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未來5到10年 機遇仍屬中國?

<轉載自2012年11月2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據中新社報道﹕即將於本月8日(周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將完成世界上最大政黨的最高領導層的新老更替,十八大提出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將指引中國未來5到10年的路向。

未來5到1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按照中共既定安排,未來5到10年,將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目標宏偉、任務繁重:到2015年達成「十二五」規劃的經濟社會發展既定目標,兌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承諾降低全球貧困水平;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為本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打下關鍵性基礎。

21世紀頭20年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共十六大做出了這一歷史性判斷。過去10年,中國的發展令世界印象深刻。中國的GDP一路攀升,接連趕超法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有外媒盛讚這10年「中國取得了無與倫比的巨大成績,從實際角度而言,比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曾試圖取得的成就都要輝煌」。特別是在美國、歐洲相繼爆發經濟危機波及全球時,中國經濟被外媒冠以「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全球復蘇的新引擎」的角色。

過去10年,讓世界認識到,中國就像一列滿載13億乘客的巨型快車,每前進一步,都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在破解當今世界性危機難題的艱難道路上,中國也必將被賦予更多的期待。

過去10年,世界和中國發生了超乎想像的飛速發展,也遇到了種種危困,中國的發展環境出現了新變化、新特徵。

未來5到10年,中國的「和諧」理念將受到內外雙重的持續挑戰。國內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各種矛盾日益凸顯,和諧社會實現難度不斷增大;外部環境趨緊,與周邊摩擦不斷,各國釋放壓力的需求增多,和諧世界發展理念將受到衝擊和考驗。

未來5到10年,中國的經濟社會大轉型將與世界其他國家尋求發展模式轉型的各種探索深刻互動。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壓之下,歐美各國開始在本國發展模式基礎上積極尋求脫困之道,與中國道路既相互碰撞,相互影響,也相互競賽,對未來發展話語權的爭奪將更趨激烈。

未來5到10年,中國將承受來自內部的巨大壓力:「十二五」經濟轉型任務的實現與否直接關係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敗;進入社會矛盾凸顯期的中國,民生問題更加複雜,社會公平、生態環保、民主法制等更高要求和期待都已列入公民訴求單,深化改革成為執政者無可迴避的必答題。

因此,可以想見,未來中國發展的機遇形態複雜多變,甚至更多以危險和機遇伴生的情況出現,機遇在顯而易見的同時也更加燙手。

面對日益複雜、艱難的內外環境,一度引發「中國戰略機遇期提前終結」的疑問。然而,中共十八大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7·23」講話中指出,「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共重申這一重大判斷,表明再次主動迎難而上,選擇抓住機遇。因為,中共高層清楚地認識到,只有抓住中國發展的難得機遇期,才是中國解決自身難題、回答世界難題的機會。

進入本世紀第二個10年,把握、利用機遇的難度大大增加,如何牢牢把握機遇、沉應對挑戰,胡錦濤在「7·23」講話中做出了明確回答:「全面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未來5到10年,發展的機遇是否依然屬於中國,相信從即將召開的中共十八大會議中可以找到答案。

台保釣人士擬下月乘熱氣球登島

<轉載自2012年11月2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據新華網引述台灣《自由時報》報道,保釣行動出奇招!彰化縣一群特戰部隊退伍的保釣人士,決定在12月間執行「天火行動」,從宜蘭縣搭乘熱氣球前往釣魚島宣示主權,此計劃引起「國安」單位關切。

保釣成員之一的私家偵探王坤盛希望自稱保釣勇將的馬英九能派直升機或海巡署全程護送,若他們出任何意外,馬英九要負全責。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送走公屋富戶 加快「旋轉門」

