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現代版朝貢體系

<轉載自20121029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學者)>    
 
日前柬埔寨太上王西哈努克病逝北京,中國以超高規格對待。北京不僅下半旗致哀,中國領導人或慰問或弔唁無一缺席,還派副總理級的國務委員護送遺體回金邊。西哈努克自從1970年流亡北京後,中國就成了他的「第二故鄉」,北京高度重視這位不遇的國王,為他在東郊民巷14號設置了「王府」,他也選擇在這個讓他最溫馨的地方度過人生的最後日子。

中國對老國王40多年來的禮遇與無微不至的照顧,也使中國成為對柬埔寨最有影響力的國家。近年來中國因南海領土問題與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多有摩擦,今年的東盟會議還醞釀對中國不利的決議案,此時柬埔寨就挺身而出、力排衆議,導致東南亞諸國試圖圍堵中國的計謀無法得逞。

中國不計成本的「付出」與柬埔寨一心一意的「效忠」,恍如現代版的朝貢體系。事實上,冷戰時期的中國竭力支持朝鮮、越南、柬埔寨、老撾等共產主義勢力的解放戰爭,在革命成功後也對這些新的社會主義政權在各方面給予不計成本的支援,毛澤東也一時被奉為世界共產主義革命的新領袖。當年,每到十一國慶,友邦的代表們雲集天安門城樓,圍在毛澤東身邊,猶如當年盛世時期萬邦來朝,在紫禁城拜謁天朝皇帝的光景。

冷戰後,中國逐漸從重視意識形態走向強調國家利益的外交方向,加上民族主義的高漲,愈來愈多的國人對過去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給予正面的評價。如今美國獨霸世界,中國因近年的崛起,躍升與美國並列的「二強」,此時部分學者主張仿照朝貢體系,建構與美國抗衡、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新勢力集團。

今天中國與柬埔寨的關係,似乎為現代版的朝貢體系構想,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台灣是下一個希臘?

<轉載自20121029日 明報 筆陣版 作者:南方朔 亞洲週刊主筆
 
最近,台灣瀰漫着一股恐慌的氣氛。那就是所謂的「國家破產危機」。

負債是GDP158%較希臘高

因為,根據台灣官方的統計,台灣的中央及地方政府累積赤字已達台幣5.8兆,如果加上軍公教、勞保等退休基金,以及公共建設保留地應徵收而未徵收等潛藏負債台幣15兆,整個台灣的總負債已逾21兆,是台灣GDP158%,比歐債危機最嚴重的希臘還高,希臘債務只佔GDP143%。台灣的總體負債相當於每人已平均背債台幣90萬元,這實在是相當恐怖的事。

今年初,國際貨幣基金發表了一份內部討論的文件《誰來查政府的帳?》,這份文件指出,從來都是政府查人民的帳,而很少有人民去查政府的帳。該報告指出,其實政府的做帳乃是近代極嚴重的課題,政府會透過虛報收入、漏列支出等做帳技巧,使國家財政被美化,將財政問題隱藏。該報告即指出,希臘的債務危機即和長期做假帳有關。而台灣亦類似之。台灣以前,只把每年政府的赤字視為債務,許多政府未來將付出的,則都不列入,政府以法人名義成立的組織,如軍公教保險基金和勞保基金等必須長期支付的也都不列入。因為這些未被列入國家債務,因此台灣的債務遂看起來不高。

但台灣很早以前就已有人指出,台灣的這種做帳的方法是不對的,政府將來的支出,政府法人機構必須在將來付出的,都必須逐年攤提列入,這才有助於政府對財政提高警覺,但這種意見並未受到重視。由於對債務不重視,因此台灣近年來的歷任政府,都花錢如流水。就以今天的馬政府為例,它在任5年,中央政府的赤字即已增加了1.5兆。台灣的債務問題因為長期的疏忽,可謂已相當嚴重,於是債務危機遂在最近爆開。

