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

國台辦:兩岸同屬一中 無禁制海域

<轉載自20242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務院台辦昨(28)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對於金門「2·14」惡性撞船事件發生後,大陸海警部門宣布開展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繼而引發台島議論一事,發言人朱鳳蓮表示,大陸海警部門開展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有利於維護相關海域正常秩序,保障兩岸漁民生命財產安全。

據中新網報道,朱鳳蓮表示,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廈金海域自古以來就是兩岸漁民傳統作業漁場,根本不存在所謂「禁止、限制水域」一說。

針對台灣原計劃31日起允許台旅行社組團到大陸旅遊,但在農曆新年前又突然叫停,聲稱得不到大陸方面的善意回應一事,朱鳳蓮表示,2020年初,宣布禁止台灣旅行社組團赴大陸旅遊的是民進黨當局。202311月,承諾今年3月解除「禁團令」的也是民進黨當局。隨後,出爾反爾又禁止組團的還是民進黨當局。這些充分證明民進黨當局從一開始就沒想要解決問題,只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

台停赴陸旅遊團 陸稱民進黨出爾反爾

朱鳳蓮稱,在去年5月,大陸便宣布恢復旅行社經營台灣居民來大陸團隊遊業務,並已為此做好準備。「我們熱忱歡迎廣大台灣同胞來大陸旅遊觀光,遊覽大好河山,看看大陸各地發展新貌。」

馬紹爾促美兌現撥款 勿逼倒向華

<轉載自2024229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太平洋島國馬紹爾群島總統接受英國傳媒訪問時表示,美國黨爭拖延援助撥款,已損害兩國邦交。該國在內3個北太平洋島國日前已聯署警告延誤關鍵援助,將迫使他們轉向中國求援。美國國防部官員和印太專家亦指出,再不向那些島國撥款,美國可能輸給中國,削弱美國的印太影響力。

總統指美黨爭阻撥款已損邦交

《衛報》昨天(28)刊登馬紹爾群島總統海因(Hilda Heine,圖)以電郵形式接受的訪問。海因強調美國之所以答應提供那筆錢,「不是因為美國政府及其人民的慷慨,而是來自各方的艱苦談判」。面對撥款遲遲不至,她說當下美國跟馬紹爾群島的邦交「正在被美國國會黨派政治逐步破壞」。

馬紹爾群島、帕勞(亦譯帛琉)、密克羅尼西亞聯邦位處太平洋的「重要十字路口」、美軍阻擋中國向太平洋推進的「第二島鏈」。它們始於1980年代與美國簽訂《自由聯合協定》(COFA),去年5月續期至2043年。按協定,美國將給予該3島國人民免簽證居留和就業權,以及20年間總值71億美元(554億港元)的保健、教育等援助,換取美軍享有該3國領土、領空和領海的專屬訪問權。美國國會原該最遲於去年101日批核那筆71億美元,卻因國會黨爭耽擱。給上述3國的一筆23億美元(178億港元),連同給予烏克蘭、以色列等包含於950億美元(7410億港元)外國軍事援助草案,但共和黨議員執意要把通過與否,與移民改革掛鈎,因此拖延至今。

馬紹爾群島、帕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本月較早時曾向美國國會發表聯署信,警告這樣拖延已在3國人民間「產生不確定」。帕勞總統惠恕仁(Surangel Whipps Jr.)也在本月9日的信中警告,拖延正中了中國和帕勞部分政客的下懷,使帕勞人試圖接受中國的經濟誘惑,把台灣的外交承認轉移到北京。

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5海監船巡金門禁止或限制水域

<轉載自202422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兩岸在金門就漁船翻覆事件進行協商期間,大陸海警和漁政等部門分別派船前往廈金海域開展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台灣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昨證實,周一(26)5艘大陸海監船進入金門禁止或限制水域,海巡署透過廣播要求離開。

中央社報道,管碧玲在立法院表示,她認為大陸此舉的政治意涵非常高,是一種宣示主權的形式。國防部長邱國正則稱,大陸公務船只要不靠近台軍地面部隊造成威脅,都是由海巡處理,國防部不會表達意見;外離島官兵和居民「同島一命」,不期望作戰、希望避免發生戰爭。

新華社引述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稱,大陸海警加強重點海域執法巡查,這是行使主權的正常行為,在兩岸關係發展中,大陸「牢牢地掌握戰略主導權、主動權」,進一步明確大陸在廈金海域的管轄權和治理權,「是推進祖國統一進程中非常必要的步驟」。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長李鵬表示,禁止、限制水域只是台灣單方面的宣示,於法無據、於理不合、於情不通,其本質是台獨的思維作祟。

2024年2月26日 星期一

港深同城化價格趨同 未來人工勢將下跌

<轉載自202422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阮穎嫻 港大經管學院講師>

今年218日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5周年。這5年間,雖然有一半時間因為新冠疫情影響,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來往中斷,惟其餘時間香港體現逐漸融入大灣區,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愈來愈頻繁。例如2018年建成港珠澳大橋和同年開通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及2020年蓮塘/香園圍口岸啟用,令市民來往香港與中國大陸更方便;其他政策包括優化專業資歷互認、逐步實現資產互聯互通等。

優勢互補 意味香港流失部分產業

加速區內融合,固然有其好處,可以擴大市場、方便經濟業務往來,同時也使資源配置更有效率,區內城市互補優勢、取長補短。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是創新科技中心、廣州是環球貿易中心、中山是現代裝備製造業基地等,大灣區各城市聯繫更趨緊密下,未來市場將進一步一體化,整個地區經濟效益更大。

但優勢互補,也意味着香港的一些產業會流失到大灣區其他城市。一個重要的結構性因素是,香港與鄰近的深圳在工資和物價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加速融合會令這些差距持續縮小。