<轉載自2012111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港是港非 撰文: 沈帥青>
本港公屋輪候人數逼近20萬人,要加快上樓,便要增加供應。但增建公屋,遠水難救近火,政府昨表明無意擴大出售公屋計劃,做法合理,否則只會令流轉減慢。
而另一應正視的是糾纏多年的「富戶」問題,遠超出入息限額但又不交回公屋,如何說得過去?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稱,回收單位是公屋供應的重要來源,若把公屋單位售予租戶,無可避免影響公屋單位的流轉及供應。事實上,出售公屋過去被指是「賣大包」,未能幫助上樓,反而令本已緊絀的公屋買少見少,在公屋輪候人數屢創新高之際,沒理由再賣。
有能力卻不搬走 減慢輪候
政府未來3年的公屋建屋量,最多1年只有1.41萬伙,落後每年1.5萬伙的目標,增建公屋,亦難以應付增幅更快的輪候人數。另一增加供應的方法,便是加快公屋「旋轉門」,令有能力購買居屋或私樓的住戶遷出,交還單位予排隊輪候的有需要人士遷入。
公屋富戶問題已為人詬病多年,公屋政策是為了低下層以便宜租金住屋,解決住屋問題,但現存一批富戶,入息超過規限,甚至有能力在私樓市場租置單位,卻以繳交倍半或雙倍租金,繼續住公屋。有住戶甚至已另有居所,沒有住屋需要,但仍以不同原因而不願意交還單位,寧作儲物用途或任由空置。
根據房屋署資料,11/12年度富戶約佔公屋租戶的3.2%(見表)。當中包括立法會議員梁國雄,月薪逾8萬元仍依舊住在月租3,000多元的公屋。
公屋福利是由納稅人支付,應集中照顧有需要的人,入住時仍然未富起來,沒問題,但入住後經濟能力開始改善並超過資產限制,政府便應促使他們交還公屋單位。
鐵腕手段︰檢討富戶政策
據現行政策,公屋居民住滿10年後才需申報全家入息,若入息超過上限3倍,須繳交雙倍租金,再每隔2年申報入息及資產,屆時若資產超過上限(即入息限額的84倍,3人家庭上限144萬元),須繳交市值租金及1年內遷出。即公屋住戶從遷入至遷走,起碼13年,無疑令公屋流轉速度緩慢。
2010/11年度,公屋富戶逾2.3萬個,但該年度收回富戶單位數目只有770個。社會上有聲音要求收緊政策,政府內部也有作研究,包括考慮調低釐定富戶的入息限額、要求租戶住滿5年就要申報入息等。
不過,從實際處境考量,可以預見將面對公屋住戶反對,而公屋住戶人數不少,為免流失票源,亦未必可獲政黨支持。對上一次富戶政策檢討已有十多年歷史,期間亦有提出,但一直未見出台,當中的難度不難想像。
利誘政策︰重推按揭還款補助金
社會討論的另一招數,是以金錢利誘富戶、閒置戶遷出,即是重推按揭還款補助金。按1988年推出的計劃,合資格的綠表申請家庭交回單位,可享每月5,100元補助金,毋須償還,為期4年,最多24.48萬元,但02年計劃已完結。
政府坐視不理 分化更嚴重
以金錢利誘,可減公屋居民阻力,但補助金由公帑支付,納稅人恐會反對;亦被質疑享有雙重優惠,既已住在公屋享有房屋福利多年,還要資助他們買樓?對於超出資格未能申請公屋、死慳死抵儲錢買樓的人,又公平嗎?
政府加快公屋流轉,必須處理富戶這燙手山芋,無論鐵腕抑或利誘手段,都有一定難度,但不等如可以坐視不理。資源長期被濫用,排不到隊的人望門興歎,排隊中的又要長等,則只會製造更大的社會分化及怨氣。
---------------------------------
英公屋「終生制」 中彩票可不搬
英國也有協助低收入階層解決住屋問題的公營房屋,住客更可享終生入住權利,即使中巨額彩票,除非自願,否則政府也不能要求他搬走。
400萬人輪候 不乏富翁
上周英國西南部告士打郡一名公營房屋的住戶,被揭發中了彩票,金額足夠買幾間屋,但他堅持不搬,即他仍可享用由納稅人支付的住屋福利,事件引起公眾譁然,認為「終生制」對有需要的輪候者不公平。
英國《每日郵報》2010年報道指英國輪候公屋人士達400萬人,但租戶卻不乏富裕人士,甚至擁有海外物業及遊艇。當地去年建議租戶每5年接受審查,入息高須付較高租金,年收入逾6萬英鎊便失去入住資格,惟只限於新租戶,現有租戶仍可終生住平屋。

公屋富戶數字。

港龍空巴引擎故障 急降廈門

<轉載自2012111日 明報 港聞版>
 
港龍航空本周二(1030日)一班由上海前往香港航機,飛行途中因右邊引擎突然故障,轉飛廈門降落當地機場。港龍航空證實事件,機上載有17名機組人員、203名乘客全部安全抵達廈門,並於當日及昨天陸續乘搭公司安排的航機回港,並為事件對乘客帶來之不便致歉。