台灣的債務問題最近突然爆開,其實是有原因的。近年來的台灣,由於政府亂花錢,單單政府的累積赤字,5年即增加了1.5兆;而且台灣人口漸趨老化,老年人的退休及醫療支出漸增,各種保險基金及健保年金的支出增加,加以台灣的稅收不足,各種支出已快到入不敷出的時候,人們已體會到台灣財政的問題已開始表面化,正是因為這種危機已逐漸表面化,輿論的壓力也開始變大。於是就在最近,行政院的主計總處和立法院的預算中心遂相繼公布了可信的資料。這些資料顯示出,目前的政府可謂已到了赤字債務的上限,政府在編年度預算時,已有愈來愈難編之虞。

除了政府的預算難編之外,那就是根據精算,未來20年,台灣的各種保險似乎都將出現破產危機。2018年軍人的退休撫恤基金可能破產;2027年教育人員的退休基金可能破產;2029年公務人員的退休基金可能破產;2027年勞保基金可能破產;最重要的國民健康保險基金則可能2036年破產。這些年金中,第一個出現危機的乃是軍人退撫基金,它在2011年每收入100元就要支出107元,開始入不敷出,2012年每收入100元,就要支出132元,到了2018年即基金全部花光,正式破產。其中最嚴重的勞保基金,估計2027年破產,勞保基金有945萬人參加,它若破產,將近千萬人退休後將領不到錢。他們及他們的家人將如何退休養老?這是多可怕的事!

各種保險現危機 軍公教特權開銷大

台灣的軍人從來就不必擔心晚年的生活,他們相信情况不論怎麼變,政府絕不可能棄他們於不顧,而且退休軍人畢竟是少數,問題雖然嚴重,但並沒有那麼太嚴重。在所有的破產危機裏,最嚴重的乃是勞工,投保人數900多萬,他們及撫養的人口,總計差不多就是台灣人口的最多數。也正因此,勞保基金可能破產的消息一出,立刻造成全台的恐慌,勞保人口大量湧至各地勞保機構,有些已經符合年齡的勞工,則詢問是否可提前退保,一次全部提領。各勞保機構的人潮,這是台灣從未有過的「勞保擠兌」,這已可見台灣勞工的恐慌程度了。

這一波破產恐慌,除了造成人心的騷亂外,另外也滋長了台灣人民的公憤。在台灣的福利體系裏,軍公教和勞工農民分開設定,軍公教的退休,政府大量補助,退休的軍公教,退休後至少可領得原薪水的八成,有的基金可以領得更多,而勞工則只能領到原來薪水的五成不到。除了給付條件不同外,軍公教退休後還有18%優惠存款,公營行庫退休人員則有13%利率的優惠存款,這種利息全由政府補助。除此之外,他們雖然退休,還照常領年終慰問獎金,領子女教育補助和水費電費優惠,政府為了照顧軍公教,每年會補助1000多億,而勞工農民都沒有。現在這些福利基金有破產危機,政府已準備大幅提高勞保的保費,於是勞工的那種被歧視的憤怒遂告出現。這也是最近一兩個星期,軍公教退休福利問題會在台灣鬧翻天的原因。馬政府雖然逼於民憤,砍掉了一部分軍公教某些特權,但像18%13%利率的特權優惠存款則仍未砍除。軍公教乃是國民黨的選票基礎,要取消他們的特權是很難的。

因此,台灣的財政危機乃是當今最大的難題,今天的台灣政府花錢如流水,而又沒有增稅的魄力,因此台灣財政的惡化似乎仍難改善。因此,未來20年內,台灣何時破產,且讓大家等着看!

長津討論 哪個民主派政黨為中產者說話?

