:民主只應是一人一票的選舉、自己享有的自由和權利不應受到任何外來力量的約束、司法制度應完全獨立於行政機關。同時,他們高舉自己持守的價值觀念時,不免對國家提倡的價值觀有負面的看法。這種自以為是的態度,明顯忽略了在「一國」之下,「兩制」並非互相比較,價值觀念也沒有高低之分。

筆者在這欄多次強調,港人不應放棄自己持守已久的價值觀念,但也不應將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觀念視為一成不變的真理。港人必須明白,價值觀念的作用,是使港人的行為有理可循,是為港人的福祉服務,而非引領港人走向死胡同,成為港人的枷鎖。港人如何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如何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重塑港人的身分和價值觀?下次再談。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台警告洪都拉斯勿接受假承諾與北京建交 中方:堅持一中大勢所趨

<轉載自20219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洪都拉斯左翼政黨自由重建黨(Libre)總統候選人卡斯特羅(Xiomara Castro)周日(5)表示,倘贏得11月大選,將與中國大陸建立經貿及外交關係。與洪都拉斯有邦交的台灣,其外交部周一(6)發表聲明,警告洪都拉斯不要接受北京「浮華虛假」的承諾,稱這是中國大陸破壞台灣與盟友關係的一貫伎倆。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昨(7)表示,「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中方歡迎一切認同及支持「一個中國」原則的言行,並正告台灣當局,金元外交的伎倆遭人唾棄,任何逆歷史潮流、挾洋自重的圖謀注定失敗告終。

台灣目前有15個邦交國,在中美洲僅餘貝里斯、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


 













洪都拉斯左翼政黨自由重建黨(
Libre)總統候選人卡斯特羅(Xiomara Castro)周日(202195日)表示,倘贏得11月大選,將與中國大陸建立經貿及外交關係。

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民進黨拋「三問」 質疑反共變親共

<轉載自20219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民進黨上周五(3)針對電視辯論會拋出「三問」,稱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對國民黨未來重要兩岸政策的立場不清不楚,有必要向社會說明對兩岸立場的看法。

據中央社報道,民進黨發言人劉康彥3日晚表示,民進黨要「三問」國民黨主席候選人,一問國民黨是否還要支持被定位為「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二問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是否符合國際政經新情勢的變化;三問面對大陸持續文攻武嚇,以軍機、軍艦騷擾台灣,國民黨如何回應對岸片面改變兩岸現狀的問題。民進黨說,國民黨主席候選人更要解釋清楚,為何國民黨兩岸立場可以從過去的反共、到現在的徹底親共,警告對於中共抱持樂觀且不切實際的期待、誤判國際對於大陸威脅逐漸提高警惕的情勢,會將台灣帶入危險之中。

獨派「台灣國」理事長陳峻涵昨日下午帶領約10名支持者到政見會會場外抗議,諷刺國民黨主席4名候選人都親中媚共,經常破壞台灣團結,呼籲人民一起來砸?「蟻窩」,殲滅「蟻后」。TVNS報道,候選人之一的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一下車就怒氣???示威者喊「滾回去睡覺」,又不斷比出倒讚的手勢,示威者則不斷高喊「一中政策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雙方火藥味十足。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習:風險挑戰增 不想鬥爭不切實際

<轉載自20219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昨日(1)在中央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講話,他稱,中共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鬥爭是不切實際的。他強調要丟掉幻想、勇於鬥爭,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寸土不讓,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質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當軟骨頭的風骨、氣節、膽魄。

央視新聞報道,習近平在講話中表示,中共成立百年來,始終是有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黨。黨員幹部有了堅定理想信念,才能經得住各種考驗,走得穩、走得遠;年輕幹部要牢記,堅定理想信念是終身課題,需要常修常煉,要信一輩子、守一輩子。

習近平在講話中稱,理想信念堅定和對黨忠誠緊密聯繫;理想信念堅定才能對黨忠誠,對黨忠誠是對理想信念堅定的最好詮釋;組織上安排年輕幹部去艱苦邊遠地區工作,是信任更是培養,年輕幹部應該以此為榮、爭先恐後。「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練,不經風雨、不見世面是難以成大器的。」

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城市更新囑防「大拆大建」 立例禁逼遷

<轉載自20219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明確規定全面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但這一過程中須防止大拆大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艷昨日指出,一些地方出現有悖城市更新行動初衷的苗頭,例如開始計劃大規模拆除舊城舊區,部分地方還發生大規模砍老樹現象;制訂有關政策「是為了防止各地重走城市粗放開發建設老路」。

黃艷在國新辦記招透露,住建部研究起草的《關於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昨日正式刊發實施。

中新社報道,這一通知規定,嚴控大規模拆除和增建,原則上老城區更新單元(片區)或項目內拆除建築面積不應大於現狀總建築面積的20%

黃艶解釋說,內地已步入城鎮化的中後期,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要由過去大規模的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目前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已納入「十四五」規劃綱要,多地推出城市更新政策及機制,推動不少城市更新項目落地。

黃艷表示,制訂上述政策,是為了防止各地重走城市粗放開發建設老路。

防止大拆大建政策重要的內容之一,是要劃出城市更新底線。黃艷表示,在嚴控大拆方面,在老城區,除了違法建築以及經過專業機構鑑定為危房的,不能大規模、成片、集中地拆除現有建築;嚴控大建方面,老城區本來就密度高、強度大,要防止加劇城市交通、市政安全等環境承載壓力。《通知》亦提到,不可大規模、強制搬遷居民,以防割斷人、地和文化的關係,「就近安置率不宜低於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