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海軍新一代國產獵掃雷艦入列

<轉載自201612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由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新一代獵掃雷艦東港艦,29日正式加入解放軍海軍戰鬥序列,舷號為814,配備一艘母艦和3艘百噸遙控掃雷艇。東港艦入列後將主要進行偵查雷陣、開闢海上通道等任務,同時也可擔負勘察海底、護漁護航等輔助任務。

據了解,東港艦的入列命名授旗儀式,29日上午10時在遼寧大連一個軍港舉行。

東港艦的母艦配備先進的獵雷系統及滅雷設備,遙控掃雷艇亦配備多型掃雷器,在一定條件下原則上可獵滅和掃除各型水雷。

同時,東港艦還具有造價成本較低、運行維護簡單、艦員編制精簡等優點。

該艦入列後,將主要進行偵查雷陣、清掃雷障、開闢海上通道等使命任務,同時也可擔負勘察海底、航道檢測、巡邏警戒、護漁護航等輔助任務,是優化裝備結構,提升基地反水雷作戰能力的又一重要力量。


















解放軍海軍新一代獵掃雷艦東港艦,於20161229日正式加入戰鬥序列。

再看2016的生活智慧

<轉載自20161230 晴報 欄名:女人筆金心 撰文:唐德玲 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姊妹們,明日就是2016年的大除夕,在此祝大家新一年有新的希望,無他,活着就有希望!

上日提到,希望大家能夠留住這一年生活中帶給妳的智慧,讓妳利用這些智慧,更好地活下去!提到活下去,去年我收到一個轉發過來的WhatsApp,就是談怎樣「協助」別人活下去的!

分享一,文章叫《活下去!》。

在一個有眾多名流出席的晚會上,鬢髮斑白的巴基斯坦影壇老將雷利拄着拐杖,蹣跚地走上台來就座。

面對人生悲喜 勇敢地活下去

主持人開口問道:你還經常去看醫生嗎?

是的,常去看。因病人必須常去看醫生,醫生才能活下去!台下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人們為老人的樂觀精神和機智語言喝采。

主持人接着問:你常請教醫院的藥劑師有關藥物的服用方法嗎?

是的,我常向藥劑師請教有關藥物的服用方法,因為藥劑師也得賺錢活下去!台下又是一陣掌聲。

你常吃藥嗎?

不,我常把藥扔掉,因為我也要活下去!台下更是哄堂大笑。

主持人最後說;謝謝你接受我的訪問!
老人答道:別客氣,我知道,你也要活下去!台下哄堂大笑聲,掌聲,歡呼聲,經久不息,全場爆棚!

分享二,文章叫《活着》。

活着就是勝利,賺錢只是遊戲,健康才是目的,快樂更是真諦。百年之後,你睡你的,我睡我的。再美麗的語言也無法跟你溝通,因為我們要沉睡,睡很久,很久……

所以,身邊的人要相互珍惜,因為每個世人的時間都愈來愈少,最終還是要互相分離。不要爭執,不要鬥氣,好好說話,相互理解!

好好珍惜對你好的人,失去了,怎樣也找不回來。離開了,互聯網也聯繫不上!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或長或短;生活,每個人都在繼續,或悲或歡;人生,每個人都在旅途,或起或伏。人無完人,事無完美。

有些小人,你不須計較,計較會煩;有些煩事,你不必在意,在意會累。

世界很大,人心很細,哪能不遇到小人?紅塵很深,人世浮華,哪能沒有心煩事?想得淺一點,活着就該隨遇而安!看得淡得一點,頭頂就有一大片藍天!

