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東京血拼平貨 空姐「窿路」多

<轉載自20111031日 經濟日報 新聞特寫 撰文: 洪小晶>

空姐、空少經常四圍飛,衣食住行用品自然「全球化」,有空姐甫抵達東京已識「搵窿路」買平貨,並為親朋戚友買入日本特產。

為親友買特產

國泰由香港飛往東京的航機在835分起飛,機艙服務員清晨5時許就要出發往機場,忙碌過後,不少空姐、空少多選擇即時回到酒店休息。但入職國泰3年的空姐許芷欣和王婕菲卻展開東京遊,把握時機「血拼」購買。

逛了一、兩小時,兩人有不少斬獲,但買的卻不是潮流衣履鞋襪,而是逛日本「10蚊店」選購平價家品,包括冰袋,用來在飛機上冷凍食品、飲品,同時亦為家人買了不少紅茶飲品。

王婕菲說,作為空姐,一定要常備暖水袋,因飛機氣溫低,有暖水袋暖腳才能睡得着。

前滙豐大班劉智傑 3理由看淡滙豐

<轉載自20111031日 投資理財 欄名:名人會客室  撰文:黃凱琪>
劉智傑是滙豐(00005)首位華人副總經理,具有多年的銀行業經驗。這位銀行界前輩,叮嚀投資者現階段勿沾手銀行股,因為受環球經濟下滑衝擊,銀行業的經營環境較以往困難得多。

劉智傑於1965年加入滙豐的出入口部門工作,直至2001年退休,他於滙豐工作了36個年頭,並先後在不同的部門工作,因此,他對銀行業的運作有全面的認識,是銀行業的老臣子。劉智傑的仕途發展順利,他在滙豐從低做起,當年他是上位最快的華人高層,在當時殖民地色彩濃厚的香港,華人要在一間英資機構升職並不容易,他背後所付出的努力絕對不少。

「我當時入職的職位為出入口部門文員,在這個職位做了34年後,我就獲升職,擔任Executive Trainee,之後就一直獲得升職的機會。我是一個工作很拼命的人,當年在滙豐工作時,除了盡力做好份內事外,有時候還要做埋老闆的工作,出得來工作要成功,就要不怕蝕底,當上司將來決定誰升職時,就自然會升最能幹的員工。」
3個因素推使滙豐股價低迷

滙豐早前宣布將會在未來3年裁員3,000人,消息一出震驚職場,作為前滙豐副總經理,劉智傑認為管理層的做法並不明智,「滙豐是一個很大的機構,每年員工的自動流失率都不止3,000人,根本就不需要去到裁員這一步,嚴重影響到員工的士氣。」

劉智傑又表示近年滙豐股價持續低迷,主要有3個主要因素,「第一,傳統上銀行業最賺得錢的地方就是息差(Interest Spread),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維持低利率,長債息率下降,使近年銀行的息差不斷收窄,以存款較大的銀行最受影響,而滙豐一向以來都是以存款為主的銀行,盈利自然受到衝擊;第二,滙豐現在的競爭性不夠,滙豐管理層對於處理業務及產品的手法不夠靈活,滙豐的產品,例如保險及投資產品與其他銀行相比,全部都不夠競爭性,不能滿足客戶的要求,滙豐不懂得利用自己的優勢去製造一些產品來迎合客戶的需要;第三,以前滙豐是一間『以人為本』的銀行,但現在已經出現了很大變化,變成command performance的管理模式,管理層會給予員工工作目標,如果員工達不到目標,就要離開,加上人工及待遇在行業中並不算好,工作又辛苦,這種管理模式很難吸引好的人才繼續留在滙豐工作。」

香港經濟有內地作為後盾

面對環球經濟不景氣,劉智傑卻仍看好內地經濟發展,「內地政府有能力處理大問題,因為內地最優勝的地方,就是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執行一些措施,不像香港或外國般需要經過一輪質詢才能通過,要知道很多經濟問題需要即時解決,是不能拖延。」由於有內地經濟作為後盾,劉智傑稱香港經濟不會差得去那裏,至少會比外國好,但最大問題就是港元跟美元聯繫滙率,由於美元下跌,購買力便相對減少,使很多東西都要加價,但實際上生產力卻沒有提升,這個問題最後不知會造成甚麼後果。」

港股明年難造好

劉智傑的訪問是在上周二進行,當時恒指仍是18968點,他在訪問中估計,恒指在未來2個月有機會重上20000點。言猶在耳,上周五恒指已在歐債危機紓緩及溫總「適度微調」言論的兩大利好因素下,急速反彈至20000點以上。
對於明年市況,劉智傑就不表樂觀,「你觀察一下很多公司明年的部署,他們都盡量在各方面減低開支,這樣的做法顯示他們對前景並不樂觀,對於後市存有隱憂。」

保險股零售股也不宜沾手

在眾多行業中,劉智傑最不建議投資者投資於銀行業、保險業及零售相關的股份,「現在千萬不要投資銀行股,除非銀行業回復以往Positive yield curve(正收益曲綫)的情況,否則並不值得投資。另外,不要投資保險股,因為保險股大部分的收入都是從投資得來,當全世界投資環境並不樂觀,保險股的利潤自然受到衝擊,此外,我亦不建議投資零售股,因為我以前做銀行貸款時,最多呆壞帳的就是零售,而且零售股很多都會造假數,至於其他原子材料,金、銀及礦相關的股份,這些股份都屬於周期性,但現在已經升了很多,並不建議投資者在高位入市。」
...................
Profile
歷任: 前滙豐副總經理
現任: 皇朝傢俬獨立非執行董事、福源集團獨立非執行董事

記者變空姐 直擊「飛人」生活 為乘客解疑難 翻轉機艙尋寶

<轉載自20111031日 經濟日報 新聞特寫 撰文: 洪小晶>

不少8090後有一個「衝上雲霄」夢,盼成為空姐和空少,穿上醒神的制服環遊世界。國泰航空為配合業務發展,明年將增聘1,000名機艙服務員,起薪點1.6萬元。

本報記者日前擔任「影子空姐」,在香港來回東京的航班上,直擊機艙服務員空中生活,了解空姐、空少真實的飛行人生。

早上835分,國泰第一班由香港前往日本羽田機場的航班即將起飛,14名機艙服務員一早準備就緒,檢查乘客是否扣好安全帶、提醒乘客要關掉電子儀器等。

46
歲的機艙服務經理溫冠雄(Gassy)在起飛後不久,一直在頭等艙、商務艙、經濟艙忙出忙入,他是同事口中的「老總」,負責領導、統籌機艙上的工作。

國泰明年聘千人起薪點1.6

機艙服務員的工作,是否只在飛機上提供餐飲服務?Gassy認為,機艙服務員更需為乘客解決難題及困擾。他憶述,曾有一名台灣女士在香港前往悉尼航班上,遺失鑽石戒子,他要求前3排、後3排共逾30名乘客暫時離開座位,方便尋找,終於找回失物,而該名女士其後為受影響乘客每人贈送200元小禮物,以示歉意。

