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日韓入境限制帶歧視 中方提反制合理合度

<轉載自2023112 明報 社評>

中國與日韓起紛爭,國家移民管理局即日起暫停簽發韓日公民來華口岸簽證,過境免簽政策亦叫停。中國大陸對外開關後,多國收緊內地旅客入境防疫限制,例如要求出示陰性證明,未見中方有何強烈反應,唯獨日韓遭到反制,觀乎外交部說法,問題在於兩國部分措施超出合理範圍,帶有歧視性。機場入境人數受制於航班數目,每日從中國大陸入境日韓的人數相當有限,不會大幅加重兩地疫情及醫療負荷,况且內地流行的病毒株早見於世界各地,未有出現更厲害的新變種,中方採取反制措施,要求兩國撤回不合理的人員往來限制,可以理解,反而韓國將香港拖落水,對本港航班及港人轉機設限,做法無理,特區政府必須據理力爭,要求韓方早日撤回。

收緊入境要求 不應歧視不公

上月初以來,內地先後取消「動態清零」政策下的嚴厲封控措施,以及入境人士檢疫隔離規定,疫情迅速傳播。儘管不少國際衛生專家認為,新冠病毒再現更致命新變種的概率已然不高,惟美國國務院上月中率先帶頭炒作此風險,發起輿論攻勢,聲稱「中國疫情失控可能產生新病毒變種連累全球」,質疑中方疫情資訊不透明。元旦前後,以美國盟友為主的一批國家,陸續收緊中國大陸公民入境檢疫規定,當中包括日韓,至於非西方陣營國家,大多未有跟隨,南非衛生部長本周表明,中國和世界的主流病毒株仍是Omicron,沒必要針對中國設限,泰國副首相甚至高調歡迎中國遊客來訪。

內地解封後採取過於狹窄的染疫死亡定義,令官方死亡數字缺乏參考價值,惹人非議;至於缺乏疫情傳播數據,平情而論,很多國家將新冠疫情當成風土病後,都不再嚴格統計;內地幅員廣大,放棄大規模核酸檢測後,也很難提供一個精確染疫數字。去年底世衛投訴中方疫情資訊不足,雙方專家展開連串交流。中方專家強調有持續監測病毒,目前內地出現的病毒株,早見於世界各地,當中包括近期在歐美迅速傳播的XBB.1.5,回應了世衛對病毒有否再變種這一最大關切。世衛專家范科霍夫本周談及病毒株變異問題,除了呼籲中國提供更多詳情,同時亦特別提到,很多「對中國持批判態度的高收入國家」,同樣有需要跟世衛分享病毒株基因排序資料。單單針對中國,並不公道。

世界邁向後疫情時代,香港也不再要求入境者做核酸檢測,與內地首階段通關,加入核酸陰性證明要求,最大原因是兩地陸路過關者每天數以萬計,倘若太多南下人士有病,有可能加重香港醫療負荷;對於跟中國大陸並無陸路相連,只會在機場接待中國入境人士的國家,4872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其實不大必要,皆因班次已經限制了入境人數,一天約千名中國旅客入境,就算有百多人感染,亦不至於加重當地疫情或醫療負荷。歐洲疾控中心去年底已表示,對中國旅客一律強制核酸檢測並不合理。目前美加法澳等國要求中國旅客持有陰性證明,勉強可算是「買保險」措施,相比之下,韓日近期部分限制措施,確已超出合理合度範圍,帶有歧視意味。

韓國針對中國旅客的措施,過去兩周一再升級,除了登機陰性證明,還有一律落地核酸檢測、中國航班只准着陸仁川機場等,當中又以元旦後暫停發放赴韓短期簽證至本月底,最令人側目。韓方指中國抵境旅客陽性率高,堅持措施「有科學根據」,現實是相關陽性率在一周內已由兩成多跌至4%,更何况韓國早已不行封控政策,針對中國實施限降令及停發短期簽證,屬於嚴重歧視措施、阻礙兩地交往。日本方面,除了陰性證明,跟韓國一樣,同樣針對中國大陸旅客,要求落地檢測,以及設下航班降落限制(只限4個機場)。

