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有優勢 須正視三大挑戰

<轉載自20131119 明報 社評>

金融發展局(下稱金發局)發表6份報告,從宏觀與微觀層面檢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現和提出方向建議。總體而言,金發局在揭示香港面對的問題,並無新發現,而首批報告提出的策略性建議,特別就強化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的21條、就一些金融產品和市場發展(例如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政策性建議,可操作性高,期望監管部門回應市場需要,做大做強金融服務業;香港的條件趨完備,只要在人民幣業務得到中央更多政策措施,就有更大機會與內地共創雙贏局面。

釜底抽薪解決管治困局 才能理順凡事政治化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目前的情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金融服務是新一波改革重點,其中人民幣國際化、開放資本帳等方面,有象顯示將邁出更大步伐,這個衍生龐大商機的機遇,對香港、對其他國家地區都極具吸引力,例如倫敦、新加坡、台灣等都虎視眈眈,爭取在人民幣業務佔更大份額。香港背靠大陸,是公認的國際金融中心,人民幣離岸中心業務有明顯優勢,可以說內地這次金融改革,香港盡得天時、地利、人和,只要制訂全面策略,善用既有優勢,強固國際金融中心平台,在國家金融業務與國際接軌方面發揮作用,就毋懼其他國家地區的競爭。

香港在金融事務遇到的挑戰,固然有來自外部,但主要的挑戰來自內部,舉其大者有以下3個:

1)上海開設自貿區——同屬一個國家之內的上海開設自貿區,目標是爭取有關模式可複製,而內地有決策智囊人士提出在大陸各地建造10多個香港的說法。目前上海自貿區實施細則未公布,無從判斷對香港會構成什麼影響,但港府必須密切注意相關發展,適時、適當地應對。

2)香港金融中心之名大於實,必須自強——目前香港雖有國際金融中心之名,但長期以來,股票市場獨大,其他如外匯市場、債券市場和商品交易,與東京、新加坡比較,都明顯不如,與倫敦、紐約相比,更是等而下之。金發局的報告,認為本港的金融產品與市場發展,要開拓、要多元化,除了債券外匯和商品,還要深入發展企業財資、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及風險管理等領域,以提升金融業的整體韌力。

3)政治化令管治及中港關係受衝擊——金發局報告引述商界普遍認為,香港不少議題日趨政治化,而嚴重程度導致政府難以有效決策及施政,並以今年5立法會的「拉布」行動,導致年度預算案押後通過為例,認為此舉可能導致香港政府財政出現癱瘓,以及本港各政府機構無法正常運作,過往實在難以想像香港會發生這些情。報告指出,對國際金融界而言,香港經常出現的和平示威,近期有示威者採用愈益暴力及攻擊性手法,引起社會不安,令本港的營商環境及良好形象受損。與此同時,部分港人與內地居民基於某些商品或服務的短缺而造成關係緊張,加深社會分化問題,又說部分人對內地同胞普遍採取敵對態度,不利於中港兩地日後的合作關係。

報告並無探討社會政治化和日益分裂嚴重的原因,不過,我們認為這是反映香港管治困局一定要解決,否則不單政府管治失效,對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會帶來極其不利的負面影響。現在,大多數人認同若2016年、2017政改方案在立法會不獲通過,政制原地踏步,則香港管治將會更為困難。金發局報告觸及政治化對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影響,是適切和負責任的做法。

金發局諮詢功能少顧慮 增透明度有利市場認知

金發局報告增加了金融事務與市場發展的透明度。過往,政府在金融領域,特別是與中央相關的接觸,外界所知不多,金發局並非政府部門,而是諮詢機構,成員以業界人士為主,這個身分少了很多顧慮。例如報告臚列「關於加快發展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21條政策建議」,使人們知道現階段要強化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需要這些政策,對市場而言,反映人民幣業務的進度,也可以藉此檢視政府的政績。當然,這21條政策建議,還待中央拍板,基於香港人民幣業務流動性不足,人民幣產品有限、收益率相對較低,新加坡與台灣也啟動了人民幣清算系統等因素,使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處於瓶頸狀態,需要有新政策措施,才會激活起來。

金發局報告建議在服務區試驗QDII 3計劃,初期額度為500億元人民幣和50億美元,讓在前海註冊的所有金融機構取得一定額度,以提高香港的人民幣流動性。在未知道上海自貿區在金融事務具體涉及哪些業務的情下,金發局敦促港府向內地有關部門提出這個具體建議,不管有什麼考慮,若成事,香港的人民幣會多一條出路,值得港府推動。
 
金發局6份報告都有具體建議。例如金融中心需要源源不絕的人才,報告除了建議加強本地培訓,推動業界與高等學府合作,也建議政府解決空氣污染、樓價高企及國際學校學額不足等問題,以保持吸引外地和內地人才來港安居樂業,使香港保持國際都會、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在背靠大陸下掌握機遇,為國家金融現代化、與國際接軌,發揮作用和作出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