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美國幕後操作 華須戰鬥準備

<轉載自2012829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釣島風雲 撰文: 宋皇孫 資深中港政經觀察家(作者為資深國際政經戰略評論員,長期研究中外國際關係。)>
近期兩岸四地保釣運動有升溫之勢,特別是本港人士成功突破日本封鎖登島更是振奮人心,連內地媒體亦不能不予以廣泛報道,並成了觸發內地多個城市反日示威的導火綫之一。
運動升溫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右翼勢力抬頭,買島、登島及國有化等奪島行動不斷升級,中國人自然要作出回應。由於事態仍在發展中,如何演變尚待觀察。到此地步各方均難以退後,摩擦繼續激化的機會日增。
兩岸既未攜手 政府亦不作為
保釣運動升溫,令筆者難免懷舊一番:本人雖非保釣分子,在大學時卻也曾抱觀察心態參與過一些相關活動而受到啟發,釣運對後來的香港學運亦有一定的鼓動作用。當時相識的陳毓祥君,為人外柔內剛,不幸在保釣中意外犧牲英年早逝,尤令人慨歎。懷舊自然勾起痛心之事,當年釣運令筆者有兩點甚感痛心:
一是國勢積弱抗爭無力。在70年代初的中國兩岸都仍落後,與日本相比實力相距很遠,故兩岸政府在此事上均難有作為,只有靠海外(包括港澳)的中國人起來奔走呼號,使釣魚島不致在靜悄悄之中失落,為中國留下了衞權的歷史紀錄。
二是國家分裂不能團結對外。其中一個反映是釣運團結也有親台灣及親北京之分,雖然目標相同卻仍涇渭分明,令人難以適從,怕保釣不成卻捲入兩岸爭鬥中。
40年後港人成功登島確令人興奮,除此輝煌「戰績」外,更值得重視者及釣運之火不熄不滅,仍有仁人志士為此出錢出力,還得到大多數市民認同。然而在興奮背後卻引來更多痛心。正如當年一樣兩岸政府仍無大作為,仍不能團結對外。從兩岸政府的取態看,時間似是凝固了,時代也沒有進步。但40年間客觀形勢實已大變,也正因此缺乏進步令人比之前更覺痛心。
40年間兩岸發展及兩岸關係,都已發生了根本性的翻天覆地巨變。台灣已經歷四小龍階段而成為新興工業經濟體,更有美國評論稱之為東方矽谷。內地則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很快可進居第一。兩岸間亦由原先敵對關係,轉為民間、商貿來往日益緊密,在政治分隔下社會及經濟卻日趨融合。
京空口抗議 應護航拒當庸奴
可是看看這次兩岸政府對保釣運動的取態,卻令人噁心。一個本是兩岸三地的保釣會師行動,便因兩岸政府阻撓而只得本港漁船出發,而這也是在衝破港警受命阻截後才能成行的。船到台灣想補給最初也被拒,單從人道救助立場便不應如此。馬英九事後還對日本傳媒表示,不會聯合內地保釣,其後又說應把釣島爭端交由國際法庭處理。此舉除被質疑難有成效外,還有人懷疑是台灣想藉此「走向國際」和宣示台灣主權,反映安保的不是釣島而是台灣主權。
北京方面,事後宣稱因盡力「交涉」,才令保釣人船能快速返回。但北京卻有否想到如能派船護航,根本就不會有人船被抓而需要「交涉」了。兩岸政府均說要加強對釣島的巡航,但關鍵時刻卻都無影無蹤,日方出動大量人、船阻攔港船並抓人,之後日本更有百船載人登島,兩岸對此都無所作為,只是空口抗議一下表個態而已。
40年前兩岸政府的保土無能及分裂,在今天又再重演,歷史的經驗告訴國人,若其要對外維權,首先要搞好本國的政府,中國不能長久作庸奴。
另方面值得留意者是,內地的邊緣官媒《環球時報》日前曾發表社評,指中國要在釣島爭端上拿出膽略,文中幾點陳述尤堪細味:
美日聯手制華 大戰不能不防
(一)在日本右翼作梗下釣島問題已成為中日間不可調和矛盾;(二)兩國政府之前不擴大衝突的默契已經瓦解;(三)中國須為衝突失控做好準備,包括必要的軍事準備。以上幾點確是對目前中日關係及釣島形勢的較準確和頭腦清醒的評估,遠勝胡錦濤假大空式的「和諧世界」空談。然而必須清楚認識到,目前釣島爭端與40年前有一大重要分別,就是這已成為美國包圍中國及阻其崛起的一步棋,辦法是利用爭端拉緊日本聯合制華。因此軍事準備便不能單是為了局部的領土爭奪戰,甚至不能只看成中日大戰,而是要防美國藉《美日安保條約》插手,故實質上要做好中美大戰包括核戰的準備。
最近解放軍頻頻試射長程戰略導彈,是否表示北京已循中美大戰的思路來作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