放眼其他對華收緊入境措施的主要國家,多以陰性證明要求為主,亦有國家如英國等選擇隨機抽驗,目的是從陽性個案中,掌握變異株基因定序,無關限制人員往來;印度有要求落地檢測、陽性隔離,但有關安排並非單獨針對中國旅客,星泰日韓旅客亦同。日韓入境限制不合理,要中國旅客掛識別牌的做法令人反感,中方停發簽證反制,實不難理解。

韓國拖香港落水 特區須據理力爭

中美激烈角力下,近年中日關係欠佳;中韓方面,雖然官方關係尚算可以,但韓國民間厭華情緒這十年八載確實明顯升溫,民選政客見風駛舵,分寸拿揑不好,可能影響雙邊關係。中日韓旅遊業皆待復蘇,相信三地業界都希望今次風波早日平息。韓國總理昨天強調,不會將中方停辦韓國公民短期簽證視為「報復」,是否有意為紛爭降溫,有待觀察,惟韓方本周二在中方停辦簽證消息傳出後,馬上公布限降令擴至港澳航班,又禁止港澳旅客在仁川機場轉機,將香港拖落水,明顯是不友善之舉。港人愛赴日韓旅遊,兩國因此進帳不少,早前日本將限降令擴至香港航班,特區政府即時交涉,最終日方逐步撤回相關措施。面對韓方今次不合理做法,特區政府必須據理力爭,促請韓方盡快撤去這項損人不利己的決定。

Restrictions on China Arrivals Discriminatory

Amid disputes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 Chinese National Immigration Administration suspends with immediate effect the issuance of port visas for South Korean and Japanese citizens into China, and calls a halt to the visa-free transit policy.

Since early last month, the mainland has cancelled first the stringent lockdown and control measures, then the quarantine requirement for arrivals—both stemming from the "dynamic zero" policy—and the pandemic has spread rapidly. Despite the belief of many international health experts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a more deadly new coronavirus variant is not high,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claimed in the middle of last month that the world might be entangled with potential new virus variants emerging out of the uncontrolled pandemic in China, while questioning China's lack of transparency about its pandemic information.

After lifting the cordons, the mainland has adopted an overly narrow definition of COVID deaths. As a result, the official death figures are criticised for not being a good source of reference. But for the lack of data on virus spread, in all fairness, many countries have also ceased to compile rigorous statistics since they considered COVID-19 an endemic disease. Given the vast territory of the mainland and its withdrawal of large-scale nucleic acid (PCR) testing, it is difficult to come up with an accurate number of infections. Experts from China emphasised that the virus was being monitored continuously, and claimed that the existing virus strains on the mainland had long been seen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They include XBB.1.5, which is spreading rapidly in Europe and the US recently.

South Korea's measures targeting travellers from China have escalated repeatedly over the past two weeks. In addition to proof of negative test results for boarding planes, all travellers from China are also required to conduct nucleic acid (PCR) tests on arrival, while China flights are only allowed to land on Incheon Airport, etc. The suspension of the visa issuance for short-term visits to South Korea after New Year's Day until the end of this month is the most disgruntling. The South Korean government says that a high proportion of arrivals from China has tested positive, and insists that the measures have a "scientific basis". The truth is that the said proportion has dropped from more than 20% to 4% within a week, not to mention that South Korea no longer adopts a lockdown policy. The landing restrictions and the suspension of short-term visa issuance are serious discriminatory measures that hinder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places. Like South Korea, Japan also targets mainland Chinese travellers by requiring proof of negative test results and landing tests, as well as setting landing restrictions (flights are only allowed to land on four airports). It is unreasonable for Japan and South Korea to impose these entry restrictions, and offensive of them to ask Chinese travellers to wear identification cards. China's suspending issuing visas as a countermeasure is understandable.