記者今次擔任「影子空姐」,也親身目擊航班上一段小插曲。一名外籍乘客遺失一個有紀念價值的筆蓋,遍尋不獲,緊張非常,身為「老總」的Gassy當然不會令乘客失望,他幾乎翻轉整個機艙,最後物歸原主。

國泰目前已確認添置95架飛機,該公司發言人指,尚有15架新機等待國泰「接機」,因此公司繼今年增聘900人後,明年將續聘約1,000名機艙服務員,包括外站津貼,起薪點約1.6萬元。

然而,求職者要成功入職,一點也不容易。國泰機艙服務部Career Development and Resourcing Specialist譚慧雅指出,招聘環節包括電話對答測試、手臂伸延測試(208cm)、筆試及性向測試、小組討論及去年新增的辯論,單獨面試等56關,主要以英文進行。

處理尷尬突發事件隨機應變

艙務員在機上要處理尷尬及突發事件,例如乘客在飛行途中經常遇到有嬰孩不停哭鬧、或鄰近乘客雙腳有氣味,有空中服務員透露工作點滴,認為首要是避免乘客尷尬。

舉例指,如有乘客投訴鄰座客人腳臭,可技巧地引開受影響乘客,同時調低有關區域溫度,或會令腳臭乘客自動穿回鞋子。如有嬰孩不停哭泣,則可為受影響乘客提供耳塞,同時為嬰孩媽媽送上枕頭或水,助按撫嬰兒。

面試勿多嘴禮貌笑容不可少

3
年前入職國泰的空姐王婕菲(Phoebe)說,飛機上有來自不同國家及文化的乘客,有時難免引起誤會,她笑言︰「如有印度乘客,問他們是否需要飲品,他們答Yes,但又擰頭、No也擰頭,一開始不知道甚麼意思。」因此應對印度客是要問清問楚,才會得到對方的明確答案。

Phoebe
提醒,求職者在招聘過程最緊要保持禮貌及笑容︰「不宜講太多說話,也不要表現得太aggressive(進取)。」

蘋果動新聞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031&sec_id=4104&art_id=15756092

《那些年》陸軍裝 應徵空少禁忌

<轉載自20111031日 經濟日報 新聞特寫 撰文: 洪小晶>

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為近期熱話,男主角柯景騰剪的「陸軍裝」髮型更是矚目。然而,想成為空少,「陸軍裝」原來是禁忌,男士頭髮長度不可短過2毫米,空姐則不能搽黑色指甲油。


空姐不能油黑色指甲


國泰機艙服務經理溫冠雄坦言,每次上機工作前,均需負責檢查機艙服務員儀容是否合格,包括女士不能在指甲上貼上閃石,因擔心提供餐飲服務時,飾物會跌入食物中,乘客有機會誤食。


他說,如同事儀容不合格,或被要求不能上機,改由其他後備機艙服務員代替。


國泰機艙服務部Career Development and Resourcing Specialist譚慧雅補充,空姐、空少儀容最緊要整潔,包括男士頭髮不可太短;女士頭髮若長過肩膀,則需紮髻或紮起馬尾,而粧容亦需配合制服顏色,色彩對比不可過於強烈。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房屋問題多樣化 制定政策考難度

<轉載自20111029日 置業家居 欄名:樓市講場  撰文: 蘇偉文博士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房屋問題是一個經常被談論的議題,在今年的《施政報告》裏,有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是有關房屋問題的闡釋。在《施政報告》發表的前夕,港大民意調查裏也發現市民最關注的是房屋問題,而兩位熱門特首候選人對房屋問題有其立場,不約而同的對房屋問題發表了意見,從這些社會點滴,我們可見房屋問題是香港的頭等大事。

我們知道房屋問題是大眾的關注點,但甚麼才是房屋問題?對不同人有不同的詮釋,對住在籠屋、劏房、輪候公屋、或是居住環境不理想的人來說,房屋問題是一個生活問題;對一心置業的人來說,房屋問題是一個「上車」的問題;對有自住物業而想換樓的人來說,房屋問題是一個如何流轉的問題;對擁有自住物業而想多購一套房收租的人來說,房屋問題是一個投資問題......每個人的要求不一樣,所以房屋問題的棘手之處在於難以解決,因為每人的要求會不一樣,如何制定一個各方討好的房屋政策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政府首要解決居住問題

站在房屋政策的角度看,政府首要的任務是解決居住的問題,至於其他的其實可歸類為置業問題。在解決市民居住困難上,現在政府的主要板斧是興建公共房屋,以提供租金低廉而質素不差的公屋給低下階層一個安身之所。以前申請公屋並不是一件易事,能夠得到一個公屋單位已好比「中馬票」。筆者在公屋長大,小時候就是一家八口擠在200平方呎的公屋裏,沒有獨立廚廁,居住環境擠迫不堪,家母不時帶着我們到屋邨辦事處申請調遷,但每次都不獲要領,理由是公屋輪候冊已是排得滿滿,有公屋棲身的人已是萬幸,想調遷在當時是非份之想!那時輪候公屋時間是以10年為單位,後來進步到7年,到現在房委會更有3年上樓的服務承諾。

和以前相比,現在的公屋已是一個莫大的進步,但吊詭的是,60年代公屋的歷史裏,香港的居住問題從來都不曾妥善解決,這和上文提到的房屋問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考慮,因為當我們看到低下階層仍未能解決居住困難,可是我們又將焦點模糊,將房屋問題中的上車、換樓、投資等置業問題混在居住問題上,得出來的結論自然是房屋問題多樣化和複雜化,也令房屋政策的制定變得寸步難行。所以在所謂的房屋問題上,我們要首先界定緩急,若果我們認為居住是房屋問題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那麼公共資源的投放亦要到位。

公共資源錯配 市民繼續不滿

筆者不是說我們不要對置業問題不用理會,在一個日漸富裕的社會裏,置業是穩定社會的力量,不少政府也是透過鼓勵置業來使社會的凝聚力加強,如何令市民可以在合理情況下置業(不是說所有人不管其能力如何都可置業),是必要考慮的。可是,當我們籠統的將居住和置業簡單的歸納成房屋問題,只會將可以解決問題的公共資源使用不得其所,而且最令人氣餒的是,不管政府如何努力,都會因為期望落差而令市民繼續不滿。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兩岸外交休兵餓死了誰?

