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上海自貿區 倒逼國家大膽經改

<轉載自2013103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北京觀察 撰文: 林美芬>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在929日正式掛牌成立,標誌着上海自貿區正式啟動運作,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升級拉開序幕。
國務院927日公布的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自貿區肩負着中國在新時期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探索管理模式創新、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重要使命,是國家戰略需要。

開放未如預期 起步較謹慎

不過,從總體方案到已公布的細則來看,自貿區在金融、稅務、網絡等領域的開放程度,均不如預期,讓外界感到有些失望,政策也比較籠統。區內不會實施15%的企業所得稅,人民幣暫時仍不可自由兌換,更不會開放網禁。
金融領域開放方面,總體方案強調,「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可在試驗區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創造條件進行先行先試。」

方案提出,自貿區將利用23年時間,探索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不過,到目前為止,政策仍然籠統,這反映金融領域開放仍有很多問題在討論之中,因此起步也相對謹慎。
自貿區在金融領域開放方面,最具想像空間,但難度非常大,當中資本項目如何開放和控制風險,成為最大難題,不少人擔心自貿區可能成為資本大量流入的新管道,未來可能衝擊中國的金融和經濟安全。

上海自貿區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3月底在上海考察時提出的。
負面清單管理 展放權思路

但是,李克強沒有出席929日的自貿區的掛牌儀式,也沒有派出副總理代表出席,這反映了中共高層改革派及保守派之間在改革開放之爭,特別是金融領域的開放方面,凸顯了自貿區目前仍然是一個極受爭議的事物,上海自貿區未來能夠走多遠,將取決於決策層的膽量、勇氣、智慧和決心。
82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對上海自貿區進行了討論,這說明中央對建立上海自貿區的重視,但也反映設立自貿區面臨的阻力比前幾次的改革開放還要大。

上海自貿區被冠以「中國」兩字,意味着是全國性的試驗區,其經驗要有可複製性、可推廣性。不過,過分強調可複製性,可能限制了自貿區的改革開放力度和範圍。
自貿區啟動後,政府職能轉變先行,這首先體現在「負面清單管理」上。所謂「負面清單管理」,即僅規定企業「不能做甚麼」,列出企業不能投資的「清單」,「法不禁止,即允許」,且不再需要政府事前審批,這體現了政府轉變職能「放權」的改革思路。

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也是中國適應國際貿易新形勢的需要。
中國2001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以來,全球貿易制度正在醞釀重大變化:一是美國在2011年正式推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框架協議,談判成員國已增加至12個,其中包括了日本和東盟;二是美國和歐盟在今年6月開啟了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簡稱TTIP)談判。這兩個由美國主導的超級自由貿易區,其規則和開放標準均遠高於WTO標準,被視為是「下一代」國際貿易新標準。

TPPTTIP這兩個超級自貿區佔了全球貿易量的60%左右,但中國目前均被排除在外,這使中國陷於被動,若不尋求加入,未來將不可避免被邊緣化。
因此,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是中國重新適應新形勢下的國際貿易,未來甚至可能是為中國加入TPP談判的開放窗口。

金融資訊不開放 難成新香港
上海自貿區被視為是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起點。改革開放30多年,改革紅利逐漸消失,各個方面都面臨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很多改革無法推動下去,他們對新的國際貿易標準所知甚少,甚至自滿作出排斥,而自貿區的設立,其意義不僅是開放,還蘊含着「以開放倒逼改革」,打破固有的利益關係。

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是繼續改革開放,還是維持現狀,上海自貿區概念從提出到掛牌運作,並趕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下月召開前啟動,表明了習李選擇了前者,即大膽推進改革開放。
上海在金融領域的開放空間巨大,但是,滙率、利率、網絡等領域如果不開放,自貿區最終可能只是經濟特區和保稅區的升級版,不太可能成為另一個香港或新加坡。

總的來說,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對中國改革開放意義重大,自貿區肩負着探索改革開放新路徑的任務,探索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也是探索政府管理、法律制度、開放政策等領域升級,並與國際接軌的突破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