After reports that China had stopped issuing the visas, South Korea immediately expanded on Tuesday (10 January) its landing restrictions to Hong Kong and Macao flights, and banned Hong Kong and Macao travellers from transferring in Incheon Airport. It is clearly an unfriendly move of dragging Hong Kong into the matter. Hongkongers' love of travelling to Japan and South Korea has brought significant financial benefits to the two countries. Earlier, Japan extended its landing restrictions to Hong Kong flights. The SAR government immediately raised the issue with Japan, and eventually Japan gradually withdrew the relevant measures. Facing South Korea's unreasonable actions this time, the SAR government must fight our corner and urge South Korea to withdraw as soon as possible a decision that harms others but does not benefit itself.

日韓入境限制帶歧視 中方提反制合理合度

中國與日韓起紛爭,國家移民管理局即日起暫停簽發韓日公民來華口岸簽證,過境免簽政策亦叫停。

上月初以來,內地先後取消「動態清零」政策下的嚴厲封控措施,以及入境人士檢疫隔離規定,疫情迅速傳播。儘管不少國際衛生專家認為,新冠病毒再現更致命新變種的概率已然不高,惟美國國務院上月中聲稱中國疫情失控可能產生新病毒變種連累全球,質疑中方疫情資訊不透明。

內地解封後採取過於狹窄的染疫死亡定義,令官方死亡數字缺乏參考價值,惹人非議;至於缺乏疫情傳播數據,平情而論,很多國家將新冠疫情當成風土病後,都不再嚴格統計;內地幅員廣大,放棄大規模核酸檢測後,也很難提供一個精確染疫數字。中方專家強調有持續監測病毒,目前內地出現的病毒株,早見於世界各地,當中包括近期在歐美迅速傳播的XBB.1.5

韓國針對中國旅客的措施,過去兩周一再升級,除了登機陰性證明,還有一律落地核酸檢測、中國航班只准着陸仁川機場等,當中又以元旦後暫停發放赴韓短期簽證至本月底,最令人側目。韓方指中國抵境旅客陽性率高,堅持措施「有科學根據」,現實是相關陽性率在一周內已由兩成多跌至4%,更何况韓國早已不行封控政策,針對中國實施限降令及停發短期簽證,屬於嚴重歧視措施、阻礙兩地交往。日本方面,除了陰性證明,跟韓國一樣,同樣針對中國大陸旅客,要求落地檢測,以及設下航班降落限制(只限4個機場)。日韓入境限制不合理,要中國旅客掛識別牌的做法令人反感,中方停發簽證反制,實不難理解。

韓方本周二在中方停辦簽證消息傳出後,馬上公布限降令擴至港澳航班,又禁止港澳旅客在仁川機場轉機,將香港拖落水,明顯是不友善之舉。港人愛赴日韓旅遊,兩國因此進帳不少,早前日本將限降令擴至香港航班,特區政府即時交涉,最終日方逐步撤回相關措施。面對韓方今次不合理做法,特區政府必須據理力爭,促請韓方盡快撤去這項損人不利己的決定。

國台辦:陸握兩岸關係主動權 與台有識之士商統一

<轉載自20231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台辦昨日舉行今年首場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在回顧總結去年兩岸關係時表示,兩岸關係複雜嚴峻,大陸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團結兩岸同胞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對台工作取得新進展。

據中新社報道,馬曉光強調,願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灣各界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展開廣泛深入協商;期盼新的一年兩岸關係能夠改善發展,並稱「制止台美勾連挑釁升級,這樣我們的美好願望和善良意願才能夠實現」。

至於如何決定協商人選,馬曉光指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智庫:國民黨勝選 兩岸迎新發展

另據中國「全球化智庫」(CCG)前日發布的《2023中國與全球化報告》,在兩岸關係方面,報告指出,國民黨去年在「九合一」選舉獲勝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及各領域融合迎來新發展;「大陸的對台策略和表現出來的戰略耐心將推動台海局勢保持穩定」。

此外,旨在增進兩岸青少年瞭解和友誼的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30周年座談會前日在北京舉行。活動台灣主辦方、台灣中華企劃人協會名譽理事長溫明正表示,活動增進了兩岸同胞的親情,希望持續舉辦,讓和平繼續萌芽。

