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希拉莉卸任 美難制衡中國

<轉載自20121112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國際棋盤 撰文: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美國總統大選已塵埃落定,奧巴馬順利連任,但令人略感沒趣的是,除了總統人選未變之外,民主共和兩黨控制參眾兩院的形勢亦沒有改變,共和黨仍可以繼續控制眾議院內的大多數議席,而民主黨則繼續控制參議院,一切依舊。
換句話說,即使奧巴馬連任,兩黨的權力均勢亦不會大變,可以預見奧巴馬在第二個任期內若想在國會內通過具爭議性的議案,仍然會舉步維艱,很易陷入在其第一個任期已幾成常態的政治僵局。
奧巴馬外交不行 全靠希拉莉
在這情況下,以往一些美國總統會轉往外交領域以謀求突破,不過奧巴馬則應該會繼續在國內政治這戰綫上奮鬥下去。因為奧巴馬還要推行「奧巴馬醫改法案」(Obamacare)這些賭上了他個人榮辱的改革,同時要面對「財政懸崖」和稅改削赤等議題,如果不能取得任何成果,將很難向國民交代。
更重要的是,筆者認為奧巴馬實際上對外交並不在行,他的很多政策其實只是因應選民和世界輿論的期望,因此他基本上已將絕大部分涉及實際操作的外交事務「外判」給國務卿希拉莉,所以希拉莉才是上屆奧巴馬政府真正的外交舵手。
故此,如要預測來屆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必先要從希拉莉卸任後的國務卿人選着手,但無論由誰擔任這職位,也不能期望他會像希拉莉般在對華和亞洲政策上取得重大成功,所以認為未來4年中美關係將得以持續穩定發展,不會有太大改變的預測,實在是過分草率,現在連國務卿人選還未決定,而中共十八大還在進行呢。
聯亞洲各國圍堵中國 難持續
之不過,過去幾年由希拉莉主導,全面圍堵中國的路綫將難以持續,卻是可以預見的。
中國之所以遭逢200911年的外交災難,被美國殺個措手不及,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美國一改以往側重於國防部、將國務院投閒置散的軍事為主的方針,改為由國務院主導,全面施展外交戰的做法,而且國務院更由擁有國際聲望的希拉莉掛帥,當然做事起來會事半功倍。再加上中國在金融海嘯後變得咄咄逼人,毫無顧忌,令美國得以因勢利導、借力打力,毫不費力便將亞洲各國聯合起來圍堵中國。
然而這次美國卻贏得太容易,令自己及其亞洲盟友也產生了過大期望與自信,這不但令她的戰略出現了破綻,更被野心家石原慎太郎所利用,最後上演了購買釣魚島這場鬧劇,差點破壞了美國的布局。
此外,當初亞洲各國靠攏美國是希望美國能夠制衡中國,但對於美國這樣一個慣於在外交與軍事上主動出擊的國家,又怎可能一下子懂得制衡與平衡之道呢?再者,美國在區內一方面要肩負起重大角色,另一方面卻不想與中國正面衝突,這是一個難度極高的任務,需要富技巧且纖細的操作,還須因應中國的反應與行動,這比起單純地圍堵中國困難得多。今時不同往日,筆者不認為在北京痛定思痛,以及希拉莉這強勢的國務卿卸任後,美國可以達成這艱巨任務。
華可拉攏共和黨 制衡奧巴馬
在這次總統大選中,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羅姆尼和共和黨對中國態度上的轉變。即使在選戰初期至中期,民主共和兩黨所打的「中國牌」打得比歷屆更為尖銳露骨。
不過羅姆尼在第三場選舉辯論中卻一改口風,指出中國的利益跟美國很相似,雙方都希望要一個穩定的世界,他亦認為美國可以是中國的夥伴,不需要敵對,如果中國負責任,美國可跟中國合作——這改變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是比較罕見的,再加上是由向來喜歡「棒打中國」的共和黨候選人口中道出,更是一大突破。
現在奧巴馬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二名能夠成功連任的民主黨總統,共和黨如欲重新掌握在外交領域的主導權,他們已沒有條件再跟奧巴馬的外交政策同聲同氣,一起「棒打中國」,而必須拿出一些實際上有別於民主黨的外交方針。
因此,共和黨很大機會在奧巴馬這個任期內,跟奧巴馬的外交政策唱反調,而羅姆尼在第三場辯論中對中國的態度上轉變,很可能是共和黨的外交轉向的一個預兆。
而在這次大選中,小布殊路綫幾乎一致地被美國國民所否定,小布殊本人亦被視為「票房毒藥」,這也可能會是共和黨外交轉向的重要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