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漁民南海搶掘一級珍寶 硨磲「你不挖 菲越也會挖」


<轉載自2013919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生於中國南海的野生硨磲(音「車渠」,Tridacna)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死去之後,巨大的殼原本埋在海底細沙中,但每對高達數萬、乃至數十萬元(人民幣.下同)的價格,令不少漁民寧願不打魚,也要潛入海底挖貝殼,即使當局三令五申仍無法禁止。明報記者 林迎 海南直擊

海南瓊海市潭門鎮有一橫一豎兩條主幹道,兩邊幾乎全部是貝殼工藝品店,最多的產品就是硨磲殼加工品,在鎮內橫街後巷,也不時可見堆成山的硨磲。直徑小於1米的兩扇硨磲殼可賣兩三萬元,大於1米的價格可以超過10萬,形狀愈圓、愈鼓者愈貴。如果只得單邊,就美其名曰「聚寶盆」。

受保護硨磲價值高禁採挖

即使只得半片,也可加工雕刻成其他形狀,如金龍魚、壽星公等喜慶、吉祥物件,每件售價5,0007,000元。極細碎者也可以打磨成珠子,串成頸鏈、手鏈等。這令出售硨磲的利潤遠遠大於捕魚,故當地很多漁民不務正業,轉挖硨磲。挖硨磲的作業流程與在礁盤捕魚相若,漁民潛入海中,將海底細沙挖開,通常硨磲貝殼埋在35米深的地方,開挖者從表面上難以判斷,也要靠運氣。

潛水挖5米細沙博好運

行家聲稱,硨磲是傳統的佛教寶物之一,歷史上已有用硨磲磨製佛珠,長戴能夠延年益壽的說法,而「聚寶盆」等物更是商家企業用來「聚財」的鎮店擺設。售賣硨磲的楊小姐說,他們本來不知道硨磲這麼賺錢,幾年之前有河南人到潭門設廠加工硨磲,當地人發現這條財路後也一同參與,所以家家都開店,男人在海中挖,或是在工廠中加工,女人則負責銷售。

全鎮熱賣懶理當局禁令

記者走訪多家商店,連裝修、貨物都大同小異,店家往往都稱店內的硨磲是「自己挖的」,也有由工廠採購製成品。

在潭門碼頭上,貼有漁業局的《關於禁止採挖硨磲貝的通告》,指硨磲是國家法定保護的水生動物,挖硨磲破壞生態平衡,但是,全鎮滿是賣硨磲的店舖,不時有遊客來問價查詢,也未見有人查處。不少漁民都不認同當局禁挖硨磲的做法,「這個是死了的東西,死了都好幾百年了,不讓我們挖是不合理的,」楊小姐說,「而且它是整個的,又不是珊瑚」,指挖珊瑚需要破壞其整體,硨磲則對周圍環境無影響。

另一名漁民則表示﹕「政府又想我們去南沙,又限制我們生產,這怎麼行?而且這個(硨磲)是自己的東西,你不挖,菲律賓和越南也會挖走的,當然不可以給人家挖走啦。」

堅固船木製上等家俬

除了硨磲,海南人還經營船木店。船木即拆卸木質漁船後的木材,原本是上等的堅硬木材,如黃花梨、坤甸木等,經海水長年浸泡變得更硬,拆卸後可製作家俬,特別堅固。一套餐組合可賣4萬元,當中一張椅子就值5,000元。記者到店內參觀時,店主說,現時的船多為鐵造,上等船木買少見少,不斷游說記者購買。不過有當地人稱,船木「根本沒有那麼多」,家俬店中的船木可能會攙假,但是硨磲則不會有假,「貝殼的成本很低,直接挖回來就行了,何必辛辛苦苦去做個假的」。




 
 
 
 
 
 
 
 
 
 
硨磲或其碎片經過打磨加工之後,可以製成各種工藝品及擺件。
 
















船木家俬價格昂貴,這一套桌椅可賣4萬元人民幣,當中一張椅子就值5,000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