張亞中爭國民黨總統提名 倡台成非戰和平區

<轉載自20231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民黨2024台灣總統大選人選各方陸續表態,繼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先前表態有意參選後,前年角逐國民黨主席失利的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圖)昨日宣布爭取國民黨總統提名,並表示他的「兩岸和合方略」是唯一對台灣最有利,北京也可能接受的方案。

據「中時新聞」報道,張亞中以「國難方殷,庶民自救;贏回未來,你我開始」做為參選宣言。他提出上任後的4項承諾,包括追查台灣總統蔡英文的「論文門」、「疫苗門」;官員須宣誓確認自己的國家是符合憲法規範的中華民國;編列至少百億台幣預算打擊貪污;恢復四個月義務役期。

對於兩岸問題,張亞中強調,在國際定位上,他將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宣示台灣成為全球非戰和平區。他重提前年參選黨主席時提出的「兩岸和合方略」,表示2024大選可能是台灣最後的機會,是「和與戰」的選舉;而「溝通才能避戰,和平才能止戰;溝通需換位思考,和平需具體方法」,是唯一一個對台灣最有利,而北京也有可能接受的方案。

若循前例,國民黨可望在45月啟動總統提名機制,目前人選還包括黨主席朱立倫、新北市長侯友宜、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等都曾被點名。

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宋濤提一中原則協商統一 台學者:中共二十大後反獨變促統

<轉載自20231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在新年寄語中表示,將在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灣有識之士協商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昨天(3日)指出,大陸現在已經進入促統進程,未來宋濤的工作就是對台灣內部及國際操作統戰。

趙春山昨在台立法院出席一個記者會時接受媒體訪問,認為中共對台政策過去集中在反獨,而二十大大以後往促統方向轉移,宋濤這次談到統一問題,因為宋濤將來的工作就是促統。

中央社引述趙春山指出,從過去的經歷就可以看出,宋濤最擅長的就是統戰,所以宋濤說要準備跟台灣的有識之士開展協商。中共現在已經進入促統進程,未來宋濤的工作就是把統戰工作做到台灣內部,再加上宋濤過去也有涉外事務經歷,也會把統戰工作做到國際。

宋濤在2023年第1期《兩岸關係》雜誌發表新年寄語,表示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灣各界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宋濤上任首發聲:堅決開展反分裂鬥爭

<轉載自20231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新任國台辦主任宋濤在2023年第1期《兩岸關係》雜誌發表新年寄語,向台灣同胞致以新年祝福和誠摯問候。宋濤表示,將全面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灣各界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

新華社報道,宋濤表示,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將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鬥爭。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也在《兩岸關係》刊發新年寄語。張志軍稱伴隨二十大所擘畫的各項戰略規劃、重大舉措的全面實施,大陸將對兩岸經濟合作產生強大賦能,為台胞台企發展提供利基。

台陸委會回應 倡大陸棄軍事脅迫

對於宋濤的新年寄語,中央社引述台灣陸委會強調,中國大陸放棄對台強制性政治框架及軍事脅迫,方能為未來兩岸良性互動、恢復健康有序交流創造條件。

另據台國防部新聞稿指出,統計自前天上午6時至昨天上午6時止,偵獲解放軍戰機8架次、艦船3艘次,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而據台官方發布和每日更新的法新社資料庫,2022年解放軍共派1727架次軍機繞台,相較之下,2021年約有960架次,2020年則有380架次。

2023年1月1日 星期日

恐陷「烏克蘭化」陷阱 台改義務役制備戰「做最壞打算」

<轉載自2023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因應台海情勢變化,台灣選擇了恢復一年義務兵役備戰。多名台灣學者受訪認為,北京從未排除武統可能,戰爭「隨時可能發生」,台應做好最壞打算,惟新制在時間上已「有些來不及」;台若墜入「烏克蘭化」陷阱,恐更激化局勢升溫。此外,儘管台灣社會整體贊同延長兵役,惟入伍適齡群體缺乏共識。此次改制會否影響未來島內選舉政治,值得關注。

台灣總統蔡英文上月27日提出新兵役制度的計劃。作為兵力結構中「常備守備」部分、主責軍民設施防護任務的義務男役,將由原先4個月軍事訓練恢復為1年兵役,以更好輔助擔當「主戰」部分、肩負陸海空安全任務的志願役士兵。未來數月,藍綠陣營將在立法院審議新制提案,如通過預計2024年起施行,適用於2005年後出生的男性。

