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張志軍:兩岸不可能達成新協議「太陽花學運有一定道理」

<轉載自201681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浙江省杭州市會見台商代表,表示國台辦和台灣陸委會、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的溝通機制停擺,兩岸目前不可能就新的問題進行商談、達成新的協議,又稱太陽花學運「有一定道理」,參與者對現狀不滿、對未來感到迷茫。

綜合中新社及中央社報道,張志軍昨在杭州與浙江省9個台商協會的會長茶敘。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常務副會長謝智通當面向張志軍表達擔憂,強調機械設備業台商處境艱難,擔心惠台政策逐漸減少。張志軍回應稱,兩岸溝通雖然中斷,但已簽署的23項協議不會改變,惟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新協議,則「在沒有九二共識的基礎下,大門不可能開。」

稱兩岸溝通停擺責任在台

張志軍昨日再對傳媒稱,兩岸溝通機制停擺,的確造成很大影響,「兩岸間目前不可能就新的問題進行商談、達成新的協議,這也對兩岸處理一些敏感問題帶來不便,但這個責任不是在大陸這邊。」此外,張志軍說台灣社會分化非常厲害,318學運、太陽花學運有一定道理,「對現狀不滿,對未來感到迷茫」,不完全是對國民黨不滿,也對民進黨不滿。

張志軍在參觀阿里巴巴集團時說,台灣年輕人起薪22K(新台幣2.2萬元,約4600人民幣),起薪還不如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在台灣宣布要提供新台幣100億元創業基金後,「台灣當局酸溜溜的」。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學者:內政主權用人皆錯 民眾感受騙

<轉載自20168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蔡英文執政近3個月後支持度快速下滑,台灣政治學者鈕則勳認為蔡政府在內政處理、捍衛主權、選人用人及兩岸政策都有出錯,「民眾期待與政府的實際作為有落差,這讓對政治人物非常嚴厲的選民感覺有被騙的感受」。

台灣文化大學教授鈕則勳對本報表示,在內政部分,蔡政府最大問題是勞基法的修法,蔡沒有一個中心思想,把勞資雙方都得罪,修法時勞方不滿意就保障勞工,資方不滿意就偏向資方,讓外界看破她處理事情能力的局限。

對於南海仲裁,太平島被降為礁,蔡一直沒有講得很明白,怎麼捍衛主權;問她要不要去,她說不排除,「不排除」基本上是很低可能,且要以相關法規處罰去太平島強化主權的漁民。鈕則勳表示,蔡英文只是面對大陸時主權喊得漫天響,但對仲裁案等於是被美國打臉,卻似乎無動於衷,「這成為一面照妖鏡,讓民眾非常清楚地感受到落差」。

鈕則勳亦指蔡英文在用人上錯漏不斷,朝令夕改,行政院長林全與他的閣員,針對同一個政策立場都不一致。立法院與行政院的磨合亦有很大問題,使政績做不出來。兩岸政策則導致陸客減少,經貿停滯,蔡亦好像沒有意願與大陸對話,讓兩岸關係持續互動下去。

執政近百日 蔡英文滿意度跌至45.5% 藍營批未做好執政準備

<轉載自20168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的蔡英文總統自520上任以來將滿百日,中央社、東森新聞、《聯合報》等引述最新發表的「台灣指標民調」指出,民眾對其執政滿意度及信任度,分別下挫4.76.6個百分點,皆首次低於50%。蔡英文執政後受到內政、外交多方夾擊,不僅民調滑落,甚至傳出年底可能更換閣員的聲音。在野的國民黨及新黨直指民進黨未做好完全執政準備,蔡英文百日成績單顯然不及格。

台灣指標民調昨日公布811日至12日做的民調,透過隨機抽樣及電腦輔助人員電話,訪問1003名居於台澎金馬、年滿20歲民眾。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蔡英文的執政表現,45.5%滿意、39.8%不滿意,相較於7月的調查結果,正面評價減少4.7個百分點,負面評價增7.5個百分點。在信任度方面,49.2%民眾信任蔡英文、32.5%不信任,與7月相較,正向評價跌6.6個百分點,負面評價增7.2個百分點。