<轉載自 201110 27日明報中國版 中國評論 作者:孫嘉業>

自從馬英九總統上台後,兩岸外交休兵,給國際外交生態帶來的最大變化是,除美國外,幾乎全球所有國家都難再利用游走兩岸之間來獲利,這也斷了不少非洲和拉丁美洲小國的一條財路。加勒比海島國格林納達的境遇就是這些國家狀况的真實寫照,問題是,這種外交休兵能否持續,以及這種默契能否應用在美國身上。

過去多年,海峽兩岸的「漢賊不兩立」,在外交上採取的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甚至出現兩岸競相出價以銀彈挖對方牆腳的情況。很多蕞爾小國,就利用這種機會獲利豐厚。

2008
年馬英九上台後,隨着兩岸關係的改善,兩岸也達成「外交休兵」的默契,即雙方不再挖對方的外交牆腳,北京有條件地允許台灣參與一些準外交活動,包括成為世衛組織(WHO)的觀察員、駐港機構改名、與香港建立官方聯繫管道等。而台灣則放棄推動加入聯合國的活動。

台逼債北京不做「冤大頭」

兩岸外交休兵的最直接的結果之一,就是曾經密鑼緊鼓地進行的梵蒂岡與中國建交談判擱置,由於中梵雙方原本就在主教任命方式上分歧難解,而為了建交,雙方一度想以「越南模式」(即政府提名,教宗任命)解決。但在兩岸「外交休兵」後,中方乾脆放緩了談判進程。更有巴拿馬等中南美國家主動想和北京建交,卻遭拒絕。

像格林納達這個例子,要在過往,台灣逼債,循例會由北京埋單,但現在大陸也不會做這個「冤大頭」,因為即使格國想再跳草裙舞,重投台北懷抱,台灣也不會接受了。

不過,兩岸的外交休兵前提是雙方的互信默契,明年大選,若民進黨上台,有台獨舉動,休兵現狀勢必破局。至於兩岸若真簽和平協議,不獨不武明文列出,台灣勢必沒有軍購需求,屆時連美國也難再兩岸通吃,但這恐怕在馬英九任內難以達成。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台北札記﹕馬英九總算像個總統了

<轉載自 2011 10 21 日 明報 中國版 作者:金柚子>
 
馬英九丟出「兩岸和平協議」議題,不只震撼了台灣政壇,也讓全球關切。和平協議在選舉前提出來,固然有相當的選舉考量,但至少已開始面對國家認同的終極議題。較之以往在國家認同上遮遮掩掩,這次終於展現出當領導人的視野格局。
 
針對馬丟出的議題,蔡英文在應對時顯然有些不知所措。她說「兩岸和平協議是非常嚴肅的課題,不應該是選舉操作。」外界都明白,民進黨選舉時必定操作統獨議題,長期指責馬是「終極統一」、「傾中」,難道統獨議題就不嚴肅了?外界批評馬的和平協議是選舉操作便罷了,民進黨也做此批評,讓人有一百步反笑五十步的滑稽感。

提和平協議公投 綠營鬱悶
 
蔡當然明白和平協議對一般民眾與國際宣傳的重要性,就算馬不提出,蔡也得找機會提,現在讓馬搶了先機,想必相當懊惱。更糟的是馬還附加了交付公投此一堂而皇之理由,把民進黨慣用的選舉利器搶到手中,讓綠營加倍鬱悶。原因可能是公投曾被陳水扁玩死了,蔡有所顧忌,稍一遲疑便拱手讓給了對方。

和平協議只是兩岸的中程議題,離最終的主權議題還有一大段路,馬提出三前提、交付公投等高來高去的政治話語,還強調這是10年願景,顯然並非他未來4年要完成的事。以此觀之,確實選舉操作成分極大。

雖然如此,提出和平協議對馬英九來說已經是一大進步。過去他米酒、颱風假等雞零狗碎的事沒少管過,但這些事展現態度就可以,何需親力親為?總統最根本的還是要以國家願景領導民眾,馬可能終身看不到兩岸問題能進入終極解決方案,但只要為共同願景鋪平道路,在與大陸的經濟、軍事、國際組織等問題上一點一滴建立起和平互動模式,就已是大功一件了。

過去許多人覺得馬避談統獨,現在馬反守為攻,只要真的去做,不論能做到什麼成果,都能在兩岸歷史上留名。無怪乎和平協議提出後,許多台灣民眾感嘆:「終於像個真正的總統了。」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菲艦南海撞華漁船 火速道歉 事發爭議海域 刻意淡化稱「誤撞」

<轉載自 20111020 明報 中國版>

中菲兩國在有爭議的南沙海域發生撞船事件。菲律賓海軍一艘巡邏艦前日(18日)撞上一艘被指「誤闖」禮樂灘(Reed Bank)海域的大型中國漁船,迫使這艘中國漁船拋下所拖曳的25艘舢舨船離去。菲方在事發後一直刻意低調,在多個場合強調是意外「誤撞」,並願將扣押的舢舨歸還中方,菲律賓國防部更在事發不足36小時內迅速向中方道歉。

「大浪難轉向 失控誤撞」

撞船事件發生在中菲有爭議的南沙群島禮樂灘海域,禮樂灘目前由菲方控制,屬於菲西軍區管轄。《菲律賓星報》引述菲西軍區司令薩班(Juancho Sabban)少將說,18日清晨6時左右,菲律賓巡邏艦PS-74號在禮樂灘海域巡邏,發現一艘中國漁船,於是趨近查看,結果意外撞上這艘中國漁船。

薩班強調說,大浪影響,令軍艦轉向困難,導致失控誤撞了中國拖曳舢舨的母船,「中國母船被撞後,立即剪斷拖曳線,拋下25艘舢舨船逃離。」薩班說,軍艦修復駕駛盤問題後,把25艘舢舨拖到巴拉望省港口,事件中無中國漁民被捕。薩班還強調,巡邏的軍艦無意傷害或騷擾中國漁船及其船員。

漁船捱撞 拋下舢舨逃離

菲律賓海軍總司令巴瑪(Alexander Pama)中將也稱,「這真是一個意外,而不是敵對行為,當時我們的軍艦正駛向中國漁船檢查。」他強調說,中國漁船船長可能認為菲艦蓄意衝撞,但菲海軍巡邏艦有經驗豐富的船員,只是因為船身龐大,難以轉向。

據悉,中國海南漁民有駕駛母子紅魚船出海捕魚的傳統,每艘母船載舢舨少則89艘,多則20多艘,母船到達漁場,便將舢舨置於海中,每艘舢舨由兩人操作,漁民用延繩釣捕紅魚,收穫後再返回母船返航。

