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安倍倡退役艦護釣島

<轉載自20121130日 明報 國際版>
 
日本新聞網報道,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昨日表示,為了加強釣魚島防衛,日本有必要盡快將海上自衛隊的退役軍艦移交海上保安廳。
 
安倍昨日上午在東京街頭演說時表示,如果現在給海上保安廳增加預算的話,造出新的巡視船最少也需要兩年時間,根本來不及應對中國船「對日本領海接連不斷的侵犯」。他提出,為了強化對釣魚島的防衛,有必要將海上自衛隊的退役軍艦移交給海上保安廳作為巡視船使用,同時將海上自衛隊預備役自衛官編入海上保安廳,以強化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日本媒體稱,自民黨此前雖提出了強化釣魚島管理的意見,但是將退役軍艦配備海上保安廳的主張還是第一次,勢必引起各方的關注。

維新會參選綱領揚言制新憲

另外,尋求成為日本第三大政治勢力的日本維新會,昨日凌晨突然發表參選綱領。綱領明確提出,如果一旦當權,就要廢除半個多世紀前美國主導制定的日本憲法,獨自制定新憲。由石原慎太郎擔任黨首的日本維新會同時主張廢除國防經費只允許佔國民生產總值1%之內的規定,認為有必要增加軍費,強化自衛隊的防衛力量。綱領還表示將允許使用集體自衛權,並放寬自衛隊派赴海外時使用武器的標準。

走新加坡之路 習李須力除貪

<轉載自20121130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中共第五代 撰文: Michael Spence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及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如今,中國正站在關鍵點上,一如1978年鄧小平的市場經濟改革,將中國經濟的大門朝世界打開,又如20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以著名的「南巡」確認中國的發展道路。

在此期間,來自其他國家的先例和教訓十分重要。據報道,鄧小平深受早年前赴新加坡的訪問所影響。其時,新加坡的快速增長和繁榮幾十年前已來臨了。了解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成功和不足,一直至現在仍是中國制定增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朝發達國之路 僅差臨門一腳

與新加坡、日本、韓國和台灣在現代增長的最初幾十年一樣,中國也是一黨執政。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仍是第一大黨,盡管現在情況似乎有所變化。其他國家則在中等收入轉型中,發展為多黨制民主國家。從經濟結構和收入水平來說,中國現在也快走完其邁向發達國家的長征之路,只差關鍵的臨門一腳了。

新加坡可以繼續成為中國的榜樣,盡管其規模較小。兩國的成功均反映了諸多因素,包括精英委任制度輸出的高技能、高文化層次的決策層,以及政策的務實性、自律性、及試驗性前瞻性。

新加坡的另一個關鍵教訓,是一黨執政的民衆合法性來自「包容性增長」和為多民族社會提供平等機會,以及消滅包括裙帶關係和利益集團影響力過大的各種腐敗。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及其幕僚和繼任者均明白,一黨執政若與腐敗相結合,將是死路一條。如果你想從前者獲益,就絕不能允許後者發生。

嚴正執法拒腐敗 星成功關鍵

凝聚力、長期視角、適當激勵、強大的「引導」能力,以及果敢堅決是長治久安的理想要素,特別是對需要管理複雜結構變化的精英委任制度來說。為了保護和維持對持續增長所需政策和投資的公共支持,新加坡不得不從根本上防止腐敗,並建立執法的一貫性。李光耀做到了這點,人民行動黨交出了一個公衆問責所能給出的完整正式制度。

中國也是如此,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她仍希望獲得一黨執政的好處,推遲向「受多種聲音影響」的「混亂管治」轉型。事實上,多元體系已經在中國共產黨的羅傘下展開——這一過程,最終可能使公民在公共政策中的聲音制度化。

不過,目前,這些逐漸增加的代表成分,還不足以克服日益增長的腐敗和利益集團的過度影響。為了維持一黨執政的合法性——以及治國能力——這些狹隘利益集團必須被打倒,以保證大眾的利益。這就是中國新領導層所面臨的挑戰。

如果中國領導人能夠成功,那麼他們接着可就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演變及特質,展開明智而更深入的討論。許多國內外專家都認為,為建設能成功引導中等收入轉型所必須的活力創新型經濟,政府的角色必須改變(但不一定要淡化)。但在諸多領域,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和可行性研究。

新加坡的李光耀和中國的毛澤東和鄧小平均以開國領袖和改革家獲得了人民的信任,但這一信任是會退色的;後繼領導人無法完全繼承這種信任,而需靠自己爭取,這就是他們必須留心歷史教訓的最重要原因。

捍衞民眾利益 建立清廉角色

中國的新領導人首先應該堅持政黨捍衞民眾利益的角色,創造一個清廉的政策環境,防止日益壯大、兼只為求自保的狹隘利益集團染指複雜政策決定。他們必須展現黨的能力、合法性和龐大資產是受託於全體中國人民以為民造福,其中最重要的是創造包容性增長模式,以及在精英委任基礎上的平等機會制度。接着,他們應該回到在複雜國內外環境下的治國任務。

有時,見步行步——用中國的話講,叫「摸着石頭過河」——是正確的治國戰略;但有時,對價值和方向的果斷推倒重建,才是正確的道路。而成功的領導人,就會知道自己處在哪個時候。

「摸石頭」似乎是中國下任主席習近平和其他新領導人最安全的選擇;但事實上,這是最危險的選擇。唯一安全的選擇是貫徹地治黨,使之與民眾利益一致。

於是,現在的問題便是擁有真正的1949年革命精神的改革者,能否夠贏得公平、包容的增長。樂觀的看法(我認為也是現實的),是中國人民——通過包括社會媒體在內的多種渠道——也將會衝量,給予改革者力量,實施進步日程。

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但結果對於世界其他國家卻十分重要。因為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甚至愈來愈多的發達國——都會在竭力追求穩定可持續的增長和就業模式的道路上,互為影響。

(邁克爾‧斯賓塞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其近著為《下一次大趨同——多速世界的經濟增長未來》。
CopyrightProject Syndicate, 2012www.project-syndicate.org)

簡單二分法 抹殺民主中立

<轉載自20121130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新銳新論 撰文: 陳成斌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系助理教授>

近半年來,香港的政治生態似是火頭處處。從立法會內的拉布、到DBC的股東爭拗、免費電視的發牌進度,甚至是反性向歧視問題(SODO)的爭議,這幾件看似無關的議題,卻成了政治雙方用以各自動員支持者的籌碼。這種壁壘分明的情況,值得我們關注。

