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6月18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歐陽五>
「中國無改革」——這是內地目下坊間流傳的一句話。
「中國無改革」——這是內地目下坊間流傳的一句話。
這句話當然有失偏頗,因為正是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使飽受「文革」創痛的中國鳳凰湼槃。即使是今天,中國的改革亦未止步,堅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始終是中南海不斷宣示的政治方向。只是近年來老百姓「有感」的改革頗少,致使百姓對改革「無感」而已。
當然,如果說中國的改革難度愈來愈大則是不錯的。以李克強的解讀:改革要面對時下中國的「利益固化集團」,動他們則「牽一髮而動全身」,誠所謂「改革進入深水區」。與此同時,「中國進入社會矛盾突顯期」,堅尼系數達到危險線,百姓對未能同步分享國家經濟發展成果嘖有煩言。在此背景下,那些「小步改革」就變得極為重要,尤其是涉及百姓生活的改革就須慎之又慎,至少這類改革要讓百姓受益(不管受益程度大小),而不是使其利益受損。
而本月北京的「計程車改革」就是「小步改革」的典型負面例子。按照官方的說法,改革是為了解決市民乘車難,而選擇的改革路線是上調計程車價格。但改革後,一方面市民的乘車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計程車司機不再拿到原由政府給予的燃油費補貼,至此,改革的獲利者不言而喻。
內地改革「進入深水區」
中國近年「小步改革」中涉及民生者不少,如「燃氣改革」、「水費改革」、「電費改革」,直至本月京城推出的「計程車改革」,這些改革無論過程抑或結果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變相提價,民主包裝,結果先知,百姓受損」。它們的程式如出一轍,都是首先政府有了提價想法,然後透過官方媒體試水民間反應,接下來是聽證會,看似借鑑西方民主,亦為提價賦予「民意基礎」與「合法性」,然而結果卻一定都在官方預案之內,最後提價順利完成。
對此,內地百姓嘲之為「逢聽(聽證會)必漲」,有官員還振振有詞地反駁說是「逢漲必聽」。其實本質並無區別,核心都是一個「漲」字。縱觀內地一些年來類似的各種聽證會,概莫能外,其初衷與結果都是漲價。
其實政府解決問題不僅有漲價一途,即以「計程車改革」而言,拿掉中間環節——計程車公司,是不需要很高智商的人都想得到的辦法。關鍵是政府不能被企業綁架,更不能成為企業的利益共同體。據說內地一些省市政府已在考慮取消計程車公司,讓計程車司機直接納入政府統一機構管理,以降低管理成本,在不提價的同時提高計程車司機工作動力,改善交通狀况。
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援。如今,內地改革「進入深水區」,來自利益集團的阻力非常大,在此情况下,百姓的支援更是改革深入的關鍵。然而,若一些地方政府不察,在一些事關民生的改革措施上一再讓百姓利益受損,百姓對改革將不僅僅是「無感」,而可能變成「反感」,這將給中國的改革前景帶來巨大危險,也會給習李新一屆中央造成很大麻煩,實不可不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