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對兩岸和平論壇 宜「適度期待」

<轉載自2013924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歐陽五>  

由司法關說引發的國民黨「馬王之爭」發酵至今。儘管目前惡鬥的結果難下判斷,但藍綠陣營的此消彼長之勢或已顯現。一向受困於黨內派系爭鬥、世代交替滯後以及政見論述貧乏的民進黨似乎等來「天賜良機」,重返執政的可能性大增。

2012年敗選後,民進黨在調整兩岸政策上呈現「騎牆」態勢,為維持其基本盤面,並無改變「台獨綱領」之傾向。北京擔心的是,一旦明年「七合一」選舉民進黨獲勝,預示執政在望,則其調整兩岸政策的主動性亦會大大降低,兩岸關係存在倒退之虞。

在此背景下,由兩岸民間智囊機構參與的首屆和平論壇即將召開,頗具意味。外界認為,北京或希望借此機會推動兩岸政治對話,以確立兩岸政治交流的固定模式,防範民進黨上台後設立重重障礙。

筆者認為,和平論壇固然有助於打破兩岸「談政治」的僵局,但對其短期之內是否能達成共識性成果或推動官方會談,外界不宜抱有過高期待:

其一,就島內的政治生態而言,當前並非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最佳契機。今年在印尼舉行的APEC會議並非兩岸交流政治議題的合適場合,而明年島內「七合一」選舉,兩岸問題也不是選戰議題,國、民兩黨此時均不會把重點放在兩岸政策之上。

其二,兩岸固有的政治分歧已存在60餘年,涉及安全互信、台灣政治定位與國際空間等多項問題,這些問題都將納入至和平論壇的討論範圍之內。正因議題廣泛而關鍵,兩岸學界將以何種姿態討論並給出怎樣的討論成果難以預料。

現實期許應是建立政治討論平台

當然,和平論壇舉辦的意義也並非在於即刻形成共識,僅以成果來衡量和平論壇的成功與否同樣有失公允。對和平論壇的現實期許應是建立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之外的政治討論平台,形成經貿文化與政治討論「雙腿走路」,並遵循「由易而難、民間先行」的原則,建立起兩岸「談論政治」的氛圍,為兩岸未來在政治上可能遇到的問題作出預判,盡力消除彼此之間的不信任感。

當下的和平論壇,應更多起到「量變」作用:即使兩岸不能在短時間內獲取共識,也應積累下彼此對政治問題的看法,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界為未來解決問題,實現「質變」,提供多種創造性的可能。

兩岸從2008年開始逐步避免了「外交搶位戰」,證明了當前條件下政治議題並不會全無突破。隨兩岸交流步入「深水區」,未來北京與台北勢必要面對更多與政治有關的議題,包括互設辦事處以及簽署和平協定等。

兩岸政治家若要為此做好充分準備,建立「談政治」的習慣與氛圍大有裨益,畢竟政治分歧始終無法通過經貿交流而消弭。正因此,民間「頭腦風暴」的機制化或許可以成為兩岸政治交流的新起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