例如議會的拉布,拉布的一方以拉布為其政績,據此批評沒參與拉布的其他人抗爭不足以至尸位素餐。而另一方強烈反對拉布的,則不斷批評拉布是浪費公帑,減低議事效益。

建制亦曾拉布 非激進派專利

然而,拉布本身其實是很中性的議事手段,本來不存在對哪一方有利。美國在小布殊及共和黨當政的年代,有段時間民主黨在參議院內亦是少數派。那時曾有討論是否應該改變拉布的規則,即只能在至少五分之三(即60名)參議員同意下才可終止拉布。那時民主黨極力反對降低此門檻數目,當然亦不同意廢除拉布。然而,幾年過後,輪到奧巴馬執政和民主黨成為參議院多數派,拉布卻反而成了共掛載sd卡和黨的抗爭手段了。

事實上,香港議會歷史上,民建聯及建制派亦曾拉布。由這些例子可見,拉布本身就不是少數激進派議員的專利,而是各黨各派可以共同使用的議事手法。

至於由DBC到免費電視台,一方面言之鑿鑿地認為是某些勢力的陰謀,不容香港有反對勢力坐大;另一方面卻把事件淡化為單純的商業糾紛或發牌程序。其實對公眾來說,誰人入主電台、誰人拿到牌照,都與一般人無關;真正有關的,是大眾有沒有足夠的公共資訊空間,有沒有足夠的競爭令節目質素提升,甚至是有沒有足夠的言論與資訊自由等等。而這些問題,都應該是中立和不應偏向任何一方的。

正反一刀切 社會愈走愈偏

不論是議會議事手法,又或者是言論空間與自由,都應該是政治中立的;借用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的術語,就是獨立於各「整全學說」(Comprehensive Theory)以外。其中立或獨立在於,這些都是社會一些必要的條件,容讓各人能有效地和合理地溝通、辯論、和說服他人,以至即使社會不能達至共識,亦至少能使人合理地等待下一次的改變。所以說,這些議事方式或言論空間與自由,都不應該只為一黨一派所用,更不代表一方一派的利益。

可惜的是,香港社會似乎愈走愈偏,甚至連一些本來和政治勢力分布無關的事情,例如性向歧視問題,都被放入那種政治對立的二元框架中,把支持SODO、泛民主派、以及民主制度劃為一綫,又把反對SODO、建制派、以及反對民主制度的人放在一起。這樣截而二分的手法,不單過分簡化了各方對性向問題的看法,更把民主制度的中立和獨立性抹殺了。

借鑑意大利 「退保」要破舊

<轉載自20121130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全民退保多面睇 撰文: 周基利 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究學系教授>

長者生活津貼的爭論可說是揭開本港退休保障改革的序幕。政府亦已經承諾會在扶貧委員會討論有關問題。

長津爭議 揭退保討論序幕

雖然長者生活津貼的撥款仍在立法會中討論,筆者認為無論結果如何,社會亦應現在開始討論怎樣改善我們的退休保障制度,以致及早達成共識,有利改革的推行。

筆者希望在未來一個月在這個專欄介紹幾個歐洲國家如何進行他們的退休保障改革,藉此希望可以找到本港可以借鏡的地方。首先第一個國家是意大利。

眾所周知,意大利是一個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歐洲國家,在201065歲或以上的長者佔6,000萬人口的兩成,根據歐盟估計,在2040年長者將佔人口的3成,究竟這個國家如何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呢?

早在90年代初,意大利已開始進行退休保障改革,主要目標是控制退休保障的政府開支。因為當時意大利的主要退休保障是隨付隨支(pay as you go)計劃,即退休金是由在職人士支付,且金額相當慷慨。據當時估計,如退休保障計劃不變,退休金支出會由1984年佔國民生產總值(GDP17%增至2050年的33%

意國棄隨付隨支 保持續性

於是意大利在1992年進行了一項名為阿馬托改革(Amato Reform)。主要措施是提高了退休年齡、增加所需供款年期、所得金額從根據退休前的工資(通常是最高工資)而變成根據一生的平均工資,和所得金額從根據工資增長調整而變成根據物價而調整。前兩項措施減少退休金受惠者人數,而後兩項措施減低退休金的金額。

從這個改革,筆者認為有三個值得學習的地方。

第一︰財政上的可持續的確是考慮退休保障改革的一個重要元素;

第二︰對於一個人口老化的社會,一個純粹隨付隨支的退休保障計劃是不大可行的;

第三︰假如一個退休保障在財政上的可持續受挑戰時,其實是有方法控制其開支的。所以就算免資產審查的長者生活津貼一旦實行,亦不是沒有方法控制其開支的。

定收益變定供款 市民風險增

到了1995年,意大利進行了一個徹底的退休保障改革,名為迪尼改革(Dini Reform)。

這次的改革是一個結構性(structural)的改革,而阿馬托改革只是一個參數性(parametric)的改革。迪尼改革是將原本一個固定收益計劃(defined-benefit plan)變為一個固定供款計劃(defined-contribution plan)。

簡單來說,原計劃是根據退休者的工資而決定退休金的金額,所以基本上退休前是可預計所得退休金的多少。例如本港公務員的長俸便是這一類計劃。但改革之後是一個以供款為本的強迫性個人儲蓄計劃,供款人只知自己要供多少錢,但就不太肯定退休時可有的退休金金額,本港的強積金便屬於這類計劃。

固定供款計劃的供款人主要面對兩項風險,而難以估計自己將來可得的退休金,它們是供款時的財務風險和勞動市場風險。

換句話說,強積金的儲蓄需要供款人透過不同的投資計劃而嘗試增加累積款項,當然亦要自己承受市場波動所帶來的財務風險。另一方面,勞動市場風險是指供款人因失業而斷供,從而令將來可得的退休金減少。

財務風險 由政府承擔

為消除財務風險,意大利的固定供款計劃是一種名義固定供款計劃(notional defined-contribution plan)。簡單來說,和強積金的計劃一樣,不過供款人毋須為累積供款進行投資,政府便訂定一個名義上的投資回報率,而退休金便會根據供款和這個投資回報率計算而知,發還的形式以年金為主;不過供款人仍然要面對勞動市場風險。
這改革亦給筆者一些啟示。

第一︰雖然結構性改革一般來說是較參數性的改革來得困難,不過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廢除一個舊有計劃而建立一個新計劃是可行的。本港的改革其中一個問題是政策制定者有膽識去推行一個新的計劃,但沒有勇氣去廢除舊有計劃,以致只有愈來愈多的計劃,架床疊屋;長者生活津貼便是一例。

第二︰固定收益計劃是一種過時的計劃,因此政府應考慮是否取消公務員的長俸制度。

第三︰隨付隨支的固定收益計劃被固定供款計劃所取代是一個大趨勢。

第四︰強積金是否可以變成一個名義固定供款計劃,以消除供款人供款時的財務風險。當然,政府是否有能力替供款人承擔這風險呢?