<轉載自20121029日 明報 社評>
 
在這次長者生活津貼(長津)討論中,不少熱愛民主同時擁抱中產價值的市民,感到無奈。他們認同社會應鼓勵自力更生,也應扶助弱勢,願意交稅盡公民責任,但痛恨胡亂派錢浪費公帑。在整個討論中,民主派政黨的表現令不少中產者失望,反而部分功能組別建制派議員打正旗號,反對免資產申報,說出了中產者的心聲。熱愛民主的中產者不會輕易轉投建制陣營,但若這股「誰能代表我」的無力感延續下去,泛民政黨(尤其是公民黨和民主黨)最終會在選票上付出代價。

香港勞動人口380萬,納稅人則不足160萬,佔勞動人口少於一半,當中不少是中產者,他們普遍擁抱如下的價值觀:
1. 信奉民主自由法治,堅持社會公義;
2. 認同社會制度應鼓勵人民發憤向上、自力更生;
3. 相信但不迷信市場,認同社會制度有缺陷,痛恨壟斷霸權,弱勢社群不代表失敗者,社會應伸出援手扶助弱勢;
4. 稅款應用得其所,例如幫助真正有需要的弱勢社群,但反對大鑊飯,反對不分貧富胡亂派錢浪費公帑。

在這次長津爭議中,資助貧困長者是社會共識;但應否申報則意見分歧。毋須申報等同不論貧富都派錢,有違善用公帑的原則,它不單慷納稅人之慨,還為下一代埋下禍根,因為人口老化將令這一免申報福利,能否長期延續下去成疑,加稅壓力也勢將增加。儘管如此,向來被視為較能代表熱愛民主的中產人士利益的公民黨與民主黨,在長津討論的取態令人失望——民主黨要求70歲以上免資產申報,公民黨則以要求政府提出全民退保時間表作為條件。

香港的政黨,有「親建制、親基層」,也有「親建制、親中產」(例如新民黨);但泛民政黨卻以「親基層」為主,「熱愛民主」同時「抱持中產價值」的政黨在哪?在這次長津爭議中,遍尋不獲。

熱愛民主的中產人士,在長津討論中,竟然沒有一個心儀的政黨能說出他們的心聲。諷刺的是,他們一向嗤之以鼻的建制派功能組別,卻能道出他們的憂慮。難道民主的必然後果就是西方政治所謂的tax and spend(只懂加稅然後亂派錢)?

不少熱愛民主的中產者對長津討論感到無奈和不滿,最終會如何影響香港政治生態,會否有新力量冒起填補這片空白,目前言之尚早;但民主派政黨若繼續「民粹」下去,輕視中產者的訴求,可能會連基本盤都流失。
Editorial

Is the Middle Class Represented by the Pro-democracy Parties?
 
IN THE DEBATE over the old age living allowance scheme, many in the middle class cannot but feel disappointed with the pro-democracy parties. Indeed, with their clear stand against the waiving of the proposed means test, lawmakers from functional constituenc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arian camp are this time representing the views of the middle class. Middle-class people believe in democracy and will not easily go over to the establishmentarian camp. However, if they continue to feel that the pan-democrats in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do not represent them, the pro-democracy parties - and especially the Civic Party and the Democratic Party - will eventually suffer losses at the ballot box.
 
Hong Kong has a working population of about 3.8 million, under half of whom - or fewer than 1.6 million - are taxpayers. The middle class, which constitutes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taxpayers, generally share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They believe in democracy, freedom, the rule of law, and social justice;
(2) They support a social system that encourages people to be self-reliant and work for a better future for themselves;
(3) They believe in but do not worship blindly the market, which means that while they fully realise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social system and detest the monopoly of the rich and powerful, they agree that help should be extended to the underprivileged, who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social failures;
(4) They believe that money raised in taxation should be spent on good causes, such as helping the really underprivileged, and are opposed to the indiscriminate doling out of public money regardless of need.

With regard to the old age living allowance scheme, the public is agreed that financial assistance should be extended to truly needy seniors. Differences, however, arise as to whether there should be a means test. Waiving the means test is no less than an indiscriminate doling out of public money, which violates the principle of prudent public spending, is a waste of taxpayers' money, and can cause harm to future generations. After all, because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it is unlikely that an old age living allowance scheme that does not operate a means test can be sustained for long without leading to upward pressure on taxes. The Civic Party and the Democratic Party have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political parties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middle class, yet their stands on the old age living allowance issue are disappointing: the Democratic Party says there should be no means test for those aged 70 or above, while the Civic Party refuses to support the government unless it comes up with a timetable for introducing a universal retirement protection scheme.