誰都會害怕失去,因此是拼了命的珍惜,後來?還是甚麼都留不住。人到老年,還是順其自然吧,無可奈何也好,心態淡然也罷,認認真真地生活也並不是那麼難捱。人一輩子,有人羨慕你,有人討厭你,有人嫉妒你,有人看不起你,沒關係,他們都是外人。生活就是這樣,你所做的盡量做,我也在學習中。

珍惜黃金時代 享受如意人生

分享三,文章叫《人生第四個20年最珍貴》。

人生百年,僅520年。第一個20年,求學為主;第二個20年,是人生最為忙碌而艱難的時期,單位、家庭、老人、子女、社會、工作,無不需要兼顧。惟有第四個20年才是無憂無慮,無牽無絆,享受人生的黃金時代。
享受人生的三大條件為金錢、時間與健康。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個20年缺乏的是金錢,第二、第三個20年缺少的是時間,第五個20年則健康成問題,唯獨第四個20年中,三大條件齊備,是享受人生的最好視窗期,但僅短短的20年左右,稍縱即逝,只有抓緊。

然而,在這個年齡段的人,並非都能享受人生,還有不少人過得很不如意,這是缺少了另一重要條件:良好的心態。他們中有的懷念着過去的權位,有的習慣了長期的勞累,有的忙碌着當前的瑣事,有的憂慮於未來的日子-總而言之,心態放不開,不會享受眼前的黃金階段;沒權了還要想去攬權,退休了再要翻返聘,沒事的還要去找事,杞人還可去憂天。

前述三大條件是受客觀限制的,而心態則是主觀控制的。沒人可幫你,惟有自己調整。姊妹們,共勉之!

三因素 解釋為何樓價仍高企?

<轉載自20161230 晴報 欄名:雷鳴天下 撰文: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本港樓價高企,大大影響了人民的生活質素,已是不爭的事實。據201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今年也有人口普查,但數據未公布),36.1%的港人住在自置的私人物業,15.9%住在自置的居屋(或受津貼的可擁有的住宅),物業自置率大約52%,扣掉了住在公屋的30.4%人口後,有17.6%的港人要在私人市場交貴租,他們的多數恐怕對置業要望門興嘆。

政府意圖用作壓低樓價的辣招層出不窮,但效果顯然不彰,甚至有反作用。

今年12月中的中原地產樓價指數比起201210月底公布加辣招時,總共上升了28%左右。我們不能不再問,樓價高企的原因是甚麼?一些政府的辣招是否對症下藥,還是愈幫愈忙?

炒家非元兇 辣招下已絕迹

我六、七年前在友報寫過篇長文分析甚麼是高樓價的原因,甚麼不是原因,當時政府決策層似無甚注意,網上一些以情緒為主導的網民則破口大罵,但經過這幾年的實踐,足以證明我當時所言完全站得住腳,冷靜分析可比情緒主導有用得多。

對經濟學家而言,我所說的絕非是甚麼驚天動地的言論,更近乎「阿媽是女人」的看法,但可惜有些人往往連「阿媽是女人」也搞不清,所以我們無奈不能不提醒他們。我第一個看法是炒家絕非樓價高企的原因。

要知道,炒家只是傳遞信息的信差,他們判斷樓價將會上升時會入市買貨,這樣會推高樓價,但不要忘記,在價位高時他們便會出貨,市場供應增加,樓價便會受壓。

由此可見,他們起到的作用只是減低而不是擴大樓價的波幅。從實證角度看來,過去幾年各種辣招基本上已使炒家絕迹(其實從前炒家的買賣也只是交投量的2%左右而已),但樓價上升趨勢仍沒完沒了,可見埋怨炒家只是找代罪羔羊,焦點誤放,走漏真兇。

我第二個觀點是對「地產霸權」的指控不盡不實,同樣也使政策失焦。

地產商的確是有錢要賺盡,若他們有足夠大的市場力量(亦即壟斷能力),他們不會禮讓,將之棄而不用,但他們市場力量的大小,其實更多是來自政府的政策。

200720115年內,新建私人住宅數量是49,258個單位,但樓市交投量是554,838宗,換言之,一手市場由地產商控制,但只佔總交投量的8.9%,大部分的住宅都在二手市場交投,二手小業主把物業放出到市場的數量,是一手新盤的10.3倍!在此環境下,地產商就算要壟斷,也是無能為力,他們要面對市場中有10倍供應量的潛在對手,正是惡不出樣。