菲指華船「誤入」「偷捕」

法新社則報道,菲律賓當局試圖淡化今次事件,菲外交部發言人賀南德斯(Raul Hernandez)描述這是一個「小事件」,中國漁船是「誤入」菲方海域。他說﹕「我們沒有敵意,我們按正常程序的做法,通知他們是在菲律賓領海,如果他們是在捕撈,他們應該有政府的許可。」菲方已將事件通知中國大使館,並考慮歸還扣押的舢舨。

中國駐馬尼拉大使館政治處副處長孫毅昨天向本報表示,正向菲方核實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路透社昨晚報道,菲律賓國防部已向中方道歉,道歉信並已送達中國大使館。但國防部發言人強調,中國船是在菲國專屬經濟區「偷捕」,屬不幸的輕微事故。

禮樂灘鄰菲美軍演場

<轉載自 2011年10月20日 明報 中國版>
中菲撞船事件的地點南沙群島禮樂灘,距菲美軍方正在聯合軍演的菲國巴拉望省西部海域僅85海里,雖然菲方稱演習不以中國為假想敵,但早前菲律賓對中越就南海問題發表聯合聲明表示不滿,稱應多邊商談,但遭中方拒絕。
中菲今年屢爆衝突

中新網報道,樂禮灘是中菲兩國有領土爭議的地方,今年內已發生多次衝突。本月18日,約2000名菲律賓和1000名美國海軍士兵在菲律賓全國多地開始為期兩周的聯合軍演,其中一處兩棲登陸作戰演習的地點即是距禮樂灘僅85海里的巴拉望省西部海域。

菲美軍方均表示,軍演旨在提升菲律賓保衛地區安全的能力,並不以任何其他國家作為假想敵。不過輿論均認為,菲美在這一區域軍演,可能會造成南海爭議升級。

菲盼多邊討論爭議被拒

中國與越南上周簽署了關於指導解決兩國海上問題基本原則的協議並發表聯合聲明,表示雙方將透過談判和友好協商解決海上爭議。菲律賓就此表示,希望透過多邊方式而不是雙邊討論來解決南海爭議,但遭中方拒絕。中方稱,中菲之間的海上爭議也只能透過中菲雙方直接談判解決。

菲憂報復 不敢強硬

<轉載自 2011年10月20日 明報 中國版>
菲律賓軍艦撞擊中國漁船後不足36小時即道歉。有北京學者稱,這是受去年中日撞船事件中方強硬態度的震懾,菲方擔憂重蹈日本覆轍,「擔心今次態度不好,遭中國報復」,亦有內地學者指出,若菲方主動挑釁中國,美國不會出面挺菲。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周永生表示,一段時間以來,菲律賓一直與中國作對。今次菲律賓緊急道歉,是因這「損害中國核心利益,中國政府不會手軟」。他說,中日撞船後中方強硬的態度連日本亦受震懾,「菲律賓實力怎比得過日本?」

周永生指出,若菲方強硬,「既然是有爭議海域,你能抓我的漁民,我也抓你的漁民,對外界也強調你漁船侵犯我國海域」。他認為,領土之爭就是利益之爭,完全可以計算,「中國擴大與菲律賓的經貿往來,可令菲律賓改變對爭議地區利益所得,故可令其改變態度」。

「菲主動挑釁 美不會出面」

軍事學者、上海政法學院政治學系教授倪樂雄直言,菲律賓依仗美國保護,咄咄逼人。菲律賓既擔憂中國,又要顯示對抗決心。既不敢對抗,又不甘示弱,「假如中國主動挑釁,美國就可乘勢捲入。但類似今次事件是小國主動冒犯大國,若中國反擊報復,美國也不好插手」。

台軍情局解密秘檔洗污名 首披露戴笠抗戰情報手稿

<轉載自 2011年10月20日 明報 中國版>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是早年國府最著名的情報機構之一,其「開山鼻祖」戴笠更是大名鼎鼎。雖然他已去世65年,但有關其「秘聞」的書籍至今仍可見諸兩岸三地的書店,外界對其也褒貶不一。作為軍統的「後代」,台灣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日前公開了戴笠當年大量手稿,希望這些史料既能為「祖師爺」正名,也可洗脫該機構早年的「污名」。

戴笠(1897年-1946年)是已故國民黨主席蔣介石的浙江同鄉,1938年創立軍統局,1946年他在南京郊區墜機身亡後,軍統局改為中央保密局。抗戰時期是戴笠個人成就及仕途最輝煌的日子,但由於情報工作的保密性,戴笠在軍統局到底做過些什麼,官方絕少披露。日前,台灣國史館與軍情局合作首次解密部分歷史檔案,將分六冊出版「戴笠史料」,內容全部是戴笠在抗戰期間的手稿匯編。首先出版的是「軍情戰報」、「經濟作戰」、「忠義救國軍」,其中,在第二冊「經濟作戰」中,展示了戴笠如何指揮印假鈔搞亂日本統治區金融的多個手令。另3冊「中美合作所的成立」、「中美合作所的業務」及「軍統局隸屬組織機構」,可望年底面世。

指揮印假鈔搞亂日軍金融
 
為何軍情局選擇此時公開塵封的資料呢?負責戴笠史料整理的國史館研究員吳淑鳳認為,軍情局是希望在辛亥百年時,對早年的情報歷史做定位。她透露,軍情局從舊檔中抽出戴笠的批示共59冊交給國史館掃描,再加上軍情局的檔案,總共約有1.5萬頁。

「我們無意替戴笠說話,但作為戴笠、作為軍情組織,他的出現也是軍事現代化過程中很重要一環。」國史館長呂芳上表示,情報戰也是一種戰爭,是軍事組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軍統是從事秘密工作,不可能公開,他們(特工)沒有橫向聯繫,都是縱向聯繫(單線聯繫),因此要完整呈現這個情報組織,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軍統針對共軍史料 仍需保密
「就目前我們所掌握的材料,可以看到這些內容跟我們過去了解是不一樣的,譬如外界講軍統一無是處,做見不得人的事,其實在對日抗戰時,它是在進行另一種戰爭。」呂芳上指出,雖然現在公開的離完整史料還差得很遠,但畢竟開始了第一步。「歷史不是靠回憶及傳說,而是靠真實材料來講話。」

軍統當年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監控中共軍隊的動向,目前公布的3冊史料中,並無這些內容。呂芳上認為,任何政府都會先篩選史料,「如果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的話,是會有所保密的。」他說,軍統在抗戰時的情報工作非常廣泛,除負責蒐集日、偽軍情報外,也與外國進行情報合作,相信有部分是針對共軍的,但他不肯透露另外3冊「戴笠史料」中會否涉及到相關內容。