林全不滿意度40.4%高於正評

民調還顯示,行政院長林全的施政滿意度37.3%、不滿意40.4%,相較7月,正面評價跌2.8個百分點,負面評價增6個百分點,對閣揆施政的不滿意度首次高於滿意度。

經濟現方面,8.1%認為島內整體經濟狀好,79.9%認為不好;就民眾家庭經濟現而言,52.1%表示平常財務收支夠用,42.2%認為不夠用。有關兩岸三黨的好感度,民調指相較7月調查,民眾對民進黨好感比率不變、反感比率增2.1個百分點;對國民黨好感比率增5.4個百分點、反感比率降3.4個百分點;對中國共產黨的好感比率增3.8個百分點、反感比率降2.5個百分點。

八成指經濟差 民進黨反感比率增

東森新聞報道指出,回顧蔡英文政府上任後一連串爭議,從5月起參與世衛大會時稱「中華台北」,遭質疑自我矮化,接取消端午國道夜間收費也引起討論;6月又遇上重啟核一、桃園機場水浸、空服員罷工、一例一休與國定假日等問題。78月又有一連串事件,包括雄三導彈誤射、南海仲裁案,太平島被認定是礁不是島,加上旅巴起火致24陸客死、肯亞案、駐星代表酒駕,以及司法院正副院長提名人爭議等。

爭議不斷 辯稱剛上路不穩定

面對民調滑落的危機,林全將在816日、19日和22日舉行座談會,針對農業、居住正義、環保與勞工等具爭議的政策舉行座談溝通。國民黨立委李彥秀昨指出,新政府不斷在轉彎,包括重要的人事案,可見民進黨還沒做好完全執政的準備,未來3年多還是要回歸到政策面。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則表示,難免一開始上路有不穩定的地方。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蔡英文是非典型民進黨員」

<轉載自20168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兩岸關係資深學者邵宗海、全球客家崇正聯合總會名譽會長鄒源淦昨日在《鏡報月刊》主辦的論壇上探討兩岸關係走勢,3人均認為雖有倒退但好過陳水扁時期。邵宗海表示由於陸客大幅減少,台灣旅遊界正在醞釀大規模抗議活動。

邵宗海﹕蔡自稱「非兩國論締造者」

邵宗海稱,除了兩岸官方的聯絡渠道中斷,更令他擔憂的是學術界交流的倒退「比扁時期嚴重」;而今年9月台灣能否參加國際民航大會,台北與上海城市論壇今年是否繼續,邵亦持悲觀態度。他認為,大陸可以不諒解蔡英文,但不能認為她是台獨分子,「她曾親口對我說,她不是李登輝『兩國論』的締造者,說『請你不要用這件事捧我』」;蔡是台灣「二二八」事件遺屬,但多次競選中從不藉此拉票,是非典型民進黨員。

鄒源淦則質疑蔡英文近日對原住民道歉「是表面工作,所謂轉型正義是作假」,「400年來的傷害如何追討,是不是現在所有居住在台灣的客家人都應該回大陸去?」他說,「真正有為的領導人只會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

洪奇昌﹕兩岸關係沒倒退 台「沒權力悲觀」

曾於陳水扁執政末期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洪奇昌稱,比起20042008年扁連任總統的4年和19951996年大陸對台軍演危機,兩岸關係不算倒退。他強調,台灣80後、90後普遍認為「中國(大陸)的事是別人家的事」,兩岸共同歷史記憶在青年群體愈來愈淡化,如未來兩岸民情像火車對撞,台灣將損失更重,「台灣對兩岸和平發展沒有悲觀的權力」,認為應大力推動兩岸青年分別去對岸就學就業,增進溝通。邵宗海亦認為,民意是被引導的,培植台灣青年去大陸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讀書,回台後起碼不會主張台獨。他更直言,對台灣青年不要談民族感情,不是動之以情,而是「誘之以利」。


















台灣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左)昨在港稱,目前的兩岸關係雖有倒退,但沒陳水扁時期那麼差。右為兩岸關係學者邵宗海。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美國衛星圖顯示中國南海島礁建機庫

<轉載自201681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美國《紐約時報》引述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永暑礁、渚碧礁和美濟礁上正在修建加固式機庫,可以停放軍機,比民用設施厚,專家認為此舉是為承受打擊作了加固。