政策見反效果 造地產霸權

但此種情況近年有變。現屆政府與地產商不咬弦,已是公開的常識,「地產霸權」一詞近年流行程度已不及幾年前。世事弔詭,政府打壓樓價政策的副作用之一,卻已在靜悄悄地增強了地產商的市場壟斷力量。

原因何在?201210月公布的加辣招中,內含極高的印花稅,買入樓宇內3年內賣出,都要付出10%至20%的額外印花稅,如此一來,炒家固然幾近絕迹,但二手市場的供應亦必然大幅減少。供應減少不但有托高樓價的可能,而且二手市場萎縮,更可使地產商減少競爭對手。

按照官方的數字,在20142015年這2年中,二手樓市的交投量只是一手市場的2.56倍,大大低於上文提到的在20072011年的10.3倍。政府政策往往得到與意圖不符的後果,此又一例也。

土地未能盡用 政府有心無力

我第三個觀點是推高樓價的最根本動力,是社會沒法動用到大量存在着的土地。這個觀點雖然當年及現在都有人反對,但他們實在拿不出甚麼像樣的理據,而政府亦早已明白這點,只是有心無力而已。

有地而用不上有何後果?我上月在北京一輛巴士內,聽到一位權充「導遊」的大媽在分析北京樓市,倒也有趣。她認為能在北京定居的,都是「人中之人」,沒有本事的,都會被北京高昂的樓價趕走。此說不中聽,但恐怕是事實。市場力量不會尊重你的情緒或你對某地的戀棧,北京是政治、經濟、文化與高科技中心,樓價必定貴。

紐約是金融中心,波士頓是高科技中心,舊金山灣區是高科技中心,都是尺金寸土,沒有具備高科技或金融本事的人住在這些地方是錯配,賺不了錢卻要付出高昂樓價,被迫走毫不出奇。