軍統祖師爺戴笠

原名:戴春風,字雨農
出生:1897年5月
籍貫:浙江衢州市江山縣
1926年進入黃埔軍校六期
1930年任國民黨「調查通訊小組」成員
1932年任國民黨秘密組織「中華復興社」(藍衣社)特務處長
1938年創立軍統局,任副局長(死後追認局長)
1946年3月17日搭機由青島飛往南京時失事身亡

「蔣已變成人 但毛還是神」

<轉載自 2011年10月20日 明報中國版>
「我現在也在研究蔣介石跟毛澤東,發覺蔣其實是很幸運的,因為蔣已變成了『人』,但毛現在還是『神』。」呂芳上直言大陸出版的一些歷史書籍意識形態掛帥,「以前大陸講辛亥革命,就定性為是資產階級革命,現在已經不談了。其實這種講法經不起時間考驗。」
 
歷史止於1949 逃避現實

中國社科院上月出版了36卷的《中華民國史》,主編的學者稱前後花了30年時間。作為歷史學家,呂芳上則不以為然:「一套書出版要經過30年,你認為30年間的觀念和思想會一樣嗎?第一本是1981年出版的,它跟2011年出的書,觀念會是一樣嗎?」他指出,最近幾本是講抗戰時期的,其中的觀點已跟過去不同。原因是大陸的政治生態已改變,以前大陸談抗戰史,說國民黨不抗日,但現在已承認國軍是在正面戰場。「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只講到1949年為止,確實是沒有面對現實,你總不能說中華民國史就到1949年吧!」

不讓意識形態主導歷史

「我們希望用正確的史料來釐清歷史,大陸的人口那麼多,受到中共的教育又是這麼牢固,要改變這些觀念是難上加難。」

呂芳上認為,社會觀念的改變,不是短時間的,雖然學術研究會因新的材料而改變過去的看法,但最慢的就是官僚教育機構,而課本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我們不能祈求太多,只能一份史料說一份話。現在台灣的史學界就是盡量出版相關材料,讓歷史資料去講話,不會用意識形態主導史料。」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勿為討好90後 增建公屋養懶

<轉載自2011年10月18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沈帥青>

「你滿18歲了,申請咗未?」

這並非選民登記呼籲,而是80後、90後爭相申請公屋的現象。年輕人申請公屋,好過買六合彩,買六合彩也要花10元,中獎機會極微;申請公屋無成本又易中獎,當然人人申請以免蝕底。社會助長年輕人領公屋,會鼓勵年輕人不思進取,變相懲罰默默耕耘但無受資助人士。

人人怕蝕底 一滿18歲申公屋

在評論公屋政策前,想分享兩則友人目睹的故事︰

1.住私樓的親友,替剛滿18歲女兒申請公屋,並要求女兒暫不要找工作,以免超出入息限額。

2.鄰居公屋戶成功分戶,獲配兩個單位,其中一個只供戶主約20歲孫兒與女友同居。

以上例子或許以偏概全,無可否認,社會上仍有一些經濟有困難的單身人士,正輪候公屋單位。不過,公屋資源遭濫用,人人怕蝕底爭相申請也是實況。

房委會數字顯示,18至29歲單身輪候公屋人數,由07年的1.34萬宗,升至今年第二季的3.16萬宗。據資料分析,這批申請者三分之一為學生,申請者大多是想獨居。

單身申請者大致可分為兩類︰現時於公屋居住,以及非公屋住戶。前者已享受政府資助,與家人(父母)同住公屋;後者可能是家庭入息或其他原因,不符入住公屋條件,改以個人申請,又或是租住私樓等候上樓人士。

房委會在05年實施公屋計分制,供非長者單身人士輪候(見表),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認為,單身人士申請個案增多,與年輕人盼獨立的風氣有關,所以政府應增建公屋回應訴求,既然制度許可,年輕人或學生申請,也不算打茅波。

不過,這正正是公屋政策荒謬之處,因為︰

˙濫用資源,真正有需要人士受累︰社會資源有限,若公屋資源遭濫用,真正有需要人士,如房住戶、租住私樓的基層戶,便會因輪候人士競爭而要苦等。

青年要獨居 不該納稅人買單

˙納稅人無休止補貼︰現時一個公屋單位,單是建築成本便要44.2萬,這還未計算地價成本,以及長年的管理維修費補貼。中產支持適度增建公屋,助基層住戶安居樂業脫貧,但公屋是滿足住屋需要,而不是滿足年輕人的欲望。年輕人與父母相處困難,或渴望自由等理由,只是他們個人的生活態度,沒有必要以公帑資助。

˙雙重資助,世代受惠︰以現有公屋戶為例,家庭已享一次房屋資助,若再鑽制度空子,讓子女在求學期申請多更多單位,便是接受雙重資助,世世代代受惠。

˙鼓勵不思進取,懲罰上進年輕人 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指出,年輕人一到18歲便申請公屋,等同過早判斷自己不能自力更生,須接受社會援助,提早判自己死刑,若然人人爭取住公屋,只會形成「下流社會」,特首候選人應該是提倡如何帶領年輕人自力更生,而非鼓吹年輕人向下流動。這亦是變相懲罰那些沒有接受房屋資助,肯自力更生的年輕人。

特首候選人應該是提倡如何帶領年輕人上進,而非鼓吹他們申請公屋。可是,兩位疑似特首熱門候選人唐英年及梁振英,近日均提出要大幅增建公屋。

特首候選人 應鼓勵青年上流

其中前政務司長唐英年,在今年1月,批評年輕人「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最後很容易車毀人亡」,招致80後、90後的不滿。唐英年上周便撰文提出:「青年人想有自己的空間,不少人一夠年齡就入表申請公屋……下屆政府要大幅增加公屋興建數量,以滿足不求置業只求安居市民的需求。」

疑似特首候選人的論述,是否要「補鑊」討好年輕人、以增加民望?無論動機如何,但客觀效果只會火上加油,讓年輕人憧憬更易分配公屋,鼓勵更多人未畢業便先去申請公屋。

國泰工會要求加薪 8%

<轉載自20111018日 蘋果日報 港聞版>
 
有近 5900名成員的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明日與資方展開新一輪加薪談判。去年國泰資方企圖繞過談判,單方面宣佈加薪方案,險釀工潮。工會今年「先發制人」,率先提出爭取加薪 8%,強調加幅緊貼通脹,是合理保守方案,現階段會以和平理性態度談判,暫無意發動工業行動。
 
