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拆局:美對台政策轉清晰 進上升螺旋難回頭

<轉載自20229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1979年美國與台灣斷交後,推出《台灣關係法》。但這之後的43年裏,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台灣的政治情勢已發生巨變。當下,美國不斷加強與台的實質聯結,北京則通過愈漸頻密地武力展示警告這種變化苗頭——就像解放軍月餘前規模罕見的環台軍演和正進入流程的《台灣政策法》那樣。台灣現已被裹挾進一個緊張螺旋上升、充滿潛在危險的博弈情境中。事態如今已更難回頭了。

民進黨立委:修訂只是「回到現狀」

《台灣政策法》首關獲通過,台民進黨籍立委羅致政向本報分析,《台灣政策法》與《台灣關係法》誕生的時代環境迥然不同,彼時的大陸「無能力亦無意圖」對台灣使用武力,如今卻是「有能力也有意圖」。他認為,美國應勢推出《台灣政策法》,意在提升美台之間軍事安全的實質性合作,屬於從「戰略模糊」向「戰略清晰」的決策調整。對於法案的刪改與保留,羅致政稱他雖在意那些象徵類條例,卻更看重軍援等實質性條例,修訂不代表台灣有所失去,只是「回到現狀」。

專家重實質修例 稱北京重形式

同樣接受本報訪問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王高成也看重實質性條例,他認為北京較注重「形式上的變化」,抬高台灣地位的象徵性條例只會令兩岸關係繼續顯著惡化,北京將因此有更多理由反擊,「得不償失,這未必有利台灣」。

對於《台灣政策法》帶來的衝突催化效應,王高成認為,撇開台灣問題,北京與華盛頓的競爭仍是結構性持續,如今兩岸更在美國施加誘因下進入風險上升的螺旋,「如果美方有所節制,情勢至少不會繼續再惡化下去」。他不掩飾自己更樂見過往馬英九執政時的兩岸關係,「哪怕與美親近,台灣也不至於像如今這般一面倒」。而羅致政認為,台灣當然不希望兩岸局勢朝向不穩定發展,「但問題已經不是台灣怎麼做了,這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問題」。



只有「一中」沒有「各表」一文下架 台專家:內容非大陸官方意思

<轉載自202291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今年是兩岸達成「九二共識」30周年。大陸官媒《人民政協報》第五版「兩岸經合周刊」於10日刊發題為《正本清源,「九二共識」不容歪曲》的文章,在周二(13日)突遭刪除,台灣淡江大學陸研所教授趙春山昨對此表示,文章下架是因為相關文章僅代表記者個人意見,不是大陸官方的意思。

文章批評,台灣長期以來將「九二共識」理解為「一中各表」,即兩岸都承認同屬一個中國,但對於「中國」的理解,台灣解釋為「中華民國」,批評國民黨高層偷換概念。文章強調,「九二共識只有一中、沒有各表」。

「中時新聞網」引述趙春山表示,有沒有各表的問題「就是心照不宣的理解」。大陸不會用文字這樣明明白白寫出來,若消息從新華社或《人民日報》出來,就茲事體大,但《人民政協報》有通訊稿性質,文章審核程序不像《人民日報》、新華社嚴格。

趙春山預警,1016日二十大召開後,大陸就要處理台灣問題,屆時兩岸路線不會只停留在反獨,一定會促統,動作會愈來愈多,會愈來愈往「兩個百年目標」走,兩岸將「沒有維持現狀這回事」。

銘傳大學副教授楊穎超則在《聯合報》撰文,該文也突然被下架,其中有相當政治涵義,「看來國共之間還是有管道可以溝通」。

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持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檳城大會拒台佳麗上台

<轉載自202291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桃園市政府資訊科技局長余宛如13日出席馬來西亞檳城舉辦的世界創新與科技大會。

她在facebook稱,在開幕儀式上,來自各地參選亞洲環球小姐的佳麗受邀上台,用各自語言向來賓打招呼,但手持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台灣佳麗高曼容卻突然被拉住,無法上台,最終一人站在台下哭泣。

余宛如指,有關方面沒解釋不讓高曼容上台的原因,但認為是因大陸「打壓」。












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日本「國有化」釣魚島10年 共同社:中日關係難藉建交半世紀改善