設免稅誘因 助增私人儲蓄

除了這個名義固定供款計劃外,意大利亦有兩條支柱︰一是有資產審查、非供款性,及以稅收為財政來源的福利計劃;二是私人退休儲蓄計劃。前者是有再分配的作用,後者以免稅為誘因(有上限)。為了增加私人退休儲蓄,2004年立法將約滿酬金自動撥入退休儲蓄計劃;當然供款人有權拒絕。

這兩項支柱亦說明退休保障制度的兩個原則。第一︰不同支柱在整個退休保障制度是必須的,因為它們有不同作用,和可以互補不足。第二︰免稅為誘因和一些預設的措施或可增加私人退休儲蓄。

從意大利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改革和一些改善退休保障的措施,我們可以研究在本港實行的可行性。(系列之一)

港區人大選舉改革

<轉載自20121130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 阮紀宏>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進入提名期,一些熱門人選已經呼之欲出,這是由於選舉制度造成的。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七大任務,第一項就是人大職能,香港的人大選舉,也應該落實貫徹中共黨代會的精神。雖然目前還不是時候擴大選民基數,但一些微調的改革還是應該的。

港區人大代表選舉,有兩個問題值得提出,一是代表構成比例,二是差額比例。這一屆港區人大代表36人,稱得上基層代表的,是工聯會的鄭耀棠和黃國健,教聯會的楊耀忠,民建聯的葉國謙(區議員),和地區組織的高寶齡和羅叔清,比例還不到17%。中共黨代會和即將進行的全國人大都提出要增加基層代表比例,香港為何不可?

至於差額比例,據說「西環祝福名單」是40人,應選代表36人,差額比例只有11%。中共十八大代表的差額是高於15%,而且過去幾屆以來,每一屆都有所遞增。如果今年香港的差額比例不提高,實在說不過去。

由於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人大代表選舉也只能是有一國兩制特色的民主,這條界限是在長時間內不能逾越的,所以不可能要求直選,但做出小幅度的改革也是與時俱進的要求。由於特殊情况,出現所謂的「西環祝福名單」,就是說只要組織者願意改革,西環背後發功,改革是可以做得到的。

全國人大代表有兩個功能,監督中央政府和所代表的地方政府,港區人大代表被削去監督特區政府的職能,而對內地事務又不是很熟悉,難以提出真知灼見,本身的認受性就難以提高,如果能在合理範圍內改革,當可提高他們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

大增居屋入息上限 政府未量力


房委會昨將居屋白表家庭月入上限大幅上調至四萬元,爭議甚多,因此舉無異將逾七成半家庭納入資助房屋範圍,港府難有足夠資源應付,新限額便顯得太寬鬆。港府欲助市民安居固可理解,惟要治本,關鍵仍是理順樓價。

家庭月入四萬 涵蓋七成半家庭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昨通過將居屋白表家庭月入限額,由二萬七千元大幅上調至四萬元,升幅接近五成。有委員解釋,因月入四萬元的家庭現時亦未必有能力購買私樓,故有需要調高限額,助市民置業。

房委會有此判斷,因當局在一年五月調整公式,在計算准買家置業能力時,將首期比例由三成調低至一成,令資金較緊的年輕人亦可買居屋,惟降低首期卻令供款負擔大增,須相應調高入息限額;加上本港樓價指數在這兩年半內大升近四成半,故得出白表家庭月入上限要調高至四萬元的結果。

然而,在現實環境下,只要支付三成首期,月入四萬元的家庭明顯有能力供約四百萬元樓價的私樓單位,可在私人市場圓置業夢。這些中上收入戶置業不易的問題在於能否儲夠首期,而這是否亦應要由政府來資助,此不無爭議。

其一,據統計處數據,去年有百分之七十六點五的本港家庭月入在四萬元或以下,故居屋入息限額上調至四萬元,無異將全港逾四分之三的家庭納入政府資助房屋範圍。本港的社會資源與公帑珍貴,應花在刀口上,以幫助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一群,資助房屋福利是否要擴至幾近人人有份,必須深思。

其二,港府根本無力應付如此劃界下的龐大居屋需求,以月入四萬元以下計,本港合資格而非公屋戶、又未置業的家庭達二十七萬戶,現時居屋計劃每年卻只提供約五千個單位,單這二十七萬家庭已需五十四年才可全部助上車,顯見政府沒有足夠資源,在合理時間內滿足因門檻放寬而暴增的需求。

港府欲以放寬居屋入息限額,讓更多市民可置業安居,尤其減低年輕人怨氣,此初衷非不可理解。惟從社會整體利益與港府承擔能力來衡量,四萬元的限額明顯十分寬鬆,勢引發更多後遺症。

港府資源有限 僧多粥少難應付

歸根究柢,本港樓市的根本問題是近年樓價升勢過急,脫離不少市民的負擔能力,港府若以大增居屋入息上限回應問題,則是治標不治本。港府應做的是設法理順樓市,一方面以短期措施遏抑樓價升勢,另一方面從中長期增加住宅與土地,讓樓價逐步走向符合市民負擔能力的合理水平,才是治本清源之道。

華擬南海搜外船 周邊國家關注 美先了解中方意圖

<轉載自2012年11月30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傳媒報道,海南省修訂地方法規,賦予公安機關在南海領海搜查外國船隻的權力,引起南海周邊國家關注。菲律賓率先對這項報道作出反應。菲律賓外交部發言人赫南德茲(Raul Hernandez)29日表示,如果報道屬實,將令菲律賓及國際社會關切,菲律賓不會承認任何國家損及主權及領土完整的行動。

上周才前往菲律賓在南海控制的9座島嶼視察、負責南海防務的西軍區司令沙班(Juancho Sabban)則表示,「(中國)不可以這樣,這已經違反國際通行原則」,中國此舉「太過分」了。

對於中國媒體報道,外國船隻進入「中國海域」,海南省公安將登船搜索,美國國務院29日回應稱,美方將會先了解中方意圖,然後才作評論。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努蘭(Victoria Nuland )29日在例行簡報中回應傳媒提問時表示,美方已看到相關報道,將就此事詢問中國政府,以了解中方意圖。由於目前僅止於媒體報道,美方暫時不作評論。

中國英文《中國日報》29日報道,根據明年1月1日生效的新規定,海南省公安將可登上並控制「非法進入」中國領海的外國船隻,勒令轉向或停航。


廣東漁政船在西沙巡航期間截查驅逐侵境外漁船。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國泰「外站互飛」惹憂慮 議員倡優先聘港人

