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中國借敘國 既守且攻抗美圍堵

<轉載自20131023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在最近的敘利亞事件大國博弈中,美俄扮演了決定性的主角角色。中國在其中也扮演了一個配角,但卻非無關重要,其主要功能是支持俄國,讓俄國不致要獨力抗爭。
例如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中俄對西方有二對三之比,拉近了一點。但中國的有關敘利亞外交策略,卻受到了不少批評,除了西方的敵意攻擊外,也有一些友方的困惑與不理解。當然,中國在這事上絕非草率從事,而是有宏大及多重的戰略考慮在內者,對此必須恰當理解。

迫敘總統下台 華難挺美立場

國際關係及策略亦建基於國家特別是掌權者的利益上,因此批評中國對敘政策的論點中,有「無益論」一派,認為中國在敘利亞沒有多少經貿利益,因此犯不着支持現政府而與美國及沙特阿拉伯等對着幹。
這實在是一種短視而幼稚的思維,看一件外交事件絕不能單看涉及國家與中國的利益鏈,至少還要看幾大項:國際事務及政治的原則性,對該國所在地區的影響,和事件在全球地緣政局中的意義等。如果從上述幾項來審視敘國問題,便可更真切的了解中國的取向,且從中窺見中國的全球戰略思維。

首先,敘國事件涉及大國博弈,西方尤其美國想利用事件來重建「阿拉伯之春」後在地區事務上的主導地位,故力促敘利亞總統巴沙爾下台。這種以外力甚至外來武力改朝換代的做法,與中國一貫主張不干預內政原則相左,故無可能跟隨美國立場。
實際上西方這種做法已堵絕了敘利亞政府與反對派和談以尋求政治解決之道,而必須以內戰解決。巴沙爾去留非他個人及其家族問題,而是與什葉派及阿拉維人的集體利益攸關。

中東巨變舊勢力退 中國機遇

其次,中國對敘取態亦將影響對中東其他事件的取態,故必須有原則和有理據可循。因此以為對敘立場只要孤立看中敘關係而定,是狹隘的想法。特別是中國不能如美國般在外交取態上採多重標準,如指敘政府屠殺平民要下台,但對埃及軍政府屠殺平民卻輕描淡寫。美國現時在中東許多國家已變得兩面不是人,中國要以此為戒,政策要有條有理有始有終,不能亂七八糟。
此外,還須考慮敘利亞等「阿拉伯之春」事件對全球地緣政治局勢,特別是中美關係的影響。中東是油氣主要供應地及歐亞航運樞紐,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必須強化在此區的話語權及影響力,以便保障自身權益。何況中東等地區處巨變之時,給中國參與地區事務帶來了罕有的機遇與挑戰。舊秩序及舊勢力開始消退,給中國的進入帶來黃金機會,但動盪不穩及局勢多變又考驗應對能力,進退之間要掌握好分寸。

中國一直以來對中東事務少有關注及影響力,但這情況隨着大國崛起必須改變,故「阿拉伯之春」包括敘國事件,都為中國進入這區打開大門。但中國只能選擇站在俄國一方,這不單是從道義、原則及利益的角度看,也是從歷史走向看:美國霸權正走向沒落,英法的老牌殖民主義勢力更是明日黃花,中國站在西方一邊肯定是站錯邊。
西亞牽制美 分心難「重返亞洲」

當然,中國還要從本身的長遠地緣政治戰略利益來看問題。中國在敘國事件上的地緣政治考慮也如俄國的一樣,最好在這環節頂住西方,否則可進而威脅伊朗、中亞以至中國的西疆後門。這是中俄的最主要及最根本的共同利益所在,故中國並不是盲目地支持俄國立場。
以上是守的觀點,站穩後還可以有攻的考慮。美國藉「重返亞洲」圍堵中國,中國除了在東面還擊外,還有「西進」策略:在西亞等地牽制美國,使其分心而不能專注於「重返亞洲」。在敘國抗美正是「西進」的一着棋,而現在看來成效已超乎預期。

顯然,今後中國必須更多關注及研究中東等地的事態發展,並掌握好參與區內事務的取向及操作。美俄的克里——拉夫羅夫消除敘國化武協議,很可能是該區的一個重要歷史轉折點,有評論指可媲美1916年英法劃定中東政治格局的Sykes-Picot協議,該協議開啟了後鄂圖曼帝國的中東格局。中東大變及西方影響淡退之勢已不可逆轉,中國要聰明地由順應歷史大潮來掌握機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