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年5月23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港大專業進修學院中國商學院客席副教授/前投行董事總經理/多份財經報章的專欄作家及電台電視財經節目主持>
歷史上,社會的民意和潮流像鐘擺一樣,當走到一方的盡頭,就會擺到另外一個方向;籠統來說,我們可以觀察到上世紀30年代是一個由市場經濟擺到「大政府主義」的一個年代,而80年代是一個從「大政府主義」全面擺回市場經濟。
所有實行市場經濟的地方,均出現不少社會問題,尤其是貧富懸殊日漸惡化,使當今之世包括香港,不少人都對市場經濟產生懷疑,而要求政府介入的聲音也日漸高漲。現在是否另一個鐘擺的開始?對於絕大部分的經濟學者來說,這個鐘擺的掉頭應該是一個無奈的轉變。
存扭曲 難有完美競爭性市場
除了一些極端的自由主義者,很多經濟學者,一方面擁抱市場經濟,但另一方面,卻不會無視市場經濟的限制;事實上,在教課書上面的「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完美競爭性市場),可以說極少存在,因為在現實社會中,存在不同的扭曲,最為人熟悉的包括:壟斷(市場性或者其他特權因素,如所謂「地產霸權」)、信息不平等(information asymmetry)、權力的不平等(所謂的公平交易,可能是有權有勢階層剝削的一個掩飾)、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如用別人的錢投資會比較進取,即所謂Other People's Money的現象)、free rider problem、principal agent problem(如公司管治的問題,所謂的獨立非執行董事是否真的能為股東的利益爭取)等。
這些種種因素,導致了資源分配並非因循着市場力量,出現了不理想的後果,包括:工人受到剝削、上市公司管理層的決定有時候會和股東利益背馳、基金經理過分進取(「賺錢就你的,輸錢就我的」現象)、官商勾結、特權階級濫用市場經濟之名去掠奪社會資源、過度開發而忽視對環境資源的破壞、政府為了當前的選票先洗未來錢而禍及下一代等。
完善法規制度 公平分配資源
從以上種種例子,可以看到在一般教科書上面所說最接近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的金融市場,其實也距離真正的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很遠(所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Tobin,主張開徵金融交易稅,俗稱Tobin Tax,就是希望減少金融市場過分波動,帶來對實體經濟有負面的代價)。
現實的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問題,一部分可以透過市場經濟的完善去解決;換句話說,這些問題的存在正正是因為市場經濟不能正常運作,使分配資源的作用被阻止了。解決的方法是法規和制度的完善,使市場競爭能更公平、公開和公正。相反,如果因為看見現實市場經濟的弊病,而就要求政府介入,可能只會適得其反,使資源分配更不透明、更隨意、更被特權階層利用(打倒了一批的特權階層,只會換來了另一批的特權階層)。當然,由於現實制度沒有可能完美,在市場有缺失的情況下,政府某程度上的介入,仍然有其必要。
「創效投資」 拉近公義市場距離
但要注意的是,現實的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問題,有部分的問題,並非制度的問題,而是每個市場參與者的問題;市場經濟只是一個制度,其結果反映了所有參與者的共同選擇,因此,一群不公義的市場參與者,所得出來的結果也只會是一個不公義的結果;相反,如果是一群較着重社會公義的市場參與者,就算是市場機制不完美,但得出來的結果卻有可能較凸顯社會公義。這也是筆者認為,為甚麼創效投資(impact investing)是值得支持的原因,創效投資不是要改變既有的市場機制運作的方式,而是在量度投資回報的時候,不再單看錢的回報(financial return),也一併看社會回報(social return)。這就是嘗試在一個非完美的市場機制中,透過改變持分者的心態,拉近社會公義和市場的距離。
有說,市場經濟是amoral的(沒有道德判斷)機制;是的,但是作為一個社會分配的最主要機制,我們不可能對所得到的結果沒有道德的要求。就算有一個完美的市場機制,要有公義的結果,答案還是在於人心的改變;這就真的可能就超出了經濟學者的領域外。
也有說,既然經濟學的假設(axiom)是人自私自利的,為甚麼還要談甚麼市場經濟的道德問題?是的,這個假設非常有威力,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不少能解釋社會現象的經濟理論,但不要忘記,要點不是我們會不會把個人的utility極大化,而是在我們的utility function裏面,有沒有包括社會關懷等普世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