涉事航班KA859,型號為空中巴士A330,原定周二下午2時起飛,由上海虹橋前往香港國際機場。但途中機長發現右邊引擎故障,為安全計轉飛廈門。抵達當地後,機上首批乘客於即日晚上7時,乘搭由廈門啟程的航班KA605返港,另有100名乘客獲安排入住當地酒店,再於昨日繼續回港行程。

另外,國泰航空的「Fanfares」優惠計劃,近日推出290元來回三亞的特惠機票,吸引大量市民瀏覽,導致網站一度停頓。國泰發言人表示,網站昨早曾間斷出現無法連線,不久已回復正常,而有關優惠機票經已售罄,今日會另有八折長者機票優惠,航點包括新加坡、台北、倫敦及悉尼等地。

從政治灌輸到尊重多元——台灣的公民教育

<轉載自2012111日 明報 觀點版 作者:陳裕豐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研究助理>
 
反對政府開設國民教育科的風波,數月來鬧得沸沸揚揚,反國教人士甚至發起包圍政府總部、絕食及罷課等行動。他們反對國教科的態度如此堅決,是因為懼怕此科對學生「洗腦」,或是「政治灌輸」,使學生只是對國家產生情感上的認同,而不會理性地思考,甚至批判國家的所作所為。

「政治灌輸」的公民教育,曾經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推行,但時至今日,台灣的公民教育則轉變為「以培養多元的價值關懷與公民意識」為目標。本文將詳述當中的轉變,從而帶出香港現設立國民教育科的問題。

威權統治下的政治灌輸

1949
年,國民政府戰敗遷台後,蔣介石復任總統、頒布戒嚴,在台灣實行威權統治。國民政府牢牢地規定所有學校只准使用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教科書,以防止共產主義的思潮在台灣蔓延,打擊其管治。其時,當局透過小學中的「生活與倫理」向小學生教授孫中山及蔣介石的思想,培養學生對他們的個人崇拜。另設「社會」科,科目的總目標有「發揚固有的民族精神」、「培養愛民族、愛國家的情操」及「養成熱愛鄉土……建設國家的意願」等字句,可見此科目希望學生們從情感上愛戴國家。

至於中學,國民政府當局在高中設有「公民」及「三民主義」兩科。公民科的課程目標中,其中兩點為「灌輸學生有關我們立國的精神、國策、政制、經建等方面的知識,激發其愛國的情操」、「培育學生對文化的基本認識,並進而闡述中華文化的成就,及中華民族對世界的理想、責任與貢獻」。「三民主義」科的目標中,在認識及實踐三民主義外,還有一項為「認識三民主義與反共抗俄復國建國之關係」。

由此可見,上述各科總的來說是以強化學生的國家認同及敵我意識為前提,台灣師範大學學者鄧毓浩(2007)稱其為「教化灌輸」(indoctrination)。

向公民教育轉化 培養學生成尊重多元的世界公民

20
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台灣內外的政治形勢開始轉變。隨着時任總統蔣經國着力建設台灣,並於1986年解除戒嚴、容許言論及新聞自由,台灣為主題思想開始萌芽、公民意識亦同時發展。與此同時,台灣的公民教育各科課程亦有類似的轉向。

20
世紀90年代,小學的「社會」科在族群內容方面,加入「培養其愛鄉土……的情操」、「不同社會有不同的文化特質,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台灣人除了主要的漢族外,還有由不同民族構成的原住民。過去的課程過分強調中華文化,卻無視其他族群文化的存在。現在課程加入了族群的內容,正顯示了當局對台灣的實况作出了回應。

2001
年,台灣的小學、初中課程被統整為「九年一貫」課程,公民教育的內容歸到「社會學習領域」中。這個學習領域亦維持了尊重多元文化的內容。例如課程的「九大主題軸」的分段能力指標中,「人與空間」、「人與時間」、「意義與價值」的主題軸,讓學生了解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傳統節日、宗教及藝術等;「權力、規則與人權」,則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種族、階層等)與文化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另一方面,高中的公民教育課程,關於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內容逐步加強。起初課程目標包括「反共抗俄」字眼的「三民主義」科重要性日減,終在2004年併入「公民與社會」科。至於「公民與社會」科,在2008年的「課程綱要」明言,科目的設立是為了增進學生的公民資質(citizenship),希望達成的目標包括「培養多元的價值關懷與公民意識」及「增進參與民主社會的行動能力」。課程的其中一個核心能力為「發展出能欣賞他人、關懷社區、尊重社會文化差異、認同民主國家、培養珍視法治與普世人權」。此外,這個課程亦包括「多元文化社會與全球化」、「全球化與地球村」等與「全球公民」概念有關的主題。