香港有相同情況,但比起北京或美國的大都會卻要面對更大的局限,即不易遷徙到別的地方去。餘下的困境便是愈住愈小,或捱貴樓。阻礙增加土地供應的人要明白此點。

國家監察體制助推中共政治改革

<轉載自2016123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莊德水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
經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決定,內地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正式進入啟動階段,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是國家監察制度的頂層設計。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集中、權威、高效的國家反腐敗機構。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與十八大以來中共所強調的「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思路是相符合的,與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體制改革方向是一致的。三中全會強調,要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必須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無疑是對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的頂層設計。
是否等同香港廉政公署?
現行監察機關存在監察盲區,監察對象局限於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沒有覆蓋到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以及國企和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監察機關的獨立性不足、行政監察程序不完善、監察手段有限,監察功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這次監察體制改革,要旨在建立獨立的反腐機構,對現行分散的監督力量進行整合,對權力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對機構職能進行重新定位,對機構人員進行重新調整,對崗位職責進行重新編制,對國家法律體系特別是行政訴訟法、行政監察法、檢察院組織法等進行修訂。
國家監察委員會是否等同於香港廉政公署呢?嚴格地說,國家監察委員會的政治地位要高於香港廉政公署,前者主要負責人對人大負責並由人大選舉產生,但香港廉政公署的職權範圍和管理對象要大於國家監察委員會。根據改革試點方案,國家監察委員會履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調查涉嫌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費國家資財等職務犯罪行為。對涉嫌職務犯罪的,移送檢察機關依法提起公訴。國家監察委員會主要針對公職部門和公職人員的腐敗問題,對於發生在私營領域的腐敗問題尚未予以足夠關注。本人認為,不能簡單地把國家監察委員會等同於香港廉政公署,兩者的職能職權和管理對象存在差異。
或讓「雙規」的使用具法律約束
中共內部的「雙規」措施一直處於敏感地帶,能否通過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讓「雙規」措施合法化呢?「雙規」措施是現實的反腐策略;缺乏「雙規」措施,一些腐敗案件將難以得到及時查處。並且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對於重大腐敗案件,檢察機關的人員一般會提前介入。根據試點決定,監察委員會將採取談話、訊問、詢問、查詢、凍結、調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驗檢查、鑑定、留置等措施開展反腐工作。這次改革雖然沒有明確對「雙規」措施提出要求,但這些職權的賦予,有可能讓「雙規」措施的使用具有法律約束,其時限性和安全性有更充分的法律保障。
國家監察委員會整合了原有行政監察、預防腐敗和檢察機關查處貪污賄賂、失職瀆職以及預防職務犯罪等力量。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到位後,國家監察委員會執掌監察權,對國務院的行政權、檢察院的檢察權和法院的司法權形成監督和制約,不存在任何可以脫離監督的公職部門和公職人員。
現行紀律檢查機關與行政監察機關實行「合署辦公」。根據方案設計,國家監察機關將沿承現行的組織管理體制,仍與紀律檢查機關實行合署辦公,合署辦公將有利於加強中共對國家監察工作的統一領導。紀律檢查機關對一切黨內組織和黨員實行監督管理,對於超出黨外的公職部門和公職人員,則由國家監察委員會實行監督管理。
國家監察機關具有監督執法權,紀律檢查機關具有監督執紀權,執法權與執紀權相互協調,可以實現黨的意志與國家法律的統一,實現黨的紀律要求與國家法治要求的統一,實現用「紀律管全黨」與「用法律管全體」的統一。這樣,中共依靠黨內專責監督機關和國家監察委員會實現對全部權力部門的政治領導,管理一切政治權力,打造值得社會依賴的公職人員隊伍。
根據試點,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將會整合或分解一些部門和人員,這將會直接損害一部分改革對象和部門的切身利益。如何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籬,保證相關利益者擁護改革、支持改革,積極支持配合做好各項工作,這不僅需要政治勇氣,更需要政治智慧。這要求國家監察專責人員摒棄思想深處的部門利益觀念,不應從原先工作性質和舊單位角度來思考國家監察工作和處理內部事務,而應確立新的國家監察觀念和立場。要樹立一體化的反腐觀念,即「分工不分家」、「分管相協調」的觀念,針對不同的監察和監督對象實行分層次、分類型、分人群管理。
小體制推動大體制改革時代來臨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將倒逼國家法治建設,進而推動政治發展。從具體試點安排來看,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將直接撬動中國政治改革。如果中國政治改革需要做出更多的制度設計、付出更大的經驗成本以及進行更全面的風險評估的話,那麼相比較而言,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在這些方面具有優勢,能夠成為政治改革的替代性策略和嘗試性探索,為政治改革尋求突破口。
十八大以來,中共雖然未明確表達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主張,但此次卻借助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邁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質步伐。「小體制」推動「大體制」改革的時代來臨了。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台灣或已錯過保留國防外交的優渥條件

