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台駐日代表:台積電千億投資美國保台海安全

<轉載自20254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美日防長日前在東京會晤,關注台海局勢,美國據報調整軍事戰略首要着重遏制大陸攻台。台灣駐日本代表李逸洋昨表示,美國新戰略為台海安全注入強心劑,台積電對美國1000億美元的史上單筆最大投資將帶來安全更大的保障。

據「中央社」報道,李逸洋表示,美軍將大陸攻台視作戰略唯一優先考量,台灣防衛已與美國本土防衛達同等級,應該與台積電月初宣布投資1000億美元重振美國高階半導體製造有關。他說,美國仍是全世界最強大的科技國家,但是在半導體、先進晶片的製造工程上稍弱,不改善的話,美國在與中國競爭時將處於不利的地位。

他認為美國想掌握半導體先進製程,不是幾年後台積電工廠建成就結束,而是未來二三十年持續穩定運作,需要台積電不斷支援,所以美國不允許大陸攻台。李逸洋呼籲台灣民眾要對台積電、對台灣有信心,認為台積電在美投資「絕對不會」削弱台灣的價值,因為台積電擁有8000名工程師的研發中心掌握在台灣,核心技術全留在台灣,未來台積電以台灣為基礎,支援美國的半導體工廠。

李逸洋表示,台灣、美國、日本在半導體領域的合作使三方在經濟價值、技術開發共同受益,而且三方在經濟安全保障、戰略支援方面也是最緊密的合作伙伴,維護台灣海峽、東亞、印太區域安全與和平非常重要。他稱美國將重心放在印太區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台灣海峽,美軍可部署輕型航母、F-35B戰機等先進武器。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美售台新F16戰機首架出廠 2026前交付66架

<轉載自20253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向美國軍購66F16V(Block 70)戰機,美國洛歇馬丁於328日舉行首架機出廠典禮,台灣國防部副部長柏鴻輝、駐美代表俞大㵢在場觀禮見證,現場圖片顯示首架機為雙座機。

台灣國防部昨發聲明,稱該軍購案是為因應敵情威脅與迫切的防務需要,向美籌獲66架新式戰機以強化空軍戰力及提升聯合作戰效能。台方感謝美國國務院等單位大力支持,此次美方邀請台灣參加戰機出廠典禮,除展示戰機產製成果,亦彰顯美政府依《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持續協助台灣提升自我防衛能力的承諾。

出席出廠典禮的美眾議員William Timmons在社交平台貼出新戰機圖片,並指出支持台灣的防空能力。

台灣空軍代號「鳳展專案」,由美商洛歇馬丁與台灣漢翔,將140F16A/B戰機升級為F16V(blk20),於2023年全數完成;空軍另以代號「鳳翔專案」,對美國軍購66架全新F16V(blk70)戰機,計劃在2026年前完成交付。


 


















台灣向美國軍購
66F16VBlock 70)戰機的首架機出廠,台灣駐美代表俞大㵢出席典禮發言。

台查中芯等11陸企「非法挖角」晶片人才

<轉載自20253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當局「地氈式」調查大陸企業挖角高科技人才,法務部調查局前日通報,11間陸企涉嫌在台設「據點」分公司非法挖角,其中包括剛傳出今年將完成5納米晶片開發的大陸最大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

稱假僑外資名義在台設分公司

中央社報道,台灣調查局去年12月開始規劃偵查,請全台六處地檢署在本月18日至27日同步偵辦11間陸企赴台非法挖角高科技人才案。調查局說,上述企業均假借僑資、外資身分在台私設據點,並違法挖角約100名台灣晶片設計工程師。這次行動共搜索34個處所,約談90名證人和被告,包括被挖角的台灣工程師,其中20多名被告在複訊後以8萬至40萬元新台幣(1.88萬至9.38萬港元)保釋。

調查局指出,中芯國際以薩摩亞商企作掩護,假僑外資名義在台設分公司並挖角。其他被查陸企是雲合智網、鈞茂電子、奧海科技、中穎電子、上海同星智能科技、富滿微電子、上海南芯半導體科技、深圳通銳微電子技術、金泰克半導體和艾科微電子。

台灣不允許大陸企業未經官方批准在台開展招聘等商業活動,不過陸企常通過開設分公司躲避監管。調查局表示,自2020年底成立專案偵查這類案件以來,已偵辦逾百案。

近十年來,尤其在中美科技戰後,大陸從台灣高薪挖角晶片產業人才時有傳出,陸企甚至開出高過台灣20倍的薪水。台灣經濟研究院估計,2019年約3000名台灣半導體工程師在大陸任職。曾任台積電資深研發處長的梁孟松2017年投效中芯國際,擔任聯合首席執行官。官媒2021年報道,梁孟松帶領中芯國際超過2000名工程師的團隊,完成7納米技術的開發。

菲任2026年東盟主席國 專家:南海行為準則磋商不順

<轉載自20253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與東盟經濟、政治關係近年日趨密切,惟南海成為兩者之間繞不過的問題,尤其近期與中國屢在南海爆發爭端的菲律賓將成為2026年東盟主席國,有關局勢備受外界關注。