<轉載自20121129日 明報 港聞版>
 
國泰航空明年1月起試行「外站空中服務員互調航班試驗計劃」,讓曼谷、新加坡及三藩市的駐外站空中服務員互飛服務航線。工會及立法會議員憂慮,國泰日後會擴展計劃至所有外站,影響本地空勤人員的航班組合及收入。

國泰目前共有7個外站,外站員工約900名,佔整體空勤人員10.4%。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昨回應立法會議員口頭質詢時表示,相信國泰措施是基於航空業需要,不涉將工作外判海外,有關計劃亦不影響本港員工的飛行安排及薪酬等。他又指出,《空運(航空服務牌照)規例》沒要求營運者優先聘請本港居民,而國泰提交數據顯示,過去10年外站員工比例平穩。但工黨議員李卓人質疑,曼谷外站員工薪酬較香港低,擔心計劃若擴大,長遠會影響本地員工,他要求在發牌時加入優先聘用本港員工的條款。

國泰:非節流 不影響本地員工

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指出,曼谷入職空姐時薪約為香港三分之一。工會總幹事曾國豐稱,國泰曾向員工表示若計劃成功,會擴展至全線7個外站,憂慮屆時國泰會聘請更多外站員工,變相減少本港員工服務航班。國泰發言人表示,外站除涉及薪酬開支,亦涉員工駐外住宿費等,故非節流措施,只是優化駐外站員工的生活方式,強調計劃不影響本地員工。但就日後會否擴展至更多外站及聘用更多駐外站員工,發言人稱將於試驗計劃完結後再檢討。

另外,國泰工會明天與資方開會,商討明年加薪方案。曾國豐表示,對加薪幅度不樂觀,但工會會力爭至少加薪5%;去年加幅為5%
 

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昨到立法會示威,抗議國泰下年試行讓駐外站空勤人員互飛服務航線的計劃,擔心影響本地員工生計。

A股要翻身 「治市」勝救市

<轉載自20121129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北京觀察 撰文: 林美芬>
內地股市在2000點心理關口激烈爭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前天收市終於跌破2000點關口,上證綜合指數當天收報1991點,創下近4年新低,昨續跌至1973點。
A5年蒸發6成 道指反升
上證綜合指數從200710月歷史最高的6124點,跌至昨日盤中低見1968點,5年間的跌幅達到67.86%,反觀國際金融危機漩渦中心的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在9月創出了歷史新高。
中美兩國的股市走勢圖,美國向上,中國向下,這說明了甚麼?跌跌不休的A股市場,是危機深重還是在合理回歸?
面對持續低迷的A股市場,過去幾個月,監管部門已經推出了一些維持股市穩定的措施:3次降低A股交易的相關收費標準;1027日,在創業板公司集體發布通告稱「暫不減持」;放慢新股首次發行上市(IPO),11月僅一家公司掛牌上市,IPO近乎暫停;11月宣布,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大規模擴容,試點總額度提升至2,700億元人民幣;財政部1116日宣布,股息紅利個人所得稅差別化徵收政策明年11日實施,持股期限超過1年的,股息紅利所得實際稅負將由目前的10%降至5%,以鼓勵長期投資。
然而,在眾多利好政策下,A股市場依然沒有起色,成交嚴重萎縮,近期滬市每天的成交額不足400億元人民幣,在幾年前牛市的時候成交動輒一、二千億元的盛況不可同日而語。
投資者寧願高價買樓也不願意進入股市,這在一定程度說明,股市制度和利益分配機制出了大問題。
短期救市補針 飲鴆止渴
這說明,股市制度和利益分配機制等出了大問題,股市需要長期治市而非短期的救市,短期的救市行為只會進一步扭曲市場,錯失了改革的時機。
暫緩IPO,是短期穩定股市之舉,是治標不治本,無異於飲鴆止渴,不僅救不了A股,還將危及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目前排隊申請等待審核IPO的企業就有808家。
要想讓股市健康發展,就必須找到病因,對症下藥治理。中國股市的主要癥結,是新股發行制度存在缺陷,投資收益率過低,監管不嚴沒法保障投資者利益等等。
問題癥結 未保投資者利益
新股發行制度缺陷,審核制度形成虛假供求,新股發行「三高」,喪失了公平,股市成為權貴套現合法致富的平台和途徑。郭樹清上任後不久,曾經在內部會議上「出其不意」反問發審委委員:「新股IPO不審批行不行?」但是,他的改革還是不敢觸動這個核心問題。
以創業板為例,創業板企業IPO出現了嚴重「三高」(高發行價,高市盈率發行和高募資規模)355家企業總共募集資金達到2,000億元,發行市盈率高達72倍,製造了幾百個億萬富翁;而廣大投資者卻年復一年,虧損累累,損失慘重。
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去年1029日上任後,大刀闊斧推出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市場長遠健康發展的改革,其中包括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打擊內幕交易,提高回報等。
當前A股市場不是救市的問題,而是治理市場癥結問題。短暫的救市,可能股市大漲,但是,它將使制度性改革再次被擱置,再次失敗,讓大小非股東,既得利益者高價套現,散戶又可能再次被套進去。
內地股市圈錢無度,是權貴資本結合的市場,不是小投資者玩的市場。套用民間俗語說:「玩不起,但還是躲得起」,所以投資者寧願高價買樓炒樓也不願買股炒股。
如果上市公司不提高派息分紅,沒法為投資者提供穩定而可持續的回報,作為「保命錢」的社保、養老金等長期資金,肯定不敢貿然入市。只有治市成功,有長期穩定可觀的回報,長期資金特別是保命錢養老基金才敢入市。
中國內地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金融發展滯後,內地要成為經濟強國,就必須把資本市場做強做大,利用國內外資金來以支持本國經濟長遠發展,資本市場開始有序開放,中國要成為金融大國,就必須下決心治理市場,為未來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作準備。
如果因為股市下跌而救市,把此前的改革治理都擱置,那麼這個市場的問題只會愈來愈大,積重難返,以後要解決就更難了。
目前內地股市存在的問題複雜,單一措施沒法救市。股市制度壞了,就必須進行大刀闊斧改革,釜底抽薪進行改革,而不是小改良,否則,股市會更加扭曲,所有的維穩或救巿措施,只能是短期治標不能治本。