香港國民教育科的課程 未重視多元文化

台灣學者張秀雄(2006)認為,21世紀的公民應具備多面向公民資質(multidimensional citizenship),當中包括4個面向:
個人面向,為個人實行公民倫理特質的能力;
社會面向,公民必須能夠討論公共事務,尊重不同理念與價值;
空間面向,公民處理不同社群(本土、地區、國家及世界)的需要;
時間面向,公民處理問題時同時顧及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文提及台灣的例子,60年來已由強化學生國家認同的「灌輸」教育,向着培養多面向公民的方向前進,當中包容族群文化及全球公民資質,正正與社會面向及空間面向相符。

反觀香港,國際化的程度比台灣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又有不同文化、不同族群的人居住,學校教育的課程本應涉及包容多元文化、建立全球公民資質等。然而,早於去年教育局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稿)》時,融樂會的回覆已指出課程「強行灌輸中國文化及中國人身分認同予其他族裔居民,反映了課程的單一化,欠缺種族敏感度之餘,亦對香港少數族裔欠缺關懷及其文化的尊重」。今年4月再推出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仍視香港為一個同質的華人社會。當局完全漠視包容多元文化、建立全球公民資質的需要,真是十分讓人失望。

參考資料:
1. 張秀雄(2006):從「多面向公民資質」論「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主辦:公民教學面向探討研討會

2.
鄧毓浩(2007):〈台灣地區高中公民教育之變遷:批判與反思〉《兩岸四地的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2007

外交部:行使管轄權 海監船釣島驅日船

<轉載自2012111日 明報 中國版>
 
針對中國海監船前日在釣魚島領海驅趕日本船舶一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昨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這是中方對釣魚島行使管轄權的正常公務活動,無可厚非,日方應正視釣魚島形勢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的現實。

據國家海洋局官方網站前日報道,中國海監50152627船編隊當日上午10時在釣魚島領海內進行例行維權巡航,並對進入領海的日方船隻進行監視取證,同時嚴正聲明主權立場,並對日船實施了「驅離措施」。這是日本「國有化」釣魚島以來,中方首次公開在釣島驅趕日船的消息。另外,中國4艘海監船和1艘漁政船昨日繼續在釣島附近毗連區航行,這已經是中國公務船最近連續12天駛入釣島毗連區或領海。

日美下周聯合軍演

與此同時,日本防衛省前晚宣布本月5日至16日舉行日美聯合軍演,但原本包含的聯合奪島計劃正式取消。對於取消原因,發言人含糊帶過。但外界普遍認為,這與中方的強烈抗議有很大關係。

報道指出,有消息認為雖然日美聯合奪島演習取消了,但可能會以一種模擬的方式訓練。

 
中國4艘海監船前日在釣魚島海域驅趕日本船艇。圖為有份驅船的中國海監「50」。

孔泉投書法報章 與日外相打筆仗

<轉載自2012111日 明報 中國版>
 
中日相繼在法國媒體就釣魚島主權展開輿論戰,繼日外相玄葉光一郎1016日赴法訪問並在《費加羅報》(Le Figaro)發表文章強調釣魚島屬日本領土後,中國駐法大使孔泉昨日在法國《世界報》(Le Monde)發表《釣魚島屬於中國不屬於日本》一文,闡述釣魚島屬於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依據。

中新社報道,孔泉在文中援引藏於法國史料證明釣魚島屬於中國,並表示將釣魚島歸還中國,是二戰戰敗國日本必須承擔的法律義務。文章指近期釣魚島爭端為日方故意挑起,希望日方盡快改正錯誤。

另據共同社報道,日外相玄葉昨日表示,為改善日中關係而舉行兩國外長會談的時機「尚未成熟」。而下周中國外交部長助理馬朝旭昨日表示,在老撾的亞歐峰會上,無安排總理溫家寶與日相野田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