香港的人均GDP(本地生產總值)大約是5萬美元;而一河之隔的深圳人均GDP18萬人民幣,折合美元計,約香港一半。因此,深圳的工資和物價普遍比香港低。近年深圳的服務水平提高,與香港不遑多讓,達到香港中產滿意的水平,所以很多香港人每逢假日就去大灣區消遣,逛超市買餸有之,揼骨按摩有之;玩完一日計及車資,比留港消費划算。所以香港的零售市道不景氣、商店食肆「拍蒼蠅」;即使政府大力推銷「日夜都繽紛」,但迄今對提振零售和飲食業效果有限,原因是沒有認清上述的基本結構性問題。

港服務業不能再因循苟且

另一個香港服務業為人詬病的情况,就是本港服務態度不好、對客人「黑面」。其實背後的原因一樣,是因為工資出得不夠高。飲食業辛苦,工時長,長期企,而且香港服務效率高,請人要醒目、手腳快、落單準,有些人想做根本做不來,有些人則寧願較低人工也不願做飲食。在「工搵人」而不是「人搵工」情况下,服務質素要將就。要服務好,大約要幾百元一位。

一般中價以下食肆,港人慣了被服務業員工呼喝,覺得快手食完去返工或回家就算。旅客因侍應態度認為「被歧視」,港人已承受多年,都慣了,其實本地客人才是最受虐的。去外地旅遊,無不認為外地服務較好,但香港人一定會覺得手腳慢。

講到服務效率,暫時無地方比得上香港;而效率相當值錢,為效率犧牲服務態度,是在香港生存所需,以前「翻不到枱」就交不到租,可以說是營商限制所造就的服務文化。但若因要服務好而提高工資,會趕絕廉價食肆,令不想中等消費的人想吃便餐就只能自己煮,犧牲方便;港人寧願接受這樣的服務態度。雖然有時身為食客真的很受氣,但多數是淡如水地得到準確快捷的服務,毋須假惺惺地特別殷勤,已經收貨。不理解香港情况便隨便指摘服務態度差,於事無補。當然,現在「吉舖」處處,營商成本下降,服務業是時候思考營運模式及管理上的創新,不能再因循茍且、等被淘汰。

雖說對比工作辛苦程度,侍應和售貨員的工資在香港不算高,但已經是深圳的兩三倍。有人說去中國大陸的餐廳,會派一個侍應幫客人彎腰剝蟹,逐隻剝,客人可以「食殘廢餐」。在深圳的外省員工,收個四五千元人民幣工資,已經很不錯;在鄉下只能掙個一二千元人民幣,出省也未必很容易找到工作,所以願意殷勤待客。現在覺得大灣區消費好抵好抵的香港基層,可能無想過十年八年後,自己將會成為那些彎腰服侍客人還要只掙得幾千元的服務員。

區域融合 致要素價格均等化

樓價和租金亦一樣。現在交通便利,愈來愈多人住在大灣區到香港返工。有了「在家工作」,愈來愈不需要員工回到公司工作;甚至為慳租金成本,要員工多在家工作。這樣就跟其他國際大城市一樣,可以住在遠離市區但租金較便宜、較寬敞的地方。深圳租樓幾千蚊,可以住到正常屋;在香港只能住不足100呎的劏房。愈來愈多人上去住,即是說兩邊樓價會愈來愈相近。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去年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當中提到改善通關流程,在更多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和「一地兩檢」模式。

如果人員在兩地流動沒有隔閡,那麼樓價也不應該有差異。過去幾年香港樓價回落,部分反映樓價因為這個原因而調節。但大陸房地產市場「爆煲」,樓價也在下跌,因此深圳樓價要追及香港,恐怕還要一段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香港北區樓價還會上升嗎?

以上說明,在兩地經濟融合、趨於自由貿易時,兩地物價以至它們的生產要素價格(如人工)會逐漸趨同,這在經濟學上稱為要素價格均等化(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情况就好比在運河打開水閘,水閘兩邊的水平面會調節,直至兩邊相等。

價格調節 衝擊本港低技術勞工

那麼,價格調節會通過什麼形式發生?一個比較簡單無痛的方法,是通過匯率調節,即透過港元貶值、人民幣升值,令香港經濟恢復競爭力。但這個方法在香港無法實行,因為香港有聯繫匯率機制,港元與美元掛鈎,不可自由浮動。而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貶值,則不受香港影響。

更有可能出現的情况,就是兩地物價緩慢改變,即深圳的工資和物價上升,及香港的工資和物價下降。但工資和物價下降十分困難,單靠深圳工資和物價上升去追上香港物價,要花很長時間。而在這段漫長的時間中,香港本地由於工資物價太貴,需求會少;同時香港人會繼續往大陸消費,而大陸遊客會覺得香港太貴,減少到香港旅遊消費購物。

以上調節,對本港低技術勞動力的影響最大,因為香港的餐廳侍應和深圳的餐廳侍應工作性質一樣;在香港的商店和深圳商店,買到都是同一批淘寶貨,故此香港人大可以去深圳買,或自己直接從大陸網購,不用光顧本港商店。因此最近一波香港勞動力短缺,它的調節過程將會是通過香港商店倒閉而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而不是通過工資上漲。

但香港的高技術勞動力,例如金融服務、專業服務、「數字經濟」等,受這一波的影響較小,因為工種並不容易被其他大灣區城市取代。反之,由於市場融合、「做大個餅」,這些工種的生意反而會多了,他們是大灣區融合的得益者。當然,這是撇除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之後而言。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最近呼籲,每一名香港市民應以大局為重,不應計較「小我」利益,而以香港和國家的「大我」為重要考慮。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大趨勢,不會逆轉。特區政府現在似乎只着眼融入大灣區的好處,但忽視了它對香港社會帶來的社會深層次問題。正如上面說,這些問題已經出現,政府需要正視。

