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辣招催谷散貨 市場買家話事

<轉載自20131016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樓市辣招 撰文: 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

近日新地的天璽要減價促銷,令市場憂慮下一波的樓盤減價即將開始。

現時為10月,香港的大型地產發展商無論以6月為年結或是12月作為年結,都要在12底時為其財務報告粉飾。在辣招後,樓市的交易少了,一個月只有數千宗。以上季為例,一、二手住宅註冊個案只有12,048宗,2,000萬以上的豪宅交易,更只得224宗。但樓價並沒有顯著下跌,只是橫行。

樓市涉民生 推辣招有理

在商言商,不到最後的一刻,發展商或業主斷不會減價。可是發展商也要面對損益表或是現金回籠這事實,不得不推出各種優惠,如即供折扣,贈送車位、稅款等來吸引買家。其實買家市場現在才開始,代理要在示範單位的範圍等候準買家、參觀示範單位不用準備數十萬元的銀行本票等、發展商要開放更多的示範單位,情況有點像在價格未大跌前散貨。

在任何市場,一定有政策的風險。但住宅不同股市,股票的流通性相當高,也不是民生的用品,政策的風險較小。

樓市涉及人的居住這最基本的要求,在推出辣招前,與民生相關的雙非嬰兒也被叫停,那些「星球人」(一星期賺100萬元的人士),如婦產科醫生也無可奈何,要向這個利己但損害社會整體利益的收入模式說再見,因為他們也深知這些交易不可以持久,畢竟這是利用龐大社會資源來賺取的個人利潤,現時雙非嬰兒問題也餘波未了,在嬰兒床位後、便是奶粉、跟着是幼稚園、小學一連串潛在的問題。

樓市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因為它影響着民生。即使推出辣招,現時的樓價及租金仍然高企,仍然有近17萬人要住在劏房,而且數目有可能被低估,造成嚴重的安全問題。

掠社會成本 發展商牟暴利

未來土地的供應仍然緊張,在沒有足夠土地供應的時間,惟有使用「非常」的手段,令樓價不再瘋狂地上升,否則更多的市民不能負擔高昂的樓價,要住劏房,更多人要輪候公屋,令輪候的時間再創高峰,帶來了相當大的社會負面因素,而那邊廂代理行的佣金或發展商的利潤卻在創新高,用上的卻是社會的成本。

辣招確實是不太理想,令一些正常的商業交易停止,或有些造福社會的群體,如真正的慈善機構要付上不正常的稅款,主要原因是之前多年的樓市政策沒有宏觀的布局,只顧及自由市場的需要,卻忽略了居住這基本的要求。

多年以來,無論是炒家、發展商、內地的投資者、本地的投資者無不賺個盤滿缽滿,本來這不是一個課題,因為在自由市場,賺錢是商業的行為,可是當利潤帶來了龐大的社會成本,甚至是不穩定,包括安全問題,政府便不能坐視不理。他們最少風光過,但數目更龐大的社會人士則幾乎從來沒有好日子過。

稅務政策 不能只保障代理

如果發展商或代理可以在多年來賺取利潤的同時,照顧社會人士的需要,我指的不是由他們興建青年旅舍,而是像現時大部分的幼稚園般,推出措施,或主動找政府,探討港人的置業需要,或興建多一些小面積的單位給予港人,不用政府的介入,情況便不會像現時般須用重典。

地產從業員也要認清一個事實,任何一個國家也有稅務政策,而政策不會保證某些人的就業機會。況且若行業只是照顧境外人士的需要,而嚴重忽略境內人士,這些業務一定不會持久。
當然大家期望的,仍然是政府盡快落實全面而長遠的土地及房屋政策,令房地產市場更健康地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