近日在海南舉行的博鰲論壇上,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陳曉東在論壇演講時提到通過劃界談判解決南海問題分歧,可以說是唯一正確的渠道、選擇;現正爭取2026年達成「南海行為準則」(COC)。但印尼前副外長迪諾‧帕迪‧賈拉爾指出現在COC磋商進行得不是很順利,很難在2026年前完成。賈拉爾說,中國與南海聲索國之間的信任水平不是很高,南海要成為合作和和平之海,在合作方面首先就是COC的磋商,現在已經推遲了(原定2021年達成),「我又在想,如果再一次推遲磋商是不是應該設想一個過渡性的安排」,聲索國之間達成一個臨時性的共識。

賈拉爾觀察到中國的立場發生了變化,中國過往一直強調只想通過雙邊方式跟其他南海聲索國談判,但現在除了與聲索國,還同步與東盟接觸,主要是商討推進達成COC。他說,中國有最大規模的海軍,菲律賓也在着重發展海軍,雖然他不認為南海會發生戰爭,但是情况惡化的可能性非常高。

華外交官:域外介入東南亞教訓慘痛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認為,首先要擔心南海有沒有軍事介入和衝突的問題,本地區國家要是珍惜自己的和平,就可以維護地區的和平;本地區國家要是依賴某個大國保護你自己,那風險就始終存在。他稱,越南戰爭打了多少年,美國、法國都侵佔過越南,這是域外勢力介入東南亞的慘痛教訓。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汽車關稅戰一觸即發 西方陣營團結受考驗

<轉載自2025329 明報 社評>

汽車關稅大戰一觸即發,美國最快下周三起對所有進口車徵收兩成半關稅,劍指歐加日韓等盟友,總統特朗普形容下周三是「美國重光日」,加拿大總理卡尼表明將作出貿易報復,又指兩國的傳統關係已經完結,歐盟亦重申將捍衛歐洲經濟利益。特朗普一邊稱呼加拿大和歐盟是美國「最好朋友」,另一邊卻要脅,如果歐加聯手對美國造成經濟傷害,美國將大規模向歐加額外徵稅。特朗普的強盜邏輯,已對西方陣營團結構成重大考驗,不同國家各有盤算,有的主張強硬回應,亦有國家傾向綏靖政策,只是世道已變,期望特朗普「開恩」,換來的結果可能只是任人魚肉。

加徵關稅死線逼近 西方各國盤算不一

特朗普關稅戰措施一浪接一浪,繼早前向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加徵關稅,以及對所有進口鋼材徵收25%關稅之後,進口車一律加徵兩成半關稅措施,如無意外將於下周三(42日)生效,美方還準備5月起向進口汽車零部件,額外再徵25%關稅。另外,特朗普又預告過下周會宣布一系列所謂「對等關稅」( reciprocal tariffs)措施,矛頭直指多個貿易伙伴。市場憂慮美國關稅政策觸發環球貿易戰,資金湧入金市避險,刺激金價屢創新高,環球各大汽車股則面對巨大沽壓。關稅戰烽煙四起,未來一周將是關鍵期,不排除環球金融市場會出現動盪。

根據世貿規定,發展中國家可以在特定條件下徵收關稅,以保障其發展權利;另外,成員國亦可在特定條件下,援引關稅配額制度(TRQ),限制農產品等過量進口。相比之下,現在特朗普的關稅措施,完全無視世貿規則;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所謂「對等關稅」更屬混淆視聽,將世貿允許的做法,跟美方關稅霸凌行徑混為一談。因應特朗普回朝後連串關稅措施,中國和加拿大已訴諸世貿仲裁,巴西亦在考慮,倒是美方卻擺出懶理世貿的態度,公然撒賴拖欠會費。美國商務部早前訂出所謂「污穢15」名單,涉事者幾乎全屬對美貿易順差較大的貿易伙伴,包括德國、意大利、加拿大、中國大陸、台灣、印度、大馬及泰日韓等,皆有可能成為所謂「對等關稅」加徵對象。

目前向美國出口最多汽車的國家,依次為墨西哥、韓國、日本、加拿大和德國,全屬美國緊密盟友;對這些國家而言,汽車業也屬本國重要產業。以加拿大為例,汽車是該國第2大出口產品,僅次於石油,2023年出口額達510億美元,而九成三加拿大汽車是銷往美國。德國作為汽車生產大國,汽車出口有13%是輸往美國。根據歐洲汽車業數據,去年歐洲車廠向美國出口近75萬輛汽車,總額達到416億美元。特朗普向進口車加徵關稅,形同向盟友插刀。

特朗普聲稱關稅措施將「帶動美國汽車業強勁增長」,然而市場反應卻清楚顯示,投資者擔心歐加等地將有反制措施,打擊美國汽車業。另外,美國工人和消費者的利益,亦將無可避免受損。當然,特朗普關稅措施「彈弓手」,亦非沒有前科,說到底,加徵關稅對特朗普而言也是重要談判籌碼,例如他近日就聲稱,如果中方同意出售TikTok,可以減少部分對中國的關稅。雖然特朗普表明,加徵汽車關稅屬長遠決定「不會改變」,惟他亦表示,若外國車企在美國投資設廠生產,就不用繳交關稅。汽車關稅大戰一觸即發,事態發展難測,對西方陣營的團結,將是一次重大考驗。

由鋼鋁到汽車,特朗普多項關稅措施都對歐洲盟友構成傷害,然而歐洲內部亦非鐵板一塊,除了部分右翼民粹政黨視特朗普為「榜樣」,美國關稅措施對不同國家所造成的影響也不盡相同。與德國相比,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對美國的汽車出口規模相對較小,加徵關稅所帶來的經濟損失自然也不能相提並論。正當德國政商呼籲歐盟採取反制措施,對準在歐洲有業務的美國科技巨企,意大利右翼政府官員就認為,歐盟應該審慎。英國作為美國鐵桿盟友兼「五眼聯盟」一員,首相施紀賢亦稱,英國不會貿然跟美國打貿易戰。