圖瓦盧誕新總理台稱關係未變 京促「站正確一邊」

<轉載自20242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太平洋島國圖瓦盧的國會周一(26)選出該國首名檢察總長特奧為新一任總理。台灣駐當地大使表示,他已獲特奧保證台圖關係穩固,打破圖瓦盧選後可能棄台親京的說法。台灣外交部恭賀圖瓦盧順利選出新總理,北京則不點名指圖瓦盧應該選擇「站在歷史正確一邊」。

身為台灣僅存3個太平洋友邦之一的圖瓦盧上月26日舉行國會選舉,選出新一屆16名議員。親台原總理拿塔諾(Kausea Natano)在大選中喪失議席,大選前被視為總理熱門的時任財長潘恩紐(Seve Paeniu)亦表明新政府會檢討對台關係,令外界關注到圖瓦盧對海峽兩岸的取態會否生變。再加上近月數個與台灣有邦交的國家紛紛與台斷交並改與北京建交,包括圖瓦盧鄰國瑙魯,因此今次圖瓦盧政府更迭,備受兩岸、美國和澳洲的密切關注。

特奧未曾公開談對台立場

由於強風大浪持續,身處外島的新科議員滯留近一個月,到近日才能到達首都選出新總理,最終唯一獲提名出選的特奧(Feleti Teo),在該國首次沒有人投反對票下當選。

特奧於1991年至2000年擔任圖瓦盧首任總檢察長,曾為太平洋島國論壇工作,最近職位是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主席。他以往未有公開談及對台關係和澳洲安全協議等的立場。不過,台灣駐圖瓦盧大使林東亨在參加特奧獲提名為總理的儀式後向法新社說:「我受邀與全體國會議員和總理當選人午宴,與對方所有人交流,並獲全部人保證。」他說已獲新政府保證台圖關係「穩固、堅實、經久且永恆」。林東亨說:「選前謠言滿天飛,都是些假消息。也許是中國(大陸)在背後散播選後圖瓦盧會跟瑙魯一樣琵琶別抱。」他又形容與特奧是非常好的朋友,彼此很熟。

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昨天表示,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極少數仍然與台灣保持所謂邦交的國家,「應當選擇站在歷史正確一邊,做出真正符合自身根本和長遠利益的正確決斷」。

學者:暫難斷兩岸方針

曾任職於圖瓦盧外交部的加州州立大學多明格斯山分校亞太研究學系助理教授馬里納喬(Jess Marinaccio)指出,由於特奧擔任過的幾個職位都必須與各國打交道,因此對外立場上必須做到四平八穩,不能表達意向,他對兩岸的立場暫難以斷定其方針。

陸海警發與台艦艇同框相 首闖金門禁止水域 被指警告意味重

<轉載自20242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福建海警組織艦艇編隊前天在金門附近海域開展執法巡查,隨後發布現場執法圖,圖中大陸海警艦艇與金門島和台灣海巡署艦艇「同框」,外界認為陸方有意釋放信號宣示主權、警告台灣當局。

官媒:回應穩定局勢被台打破

福建海警周日派出的14608艦和2202艦均為千噸級大船,對台灣海巡署有壓倒性優勢。內地官媒《環球時報》引述匿名專家稱,大陸海警直屬力量的加入,顯然是對台灣方面打破金門海域穩定局勢和兩岸默契的一種針對性回應。中國南海研究院世界海軍研究中心主任陳相秒認為,未來金門海域乃至台灣海峽的海上執法活動會更多交由中國海警直屬部門管理,如果兩岸關係持續惡化,相信陸方的執法力量也進一步升級。

專家:否認台方廈金海域管轄權 料維持執法

內地軍事專家張軍社表示,此次海警在金門執法,突破台灣所謂的「禁止、限制水域」,是一個「首次」,也是對台灣當局的嚴重警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海洋戰略研究所副所長楊霄分析稱,面對陸方海警船隻,台灣海巡署的船隻只能駛離,陸方發布這些圖片的警告意味很明顯,等於告訴台方廈金海域不存在所謂「禁止、限制水域」一說,中方絕不承認台方在這一海域的管轄執法權,後續中國海警應該會在金門甚至台灣海峽海域維持執法力量,台灣海巡署在這一海域的存在空間必然會被壓縮。

網傳台官稱陸漁民該死 民進黨:造假

另據中央社報道,金門水域「214」陸艇翻覆事件,兩名生還船員表示船舶出事因遭台方碰撞;台灣海當局則堅稱未證實船隻是因碰撞翻覆,而沒有及時使用攝錄影機未違法。近日網絡流傳台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與前立委段宜康對話,管碧玲稱「漁民該死」,若不撞船會越來越囂張。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昨稱相關對話是虛假訊息,是大陸意在升高特定情緒,忽略問題本質是大陸快艇非法越界逃避查緝,聚焦在海巡執法,遂行其輿論戰及法律戰。民進黨團副幹事長洪申翰表示,大陸官方一直塑造輿論氛圍是台灣海巡執法錯誤造成,推演下去,將讓海巡未來在台灣管轄海域執法會越沒底氣,大陸也會派遣更多船隻進行各種行為,達到推動台灣海峽內海化的目的。

2024年2月25日 星期日

民主存亡年底見? 「超級選舉年」對全球民主發展的考驗

<轉載自2024226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曾鈺成 立法會前主席>

2024年是「超級選舉年」,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今年內舉行大選。這在西方引起了憂慮和不安:從去年底到今年初,西方媒體充斥着「2024:全球民主面對危機」、「民主經得起2024年的考驗嗎?」、「民主成敗繫於2024年的選舉」一類的標題;不少評論引述瑪麗亞.雷薩(Maria Ressa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去年9月說的一句話:「民主的存亡,2024年底便知道。」

