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十八大」新領導層觀微

<轉載自20121116日 明報 要聞版 作者:劉銳紹>
 
中共「十八大」高層人事佈局揭盅,在此先談一個微細但頗有含意的現象。在7名政治局常委中,李克強排第2位,隨着習近平之後走上台前。這個信號很清楚,就是強調「習李體制」已經形成。但眾所周知,李克強將接任總理工作,如按過去的傳統,總理是排在第三位的,而排第二位的是兼任人大委員長的政治局常委。將接任人大委員長的張德江排在第三位出場,在名單上也是排名第三。

從好的角度解讀,可以找出一些理由。例如,政府的工作加重了,所以把總理的位置提高,同時突出李克強的地位和實幹形象。但從另一個角度解讀,這會令人疑惑全國人大的地位是否降了級?中共近年經常強調依法治國,人大系統的角色應該愈來愈吃重,但張德江排名第三,至少令人產生懸念,或製造想像空間。

其實,在十三大時,將任總理的李鵬已排在第二,而將任人大委員長的喬石則排名第三。但這規律後來改變了,總理朱鎔基排在人大委員長李鵬之後,總理溫家寶排在人大委員長吳邦國之後。當時的解讀是體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性,因為總理也是全國人大「選」出來的。但是,如今張德江排在李克強之後,到底應該怎樣解讀呢?筆者暫時沒有結論,仍在尋找答案。

另一個觀察的問題是:有意見認為在這一屆「常委卡位戰」中,「江澤民大勝」、「團派大敗」。首先,我不認同簡單化的「派系說」,即使現實上有派系存在,我也不完全贊成上述結論。

表面上,7名常委中有6人與江澤民關係密切,或是江澤民直接提拔的人,主導了大局,只有李克強一人屬於「團派」。但觀察中國必須拉寬視野,被視為「團派」的人士仍然大有能量。首先,他們有年齡優勢,即使目前因為江澤民干政而受一時之壓,但5年之後又如何呢?看看這一屆的政治局,被視為「團派」的委員有9人,比「十七大」增加了4人,增幅近倍;在中央委員會內,「團派」比例也比「十七大」多。光看這一點,就可以預示他們仍大有上升的空間了。

團派大敗?

此外,胡錦濤「裸退」也對整體「團派」有利。必須肯定,胡錦濤此舉為中共的退休制度起了一個難能可貴的示範作用。在這個問題上,他的歷史評價一定比江澤民高。因此,胡錦濤全退後,外界反應一致良好,聲望即時提升,日後有可能輻射到其他「團派」身上。這是中國的一種奇怪但常見的政治化學元素。例如胡耀邦受人尊重,其子胡德平繼承其父精神,成為受尊重的開放派人物;習近平某程度上承傳了人們對其父親習仲勛的好評,因而受到重視。可見,如果「團派」的人務實地幹,拿出成績,不愁江澤民「發揮餘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