<轉載自202291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日本政府2012年把釣魚島(日方稱尖閣諸島)國有化,昨日(11)迎來10周年。日本媒體稱,中國海警局船隻駛入「周邊領海」已成常態;在「領海」外側的毗連區,也有軍艦航行等中方活動持續;日本摸索通過對話緩解緊張,但圍繞領土的摩擦刺激雙方國民感情,未見關係改善的徵兆。

中國政府多次強調,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從歷史還是法理角度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據共同社報道,日本外相林芳正上周五在記者會上表示,「尖閣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在歷史上和國際法上都毫無疑問」;對於中國船駛入「領海」,林芳正稱「極為嚴重地關切」。

共同社指出,據日本海上保安廳透露,中國海警局船隻去年駛入釣魚島周邊領海的天數達40,僅次於最多的2013年;今年截至8月底達到25天。中國海軍護衛艦20166月首次駛入毗連區,連同今年7月事件,至日前總計發現4艘軍艦在毗連區航行。共同社稱,日中欲藉本月29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機,摸索穩定關係的突破口,但中國圍繞釣魚島未改「強硬姿態」,無法預見對立消除。


 










































2022
912日是日本「釣魚島國有化」10周年。10年前的8月,日本約150名右翼分子和議員乘船抵達釣魚島,其中10人登島插上日本國旗。

內地公僕減薪不透明 共同富裕手段不合理

<轉載自2022912 明報 社評>

內地多個省份的公務員以及屬於事業編制的教師、醫生等,今年開始大幅減薪,但減薪幅度與時間,從來沒有正式公布,同時欠缺透明度的是減薪原因,究竟是因為財政收入減少要公務員共渡時艱,還是要達至全國共同富裕而要求富裕省份公務員減薪,亦沒有解釋。如果該政策是為了改善政府獨攬人才的情形,無可厚非,但目前造成的事實是,公務員隊伍整體士氣低落,施政效率難免受到影響,恐怕得不償失。

公務員削減獎金 變相減薪約三成

今年年初開始,公務員減薪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連帶受影響的是依靠政府財政發工資的事業單位,教師、醫護人員、社工等等。由於從來沒有正式公布,所以一直流於各種傳言,一般的說法是收入少了兩成到四成。政府從來沒有公布減薪,或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佔整體工資比例只有三成的基本工資沒有減少,所以不存在「減薪」的說法。

內地公務員的工資結構複雜無比,一般由基本工資、補貼、福利及獎金組成,由於地區經濟發達程度不一,一個省之內不同城市的工資水平也是千差萬別,而獎金部分也因為不同單位的收支情况不同而出現很大的差異。獎金一般來說可以達到公務員工資的三分之一,所以,停發或者少發獎金,公務員收入實際上會受到直接影響。

公務員的獎金與福利補助減少,原因十分簡單,政府的財政收入減少。今年上半年,廣東21個城市,16個城市的財政收入負增長,深圳由於疫情導致停工停產,稅收減少,財政收入下降7.6%,其他城市即使疫情影響相對輕微,也會因為額外支出大幅上升而導致入不敷支,單是不斷做全民核酸檢測一項的開支,就不計其數。政府庫房囊中羞澀,為保民生的福利開支不能減少,向公務員工資「開刀」,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抗疫需要付出代價,作為公務員以及吃皇糧的教師醫生,有責任與社會共渡時艱,也是合情合理。然而,如果是因為這個原因要求公務員減薪,則需要給出一個解釋與時間表,究竟減薪將會維持多長時間,以及是否會在抗疫結束後恢復原來水平甚至追回損失,而現在一切都在「黑箱作業」,最近深圳又傳出第二輪減薪,政府也沒有出面澄清。

坊間還有一個說法,公務員減薪是為了配合國家共同富裕的政策,而傳出減薪的都在沿海富裕省份,似乎有所脗合。共同富裕這個目標是全國共識的國家戰略,大家毫無異議,但採取什麼手段達至,則是可以討論。實行多年的「轉移支付」制度,由財政充裕的省份,部分收入上繳中央,轉移到財政貧乏的省份。去年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天津和福建8個省市上繳的資金,轉移給23個需要支持的省份,廣東省人均轉走1049元人民幣,西藏人均獲得5900元。這個制度是否最好的制度安排,可以探討,如果認為需要改善,也可以提出「加碼」,但扣減富裕省市公務員工資作為共同富裕的手段,則受到質疑,起碼沒有任何說明,被扣減的公務員工資,是否悉數轉移到欠發達地區的公務員口袋。