對民主的危機

西方國家看到,他們普遍信奉的民主陷入了全球性的衰退。專門研究民主理論的學者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最近指出:「這時代的精神,不是民主的精神。」早在2008年,戴蒙德已在一篇文章裏寫道:「自1974年(該年葡萄牙發生『康乃馨革命』,被視為『民主化第三波』的開始)以來,超過90個國家轉變為民主國家;至世紀之交,民主國家約佔全世界獨立國家的60%……可是,我們對民主的勝利慶祝得太早了。在短短數年裏,民主化的浪潮已被一股強大的威權主義暗湧煞住,世界陷入了民主衰退。」

在當前形勢下進行的選舉,或會暴露民主更多的缺點和弱點,進一步削弱人們對民主的信心。這是「超級選舉年」給民主帶來的危機。

西方政治學者和監察機構關注的,是各國進行的選舉是否真正的民主選舉。事實上,在一部分「民主國家」的選舉裏,諸如選舉暴力、買票賄選、發放假消息誤導選民,或者當權者利用職權扶植親信打壓異己、操控傳媒等違反民主原則的手段,層出不窮。這些現象不遏止,便不可能有公平的選舉,人們對選舉和民主便會失去信心。

還有另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選舉民主不能保障政治民主。正如瑪麗亞.雷薩指出:「民主的選舉,可以選出不民主(illiberal)的領袖。」特朗普2016年當選美國總統,被視為「黑天鵝」:2016年之前,沒有人會想到美國的民主選舉竟然會選出一個反民主的總統。但其實西方國家的民選領袖中,從來不乏爭議人物,例如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等,由於行事往往與西方國家的主流意見相悖,經常被西方媒體針對,指他們的施政違反民主。

選舉民主不能保障政治民主

「超級選舉年」剛過了兩個月,舉行了大選的國家和地區已有10多個,其中包括孟加拉、巴基斯坦和印尼3個人口排在全球首10名內的大國。孟加拉的國會選舉,暴力不絕,百多人在連續多個月的暴力衝突中喪生;過千名反對派領袖和維權人士被逮捕拘禁;最後反對派杯葛選舉,總理哈西娜在沒有競爭下當選連任。

巴基斯坦同樣在選舉期間不斷發生嚴重暴力事件:兩名候選人被槍殺,數十人遭襲擊;選舉日前夕在兩個選舉辦公室外分別發生爆炸,死傷多人;在投票進行中也至少有9人被殺。選舉前,反對黨的創辦人、前總理伊姆蘭汗因多項控罪被判囚,他的政黨被禁參選。人們會相信這場選舉公平公正嗎?

相比之下,印尼的大選十分和平。選舉前社交媒體被指有大量虛假政治信息,投票結束後又有候選人投訴有舞弊和違規情况,但這些問題並未嚴重影響選舉的公信力。2億選民在一天內完成投票,官方的投票結果要數星期後才公布,但民調機構推算的結果顯示,現任國防部長普拉博沃肯定奪得總統寶座。

普拉博沃贏得這次大選,很大程度是倚仗現任總統佐科的支持。擔任了兩屆總統、今年依憲法規定卸任的佐科,民望甚高。他以一介平民出身,通過選舉晉身政界,拾級而上,由市長、省長,到最後當選總統,成為人民擁戴的國家領導人,可說是民主制度成功的樣板。

然而佐科或許晚節不保:他涉嫌使用不正當手段建立自己的世襲王朝。他的長子吉布蘭在這次大選中是普拉博沃的競選拍檔,篤定當選副總統;但36歲的吉布蘭本來未達到憲法規定的競選正副總統的最低年齡(40歲),憲法法院卻給他參選開了後門,而作出有關裁決的首席大法官是佐科的妹夫。此外,將成為佐科繼任人的普拉博沃是爭議人物:他曾經是前獨裁總統蘇哈托的女婿,1990年代任職軍方高層時,曾被指控違反人權,包括涉及1998年的排華慘案。印尼成功進行了一次民主選舉,但會不會選出了一個反民主的領導人呢?

選舉年揭序幕 重頭戲在後頭

這兩個月的選舉新聞,從選舉過程到選舉結果,沒有太多振奮人心的消息。不過,我們只看了「超級選舉年」的序幕,重頭戲還在後頭。

有「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之稱的印度,45月間將進行大選。以現任總理莫迪的強勢,他再次連任將無懸念。莫迪有歧視穆斯林族群和打壓記者、非政府組織以及異見人士的紀錄;他領導的印度人民黨也常被指利用政府權力迫害政敵。今年的大選是否公平公正,有待觀察;各方觀察者更關注的是,莫迪連任後,會否變本加厲推行反民主的、歧視性的政策措施。

今年最重要、對民主的前途影響至大的一場選舉,當是11月的美國大選。多數評論都認為,倘若特朗普再次成為美國總統,將對美國和世界帶來災難、對民主帶來災難。同時,幾乎所有預測都說,今年的美國大選將重演特朗普對拜登,這次特朗普勝。如果是這樣,民主的前景可十分黯淡。

35年前,美國政治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發出驚世豪言,宣告「歷史的終結」:人類找到了「自由民主制度」(liberal democracy),改進社會制度的探索可以告終了,因為沒有比這更好的制度了。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西方國家普遍認同福山的說法,認為他們奉行的「民主」已取得最後勝利。誰知「歷史終結論」剛炒熱,「民主化第三波」便戛然而止,世界陷入了戴蒙德所說的「民主衰退」。

西方的「文化狂妄」

美國政論作家卡普蘭(Robert Kaplan)把西方國家認為任何地方——不論當地情况如何——都應實行民主的這種思想,形容為「文化狂妄」(「our belief in democracy regardless of local conditions amounts to cultural hubris」,《大西洋月刊》,1997年)。「歷史終結論」代表了這種文化狂妄:西方國家認為他們實行的「民主制度」就是最優越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其他所有國家,不論歷史文化背景和現實情况,都應跟隨他們,建立同樣的制度;人類文明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全球民主化。他們陷入了「民主-獨裁」二元對立的思維:「民主」只此一家,任何不同於他們的制度都是「獨裁」;不肯跟他們走的國家就是「獨裁國家」,而「獨裁國家」是全球民主化的最大威脅。