<轉載自20161229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瀾昌 資深傳媒人>
對於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與台灣斷交,兩岸學者都有認為是對蔡英文主動打電話給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的報復。有些還認為:這只是一個開始,台灣最該擔心的「雪崩式斷交」,或者會在特朗普就任後中美角力加劇後出現。筆者思考倒不是一兩個邦交國的問題,而是兩岸的大格局的問題,不但兩岸維持了8年的和平發展格局可能戛然而止,而且北京和平統一的方針也發生調整,或許台灣已經錯過了以「一國兩制」實現統一的實際最為獲利的模式。
隨蔡與特一通電話 京「武統」聲音湧上枱面
從香港角度看,長期以來許多人認為,北京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維持香港原有制度不變,除了保持香港原有的繁榮穩定,更為重要的是,率先垂範台灣。毋庸置疑,這是鄧小平的遺願、北京對港澳台政策的初心。但是時移勢轉,今日的香港的一國兩制與認為「香港是本難讀的書」的姜恩柱時代,已經大為不同;台灣是否有和平統一的機會都是問題。港人也就不能再以「率先垂範台灣」為由,來判斷香港的一國兩制應該如何實施了。時代變,內容變,標準也在變。
隨着蔡英文與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一通電話,北京「武統」聲音湧上枱面。1217日《環球時報》舉行的2017年年會上,包括軍界人士和國台辦前高官在內的多名嘉賓直言,「大陸和平統一台灣」的可能性已經喪失或者愈來愈小,2020年前後台海必有一戰!
原南京軍區副司令、中將王洪光說:「我首先對台海當前的局勢有一個基本的判斷,特朗普還沒有當選的時候已經是兩岸的衝突在不斷的積累,危機在不斷的加深,已經到了一個臨近的爆發點。特朗普上台以後,最近的言行就等於給這個爆發的臨近點點了一根火柴。我的判斷是,2020年前軍事衝突是肯定的,2020年前後要爆發台海戰爭,很可能一舉奪取台灣。」
令人驚訝的是曾任國台辦副主任的王在希也「基本認同」王洪光的言論,指「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正在喪失……慢慢地、逐步地接近喪失」。他說,台獨分裂勢力在台灣已經做大,現在台灣島已經沒有其他力量能夠遏制住台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台灣,台獨分裂可能已經走上不歸路,「因為我們的《反分裂國家法》非常明確的已經宣示了……我們將依法對台採取行動」。
記得,20098月時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的王在希接受記者專訪表示,在對台政策上他是個務實派,大陸政府內就算「武統」的聲音一直不曾斷過,但鷹派也並非主流,「採取武力」更非主流意見。王在希當時樂觀表示「兩岸關係有望進入長久的和平發展時期,鷹派人物更為罕見」。而當下,已很難說這個曾任對台高層的人士不是鷹派了。
「武統」派懂得依法辦事。反分裂國家法第8條列明在3種情况下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3種情况分別是:一、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二、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三、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不過,王在希的說法還留有餘地,他說的是「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正在失去」,而「正在失去」和「已經完全失去」不是可以完全等同的概念。「完全失去」就是已經完全沒有「和平統一」的可能了,那麼,為了祖國統一,那就只有「武力統一」的這一條路了;而「正在失去」則表示的是進行式,是正在消失、正在減少,而不是完全消失,那麼換言之就是還有「和平統一」的可能,「武統」不是剩下的唯一手段了。
「武統」機會愈來愈大
那麼,未來的趨勢是如何?有趣的是,當下兩岸的當權者都說時間在自己一邊。北京的主流觀點認為,隨着時間的遷移,大陸方面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將不斷提高,並與台灣的差距愈拉愈大;還有國際環境,也因為中國愈來愈強大而愈來愈有利於統一。但是,台灣執政的民進黨也認為時間在自己一邊,因為無論是過去二三十年還是當下還是未來趨勢,台灣認同是「中國人」以至贊成統一的愈來愈少。
筆者認為,兩種「時間論」,正是台海統獨博弈的表象,其論據都是事實,其推論的結果也合邏輯。只不過,得出的最終結論是,「和平統一」的機會愈來愈小,「武統」的機會愈來愈大。當北京實力愈來愈絕對壓倒台灣,統一的意欲必然愈來愈強大。當下,「武統」抬頭,也是因為大陸軍力超越台軍而產生的急躁情緒。王洪光在南京戰區曾主管對台作戰,他多次說過可以在短時間拿下台灣。
解放軍未來戰場放在台海
然而,北京的「和平統一」方針,是處於國策的地位,是對兩岸情勢和國際大環境以及實現「中國夢」的宏大理想的綜合判斷的結果,北京也明瞭兩岸輕啟戰端帶來親痛仇快的惡果和長期的後遺症,因而絕對不會輕易放棄。即使當下,北京也還沒有改變「兩岸處於和平發展階段」的說法,還給蔡英文留有轉圜的餘地。只不過,「和統」的機會的確愈來愈小。在島內,10年前是55%不承認是「中國人」,現在10年之後,2016年是75%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再過一代,現在承認「中國人」的五六十歲以上的中國人沒有了以後,全島沒有誰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因此,解放軍的確是在做「武統」的準備,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是,新一輪軍改的重點是將若干個陸軍甲級王牌師改為海軍陸戰隊,使陸戰隊由原來只有兩個旅增加至20萬兵力以上。這充分顯示解放軍未來作戰的戰場就是放在台海。只不過,解放軍稱「如果能做到兵臨城下簽訂城下之盟,也是一種和平統一」。
按照鄧小平的設計,台灣「統一」可以保留軍隊並有外交權,若「武統」或「變相武統」,還有嗎?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台日外交突破 交流協會更名