工會主席黎玉嬋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通脹升勢強勁, 7月通脹率達 7.9%,租金升幅也有 7%,對員工生活帶來沉重壓力,期望加薪幅度緊貼通脹。她稱,工會理事會參考通脹數據及早前公務員加薪 7%,最後訂出加薪 8%的要求。
 
她補充,國泰上半年客運收入按年增長 15.9%,雖然經濟前景不明朗,但未如外間想像般悲觀,認為國泰有能力為員工提供更大保障。去年首次進行的勞資年終薪酬談判,雙方因欠缺充足時間溝通,最後無法取得共識,希望吸取去年經驗,今年可透過磋商達致雙方滿意方案。

 

資方強調保持對話

 
此外,國泰約 300名 08年起受聘的駐港外籍空中服務員,現每月可額外獲約 7800元房屋津貼,但有關員工 8年合約期完結轉職長工後,將失去房津。工會將於談判中要求資方保留有關員工房津,同時改善紀律及申訴程序,員工就紀律問題會見管理層時,可由其他員工陪同出席,以保障員工權益。

國泰發言人表示,會參考市場薪酬水平,確保職員薪酬在市場具競爭力,釐定加薪水平時,會同時考慮市場經營環境、公司需要與員工利益,管理層會與工會保持對話。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曾版居屋」有托市機制 資助安居變資助賺錢

<轉載自20111014日 明報 社評>

特首曾蔭權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以較多篇幅具體地闡述土地房屋政策,在臨別秋波之際,曾蔭權才認真體待土地房屋問題,包括提出新居屋計劃和優化置安心計劃,對應夾心階層和中產人士置業難問題,以紓解怨氣。不過,這兩項計劃異乎昔日的居屋計劃,原則上扭曲了資助有需要人士置產安居的原旨,變相資助一些人賺錢,公平性會引起爭議;新居屋設定「退市」機制,客觀效果更有托市之嫌,扭曲了「居者有其屋」協助市民置業安居的宗旨。這兩項計劃對房地產市場和社會有什麼影響,值得關注。
新居屋存廢由樓價決定與原居屋性質完全不同

源自1978 年的居屋計劃,目的為收入超過申請公屋入息上限,但不足以購買私人樓宇的市民,提供自置居所選擇,亦可讓收入較高的公屋居民加快騰出公屋單位,供有需要人士居住。原居屋除了協助有需要人士置業,當時港英政府還有一個盤算,就是讓更多市民擁有自置居所,以增加歸屬感,從而構成一股龐大穩定力量。事實上,30 多年來,原居屋計劃行之有效,安頓了超過30 萬個家庭,起到穩定社會的功能。另外,房委會經營居屋所獲收益,也大大減輕公屋對公共財政所構成壓力。

曾蔭權施政報告所說新居屋計劃,卻沒有上述功能。他說,「新居屋計劃的目的,是當私人住宅物業市場因為供求問題,以及內外的宏觀經濟因素,包括利率環境以及其他地區的量化寬鬆措施,令本地樓市出現失衡時,提供緩衝」,按曾蔭權這個說法,新居屋只是一時一地的產物,其出現或暫時隱沒,由經濟周期、更具體地說由樓價決定。新居屋具體操作尚待房委會釐定,不過,已經有一個基本準則,就是合資格申請者(每月收入3 萬元以下)供樓負擔比率,若低於收入的40%,政府就會停售或停建新居屋。

施政報告把新居屋實用面積400 500 平方呎單位售價,初步估算為150 萬至200 萬元,即是平均呎價約4000 元,目前新界400 700 平方呎住宅呎價平均呎價約5300 元,若樓價下跌約25%,政府就可以停建停售新居屋。由此看來,新居屋計劃與樓市、樓價掛鈎,其角色和功能與原本居屋計劃有根本不同。初步所見,新居屋計劃只為消解月入2 萬至3 萬元夾心階層人士的怨氣,而非以解決住屋需求、厚植社會穩定力量為宗旨。所以,新居屋計劃只有居屋之名,而無原居屋之實。
 
新居屋升值全歸業主增加套現買私樓誘因

新居屋補價安排,也為下屆政府製造難題。曾蔭權表示,新居屋業主在購入單位5 年後賣樓,以購入單位時的資助額計算補價,不會跟隨物業市場升值而調整,也就是說,升值收益全歸業主所有。如此賣大包,新居屋業主當然高興,但是30 萬原居屋業主卻未能享用這種安排,形成政府大細超,對於下屆政府這是一個大難題,若處理不善,會製造極大社會矛盾。

過去,曾蔭權政府抗拒復建居屋,其中所持理由是政府不應該協助市民投資,但是,現在宣布的新居屋升值紅利卻全歸業主;另外,置安心計劃為吸引市民,單位開售時所訂價格,就是「封頂價」,合資格人士在規定期間內購買,無論單位升值多少,都可以「封頂價」購得,若「先租後買」,樓價下跌,合資格人士當然不會購買,所以,若決定購入,必定即時賺錢。這兩項賣大包,與政府原來立場自相矛盾,在社會上也會引起公平與否的討論。

政府以公共資源資助有需要人士置業安居,例如原居屋計劃,爭議不大,很多人都認為此乃政府應有之義;但是,關於新居屋補價和置安心單位售價封頂,變相資助合資格人士買樓賺錢,相信大多數人都不以為然,對此會有較強烈反彈。

過去兩三年,社會對復建居屋訴求強烈,也形成廣大共識,但是曾蔭權政府一直抗拒,在還有不到9 個月任期,曾蔭權卻推出「曾版居屋」,其實質與社會要求復建的、熟悉的居屋,卻是兩回事,社會共識與曾版居屋為何出現如此巨大落差,難以理解。不過,新居屋補價和置安心封頂價安排,箇中隱約有一條理路,就是提供極大誘因,鼓勵業主賣樓套現賺錢,然後投入私人住宅市場。

政府停建停售新居屋,以兩條線為準則,即合資格申請者供樓負擔比率在40%或以下,或是新界樓價跌至呎價4000 元,所以,這兩條線被解讀為政府對樓市的托價線,高於這兩條線,建售新居屋,低於者,則停建停售。昨日股市地產股顯著做好,很能說明市場對曾版居屋的反應。

關於原居屋計劃,有一個情况值得注意,就是歷來房委會所推售居屋,即使在2002 年經濟最低迷時,仍然有1.4 倍認購率,2007 年房委會兩次推售居屋剩餘單位,認購倍數即高達3.9 4.4。認購居屋從未出現過不足額情况,顯示市民對居屋
需求並非一時一地,而是長期存在,不受經濟周期影響,只是認購人數多少而已。

曾蔭權改變原居屋性質,以升值盡歸業主為誘因,鼓動業主賣樓套現再買樓(甚或炒樓),如此新居屋和優化置安心計劃,對香港社會是好是壞,值得深入探討。我們認為,30 多年來行之有效、大家熟悉的原居屋計劃,對香港社會有很大貢獻,曾蔭權不復建原居屋,興建諸多疑竇的新居屋,使人費解。

New HOS

【明報專訊】MUCH of Chief Executive Donald Tsang's last policy address is devoted to land and housing policies. Only when he is about to depart has he seriously looked at the issue. He has proposed to introduce a new Home Ownership Scheme (HOS) and enhance the My Home Purchase Plan (MHPP).