既然他們實行的是最優越的終極的制度,那就沒有改革的餘地了。過去這數十年,民主國家裏,人民生活質素為什麼會下降?貧富懸殊為什麼會愈來愈嚴重?人民為什麼會選出反民主的領袖?這些問題他們不從自身制度的改革去解決,只集中力量對付「獨裁國家」。他們就是不能讓世人看到「獨裁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竟跑贏「民主國家」,於是一方面破壞國際間公平競爭的環境、摧毁互利共贏的生態,另一方面恣意炮製假消息、不停發動輿論攻勢,務必把「獨裁國家」妖魔化。今天的世界格局,一半是這樣形成的。

期望「超級選舉年」挽回人們對民主的信心,恐怕是水中撈月。如果今年這幾十場選舉,特別是美國的大選,可以把一部分西方政治領袖和學者從「歷史終結」夢中喚醒,民主倒還有希望。

人口微增搶人才措施更烈 廣東發展高科技人才先行

<轉載自2024226 明報 社評>

廣東公布2023年常住人口比上年微升40萬人,達到1.27億人,連續17年居全國之首。人口多、產值增、市場大一直以來是經濟發展路徑的不二之門,但廣東省製造業也在向高科技轉型,對勞工的需求無論從數量和學歷方面都有所變化,政府在搶人才策略與措施上都早有部署,若能協調得當,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孔雀東南飛」,所帶來的不止於市場擴大,對生育率以及人口結構優化也有裨益。香港人口是否需要以增加到1000萬為目標,尚可討論,但搶人才只靠給予戶籍身分一招,則肯定不能可持續發展。

廣東積極推進高科技 提出要視人才為珍寶

春節結束後廣東省上下首要工作仍然是招工,各個市政府配合企業派員到經濟欠發達省份,用專車加獎勵,直接將應聘工人帶回廣東,已成常態化工作。今年很多工廠訂單增加,招募工人數量達標也有一定壓力,因為願意外出打工的人數相對減少。不少企業對新聘工人以及介紹人仍有獎勵,但獎勵金額並未顯著提高,畢竟生產成本壓力不小。

服務行業、酒店餐飲、物流運輸等行業對勞工仍然需求甚殷,製造業則以普通工人和技工為主。這些因應市場變化而調整的行業與工種,以工資浮動來調節,基本上是依靠「市場第三隻手」。但對於高科技人才,則需要政府多種政策才能引導。

廣東省一把手黃坤明書記上周在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向全省發出動員令:推動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能力。他強調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人才是決定性因素,而且要引進人才和自主培養兩手抓。

廣東在吸納高科技人才方面沒有優勢,雖然去年大學本科生畢業人數有63萬,研究生有4.5萬,但廣東未必有足夠的吸引力讓他們都留下。在加強自主培養方面,已經吸引到3間香港的大學在廣東設立分校,其中香港科技大學和中文大學分別在南沙和深圳的校園,政府免費撥地及興建校園設施,兩間大學可以「拎包入駐」。引進來並非搶人才的唯一招數,深圳大學校長日前表示,正在謀劃到香港設立校區,走出去更加主動積極。

大學有培養人才和科研兩個功能,而且互為因果,要有更多的科研經費,以及更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吸引到高科技人才,才能達到促進產業升級的目的。廣東一直積極申請更多國家級項目和實驗室落戶廣東,研發人數在過去10年間,從65萬增加到135萬,約佔全國七分之一。去年常駐廣東工作的兩院院士增加13人,可說是大豐收。

廣東省在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還有得天獨厚的因素,博士後流動站或者國家級實驗室並非都在大學,銳意進軍高科技的大型企業,無論是國企還是私營企業,都可以申請設立科研單位,並且獲得省政府的補助和配對資金。

深圳400呎人才房930元租住 生育率高老齡化率低結構優化

深圳等城市對南來高科技人才有科研經費補助,也有措施協助安居樂業。近年還積極吸引港人北上,前海有政策讓香港科技人才申請「人才房」,一個在地鐵上蓋10年樓齡400平方呎一房單位,月租加管理費,930元人民幣就可以入住。這種條件,以香港的物價水平看,簡直是「匪夷所思」。

高科技人才落戶廣東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尤為顯著,廣東是全國人口大省,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75萬億元,但人口比廣東少三分之一的江蘇省,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廣東只少2000億元,從人口與消費水平比例看,並非人口愈多,消費市場就愈大,高科技人才帶動消費能力比其他群體的貢獻大得多。

高科技群體還會帶動生育率提高,深圳的生育率是全國城市之冠,很大程度是因為深圳勞動人口的年齡偏低,經濟收入可觀,成為提高生育率的條件。廣東省整體的生育率,只低於西藏、青海等人口基數小且經濟欠發達的5個省份,遠高於北京、上海和江浙等沿海發達省市。

人口結構對財政負擔也十分重要,全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人口佔比高達20%,而廣東省只有13.45%,高科技人才不斷補充,對於優化人口結構貢獻良多,但廣東省優質的基礎教育條件不足,成為吸引人才的短板,深圳市近年大幅新增中小學學額,但力度仍嫌不夠。

香港的高才通等計劃,吸引超過6萬人申請,迅即攜家眷來港的也有3萬多人,其中四分之一的月薪超過10萬港元。香港的戶籍身分固然有吸引力,優質教育資源也是良好條件,但高科技人才注重的,科研資金與研發項目的科技水平,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區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注重向國際及內地高科技公司招手,方向是走對了,但力度還有待加強。

香港經濟學專家王于漸教授提出,香港應該以在未來25年將人口增加到1000萬為發展目標,這個主張還有待社會討論,但引進更多高科技人才則是毫無爭議,現在就看特區政府如何在這方面的招數上「加辣」。

Guangdong's Redoubled Efforts to Compete for Talent

GUANGDONG'S PERMANENT POPULATION reached 127 million in 2023, slightly rising by 400,000 from the previous year, according to the government's announcement. The province's population has now topped the nation for 17 years in a row.