There are establishmentarian political parties in Hong Kong that are pro-grassroots or pro-middle class (such as the New People's Party), while the pro-democracy political parties are essentially pro-grassroots. In the present debate over the old age living allowance scheme, we do not see a single political party that is dedicated to both democracy and middle-class values.

It is ironic that, in this ongoing debate, middle class people dedicated to democracy find that their views are represented not by the political parties they have always supported, but by lawmakers from functional constituenc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arian camp. Does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always go hand in hand with what the West calls "tax and spend"?

Many in the middle class who crave democracy feel unhappy and frustrated because their views on the old age living allowance are not represented by the pro-democracy parties. It is too early to say what effect this will have on Hong Kong's political arena. But if the pro-democracy parties continue along the road of populism and ignore the opinions of the middle class, they may even lose the support they have always enjoyed.

明報社評
2012.10.29﹕長津討論 哪個民主派政黨為中產者說話?

在這次長者生活津貼(長津)討論中,民主派政黨的表現令不少中產者失望,反而部分功能組別建制派議員打正旗號,反對免資產申報,說出了中產者的心聲。熱愛民主的中產者不會輕易轉投建制陣營,但若這股「誰能代表我」的無力感延續下去,泛民政黨(尤其是
公民黨和民主黨)最終會在選票上付出代價。

香港
勞動人口380萬,納稅人則不足160萬,佔勞動人口少於一半,當中不少是中產者,他們普遍擁抱如下的價值觀:
1. 信奉民主自由法治,堅持社會公義;
2. 認同社會制度應鼓勵人民發憤向上、自力更生;
3. 相信但不迷信市場,認同社會制度有缺陷,痛恨壟斷霸權,弱勢社群不代表失敗者,社會應伸出援手扶助弱勢;
4. 稅款應用得其所,例如幫助真正有需要的弱勢社群,但反對不分貧富胡亂派錢浪費公帑。

在這次長津爭議中,資助貧困長者是社會共識;但應否申報則意見分歧。毋須申報等同不論貧富都派錢,有違善用公帑的原則,它不單慷納稅人之慨,還為下一代埋下禍根,因為人口老化將令這一免申報福利,能否長期延續下去成疑,加稅
壓力也勢將增加。儘管如此,向來被視為較能代表熱愛民主的中產人士利益的公民黨與民主黨,在長津討論的取態令人失望——民主黨要求70歲以上免資產申報,公民黨則以要求政府提出全民退保時間表作為條件。

香港的政黨,有「親建制、親基層」,也有「親建制、親中產」(例如
新民黨);但泛民政黨卻以「親基層」為主,「熱愛民主」同時「抱持中產價值」的政黨在哪?在這次長津爭議中,遍尋不獲。

熱愛民主的中產人士,在長津討論中,竟然沒有一個心儀的政黨能說出他們的心聲。諷刺的是,他們一向嗤之以鼻的建制派功能組別,卻能道出他們的憂慮。難道民主的必然後果就是西方政治所謂的
tax and spend(只懂加稅然後亂派錢)?

不少熱愛民主的中產者對長津討論感到無奈和不滿,最終會如何影響香港政治生態,目前言之尚早;但民主派政黨若繼續「民粹」下去,輕視中產者的訴求,可能會連基本盤都流失。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指劣油致急降 國泰向兩公司索償

<轉載自20121028日 明報 港聞版>
 
國泰航機在2010年發生意外,一班載有322人的客機左右引擎先後失靈,飛機一度短暫滑翔,降落時輪胎因與跑道摩擦而爆裂起火,乘客要從救生滑梯撤離,57人受傷。國泰日前入稟高等法院,向兩間分別在新加坡和印尼的燃油供應商索償,指他們提供受污染的燃油,導致公司損失。