政府部門以罰款彌補獎金 高層政策不透明上行下效

減薪政策不透明,受到影響的公務員以及事業單位的僱員說長道短事出有因,沿海省份教師和醫護等工資大幅削減,可能會造成人才流失,部分因為在大城市生活負擔過重而向西部地區轉移,或者流向私企,也並非壞事。深圳一間中學招收教師,大部分是清華、北大畢業的碩士甚至博士,這本身就是人才浪費,改變人才均衡分配,也未嘗不是好事。令人擔心的是公務員士氣低落,但公務員被視為鐵飯碗,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不會因為一時工資收入減少而再次出現「下海潮」,而大量公務員因為購房按揭貸款壓力沉重,由此引起士氣頹唐而影響行政效率,必須嚴加監督。

更加值得擔心的是,一些政府部門會因為獎金削減,而巧立名目去「斂財」。公務員的基本工資是國家訂定的,福利和補貼也有一定的規章制度,但收入豐盈的部門,也曾試過濫發福利,而獎金的多寡,很大程度與收費或者罰金掛鈎,而收費與罰金的隨意性很大,一些部門在辦事程序中多加一個要求,或者處罰的標準稍微放大,這個部門就會得到更多合法收入用作獎金,至於是否合理,山高皇帝遠也不受監督,最後獎金的損失由老百姓來「彌補」。

政策目標不明確,政策的合理性和認受性必然下降,但政府的權威,以及職場環境不佳,即使未必會對公務員隊伍造成很大的即時影響,然而對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產生質疑,則會造成長遠的影響。最令人置疑的是,如此重大的政策改變,事先沒有醞釀和諮詢意見,執行過程缺乏透明度,出現非議還欠缺解釋與澄清,這樣的決策與執行過程,並非一個負責任政府應有的態度與做法。

2022年9月11日 星期日

人民政協報論九二共識 有「一中」沒「各表」

<轉載自202291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今年是兩岸達成「九二共識」30周年。全國政協機關報《人民政協報》昨日(10)發表長文,指出「九二共識」,只有「一中」,沒有「各表」。

批國民黨近年「偷換概念」

該報在題為〈正本清源!『九二共識』只有『一中』,沒有『各表』〉的文章稱,對於「九二共識」,台灣長期以來將之理解為「一中各表」,即兩岸都承認同屬一個中國,但對於「中國」的理解,台灣解釋為「中華民國」,批評國民黨高層近年偷換概念,將「九二共識」稱為「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

文章稱,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已宣告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該問題已告解決。這是在中國這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下的政權更替,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的主權。

文章又引述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強調,承認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大陸的立場不可能有絲毫模糊和鬆動,「如果國民黨在是否堅持『九二共識』問題上立場倒退,國共交流的政治基礎嚴重流失,政治互信遭到嚴重破壞,國共關係必然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困境」。

台前總統馬英九曾表示,台灣不要否定「九二共識」,大陸也不要無謂攻擊「一中各表」。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亦稱,「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是「創造性模糊」,在沒有更好方案以前,還是用這樣的方式持續交流。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台對無人機開首槍 拉抬選情京不上當

<轉載自202294 明報 社評>

台灣軍方近期一反常態,大肆渲染大陸無人機飛臨金門、馬祖上空,上周起多番射實彈「驅離」,打響兩岸40多年來「第一槍」,上周四,更宣稱擊落了一架大陸無人機。與此同時,台灣2023年度軍費預算大幅調升至5863億元(新台幣,約1524億港元),增幅達13.9%,其中包含對美採購新式戰機以及海空戰力提升計劃的「特別預算」。連串高調的「好戰」姿態,被認為與島內即將到來的「九合一」選舉有關,由於民進黨選情低迷,不排除綠營再打出「抗中保台」牌,拉抬選情。惟台海大局已不同於以往,北京不會隨台方節奏起舞,以確保掌控台海局勢的主導權。