Since the end of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recruitment of workers has remained the top prior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It has become a normalised practice for different municipal governments to cooperate with enterprises to entice workers from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provinces with incentives and use special cars to bring them directly into Guangdong.

This year, many factories have seen an increase in orders. As the number of people willing to work outside their home province has fallen, these factories are under a certain degree of pressure to meet their recruitment targets. Many corporations still provide incentives for newly hired workers and those who refer people to them, but the size of incentives has not risen significantly. After all, the pressure on production costs has not been small.

In industries such as services, hotel catering,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there is still a strong demand for labour. As for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ts main demand is for ordinary workers and skilled workers. These industries and job categories are adjusted by market changes in the way of wage fluctuations, so basically it is the invisible hand of the market at work.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high-tech talent, the government's guidance through a variety of policies is necessary.

Last week a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nference, Secretary Huang Kunming, who is at the helm of Guangdong Province, issued a mobilisation order to the entire province, namely the promotion of the mutual reinforcement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omprehensive enhancement of high-level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capabilit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 emphasised that talent is the decisive factor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hich he said needed a two-pronged approach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 and the training of home-grown talent.

When it comes to attracting high-tech talent, Guangdong does not enjoy any advantages. Last year, the province produced 630,000 undergraduates and 45,000 graduate students, but Guangdong might not be attractive enough for them to stay.

In terms of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home-grown talent, the province has successfully attracted three Hong Kong universities to set up branch campuses there. Among them,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ave set up campuses in Nansha and Shenzhen respectively. The government has allocated land and built campus facilities free of charge, meaning that the two universities have been able to "move in with their luggage only". Introducing talent is not the only way to compete for them. The president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as recently said that he is planning to set up a campus in Hong Kong and be more proactive in venturing out of the province.

Hong Kong's Top Talent Pass Scheme and other programmes have attracted more than 60,000 applications. Over 30,000 of them immediately came to Hong Kong with their families, a quarter of whom have a monthly salary of over HK$100,000. While Hong Kong'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tatus is certainly attractive and its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re also a pull factor, what skilled people in high technology focus on is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and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R&D projects, which are the truly important fac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fessor Richard Y. C. Wong, a Hong Kong economist, has suggested that Hong Kong should aim to increase its population to ten million over the next 25 years. This idea has yet to be discussed in society, but the introduction of more high-tech talent is nothing controversial. It remains to be seen how the SAR government will intensify its efforts in this regard.

人口微增搶人才措施更烈 廣東發展高科技人才先行

廣東公布2023年常住人口比上年微升40萬人,達到1.27億人,連續17年居全國之首。

春節結束後廣東省上下首要工作仍然是招工,各個市政府配合企業派員到經濟欠發達省份,用專車加獎勵,直接將應聘工人帶回廣東,已成常態化工作。

今年很多工廠訂單增加,招募工人數量達標也有一定壓力,因為願意外出打工的人數相對減少。不少企業對新聘工人以及介紹人仍有獎勵,但獎勵金額並未顯著提高,畢竟生產成本壓力不小。

服務行業、酒店餐飲、物流運輸等行業對勞工仍然需求甚殷,製造業則以普通工人和技工為主。這些因應市場變化而調整的行業與工種,以工資浮動來調節,基本上是依靠「市場第三隻手」。但對於高科技人才,則需要政府多種政策才能引導。

廣東省一把手黃坤明書記上周在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向全省發出動員令:推動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能力。他強調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人才是決定性因素,而且要引進人才和自主培養兩手抓。

廣東在吸納高科技人才方面沒有優勢,雖然去年大學本科生畢業人數有63萬,研究生有4.5萬,但廣東未必有足夠的吸引力讓他們都留下。

在加強自主培養方面,已經吸引到3間香港的大學在廣東設立分校,其中香港科技大學和中文大學分別在南沙和深圳的校園,政府免費撥地及興建校園設施,兩間大學可以「拎包入駐」。引進來並非搶人才的唯一招數,深圳大學校長日前表示,正在謀劃到香港設立校區,走出去更加主動積極。

香港的高才通等計劃,吸引超過6萬人申請,迅即攜家眷來港的也有3萬多人,其中四分之一的月薪超過10萬港元。香港的戶籍身分固然有吸引力,優質教育資源也是良好條件,但高科技人才注重的,科研資金與研發項目的科技水平,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香港經濟學專家王于漸教授提出,香港應該以在未來25年將人口增加到1000萬為發展目標,這個主張還有待社會討論,但引進更多高科技人才則是毫無爭議,現在就看特區政府如何在這方面的招數上「加辣」。

2024年2月24日 星期六

國台辦新春聯誼 台商:覆艇是個案 盼維繫ECFA

<轉載自20242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大陸國台辦昨天(24)在北京舉辦2024年台商新春聯誼會。《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金廈海域覆艇紛爭成為與會台商關注議題,有台商表示覆艇屬個案,盼能順利解決,認為台方應就處理方式作檢討。

在聯誼會上,國台辦主任宋濤向在場台商台企代表拜年,也向2300萬台灣同胞致以新春祝福。

宋濤表示,儘管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逆流,但始終沒有人改變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海峽兩岸都是中國人,說中國話、寫中國字、敬中國神、過中國節。他呼籲全體台商、台胞,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勇於突破民進黨當局設置的種種障礙,積極投身兩岸交流合作。

全國台企聯榮譽會長丁鯤華表示,如果依照民進黨的政策,降低對大陸的依存度,對台灣來說是絕對不可承受的災難。兩岸唇齒相依,在經濟與產業上相輔相成、優勢互補。面對全球紛亂而分化的環境,兩岸最好的應對就是做加法,只有彼此合作、共同發展,經濟才能盤旋直上。