「尼特族」席捲全球 打救要趁早

<轉載自20121129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港是港非 撰文: 沈帥青>
年輕人不止面對長期低薪、無力上流,也有不少陷於不在學也不在職的「雙失」困局。外國政府紛紛出手打救這批年輕人,有本港議員便動議港府要制定全面青年政策,要扶助失落的一代走出陰霾,港府就要對症下藥。
立法會議員陳克勤昨提出動議,促請政府制定全面的青年政策,包括學業、就業、住屋、創業等多方面,當中針對就業便提出在中學階段推動展開「生涯規劃」,為未來職業發展早作準備,以及強化現時的展翅青見計劃等。
現時年輕人面對的問題複雜,除長期薪酬偏低、無法向上流動的「青貧族」外,尚有找不到工作、甚至失去工作意願的雙失青年,在外國被稱為「尼特族」(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近日網上流傳一篇「雙失4年,今天我哭了」帖子,傾訴自己踏入雙失第4年,4年前對前途充滿期望,先後投身快餐店、超市、便利店、保安等行業,但一再失去工作後已對未來死心,終日在家打機:「今日我已經放棄搵工,無晒現實朋友,無晒希望。」
根據統計處今年810月的數字,本港1519歲的青年中,有15.3%人既不在學也不在職,與去年相若,2024歲則有10.3%,較去年高1.6個百分點,兩個組群合計有3.67萬人,遠高於失業率3.5%
青年剛踏出社會卻在就業上屢屢碰壁,固然有不同原因,包括學歷、技能又或個人態度有關,但無論如何,一旦陷入失業漩渦,便很易造成惡性循環,時間愈長,愈難獲聘,心態上亦會變懶散甚至放棄,失去走出谷底的動力。
「尼特族」現象在全球各地均已成為社會嚴重問題,人數亦愈來愈多,外國政府近年紛紛出手「拯救」。
澳洲出招 求職在學二選一
澳洲在2010推出「Earn or Learn」計劃,嚴格要求所有1524歲的澳洲年輕人必須在學或者就業,不得閒賦在家,否則不得申請青年津貼或失業津貼等福利。
根據該計劃,青年於17歲前必須在學,或參加一周25小時的就業培訓課程,17歲後若然不在學,就須參加有政府資助的培訓課程,強制令到青年不得遊手好閒。
在英國,近日有報道指英政府有意效法澳洲,向1821歲青年推類似計劃,以減少年輕人甫畢業便申請社會福利,現時英國1624歲青年中,有96.8萬人是尼特族,即是每6個人中就有1個!今年英政府投放1.26億英鎊,若有機構舉辦計劃助尼特族返回職場或在學並持續半年,便可按人頭領取2,200英鎊資助。
外國不止政府出手,企業也加入,例如世界品牌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今年提出新計劃,1830歲的尼特族向該公司遞交可積極幫助社群的構思,便有機會獲資助5,000歐元將構想付諸實行。
宜仿效英國 按季公布數據
本港不是沒有協助青年進修就業的計劃,例如毅進計劃和展翅青見計劃等,但前者被指認受性較低,後者的成效亦被詬病,早前審計署報告便指每名學員得到的個案管理服務時數遠低於標準,參與工作實習及在職培訓的比率亦只有32%45%等,有必要作出改善。
英國政府對尼特族問題相當重視,按季公布數據,例如人數、性別比例及分布區域等,不時提出新方案,做法亦值得本港參考。
本港年輕人的失業問題存在多年,年輕人失去鬥志、缺乏上流機會,怨氣增加,甚至淪為游手好閒,長年窩在家「啃老」,又或攤開雙手靠社會福利,都是社會未來的一大負擔,港府須盡早制定全面及有效的青年政策,扶助失落的一代找尋出路。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日:中國海監釣島首驅日船 華海監船巡島計劃有變

<轉載自20121128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多維新聞報道:日本海上保安廳1127日稱,兩艘中國海監船當天上午再次駛入釣魚島海域,並驅趕日本船。這是日方在做此類通報時首次提到中國執法船驅逐日船。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第11管區海上保安總部稱,當地時間27日上午8時至825分,中國「海監26」和「海監50」先後駛入釣魚島附近的毗連區。這是中國公務船自23日以來首次駛入該毗連區;兩艘中國海監船駛入釣魚島附近毗連區後驅趕日本船。

1020日至1123日,中國公務船連續35天在釣魚島附近海域巡航;25日,日本海上保安廳確認,中國公務船已經連續兩天未在釣魚島周邊海域出現。

中國外交部26日回應,中國海監船一直保持對中國釣魚島海域的維權巡航;27日,中國兩艘海監船再次駛近釣魚島,並驅逐日船。

中國海監船間隔3天未巡航釣魚島,官方對此依舊描述為「保持巡航」;當3天後中國海監船再度出現在釣魚島海域時,即做出首次驅逐日船的舉動。這透露出中國派公務船巡航釣魚島的方式出現大變:此前海監船赴釣島是為宣示主權而巡航,往往同日方公務船互相警告一番便離開;此番出海已經變得更為務實,即為驅離進入中國(釣魚島)海域的日船而巡航,為執法而巡航取代了之前的為巡航而巡航。

上月曾傳驅日艦 日方否認

10
月底,一張中日公務船幾乎碰撞的照片在中國網絡瘋傳,中國媒體據此以「海監船驅逐日艦」為題進行報道,日方否認這一說法,稱「海上保安廳巡視船遭到驅逐的事實不存在」;海上保安廳巡視船「一直在靠近釣魚島的內側與中國海監船並排航行,防止中國海監船進一步靠近釣魚島」。

11
27日,中國海南省通過立法禁止外國船舶及其人員非法進入海南海域,並首次明確提出包括檢查、扣押、驅逐等實際懲治舉措。稍早前,中國官方通過公布新版護照的形式明確納入包括南海諸島在內的爭議地區,引起包括越南、菲律賓等國在內的激烈反彈。中國在維護領土領海主權方面的措施正在花樣翻新,手段不斷變強。

日大使臨別:中國勿傲慢 丹羽指經濟不足處 需向日學習

<轉載自20121128日 明報 中國版>
 
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前晚在卸任記者會上表示,有關中國經濟不需要日本幫助的觀點「非常傲慢」,中國有很多地方應該向日本學習。丹羽又用「從尖閣列島(釣魚島)問題開始,到尖閣列島問題結束」來總結自己兩年4個月的大使生涯,他今天將離任,返回日本。
 
對於「日本企業對中國不重要」的說法,丹羽回應道,這樣的觀點「非常傲慢」。他說,日本也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過類似的「不需要美國」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經驗來看,世界就是需要各個國家相互幫助,「就算中國沒有出口,要滿足國內的需求也是非常困難的」。他說,在經濟上,中國也有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勞動者教育、經濟「軟件」方面的不足,還有需要向日本學習的地方,「能夠讓工廠有效地運轉並不是經濟的全部」。
 