可停放任何軍機

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收集到上月下旬拍攝到的衛星照片,上述3個小島上的機庫最小的寬6070英尺,最大的寬200英尺,可以停放任何型號的中國空軍戰機。

該中心的亞洲海事透明度倡議組織負責人波林(Gregory B. Poling)說,除大小以外,其他種種象都表明機庫進行了結構加固,「它們遠比民用設施厚,為承受打擊做了加固。」

專家指為堅固防線

中國多次重申島礁建設是民用用途,但波林認為是為展示軍事實力,中國的說法「像是說你在建一棟大樓,但只會住在一樓一樣」。

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教授傅泰林(Taylor Fravel)則認為,修建機庫未必是用於軍事用途,但可以當作是堅固防線。

專家:中方釋不滿信號 釣島形勢仍可控

<轉載自201681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針對連日來包括中國海警船及漁船等多艘船舶進入釣魚島附近海域一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梁雲祥對本報指出,這應該是中國就近期對日本不滿所釋放的強烈信號;另一方面,釣魚島附近海域的形勢雖顯得緊張,但局面基本可控且主動權在中國一方。

估計不滿日介入南海

梁雲祥分析,雖然中方並未講明就何事對日本不滿,但估計與3件事有很大關係。第一,是對日本此前高調介入南海紛爭及仲裁後仍不肯放手表示不滿;此外,中國對上個月日本最新版防衛白皮書已表示不滿,新上任的日本防衛相稻田朋美又是一名極右翼鷹派人物,稻田對日本侵華的相關言論也激怒了中國。第三,台灣綠營執政後,台日關係明顯走近,尤其是台立法院長蘇嘉全日前訪日提及台日關係的「夫妻說」,釣魚島紛爭也可提醒台灣當局不要跟日本走得太近。

不派人登島 衝突料不大

梁雲祥稱,近年來,中日關係本來就不好,但這種緊張關係基本上還屬於可控狀態。梁說,這種緊張局勢的主動權在中方手中,只要不派人員登島,衝突加劇的可能性不大。梁說,「中國此前早已維持對釣魚島海域的常態化巡航,現在又向全世界證明這一區域還存在爭議,這對中國沒有什麼壞處。」

習近平再出手 把東海當南海

<轉載自201681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當南海仲裁案的擾攘暫告一段落,菲律賓宣布將派總統特使拉莫斯訪華意圖重開兩國對話之際,中方最近又在東海動作多多,連續多日派遣多艘海警船和大批漁船進入與日本有爭議的釣魚島毗連海域,令日方每天不停抗議,甚至由外相召見中國大使,更聲言不排除提高交涉層級,或由首相安倍出面在G20峰會時向中方表達抗議。

「現不動手 將來只剩歷史資料」

就在一周前本報曾經引述北京消息透露,在南海仲裁結果出爐前,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表示,「南海問題,現在我們不動手,將來就只剩下一堆歷史資料,說也沒用了;我們採取了行動,就保持了存在狀態、爭議狀態」。報道說,中央高層研判後認為,真正的大國不怕有問題,而是可以從問題中獲得利益。看過這則新聞,對於中方近日在釣魚島海域的這些動作,日方應該不會意外。

2013年填海造陸前的南海一樣,中方在釣魚島的處境也是現狀的受害者,「現在我們不動手,將來就只剩下一堆歷史資料,說也沒用了」。而20129月日本政府將釣魚島國有化的舉動,給了中方最好的「動手」藉口,因為是日方改變了當時的現狀,於是中國的海警船就三不五時地進出釣魚島海域,「保持了存在狀態、爭議狀態」。
就是從那時起,北京設立了一個中央海洋權益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就是習近平本人,一年後,解放軍於東海設立了防空識別區。

G20 不排除再有密使外交

2014年,安倍首相透過其國安顧問谷內與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的密使外交,在兩國達成4點共識,在北京APEC峰會上,安倍實現了與習近平峰會,但2015年中國高調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後,日本一年來在南海問題上對中方展開全方位外交圍剿,中國在釣魚島海域的這波漁船攻勢,無疑是對日方的報復。

值得留意的是,對中方這波動作,美方暫時還未有表態。安倍首相所言的「冷靜而毅然地應對」不知所指為何,不排除在9月在杭州與習近平會面之前,中日又會有新一輪密使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