歐盟前年通過引入「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ACI),旨在遏阻「境外勢力霸凌歐盟或其成員國」,具體手段可以包括關稅、出口及投資限制等,歐盟前貿易談判代表Cecilia Malmstrom認為可援引這一法律工具「百寶箱」,應付特朗普的經濟脅迫,但這目前顯然並非歐洲政界主流意見。特朗普本月中向進口鋼鋁加徵關稅,殃及歐洲,歐盟宣布反制措施,包括向美國酒徵收關稅報復,特朗普馬上威脅向歐洲所有酒精飲料徵收200%關稅。法國首當其衝,即時要求歐盟莫向美國酒徵稅,然而最諷刺的是,不久前法國才呼籲歐盟貿易政策要更硬。如此反覆的態度,難免令人關注歐洲腰板能夠有多硬。

世界已變須多邊合作 價值觀分歧仍未放開

加拿大總理卡尼近日表示,加美兩國建基於經濟深化整合、軍事安全領域緊密合作的舊關係已完結,加拿大須根本地反思國家經濟何去何從,確保加拿大可以在「已經截然不同的世界」取得成功。「特朗普2.0」變本加厲強調美國優先,肆意脅迫盟友,已在西方陣營之內,劃下一道深刻裂痕,奈何大多數盟友在經濟、外交和軍事上長期依賴美國,也未能拋開意識形態包袱,就算想轉身也不知從何做起。卡尼雖然意識到世界已變,但對於中國駐加大使早前伸出橄欖枝、呼籲增強中加經貿關係,卻大潑冷水,聲稱兩國「價值觀不同」,加方在強化雙邊貿易關係時要非常謹慎。特朗普要將弱肉強食邏輯加諸全世界,各國應該聯手維護多邊主義國際秩序,不應該讓價值觀分歧,成為加強合作的障礙。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兩陸配遭點名 限月底離台

<轉載自20253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網名「亞亞在台灣」陸配劉振亞涉發表武統言論,日前遭台灣勒令離境。台移民署昨再點名兩名陸配「恩綺」、「小微」,在本月底前須出境。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昨報道,劉振亞前晚飛離台北,抵達福建福州長樂機場。網上直播影片所見,劉振亞一走出機場的到達口,就被一群戴口罩的人「包圍」護送,其間她不發一語,其後乘坐私家七人車離開。有民眾在機場大廳開直播,引來不少網民留言譏諷。但這些直播不久後被刪除,許多相關影片也消失。

劉振亞在離台後再發出公開信,批評民進黨政府營造肅殺戒嚴氣氛,將陸配鎖定為「敵對勢力」在台潛伏者,而她被刻意挑中,作為打擊對象。她並點名批評台內政部長劉世芳對她作「人權迫害」,強調自己相信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早晚要統一,「我不會因為壓力否定這個立場」。

報道指出,劉振亞目前僅是被廢除依親居留許可,並非禁止入境,因此仍可以「家庭團聚」為由,申請來台短暫居留,最多可停留半年。

對於劉振亞被勒令離台,大陸國台辦昨表示,兩岸婚姻群體是「兩岸一家親」的生動寫照,民進黨當局一再濫用司法手段欺凌兩岸婚姻群體,迫使這些家庭妻離子散,「有悖人倫,傷天害理」。

在劉振亞被要求限期離境後,台移民署昨再指出,已依規限令陸配「小微」及「恩綺」,必須於331日前出境。若未出境,將依法執行強制出境,堅定嚴正執法。截至昨日,移民署稱尚未收到兩人的相關訴願書。

75學者聯合聲明籲賴清德懸崖勒馬

另外,對於賴清德推出恢復軍法審判、以及移民署強制陸配劉振亞離境的舉動,台灣包括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等75名學者昨發表聲明,批評賴清德宣布「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等連串作為,正破壞與威脅台灣的民主與法治,並可能讓台灣陷入比烏克蘭更不如的危險困境,呼籲賴政府懸崖勒馬,並在兩岸與世界和平扮演關鍵角色。


 
























2025326日,台移民署點名兩名陸配「恩綺」、「小微」,在本月底前須離開台灣。圖為陸配「小微」在短片平台「抖音」上發表「統一」等言論,並自稱是中國台灣人。


 











































陸配「恩綺在台灣」在短片平台「抖音」上發表「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言論,台移民署於
2025326日再次強調,要求她必須於本月底離境。

國台辦增設網上舉報「台獨打手」 官網指依法追責 陸委會:對台人無效

<轉載自20253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台辦網站昨日增設「台獨幫兇」舉報專欄,以追責部分「台獨」分子、側翼網紅充當打手,並強調將依法追責「證據確鑿、性質惡劣的犯罪分子」。陸委會批評大陸對台「長臂管轄」,「對台灣人沒有任何效果」,只是阻撓、破壞兩岸交流。

國台辦官方網站昨上線「台獨打手、幫兇迫害台灣同胞惡劣行徑舉報專欄」,專欄以游動浮窗形式,設置在國務院台辦網站首頁。專欄還公布舉報郵箱,旨在為受打壓迫害者,或了解相關線索的人士提供求助平台。

