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2年10月18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九巴申請加價,帶來了不少討論,曾經是市民主要交通工具的巴士,現在再不是了。九巴現時每日載客約265萬,比起港鐵的397萬為少。
西鐵+兩鐵合併 搶巴士客
在2004年,九巴的每日載客量為297萬,當時的港鐵載客量只是240萬。巴士的載客量在2008年起被港鐵超越,7年間起那麼大的變化,主要是在2007年12月兩鐵合併,產生了協同效應,再加上於2009年8月時西鐵的總站由南昌伸延至紅磡站,不少原本由元朗、屯門、天水圍坐巴士往尖沙咀、香港的乘客,轉乘西鐵及東涌綫,反映了鐵路的吸引力。
面對巴士的乘客流失,而其經營成本卻不斷上升,九巴在2011年度的專營公共巴士服務收入為61億元,員工成本接近31億,與2010年差不多,燃油支出卻由2010年的11億元增至2011年的15.5億元,升了36%,每名乘客的收入約6.39元。
港鐵在2011年度的香港車費收入為135億,員工成本為36.7億元,能源支出是11.1億,比起2010年的10.7億,升了3.7%。而每名乘客的收入是7.99元。同樣是30多億的員工支出,九巴的車費收入只是港鐵的一半少一點,如果乘客每天重回2004年的水平,每年的收入可以增加約7億元,可以抵銷燃油價格上升的幅度。
政策傾斜港鐵 無物業補貼
相比起九巴,港鐵用的能源比起巴士便宜,某程度是因為香港的電力並不昂貴,面前兩電會申請加價,而且預先公布加幅將會不低,當電力費用每年加8%,相信港鐵很難獨善其身。
九巴面對的困境其實是香港交通工具的困難,在港鐵年報內,有一項是香港以外的鐵路附屬公司收入,在2011年及2010年分別是123及101億,可是支出卻是118及99億,利潤相當低。當港鐵沒有物業發展時,2011年的利潤會減少近49億,鐵路其實不是一門十分賺錢的生意,港鐵去年的148億利潤在減去物業發展利潤49億及投資物業重估的51億後,利潤大減至48億,而且已在折舊上用了特別的會計處理。
九巴基本上沒有物業發展,曼克頓山的發展已完成,當它沒有物業發展,每名乘客的收入不及港鐵,但薪酬成本,能源成本皆高於港鐵,而且政府的交通政策又向自己是大股東的港鐵傾斜時,要令巴士業務賺錢,實在相當困難。
巴士的自動化程度有限,因為要有一位司機駕駛,巴士不是沒有可能轉用電力,但涉及的資本性支出相當大,要很長的時間才可以發展成本效益。港鐵卻甚有能力自動化,因為當月台全數裝了幕門時,列車可以是無人駕駛的,在其他國家已有先例。
雖然港鐵在速度及準時性方面較巴士優勝,但這不表示巴士的任務已完成。九巴的虧損除了是油價高昂造成外,政府交通政策的不完善是罪魁禍首。
巴士總站設便利店 補貼車費
政府是港鐵的大股東,而港鐵有約24%的股權是上市的股份。當一間公司上了市以後,股東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課題,我也多次說過,把港鐵上市是非神非鬼的決策。政府過度插手,會影響股東回報;政府不參與票價的決定,又被市民認為沒有履行作為監管的責任,因此可加可減機制是兩面不討好的東西。
九巴在面對政府既制定交通政策,又「落場」做經營業務,是不公平的經營環境。相信大家不會看到澳門政府既制定賭博政策,又開賭場。九巴的經營困境是管治問題,多於油價本身。短期而言,政府可考慮給了巴士公司在巴士站經營一些商務活動,如在巴士總站開設便利店等,租金收入可以用來補貼車費,與港鐵有同樣的待遇。從前政府讓路訊通獨立上市,或許是一項監管漏洞,又雖然它近兩年都有虧損。
長期而言,政府一日不解決持有港鐵股份的目的,其他經營者不可能在公平的環境下經營,虧損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