赴京參會的台灣工業總會秘書長陳益民指出,今天特地來到這裏,就是表達台灣產業界的願望,希望能夠維繫與強化ECFA,繼續實施惠台的措施。他說,ECFA是經濟合作架構,盼兩岸雙方人員能夠多多談、多多交流,兩邊的產業界都有這樣的期待;台灣的主流民意是要和平,並希望與大陸一同發展。

當被問及金廈海域覆艇事件是否造成兩岸緊張,陳益民表示,這一件事情仍是個案,台灣也非常重視,希望這件事情能夠順利解決,相信兩邊的人員都會很積極處理。

台企聯榮譽會長郭山輝則在受訪時表示,這是一個意外事件,台灣方面要做深刻檢討,思考是否在事情處理速度與透明化方面做得到位。他說,雖然這是單一偶發事件,但從事件中可以看到,兩岸交流合作很重要;若不繼續交流發展,這一小事件都會造成互相不諒解、沒辦法處理的尷尬狀態。

調查:2.4%台民眾自認中國人 比率創新低

<轉載自20242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為2.4%,創1992年以來新低;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則為61.7%,且近4年都在6成以上。

該項「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調查,截至202312月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從1992年開始調查的25.5%,整體呈現下降趨勢,這次調查僅2.4%;兩種身分都認同的比率則為32.0%。長期來看,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呈現上升趨勢。至於「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調查,希望永遠維持現狀的比率達33.2%,創下1994年調查以來新高,長期也呈現上升趨勢;希望儘快統一的比率為1.2%,長年下來皆未超過5%,而偏向統一為6.2%,長期呈下降趨勢。另外,希望盡快獨立比率是3.8%,也是逾20年來低點,而偏向獨立比率為21.5%,雖是近5年低點,長期仍呈上升趨勢。

菲海軍司令登中業島宣示主權 鼓勵國民旅遊

<轉載自2024225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菲南海爭端持續之際,菲律賓海軍司令阿達奇(Toribio Adaci Jr.)中將23日率領多名海軍高級將領視察南沙(菲控)中業島部隊和軍事設施,「以展示菲律賓對南海的主權」。

「我們已經準備好歡迎所有人,包括遊客。」西菲律賓海(WPS)海軍發言人特立尼達表示,中業島現在對旅遊業開放,「它是我們的,我們鼓勵菲律賓人參觀Pag-asa(中業島),這也是為了向他們展示我們國家在島上所做的事情」。

菲通社報道,特立尼達強調雖然菲國民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仁愛礁,因為「只有在阿雲金淺灘(仁愛礁),我們遇到了非法行為。所有其他(島礁前哨基地)分隊,我們都可以暢通無阻」。除了南沙群島,中菲也在黃岩島持續對峙。菲律賓國家電視台PTV昨播出中國海警船222日至23日驅逐菲漁業和水產資源局公務船的畫面,顯示雙方船舶距離300米,當時位於黃岩島以南1.2海里處。菲律賓星報報道,菲公務船仍向該地區的44艘菲律賓漁船補給汽油和雜貨等物資。

無名周記:普京不敗之謎

<轉載自2024225 明報 副刊版 撰文:林康琪 編輯:利永倫>

俄羅斯總統普京彷彿打不死: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踏入第三個年頭,戰况不只膠着,一些人開始擔心俄羅斯會勝利。去年的發展亦加強悲觀情緒,普里戈任去年的兵變鬧劇,似乎無損普京;被寄以厚望的烏克蘭大反攻未如所料取得進展;俄羅斯經濟沒有崩潰,戰爭對俄羅斯已成常態;反之,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持卻現疲勞。最近,被視為俄羅斯反對派希望的納瓦爾尼在囚期間猝死,下月的俄羅斯總統大選結果也毫無懸念,普京似乎屹立不倒。

在討論普京如何打不倒前,不妨由近日一次訪問談起。美國霍士前主播、右派寵兒Tucker Carlson今年2月初赴莫斯科專訪普京,是烏克蘭戰爭以來普京首次接受西方記者訪問。長達2小時7分鐘的足本訪問可以在YouTube找到。Carlson就像一個學生般恭聽普京講話,提問多是順着普京思路讓他發表己見,令訪問有如克里姆林宮的宣傳片。克里姆林宮滿意得要在俄羅斯學校播放。

美國右派名嘴專訪

不少歐美記者都批評Carlson甘心淪為普京的傳聲筒,有辱新聞專業。Carlson則說訪問是要讓大家聽聽「另一邊」的立場,筆者向來認同要兼聽,因此也犧牲兩小時來看看訪問有什麼石破天驚內容。Carlson力有不逮,又沒有做足功課,無法提出有意義的問題,但關鍵是他本人跟普京情投意合,他自然不會挑剔普京的答案,訪問也自然變成跟受訪者一唱一和。

訪問一開始,他便問普京為何在20222月覺得美國會突襲俄羅斯,普京立即說:「我沒有這樣說過。我們是在做Talk Show還是嚴肅對話?」(查普京20212月開戰前曾稱,美國和北約視俄羅斯為敵人,烏克蘭將被視作侵俄跳板。)Carlson一臉尷尬,然後普京稱要花1分鐘交代「一些」歷史背景,由公元882年講起,20多分鐘後才講到蘇聯時代,鋪陳俄烏如何血脈相連,俄羅斯如何一直忍辱負重,只是烏克蘭甘心被外國勢力利用,俄羅斯才被迫出手阻止。普京聲稱,2014年發動戰爭是烏克蘭,俄羅斯是要阻止戰爭;2022年的「特別軍事行動」也是俄羅斯「止戰的嘗試」。他表明,必須要在烏克蘭進行「去納粹化」,換言之,其目標仍然是要推翻烏克蘭現政權。