國台辦稱公職人員側翼網紅充打手

國台辦網站提到,民進黨近期頻繁打壓迫害政治異己和島內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政黨、團體、人士。某些「台獨」組織、「台獨」分子、公職人員、側翼網紅充當打手、幫兇,為虎作倀,助紂為虐。

昨例行記者會上,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稱,設立該專欄是為了追責上述惡劣行徑和首惡分子,並歡迎受打壓迫害者,或了解線索的人士舉報。他並稱舉報將會妥善處理,擇期曝光,並「對證據確鑿、性質惡劣的犯罪分子依法追責」。

今年,在社媒短片平台「抖音」上有40多萬粉絲的「亞亞在台灣」(本名劉振亞)因多次拍片宣揚「武統台灣」,被台灣網紅舉報後,台灣移民署廢除她的在台依親居留許可,並限定她月底離台。劉振亞前天已返回大陸。國台辦這一最新舉措被認為與此有關。

去年8月,國台辦網站亦增設「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的專欄,其中設有舉報郵箱。

陳斌華還批評,台灣領導人賴清德違逆民意拋出17項策略,把兩岸關係等同於敵對關係,大開歷史倒車、猖狂挑釁大陸,成為「兩岸和平破壞者」和「台海危機製造者」。

台灣陸委會昨回應,近期有些極少數個案由於違反法令規定,於是行政機關依法處理,當事人也可以提出相應司法救濟,不存在所謂的迫害政治異己。「中共一再設置各種名目舉報信箱,企圖形塑對台「長臂管轄」錯誤假象,沒有任何效果,只是阻撓、破壞兩岸交流。」

針對這項措施,台灣中央警察大學教授王智盛分析,這是大陸對近期一連串事件,包含賴清德推「國安17條」、陸配亞亞案等的回應。他指出,今年2月,大陸對台工作會議針對台獨的表述,已從去年打擊台獨「分裂」,擴大範圍至打擊台獨「挑釁行徑」,這次等於將會議綱領落實成具體政策。

此外,對台工作會議還提到「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王智盛稱,國台辦這番舉措同時也是向支持統一的陸配網紅、人士傳遞「北京作為後盾」的信息。至於「台獨打手」的說法,王智盛稱,這是大陸官方過去很少用的名詞,且表述納入側翼、網紅、公務員等,擴大打擊的程度很大,試圖起到嚇阻效果。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武統論陸配離台 盼「堂堂正正回來」 死線前返陸「非認錯」 登機前與丈夫子女相擁道別

<轉載自20253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網名「亞亞在台灣」的陸配網紅劉振亞昨(25)晚間搭乘845分班機離台前往福州,她此前因涉「武統」言論遭台當局限期離境,昨是最後一天。劉振亞白天赴台灣內政部外開記者會陳情,稱不會主動離開,不過晚間決定搭機離台,夜晚近7時帶着丈夫、子女抵達台北松山機場,表示「希望清清白白離開,會堂堂正正回來」。

稱要尊重台法律免留污點 盼抗告成功

劉振亞昨晚在松山機場對媒體表示,她不是因為認為自己錯了才離開,而是與律師溝通後認為,還是要尊重台灣法律,不希望以後回台留下污點,希望清清白白離開,未來會堂堂正正回來。綜合台媒報道,劉振亞表示,很遺憾她的抗告程序還未完成,希望有天抗告成功,能堂堂正正走進台灣。她也強調,希望後續申請團聚程序時,台灣內政部和移民署能依法行事,而非阻止她。

機場聚民眾聲援抗議

進入登機通道前,劉振亞與丈夫和3名子女擁抱道別,叮嚀他們要好好照顧自己;子女則不斷啜泣。劉隨後在台移民署人員帶領下前往登機。松山機場昨晚聚集大批民眾聲援或抗議,劉振亞報到、發言時,抗議民眾嗆聲「還不認錯」、「不要再回來了」,劉出言請求「知道你們人多,但請尊重我」。也有聲援者不斷喊聲「亞亞加油」。

劉振亞因在社媒短片平台「抖音」帳號拍片,發表「遲遲不武統」等言論被舉報。台移民署認定有危害台灣安全或社會安定之虞,依法廢止她在台依親居留許可,並管制5年內不得再申請,限期10天內離境;否則,將祭出「強制驅逐出境」手段。劉振亞此前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停止執行後遭駁回,劉丈夫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提出抗告亦遭駁回。

劉振亞昨先是在聲援她的「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陪同下,赴內政部前訴求撤銷對她的行政處分。

她在內政部大樓外辦記者會,強調要把握自己最後的機會。她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媽媽」,但媒體卻用假結婚、「洗人口」對她人格毁滅;她從未鼓吹「武統」,「武統」言論是分析情勢,「我愛台灣、也愛大陸,我生活在台灣,我孩子也在台灣,我的家在台灣」。

劉振亞丈夫昨也到場,全程用閩南語表示,「我是台灣孩子,你們還是要讓我走嗎?我有生存在這的權利!」他說自己從亞亞說被網暴後就陪在身邊,至今已無法忍受抹黑,希望內政部暫停對他太太亞亞的驅離處分,不要讓他們家庭的破裂,「如果天秤今天還是傾斜,我們明天將不在台灣」。現場遭支持驅離亞亞的群眾包圍,大喊「滾回去」,雙方言語叫囂,火藥味十足。