稱日中關係無法分手
 
他用夫妻關係來形容中日關係,「夫妻吵架還可以分手,但日中兩國無法分手,而且這種關係比人的壽命要長很多。儘管我們的立場有不能妥協的地方,但需要雙方面對這些問題積極思考,看能做些什麼」。
 
總結自己過去兩年多的工作時,丹羽表示,他的大使生涯「從尖閣列島(釣魚島)開始,到尖閣列島問題結束」。他重申,在釣魚島問題上,日本的原則性立場不會退讓寸步。他又說,發生不測事態對誰都沒有益處,重要的是日中兩國應從大局出發自我克制,並採取負責的應對措施。
 
媒體稱丹羽是「運氣最糟的中國大使」,他20107月上任後不久,就遇上中日撞船事件,雙邊關係迅速惡化,今年又碰上了釣魚島「國有化」的爭議。日本政府原計劃在9月就提前更換丹羽大使,但因新任命的駐華大使西宮伸一突然病故,丹羽被迫堅持到今日卸任,新大使木寺昌人將於下月到任。丹羽表示,回國以後,要以個人的立場繼續為日中兩國關係發展做出貢獻。
 
日民間團體秘密訪京

另外,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米倉弘昌,近日秘訪北京,與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唐家璇、中國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李小林、外交部常務副部長張志軍和副部長傅瑩等人分別會談。日本新聞網稱,這顯示日本民間要求全面修復日中兩國關係的呼聲正在轉變為實際的行動。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是日本大型跨國企業和上市公司組成的日本最主要的經濟團體,有「經濟內閣」之稱。

海監船「消失6天」再巡釣島

<轉載自20121128日 明報 中國版>
 
日本海上保安廳周日(25日)稱,中國公務船已離開釣魚島周邊海域2天。外交部發言人洪磊26日回應稱,中國海監船一直保持對釣魚島海域的維權巡航。相隔4天後,日方昨日確認,再有中國海監船進入釣魚島附近海域。

共同社報道,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昨日確認,上午有中國海監船「海監26」和「海監50」駛入釣魚島海域,這是自23日以來日方首次確認有中國公務船駛入該區。日方巡邏船警告中方船隻勿駛入日本領海,但「海監50」船身側面的電光板打出中文字樣,稱日方船隻駛入中國管轄海域,已違反中國法律,應立即離開。
 
日本第11管區海上保安總部(那霸)25日曾透露,自從23日傍晚4艘中國海監船駛離該海域後,中方公務船已連續兩天未在釣魚島周邊海域出現。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26日的記者會上回應稱,中方海監船「一直保持」對釣魚島海域的巡航。

台學者:釣島衝突促兩岸合作

<轉載自20121128日 明報 中國版>
 
中共十八大後,大陸和台灣學者昨日在港首度就兩岸未來關係進行討論,有台灣學者認為,目前大陸與日本、菲律賓等國在東海和南海的衝突,會對兩岸合作提供空間,以啟動兩岸準政治性的議題。
 
習近平屬知台派
 
台灣大學政治系榮譽教授張徵麟在香江論壇上表示,大陸希望改變目前兩岸的現狀,從目前的兩岸和平發展,到未來兩岸和平統一。但是台灣方面則以拖避變。她認為習近平是知台派,了解台灣,未來對台有何積極措施將拭目以待。

而大陸在兩岸形勢緩和後,已甚少提出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台灣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郭正亮表示,中共有別的方式來對台促談,以武力解決並不現實,因中共要爭取台灣人民認同,要有更好的和平統一氣氛。他又稱,由於東海和南海的爭端,日本、菲律賓和越南都和大陸發生衝突,大陸很想和台灣合作,兩岸還是有合作的空間,以周邊問題來啟動兩岸這種準政治性議題。

中美換班落實 地緣抗爭續升溫

<轉載自20121128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最近中美兩國都適逢更換最高領導層,現時已大致上塵埃落定,各有領導新班子,奧巴馬得以連任總統,而以習近平為首的第五代中共領導亦已正式登場。
美國對華政策 誰執政影響小
雖然兩國的財經及外交新班子還待確定,一些重要人物(如溫家寶及希拉莉等)均要退場,但料不會影響兩國主要國策的方向及執行。因此中美關係發展可保連續性,從而減少了不明朗因素,和消除了新人上台(特別是美國有新總統)所需的磨合期。
然而這個連續性有何影響是好是壞,則要視乎當前中美關係的具體狀況而定︰好的不妨連續,壞的卻最好改變而非連續。自去年起中美關係便進入了新階段,中方主觀地希望中美間可建立新型的大國關係,而客觀上兩國確出現了新型關係,但這料非中方所想要的。
去年美國開始全面落實「重返亞洲」策略,中美間的遏制與反遏制抗爭已無可避免升溫,今年來問題更多,摩擦更烈已是眾所周知,毋庸再加陳述。因此所謂連續性,主要是指這種抗爭升溫必會繼續,在這上面應無甚麼不明朗性,但由此引來的大國碰撞風險上升,則為中美關係前景、東亞以至全球的地緣政治格局,都帶來了與日俱增的不明朗性。
自點火頭 美忙奔走東亞中東
事實上中美關係的連續性已很清楚,就在奧巴馬勝選未久,及中共十八大剛剛開完,奧巴馬便趁東盟峰會來到亞洲開展新一輪外交攻勢,包括走訪柬、緬、泰幾國,於幕後拉攏菲律賓破壞中國與東盟商談南海問題的框架,和推動東盟達致航行自由等協議,都是或直接或間接地針對中國的舉動。
有一種意見認為沒有連續性或對中國更好,意即羅姆尼當選中美關係情況或有變化。雖然羅姆尼在國際事務上比奧巴馬鷹派得多,其智庫中更不少是布殊時代的新帝國主義及單極主義保守鷹派人士,但羅比奧更多關心中東及俄國問題,故未必會如奧般花這麼多精力在亞洲及中國事務上。何況共和黨較易受跨國企業影響,而這些企業與中國間利益關係密切,故會制約美國政府以免採取過激對華政策。這些說法不無道理,但基本上無論哪一黨哪一位候選人上台,對華政策的基調都會相同,只是操作風格及輕重先後的目標選擇或有點技術性差異。奧巴馬同樣受到現實因素制約,包括中東及俄國問題和跨國企業的利益等,到頭來羅奧誰來執政,差別未必會很大。
以中東事務為例,最近以巴衝突便令希拉莉要緊急從亞洲飛往調停,清楚地警示美國,中東事務是不能放下的,更不能對此關鍵地區稍有忽略。不少評論已指出,今後美國的注意力,將要受到來自東亞及中東兩大地區需求的競爭。但問題卻是美國自己惹來的。雖然一方面自伊拉克及阿富汗撤軍,另方面卻燃點新火頭,加強了對伊朗及敘利亞的制裁及煽動其內亂。這樣最終只會自惹麻煩,利比亞的教訓顯然未被汲取。目前不單利比亞國內動亂仍未完全平息,甚或難以平息,內戰後大批持有先進武器的回教極端分子,離開利比亞到非洲各地活動並搶佔地盤,而當地政府亦無法應付。如馬里北部已被佔據宣布獨立,尼日利亞北部亦趨動盪,若處理不好會導致南北分裂,肯尼亞的蒙巴薩港(Mombasa)地區和坦桑尼亞的桑給巴島(Zanzibar),亦有回教極端分子助推分離運動。西方又正計劃要對馬里北部叛軍採取軍事行動,問題看來將不完不了。
美未走出困境 華有力反遏制
美國除會受到中東及其他地區的問題分散注意力外,遏制中國的能力也將因國內問題而受影響。美國的經濟及財政困境遠未完結,還可能進一步惡化,社會及政治則更趨兩極分化,對稅收、福利及宏調等系列政策領域均將爭拗不休。因此中國完全有能力及有條件成功進行反遏制抗爭,但必須在三方面加緊努力︰(一)把自己的事情搞好,要通過政經改革改善官民矛盾和加速經濟發展,以便盡快提升實力;(二)在國際上繼續推行促進和平與發展的外交路綫,強化各種渠道的經貿交往;(三)在軍事上加快現代化步伐。今日中國的經貿及科技基礎畢竟已增強甚多,只要繼續發展將可在中美抗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強積金的改革建議