今次台灣社會對延長兵役議題似乎頗具共識,皆因義務役訓練過往被指淪為形式主義。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名譽教授丁樹範向本報表示,4個月兵役「坦白講不嚴格」,訓練質素有待提升,加之戰爭方式蛻變,認為延至1年屬合適。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召集人林郁方也對本報說,「4個月根本無法訓練好的士兵」。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同樣指出,延長兵役「絕對有必要」,由於當代軍事發展已轉為科技戰主導,但台青卻缺乏最基礎武器培訓,故「一年兵役都嫌不夠,應當延長更多」。趙分析,台調整兵役期屬適切需要。當前兩岸氣氛不佳,且北京從未排除武統可能,加上美國持續操弄台灣牌,戰爭「隨時可能發生」,台應做好最壞打算,「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台防衛引美軍事訓練模式 漲薪3倍對標市場

為配合兵役延長,台國防部還會引入美軍等國際軍事訓練模式,包括強化實彈射擊、新式武器培訓、將訓練實戰化、模擬抗壓訓練等內容;同時薪資從每月約6500(新台幣,下同,約1660港元)上調至超2.6萬元(6640港元),對標市場人工,以增加吸引力。

台灣民意基金會上月公布民調指出,雖然整體受訪民眾有73.2%同意延長兵役、17.6%不同意,但2024歲受訪者只有35.6%同意、37.2%不同意。該機構董事長游盈隆向本報指出,對比去年3月機構另一份調查,2024歲受訪者對延長兵役不同意度呈略上升,顯示新制落地在即,入伍適齡群體卻暴露出相對缺乏共識,考量趨於複雜等特性。

就延長兵役,台政壇去年已擾攘多時,惟官方此前未有定案,背後更被指牽涉選舉政治考慮。趙春山分析,今次改役制或對民進黨接下來選情不利,因青年世代會把被加長服役的不滿透過選票向綠營發泄。而丁樹範卻認為,新制或令國民黨選情更陷被動,是因綠營擅長就防衛類議題在輿論上掣肘藍營,加之北京以往激進的政治回應方式,總會給選情低迷的綠營添加助推效果。

兵役制數十年經多番縮短 調整背後多選舉考慮

翻查資料,台灣兵役制數十年間也經歷多番調整。從1949年實施徵兵制到1990年,期間陸續縮短役期。進入民主轉型後,兵役制納入泛選舉話題,2000年陳水扁執政開始規劃「募兵制」,之後馬英九時代再縮短役期,至2013年縮短成4個月,每輪背後均有選舉考慮的影子。

外界預計,兵役議題後續仍將在藍綠政治裹挾中被推進。民進黨此前已透過行政技巧,將議案由「查照」改為「審查」,藉審議過程迫使國民黨等立院內藍營勢力參與表態,「責任同擔」。丁樹範分析,民進黨此舉等同「綁架」國民黨對這一燙手議題表態,令其陷落政治話語兩難:反對,即是向北京求饒「賣台」;同意,則即刻喪失抨擊綠營讓「青年上戰場」的話術理據。

如今,兵役新制落實尚有時日。丁認為,新制明年初生效,時間上已「有些來不及」,由於兵役制改動牽涉大量配套措施,加之役男數量短期存在不確定性,適用新制的服役群體,目前多處升學階段,恐一年後難以徵召足額人數入伍,「最早也要到2028年暑假後,人數才補齊」。

趙春山:美將台「烏克蘭化」 多軍售利益考量

去年爆發的俄烏戰爭,催生出戰情上「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對比論調。蔡英文早前亦引用俄烏戰爭現况作例,強調今次兵役新制基於「備戰才能避戰、能戰才能止戰」理念,稱「只要台灣夠強,青年就不用上戰場」。

林郁方認為,烏克蘭能在戰火中支撐至今,得益於美從俄羅斯2014年發動吞併克里米亞時,就開始對烏進行武器、訓練、情報等軍力提升上的支援和指導,「不對稱戰爭」模式如今可為台戰術構建參考,惟基本防衛作戰層面,台仍應堅持自主性。