<轉載自2016122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據《中評社》報道,日本交流協會宣布自201711日起改名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這是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以來,台日關係最重大的變革。值此美日與兩岸關係敏感時刻,波濤難免。

日本交流協會是日本與台灣斷交後,日本政府以民間團體名義成立的駐台灣準官方代表機構,代替以往的日本大使館功能。類似美國的美國在台協會(AIT),由大使級外交官擔任代表,被視為準外交代表機構。1972年設立日本交流協會之際,日方為避免有一邊一國之虞,交流協會未使用「台灣」之名,如今的正名,無可避免挑起爭端,這也是繼蔡英文與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通電話之後,台灣又一次的外交出擊。

據日方的說明,日本的「交流協會」在現在這個時機決定改名的理由是「時代已經變了」,首先是,80年代、90年代日本和台灣的實務關係並不頻繁,但最近以來雙方的互訪每年多達600萬人,其他各領域的來往也非常密切;其次是最近日方曾在台灣舉行民調,發現知道「交流協會」是什麼的人只有10%,不知道的則高達80%,很不切實際,這和台灣的「亞東關係協會」一樣,極大多數的台灣人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機構,另一個理由是不少駐台外國機構最近也紛紛「正名」,例如英國已改為「英國代表處」。

據《自由時報》報道,由於日本「交流協會」正式決定改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勢必正面影響到「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將來「正名」為「台灣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對此,日本「交流協會」表示,「台北」改名為「台灣」是台灣的事情,但是否會發生政治上的衝擊尚待評估。












上為交流協會現在的名稱和LOGO,下為201711日後名稱和LOGO

受政府打壓 地下教會憂建交

<轉載自2016122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北京和梵蒂岡經過多年的相互敵視後,近來關係緩慢好轉,不過要達至關係正常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內地一些多年受政府迫害的地下天主教教會信徒感到警惕和不安。

中共1949年建政後驅逐天主教傳教士,並拒絕承認梵蒂岡的權威。梵蒂岡則拒絕公開承認北京任命的主教。過去梵蒂岡偶爾也在內部通訊中承認北京當局任命的主教,但從沒公開承認過。

路透社報道指,中國當局對地下教會信徒的迫害方式包括歧視、監視、騷擾、毆打、抓捕、監禁和判刑。受訪的地下教會神職人員表示,他們仍然受到官辦教會的壓力,官方主導的天主教愛國會獨立於梵蒂岡,而這與天主教教會的基本信仰衝突。天主教基本信仰認為,教會是普世的、唯一的。中國當局則堅持表示,中國本土的一切組織,包括宗教組織,都必須接受中共的領導和掌控,否則就是非法組織。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遊台陸客消費減 人數年跌四成

<轉載自201312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觀光局發布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今年11月赴台觀光陸客為20.3萬人,較去年同期減少15.5萬人,降幅達43.2%,創20087月開放陸客觀光以來單月第二大降幅。近日觀光局才大張旗鼓迎接今年來台第1000萬名境外旅客,但觀光業者隨即打臉觀光局,指這是假象,因為消費力僅次於日本的中國大陸旅客,來台人數大幅縮減,讓相關觀光產業叫苦連天。台旅遊業界預估,明年1月到3月,來台陸客將大減至少30萬人次。由於兩岸關係氣氛不佳,陸客在台消費也趨向保守,變得「多看少說」、「多玩少買」。

與台斷交6天後 聖普中國復交

<轉載自201312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6天前與台灣斷交的非洲小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昨日閃電與中國建交。新華社報道指,外長王毅在北京與聖普外長博特略舉行會談。

