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謝長廷「登陸」拓展關係 民進黨大陸政策勢調整

<轉載自20121014日 明報 社評>
 
台灣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剛完成跨海之旅回到台灣,在這次海峽兩岸矚目的訪問中,謝長廷雖然以台灣維新基金會董事長身分出行,然而關注焦點仍然是謝的另一個身分——民進黨前主席,也就是這個身分,才令到謝長廷訪問北京期間得以先後與國務委員戴秉國、國台辦主任王毅,以及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會面。台灣與大陸民間如今來往頻繁,一個民間組織董事長訪大陸,斷難接連會晤戴秉國等三人,然而就是因為謝長廷身分特殊,北京才以高規格的會見來突顯對其訪問的重視。

謝與陳水扁同輩 將觸發民進黨深思

謝長廷是民進黨內與陳水扁並列的資深成員,1979年底,台灣美麗島雜誌社組織遊行爭取民主自由,其間發生衝突,最後國民黨政府以武力鎮壓收場,拘捕大批黨外人士,被認為是「二二八」事件後最嚴重的官民衝突。當時,黨外人士組織了一個15人律師團為被捕人士辯護,其中包括陳水扁及謝長廷,民進黨現主席蘇貞昌也在其中。謝長廷其後參加競選,先後擔任立法委員及高雄巿長;2005年更是陳水扁政府的行政院長;2008年參選總統,以220萬票之差負於馬英九。擁有這一政治歷練及背景,謝長廷這次去大陸,大陸方面重視是理所當然。這裏所說的「理所當然」,並非北京因着謝長廷可能再度參選,而是謝作為民進黨資深成員,這次大陸之行可能觸發民進黨內部深思大陸政策。

民進黨「去中國化」的政治訴求曾經沸沸揚揚,一度成為民進黨在選舉必勝的政治資本,其後更由此伸延出族群操弄,成為台灣藍綠分界的背景。不過,去中國化的過程,隨着2008年馬英九上台慢慢消褪,這固然與國民黨立場有直接關係,民進黨內部也因謝長廷2008年敗選,以及今年初蔡英文再敗而出現微妙變化。事實上,當台獨傾向明顯、被認為與李登輝關係密切的蔡英文敗選後,民進黨的大陸政策開始成為討論議題﹕是繼續以前的與大陸關係完全切割及對立的道路,抑或是重新思考與大陸關係的新方向,成為民進黨在考慮未來甚至4年後總統大選的課題。今年總統大選前一再強調「台灣共識」的蔡英文,選舉落敗後表示民進黨目前必須好好反省兩岸政策,並認為兩岸問題會持續成為台灣內部對立分化的來源。因此,謝長廷這次大陸之行更加顯得重要。

台灣今天與大陸關係密切,這是10年前意想不到的,航班直航,兩岸之間有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大陸遊客到訪頻密,去年底,時任行政院陸委會主任賴幸媛表示,從20088月開始大陸遊客訪台到去年11月,大陸訪客292萬人次,為台灣帶來逾1500億元新台幣的經濟收益。這些是組團成行的人數,去年夏季大陸遊客自由行開始,現最多每天3600多人訪台。這些數字成為了有力的證據,兩岸關係緩和,對台灣的利遠多於弊。民進黨當然看到這些發展,雖然目前距離4年後大選遠了一點,但據以此發展,4年後的兩岸關係,應遠超如今的深度及廣度,到時是蘇貞昌出選、抑或是其他民進黨成員,兩岸關係如何處理,今天開始構想不算太早。畢竟民進黨必須面對現實,在一己主張及民眾的期許中找出平衡,否則極可能眛於時勢而成為落敗的一方。

北京接觸民進黨 長遠對台不可缺

對大陸來說,與謝長廷接觸完全有必要,先不說統戰民進黨,4年後總統選舉,到時馬英九兩期任滿,國民黨必須另派人參選,結果可能是國民黨再度勝出,但也可能實現第三度政黨輪換,民進黨重新上台執政,倘大陸到時才重新接觸民進黨,多年的良好兩岸關係說不定毁於一旦。從長遠的兩岸關係而言,大陸的想法是希望實現一個超黨派的兩岸關係,盼望這種關係成為台灣政治裏的一根樑柱。

因此,戴秉國等這次與謝長廷的第一次接觸,便顯得具有相當意義,說明大陸方面願意與民進黨成員交流,儘管在「一個中國」上寸步不讓,而這次會晤亦是禮節性拜會,現實上不可能談到這些深層次問題,而謝長廷亦不會讓「一個中國」敏感問題騎劫他的「開展之旅」。不過,有接觸始終勝於零接觸,謝長廷回到台灣之後,表示此行收穫比預期多,感覺是台灣不可能因與大陸交流接觸而滅亡,如果台灣停止進步,經濟崩潰,才會滅亡。這番話必對島內以至民進黨內部引發衝擊,發酵過後,可望於4年後大選得知成果。

海峽兩岸分隔60年,台灣發展成為兼具民主及自由的寶島,大陸在改革開放後經濟騰飛但民主自由停滯不前,兩地在根本的意識形態上南轅北轍,卻不是完全沒有共同點,比如經濟發展、人民往來以及各樣交流。從面積來說,大陸是大而台灣是小,但台灣畢竟有其積一甲子而成的自我體系及價值,北京切忌操之過急,以大吃小,說到底台灣不同於港澳,有其完整政府體制包括軍事力量,硬來胡來,只會糟蹋得之不易的兩岸60年來最好關係。對待台灣,中共必須有耐性,毋須急於求成,順其自然,於民進黨而言,謝長廷此行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良性互動不可能一蹴即就,但一句惡言卻可把多年積纍而成的善意推翻得一個不留,兩岸慎之戒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