His last policy address says, "The new HOS will serve as a buffer when the private residential property market is in disequilibrium due to unbalanced demand and supply, as well 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macro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low interest rates and quantitative easing measures taken by other economies." It follows that the new HOS will be ephemeral. The availability of new HOS flats will depend on the business cycle, or rather, on property prices. The specifics of the new HOS have yet to be devised by the Housing Authority. However, it is quite clear that there will be a basic criterion. The government will stop selling or building new HOS flats if the monthly mortgage repayment of an eligible family (whose monthly household income does not exceed $30,000) does not exceed 40% of its monthly household income.

Under the new HOS, flats with a saleable floor area between 400 square feet and 500 square feet will be offered at between $1.5 million and $2 million each, or on average at about $4,000 a square foot. New Territories residential properties between 400 square feet and 700 square feet now go for about $5,300 a square foot. If their prices drop 25%, the government will stop selling new HOS flats. The availability of new HOS flats will depend on property prices. Clearly, the new scheme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old one. It is apparently aimed at pacifying sandwich-class citizens (who each make between $20,000 and $30,000 a month) rather than meeting housing demand or increasing social stability.

The way of determining the premium a new HOS flat owner will have to pay when he sells his unit may cause the next administration difficulty. Donald Tsang said, "The Housing Authority may take the subsidised portion of a unit's purchase price as a loan to the owner, the amount of which will not be adjusted even if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unit increases." In other words, the owner will pocket any value increase. New HOS flat owners will of course be happy to take such a generous offer. However, old HOS flat owners (who number 300,000) will have no such benefit. The government will favour one group and discriminate against the other. This will be a big problem the next administration must solve. Its mishandling may cause a se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

The Tsang administration was against reviving the HOS. It argued, inter alia,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help citizens to invest. However, new HOS flat owners may pocket value increases. Furthermore, to make the MHPP more appealing to citizens, the government has proposed the initial market selling price will serve as the "ceiling price". A participant may buy the flat he rents at the "ceiling price" within a specified period regardless of any rise in property prices.

It is hard to see why Donald Tsang has come up with an HOS that is so vastly different from the one the generality of citizens want the government to revive. Nevertheless, the new HOS and the enhanced MHPP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Both will provide considerable incentive for owners to sell their subsidised flats to get cash to enter the private housing market.

Whether the new HOS and the enhanced MHPP will be good or bad for Hong Kong is worth thorough discussion. The old HOS (which was introduced thirty years ago) has proved effective and has done Hong Kong a lot of good. It is baffling that Donald Tsang has decided to introduce the dubious new HOS rather than revive the old HOS.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新居屋優惠過豐 恐本末倒置

<轉載自20111013日 經濟日報 社評>

特首曾蔭權昨天宣讀其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最大亮點是推出新居屋政策。然而,新居屋嚴重偏離助中下階層上車此資助房屋政策的目標,變成福利大抽獎,只怕弄巧成拙,令真正有需要人士更難獲得幫助,港府務須三思。

各界原已預期,施政報告會把明年二月財政預算案的惠民措施推前,在昨天大派糖,惟特首昨公布舉措之優渥仍超外界預計,此雖令受惠者有意外之喜,亦令人擔心部分舉措尤其新資助房屋政策過猶不及,弊大於利。

原意協助上車 變福利大抽獎

政府的資助房屋政策目標,除公屋是讓最基層居有其所外,便是協助中下以至中產階層在偏高樓價下仍可上車,故過往居屋雖有津貼,但戶主出售居屋單位須按市值補回差價,以免變成雙重補貼,超越政策原意而浪費公帑。

但特首昨提出的新居屋政策,戶主出售居屋時只需交還政府昔日作補貼的「貸款」,不用按最新市值補回差價。特首指是要藉此令居屋住戶更願出售居屋,提高居屋流轉度。惟此恐怕本末倒置,更損原有目標,且尾大不掉。

其一,新居屋定價不但與合資格家庭的供樓能力掛鈎,居屋升值所得更全歸戶主所有,箇中戶主得益可能動輒高達數十萬元以上,如此豐厚橫財令居屋變質為大抽獎。可以預期,一些原無意申請居屋者如大學畢業生、家境富裕者,亦可能加入抽獎,大幅攤薄真正有需要幫助人士的中籤機會,失去政策原意。

其二,過去居屋補貼並非十分豐厚,故樓市好景時申請超額雖達數十倍,但樓市低迷時曾超額不到一倍。惟新居屋變大抽獎,可能引來數以十萬人申請,令每年二千五百至六千五百個單位供不應求,而申請超額逾百倍只會形成巨大政治壓力,迫政府增加居屋數目,變成豪擲公帑的無底洞。

失卻政策原意 日後恐成包袱

其三,新居屋變巨額福利,那現時居屋住戶勢必觀望新政策會否伸延至現有居屋,暫拒出售,令二手市場凍結,此與特首推動居屋流轉的目標自相矛盾。

新居屋政策如此,優化置安心計劃亦有令受資助者置業可穩賺的過度優惠問題,此顯露現任政府為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籌劃惠民措施時,急進而忘卻政策本來目標,恐將為日後政府帶來沉重包袱,引發社會爭議。港府應再三思量,修訂新居屋與優化置安心計劃的細節,確保此是助市民置業而非大派福利之舉。

居屋只應助人安居 不應二次資助買樓

<轉載自20111013日 明報社評>
 
昨日,兩名特首「疑似」參選人唐英年梁振英均到訪基層社區深水埗,異口同聲談及增建公屋;情勢已經相當清楚,不論誰當選下一任特首,公屋都會增建,問題是增加多少?我們贊成復建居屋和適度加建公屋,然而,二者均需要公帑和公共資源,必須遵從公平和有效運用資源的基本原則。正因這樣,現任特首曾蔭權提出的「曾版居屋」,對已經幸運地購置新居屋的業主提供兩次資助,並不合理;政府毋須錦上添花,但必須雪中送炭,用有限的公共資源協助其他有需要的市民購買居屋。