兩國外長簽署了恢復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即日起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台灣陸委會指,聖普出現財務缺口,中國藉機操作一中原則,非常不友好。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昨日表示,中方歡迎聖普重新加入中非友好大家庭。昨日兩國外長一致同意,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國關係發展的前提和政治基礎。「我們相信,中國聖普復交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必將惠及兩國人民。」

中國大陸曾在1975712日與聖普建交,但在199756日,聖普宣布同台灣建交,同年711日,中國政府宣布中止兩國外交關係。1220日,聖普毫無徵兆地單方面宣布與台斷交,引發島內各界一片錯愕。

恐連環斷交 台外長:現階段穩得住

台總統蔡英文明年1月將會出訪中美洲4友邦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及薩爾瓦多。外長李大維昨在立法院報告「台聖斷交事件之檢討與後續作為」被問到「是否還有下一個」時稱,壓力始終存在,沒辦法完全保證,但他可以肯定,「現階段可以把局面穩得住。」

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則表示,多年來中國對台在國際的打壓,破壞中華民國與邦交國關係,這些壓力一直存在,未來特別加以注意,針對現在21個邦交國,確保避免這樣的狀再發生,「我們應該嚴防下一個、第二個聖多美的發生」。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右)與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外交部長博特略(左)在北京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關於恢復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梵不反對中國天主教大會今舉行改選愛國會領導層 疑建交日近

<轉載自201312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梵蒂岡不禁止中國主教出席第九屆全國天主教代表大會及非洲島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與台灣斷交後,中梵將要建交的消息甚囂塵上;中國外交部亦回應表示,願與梵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推動雙方建設性對話和關係改善進程不斷取得新進展。不過台灣方面表示,有關說法只是「炒冷飯」,反而今日在北京舉行的「九大」值得關注。本次官方主導的大會,教廷沒像以往那樣禁止中國主教出席,也被認為是給北京的積極信號。

中國天主教代表大會今起至29日在北京召開,將選出新一屆愛國會和主教團領導層。梵蒂岡內部通訊(Vatican Insider)網站消息,中國天主教代表大會一般5年舉行一次,但今次卻比過往推遲了一年。消息未透露推遲的原因,不過,一年來北京和教廷的互動卻是有目共睹,包括這次被指雙方就主教任命已達成共識,建交談判也進入尾聲。該網站也說,「九大將成為試金石,以檢驗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聖座關係『新歷程』的實質性。」

對於這次天主教代表大會,教廷發聲明表示,注意到了這一事件並期待了解會議情。但聲明無宣布否定或者禁止主教參與。「聖座將根據確鑿的事實來評判。同時,聖座堅信全體中國天主教徒都在忐忑不安地期待積極象,從而幫助他們對政府和聖座對話保持信心、期盼一個合一與和諧的未來」。上屆中國天主教代表會議召開時,教宗本篤16世對有主教被迫出席會議發出譴責並表示痛心。日本產經新聞指,梵蒂岡這一舉措被外界認為是謀求與其尚無「外交關係」的中國改善關係的積極姿態。

外交部:對改善關係有誠意

中國對此也作出積極回應,昨日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華春瑩被問到「中方如何評價與梵蒂岡的關係?」時,她先介紹了1227日至29日中國天主教將召開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稱相信這次會議的召開將進一步促進天主教適應和融入中國文化與社會,推進天主教在中國牧靈福傳事業健康穩定發展。她說,「我們對改善中梵關係始終抱有誠意,也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我們願與梵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推動雙方建設性對話和關係改善進程不斷取得新進展。」

對於中梵關係即將建交的傳聞,台灣外長李大維指是「炒冷飯」,「了無新意」。《中國時報》引述他說,「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天主教代表大會,大會結束後所公布的新領導班子才可看出更多的端倪。」梵蒂岡是目前台灣21個邦交國中唯一的歐洲國家,李大維強調,台梵一直接洽很順暢,雖然挑戰一直都在,「但我們有信心」。

而在香港,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10多名成員昨前往中聯辦,抗議內地舉行的天主教全國代表大會違反天主教會信仰原則、侵犯教會管理權和自主權、侵犯宗教自由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