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中澳合縱控亞洲 抗美圍牆

<轉載自2013514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國際棋盤 撰文: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美國重返亞洲之舉令人普遍認為其區內盟友,如日本、澳洲、印度等「小兄弟」,均會加強與美國的協同行動,唯美國馬首是瞻。
然而,自奧巴馬連任後,除了日本安倍政府在修憲及歷史認識問題上,屢次為美國製造麻煩之外,澳洲亦開始出現陽奉陰違的傾向。
澳尋自主 對美陽奉陰違
自去年起,澳洲政府一連發表了三份重要國家文件,包括去年十月發布的《澳洲在亞洲世紀白皮書》(Australia in the Asian Century White Paper)、今年一月的《國家安全戰略》,以及本月三日的《國防白皮書》,令我們意識到澳洲已急不及待踏上其獨立自主的道路。
在國防白皮書的開首,吉拉德政府不諱言澳洲必須力求塑造一個有利於其未來安全及繁榮的國際環境,以針對其全球利益以及關乎區內安全的切身利益——第一句話便道出一個中型國家普遍缺乏條件達成的目標——主動塑造國際環境。其積極由中型國家轉型至地區大國的意圖,實已呼之欲出。
此外,白皮書亦明言,澳洲的長遠利益在於地區穩定。原則上,澳洲會全力制止區內發生任何衝突或戰爭,因這將損害到有利其繁榮及崛起的國際環境。換言之,根據這原則,現階段表面上澳洲的確與美國利益一致,但說穿了澳洲只認地區穩定及自身利益,要指望它與美國攜手跟中國開戰基本上就免談,並已在白皮書內向美國備案。
澳洲總理吉拉德上月已親自用行動來展示澳洲的「自主性」——她率領歷來規格最高的代表團訪華。其間中澳簽署歷史性的戰略夥伴協議,雙方總理、外交部長和經濟部長每年將進行會晤對談,並啟動澳元與人民幣直接兌換。其後澳洲央行更計劃將其外滙儲備百分之五(相當約127億元人民幣),投資於中國國債,這標誌着澳洲首次將人民幣資產納入其外儲,兩國在金融領域開展合作。
在國防白皮書中,吉拉德不單表示對澳洲而言,中國不是一個威脅,更樂見中國崛起,肯定其崛起為全球帶來好處,有利於澳洲。她強調其政策正是為了鼓勵中國和平崛起,以及確保區內的戰略競爭不會導致衝突。吉拉德政府甚至不認為澳洲需要在與美國長久的同盟和與中國日益擴大的關係之間,作出選擇——憑這口吻,實在令人難以相信澳洲是美國在亞洲的最可靠盟友。
加強印度洋控制 扼地區生命綫
吉拉德政府之所以能夠這樣毫無顧忌,是由於澳洲在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中,擔當着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美國如欲圍堵中國,非得倚重日本、澳洲、印度這三個主要盟友不可,還須把它們連成一氣才成,所以澳洲誠為日--印這個戰略弧形的鑰匙——缺少了它整個弧形甚至美國的戰略將變得支離破碎,日本與印度亦將孤掌難鳴。同樣地,缺少了澳洲,印度的「向東望」政策亦只得望的份兒,難成氣候。
亦因為如此,為凸顯其特殊的戰略位置,澳洲政府頗為高明地將其戰略地區改訂為印度洋——太平洋地區(Indo-Pacific),並逐漸發展成一個兩洋戰略,野心着實不小。澳洲致力將勢力伸延至東南亞已是眾所皆知,但經常為世人所忽略的是,澳洲其實擁有能進出印度洋的海軍基地——位於西澳洲的史提林海軍基地(HMAS Stirling)。根據白皮書,印度洋已超越大西洋及太平洋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貿易航道,而幾乎所有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均高度依賴該航道。故此,澳洲只須加強對印度洋的控制,便等於扼住整個地區的生命綫。
依照白皮書內所勾畫的藍圖,我們不難看出東南亞實際上是整個印度洋——太平洋系統的關鍵。東南亞正處這個戰略地區的中心,連接着印度洋與太平洋,所以自2009年起,美國與中國的爭端就在這裏開始,而澳洲亦想在這裏分一杯羹。
但偏偏這個關鍵地區是由區內最弱的東盟國家所控制,以致為未來局勢發展增添了極大變數。因此澳洲除了親自爭取東盟的支持及維持東南亞穩定之外,亦同時想透過其戰略夥伴印尼來增加對東盟的影響力,最終達到其主導地區發展的目的。
澳搭美軍事便車 左右逢源
軍備與軍費方面,即使澳洲政府在白皮書中確訂購買100F-35戰鬥機及12EA-18G「咆哮者」電子戰攻擊機,看上來確像是大手筆軍購,但實際上本財政年度澳洲的國防預算支出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56%,這極低的數字意味着與美澳軍事同盟,為澳洲省下了大筆金錢,亦可解釋為澳洲正在搭美國的便車。澳洲一方面在安全上以美國為擋箭牌,另一方面在外交領域則處處借與美國共同行動而狐假虎威,謀取自身的利益,甚至左右逢源,真不知美國有何感想,且看澳洲這個如意算盤還能打響多久。
但無可置疑的是,澳洲確實踏入了她的戰略機遇期。她將整個大洋洲,南太平洋,甚至南極洲納入其勢力範圍只是時間問題,亦具備充分條件進出印度洋及太平洋。而作為唯一地處亞洲的「西方」國家,澳洲不單具備西方的制度優勢及軟實力,亦同時可享有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的實利。到底美國是在培養一個強大的盟友,抑或是養虎為患,我們且拭目以待。
華應助澳晉身大國 脫美操控
對中國而言,與澳洲的分歧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大——中國不僅是澳洲最大貿易夥伴,地理上她們一個在北,一個在南,不存在重大地緣政治矛盾,唯一的交滙點是東南亞。因而中國在處理南海問題時,必須保持克制及維持東南亞穩定,以保障澳洲的利益,並且在排除美國在區內的影響力的時候,不能盲目地將美國與澳洲列為一夥——須知道澳洲為的只是自身利益,她跟美國之間亦並非沒有矛盾。
事實上,澳洲比起區內其他國家,更有可能與中國擁有共同利益與目標。只要細心一想,我們就可發現吉拉德政府在白皮書中對中國的判定及政策取向,實際上亦可以原封不動地作為中國對澳洲的判定及政策取向:「澳洲不是一個威脅,中國應樂見澳洲崛起,其政策應是為了鼓勵澳洲和平崛起,以及確保區內的戰略競爭不會導致衝突。」
吉拉德政府之所以這樣看待中國,很大可能其實反映出她希望中國也能以同樣心態對待不久將來的澳洲崛起。如上文所言,中國與澳洲不存在重大地緣政治矛盾,因而跟日本不同的是,中國根本沒有需要迫使澳洲屈服。在這情況下,幫助澳洲晉身成為地區大國,讓她盡早擺脫美國的控制,根據自己的意志行事,反而才對中國有利。
長遠而言,中國應放棄單獨稱霸亞洲的想法,改為與澳洲分別從南北兩方控制東南亞以至亞洲,這樣可能才最符合兩國的利益,並為兩國帶來最大的戰略效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