實彈射擊民用航拍機 炒作大幅加軍費開支

台灣軍方稱,針對大陸無人機近期頻繁飛入,金門守軍830日至31日接連兩天以實彈驅離。由於這些民用航拍無人機,目標小移動快,射擊屢屢落空,台軍高層「大怒」,遂調派精銳狙擊手進駐,終於1日中午擊落一架。台軍明知飛臨上空的是民用航拍機,卻大張旗鼓地渲染威脅,與過往秉持的「備戰不求戰」低調態度,大相逕庭。

同時,台國防部上周提交的2023年預算,創下歷史新高,金額位居各部會之首,約佔台灣GDP總額2.4%。其中陸軍計劃增購在俄烏戰爭中大出鋒頭的美國「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系統與戰術區域導彈。蔡英文強調,提高軍事預算,是用具體的行動聲援軍方,希望朝野共同支持。其實自蔡英文上台以來,台灣的軍費開支已連加6年,為何今次要高調炒作,甚至公開對美採購的武器種類,還特別與俄烏戰爭扣連?

種種反常恐怕都與選舉有關。台灣將於11月舉行包括縣市長、里長等在內的「九合一」選舉,雖是地方選舉,卻被視為蔡英文第二任期的期中考試,亦是2024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目前,候選人登記已經截止。受疫情、治安、台海局勢惡化等影響,蔡英文的支持度低迷,一份最新民調顯示,66.6%的民眾對蔡政府的治安表現不滿意。在競選中,民進黨桃園市長候選人林智堅,被爆出論文抄襲醜聞,蔡英文竟下令全黨力挺,林最終被迫退選,對民進黨造成沉重打擊。加上從民進黨退黨參選的第三勢力嶄露頭角,令不滿蔡英文的綠營支持者有新的選擇,一般預料,民進黨要保住現有的7個執政縣市,十分艱難。

在此背景下,民進黨欲故技重施,操弄兩岸緊張話題來拉抬選情。不過,佩洛西訪台導致解放軍演習後,美國又有多批國會議員相繼訪台,依往例,民進黨本該從獲利,但台灣《遠見雜誌》的最新民調顯示,受訪者中76.7%認為佩洛西與美國會議員訪台,會增加兩岸開戰機率;72.4%認為他們訪台是為推銷武器等商業目的;63.6%民眾擔憂兩岸開戰。顯然多數民眾看穿,美國政客頻繁訪台,對台灣可能弊多於利。此外,經過最新一波台海危機,高達65.4%受訪者稱,對政府信任減少,22.2%表示無影響,僅10.8%稱增加對政府信任。

應對台海危機的首選之道,63.2%受訪者選擇應努力維持兩岸關係良好而無需多買武器,約20.5%的人認為需買更多武器,而認為「既要買武器又要打好關係」的受訪者約佔10.1%。與兩年前的民調對照,認為維持兩岸關係良好無需多買武器的比例,上升約12個百分點;主張增加軍購者,下降近20個百分點。

民進黨選情低迷難保七 炒兩岸話題今未必見效

由此可見,形勢比人強,民進黨今次操弄「兩岸牌」未必奏效。况且,在台海大棋局中,台灣從來也不是棋手。對於台軍槍擊大陸無人機一事,在北京,外交部只是批評台灣當局「渲染緊張氣氛,沒有任何意義」;在華府,白宮和國務院官員除批評大陸在台海的「脅迫行為」外,也重申「一中政策」以及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

對北京來說,利用今次軍演建立起來的台海新常態不會輕易改變,更不會隨台灣的節奏起舞,墮入民進黨陷阱,以牢牢掌控兩岸大局的主動權。對美國來說,「以台制華」已是兩黨共識、既定國策,但不能被「棋子」台灣牽着鼻子走。剛宣布的11億美元對台軍售,已經是拜登政府上台不足兩年的第六次。下一步,打「台灣牌」的焦點將是本月復會的國會審議《2022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草案,該法案規定,4年內對台提供45億美元安全援助;承認台灣是「主要的非北約盟友」(a major non-NATO ally);將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美國駐台代表的任命,與駐其他國家大使一樣,需經國會通過。若該法通過,將是自1979年《與台灣關係法》以來美國對台政策的最全面調整,真正改變台海現狀。所以說,美國才是北京在台海棋局中的真正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