兩間遭索償的公司為世界燃油服務公司(World Fuel Services)的新加坡分部,以及印尼國有石油公司(PT Pertamina (Persero))。國泰在20035月與前者達成協議,由該公司在印尼泗水朱安達機場為國泰航機提供燃油。該公司其後委託印尼國有石油公司代其在當地提供燃油給國泰。

入稟狀指出,201041213日,分別有兩班國泰客機在印尼泗水機場輸入由兩間公司提供的燃油後起飛前往香港,首班客機飛行時出現引擎壓力波動,幸安全降落。第二班客機則遭遇嚴重引擎故障,要緊急降落,導致機身損毁和乘客受傷。

民航處其後就事件調查,發現機上燃油受球形微粒污染,國泰在入稟狀中指兩間公司違反協議,提供不符質素的燃油,要求對方就緊急降落、飛機受損、航班延誤或取消、賠償乘客、聲譽受損等賠償。

總部位於美國的世界燃油服務公司為《財富》「美國500強」(Fortune 500)公司。國泰早前已在新加坡入稟,向該公司的新加坡分部提出類似起訴。
 
【案件編號:HCCL11/2012

馬英九:陸配4年拿身分證

<轉載自20121028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27日表示,大陸配偶目前可以取得身分證的時間是6年,將來會進一步與其他外籍配偶的時間一致,最快4年就可以拿到身分證,讓陸配在身分取得上獲得更多保障。

對此,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表示,當初對陸配取得身分證訂定較嚴格規定,有其理由及必要性,馬總統如果要讓陸配提前取得身分證,就要向外界說明這些理由與必要性是否已經改變;相關問題應由國會與社會討論,不應由馬總統片面決定。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也說,陸配涉及許多面向,包括兩岸關係及人口政策等,民進黨很嚴肅看待,黨內智庫「中國政策小組」已訂11月初開會,將在討論後提供決策參考。馬英九昨出席「2012全國新移民家庭楷模表揚活動」並頒獎,肯定新移民女性對家庭的付出。他表示,台灣是一個移民的社會,移民只有先後之分,但大家都希望能在此編織一個美麗的夢。他對所有新移民說,「來到台灣,台灣就是你們的新家」,大家一起來建設,讓明天更亮麗。

馬英九說,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來台的外籍配偶,包括陸配共有46.8萬多人,數目相當可觀;這些新移民不斷融入社會,對社會做出貢獻。

他說,政府4年前鬆綁許多政策,包括刪除永久居留財力證明制度、在各縣市設立新移民服務中心及放寬外配與陸配的工作資格等,「只要她有結婚就可以工作,不一定要等到拿到身分證」。

日前在國民黨中常會,馬英九也說未來3年將加速推動兩岸關係,同時通盤檢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縮短陸配取得身分證時間。

石原組黨意在和平憲法 日本全面右轉東亞難安

<轉載自20121028日 明報 社評>
 
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辭職投入國會選舉,準備組成在執政民主黨、在野自民黨以外的第三勢力。石原曾在自民黨執政年代做過大臣,也做過國會參眾兩院議員,他以80高齡重投議會,組織另一股政治力量,從初步情勢看,石原的新政黨不一定足以取代自民黨及民主黨,卻很有可能成為這兩黨之外舉足輕重的勢力,足以左右未來的日本政治。

石原助長右翼氣燄 中美密切注視發展

石原慎太郎緣何突然辭職組黨,各種說法紛紜,包括他想組織一個旗幟鮮明的右翼政黨,也有一種看法是,他欲為在自民黨的兒子石原伸晃另立山頭。不過,姑勿論真正原因為何,石原這一舉動,必會引起美國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警覺。因為石原的新政黨,極可能會觸及日本戰後近70年的政治核心——和平憲法。日本的右翼政客近30年來有一套反對和平憲法的史觀,認為這部由美國佔領軍撰寫的憲法,把日本的國家人格矮化,即日本不能擁有軍隊,只能以有限的武力組建自衛隊;按照憲法第9條,日本不能以武力解決國際糾紛。日本右翼政客認為,這些限制,是由於戰後東京戰犯審判的史觀所致,1980年代的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日本戰後政治總決算」,便是有着翻案想法。只是當年不成氣候,到了如今石原出來組黨,可望「名正言順」。

