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全民退保非「烏托邦」 多國爆煲

<轉載自20121011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港是港非 撰文: 沈帥青>
有政黨反對特惠生果金政策設入息資產審查,並指要過渡至全民退休保障,但全民退保在外國已難敵人口老化而陷「爆煲」之際,本港有何條件「獨贏」?老有所養,人人樂見,但推動全民退保便可達到?大家還要擦亮眼睛看清現實。
長者生活津貼(特惠生果金)應否設資產申報,引發政府與政黨唇槍舌劍,多個政黨包括工聯會及工黨企硬要求政府撤銷資產申報。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提出,要求特惠生果金5年內過渡至全民退休保障。
不應與長者津貼 混為一談
特惠生果金是全數由公帑支付,而張超雄提到的全民退休保障,則是由僱主及僱員等供款支持,兩者不應混為一談。勞福局局長張建宗也強調,不能把長者生活津貼當作全民退保的前奏。
事實上,政黨和民間組織近年屢次提出推全民退保,令每名港人退休生活有保障。雖然外國早已有全民退保制度,但今時今日在港推行,是否就等如有更美好的退休日子?
彭定康年代不可行,現在可行?
本港早在90年代已曾討論全民退保,前港督彭定康於1994年主動就老年退休金計劃進行公眾諮詢,建議所有65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每月可獲2,300元;僱主及僱員每月供款相當於月薪的3%,政府也會注資。
諮詢引起爭議,部分市民支持,也有學者激烈反對,批評未能針對幫助有需要者,結果未達共識,政府放棄計劃。
90年代不成功,現在會否成功?全民退保制度是靠年輕人供款予長者,今日的供款者,他日年老後便由新一代供養。但從數據看,現今社會情況比當年更不適合。
據統計處資料,96年的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佔當時整體的9.8%,但至2011年已升至13.3%,政府更推算在2041年達到30%,長者多、年輕人少,連非工作人口也比工作人口多(政府推算在2029年,非工作人口與工作人口的比率為1.141),孭起供養擔子的人只會愈來愈少,人口老化下,這必然出現的後果,如何解決?
羨慕外地?早已爆煲
不少外國地方多年前已設立全民退保,令不少港人羨慕。但事實是,外地政府早已恨不得回頭!
由於已發展國家的人口結構已成倒三角,領取退休金者眾、供款人寡,令退保面臨破產命運,歐洲國家紛紛削減退休金或延長領取年齡(見表),國民反對聲連連。
昨日慶祝雙十節的台灣,群眾卻被一則新聞澆大盆冷水︰勞委會發表報告,指全台約1,000萬名僱員每月供款的勞工保險基金,將會在15年後面臨破產危機,即是今天50歲的僱員,供款多年以為養老有望,但15年後基金卻可能已乾塘,沒錢可領了!台灣政府急表明,若不夠錢會包底,動用公帑拯救。
當外國已見「焦頭爛額」局面,香港為何要反其道而行?事實上,本港並非沒有保障退休的制度,強積金於2000年成立,問題是這現行的退休保障,是否夠「保」?
優化強積金 增彈性吸供款
強積金的行政費高達約1.73%,相比起澳洲1.26%及美國的0.75%為高,最終左扣右扣下,市民退休可有多少?有市民近日將強積金「蝕本」結算表在網上公開,引起不少共鳴,慨歎難靠「弱積金」過活。
打工仔在扣除強制的5%供款外,對於再掏腰包用作自願供款,多耍手擰頭,有學者亦一直指不要寄望強積金可足夠養老。
故此,港府應推措施優化強積金,增加計劃彈性,藉此調低行政費,而現行的供款比率5%,亦有調整空間。城大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曾淵滄便曾稱,若增加僱員供款比率,僱主同樣要增加給僱員的供款,對僱員有利。
「老有所養」是好,但如何達至這目的,需要符合全港利益、包括現時及未來,推全民退休保障是否一條好出路?若忽視嚴峻的人口老化問題,與外國的教訓,則最終恐怕「養不了老」!

各國減低全民退保財政負擔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