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人民幣可兌換 中國準備好嗎?

<轉載自20135月24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北京觀察 撰文: 林美芬>
5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今年要提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操作方案。這意味着,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將加速。內地是否已具備人民幣自由可兌換條件?人民幣離自由可兌換還有多久?
內地非官方智庫「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在519日發布的《新形勢下對外開放的戰略布局》的報告中建議,應加快制定人民幣可兌換的路綫圖和時間表,並明確在2015年尾實現。
人幣可兌換 不等如自由流動
不過,該報告同時稱:「資本項目可兌換並不意味着跨境資本流動完全自由。」在資本項目可兌換後,仍然可以從金融穩定等角度對可疑資金、外債、短期資本流動等進行宏觀審慎管理,有效防範跨境資本流動可能帶來的風險。
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前提,是人民幣必須是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換言之,只有在資本項目完全開放之後,人民幣才能真正成為國際貨幣。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導致外滙儲備急速增加,央行因此被動發行基礎貨幣,使中國貨幣政策失去獨立性,要跟着美國的貨幣政策走,這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不相稱。
2012年,中國的貿易總額佔全球貿易比重為11.1%,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3.87萬億美元。隨着經濟和外貿規模愈來愈大,以及資本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維繫資本管制的難度愈來愈大,這決定了中國必須加快開放資本帳戶的步伐。中國要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提高在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話語權,就必須加快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
人民幣自由可兌換的條件基本上具備了,但是,中國準備好了嗎?
開放資本帳 內地具3大條件
人民幣在1996121日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後,如果沒有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人民幣可能早就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中國在資本項目開放方面變得更謹慎;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讓中國內地意識到,必須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才能提高中國在全球金融體系的話語權,才能有效維護國家利益。
經過了兩次危機後,中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了,具備了開放資本帳戶的條件。一是有充足的外滙儲備,規模達3.4萬億美元;二是宏觀經濟穩定,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三是人民幣滙率已接近均衡水平,貿易順差佔GDP3%以下。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人民幣國際化開始加速推進,從企業「走出去」、貨幣互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到境外人民幣離岸市場遍地開花。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增加至2,700億元,以至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QDII2)可能今年推出。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市場和國際環境已形成,但還需要制度改革。
金融仍脆弱 滙率利率須市場化
內地金融體系仍然脆弱,金融市場發展滯後,滙率和利率仍未市場化,產業實體經濟的競爭力有待提高。因此,在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之前,必須實現滙率和利率的市場化;否則,一旦放棄資本管制,大規模的跨境資本流動,可能衝擊內地的經濟與金融穩定。
此外,內地必須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資本市場發展,解決影子銀行、地方債務危機和樓市泡沫,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建立官員財產公示制度,同時也應該進行政治改革;否則,一個政治上的風吹草動,資金可能就一下子都跑走了,引發經濟、金融和社會動盪。
在內地金融條件還未滿足之前,相信內地資本項目開放是個循序漸進的推進。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到,要「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而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也寫入金融「十二五」(20112015年)規劃。專家普遍預期,如果不出現新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可能在35年內,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基本可兌換,並在2020年左右,實現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
改革將成為今年秋季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頭戲。據稱,內地已成立7個由高層和專家顧問組成的獨立工作小組,分別負責起草7大領域的改革,其中就包括了就金融改革,當中可能涉及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問題。
人幣國際化 中國要增話語權
資本項目自由化會為中國帶來好處,但也會帶來不確性和風險,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帶來經濟波動。然而,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想在世界經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國際金融體系有更大的話語權,內地就必須加快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不能夠因為有不確定因素而遲遲不開放。
無論如何,雖然資本項目可兌換可能使中國面臨外部衝擊的風險,但對中國還是利大於弊。因為這樣人民幣才能逐步發展成為國際貨幣,才能提高中國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利用國內外資源支持國家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以及提高在全球金融體系的話語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