台內政部長劉世芳昨則回應表示,「亞亞這位女士並不是普通媽媽」,形容事件從法律戰、輿論戰和心理戰「可以說是三戰齊發」。而遭台灣民眾舉報的類似個案還有陸配「小微」、「恩綺」,此前也都在台當局約談後被廢止依親居留許可,需要限期離境。

台移民署昨晚間再次表示,其他個案若未於限令期限內出境,將依法執行強制出境。

台揆:言論自由有界線 藍委:執法應顧及人權

<轉載自2025326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被指「鼓吹武統」的陸配網紅亞亞昨在限期前離台,台灣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昨在台立法院會前受訪表示,極少數的陸配發表鼓吹戰爭、「武統」台灣等言論,已經不屬於言論自由層次。對於劉女稱只是一個「普通的媽媽」,邱垂正表示,主管機關不斷提醒她的言行會造成台灣社會民憤,也認為已踰越很多法律規定,依《兩岸條例》相關規定,必須支持主管機關依法積極行政處分、行政作為,以確保社會秩序。

台行政院長卓榮泰昨在立法院施政報告備詢,針對事件表示內政部要拿出堅定態度,言論自由是有界線的,界線就是政權存續,不能詆譭台灣,又要台灣保護你。

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王鴻薇昨則表示,台灣應展現民主法治,重視人權;希望政府在執法的過程裏面,能夠顧及人道跟人權的照顧。

中華人權協會昨日發出聲明,強調「陸配人權也是台灣人權」,呼籲政府依憲法保障言論自由,認為是次撤銷居留許可嚴重影響基本人權,不利台灣自由民主形象;又引用《兒童權利公約》,稱兒童享有「不與父母分離」權利,聯合國亦強調以家庭分離作為懲戒手段違反人權標準。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被逐陸配斥毁自由 台移民署:處分合規

<轉載自202532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在「抖音」擁有15萬粉絲的中國大陸籍台灣配偶「小微」,因稱「台灣早晚滿地插滿五星紅旗」日前遭台內政部移民署撤銷依親居留許可。小微在「抖音」公布台內政部的處分書,稱被台灣政府欺負,質疑台灣的言論自由令「台灣政府丟臉到丟到國際」。台移民署昨回應稱,事證都經調查,方作有關決定。

「小微」在抖音昵稱「台灣省夫婦三個孩子」,有15.4萬粉絲,近日其一系列批台言論獲大量大陸網民叫好,點讚達372萬。台內政部移民署上周五(21)發布新聞稿指出,「小微」先前發布多部網絡影片,內容包含「台灣滿街上插的都是這個五星紅旗」等涉及消滅台灣主權的「鼓吹武統侵略」言論,廢止「小微」依親居留許可。

嘲台易受威脅 「丟臉丟到國際」

「小微」與台當局硬碰硬,上周六再經抖音發片表示,有媒體想採訪、詢問其心聲,她沒對移民署決定感氣憤,其心聲就是「台灣政府就是這樣作為嗎?」要欺負「3個孩子的母親」。她稱台灣有言論自由,才喊出「台灣是中國的台灣,台灣早晚滿地插滿五星紅旗」,質疑「台灣政府就怕了嗎?」「一名婦女就能威脅台灣政府嗎?」就政府廢止其居留證,她稱台灣政府「丟臉到丟到國際」。

「小微」接着發布另一條短片,公布台移民署公文內容,她稱終於等到對其懲罰的通知,一名母親說這些話,台灣政府就害怕會帶來威脅,台灣「將上國際新聞」。她提到,「我愛國是光榮的,我愛國的任何代價我都接受,我光榮幸福回家!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永遠不怕事,任何狂風暴雨來,我都接住。」

對「小微」的言論,不少台網民紛稱「恭喜」,大陸網民稱歡迎帶家人回陸。

台移民署昨再度回應,相關事證都經積極調查,且有通知當事人陳述意見,並會商陸委會等相關機關意見後,才廢止「小微」依親居留許可,管制5年不得再申請依親居留,並要求其限期離境,逾期將強制出境。

鼓吹「武統」 再有陸配被遣返

台移民署上周五曾通報,同時廢止另一名陸配「恩綺」的依親居留許可,要求限期離境。移民署稱,「恩綺」曾發布短片提及「解放軍演習展現強大軍事實力及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鼓吹「武統侵略」言論。此前,陸配網紅劉振亞被檢舉用「亞亞在台灣」帳號鼓吹武統言論,本月11日被台移民署廢止依親居留許可。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參拜媽祖 宣講反大陸滲透威脅 賴籲警惕宗教交流統戰

<轉載自202532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北總統府發布新聞,賴清德昨日赴台東參拜廟宇期間表示,身為台灣三軍統帥,他肩負守護全台2300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等責任。賴清德解說日前宣布的反統戰反滲透17項因應策略,特別提到中共堅持無神論,其所有宗教交流都有統戰目的,呼籲民眾尤其參與兩岸宗教交流時,一定要提高警覺。

本月13日,賴清德宣布17項因應策略時在宗教範疇提到,內政部要建立宗教團體赴大陸交流的揭露制度,以防杜大陸的干預與統戰;對宗教交流的審查及管理,應本於「去政治化」、「去風險化」之原則,讓民間交流盡量單純化。

