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加薪建議合理 公僕應尊重機制

<轉載自2013524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關焯照 經濟學家(作者長期從事金融與計量經濟研究、曾於中文大學經濟系任教授)>
上周,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建議,在扣除增薪點後,高級公務員加薪2.55%,中、低級則劃一加薪3.92%,在薪酬趨勢調查結果公布後,多個公務員團體均表示對提議的加薪幅度低於通脹感到失望,有紀律部隊的工會代表更形容加幅令公務員感難堪和非常失望。
筆者覺得非常有趣,每年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結果公布後,公務員工會通常將注意力集中於加薪幅度能否追及通脹,每當通脹高於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提議的加幅,工會便會以「追通脹」的理由要求政府增加加薪幅度。
調整有機制 勿單計通脹率
當然,對一般「打工仔」來說,以「追通脹」為加薪的最起碼幅度是可以理解,但現在的問題是,公務員的薪酬調整是有機制的,如果單以通脹率變化作為加薪的最起碼條件,這是絕對不尊重機制,亦有違設立機制的目的。
政府採用一個客觀和透明的機制決定每年公務員的薪酬調整幅度,現在的機制是在2007年第一季經過改良,並在一年後開始實施。這個公務員薪酬調整機制包括6個重要因素:
薪酬趨勢調查
香港經濟表現
政府財務狀況
生活費用的變動
職方對薪酬調整的要求
公務員士氣
在宏觀經濟學的文獻上,我們可以找到不少研究文章支持以機制(或規律)施行措施,原因是機制對政府的信譽(credibility)有正面影響,有增加施政效力的作用。相反,如果政府每每以酌情權(Discretion)處理問題,只會令市民質疑政府對政策的承擔,最終減低政策的可信性。
政府愈遷就 公僕愈多要求
公務員應該明白機制對政策效力的重要性,假若政府遷就公務員增加加薪的幅度,但機制卻沒有包括「追通脹」的條件,這無疑是以酌情權做政策決定,但問題是愈遷就便變為愈鼓勵公務員爭取更多的要求,政府不但為自己增添麻煩,更拖累本身政策的可信性。
另外,筆者必須要指出,在過去6年的公務員的薪金調整幅度來看,有4年的薪金加幅是高於通脹率(附表),如果從累積加幅的角度來分析,中、低級公務員的加薪幅度均為21.73%,較同期的累積通脹率19.06%2.67%。反而,高級公務員的累積薪金加幅只是17.57%,低於同期通脹率1.49%
金融海嘯時 公僕人數反增
從附表,讀者看到因為20082009年金融海嘯爆發的關係,中、低級公務員曾被凍結加薪,而高級公務員減薪5.38%,這年的減薪亦令致高級公務員的加薪累積薪金幅度輕微跑輸通脹,但如果我們考慮20082009年的失業情況,公務員應該滿意當年政府的決定——在這段期間,本地失業率由3.5%升至5.5%(圖一)。失業人口增加了82,500人。但公務員人數竟然多了1,888人(圖二)。
這現象正好說明在經濟轉差時,公務員的就業保障通常是好過私人市場的員工,從這工作的穩定性來看,本地的公務員的確是較幸運的一群勞工了!

大部分的香港公務員給市民的印象一向都是紀律性強和盡忠職守。筆者希望公務員不要為爭取蠅頭的額外薪酬加幅破壞公僕的大好形象,尤其是政府的調整公務員薪金制度已經是合情和合理。市民眼睛是雪亮,他們絕對可以分辨出「是」與「非」的!

 



本地通脤和公務員薪酬調整幅度。
 
本地失業率及公務員人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