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沒有政改 難阻人財兩出走

<轉載自20121115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十八大剖析撰文: 林美芬>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十八大」)昨日閉幕,今日舉行的十八屆一中全會將選出了新一屆領導人。
拒西方模式 免他國指手劃腳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118日在十八大開幕式上發表的政治報告,對過去10年政治作出總結,並對新一屆領導人提出未來10年的施政綱領。胡錦濤強調,「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並稱「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在十八大召開之前,各界對政治改革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十八大報告讓外界感到失望。不照搬西方模式,意味着在未來10年,新一屆領導人的其中一個使命,就是探索一條適合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和外交的「中國模式」或「中國道路」,或者說,是探索一條不同於西方的政治發展道路。
內地有學者指,隨着中國崛起,中國與西方的關係,不再是西方指點中國如何與西方一樣,中國需要探索「中國模式」,就是不接受「西方模式」,不讓別國對中國內部事務指手劃腳。
然而,何謂「中國模式」?
一黨專政主導 反現國進民退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在強勢政府主導下,中國經濟迅速反彈復甦,這加速了中國崛起,也增強了中國的自信,「中國模式」開始成為了討論熱點。然而,甚麼是「中國模式」?北京大學、中央智庫等機構對此進行了專項研究,但無法形成一套具有說服力的理論。
「中國模式」緣起於中國經濟連續30年高速增長的奇迹,它實際上是1997年之前「東亞模式」的一個變體,都是政府威權主導的發展模式。
從目前來看,所謂的「中國模式」實際上就是一黨專政的威權政治,由強勢政府行政主導經濟發展,這是當前所謂的「中國模式」的其中一個大特點,其核心是強勢政府推動下的經濟發展會更穩定,更適合於發展中國家。在強勢政府行政主導下,國有經濟基本上控制了經濟命脈,08年後內地就出現了「國進民退」現象。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中國模式」下的經濟高速增長,是政府主導下發展的,是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它是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的,這種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無民主法治 欠普世性難持續
然而,在這種「中國模式」下,經濟高速發展增長在缺乏民主、較低的人權和沒有憲政的基礎上取得的,這種模式沒有普世性,在民主國家是不適用的,也不具備可複製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政治改革的滯後,形成了權貴資本主義,貧富懸殊,環境惡化,經濟社會衝突矛盾變得尖銳,隨着公民意識的增強,社會矛盾正在集中爆發,這反映原有的「中國模式」的不可持續。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每個國家都應當探索和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而「中國模式」就不適用於講求民主、法治、人權的國家或地區,它沒有普世性,不具備可複製性。
政體改革這一關始終是無法繞過的,從近期各地爆發的示威抗議事件,到微博、互聯網的言論,我們看到,內地民眾的公民意識已經覺醒。如果不進行政治改革,「中國模式」就不太可能成為「模式」,只能是中國經驗。
政治改革推動憲政 中國出路
在十八大之前,不少人對政治改革有很大的希望,但是,胡錦濤在十八大的政治報告中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語言,是一種退步,讓大家感到失望。事實上,報告對外界熱切期待的「司法獨立」沒有作出回應。
進入11月,全世界在關注美國總統大選的同時,都在關注中共十八大的結果和其所傳遞的信息。
在十八大開幕前,一眾中共老一輩政治人物異常活躍,發出了老人干政的訊號,中共元老們退而不休干政,這對國家的穩定發展並非好事。
在不推動政治改革,不實行憲政的背景下,內地的富豪們已在不斷轉移資產移民,貪官們也時刻在準備外逃,中產專業人士也忙申請移民,具財富和智力人才走了,這是在掏空中國。
中國和美國兩大國,代表着兩個完全不同制度、不同價值觀的代表。沒有普世價值的「中國模式」,究竟還能走多遠?「中國模式」的出路,還是要推動政治改革,走憲政之路,否則,都可能是「邪路」,甚至是死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