這個普京跟兩年前的普京沒有多少分別,「責任全在西方」的老調已重彈多次。(網上有不少針對是次訪問的fact-check,此處不贅。)但比較有意思的是普京如何評價西方在烏克蘭戰爭上對俄羅斯的誤判,他說:「出於某種原因,所有人都有一種錯覺,認為俄羅斯可以在戰場上被擊敗。這是因為傲慢,因為一顆純潔的心靈(pure heart),但不是因為偉大的頭腦。」換句話說,西方只是感性行事,自以為正義站在烏克蘭一邊,沒有好好動腦袋。這批評很尖刻,也是實情。他批評,西方精英不知道世界已變,西方經濟力量已不能壟斷全球。

兩年過去,為何普京仍屹立不倒?西方及烏克蘭的軍事部署是否出了問題,已有不少評論分析。西方忌憚與俄羅斯直接衝突,支援烏克蘭三心兩意,而單靠道德感召亦不能持久:歐美不少民眾已質疑為何要花那麼多錢去支持烏克蘭。道德感召在歐美內部不敵現實世界慢慢消退,更甚者,歐美一直無法憑道德感召團結全球各國制裁俄羅斯。關於這點,兩年前戰爭爆發之初已有不少評論指出,全球南方一直認為歐美制裁俄羅斯是偽善: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違反國際法要嚴懲,那麼美國2003年入侵伊拉克又如何?這點在去年107日後感覺更強烈。南非入稟國際法院指控以色列在加沙干犯種族滅絕罪,也是這情感的體現。

南方怨恨西方 正中普京下懷

哈馬斯去年107日突襲以色列大肆屠殺平民,以色列對加沙展開軍事行動要剷除哈馬斯及營救人質,但軍事行動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惹起不少全球南方國家憤怒,質疑西方雙重標準,俄羅斯在烏克蘭傷害平民西方強烈譴責,但對以色列長期佔領傷害巴人,西方卻隻眼開隻眼閉。法國《世界報》去年10月便發表題為Israël-Hamas : la colère du Sud global(以色列—哈馬斯:全球南方之怒)的社評,指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再一次激起全球南方對西方的憤怒。社評指出,西方一方面一直無法解決巴人問題,另一方面也無法因應全球權力動態的新現實調整曾為西方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結果付出沉重代價。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令西方更難說服全球南方,烏克蘭戰爭關乎國際安全。

當然,全球南方對西方的質疑是否完全成立、全球南方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是否也是偽善,可以討論;而且這類爭議往往滲入不少情感,模糊問題焦點,亦無助解決問題。不過,現實政治終究不是學院討論,全球南方對西方的怨恨是實在的情緒,西方過去兩年來沒有正視這問題,而這亦正中打着反西方霸權旗號的普京下懷。普京在西方眼中是侵略者及獨裁者,但在某些人心目中卻是抵抗西方霸權的英雄。即使在歐美,Tucker Carlson這些右派也視普京為偶像,認為他堅守西方保守價值,是對抗自由派價值的英雄、真正的領袖。

忠粉遍全球

《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Gideon Rachman較早時便針對這一現象撰文,題為The Strange Loyalty of Putin's Global Fan Club(普京全球粉絲俱樂部的奇異忠誠)。全球威權領袖崇拜普京不是新聞,但民主國家領袖同樣情迷普京。該文指出,今年三個民主國家的大選都可能由普京粉絲勝出,他們分別是印尼的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印度的莫迪,以及美國的特朗普。文章引述印尼《雅加達郵報》總編輯稱,普拉博沃欽佩普京,他不少支持者本身是普京的忠粉。至於莫迪,2022年雖然曾輕輕責怪俄羅斯侵烏,但一直維持跟俄羅斯的友好關係,這固然是因為需要俄羅斯廉價能源,亦跟印度的反殖歷史有關。莫迪的政敵亦批評,莫迪正在向普京學習加緊集權。最近,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全國發言人被問及納瓦爾尼之死時,只強調:「俄羅斯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印度的強大朋友和盟友。」至於特朗普對普京的傾慕更加不用多說了,他一旦上台會如何迎合普京,已引起不少憂慮。

在忠粉包圍下,普京似乎安枕無憂。普京叫西方少點傲慢少點感情用事,要動動腦袋,卻是有用的忠告。當然,他只是勸西方權衡利益後接受現實,但不接受這套的理想主義者一樣要動腦袋。西方對烏克蘭戰爭有沒有計劃,終局到底如何,向來引起討論。烏克蘭戰爭踏入第三個年頭,戰爭已演變成俄烏「鬥長命」,普京是否已外強中乾言人人殊,但戰爭拖下去的損失卻是活生生的人命。烏克蘭兩年來苦苦作戰,現在還要擔心遭西方捨棄。普京帶來的挑戰絕不只限於烏克蘭,怎樣回應這挑戰,西方的確要動動腦袋。

2024年2月23日 星期五

解放軍發海報《回家》 畫海警艦巡金門

<轉載自202422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金門翻艇事件導致兩岸關係緊張,解放軍東部戰區昨發布元宵對台宣傳海報《回家》,用紅色字體明確標出了金門的位置,配文「小手抓大手,攜手出火坑;點燈驅惡魔,回家才會贏」。

《回家》海報顯示,台海地形圖上空,一隻戴有台灣島造型手鏈的幼童手,捉緊一隻印着五星紅旗的大手食指,多架殲20、殲16戰機由南北飛向台海,軍艦繞台航行,並有2022年美國眾議院時任議長佩洛西訪台後大陸舉行「圍台軍演」的6個演習區域。

右下角則是美國自由女神像。

罕見的是,中國海警船首度出現在解放軍對台文宣海報。

在金門旁邊,海報畫有一艘海警艦。

女有大陸網民轉發海報並表示,「出手才會贏,嘴炮只能過過癮」、「講真,戰區號發這個不如發戰鬥機飛越台北」。


 





















解放軍東部戰區的對台文宣海報,代表台灣的小手,捉住畫有五星紅旗的大手食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