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徵按揭利息稅 遠勝BSD

<轉載自2012116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樓市出招 撰文: 關焯照 經濟學家(作者長期從事金融與計量經濟研究、曾於中文大學經濟系任教授)>
最近有報章報道,某美資大行估計截至今年8月,累計約有1.5萬億港元熱錢流入香港,即使減去0809年間美國首輪量化寬鬆所帶來的6,400億港元,新增流入資金仍有8,600億港元。規模之大,數額之巨,令人震驚。
但筆者始終不明白,既然有如此龐大資金湧港,為何港股在最近一兩個月才出現異動?加上銀行體系結餘和港元同業拆息,由今年初至上月中皆沒有明顯變化;因此,實在有點難以想像,這筆如同天文數字的資金,原來早已停留在香港作好準備,到時機成熟便可隨時出動尋找投資機會。究竟是大行「靠估」,還是筆者才疏學淺,就要由讀者判斷了!
遏市兩招 徒增非住宅售價
不過,最近兩周多的銀行體系結餘急升322億港元,的而且確可證實外圍的資金已開始湧入香港。這對本來已經非常熾熱的私人住宅市場而言,無疑是火上加油。為了遏抑住宅售價飈升,在上月26日,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宣布推出兩項管理私人住宅需求措施︰加強版額外印花稅(SSD);和新增買家印花稅(Buyer's Stamp Duty,簡稱BSD)。雖然過去兩周的私人住宅交投應聲大幅減少,但部分地產分析員和學者卻認為財爺的新招只是「治標不治本」,對於解決私人住宅格價高企不會有太大幫助。
加強版SSDBSD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買家的交易成本,降低私人住宅的需求意慾,筆者認同這方法是有效的。但由於財爺的兩招只針對私人住宅,所以部分預備投資私人住宅的資金,很大機會因前者成本大增,轉戰非住宅市場,包括寫字樓、零售業樓宇和分層工廠大廈。這是否好事,讀者可以看看近年各種房產物業的價格走勢,便會明瞭一切。
圖一和圖二是本地各類房產物業的售價指數。從2003年開始,無論私人住宅、寫字樓、零售業樓宇和分層工廠大廈的價格均有所急升。以私人住宅為例,它的售價指數由20037月的58.4點低位一直反覆攀升至今年8月的210.6點高位,升幅達261%。但其他三項物產價格的同期升幅更為誇張,分別高達503%(寫字樓)、452%(零售業樓宇)和638%(分層工廠大廈)!如果再有大量新資金轉炒這些非住宅物業,筆者簡直不敢想像這些物業的價格,究竟會飛升到何等水平。
好心做壞事 令營商環境變差
在上月中,投資推廣署及統計處發表營商調查報告,結果指出有24%的被訪公司認為本港的營商環境在過去一年變差,比例較去年上升7%,究其主要原因,是來自過高的住宅及寫字樓租金。如果強版SSDBSD真的將部分熱錢和本地資金迫進商舖和寫字樓等物業市場,這類物業售價和租金勢必被推高,最終進一步損害香港的營商環境,這樣的話,財爺的新招可能變成「好心做壞事」。
筆者在本專欄曾多次提出,誘發香港地產市場出現巨大泡沫,現時的超低息環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故此,增加按息是一個有效途徑,去改善這極不健康的局面。雖然在聯滙制度下,香港自行加息的做法看來似乎不太合適,但最近一份本地報章提及的「私人住宅按揭利息稅」卻是理應可行的變奏,值得研究。
減投資者意慾 為樓市降溫
所謂「私人住宅按揭利息稅」,是按購買住宅物業人士每月繳付的銀行按揭息率再徵稅。銀行為了保持盈利,便會將這稅項轉嫁予申請按揭的投資者。轉嫁的手法,不外乎追加按息(即將P-部分減低),那麼按息一旦上升,私人住宅投資者的成本便即時加重,只要政府將「私人住宅按揭利息稅」的覆蓋面增加至所有非住宅物業,物業投資者就不能避過按揭利息稅,他們對地產物業的投資意慾便會因而大減,物業市場必隨之降溫,這是一個「一石二鳥」的方法。
調控樓市既是一場博弈亦是期望管理,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每一項措施的影響覆蓋面和市場反應,俗語有云︰「人心難測」,這就是政策制定者要面對的最大難處。

 

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及非住宅物業售價指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