趙春山則指出,台不應將自身完全代入烏的模式,沉浸於此只顧想像戰爭應對。除卻地理條件上不同,台也應洞見烏與自身面臨的相似不利處境,包括美國不出兵、俄國先出兵等類近元素,應以此汲取後者「教訓」,規避戰爭才是最優解。趙認為,美將台「烏克蘭化」的做法,多是基於傾銷武器等利益考量,惟台當局無法拒絕這一政治壓力照單接納,北京更只會愈趨激進應對,逐漸放棄和平選項,三方角力由此螺旋升級,不斷激化局勢升溫。

趙表示,備戰不等同避戰,所謂「透過戰爭才能解決戰爭」,從戰爭方向考量,只有軍力對等才能有效阻嚇甚至避戰,除此別無他法。面對武統迹象顯著的北京,台雖不能不設防,需要應有效提升軍備,惟更當務之急,是要回到政治談判桌上,以非鼓戰方式消弭與北京之間的衝突。

蔡英文:周邊解放軍活動無助台海和平 元旦升旗典禮 回應習「兩岸一家親」

<轉載自2023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總統府元旦舉行升旗典禮,總統蔡英文發表2023新年談話,針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前天在新年賀辭提到「海峽兩岸一家親」,蔡表示,注意到習是用比較和緩的方式表達,但她提醒,台灣周邊解放軍軍事活動,無助於兩岸關係與區域和平穩定。專家認為,蔡和習的談話,重點不一樣但都釋出善意,然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兩岸領導人應用具體行動改善兩岸情勢。

中央社報道,昨日元旦升旗典禮以「眾志成城 台灣向前 TOGETHERWE CAN」為主題。蔡英文發表「2023新年談話」,呼籲北京當局,台海和平穩定是區域內各方的共同責任,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待。她說,從疫情到全球政經變局,兩岸正經歷許多同樣的挑戰,而戰爭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的選項,只有對話、合作,共同以促進區域的穩定發展為目標,才能夠讓更多人得到安全和幸福。

蔡英文:願對大陸疫情 提供必要協助

蔡英文表示,看到近來大陸疫情升溫狀况,只要有需要,基於人道關懷立場,願意提供必要的協助,幫助更多人走出疫情,有個健康而平安的新年。

習近平去年1231日發表2023新年賀辭,特別提到「海峽兩岸一家親」,指「衷心希望兩岸同胞相向而行、攜手並進,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蔡接受媒體提問指出,她有注意到習近平主席講話,也注意到他是用比較和緩的方式來表達,但她要提醒,台灣周邊解放軍軍事活動,並無助於兩岸關係,也無助於區域和平穩定。

蔡認為,2023年共同的課題是疫後兩岸人民恢復健康而有序交流,還有在全球經濟動能減緩的情勢下,必須要各自應對各種經濟情勢變化,同時也有共同的義務要維持台海和區域和平穩定,這是兩岸必須共同面對的責任。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表示,蔡英文今年的新年談話再次重申兩岸要以對話解決分歧與衝突,突顯出台灣當局對於兩岸事務的立場並非「抗中保台」,更多的是呼籲大陸也應負起對話與兩岸和平的責任。針對疫情向大陸提出人道協助,王智盛認為是「伸出橄欖枝」,向北京釋出疫情後,兩岸逐步恢復健康有序交流的善意。至於北京要如何接球,就在「一念之間」。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分析稱,蔡的談話「兩者兼顧」,一方面向官方呼籲透過對話、合作改善兩岸關係;另一方面則以協助面對疫情,向大陸人民釋出溫情。趙春山認為,不論是蔡的談話,或是習近平的談話,雖然重點不一樣但可以感受到雙方都釋出善意。然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兩岸領導人應用具體行動改善兩岸情勢。

另據台國防部消息,統計自去年1231日上午6時起至昨晨24小時內,共偵獲解放軍戰機24架次,其中12架次穿越海峽中線,另偵獲軍艦4艘次,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