賴清德昨到前往台東天后宮及鹿野聖安宮參香祈福,他感謝媽祖娘娘保境佑民,並保佑讓他和副手蕭美琴順利當選。賴清德致辭內容主要涉及應對大陸威脅和他的施政方針,他說,面對大陸的武力威脅和對台統戰手段逐漸加強,「我們應該保持團結,了解中國併吞台灣、消滅中華民國的企圖心不曾改變」,他推出的17項因應策略,是希望人民有危機意識。

「中國對台的統戰滲透無所不至,其中一項就是針對宗教。」賴清德稱,台灣人祈求神明保佑大家生活平安順利,「但中國是無神論的國家,所有的宗教交流都含有統戰的目的」,民眾一定要提高警覺。聯合新聞網引述賴清德稱,「台灣人善良、對宗教虔誠,所以很多人不了解這點,所以我要拜託大家。尤其是寺廟如果有機會去參加宗教交流時,要清楚了解」。

亡兵母盼賴「救救全台當兵孩子」

此外,賴清德提到日前宣布要為軍人加薪,又表示將藉由軍事採購或研發、推動國防產業,並與美日等民主國家站在一起,讓大陸不致輕舉妄動。賴清德致辭時,場外出現抗議聲音,空軍防空炮兵中士蔡學良(2008年槍支走火身亡)母親尤瑞敏大聲喊冤,要賴慈悲,救救全台灣當兵孩子的生命安危。尤瑞敏與警方衝突,隨後被架走。當天她獲賴清德安排接見陳情。

兩岸宗教交流近年熱絡,特別是媽祖廟有密切文化聯繫。對台灣信眾來說,前往福建莆田市湄洲島的媽祖祖廟朝拜,是重要宗教活動。每年農曆三月,金門地區宮廟會組團赴湄洲媽祖祖廟、莆田賢良港媽祖廟進香參拜。2017年後,湄洲媽祖已未能到台灣巡安。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鷹派學者倡中央擇機「重啟內戰」

<轉載自2025322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反分裂國家法》實施20周年兩岸關係嚴峻,大陸官方智庫刊物關於台灣問題「非和平方式」的討論愈來愈多。有鷹派學者近日撰文建議中央政府「可擇機重啟內戰行動」,戰時管制階段對台實行直接管治,以盡快結束武裝衝突進入過渡狀態。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主辦的「台灣研究」刊物,2025年第一期刊出一篇由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鶴亭撰寫的論文。具有中共對台工作官員背景的公眾號「曉台海」披露文章摘要顯示,王鶴亭在文中建議政府「擇機重啟內戰行動」。

摘要指,內戰法理為中央政府啟動非和平方式統一提供國際法依據,《反分裂國家法》規定了非和平方式統一觸發的條件,國際人道法確證了非和平方式統一的適當性。他建議為有利維護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保障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中央政府可擇機重啟內戰行動,在戰時管制階段對台實行直接管治以盡快結束武裝衝突進入過渡狀態,在戰後和平重建階段通過委任治理來恢復秩序形成和平狀態」,逐步重構央地關係和台灣政制,促進兩岸政治一體化與社會融合發展。

賴清德視察台軍 上調官兵薪水

上周,台灣與《反分裂國家法》針鋒相對,推出17項反滲透反統戰策略,把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身兼台灣三軍統帥的賴清德昨日赴台北松山機場,視導駐守的海軍陸戰隊陸戰66旅衛戍第二戰鬥隊。他在場宣布調整軍人待遇,4月起上調所有志願役官兵的薪水,最高每月加薪1.2萬元新台幣。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長和賣港口掀政治波瀾 依法依規維護國家利益

<轉載自2025319 明報 社評>

長和擬向美國貝萊德牽頭的財團,出售海外港口業務,包括巴拿馬運河港口營運權,行政長官李家超首度回應事件,強調任何交易必須符合法律及規則的要求,外媒則報道,內地多個部門正調查這宗交易會否危及國家安全。長和出售海外港口雖說是一宗商業交易,但明顯有重大地緣政治影響,背後更有華府身影,並非一般在商言商的交易,事件惹來內地當局關注,突顯國際新形勢下,企業家要有更高的地緣政治敏感度,處理重大交易要有更周全考慮。放眼歐美,以國安為由阻止商業交易的案例並不鮮見。特區政府應檢視手上法律工具,看看有何方法妥善處理今次事件,同時又不會影響整體營商環境及一般交易。

華府身影清晰可見 「無關政治」自欺欺人

長和與貝萊德牽頭財團達成的交易協議,涵蓋43個港口,長和有望套現近1500億元巨款。市場普遍認為這是一宗有利長和的「大刁」,惟亦有不少意見認為,必須將這宗交易置於當今複雜地緣政治形勢下審視。港澳辦和中聯辦近日先後轉載兩篇評論文章,內容都是質疑長和出售海外港口資產予美方勢力,危及國家利益,惹來各界注目;長和在公布交易前未有知會中央等說法,更是不脛而走。

美國總統特朗普回朝後,一再強調要奪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又揚言現時運河由「中國控制」,云云,當中頗有向長和施壓的意味。中方則一再重申從未參與運河的管理運營,反駁美國謊言。對於長和賣港口一事,北京公開說法一直非常審慎。外交部說對「有關的商業交易不予評論」,不能將之解讀為中央「默許」這宗交易,更不等於中方認同交易是「商業決定」,事實上,外交部在相關回應中明確提到,「我們反對在國際經貿關係中濫施脅迫、施壓的手段」。買賣港口本身當然是商業交易,但看在中央眼裏,這宗「商業交易」肯定不是只有商業成分。