<轉載自20121128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 蘇偉文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現時強積金已實施了「半自由行」制度,即僱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而轉換受託人,在回應市民訴求上是踏出了一步。當然,市民對強積金不滿由來已久,一來由於是強制性質,所以市民要每月多花供款,心裏不舒服是意料中事,二來強積金回報表現並不見得吸引,加上強積金收費問題,更是強積金令人詬病的主因。積金局也不是不知道問題所在,所以也委託了顧問公司就強積金運作作出建議,在本星期初積金局也發表了《香港強制性公積金制度行政成本研究報告》,當中有一些建議值得我們細看。
 
積金局同時提出強積金四大改革方向,當中包括了:(一)設定強積金內基金的收費上限;(二)立法規定受託人提供收費低的基金選擇;(三)設立簡單的基本基金;和(四)並引入非牟利的「公共信託人」作為經營者。根據積金局的說法,這些建議有助令強積金的收費降低,從而令市民的強積金回報上升。
 
筆者以為,這四個方向的本意是好的,但在具體上不無斟酌。首先,要設定強積金的收費上限,在口號式的論述中自然是對的,可是如何設定上限、什麼是上限、可否設定上限等等,卻是一連串的大問號。因為上限的意思是收費要有封頂,然而基金種類眾多,不同的基金由於性質不同,其收費也有很大差異,要一刀切的實行劃一收費上限有實際的困難。假如將基金分類,以不同分類來作收費上限指標,也容易令受託人用基金的分類定義,藉以迴避收費的上限。這是一個不好處理的任務,當中必定涉及大量的爭議,若果收費上限定得太高,也失去保障市民的意義,若是收費上限定得太低,業界也不無反響。
 
其次,用立法的方式來規定受託人提供收費較低的基金,表面上可以增加選擇,但目標只是針對強積金的收費,而不是強積金的質素。打個比喻,筆者任教的院校飯堂規定營運商要有特價飯供應,目的是保障同學用餐的費用,實踐下來由於特價飯要「因貨就價」,質素自然是比不上其他選擇,同學們也對此不滿。若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因規定而提供收費較低的基金將會是另一種「特價飯」,即市民表面上是得到收費低廉的積金選擇,但質素上很可能要有妥協。
 
一大堆問題涉及更深層理念
 
第三,設立簡單基本基金的建議其實是最可取,當然如何界定基本基金是有很大的技術困難。坊間不少評論都說,若果可以引入盈富基金作選擇,相信不少市民都會支持,而且盈富基金必定符合基本基金的定義。可是這個提供盈富基金的建議,在執行上會有難度,要受託人提供盈富基金作選項,當中會有很多法規、商業和操作上的考慮,但假如這些困難可以克服,這個方向相信會很受歡迎。
 
最後,對公共受託人的建議,其實是有走向中央強積金的味道,在目前市民普遍不滿意強積金收費和表現的情况下,公共受託人的概念自然很吸引,可是公共受託人會令市民對強積金的回報和收費有期望,也容易令強積金制度由供款模式,轉變成全民福利的方向,這是要小心在意的。至於如何找尋公共受託人,這個更不好說,是否積金局的角色會因而改動,到時又會是一番爭議。

強積金制度實行了12年,除了上述由積金局提出來的改革方向外,也有一些理念上的方向要檢討,例如強積金因要照顧港人退休需要,所以在積金選擇上並不容許一些高風險的基金,但是否隨着半自由行的推出,讓僱員自選部分可以有更具彈性的安排,去配合不同人士的風險取態?至於若果基金回報理想,市民又是否計較其收費?抑或我們是認定了強積金的回報是這樣的了,所以要從減費入手?這一大堆的問題,其實涉及的是更深層的理念,所以筆者認為,積金局是明白了部分問題所在,在報告中也回應了一些訴求,但和真正做到解決問題,卻仍有相當多的工夫。