新居屋轉售補價賣大包 製造社會分化挑起矛盾

曾蔭權上周三施政報告宣布的「曾版居屋」,轉售補價安排很有問題──曾蔭權表示補價是貸款,他日居屋業主出售物業,升值部分由業主享有,這個做法形同賣大包,與居屋政策以協助夾心階層安居的原旨不符,對其他市民包括原居屋業主不公平。居屋只要達到協助市民安居即可,是否流動轉售,不應該成為政策主軸,製造不公,徒添社會代價。
家庭月入3萬元以下又未能申請公屋的夾心階層,需要政府協助安居,復建居屋確有需要。然而,若照「曾版居屋」的構思,購得新居屋者,已經獲得公共資源資助,若他日出售物業,獨享升值部分,以所擁資金購買發展商所興建私人樓宇,實行「向上流動」,則是二次資助,協助已購居屋者買私人樓甚至炒樓。這樣,公共資源就偏離了協助市民安居原旨,絕不妥當。就算那筆貸款要繳付利息,在原則上也有問題,因為一些人可以得到政府貸款買樓,其他市民為何不能獲得同樣關顧。市民佔用公共資源,不患寡而患不均,若出現明顯不公平,就會出現分化和矛盾。

「曾版居屋」製造社會分化和矛盾。其一,原居屋補價安排不變,厚新而薄舊,不一致、不公平,挑起原居屋業主與新居屋業主的矛盾;其二,設若政府訴諸「民粹」,實行賣大包,原居屋補價與新居屋看齊,則這種二次資助最大化的做法,非居屋業主會認為不公平。

所以,關於新居屋補價安排,曾蔭權若沒有不為人知的隱蔽議程,則無異於自找麻煩。市民購買居屋,對日後出售時要補回資助額,並無異議,曾蔭權為何要另搞一套不公平的補價安排,實在令人費解。
居屋轉售安排並非不可以調整,如果有更公平合理的做法,完全可以考慮,但是「曾版居屋」標新立異,看不到符合這些準則,看到的只是賣大包,製造不公平,引發社會分化和矛盾。政府對此切勿一意孤行,回歸原居屋政策轉售補價安排,是較恰當做法。

居屋轉售不是不可改 但必須改得更公平合理

「曾版居屋」與原居屋政策另一個根本不同,是訂定存廢硬指標,與樓市、樓價掛鈎。當合資格申購新居屋人士,供樓負擔比率低於入息40%,或是以現行準則而言,新界樓市呎價跌低至呎價4000元,政府就會調節興建居屋數量,甚或停建停售。曾蔭權和運房局長鄭汝樺都說,當市場有夾心階層可負擔的合理價格住宅單位,推售居屋也無人買,事實上,過去就算經濟最低迷時期,當局推售居屋,認購仍然超額,並未出現過認購不足情况。所以,過去居屋之受歡迎,不受經濟周期和樓市起落影響,此乃反映市民有實際需求,居屋無人買之說,不符合實情。

政府對設定停建停售居屋硬指標,否認為托價線或托價機制,不過,若以曾蔭權和鄭汝樺表面解說之邏輯,則豈非政府也可以為停止賣地設下指標?因為若樓價下跌,市民不買樓,則發展商再興建樓宇單位,市民也不會購買,那麼停止賣地也就順理成章了。這個推論,可以說明政府為停建停售居屋設下硬指標之欠缺邏輯理據。

「曾版居屋」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協助居屋業主向上流動。市民申購得居屋,安居之後能否「升呢」,毋須政府費神,他們若有能力投資買樓、向上流動住私樓豪宅,自會安排,毋須政府誘之以大包。

政府亟亟於希望市民買私樓升呢,但從實際施政而言,政府卻忽略了值得協助向上流動的公屋富戶,他們想購買居屋升呢,但是2002年停建、一度停售居屋之後,他們沒有機會申購居屋,然後交回公屋單位讓其他有需要人士入住,切斷了原居屋政策的流轉功能。所以,政府應該總結經驗,若日後出現停建停售抉擇時,不應全面停建,應該保留興建小量單位,作為種子作用。過去9年所見,一旦停建就很難復建,政府勿再重蹈覆轍。

"Tsang HOS"
 
THE PREMIUM ARRANGEMENT of the new Home Ownership Scheme (HOS), which Donald Tsang unveiled last Wednesday in his policy address, is quite problematic. According to him, the subsidised portion of a unit's purchase price will be regarded as a loan and, when its owner sells it, he may pocket the value increase of that portion. He may use the money to "move upwards" - to buy a flat from a private developer. The government would practically give the new HOS flat owner another subsidy to help him to buy a private housing unit or even speculate in property. If it does so, it will depart from the principle of using public money to help citizens to buy their own homes. That is far from right.
 
The "Tsang HOS" would divide society and breed discord. First, it would make fish of one group and fowl of another. The premium arrangement applying to old HOS flat owners will remain unchanged. Inconsistent and unfair, the measure would drive a wedge between old HOS flat owners and new HOS flat owners. Second, if the government resorts to "populism" and offers old HOS flat owners the new premium arrangement, it will "maximise" its second subsidies, but people who are not HOS flat owners will consider that unfair.

Donald Tsang actually courted trouble when he came up with the new HOS premium arrangement, unless there is a hidden agenda behind it. Citizens are agreed that an HOS flat owner should repay the government the subsidised portion of his unit when he sells it. Why has Donald Tsang come up with another, unfair premium arrangement? That is very baffling indeed.

We are not saying the old arrangement must stand in any circumstances. If another is more equitable, it is of course worth considering. However, the novel arrangement does not seem more equitable. Clearly, it would lead to social contradictions. The government must not stubbornly cling to the new arrangement. It should be so sensible as to have the old HOS premium arrangement apply to the new HOS.

Another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sang HOS" and the old HOS is that there is a criterion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to make new HOS flats available. Their availability will depend on property prices. If an eligible new HOS applicant's monthly mortgage repayment is less than 40% of his monthly income or property prices in the New Territories fall to $4,000 a square foot, the government will build fewer or even stop building and selling new HOS flats. Both Donald Tsang and Eva Cheng (Secretary for Transport and Housing) have said that, if there are reasonably-priced flats sandwich-class citizens can afford to buy in the market, none will want to buy HOS flats.

The government denies the criterion is designed to prop up property prices. However, by Donald Tsang and Eva Cheng's logic, should the government not lay down a criterion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to stop putting up land for auction?
A major aim of the "Tsang HOS" is to "facilitate" the "upward mobility" of those in the new scheme. It should not concern the government whether those who live in their HOS flats can "rise to a higher level". If they have the money to invest in property or "move upward" to luxury residential flats, they will have their own plans. The government need not offer them any subsidies as an induc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