港澳辦和中聯辦轉載評論文章,當然是要向香港各界傳達信息,然而為免美方有更多口實指控「中國控制運河」,北京現階段拒絕具體評論長和賣港口,並不令人意外。相比之下,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天開腔談論賣港口一事,可說是首度有官方人士具體回應事件,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任何交易必須符合法律及規則的要求,特區會依法依規處理」。有關說法是否意味當局會從法律角度審視這宗交易,惹人關注。

長和擬出售的港口,不少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外貿和能源進口等,具有戰略重要性,至於巴拿馬港和鹿特丹港,更是中國跟拉美和歐洲經貿往來的重要窗口。中國支持巴拿馬運河作為永久中立國際通行水道地位,立場說得清清楚楚,反觀特朗普政府公開表明有意將港口使用權「武器化」。根據外媒報道,白宮甚至計劃向中國船舶收取港口特別停靠費,並會敦促盟友採取類似措施,否則將遭美方報復。倘若美方這一圖謀得逞,將對中國外貿、航運、造船業以至一帶一路倡議構成衝擊,香港作為國家對外門戶,國際航運及貿易中心地位亦必然受到影響。

事實上,這宗港口交易背後,明顯有華府操作的身影。《華爾街日報》報道,交易接近談成前數天,貝萊德主席芬克曾與特朗普、國務卿魯比奧、國安顧問華爾茲、財長貝森特等人通電話,以獲白宮首肯。說這是單純的商業交易、跟政治無關,乃是自欺欺人。比照貝萊德的處理,如果長和在交易前沒有知會北京,顯然是缺乏地緣政治敏感度。

貝萊德雖是全球投資界龍頭,但過去鮮涉私人基建,及至去年,貝萊德收購了全球基建合伙公司(GIP),情况才起了重大變化。值得留意的是,這一策略調整背後,同樣可見華府身影。2022年,七大工業國(G7)提出涉資6000億美元的「全球基建及投資伙伴計劃」(PGI),盼結合投資界財力,插足發展中國家基建項目,美方明言這是為了抗衡一帶一路倡議。去年9月,時任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在紐約主持PGI投資者論壇,芬克正是座談其中一名商界代表。世界百年不遇變局,大國鬥爭激烈,無論官方和商界都要面對國際大環境已變這一事實,有所因應。

放眼歐美,政府以國安為由煞停重大商業交易,近年愈來愈常見,拜登政府阻止日鋼收購美鋼,反映美國連盟友都信不過。英國2022年生效的《國安與投資法》條文也很辣,列明即使收購涉及的實體或資產不在本地,只要符合指定條件,諸如跟英國有聯繫,英國當局一樣可以介入審視,阻止任何可能危害本國安全的收購買賣。換言之,公司並非在本地註冊,不代表當局一定無法阻止收購。長和早前的公告亦提到,交易只是達成原則性協議,未來百多天需進一步磋商細節,同時還要符合一系列條件,包括監管部門同意及批准,確認不存在違法或法律禁止的情况。

百年變局商界要適應 現行法例政府須檢視

商界做生意,重視確定性。以往本地商界甚少考慮政治風險,但其實外國向來就有很多政治顧問公司,專門為跨國企業提供政治風險評估。隨着愈來愈多資產被不同政府視為具有戰略性,商界亦須適應新時勢。彭博社昨天引述消息稱,內地多個官方機構,包括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正研究長和賣港口是否存在潛在安全漏洞或反壟斷違規行為。香港奉行一國兩制,暫時不清楚內地相關法規,可以怎樣處理涉及香港上市企業的資產交易個案,但也不能假定內地一定沒有法律手段可以堵上國安缺口。無論如何,特區政府有責任檢視本港現行法規,是否有能力處理長和賣港口這一個案,倘若本地能夠自行處理,應比中央出手為佳。

CK Hutchison's Port Sale Triggers Political Waves

CK HUTCHISON plans to sell 43 overseas port operations, including those at the Panama Canal, to a consortium led by US-based BlackRock. Foreign media reported that mainland authorities are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deal threatens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business leaders must be more sensitive to geopolitics.

After returning to power,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stressed the need to regain control over the Panama Canal, claiming it is now ''under Chinese control''. China reiterated that it had never been involved in running the canal. Regarding CK Hutchison's port sale, the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responded by stating it opposes the ''abusive use of coercion and pressure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Chief Executive John Lee addressed the issue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most notable comment being ''any transaction must comply with legal and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nd the SAR government will handle the ca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Many of the ports CK Hutchison intends to sell are i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and hold strategic importance for China's foreign trade, energy imports, etc. China's stance on the Panama Canal's status is clear: it supports keeping the canal as a neutral international waterway permanently. In contrast,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has explicitly sought to ''weaponise'' port usage rights, and even suggested charging extra docking fees for Chinese ships, threatening China's foreign trade, shipping and shipbuilding industries as well as the BRI. Hong Kong's role as an international shipping and trade centre would inevitably be affected.

Before the deal was finalised, BlackRock Chairman Larry Fink spoke on the phone with Trump, Secretary of State Marco Rubio and others to secure White House approval. Claiming that the port sale is purely a commercial deal unrelated to politics is self-deceiving. If CK Hutchison did not inform Beijing before making the deal, it clearly lacks geopolitical awareness.