在最近的日本政府所謂「購買」釣魚島事件,石原慎太郎是首先提出由東京都政府購買釣島,他冒着被中國大陸及台灣狠批也要「購島」,政治上的計算,除了提升一己的支持度,更大的原因是他的政治本質,這便是為什麼石原組黨會引起美國以及中國密切注視之故。

石原慎太郎是狂熱的民族主義分子,1989年起的3年間,他一口氣寫了三部書,全都針對美國,包括《日本可以說不》、《日本還是可以說不——日美關係的根本問題》、《日本堅決說不》。有分析認為,一旦石原的政黨成為執政黨,或者石原的政黨成為聯合政府的一員,首當其衝的是美日關係,尤其是《美日安保條約》。安保條約是美日之間的結盟象徵,條約只要生效,日本不可能擁有強大軍力,表面原因是美國軍隊駐在日本,但更深層的作用是,只要美軍一天在日本,客觀上就能起着約制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作用。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日本應該擁有外交以及各方面的主權,然而事實是日本自二戰結束後,在正確認識當年侵略戰爭以及其後的反省中,令當年受侵略諸國感到極不踏實,從篡改教科書到意圖推翻東京戰犯審判的史觀,俱屬如此。因此,倘若石原撕毁安保條約,美軍撤出日本,到時日本難以制衡,戰後70年的東亞地區脆弱的和平,勢必陷於危機邊緣,中日、韓日,以及朝鮮與日本的關係會如何發展,頗難逆料。

美日安保能否持續 成東亞局勢懸念

中日關係因為釣魚島事件陷入低潮,日韓關係也因為竹島(獨島)而屢生險象,至於與俄羅斯的北方四島主權爭議,更是戰後幾十年一直沒有中止過的紛爭。處理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需要耐性,更需要讓人看得到誠意。過去40年來,這3個與日本有直接關係領土糾紛沒有惡化,是因為各方都明白,領土糾紛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反,趕急毛躁只會把問題引向更難以解結的方向。石原慎太郎是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因此,倘是他足以影響到日本的外交方針時,釣魚島、竹島(獨島)以及北方四島三大熱點會否有理性的出路,而涉及3個熱點的中國、韓國及俄羅斯會對石原如何評估,以及在區內獨霸一方的美國取態如何,都是東亞局勢令人加倍關注原因。

日本政治近10年來往右轉,今年更是達到極致,野田佳彥的外交走向,安倍晉三當上自民黨總裁,如今比安倍更右翼的石原慎太郎出來組黨,日本最大商界組織經團連表示「日中關係會更差」。雖然如此,但全面右轉的日本似乎沒有多大的迴轉空間,政壇欠缺足以制衡的力量,東亞情勢難以讓人安枕,2013年會是一個怎樣的年頭,使人懸念。

日寄望中共新領導層 盼十八大後關係正常化

<轉載自20121028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前日就中日關係發表演講時說﹕「日本不希望釣魚島問題影響到中日關係大局乃至亞太穩定,日本希望中國新領導層誕生後,雙方共同認識到中日關係的重要性,兩國關係能夠發展。」

日媒:華海監船連9日近釣島

中共將於118日召開十八大,會上將產生新領導層。玄葉表示,中國應拿出負責任大國的態度,冷靜處理當前的中日關係。

另外,日本「讀賣新聞」報道,28日上午發現4艘中國大陸海監船,在釣魚台列嶼附近的鄰接海域航行。

報道指出,這是中國大陸的政府船隻連續9天、進入釣魚台附近的鄰接海域(領海外側至距基線24浬之間的毗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