標準工時睇真啲 有辣有不辣

<轉載自20121128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港是港非 撰文:沈帥青>

政府日前發表標準工時研究報告,打工仔不想工時長,對標準工時立法有期望可以理解,但綜觀外國經驗,有辣有唔辣,未必人人受惠可減工時,僱主也有招數拆解。本港研立法前要看清楚,以免得不償失。
勞工處公布長逾300頁的研究報告,詳列12個不同地方的標準工時制度,衡量立法的利弊。本港大部分打工仔固然寄望標準工時立法可改善工作生活平衡,資方則對此有顧慮,勞顧會資方代表劉展灝便指,擔心標準工時立法會削弱香港競爭力。
事實上,報告提到標準工時對經濟的影響評估,可大又可小。若然涵蓋所有僱員、標準工時每周40小時及超時時薪為原有的1.5倍,全港每年額外最高薪酬開支可達552億元;但若不涵蓋較高技術僱員、標準工時每周48小時及超時時薪等同原有時薪,則額外開支可減至11億元,變化甚大!
多少人可受惠 視豁免範圍
不止關乎額外薪酬,全球多個設標準工時的國家,其制度細節亦有很大差異,究竟標準工時立法後可否符合本港打工仔的預期,例如毋須再加班?或會否有超時補水而令薪金上升?僱主又會否也可「走位」以省回成本?則是本港研究立法前必須認清的真象︰
推標準工時的地區各有列明不同的豁免範圍,如某行業或較高職級的人士,新加坡豁免了海員、家傭等工作,以及月薪高於2.7萬港元的勞動工人或月薪高於1.2萬的僱員,標準工時只有低薪者受惠,澳洲則豁免年薪逾93.7萬港元的員工。
部分地方更會豁免小型公司如韓國少於5名員工的企業,員工的工作時數便不受標準工時影響,故此有多少人受惠,全看各地政府如何定界綫。
仍存在OT 未必可準時收工
訂立標準工時,是否就不用OT?根據外國經驗,設下標準工時的地區,也容許僱主要求員工OT,惟須支付超時工作薪酬,部分地方會訂明超時工作時數上限,限制OT時數。
所以設標準工時不等如工時減少,報告指出,在韓國、日本等地有工時下降趨勢,但細心看,便會發現整體工時下降是由於兼職人數增加,而不是常規僱員的工時減少!
例如日本在94年修訂法例,把標準工時從每周44小時縮減至40小時,但數據顯示,由932010年間常規僱員的工時大致相同,仍然逾2,000小時;在韓國,員工無薪超時工作情況普遍,更往往被視作自願留下工作,而非僱主要求,工時紀錄制度不完備,便更難追討補水薪酬。
僱主多聘兼職 省超時補水
即使要加班,但若然可享超時補水,相信也有不少僱員樂見,不過從外地經驗看,僱主也懂「走位」省回這筆開支,例如日本訂明,主管和經理級僱員不受標準工時影響,結果日本出現怪現象︰愈來愈多掛名「經理」!他們實際工作不變,但因「升職」而落入豁免範圍,失去超時補水,日本政府最終以行政手段制止。
日本、韓國、澳洲以及英國,推標準工時後都有兼職人數上升現象,僱主轉為增聘兼職,人手便可免受標準工時限制,日本兼職員工比例從93年的11.9%,增至前年的16.6%
全港去年實施最低工資,本地兩大連鎖快餐店大家樂和大快活,已表明以增聘兼職應對,其中大家樂的兼職員工比例,更由過往30%增至50%。若實施標準工時,會否有更多企業以此應對?
標準工時立法影響全港僱員,遠較主要針對基層員工的最低工資複雜,「遊戲規則」變化大,對受惠人數、工時變化、薪酬開支等也隨之不同,本港就此研究立法,須詳細討論如何定界綫,既不會大幅拉低本港競爭力,又要改善工時,要令僱主僱員「皆大歡喜」,有一定難度。


標準工時Q&A

設公營強積金 全民退保藍本

<轉載自20121128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強積金半自由行 撰文: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

積金局剛發表有關減低強積金收費以及設立公營受託人的顧問研究報告,現時的批評主要是強積金收費高而回報低,而且剛實行的僱員自選計劃的轉換時間太長。
應有低收費合理回報選擇
歸根究柢,問題的癥結是回報與收費,因為轉不轉換都是關於這兩個問題。
競爭是減低收費的最好手段。現時強積金的收費繁複,不只是管理費那麼簡單,比較起來不太容易。雖然積金局有一個持續成本列表,它顯示的是假設年回報是5%時,投資了一年、三年及五年的各種收費情況,相信很多人也沒有花時間作比較及分析。
若要設立公營受託人形式的強積金,有人認為金管局參與其中最為理想,我認為這不是最好的設計。因為金管局的職能是監管銀行,維持港元穩定,保持香港的金融基建及為外滙基金投資。由於強積金的目的是為市民的退休計劃儲蓄,投資手法與捍衞港元,為外滙基金投資不同。一個是機構投資,一個是個人投資,加上若金管局投資表現未如理想,又會帶來另一些政治問題。
另一個可以考慮的做法,是另設一個機構為市民的強積金投資,可以是叫強積金投資管理局。由於設立另一機構有相當的固定成本,最理想的做法是改變積金局的職能,積金局的職能現時是監管強積金受託人,產品及中介人,要加入新的職能不是困難的事,相信最難的是通過立法會。
當有了新的職能,便聘請相關的人士為市民的強積金投資,可以公開招聘市場人士或來自金管局的投資專家擔任有關職位。市民可以選擇私營的強積金受託人,也可以選擇這個公營的強積金。這不是與私營強積金受託人全面競爭,它可以提供債券基金、股票基金,以及儲蓄計劃,讓市民多一個收費低而回報合理的選擇。
津校公積金 政府參與範例
有公營背景的強積金不一定保證投資沒有風險或虧損。政府有局部參與市民的退休計劃不是全無例子。津貼學校的公積金是一個例子。至2011831日,津貼學校公積金有資產508.9億,有關供款人有36,470人,平均每人的資產約140萬。它的供款是僱員月薪的5%,僱主(政府)的供款由5%15%不等,視乎年資。而最吸引的地方是津貼學校的公積金有保證每年5%的回報。當某年的投資回報高於5%,那年派發予僱員的股息可以是5%,其餘的放入儲備,當某年的投資回報低於5%,便會由儲備拿出累積回報令派息維持5%
這個津貼學校公積金的資產是強積金的資產的七分之一左右(至今年9月強積金有總資產4,124.8億元,至去年9月為3,369億元)。用投資上的平均複息回報率計算,平均的回報為6.55%,比起強積金的4.06%為佳。如果大家都是由2001年開始投資,同樣是每月供款1,000元(假設),10年後津貼學校的公積金比起強積金多了近2萬元。
為投資限制鬆綁 加快轉移
表面上強積金的表現不太理想,原因是強積金的投資太多限制,不太進取及缺乏競爭所致。若某一位投資經理的表現長期不佳,津貼學校公積金投資小組委員會大可以減少放在那經理的投資,甚至是辭退他。現時它有10位投資經理,是一項比賽,可以看出哪些擁有真功夫。
此外,政府可以加快市民轉換強積金受託人的時間,現時市場上有表現不佳的受託人藉詞資料不全,而故意拖慢市民把僱員那部分供款轉往另一受託人的時間。當有一個電子化平台後,僱員便可以如使用港交所的中央結算系統般,轉換受託人的時間大大減少,全自由行實施在望。當有了更好的競爭環境,收費可望下調。
與此同時,為積金局加入投資管理的功能,讓市民多一個選擇,甚至在將來考慮為市民來一個保證回報,多賺了的放入儲備,少賺了的由儲備撥來,像津貼學校公積金般,這可以是全民退休保障的一個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