In 2022, the Group of Seven (G7) proposed the ''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 (PGI) to engage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untering the BRI. At the PGI Investor Forum in New York last September, Fink was there as one of the business representative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for European and American governments to block major commercial deals on the grounds of national security.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prevented Nippon Steel's acquisition of US Steel. The UK's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vestment Act, effective since 2022, stipulates that authorities can halt any transaction that endangers national security, even if the transaction is outside the UK.

Political risks were rarely considered in the local business sector before. However, as more assets are being defined as strategic by various governments, the business sector must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mainland authorities are currently assessing whether CK Hutchison's port sale may present security risks or violate antitrust regulations. Under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e SAR government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review the existing legal framework. It would be better if the matter could be handled locally instead of havi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tep in.

長和賣港口掀政治波瀾 依法依規維護國家利益

長和擬向美國貝萊德牽頭的財團,出售海外43個港口業務,包括巴拿馬運河港口營運權。外媒報道,內地多個部門正調查這宗交易會否危及國家安全。國際新形勢下,企業家要有更高的地緣政治敏感度。

美國總統特朗普回朝後,強調要奪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揚言現時運河由「中國控制」。中方重申從未參與運河的管理運營。對於長和賣港口,外交部回應提到,「反對在國際經貿關係中濫施脅迫、施壓的手段」。行政長官李家超首度回應事件,當中最突出的是「任何交易必須符合法律及規則的要求,特區會依法依規處理」。

長和擬出售的港口,不少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外貿和能源進口等,具有戰略重要性。中國支持巴拿馬運河作為永久中立國際通行水道地位,立場清楚,反觀特朗普政府表明將港口使用權「武器化」,甚至向中國船舶收取港口特別停靠費,對中國外貿、航運、造船業以至一帶一路倡議構成衝擊,香港國際航運及貿易中心地位亦必然受影響。

港口交易談成前,貝萊德主席芬克曾與特朗普、國務卿魯比奧等人通電話,以獲白宮首肯。說這是單純的商業交易、跟政治無關,乃是自欺欺人。如果長和在交易前沒有知會北京,顯然缺乏地緣政治敏感度。

2022年,七大工業國(G7)提出「全球基建及投資伙伴計劃」(PGI),插足發展中國家基建項目,抗衡一帶一路倡議。去年9月,紐約PGI投資者論壇,芬克正是其中商界代表。

歐美政府以國安為由煞停重大商業交易,近年愈來愈常見,拜登政府阻止日鐵收購美鋼,英國2022年生效的《國安與投資法》列明即使收購不在本地,當局一樣可以阻止危害本國安全的買賣。

以往本地商界甚少考慮政治風險,隨着愈來愈多資產被不同政府視為具有戰略性,商界亦須適應新時勢。消息稱內地官方機構正研究長和賣港口是否存在潛在安全漏洞或反壟斷違規行為。香港奉行一國兩制,特區政府有責任檢視本港現行法規,倘若本地能夠自行處理,應比中央出手為佳。

稱藝人呼應統戰惹民憤 台重申擁陸籍即撤台籍

<轉載自202531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對於台灣當局是否全面清查民眾擁有大陸戶籍、身分,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昨日表示,目前是專案查察階段,主要針對公職人員;至於台灣藝人被調查,是因為他們呼應大陸對台統戰言論,民眾非常憤怒,也提出很多檢舉案,因此依法查處,若有大陸戶籍,便強制注銷台灣身分,「不允許他們用台灣藝人身分繼續混淆視聽」。

陸委會:專案查軍公教 未涉一般民眾

近日歐陽娜娜等多名台灣藝人在新浪微博轉發央視「台灣必歸」等帖文,邱垂正此前回應稱,將查處藝人是否與大陸黨政軍合作,或是否申領大陸身分證件,外界關注當局查處範圍是否擴大。邱垂正昨在立法院接受施政總質詢前表示,專案只針對軍公教(軍人、公務員、公立學校教師)等有忠誠義務的公職人員,並未審查一般民眾。中央社報道,桃園市有警員在抖音用簡體字發帖稱「我是中國人」、「我愛祖國」,並穿制服自拍,桃園市警察局中壢分局表示,將追究其行政責任,若涉及不法行為將依法處理。桃園市也有小學校長近日在抖音發表「我愛你中國」等言論,被家長投訴,桃園市教育局回應稱已告誡校長謹言慎行並提交考核。

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昨天在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演講時表示,兩岸互動愈來愈少、趨於單向,兩岸都有責任。但他指出,大陸必須對兩岸交流障礙、風險等問題負主要責任,對於北京來說「不統就是獨」,導致兩岸交流產生阻礙、風險升溫。

讀本按兩岸情勢修訂 十年前側重「和平發展」

<轉載自202531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最早於1998年出版,是貫徹中共中央對台工作決策部署、統一思想認識、加強對台政策宣傳教育的讀物。

2015年台灣馬英九政府時期,《讀本》首次修訂,增寫了2006年以來中共對台工作大政方針和政策主張的發展。當時兩岸關係融洽、交往頻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被視為重要指導方針。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和平發展」,也被收入2015年的修訂版中。

十年過去,島內民進黨實現執政三連任,兩岸關係也走向冰封緊張,中共將打擊「台獨」作為對台工作首要任務之一。

北京指,面對當前複雜嚴峻的台海情勢,自202310月以來組織專門力量完成了第二次修訂,闢專章系統闡釋了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